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长恨歌读后感锦集

长恨歌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8-08 07:55:36
长恨歌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08-08 07:55:36   小编:

《长恨歌》是一首描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故事的长诗。读后感受到作者对爱情的深切思考和对历史的准确把握。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唐代盛世的繁荣和玄宗与杨贵妃的悲剧爱情。这首长诗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悲壮和历史的沉重。

长恨歌读后感篇一

无法想象爱丽丝公寓里面等待李主任回来的王琦瑶,是如何度过那漫长的夜晚,我觉得王安逸的长恨歌对于养在笼中的金丝雀来说,是描写最透彻的。将那种孤苦孤寂,无聊以及焦灼的等待书写的淋漓尽致。女人的一生何其的悲哀,在日出中等待在日落中悲哀。

王琦瑶瑶给我的形象,觉得她是一个不服输的女人,但是当这个女人选择靠男人而活的时候,这辈子注定就已经完了。

这个世界最脆弱的也是女人,所以当她知道自己怀孕了,最开始是想打掉孩子,但后来女性的母爱激发了她爱的本能,选择生下了这个孩子,这个孩子跟她一生都不亲近,甚至是在叛逆和对立当中长大,最后也跟随男人远赴异国他乡,留下了悲苦的王琦瑶。

长恨歌读后感篇二

长恨歌,长是足够长的,1946—1986,跨越了四十年;恨,大概是这么长的岁月却没有一个好姻缘,最后还落那么个结局;歌,其实是哥,情哥,迷弟,最终都是假鸳鸯……与其说是在讲故事,莫如说是在为讲故事营造氛围,从头到尾都在营造。王安忆的文字不错,有古雅的味道,涂抹和生发都是一流,华彩,不讲克制,水银泄地……人物是概念性的,即先想好我要那个概念,然后一斧一凿让他们出来。以前生孩子有个迷信,就是把个漂亮娃娃的像挂在孕妇的房间随时看,盼着将来生出的宝宝也会同样的漂亮,王安忆也是这么盯着旧时上海滩的漂亮婆姨的招贴看,生下来的王琦瑶们确实有那么点意思,但跟我们一般人盯着那些婆姨看也生成的那点印象,仿佛也差不太多(而她们的本尊,倒应该参考顾维钧的前妻和后妇博弈或曰撕逼的场景,但王安忆们可能没有把功课做到家,被坊间的一般言论给带着走了)……王安忆过于“凝视”在王琦瑶身上,而对其他人物采用随叫随到,随遣随辞的态度,搞得他们都齐刷刷落荒而逃,不知所踪的样子,最后,叶子不像叶子,花本身,也立不大住

长恨歌读后感篇三

一开始大篇幅在讲弄堂、闺阁、鸽子,其句式还都是循环往复的那种,不免让人有种起腻且不知所以的感觉。幸好,它的盛名给了继续阅读的耐心,这份耐心没有白付。

当故事即将落幕,鸽群飞起、弄堂似沉船露出残骸,你才惊叹于这是拥有怎样神奇的笔力,竟然可以将上海的城市思想、上海女人的韵味描摹的如此深入骨髓。

王琦瑶的一生,有过惊鸿一瞥的幸福时刻,但大多都被浓得化不开的荒凉包裹着。从大权在握的李主任到毫无担当的康明逊,从替罪羊萨沙到被光华和锦绣吸引的老克腊,当然还有一片痴心却终错过的程先生。

王琦瑶的情感需求一直没有得到满足,无论是异性还是同性,最终都多少有点嫌隙,连个体己的人都没有,包括自己的女儿都无法吐露衷肠,着实可悲。

作为女人,独立不止在于经济,更在于精神。寄托于他人总归不如强大自己来的靠谱实在。

长得漂亮是资本,活的漂亮才是本事。

长恨歌读后感篇四

还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有个同学给我推荐了这本书——《长恨歌》,看完之后我失落了好久,因为一下子找不到第二本同类型的书。那时候真的太爱这本书了。(不知道是不是每个女孩子都有一个阶段是特别喜欢这种张爱玲式的小说的)

如今二刷,一开始我差点以为看的不是同一本书(前一章节用大量的语言描写了弄堂、流言以及闺房的描写,只读到了环境没有读到故事),直到“王琦瑶”这个名字的出现,才唤起了一部分记忆。

在听读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当初这么喜欢这本书的内容,直到读完,才明白是“老上海”的情节吸引了当时的我,如今,读完故事依然会有一种内心充盈的感觉,有被书中的细节触动,比如住在“爱丽丝”时的王琦瑶对蒋丽莉说:一直都是在你家吃饭,现在终于可以在我家请你吃饭了;再比如那个水乡少年阿二如诗一般的话语;

除了细节,还有每个人物的为人处事,仿佛都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上海人的特点,“欲迎还拒”是为了达到更好的目的等等。再看一遍曾经很喜欢的小说,结果是因为忘却,重温后却收获了更多。有点怀念当时的自己。

