《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从0岁到青少年(第4版)》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和理论阐述,系统地介绍了心理学在儿童和青少年阶段的应用。作者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发展规律,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视角和深刻的启示。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心理学领域的经典之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成长和发展的宝贵著作。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从0岁到青少年(第4版)读后感第一篇
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遇到的各种情感困惑时,早期依恋关系的影响,常常被各种专家和媒体反复解读。读到这本书关于0-2岁的情绪和社会发展时,终于有机会在严谨的教科书中系统地了解依恋关系。
依恋关系,是对人产生强烈而深刻的情感联接,它能使人产生愉快的体验,也能在压力下获得安慰,而且早在婴儿6-8个月的阶段开始产生。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孩子在妈妈呆在一起很平静,而妈妈离开的时候会哭一会,当妈妈回来时,又重新得到安慰和平静。
这个阶段,恐惧和羞怯的情绪萌发。记得自家娃在四五个月时,亲戚朋友来抱一下都很淡定,偶尔还会冲别人笑一个。接近一岁的时期,突然开始认生了,陌生人抱抱会哭,妈妈走开一会就开始闹。老母亲把他抱过来安抚一下,娃很快就平静下来。
分离焦虑,恰恰是标志着依恋关系的正式形成。
佛洛依德的学说虽然受到各种质疑,但是他的部分观点还是得到沿袭和继承——婴儿早期亲密关系对成人以后的亲密关系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婴儿早期和养育者,特别是母亲之间建立起来的依恋关系,为他建立了一个安全基地(secure base),对外能够自信地探索世界,遇到压力的时候,也能获得安慰和支持。
和母亲之间的互动关系,建立的是最初的internal working model,意味着婴儿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能否预期到这个世界是安全美好的,在遇到困境的时候能否获得安慰。懂事以后一直需要的安全感,追根溯源,可以在婴儿时期,看见它在生命里的萌芽。
有时带娃出去遛弯时,娃一边在草地上跑着,一边回头喊妈妈。我应一声,娃就笃定地转过头迈开他的小脚走向更远处。在看到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时,不禁觉得一语中的。他指出,人在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议题需要处理。在0-2岁之间,婴儿所面临的议题是,自信对怀疑,自主性(autonomy)对羞怯和怀疑。自信和自主的基础,都在于婴儿最初安全基地和内在工作模型的建立,能够让孩子更自由地去探索外在的世界。
和母亲之间的依恋关系,好比生命最初的养分和阳光。这不仅仅是喂养关系,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安全堡垒。
父母理解孩子的情绪,并且能够指导孩子表达情绪。帮助孩子看见自己的情绪,为之命名,知道自己是经历着愤怒、恐惧或是羞怯。温和、接纳的态度,和理性的监督提醒,也许是滋养孩子幼小生命最重要的养分了。
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怎么能够教会他自我控制?这本书带着我们去看到问题的源头。婴儿的自我控制,波阔延迟满足和顺从的能力实现,是建立在明确的自我感之上的,也就是孩子把自己看作一个独立自主、能够指导自己行为的人。他能够辨别自我,会参照妈妈的表情识别周边的环境(社交参考),能够感到自豪或羞愧的自我意识,这些社会化的发展,也是孩子学习跟情绪相处的过程。
我也开始逐渐学习为自己的情绪命名,感受自己的情绪流动,试图去改变以往压抑负面情绪的习惯。看见自己,也许才能看见孩子的情绪。
母亲在为人母的开始几年,不仅是育儿的压力,也有自己的问题需要解决,职业发展的去路,带娃过程中和家人关系的磨合等等。回首我们60年代的父母辈,他们成长于动荡的时期,温饱已是大大的满足。时代阵痛带来的代际创伤,让原生家庭成为80后90后热议的话题。
作者给出的一段观点,是我特别欣赏和认同的,把生命放在一个动态和发展的观点上看待,每个人都有自我完善的本能:
“人们的早期经验不能肯定一个人会成为敏感或不敏感的父母。关键是怎样看待童年的经历。如果一个人能告别痛苦的过去,把新观念融入自己的心理工作模型,理解、宽恕地看待自己的父母,这种看法对她们养育自己子女的影响,将远远超过她们小时候受到养育的实际经历。”
