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诞行为学2》是一本充满幽默和智慧的书籍,作者以独特的角度观察人类行为。通过对各种怪异行为的分析,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和欲望。书中充满了反常、荒谬的情节,让读者在笑声中思考人类行为的本质。这本书不仅让人发笑,更让人思考。
怪诞行为学2读后感篇一
本书分了两大场景讲非理性案例
职场: 1、奖金:认知能力越高的工作,因为压力/注意力的分散,高奖金反而会有负面效果 2、工作的意义:西西弗斯的球,毁掉人工作的积极性,只用忽视或者毁掉他的工作成果,反之则是激发积极性,认可成果,愿景规划,赋予意义。 3、禀赋效应的延续:只要是我们自己拥有的物品,劳动成果,思想,我们都会高估它们。书中所说宜家效应,牙刷效应都类似禀赋效应。商业领域中,适当加入消费者的定制环节,顾客会更喜欢商品,但投入劳动介于毫不费力和费心劳力 生活 1、适应性:我们远比自己想象的更能适应受到的伤害或者适应新的事物,新的幸福感。不好的体验最好一次结束,好的体验可以分段、多次、分次。 2、择偶:人们倾向于同征择偶。除去外貌因素,人们会寻找伴侣其他特征提高双方的适应性。 3、可识别受害者效应:密切性、生动性、杯水车薪,决定了人为什么选择帮助某个人,却忽视许多人的痛苦。 4、短期情绪的长期影响:情绪状态下做出的决定,不仅会让我们后悔,还会创造一种长久的决策模式(自我羊群效应),持续误导我们。
怪诞行为学2读后感篇二
大体上是作者之前的第一本书的扩展,内容上会有不少重合之处(和思考快与慢还有Richard Thaler的几本书也会有不少重叠)。在工作场所和私人生活中的情绪决策里,非理性扮演了巨大的角色,这本书提出了一些已经被实验证实的例子,主要通过过去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学界的实验来呈现这些非理性的人类行为。
第一部分主要讲工作环境中的不理性及其应用,包括赏罚的倒U型曲线(联系到《效率脑科学》所讲的边缘系统的过度唤醒),人的劳动本能还有劳动和意见提出上的禀赋效应(可恶的猫,居然是实验室中发现的唯一喜欢不劳而获的动物)。
第二部分讲情绪:比如大多数情况下是情绪而非理智做出的决定,及由此引发的情绪层叠;公平感的重要性;在愉悦,痛苦,还有审美中人类天然的一种自适应性;可识别受害者效应(为什么我们愿意捐很多钱给一个富裕国家的患病小孩,而在对可以拯救更多人的非洲基础医疗卫生事业却表现得漠不关心,《思考快与慢》中也讲了这个,有趣的是《行最大的善》还专门批判了这种行为)。
更多地理解人类的非理性一方面可以增强我们在面临相似场景时的感知能力和应对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系统的层面上做出更合理的设计。
怪诞行为学2读后感篇三
研究了非理性在工作积极性、对物品和思想的依恋、报复欲望、适应能力、习惯、择偶、捐款方式等领域的影响,作者的总结:1)我们拥有多种非理性倾向;2)我们经常意识不到这些非理性因素是如何影响我们的,也就是说,我们并不完全了解行为的原动力。需要抓住非理性有益的一面——假如我们是任性的设计师,想要保留或舍弃的部分。
书的前半部分聚焦于工作,论证了巨额奖金与高业绩之间并不完全成正比,在社会压力下我们会表现失常(这难以解释运动的主场优势?)人们工作本身是有意义的(所以完全用金钱来衡量是不对的),但我并不会高估自己的劳动成果,也不觉得自己的手工值更多的钱(这一部分在第一本书中就跟作者观点不一致)。书的第二部分聚焦生活中的一些非理性行为,择偶那部分讨论还挺有趣的(不管我们对美貌的重要性作出何等评价,调整侧重点的过程显然会帮助我们完成适应,到头来,我们都必须平静面对我们是谁、能够做什么,归根到底,只有适应与善于调整才能使人更幸福)。我们近在眼前的个体受害者心存同情,对远处的群体/个体受害者没有那么同情,这受密切度、生动感与“杯水车薪”效应影响(如果悲剧发生在远处、规模巨大、受害人太多,我们观察到额角度就会比较模糊,如果我们看不到具体细节,对苦难的感觉就不那么生动,也就不容易动情,因此不太可能强迫自己利己采取行动),如果受害者可识别(即“可识别受害者效应”),我们会更容易捐款(这应该是比较公认的,在《另一半的天空》中一些NGO对捐款进行了设计,你可以1v1的对某个具体的人进行捐款,从而吸引人们去捐款)。短期情绪后所作的决定具有长期影响,因为存在自我羊群效应(过去的行为成为下一个行为的指导)。
