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名篇,描述了登高望远的壮丽景色和诗人内心的感慨。诗人在登高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无限的壮丽和辽阔,激发了他对世界的向往和追求。这首诗以华丽的辞藻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和敬畏。
登鹳雀楼作文大全篇一
鹳雀楼高高地耸立在黄河边。王之涣登上楼顶,放眼望去,一望无际的黄河水滚滚流入大海。远处群山连绵起伏,一轮夕阳快要西下,那余晖洒在河面上,波光粼粼,折射出金色的光芒。啊,这真是一幅美丽的画啊!
登鹳雀楼作文大全篇二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4.穷:尽。
[简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濛。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黄河中的一个小岗上,后被洪水冲没。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山名)下瞰大河。”可见冲没是宋以后的事了。?
登鹳雀楼作文大全篇三
今天,我们来到了山西运城,来参观中国四大名楼之一----鹳雀楼。山西风景好,地势又高,我想,当我登上楼顶时,一定会被祖国的壮丽山河所震惊、陶醉。好了,大家快随着我来到这里吧……
到了楼的底下,从下往上看好像看不到顶,高高的楼插入云霄,他有伟岸的身姿,在它面前,我显得很渺小。在楼底下,你好想拍一千张照片来表示激动之情,拍着拍着,跳着跳着,说着说着,不知不觉进入了鹳雀楼,哇……
鹳雀楼一共有六层,楼层不多,但间距很大。里面宽阔又亮堂,摆放着各种各样的文物,也有各种各样的故事,我目不转睛的盯着,眼睛都花了,伴着导游姐姐的讲解,不知不觉地走向二楼……『本资料来自PUxuewanG.com』
我蹭蹭蹭爬到二楼,二楼有一个关公的雕像,也就是关羽,我发现,山西各地好像都有这个雕像,手拿大刀,目视前方,眉毛翘起,一副威风的样子。我们还看见了司马光,他正举着石头,不慌不忙地将缸砸开,旁边一个小孩子顺着水流下来,浑身都湿透了,我知道这个故事,但经过这个故事我对它有了新的认识,遇到危险要想办法,不能坐以待毙……我还看到了一些著名人物的雕像,有柳宗元、王之涣等,这里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
三、四楼也一样,讲了山西的厚重文化,在这两层我就不多说了,哈哈,大家快随我登顶吧!
哇,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忘了告诉大家,鹳雀楼就在黄河边上呢!黄河边的风比大海的风更凶猛,虽然有时风看似很“温柔”,但其实柔中带刚,森林、平原、森林、平原,一块一块的将山西打造的完美无双,这令我想到王之涣的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呀,将鹳雀楼写的生机勃勃,将黄河写的有声有色,充满情趣,将山西一下子点活了。这,也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虽没有美国发达、没有澳大利亚景好,但,永远印在我们心里的,永远是一只昂首挺胸的雄鸡……
观足了美景,我又匆匆匆跑下来,站在远处,看着这高大的鹳雀楼,我激动极了,我认为,这里一定能把人迷惑住,这里就是观赏风景的天堂!再见了,鹳雀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