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旋涡》经典影评有感

《旋涡》经典影评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22 12:00:15
《旋涡》经典影评有感
时间:2024-05-22 12:00:15   小编:

《旋涡》是一部扣人心弦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充满悬疑和矛盾的故事。影片通过巧妙的剧情安排和出色的演员表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黑暗面。观众在跟随主人公的脚步一同揭开真相的过程中,不禁被引发的种种思考所吸引。这部电影不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让人对人性和社会现象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旋涡影评篇一

「我已经拍过令人发噱、惊愕或挑逗的电影。这次,我想让观众跟我一起尽情流泪,体验生命即是电影。」作品总是充满争议的阿根廷名导演加斯帕诺埃,新作《漩涡》一改迷幻癫狂的影像风格,反将镜头转向逐渐萎缩的生命。影片请出意大利恐怖名导达里奥阿基多挑梁主演,面对年迈妻子精神退化、日渐失语,他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也即将瓦解。影片以分割画面手法,平行呈现这对老夫妇走向凋零的样貌,透过近乎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捕捉生命里真实动人的痕迹。

旋涡影评篇二

《旋涡》,加斯帕·诺抛弃了光污染和实验后拍出了这样一个故事,爱,隐忍,冷淡的痛苦,以及一种残忍。很让人共鸣,片中的老先生是真的很让我想到自己的亲属,那种喘息声,带痰的沙哑,同样也有心脏问题。人物设定上为电影本身凋零衰老的无奈画布染了一笔,妻子认知能力丧失,而职业曾是精神病专家。拍法上和《永恒之光》一样采用了分屏处理,但意义不尽相同,值得一提的处理手段是在老先生因为心脏病过世的时候,他的分屏部分消失,剩下的3.40分钟只有半块荧幕。本片虽没有明显的加斯帕以往的脸谱式特征,但最后的旋转镜头和压抑以及配乐都在流露出:“宝贝,这可是加斯帕的杰作”

旋涡影评篇三

好多跳切,越轴…不按常理出牌的剪辑和前半部分极其缓慢的节奏铺垫会让人有点恍范儿,但是回过头一琢磨,这正是表现老年特征的巧思,对带入情绪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至于越往后看越窒息,印象很深的1.最后的一组空镜跳切,颓败荒芜气质浓郁,2.男性老年主人公死后屏幕只剩二分之一,然后老人的儿子突然出现在镜子里,诡异的bgm一轰,我瞬间以为是什么惊悚片!吓得我一把抓住身边人的胳膊,不愧是邪典导演,有点东西。3. 老母亲把药片全部倒进马桶和儿子当着孙子的面吸食毒品,画面同频对比令人唏嘘。4.心脏病发作那段太难受了,想起小时候得肺炎的感觉,演员辛苦了!这对老夫妻演技nb….分屏的形式感贯穿始终,父子商量要把女主送养老院的那场戏画面分割线正好在女主身上,隐隐的拉扯分裂破碎的感觉但又不做作,挺受用的!喜欢!!anyway,衰老确实可怕。年轻的时候确实应该自由,但也别胡霍大发了,以上,困了,睡觉!

旋涡影评篇四

“我已经拍过令人发噱、惊愕或挑逗的电影。这次,我想让观众跟我一起尽情流泪,体验生命即是电影。”——加斯帕·诺 那个拍出了《不可撤销》而使观众们愤然离场的激进的加斯帕·诺,如今却撕下了所有凶狠的皮囊,拍出了这样一部温和、感人的电影,且仍不失压抑的个人风格。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对老夫妻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时光。丈夫患有心脏病,而妻子患有阿尔兹海默症。 丈夫死后,右边的镜头黑了,只剩下妻子一个人孤独地待在左边的镜头里。过了一会儿,右边的镜头又出现了,是他们的儿子,一个人放着《西部往事》,莫里康内那经典的令人毛骨悚然的配乐,又使电影增添一丝悲凉。没过多久,妻子也死了,两个镜头转为儿子与他人的对话,再到最后只剩右边的镜头。最后的几组无声静止的空镜头,使人不自觉地屏住呼吸,感受这真正的孤寂。 看完整部电影,犹如度过了很多难熬的日子,可当你看完电影后,你才想起这部电影只有142分钟,这就是电影的魔力。加斯帕·诺不仅让你感受到生命,还让你感受死亡,死亡不是瞬间,而是长久,是永恒。