长恨歌读后感篇五

这本书是因为董宇辉推荐读矛盾文学奖作品,我去书店试看后,买了纸质书。

王安忆的《长恨歌》以其独特的视角,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爱情世界。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上海的风情画卷,更深刻探讨了爱情的真谛,引发了当代人对于爱情观的共鸣。

小说以王琦瑶与程先生的爱情为主线,展现了两人之间深沉而真挚的情感。他们的爱情,如同繁华背后的落寞,充满了曲折与无奈。这种未能圆满的爱情,却恰恰映射出现代社会中许多人对于真挚爱情的渴望与追求。

在快节奏、物质化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各种外界因素所干扰,对于爱情的理解也变得复杂而模糊。《长恨歌》提醒我们,真正的爱情应该是纯粹而真挚的,它基于心灵的契合和情感的交流,而不是物质的堆砌和表面的华丽。

除了王琦瑶与程先生的爱情,小说中还有其他几段令人动容的爱情故事。这些故事虽然各有特色,但都体现了爱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它们让我们看到,爱情可以是热烈的、深沉的,也可以是短暂的、遗憾的。但无论如何,它都是人类情感中最美好、最真实的一部分。

《长恨歌》不仅让我们重新审视了爱情的真谛,也让我们思考了当代社会的爱情观。在这个物质化、快节奏的时代里,我们是否还能够坚守那份纯粹而真挚的爱情?我们是否还能够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能够与我们心灵相通、情感相融?

总之,《长恨歌》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引发了我们对于爱情的真挚与共鸣。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爱情观,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追求那份纯粹而真挚的爱情。

长恨歌读后感篇六

这本书在我的读书清单里待了很久,一直以为会是一场荡气回肠、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就像唐明皇与杨贵妃。而这本书实际上讲的却是一个典型旧上海女人由不得自己的一生,充满着国阁气和脂粉气,甚至有些小气。但相同的是,读完之后也能感受到彻骨的苍凉与遗恨绵绵。

“上海的弄堂真是见不得的情景,它那背阴处的绿苔,其实全是伤口上结的疤一类的,是靠时问抚平的痛处。因它不是名正言顺,便都长在了阴处,长年见不到阳光。爬墙虎倒是正面的,却是时间的帷幕,遮着盖着什么。”

我是在后来才慢慢理解并喜欢上王琦瑶的。她到死都是那么优雅、美丽,她的智慧是时问沉淀出来的,是烟火气熏染出来的。她不是广寒宫的仙子,她只属于人间。

王琦瑶成为上海小姐时是那样的风光,好像她和这个城市一样,会永远年轻,永远盛放不调零。可是无常的命运将她因禁在爱丽丝公寓,又将其困在平安里。也不是没有温情的,第二章里她和新结识的朋友打牌、喝下午茶,可惜这样平淡的温情终究还是以离散告终。

年少时见证了她与上海旧繁华的故人也相继离她而去。昔人已乘黄鹤去,那个固执、敏感又骄傲的闺中密友蒋丽莉得病去了;此地空余黄鹤楼,那个爱慕了王琦瑶一世、始终护她周全的程先生也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再后来将女儿送出阁,到最后被女儿同学的男朋友杀害,属于王琦瑶的时代就像她本人一样,迟暮后走向枯萎。

古来万事东流水。时代,城市的历史,人的一生。

长恨歌读后感篇七

长恨歌是一幅以王琦瑶为主角的上海生活画卷,绮丽又魔幻。无数罗曼蒂克浮在城市上空,华美的长袍下,流窜着数不清的虱子。

充斥着烟火气息、阡陌纵横的弄堂,是上海的缩影,是上海人对生活的兢兢业业,其中更不乏骄傲。远观她时,是一格一格如夕阳般温暖的灯光,是流浪漂泊的最终归宿。然而往窗子里延伸了去,大都是一地鸡毛的生活,发黑朽烂的木头门窗,裸露的电线,人与人之间无休止的暗流涌动。其中苦楚,人们各自在心里辗转酝酿着。

王安忆写王琦瑶,写女人,是带着偏见的,与现代女性主义背道而驰;然而王安忆写爱情,却是我最喜欢的那种悲剧,有疼痛,有无奈的转身,有克制的挣扎,有不算体面的结局。

年少时的懵懂虚荣作祟,促成了王琦瑶与李主任的露水姻缘,也是她一生多舛情路的开端。

程先生真心真意的爱着王琦瑶,热切地关怀着王琦瑶,永远尊重王琦瑶,所以他没有得到王琦瑶。如果说王琦瑶的一生都囿于感情之中,那程先生的一生则是困在王琦瑶里。

李主任去世几年后,在平安里,在春天的夜里,她与康明逊相顾无言,说些没头没尾的话,千钧一发时流着泪想要躲避却又忍不住靠近,一晌贪欢东窗事发后此生便再不复相见,只留下薇薇做为这场爱情的见证。

而她与老克腊的感情又充满了背德的禁忌与偏执的冲撞,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场景:在茂名路的林荫道上,两人若无其事的谈话,但每一句都意有所指,老克腊很自然的朝王琦瑶张了张臂弯,王琦瑶伸手挽住了她,他们都知道这代表什么,也清楚自己将迎来什么,序幕拉开,结局就已经摆在眼前了,身处在这一刻,便顾不得下一刻的地狱。