怪诞行为学2读后感篇四
读这册的时候,我正处在相当焦虑的时期。书里很多观点无法形成自洽,而另一些说中当前状态的观点,让我愈加烦躁。
记录一些信息:
1. 正面长远效应(心理学术语):为了“正面长远效应”必须忍受“负面即时效应”。【反例:多数人却宁愿逃避那些目前不尽愉快的事情(参加锻炼、从事令人厌恶的工作、打扫车库),尽管将来会有好的结果(有益健康、获得晋升、得到配偶的赞许)——多数人宁可享受即时满足而放弃长远目标】
2. 在摄入足够热量与感觉吃饱之间有约20分钟的时间间隔。
3. 损失厌恶:认为人们在失去自认为是属于自己的东西时会产生痛苦
4. 金钱激励:对于认知能力要求越高的工作,我们认为,高额奖金产生反作用的可能性越大【压力形成】;而对于非认知乃至机械性的工作,奖金越高可能成绩就越高。——高额奖金的负面效应仅凭人们的直觉是不会自然而然地被认识到的。【如果你是一个经理,成心想破坏雇员的积极性,只要毁掉他们的劳动成果就够了】
5. 对自己制作和拥有的物品感到骄傲,是人类拥有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情感。【品牌DIY玩法的增长】
6. 保持现状偏见:一般来说,我们愿意保持事物现状;做出改变既困难又痛苦,我们宁愿如果不改变就尽量不变。
如果一个人就是靠不理解某些事情才能挣钱,那么让他理解这些事情是非常困难的。——多产作家、记者厄普顿·辛克莱尔
我们在工作中做出的努力,不管是建筑、烹调,还是求婚,只有成功了才会增加我们的依恋。(莎士比亚观后)
怪诞行为学2读后感篇五
曾经我想过写一篇或者说是展现一种理论,叫做纯粹理性主义,那时候的我虽然认识到了自己的种种非理性行为,但是解决的办法过于极端化了。比如,我的纯粹理性主义要求,所有的行动都要严格以目的为导向,对此我写了好几页在遇到特定情况的对策,写得非常详细。现在估计早就忘了当初写的什么了,因为非理性的行为无时无刻不在我身上发生着。
就如同书导言就写到,人类在吃饭20分钟后才能感觉到吃过东西了,所以人很容易就多吃东西了。对我而言,这种情况经常发生,还经常容易眼大肚子小。
偶然的一个机会,我看了一个叫智能路障的up主的一个视频,书的最后推荐了几本书,其中就包括这本怪诞行为学,当时也不知道是哪一本,我就随便买了本,就是第二部:非理性的积极力量。由于研究生想报考心理学,我没怎么多想就捡起了许久没有过的阅读习惯。
读完这本书没花我多长时间,并且我也很乐于在空闲时间来阅读。写书评距离读完有一定时间了,但我翻开目录看还是能记得很多有意思的东西。首先我感叹于作者那无与伦比的毅力,经历过身体半边烧伤但毅然坚持生活,走学术的道路,这点给了我很大的鼓舞,我的生活还是太顺利了,作者的悲惨的经历让我意识到我不能再浑浑噩噩下去了。其次,书的第一章金钱的诱惑,得出的结论简单易懂,但真正我觉得最有意思的地方是作者生动的描绘他们在印度做的一些实验,这让我坚定了考研究生的决定,学术也是可以有趣的。再让我学到或者是顿悟到的是第十章:短期情绪的长期效应,让我明白了一时的冲动可能带来很严重的后果,我现在出现情绪波动时都会想到这本书的这一章,这让我心情得以理性的平静。
很感谢这本书陪伴我的时光。读完后只能感慨人的不理智是真多啊,而且也没有很好地解决办法。就如作者最后所说,希望你能够怀疑自己的直觉,自己展开实验,力求更好地做出决策。面对非理性行为,我想我们只有接受它和它”签订条约“,用实践去不断的试错,或许某一天某个行为就理性了。未来我会读完剩下的几部,让我的心理学书籍阅读更上一层。同时,我也要开始解决我的第一个非理性行为,那就是多吃症。这篇书评正是在我吃多了很多早饭之后写的,因为那家的葱花饼实在是太好了。下顿开始一定就改变!
