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Good Enough Job》这篇文章探讨了现代人对工作的期望和满足感的变化。文章指出,随着年轻一代的崛起,工作不再只是为了谋生,更多的是追求个人成长和工作内容的满足。人们开始重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并更加注重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这种“好够了”的工作态度正在改变人们对职业的看法,从而带来更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The Good Enough Job》读后感(篇一)
闲来随便一翻,通过几个故事阐述了workism的不可取。
现代社会将工作赋予了太多意义,从最初的通过劳动换取报酬,到如今工作和个人身份、人生意义挂钩。如何decouple,消除这一迷思?
你从来不需要去找你的梦中情岗,没有perfect job,只需要good enough 就可以了。
当你将心血全部注入到工作中,你失去的是其他的人生可能性。将鸡蛋放入同一个篮子,如果工作没有满足所需,那将对你是毁灭性的打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如同投资者将投资组合多样化,我们也将从diversify our sources of identity and meaning 中受益,从不同的身份和爱好/追求中努力成长成为富足的人,汲取营养。
《The Good Enough Job》读后感(篇二)
故事挺好读,两三天就看完了。。但是对于比较躺平的我好像没什么新观点哈哈,主要就是要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工作本身无意义但有时间做有意义的事儿也行,工作再有趣也要培养工作之外的身份。只在工作中寻求个人价值是很危险的,就像投资不能只买一个股票一样。
===
知足者富-老子
1. 要培养工作之外的身份(identity)
2. 如果期望工作有很大收获,就很容易失望。没有自己的价值观,就会被你周围系统的价值观定义
3. “理想工作” - 为了热爱工作,就容易被利用,比如工资低、环境差。比如图书馆管理员、动物园。
4. 你的产出不是你的价值:产出是资本主义下的价值。要1.主动留出非工作时间 2. 投入工作之外的身份
5. 工会(略)
6. 工作时间短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能成为更好的朋友和邻居,丰富自己的生活。
7. 自己定义健康的工作关系,不然雇主就会定义(比如用office perks引诱你加班)
8. 地位游戏- 地位不等于成功。巴菲特说要用成功=爱你的人/你想要爱你的人。我们说别人成功的恶时候往往意味着他们有钱而不是他们健康快乐。要用自己的内心定义成功,当然也要考虑市场需求。
9. 如何让全世界的人都少工作?这不是个人问题而是社会问题 1. UBI 2. 领导带头 3.自己定义做多少,工作就是劳动换钱。
《The Good Enough Job》读后感(篇三)
我30岁以前,对gap year只能心向往之,不敢想象自己离开职场一整年后的生活,等于是把之前的所有积累全部归零了,于情于理都只是家庭条件好的人才能享受的选择,离自己太遥远了。
但后面赶上疫情,对工作跟生活的看法皆有变化。
尤其是去年,上海暂停后,我有三个月的工作几乎就是做后勤岗位,每天都是找货、分货、催货,不产生任何价值,换个实习生干一样。且伴随各种不确定,每天都被各种催货的电话轰炸,自己去堆成山不能派送的物流店给客户找货,上班就焦虑,纯粹浪费生命。
还要年终奖被砍,减薪。
我最近读The Good Enough Job, 蛮有感触的。父辈无论是务农还是做工人,都会在变富裕后主动减少工作,有钱人甚至不工作。但工业革命让产值成倍提升,大家的物质生活早就实现成倍于祖辈富裕家庭,可大家的工作时间却越来越久,且工作带给人的压力、心理负担越来越重。现在年薪百万的CEO们,也起早贪黑,累如牛马,创造了几十倍于常人的财富积累,却也被迫放弃跟家人、朋友的相处时间,限制自己的爱好,减少自己的假期,似乎并未因收入翻倍而比以前的农民轻松,没有人能享受清闲了现在。
青年马克思的思考,是消费主义对人的异化。以前三双鞋就能满足日常,现在大家都是消费者,跑步穿跑鞋,走路穿平底鞋,上班高跟鞋,打羽毛球有专门的球鞋,网鞋,拖鞋,季节新款,品牌限定鞋,消费翻倍,就必须翻倍时间的工作来满足消费。我们比祖辈多的消费欲,是广告造成的,消费主义利用广告对人的异化,不断被鼓吹起来的消费欲,伴随购买成本,就必须翻倍工作,资本通过增加消费奴役自由人变成永无尽头的消费者,资本积累最高的资本家也进入更累的资本积累模式,两头卷,都无尽头。
The Good Enough Job启发人思考的点:现代工作的ethic,是美国带给全世界的,大家不再单纯把工作视为生计,不再单纯拿收入来考核自己跟工作的关系。而是试图在工作中寻找个人价值,创造更有意义的生活,甚至试图通过工作来改变世界。现代人愿意为了更有意义的工作放弃部分薪水,为了追逐热情、理想甚至愿意底薪就业。工作参与定于我们的自我认知,一旦不工作了,我们会迷茫,不知道该如何继续定义自己,尤其是工作取代教堂作为人的社交中心后,其人际关系的维系也是对个人社交生活的侵占。
但问题是,我们试图从工作中得到的东西,真的能得到吗?会不会有意义的生活压根不能由工作体现,如果我们把投入工作的部分时间、精力分给家人、朋友、兴趣爱好,就能体验比从工作中去找寻这些更好的结果。
我现在的看法很简单,工作就是我的生计,赚钱第一。
除了收入,我不再从工作中建立任何期待,即不期待它让我成长,也不期待平台的发展,当优先级明确后视野能清晰很多。当我把工作仅仅看作是收入渠道后,gap year的代价是我随后能不能找到同样收入的工作,谈收入,不谈发展。读Steve Jobs时,印象深刻Steve从康柏挖Tim Cook,Steve给Cook展示了他的远景,很吸引Cook,但Cook的答复很明确,这个机会很好,但前提是给他百万年薪,少一分不谈。Steve很愤怒,一贯的大发雷霆,但最终被mentor说服,满足Tim Cook的薪资要求,不少一分。
The Good Enough Job, 开卷引语出自老子——“He who knows he has enough is rich", 老子的这句话也经常被极简主义引用。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很多人对极简主义的误解就是以为极简主义就是丢东西,less是核心;其实极简主义的核心是enough,知足者富,它抵御的就是消费主义鼓吹起来的永无尽头的消费欲,仔细思考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真正重视的东西,非常好的角度来看待我们跟工作的关系。
gap year仅仅是一个选择,它需要支付成本,但它也并非高不可攀,关键是想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像我现在,工作仅仅是我的收入渠道,过去三年的工作不仅感受不到任何进步,没有任何值得回忆的点,一年到头仅仅是收支的数字,那么如果我减少部分消费,就能克服对工作的依赖,gap year休息一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再回到工作也不存在什么效率降低、发展受限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