旋涡影评篇五

#BFI# #Preview#

开场还是蛮正常的,体现出了一种老夫老妻恩爱的生活,但随着银幕缓缓变宽沿着床的中线开始了分屏(病症)并开始分别展现二人的世界。大量的同角度构图对照拍摄,展现二人在同一空间同一“状态”下却不处于“同一精神世界”的状态。

导演在放映前也说了整部电影的只有十几页的大纲,并没有具体的台词,所以需要靠演员的即兴演出(达里奥阿基多和弗朗索瓦兹贡献了精湛的演技),同时两部摄影机同时从两个机位拍摄也非常考验导演调度。

整部电影的节奏还是非常缓慢的,大量关于家庭、衰老、疾病和死亡的探讨。开场的影片张力还比较小,每次二人有交集的时候,分屏的位置会互相替换,镜头还会随着人物的走位互相替换拍摄非常有趣。但我觉得最有张力的反而是接近结尾的时候,同样的分屏但另一面却是全黑的,仿佛时刻提醒我们失去了的“事物”,而后女主注视着“漩涡”,“一番操作”后随着第二个屏幕褪色直至全黑影片也完成了导演的表达。(影片有大量的致敬,包括房间布置的大量海报和影片中的台词,《大都会》《潘多拉的魔盒》非常显眼,费里尼也挂在嘴边)

旋涡影评篇六

生活就像一场梦。准确来说,是一场梦中之梦。人生的梦中还有另一个梦:观众在黑暗的电影院大厅里看到的电影,就像他们在睁着眼做梦。当她失去记忆,不能再记住面孔和名字时,他试着通过写最后一本书来保存过去 — 关于电影和梦境。

命运在城市里到处游走,你不知道它会在什么地方停下。它走着走着,在这里,这里,或者这里,就突然发作,降临到了人们的头上。

“电影院为我们的梦提供了最合适,最重要的环境,因为电影院里很黑,人们丧失了对外界的联系。就想躺在床上睡觉,做梦。这就是电影院 — 一个大大的梦。所有的电影都是梦境。”

生活是一场梦,准确来说是一场梦中梦。梦境很短,梦中梦就更为易逝。

纪念第一次去这个很棒的电影院看电影

旋涡影评篇七

#BJIFF22#

前有臭名昭著的《不可撤销》,其实很难想象之后充满热烈和遗憾情感的《旋涡》同样出自加斯帕·诺之手。不过,这次虽然没有了爆裂和血腥,但仍旧充满了面对宿命的无力。 母亲作为一个精神病医生在年迈之年不会忘了给她“陌生人”的丈夫开一瓶安定,这样的事情让人好笑又唏嘘;父亲在晚年之际依然想着写一部有关梦和电影的书,“生活就是梦中之梦”。梦、存在主义、精神病学,种种强烈直白的电影指涉很难不让我们把这看做是加斯帕的自我解剖。 分屏的效果十分奇妙:走过半生,本应无隙,可因为难以抵抗的衰老和伴随而来的疾病逐渐产生难以弥合的裂痕。许多镜头都将这种无奈直陈在观众眼前:母亲被儿子和父亲挤在中间,犹疑地小声说着“对不起”;在床上安睡的她和因心脏病发作无力取药而倒在地上的他,相同的机位展现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母亲把药倒进马桶里,儿子把药吸进身体里,这是谁也摆脱不了的漩涡。本应共同经历琐碎生活的他们,却在两个世界里越走越远,联系我们身边越来越多老去的人,这不禁让人发问,无力的陪伴能否应对无法回避的湮灭? 原以为同时接受两个画面所传达出的信息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事实上可能也就是这样,但是我仍然为这样的影像形式而赞叹。凭借导演和剪辑出色的技巧,在安排画面的轻重缓急方面,《旋涡》做到了密而有序。在创作形式的更新已经日渐式微的当下,《旋涡》面对电影“情感”的传统母题给出了完全不一样的新颖回答。 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属于一方的影像慢慢变黑,你知道他们已经就此离去,悲伤只会留给活跃在荧幕另一边的人。

旋涡影评篇八

“To all those whose brains will decompose before their hearts.”