怪诞行为学2读后感篇六
这本书确实基于第一本书展开来说了一些 社会规范与市场规范的碰撞 长期主义 理性与非理性的碰撞 我主要还是喜欢他这双发现现象的眼睛 真的像我们看电影然后去思考其中的含义 希望他的身体不要这么痛苦 用文字反思自己痛苦经历 真的是一位勇敢的老师!我一直觉得他不仅是讲行为学 还有心理学与满满的善意教导。这本书同第一部一样是精读,专门的word整理了一遍
怪诞行为学2
7.4
[美]丹•艾瑞里 / 2017 / 中信出版社
怪诞行为学2读后感篇七
一、金钱的诱惑(为什么巨额奖金带不来高业绩)
高额奖金会在工作中分散注意力,仅有利于提高简单机械操作类工作效率,但对于动脑子的工作会适得其反。
二、工作的意义(我们可以从乐高游戏中学到什么?)
重视意义的激励作用(案例:方面拆解对方刚拼好的乐高会降低工作热情),重视员工劳动成果才能调动工作积极性。
把工作拆成细小的分工可提高局部效率,但无法引起劳动者认同,领略劳动意义,从而成为非自发性的活动。
三、宜家效应(为什么我们会高估自己的劳动成果?)
半成品家具,自己参与组装的过程更有成就感。
四、不在这里发现的偏见(为什么我的点子要比你的更好?)
自己提出的观点是更好的(案例:爱迪生交流电与直流电的冲突,索尼转型失败)
小心利用这种心理,容易沉溺自己的想法不易接受他人观点,固执己见不愿改变。
五、报复的本能(为什么我们要寻求公平正义)
三组实验:介绍过程中接15s电话(激怒组)、非激怒组、道歉组。
实验过程发现,代理和主体对实验结果没有明显影响。
重视真心实意的道歉的作用。
六、适应的法则(为什么我们能适应一些事(但不是所有事,也不是一直如此))
时间会冲淡快乐和痛苦。
快乐水车。
善用适应性,提高幸福感。既然快乐会随时间减弱,就不要一口气买很多能让自己快乐的东西,学会阶段性购物。
七、市场的失灵(一个有关在线约会的案例)
注重约会形式和内容:体验式约会,才更容易培养感情。
八、感情的偏好(为什么我们选择帮助某个人,却漠视许多人的痛苦)
密切度(邻居/五千公里以外的人)、生动感、杯水车薪效应。
统计受害人问题。
九、短期情绪的长期效应(为什么我们常常感情用事)
短期情绪影响当前决定,当情绪消失,自我羊群效应使得未来长期决定参照过去相同情形的短期决定。环境相反时实验结果显示人会设身处地站在当时的自己即此时的对方角度考虑。
先冷静再决策。
十、非理性的教训(为什么一切决策都需要检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怪诞行为学2读后感篇八
发放高额奖金有利于提高简单机械操作类工作的业绩,但如果需要人们动脑子则可能适得其反——而企业通常选择向从事脑力工作的高管发放巨额奖金。
一大笔钱很可能使你尽力延长工作时间,但不大可能提高创造力。
兰斯洛似乎天下无敌,因为它可以人为地把环境压力降低到零。他只要能做到不在乎生死,就没有什么能影响他能力的发挥,没有任何东西能干扰他的头脑——他就能百分之百的集中精力,随机应变。
工作成果是否有机会被人们看到和欣赏,对他们的积极性有着巨大的影响。
如果你是一个经理,成心想破坏雇员的积极性,只要毁掉他们的劳动成果就足够了。如果你想做的巧妙一些,对他们的劳动成果不闻不问也可以。相反,如果你想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和你齐心协力,那么你必须重视他们,重视他们的工作,重视他们的劳动成果。
如果企业真的想让工人有产出,就应该努力使他们感受到工作的意义——不仅通过愿景规划,而且要让雇员有成就感,确信只要做好工作就会得到肯定。这些都将对雇员的满足感和生产率有着重大的影响。
在制造某种物品时投入的劳动会使我们对它产生依恋,随之而来的是我们对它过高的估价。