在试图跟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过程中,也不得不反观自己的依恋关系。梳理和理解的过程并不容易,但孩子给了妈妈一个时机,去完成自身未完成的议题。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从0岁到青少年(第4版)读后感第二篇
得到听书
在第一部分里,讲到“毕生发展心理学”在整个心理学体系当中的地位。心理学诞生在19世纪末,由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冯特开创。发展心理学是在“心理学”基础上产生的,是二十世纪发展起来的一门分支学科。只不过早期的发展心理学,研究对象所限,往往局限在儿童心理。而毕生发展心理学则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对发展心理学的完善。它最大的亮点就是提出了“毕生发展观”,也就是明确了“从胚胎到死亡”的研究范围,把人的一生心理发展作为整体去考察。
随后,人的性格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人格、社交方面虽然也有影响,但不像智力方面影响那么大。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环境的影响。人的道德感是后天形成的,和后天的教养有关;早期的依恋发展会塑造人成长以后的安全感。成年人的不安全感,一般都和幼年时期的“依恋”障碍有关。依恋不仅指喂养的人,还包括其他人和物。这是人类进化的产物,它可以增大物种存活的几率。“分离焦虑”是早期依恋的典型表现,当孩子长大,会慢慢淡化;“魔幻思维”,是人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人在幼年阶段的魔幻思维,不是单纯的幼稚,它是人的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人具有了一定思维能力,但还不够成熟,所以需要用游戏、模仿甚至“魔幻”的方式来理解自己和世界的关系。
在第二部分,性别认同,是一个从自然到社会的过程。人的性别认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先天的遗传基因、激素水平,后天的教养和成长环境,都会影响性别认同的形成。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异常,都可能导致性别认同障碍;职业选择,是对人社会性人格的完善。从家庭、学校到工作岗位,是人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人会基于性格对一些职业产生偏好。会通过初步就业,了解真实喜好之后再重新调整方向,这些都是对人格的完善;从激情到陪伴的转变,是爱情的正常状态。爱情刚刚开始阶段,“性吸引”非常强烈,但慢慢激情之爱会减弱,逐步过渡到陪伴状态,但这并不代表感情变淡。从生物进化的视野看,陪伴才是常态。顺利度过转变,要两个人共同努力,在情感上给予支持;同一性构建,是人幸福的关键。“同一性”是心理学上的专业术语。简单理解就是:我是谁?人随着成长,本身能做出一定自我调节。人在少年时,会用一些人格特质描述自己,但由于思维局限,还不能把这些特质整合起来。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人学会“分情况讨论”,形成“评价系统”。
在第三部分,讲到终身学习,是“中年危机”的良药。“中年危机”大多发生在40岁左右。大多数人都会在这个年龄以后更加转向自身,关注更有意义的个人生活。但年龄不是绝对的。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危机来得越迟。因为他们能够和社会更好接轨,也能够更平和地看待这些变化;老年期的熟人社交,是对时间的积极适应。“社会情感选择理论”认为社交范围的大小,是和人对时间的感觉有关。老年人意识到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所以更愿意和那些了解自己喜怒哀乐,而自己又非常了解的熟人打交道。他们追求的不是获取信息,而是情感上的愉悦。适当的死亡教育,可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儿童对死亡已经有一定认知。青少年时期,人对死亡的理解虽然继续加深,但却很难和现实生活建立关联。成年人对死亡的态度大多是回避。真正对死亡思考最深的,往往是中年人。而老人想得更多的是死亡的过程和临终时的情景。适当的死亡教育,可以让人更好地理解死亡,缓解死亡焦虑。