观影过程中不断想起迈克尔·哈内克的《爱》。同样的题材,迈克尔·哈内克和加斯帕·诺都是平铺直叙却又无比深沉地道出了老年夫妇在疾病和衰老影响下的日常生活,真实平淡、波澜不惊的表面下暗涌着在大半辈子里不断叠加积累并升华内化于日常中的感情冲动、爱情体验和家庭羁绊。

加斯帕·诺从波谲云诡的内容上的极端走到了质朴无华的形式上的极端(近似纪录片),影片几乎全程都使用了分屏拍摄,平行地呈现出这对夫妇逐渐走向生命凋亡的过程;各自画面的短暂交汇中,两人的位置关系也是扭曲的、残缺的,虽然有所关联,却永远无法与彼此融合变得完整。长镜头和跟拍镜头在某种程度上加深和放大了如影随形的孤独感、隔离感,再加上分屏所带来的艺术效果,造成了一种如梦似幻的体验。

美妙的是,虽然影片有如梦一般的感觉(影片中借主演阿基多之口也表达了电影与梦的关系),但是两位主演的表演却朴实无华、真实动人,而且影片也具有写实主义的力量,洞察和捕捉到了生活中的美好时刻。也就是说,分屏真正让这部电影具有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一方面通过分屏呈现了许多老年生活的真实细节,另一方面又使二人在共同的空间之中始终处于分离的状态,从而引申出这么一种含义:逝去、遗忘和孤独才是常态。

影片静谧温和,但是处处又充满了因衰老而带来的残酷,而这种残酷是无可奈何、无可避免的。在这残酷的表现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导演对于生命的深刻体悟,感受到了导演在这部影片所注入的真情实感。这何尝不是一种美。由此这部电影真切地打动了我们并且我们随之进行了思考,如此便是一种无以言表的影像魅力。

旋涡影评篇九

哭得老子口罩里都是鼻涕。

精彩的点之一:双画面的呈现方式。就是去年年度游戏《双人成行》的感觉,一个画面聚焦男方,一个画面聚焦女方,偶尔有交错。首先双画面的长篇电影就没几个,这一部全程双画面,而且不是噱头,是实实在在的地运用这个形式。

有意思的是,往往这类型的电影都不敢在大段大段的时长里过于写实;因为过于写实有时候意味着信息量小,时间稍微一长就会让观众感到无聊。必须时不时地扔一点冲突出来,哪怕这种戏剧冲突与写实感是矛盾的。

而双画面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可以肆无忌惮地大段写实,因为观众是同时面对两个小信息量的画面,必须要时刻把注意力在两边切换,这是一个非常interactive+enaging的体验。而且两个画面经过设计,不会同时出现大的信息量,所以也不会使观众过疲或者难以抉择。

精彩的点之二:写实感。这是我看过的叙事电影里写实感最高的之一。人物表演,仿佛在窥探一个真实的家庭。两位老人家演得实在太好。大段大段的长镜头,很多时候真的难以区分到底这一段是即兴还是剧本设计。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电影中期一家三口的一场长镜头的激烈对话戏。你说是即兴吧,这对话层层递进,每个人的立场也在动态转变,太像经过设计的了;你说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吧,对话里面的起承转合,抑扬顿挫太过自然,真不是能设计出来的。可能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对话戏了。