如果创作者能意识到只有他们自己才会过高估计作品的价值,那么他们在“次高价”拍卖时的出价就会更高,而在“最高价”拍卖时出价较低。如果创作者没有意识到只有他们自己高估了作品的价值,并认为别人的观点和他们相同,那么他们在两种拍卖规则下的出价就应该是一样的。结果表明,在很大程度上,人们是意识不到这一倾向的:我们错误的认为别人也同样喜欢我们的作品。
我们在工作中做出的努力,只有成功了才会增加我们的依恋。
如果付出巨大的努力仍然没有获得成功,我们就不会感到过多的依恋。
只要是我们想出来的,我们就很容易自信的认为它一定比别人的类似主义更有用、更重要。
1份怒气+1份道歉=0份怒气
适应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新事物过滤器”,它能够帮助人们把有限的注意力集中到事情正在发生的变化上,预见到可能带来的机会或招致的风险。
人们适应的速度比我们想象中要快。
人们感受到的疼痛总量不仅是伤情在起作用,还取决于感受疼痛的背景环境,以及人们对受伤意义的诠释。
当我们考虑适应过程时,必须想到周围的参照物以及它会对我们的肾能力有什么影响。不利的一面是,我们的幸福感部分取决于我们是否能比得上别人。有利的一面是,我们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使自己置身于什么环境中——只要我们选择的比较对象不把自己比下去,我们就能生活得更加幸福。
受害的受害者人数越多,得到的捐款金额就越少。被引导关怀个人时,我们会立即采取行动;如果涉及的人数众多,我们则不会。冷静计算不会增加我们对重大问题的关注,相反,它会压制我们的同情心。
如果我们看到自己曾经做过的某个决定,我们就会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个决定有道理,于是照此办理。我们把这一过程叫做自我羊群效应,因为它与跟随别人在形式上相似,只不过我们跟随的是自己过去的行为。
人类对自己过去的感情状态总是记不住,但是我们却能记住自己做过的决定。由此,我们便会把同样的决定一直重复下去。从本质上看,一旦感情用事,我们就会作出短期决定,而这些决定之后又会改变我们很多的长期决定。
能认识到我们在情绪影响之下做出的很多决定是欠考虑的,是一回事;而完全意识到这些情绪的作用会继续长期的影响我们,则是另一回事。
在自我羊群效应中,我们参照过去的行为提醒自己总体上是什么样的人,然后按照同一方式去做。
作出利益攸关、改变生活的中真正重大决定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我们都容易受到形形色色、难以克服的一系列决策偏见的影响。这些偏见比我们知道的多的多,光顾我们的机会也比我们能够意识到的多得多。
怪诞行为学2读后感篇九
这本书的阅读目的是,认清自己的弱点,理性决策。
发放高额的奖金是有利于简单机械操作类工作的业绩,但对需要动脑子的适得其反。很好的方式是保持业绩与薪酬挂钩制度的激励成分,又去掉可能影响生产率的压力。折中下,每次发雇员奖金少一些,但发放次数多一些。另一种是按照某段时间平均值计算,而不是仅仅按照上一年度水平确定奖金。
书里讲到工作的意义之前,说了自己和鹦鹉的故事。自己也有段和鹦鹉相处的经历。老妹养过一段时间的蓝皮鹦鹉。那只鹦鹉很有意思,也会出现无聊就啄自己羽毛的习惯。喜欢跟着人走,那,我的鸡窝头是它最喜欢呆的地方。一旦你拿起手机,鹦鹉就会仇视,特么又盘手机,出油了好么,会啄手机屏幕,直到你和它说话,和它玩,绝对治愈低头族,如果你不停止看手机,就把屏幕磕碎了,也不是没可能。场景尤其在上厕所的时候。鹦鹉需要脑力活动的。
动物喜欢寻找美食,是反寄生原理,更喜欢自己找到的食物,而不愿意吃盘子里放的。鹦鹉玩寻找美食的游戏,是因为游戏让它觉得能找到吃的,还能打发时间,很开心,还学到本领。自己养活了自己。人也是动物,不要忘记。莎士比亚的话剧告诉我们,在工作中做出的努力,不管是建筑,烹饪,只有成功了才会增加我们的依恋,很有意思对不对。