我们从人的孕育、出生,一直看到人的年老、告别。从讲过的内容你应该能感受到毕生发展心理学对生命所抱持的科学态度。“生命教育”是目前国际上广泛认同的“必备教育”,在中国还在起步阶段。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那里去?”这是从古希腊时代人们就在思考的三个终极命题。这本书,融合了生理、心理发展的最新理论和案例,给你做了生动的解答。通过这些解答,你可以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更好地定位自己、了解自己。同时,作为一门发展中的学科,它也是一个跨专业、跨领域的综合性学科,涉及生物进化、历史文化、思维认知等不同方面的知识。了解这些,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生命,拓展思维视野,解决生活当中的常见问题。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从0岁到青少年(第4版)读后感第三篇
自从做了妈妈以后,总觉得自己有些本领恐慌。科学育儿需要各种理论知识的支撑。请教了一位心理学博士同学,他给我推荐了《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说是心理学经典教材。直接看教材能看懂吗?没想到看了几章就打消顾虑了,这确实是一本很好的教材,也可以作为科普书来读。虽然,曾经受过的医学教育,可能对我在阅读中会有一些助益。但是这本书对非心理专业人士还是很友好的,通俗易懂,实用性强。 我看的是《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第四版)》。分为《从0岁到青少年》和《从青年到老年》两部分。作为一名孩子妈,可以从前一部分获得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教育孩子,也能从后一部分中学习到中青年到老年阶段的心理特征,更好地认识自己。而这些知识相比于一些育儿书,无疑是系统的、专业的和权威的。可以说,这本书就是很多育儿书的理论来源。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的作者是劳拉.E.伯克。她是美国颇有影响的心理学研究者,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著名的心理学教科书编写者、儿童事业的积极活动者。她在编撰本书时,从生命全过程发展的角度,以个体发展时间为顺序,结合了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介绍了婴儿期、学步期、幼儿期、小学期、青少年期至老年期等各时期个体身体发育与认知发展特征,以及情绪与社会发展特征。同时,介绍了人的发展研究中的主流理论,比如皮亚杰的社会发展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埃里克森的心里社会理论、信息加工学说、进化发展心理学、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等。 而这本书的主要译者陈会昌,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发展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在译者序中简要介绍了''毕生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和学科发展过程。 “毕生发展是指一个人从受精卵到死亡整个一生中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发展和老化、衰退的全过程。“ 20世纪70年代,毕生发展心理学受到了心理学界的关注,相较传统‘’儿童心理学’‘把关注点放在0-18岁的心理发展上,毕生发展观贯穿于个体生命的全程。 陈教授总结毕生发展理论有几个核心思想: “1、发展是持续终生的,不存在一个对生命全程起最重要影响的年龄阶段。 2、发展是多维的、多方向的。 多维是指受到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复杂的共同作用影响。 多方向是指一个人从生到死,得与失、进与退同时并存。 3、发展是可塑的。一个童年害羞、退缩的人,可能会到成年成为一个比较善于社交的人。 4、发展受到多种相互因素的影响。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的作用。“ 按照毕生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我们每一个人在生命的某个阶段都有规律性的共性,但是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又会发展出自己独特的个性,走出不同的人生轨迹。而可塑性的理论告诉我们,任何阶段都有改变的可能性,包括老年也不例外,只是相比于年轻时候,变化的潜能和机会会减少。 毕生发展心理学带给我们的启发就是一个人的成长是可以变化的,固化的标签并不能准确地标识某个人。