人物设计上也有很强的写实感,没有过分美化两位老人家的感情,反而会肆无忌惮地暴露很多问题,比如老爷子,是在出轨的。但最后依然哭得我稀里哗啦。

真实的东西有一股说不清楚的力量。

旋涡影评篇十

衰老疾病死亡空巢家庭悲剧片。满眼的绝望,虽然时有儿子的看望,也有自己喜爱的写作爱好,但是还是穷困潦倒,重病缠身,面对生活无能为力。想要留住记忆,顽强地生活在自己的老房子里,但是儿子预估的所有事实都发生了,倔强导致了最终的悲剧。如果能够承认自己的老去,对生活屈服一些,可能还能沉重地活下去,也许生活就是一种折磨,离去虽然有些扼腕和不舍,但是不失为一种解脱。

老态龙钟的老夫妇从睡梦中醒来,妻子开始洗漱并开始整理家务。丈夫爬起来后就跑去书房,开始自己的写作。妻子穿戴好后就出了门,先是去了一家玩具店,跑进去后也没有找到自己心仪的玩具。然后又去了一家杂物店,但是也是转悠了半天,一无所获。丈夫发现妻子出门了,害怕她出事,就出门寻找,去了书店不在,又去了杂物店找到了妻子。因为妻子喜欢花,丈夫为妻子买了。然后就回家,妻子开始摆弄买的花,丈夫继续开始写作,并与自己的同行开始谈论自己的创作。然后就是儿子来看望他们,丈夫向儿子述说妻子的病情。儿子了解病情,让父亲要联系好精神科医生为母亲看病,父亲答应了。然后儿子问父亲要了钱就带着自己的儿子离开了。然后有事儿子来了,说帮他们找到了一个老人护理机构,可以让他们住,也可以有医师照顾,这样两个老人不容易出事,但是丈夫不同意,他觉得自己这里有两个老人的回忆,他们可以相互照顾,不需要去。但是儿子走后,丈夫出去出席了一场同行的联谊会,见了自己的情人,然后回家就犯了病。等第二天天亮,妻子发现喊救护车,已经迟了,丈夫在医院去世了。妻子不久后也在背诵圣经中溘然长逝。两个人不再住在一间房子里面,而是化为灰烬,放入瓮中,进入了坟墓里。最后宁静的家里,东西都在,老夫妇却不见了踪影。最后清空的房间,更是让人怀念。人去楼空,无法避免。

其实最后葬礼上回放的照片,还是很感慨的,两个老夫妇也有年轻的时光,结婚、生子、老去……仿佛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历程。谁会愿意舍下这一切,远远离去,但是自然规律一次次让你明白,死亡、逝去是无法避免的。整部电影非常压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父母,他们老了,可是我们不在其侧,所有的孝义都只能挂在嘴边,无法朝夕陪伴,只是用工作忙,路途遥远做借口,冠冕堂皇地说着,殊不知父母在不知不觉地老去,等你发觉这些时,他们正一步步走远,只是不愿打扰你,才一直压抑在心底。所以经常去看他们吧,多打打电话吧!也仿佛看到了自己,如果有这么一天,力不从心了,就抓起酒瓶,狂喝一气,人生一场,大笑而过,也许这样的人生才后洒脱吧!如果这么孤苦地死去,真是让人心寒,但是应该如何避免呢?应该细细去思量了,也许把身体保护好,也许和子女约法三章……电影的分镜原来是为了全盘地展现老两口的生活诡计,不让一丝一毫错失,还是蛮有意义的,还有很多的寓意,老了影评才了解。就是有些长。《漩涡》的寓意是什么,生活的漩涡嘛?

旋涡影评篇十一

电影讲述的多是少年、青年和中年的故事,因为这是人生的主要阶段:长大成人、结婚生子。由此,划分出青春残酷物语、爱情片、中年危机等电影类型。当然不该忘记儿童电影,总是占据一定分量(尤其是在伊朗,被发扬光大),自成一派。与之相比,讲述老年生活境况的电影少之又少。谁愿意看老年人的困苦呢?老年电影没有市场,这很明显。对于成年人来说,老年是未来时,他们不关心也不在乎;对于老年人,他们既缺乏消费能力,当然也羞于看到自己的可悲境遇被呈现在银幕上。