不管什么主意,只要是自己提出的,就是好的。
需要警惕这种思维方式。这本书里有很多通过实验来观察不同行为的影响力,可以仔细读一读,避开人性的弱点。
人的适应性
对于断舍离,书里有一段提醒。别人有,我也要有的怪圈被称之为快乐水车。期待到手的东西会给自己带来幸福,却意识不到这种幸福只是短暂的。请问,还会再乱买东西了么?实操参考,大家都认为从事枯燥和无聊的工作,中途停下来休息一会会有好处,但这样中断实际会减弱你的适应能力,如果重新开始会更加厌烦。作者给出提醒,如果你在打扫房子或者准备报税文件,最好的方法就是一鼓作气干完为止。
善用适应性,提高生活的幸福感,这个主题真不错。
操作指南:1、延长购物的幸福感。可以尝试用消费封顶的策略。2、扩大满意度方法。把投资从哪些给我们持续不断体验的东西上转到段时间转瞬即逝的体验上去。增加自己在生活中注入偶然性和不可预测因素。3、还需要考虑周围参照物以及它对我们的适应力能有什么影响。别人家的父母,别人家的孩子,不可不说,参照物的选择有讲究。
情绪与决策
实验结果,提示在确立长期关系之前,应该首先寻找一种环境,没有现成的社交规则,靠当事人自己来探索你们在其中的共同行为,并且密切注意那些可能导致关系恶化的行为方式。一旦观察到早期警示迹象,就立即采取行动,绕开不理想的路径。
任何的决策,都需要检验。
这点在市场里也是需要去做的,这几天貌似基金申购又开始回暖了,难道反弹又要上一层了么,今天开市就可以观察一下。
书里的实验结论,作者提示我们,通过实验,看到非理性在习惯、择偶、工作积极性、捐款方式、对物品和思想的依恋、适应能力上,以及暴富的欲望,都表示,人类拥有多种非理性倾向;经常意识不到这些非理性因素是如何影响自己,也不并不完全了解行为的原动力。
直觉,有时候也需要考量一下。没有数据就形成理论是极大的错误。可能数据是一个显向的展示过程。这本书其实就是在提醒自身,在思维和推理能力上,自己是有局限的。
提出问题,不断探索,刨根问底,实事求是。
加油,五月的最后一周。半年又过去啦。目标几何,完成如何。
怪诞行为学2读后感篇十
培根说:“美满的婚姻是难得一遇的”,这真是说出了许多人的心声。选择对象时,自己喜欢的人不喜欢自己,喜欢自己的人自己又没有那种感觉;谈恋爱时,承受完热恋的跌宕起伏,还要转变心态,要耐得出平凡的考验;经历过艰难险阻,终于走进了婚姻,却发现,这是另一段漫漫长路的起点,需要我们花费更多的耐心和智慧来经营。整个过程漫长而曲折,仅靠自己的摸索真是要吃不少苦头。《怪诞行为学2》用通俗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行为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内容,并给出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尤其恋爱婚姻过程中应该养成的好习惯和必须避免的小毛病,帮助我们“遇到美满的婚姻”。
《怪诞行为学2》的作者丹·艾瑞里是杜克大学的行为经济学教授,美国著名的行为经济学家,出版了行为经济学相关的多本畅销书,擅长用通俗的语言把专业原理解释给我们听,并教会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丹·艾瑞里走上行为经济学的研究道路是因为一个意外。他在18岁时,全身皮肤70%遭灼伤,住在烧烫伤病房达三年之久。为了让皮肤更好的重生,他必须身穿黑色特制弹性紧身衣,头戴面罩,活像个 “蜘蛛侠”。因为这种外表上的异于常人,让他有了一种奇怪的上帝视角来观察周围人们的行为,后来就走上了行为经济学的研究道路。丹·艾瑞里的研究很多都是从自身经历出发的,和日常生活联系很紧密,很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由此提出的结论也让我们很容易理解和应用。下面我们就以找对象、谈恋爱、过日子这一主线来看看丹·艾瑞里带给我们的《怪诞行为学2》,来学习一下如何让生活更幸福。