比如说,参加同学会,看到记忆中木讷少言的男孩,成了容光焕发高谈阔论的有为青年,不需要惊讶。而退休父亲宣布要写一本回忆录,或是母亲要去学广场舞,也是正常之事。 而对于一名孩子的家长来说,这本书最实用之处,就是可以解答很多育儿过程中的疑惑。 1、关键期与敏感期 关键期指“一个限定的时间阶段,个体在生物学上已经可以习得某种适应行为,但这种适应行为的出现需要合适的刺激环境的支持。“ 敏感期指“特定能力出现的最佳时期。在敏感期,个体会对环境影响做出特殊反应,但是它的界限并不像关键期那样有明确的定义,发展可以在以后发生,只不过难度要大一些。“ 比如,儿童期是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尤其是18-24个月的学步期儿童,有一个学习的迸发期。而我们作为养育者,其实可以用一些特定的方法帮助他们进行早期的语言学习。比如经常进行假装游戏,多和孩子说话,给孩子念书,对孩子咿呀学语做出回应等。 当然按照毕生发展的理念。错过敏感期并不意味着孩子将停滞不前,他们还是会有很多的机会学习和完善他们的技能。 2、自我意识与自我控制 除了喜怒哀乐这些基本情绪之外,人还有一类高级情绪比如内疚、羞愧、尴尬、嫉妒、自豪。他们被称为自我意识的情感。这些情感可能会伤害或增强人的自我感。这些情感一般在一岁半以后出现。所以18-24个月的儿童,他们会感到不好意思。 马上就要过年过节了,又会有一些自以为有趣的亲戚拿孩子开玩笑。对于有自我意识的孩子来说,这样的玩笑很有可能会对他们造成非常大的困扰。 随着孩子自我的发展,孩子慢慢会学会自我控制。这需要孩子抑制冲动、克服消极情绪,以大人能接受的方式做出自己的行为。也就是说孩子们能够慢慢的控制自己,听从大人的话。一个孩子很想去触摸墙上的插座,但是她记得妈妈跟自己说过,这很危险。于是他就控制住了自己想去触摸的冲动,跟自己说不可以。但是大多数时候,学步期孩子还是会做一些与大人的命令或期望相反的事情,这是他们自主性的体现。所以让一个婴儿在任何情况下都听父母的话,是不可能的。 养育者可以帮助孩子来培养顺从和发展自我控制。比如说温和教育和提前提醒,催促监督,鼓励和赞许自控行为,重视语言发展,让孩子提醒自己,培养规则感等等。 3、莫扎特效应 曾经有段时间流传给孩子听莫扎特的音乐,孩子会变得更聪明,这是真的吗?《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一书中“社会问题“小专栏里专门探讨了这个问题。研究表明,主动持续的音乐训练能够使六岁儿童的智力发生小幅的增长。但是其他的一些活动,比如说阅读、科学,数学、下棋也会带来类似的好处。其实这事在于儿童在从事相关的活动时,必须动用多种智力技能,如集中注意力、语言技能,空间技能,思维速度等等。 结论是,有时间、有条件的情况下让孩子参加一些相关的兴趣活动,比如音乐,阅读,下棋等等,对智力发展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4、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的智商和文化水平,家庭的生活状况,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书中提及了一个三岁前婴儿相关家庭因素的分量表。比如父亲是否给予孩子鼓励,是否不经常打断孩子的活动,能否陪孩子至少一起吃一顿晚饭等等。每一项都与学步儿的心理测验成绩呈正相关。简单来说,如果这里面的每一项父母都做到了,那么孩子就会得到更好的智力发育。另外,针对幼儿期的孩子,也有高质量家庭环境特征表,可以让父母们对照。 5、依恋关系对后期发展的影响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一书支持依恋关系理论。“对婴儿来说,他们主要依恋于那些能满足他们需要的熟人。婴儿期形成了安全依恋的儿童会有更高的自尊、更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共情能力。“ 而父亲的疼爱对于儿童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说拥抱、安慰、游戏、用语言表达爱,夸奖孩子的行为等。有时甚至比母亲的疼爱更有效。忙碌的爸爸们,记得亲亲,抱抱,夸夸自己的孩子。 以上只是《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从0岁到青少年)》中一些育儿知识点滴。这是一本值得养育者,特别是孩子的父母好好阅读的书。孩子们的发展与环境,尤其是家庭息息相关。早期经历已经将我们塑造成如今的自己,但是不管我们的童年经历如何,如果能把新的知识、科学的理念纳入到我们的认知,那就能为子女们带来更积极、正面的影响,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让无数家长焦虑的那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其实起跑线正是家长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