老龄化加剧已是不争的事实,世界上将有越来越多的老人,却缺少讲述这个群体的电影,很能说明问题了。即便有所谓刻画老年生活的电影,那也多半是虚假的。原因很简单,儿童电影之所以不假,是因为童年是过去,可以得到原样还原,而老年则是久远的未来,对于大多数正值壮年的电影创作者来说,老年人的世界只能基于想象。这是导致讲述老年人生活境遇的电影,往往充斥想象的根本原因(比如去年大火的《困在时间里的父亲》)。或许有导演在年老后拍摄他们那时的生活,那也是少有的,有几个导演能在年华老去后仍能保持旺盛创造力,并刻画当下老去后的境况呢?太少了,奥利维拉也许算一个,他在百岁后拍的电影已经进入人濒死时可能有的感知状态。

加斯帕·诺的《旋涡》是这样一部稀有的电影,它或许让电影这个重要媒介第一次获得见证衰老之可怕的能力。电影讲述一对年迈夫妻走向死亡的故事。丈夫是一位导演,正在创作一部关于“电影与梦”的书;妻子原是精神病医生,如今却精神退化、日渐失语,只能吃药维持基本生活能力;偶然来看望两老的儿子独自抚育年幼的孙子,曾被关进精神病院,而今仍不时嗑药度日。这个原本可能幸福美满的家庭如今可谓分崩离析,遭受着衰老带来的折磨和溃败。

加斯帕·诺用一种纪录片的方式“如实”记录夫妻俩日常的生活,他运用独特的分屏技术让观众见证衰老的可怕。在一个屏幕上并列两个不同视角的分镜头,有别于通过剪辑创造的正反打效果。这意味着不同时空被放在一个屏幕上供观众观看,时间的流逝是同一的,而不同的角色却有不同的举动。妻子孤苦、无助的状态与丈夫仍能独立工作的状态(还有一段外遇)形成了鲜明对比。如果老去是这样一种状态——在一间如垃圾场般堆满杂物的密闭居室里,来来回回不只何种目的的踱步,如同关在监狱里——那实在让人感到害怕。

分镜头不间断的黑屏,既是因为剪辑,也在模拟人眼眨眼的效果,这意味着是观众在“监视”这对夫妻日常一举一动。当丈夫在妻子酣睡时突发心脏病倒地,当妻子在沉睡中死去,这样残酷的场景很难不让人动容。说残酷,不过是观众用主观的意志赋予了客观的镜头以意义和情感体验,加斯帕·诺只是如实“记录”现实生活里可能发生的场景。镜头之所以有情感力量,源出于人本性对死亡的恐惧。如果老去是这样一幅无力、颓败的景象,每个观看的人都会心有余悸,因为人都会逝去,衰老虽迟必到,没有人能够逃脱,除非提前离世。

《旋涡》是一部真正的“老年电影”。在老龄化越发严重的当下,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但就是数量这般庞大的老年群体却一直在电影里“缺席”。缺乏刻画老年人真实生活的电影,很难说这不是电影的失职。艺术作为弥补现实缺憾的代表,应该举起关怀弱势群体的旗帜,电影作为最大众化的艺术类型,应该为弱势群体发声。但真正的“老年电影”如此稀有,让我们遗忘了生活在无望状态中的老年群体。哈内克的《爱》是这样一部电影,让我们看到由衰老导致的爱的残忍;《旋涡》同样如此,老去如此绝情和残酷,不该被无视,因为每个人都有可能经历这段无情的时光。

旋涡影评篇十二

〈Vortex〉译为《漩涡》,它分屏叙述了Lui和Elle在一间堆满物件,四散着生活的糊涂与清醒的屋子里,在彼此各自和共同建立的记忆里度过了屈指可数的余生。

Lui负累着越来越迟缓的身体,浸润在半生的文学与电影梦中,创造、思考、写作是他唯余的生命力量来源。而他也逐渐在怀疑,是否这大半生的灵感与意义只是一场梦,而日渐的衰老、迟钝才是梦醒的铃声。