找对象时,第一个问题就是外貌的问题。一方面我们希望找到一个颜值高的对象,另一方面呢,面对自己的女神或者男神,心里多少会有点犹豫,感觉自己的颜值有点低,配不上对方。而那么多颜值上并不登对的夫妻恋人又是如何结合并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呢?艾瑞里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在社交中,人们对美与不美的判定,在潜意识里有着十分巧妙的调整能力。比如面对一个秃顶的男人,人们不会在审美上认为秃顶也是一种美,也不会陷入绝不接受秃顶的心理暗示,而是逐渐做出相对于秃顶,他的内在更有魅力的适应。人类这种强大的适应能力大大减少了外貌对幸福生活的影响,而能够愈加热爱隐藏于外貌之后的人性之美。
解决了颜值问题,我们再来看通过什么方式来找到另一半。婚恋网站应市场需求而生,但效果不太好;相亲虽然古老,但成功率上要比婚恋网站好一些;当然了,它们相比自然相恋,又要不如了,那三种方式其中的区别又在哪里呢?当一段感情始于偶然时,往往意味着始于一段共同的体验,从上学时代的一起逃课,到工作时的一块做项目,这种以共同体验为基础建立的感情更稳固,因为共同体验意味着相似的行为模式,所以,共同的体验才是重点,而不在于形式。下次我们不管是在线约会还是相亲时,打造共同体验,以此来挑选对象肯定是更高效的。
热恋时,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增进感情。那么送对象礼物时,是省吃俭用半年准备一份“豪礼”带来的幸福更多呢?还是每个月送一份小礼物更贴心呢?书中幸福感的“中断测试“清楚地告诉我们,幸福感随着时间的消退速度大大快于我们的预期,而延长幸福感的最有效办法就是中断对幸福的适应,也就是不断制造小幸福。面对恋爱时频繁的吵闹,艾瑞里也从吵架的动机(人类报复的本性)、吵架的影响(短期情绪的长期影响)和吵架的处理方法(时间的魔法和“对不起”的力量)三个方面给出了专业的建议。
步入婚姻后,人们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被生活中的琐碎小事所累,陷入从不理解到争吵,又从争吵到更不理解的恶性循环中。产生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情绪不仅影响当时的决策和行为,还会影响我们以后处理的思路和方法。比如说男主人因为忘了交电费惹得女主人很生气,女主人在生气的状态下不给男主人解释的机会,并决定以后一定要自己交水电费。这件事对男女双方的影响,绝不仅仅是以后谁去交水电费,而是以后每次发生矛盾时,双方形成解决问题的机制就是没有沟通,没有理解,而是怀着不满自己搞定。解决这种恶性的方法就是找到一个暂时去掉社会规则的环境,培养夫妻双方在没有外力限制下处理问题的机制。比如划独木舟,夫妻双方要想把独木舟划到对岸,就必须面对各种突然到来的水流和风的影响(就像我们生活中难以避免的意外),进而迅速沟通调整方法并贯彻执行。通过这种方法,建立夫妻间的决策机制,就能大大减少矛盾的产生了。除此之外,书中还教会我们如何建立生活中的成就感(宜家效应),如何把枯燥的家务有趣地做起来(工作的意义)。