Elle年轻时是一名护士,面对记忆模糊,认知颠倒,她唯一能唤醒那个更清晰的自我的方法,便是继续在这屋里寻找工作时的蛛丝马迹。她不断模拟着当时的工作场景,安排、配比着常用的生活用品,而搭建在虚空之上的井井有条,总透着一种过去其实早已远去的不安。

Lui和Elle都在自己的记忆漩涡里挣扎,Lui想建立更可靠的可以和过去连接的未来,他希望他的创作可以继续,可以继续被认可,然而搭建在这之间的桥梁仿佛因为衰老已然无法成型。而Elle想要记住过去,以它为生命的力量便已是难题,她无法分割过去是过去,而现在要带着它的力量建立新的生活。她重复着曾经的话语,做着曾经做的事,在一个陌生的情境里迷了路。

我们的记忆总有一天会消散,而那最后熄灭的火苗,有人是理想,有人是按部就班的日常,它们最热烈,也最闪亮,而后最终熄灭。

旋涡影评篇十三

这是关于一对老年夫妻晚年生活的记录,在妻子迷茫的眼神,丈夫强势又客套的批评中拉开了序幕,于是我们看到了阿尔兹海默症一直在不停的找过去作为药剂师的记忆的妻子,出轨20几年回到家里想创作想要爱情又甩不脱家庭的丈夫,妻子生病孩子年幼无所事事又在违法边缘试探的儿子…然后这对夫妻相继离开了这个世界。

二人的离去

电影最被大家关注的一个就是分屏。方块弧角和分屏会给人纪录片和老照片的感觉,特别是最后几分钟的一些空镜,这种感觉就会更明显。这种氛围配合老年夫妻的记录题材格外的合适,也会比较抓人眼球。分屏的两个镜头分别记录两个人,看下来才发现他们有交集的时间那么少,也显得那个跨过屏幕交握的手好像格外的珍贵。

一些重合时刻

这不是一个温情的故事,甚至有些残忍。已经到了晚年彼此难以照顾却又纠缠在这个堆满杂物的家里直到生命的结束。那些看似平行的镜头里展示的就是这个价的成员之间在感情上的疏离,都在家中,一个说这不是家记不住了,一个惦记着外面的情人,一个说我会常回来的…

一些平行

最终那个被几百本书无数的药填满的家还是空了,一切都回到了原点。大家终于逃离了生活的漩涡的裹挟,但也永远的失去了家。

整个故事的讲述非常慢,平淡,记录感极强,但也真实,有内容,有思考。静静地皱着眉头看完这最后一段时光的记录的时候,也在感叹情感和家庭并不是简单的情感和关系。最后的葬礼和回顾就让人真的很感慨,这一生谁也没想到生活会这样混乱的收尾。

一些对比

家就是一个混乱又彼此拉扯的地方,时而重要的让你无法割舍,时而混乱的让你想即刻逃离,但真的失去,只有哭泣。

旋涡影评篇十四

生老病死本来就是人生的常态,但为什么生老病死会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因为感受的主体是不一样的,人们总是愿意赋予自己参与过的事情一种特别的意义,当这些特别的意义全都集合起来之后,我们就能看到百态的人生,生活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特别的,尤其是对于那些深度参与过的人来说更是如此。每一种生活的背后都是一段故事。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很有意思,这里的很有意思并不是说影片本身的故事性有意思,而是说影片的技术性是有意思的。《漩涡》是一部采用了双荧幕来讲故事的电影,本片分屏叙事的方式很有趣,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觉得一部电影是一种故事,一部电影本身是一种百态人生,而本片呈现出来的却是两种故事,这是两种不一样的人生,因此,我们看到本片是赚了的。那么本片的故事有意思吗?分角度吧。

但这并不是说这是一个无聊的故事。《漩涡》讲述的是两个相濡以沫的老人在晚年期间所经历的一些故事,老妇人患上了老年痴呆症,老头子对于自己的妻子悉心照顾,然而这并不能抵消老妇人的病情的恶化,常常是老头子感觉到不对劲的时候,就出去寻找,而通常情况下老妇人在方圆能步行到的区域内总会被找到。如果说爱情有着一种平淡如水的状态的话,本片算是一个。