《怪诞行为学2》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它同时具备专业和通俗这看似矛盾的两大特性。比如在第三章向我们讲述了宜家效应的故事,人们喜欢购买需要自己参与组装的商品,喜欢用自己亲手做的菜来向自己在意的人表达心意,亲自动手大大增强了自己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但是需要付出太多精力时,我们又容易放弃。这个现象体现了全书通俗的一面,是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边的故事。对于这种分析的过程就比较专业了,艾瑞里首先分析了70/30法则,就是人的投入必须在百分三十以上,才会觉得这件物品是自己做的;然后又设计了千纸鹤的实验,用实验证明了人们确实对自己亲手制作的东西估价较高。得到结论之后,又向我们介绍了那些定制公司对客户这种心理的把握和利用。把专业的东西用通俗的方法告诉我们,并教我们如何运用,这就是《怪诞行为学2》与众不同的地方。
丹·艾瑞里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人的非理性及其影响,他在《怪诞行为学2》这本书向我们介绍了人们常有的一些非理性的行为,并用自己的实际经验和研究结果告诉我们非理性的好处和坏处,并教我们如何发扬好处和规避坏处。正如书中所说,避免非理性危害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觉察到并承认自己非理性情绪的存在。打开这本《怪诞行为学2》,了解自己的脑子里那位名叫不理性的朋友,并和他握手言和吧。
怪诞行为学2读后感篇十一
【感受】
《怪诞行为学》通过实例介绍了现实中的一些行为,与人的本性结合。其实看似怪诞却是存在即合理。所有痛苦的来源可能都是因为对自我认识的不深入。为此,用现实感生活,而不是活在幻想的套子里。
【记录】
[美] 丹.艾瑞里
拖沓问题人皆有之,那些认识到并承认自己弱点的人能够更好地利用设计好的工具帮助自己战胜它。
方法:破釜成舟,帮助自己战胜拖沓。
为什么要这么做?
抵御诱惑、灌输自制意识是人类总体的目标。一再失败、少有成功则是我们很多苦难的来源之一。
梭罗曾经强烈主张:简化!简化!再简化!一点儿不错,简化是天才的标志之一。
制定明确的计划,何时何地做何事。
在许多交易中,为什么物品所有人索要的价格比买方的价格高?有句老话:你的天花板是别人的地板。你如果是所有者,你就在天花板上;你如果是买方,你就在地板上。
我们为了一些不一定重要的事情疲于奔命,却忘记了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下功夫。这种傻瓜游戏得不偿失,我们却偏偏喜欢玩。
怎样才能摆脱非理性的冲动,不去追求毫无价值的多余选择呢?
哲学家埃里希.弗洛姆在1941年《逃避自由》中说到:当现代民主制度下,困扰人们的不是缺乏机会,而是机会太多,令人眼花缭乱。在今天社会里表现更加明显,人们不断提醒自己,我们可以做到一切,可以成就自己期望的一切。问题在于是否能发实现这一梦想。我们必须尽一切可能全面提高自己,我们必须对生活中一切加以尝试,必须在有生之年把人生必看的1000中东西看遍,就算看999中也不行。随之而来,这样下去,难道不会把自己搞得劳累不堪、心力交瘁吗?
这章节作者也没有给出建议,用故事说明了这种现象以及带来的后果。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也许好的解决方式时,当你做任何选择时,在看到好的一面同时看到坏的一面,理性思考可以接受的范围,做出行动就行。毕竟,是你做决定,而不是被决定捆绑和束缚。
"安慰疗法"的英文单词"placebo"来自拉丁文—"我会让你满意".
安慰能够起作用的两种机制:
作者在这章节说研究结论浓缩出两个重要的教训:
生活中存在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