当我们熟悉的那些轰轰烈烈的爱情最终归于平淡的时候,我们所看到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风景呢?《漩涡》这部影片进行了说明,它并没有炫彩夺目的桥段,但日常生活中的如水的平淡,且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视角展现出来的平淡却给人以一种非一般的感觉。我们所期待的爱情不就是这样的吗?可能没有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作为支撑,但却能很好的用生活来平衡。

年轻时候的人们是冲动的,这种冲动转变为情感就会产生很多很多轰轰烈烈的场面,我们总以为爱情是永远的炽热,永远的热泪盈眶,但这种激情太过于灼热的话总是会伤及到自己,总以为轰轰烈烈是常态,但谁也不能保证自己的精力总是充沛的,当自己的情绪开始回落,当平淡的生活开始来袭的时候,是否你做好了准备。

细水长流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只有在老年人身上才能发现,经历过年轻时候的炽热的人才能迈着缓慢的步伐去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情。步伐缓慢并不代表目的地不明朗,我们似乎并不在意这些平淡如水的生活,但真正的平淡如水才是生活的本质,如果能从老年人身上汲取教训,如果能换一个角度去看待生活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本片中的奥秘。

原来陪伴才是最长久的告白,这句话并不是空穴来风,我们看多了炽热,看多了激情,但陪伴呢?有多少的陪伴是我们真正能理解,又有多少的陪伴是可以在关键时刻让我们感受到爱情的真谛的。我们总以为平淡的不是爱情而是亲情,但谁又能断言亲情的前身呢?

幻化为亲情的爱情并没有失去自己的本意,当老头跌倒受伤后,老太太一系列平缓的动作正是一种反哺,日常生活中的她是一个被照顾者,但是这一次她却成了照顾人的那一个。即使是自己已经在脑海中没有太多残存的意识来支撑自己的感情生活了,但面对着眼前的这个熟悉的陌生人,她依旧是用下意识的动作来展现出来自己的情感,我们很难否认这不是爱的一种。

生活对于我们来说究竟是什么?感情对于我们来说究竟是什么?陪伴看似无聊,看似没有太多值得歌颂的地方,但是陪伴最温柔。温柔如同涓涓小流,看似不经意,但是却能很好地让这段水不断绝,同时也能给对方予以温暖。我们崇尚相忘于江湖,却总是忽视相濡以沫的感觉,这两种感觉都是生活的一种,我们无法通过一种感觉来否认另一种,就像我们无法通过一种生活来感知另一种一样。

如果说人生就是一场梦,当我们醒来的时候,总是会需要有人陪伴左右的,美梦有终点,就如同进行着的人生是一样的。当梦醒时分即刻来临,你能看见现有的一切正在缓步地前行吗?那个陪伴你的人是否常伴左右。

期待着生活的美好的本意是接受生活的全部,只有当我们认真的看待生活,生活才会给予一种馈赠,雷霆雨露俱是天恩。好的是生活,不好的同样是生活,生活总是会有不同的表达,当我们真正的将这样的表达贯穿始末的时候,好与坏又有什么区别呢?只要是身边陪伴着的人不变,只要是能有一个人跟你相依,每一天都会在平淡中过得灿烂。

……你好,再见

旋涡影评篇十五

“To all those whose brains will decompose before their hearts.”

“I was born at dawn baptised with dew.”(我出生在黎明,被露水洗涤)

泛黄的旧日影像侵蚀着两位老人日渐衰落且凌乱的生活,伴随着弗朗索瓦兹·勒布伦饰演的老妇略带惊恐且失神的醒来,完整的宽阔空间缓慢且渐进性地被隔断,她轻搭在丈夫肩膀的手也随着无法阻挡且注定发生的隔绝而收回。带有强烈侵略性的黑色线条,自上而下腐蚀着两位老人的生活空间。在屏幕被分隔开的一瞬,老妇人紧闭双眼,冰冷的线条将她与丈夫的世界残忍且无助的分离,自此两位老人将要在各自的单屏空间内,生存着,挣扎着,无助着。

“I closed myself at night and woke up old.”(我在夜里合上花瓣,醒来时已然老去)

广义上的分屏指将多个画面内容同时呈现在银幕上,从而达到导演在叙事层面甚至营造戏剧张力的需求。分屏在影片中最常见的作用,便是通过两个并置的分画面来展现相同时间内,不同人物在不同场景内的行为动作,补充单一视角的局限性,并同时强调两个并列画面的内在关联性。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老妇在街边的商店带有某种目的性的对“玩具”的找寻,同时又似乎漫无目的的游走,与此同时,丈夫在屋内略带焦躁的创作。

随着节目声音“如果没被安抚的话,大脑就会崩溃,之后还需要鼓励来理解所发生的事情”传出,仿佛意识到什么的丈夫起身穿衣,“不可避免地,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童年记忆不再像少年时那么生动了,我们对于过去的表征发生了转变,而创伤性的记忆则是被困住了,它停滞不前。”通过节目中传来的声音,两个并置视角的分画面被关联起来,补充了由老妇或者丈夫一方视角的模糊指向性。这是电影中对于分屏最为经典的使用意义之一。

更为巧妙的一种分屏运用意义出现在中段的餐桌上,当丈夫与儿子为老妇的病情焦急地寻找解决方法并心力交瘁时,失神的老妇被孙子所惊吓。在哭泣状态下,丈夫握着老妇的手,分屏真正与剧情内容所融合,两个画面中间的黑色线条冰冷地隔开两个世界,而这样一个本该运用单屏镜头完成的画面却再次被分隔开,夫妇二人紧握的手却以一种看似牢固但实则充满裂痕的方式紧密相连,这正象征着夫妇二人若即若离罅隙丛生的状态,即本来应该处于一个共同完整世界的夫妇二人却被无形的缝隙分离。

分屏造成的分裂感同样巧妙出现在另一个片段中,夫妇二人与儿子展开讨论,而置于两块屏幕中央的老妇的身体正好被屏幕分割线分离,老妇的视线跟随着谈话双方游移,精神退化日渐失语的老妇饱受的内心分裂与借用分屏呈现出的一种残酷的不协调性呼之欲出。更不用说在老妇每每孤独地踱步于黑暗的房间时,短暂的黑屏频闪仿佛象征着老妇在清醒状态下不时的混乱与失序。

“I’ve one foot in the grave. I’m already gone.”(我的一只脚已经踏入坟墓,我已经死去)

“You admired me yesterday and I will be dust tomorrow for good.”

(你昨日欣赏我,而明日我将永远化为尘土)

作为弗洛伊德提出的自我防御机制的一种,“心力相投”指把本来指向外部的某种攻击性冲动或感情转移到自己身上,是在潜意识中进行并且在正常人与神经症患者身上均有表现的行为。而这种自我防御机制经常被投射到失去亲人者的自我意识中,如同影片开场不久清晨节目中传出的专家之声“是将所爱之人的存在永远地内化的过程。”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丈夫意外过世后,老妇于恍惚中祈祷踱步,而后选择用被罩蒙面。如果我们将老妇的这一动作看成一种游离于自我意识之外的负向自我防御机制,即被罩象征着丈夫离世后所盖的白布,而蒙面的行为似乎与医生用白布宣告丈夫的死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老妇似乎在用这种看似简单的直面死亡的方式,在灵魂深处贴近已经去世的丈夫,而一直孤单地身处如同两个世界般的两个空间的夫妇二人在面对这一必然的人生终局面前,似乎也变得心灵相通。

“家是给活着的人准备的”,幻灯片式播放的照片自街景缓缓后撤,自屋外延伸到空无一人的屋内,昏黄灯光掩映下的卧室。再到白日凌乱的整理,大开的窗户,狭长的走廊,真正用静默且疏离的镜头再现了人迹悄然湮没的过程。如同开场的歌曲循环演唱的 “We are so very little.”(我们是如此的渺小)一样,但好在“我们哭泣,但我们在一起”。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