回望这一生遭际,王琦瑶偏爱飞蛾扑火,向往纸醉金迷的梦境,但又舍不得将自己烧个干干净净。王安忆在开篇的某一章写:屋顶上放着少年的鸽子,闺阁里收着女儿的心。王琦瑶的心不在闺阁中,而在那个雕刻着精致花纹的五斗橱里。

长恨歌读后感篇八

《长恨歌》是非常经典的茅奖作品了,好是好的,但也是因为她的好所以不喜欢。

首先是王安忆的语言。

王安忆写的很细,又觉得太细了。写上海的弄堂,她会写到一个闺阁女儿的窗沿、写到角落的一颗青苔。写到针鼻里去,就会觉得没有什么空间可言。好的文学作品是要有留白的,要有想象的空间,一千个人能看到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也会觉得王安忆的文字有点“老旧”。

《长恨歌》首版于于1996年,获得2000年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王安忆的文字放在那些年看还是很好的,但现在来看会觉得有点拗口难读,不知道再过个几十年,会不会就只能作为文学史的一本著作束之高阁了。

读莫言,我形容他是在用年轻的语言写一件古老的事情,而《长恨歌》就是在用古老的语言写一件古老的事情。好的作品它的文字一定也要是年轻的,在任何时代读起来都没有隔阂感。

另一方面是王琦瑶这个人物。

从开篇第一章就能看出来王安忆想写的并不是一个王琦瑶,而是一个上海,一个时代。王琦瑶只是千千万万的上海女人的化身。而正是因为王琦瑶的符号化太强了,所以缺少对王琦瑶个人全面的刻画,这个人物在我看来还是更片面一点,所以对王琦瑶的共情其实没有这么强。

在《包法利夫人》中,艾玛最终服毒自尽,油尽灯枯之时,读到这个段落的时候相信很多人都是很悲恸的,也能感觉到,作者写到这段的时候内心的情感一定是难以抑制的。

但王琦瑶的死,则是一个时代结束了,一个上海过去了,王琦瑶也应该退场了。作者写的时候也是长舒一口气,终于结束,曲终人散场。

文学作品大抵是两类,一类记录时代,一类挖掘人性。《长恨歌》记录了上海这所大都市从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繁华、奢靡、动乱和重生。是很有时代意义的,属于前者。但更好的文学,则应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也不疏于对人物的刻画和对人性的探索。

长恨歌读后感篇九

我想说王琦瑶用一生的时间赌了一个看似对她命运辗转起伏的选择。一个上海弄堂里的王琦瑶,或者是许多个这样的王琦瑶,过上了金丝雀的生活。但是一生下来,暮年时,才发现自己好像在开头时,就选择错了。她用一辈子在疗愈自己的同时,却让自己伤痕累累。

古人总是说“红颜弹指老”,时间再怎么给王琦瑶带来让人幻若隔世的美貌,但在一点上是公平的,无论是怎么样的美貌最终都会随着时间慢慢的消逝。这就是你改变不了,也不得不承认的一部分。

心高气傲的她从一开始便是错的。可是她与李主任的爱情,却让我在道德和享受的过程同时徘徊着,或许他们真的是互相吸引和相爱的。虽似乎见不得光,但王琦瑶却并不怕似的,没有名分上的夫妻缘分,可实际上却过着夫妻之实的生活。李主任对她,为她开了一个不好的头。

人一旦浅尝了一点甜头之后,又怎么会舍得放手呢? 之后不管是康明逊,萨沙,还是一直爱她爱到死心塌地仿佛过了两辈子的程先生,又或者说老克腊…他们或多或少真的有一瞬间走进了王琦瑶的内心,在一层层剥洋葱的伤害下,他们终于能够令王琦瑶见准了自己的内心,所以好几次在她犹豫不决时,他们都会倏然的抽开身,离开她。她还似乎对于不知不觉闯入她生活中的爱情还抱有期待,是露水情缘也好,还是想要一辈子相守的决心,或是躺在梦中的半醒半寐之感,都令王琦瑶一辈子都活在了患得患失中。我在想:她这一切到底是自己的错吗?错在生在上海的弄堂里?

曾经在上海的上个世纪里,轰动一时的“三小姐”,如果能够占卜未来,王琦瑶还会选择这样一个开头吗?

弄堂那窄小的天空上,鸽子们一直飞舞着,王琦瑶却一直努力着。努力脱离弄堂里的生活;努力让自己脱颖而出;努力让大家记住:努力让自己在不明智的爱情中保持明智。

她的一生都在回忆,在人生重要的三个关头都有些似曾相识的四个人组合,这四人的搭配包括王琦瑶,让她意识到恍惚之前是否回到了从前?要不是镜子前的她,好像是皮肤随着年月慢慢无声无息的经历着,差点就会让她忘了这一生,竟是这样的一生。

长恨歌读后感篇十

被《人类简史》“耽搁”了很久,很久没有那么酣畅淋漓地读完一本小说了。 《长恨歌》是自己读过“三恋”与《岗上的世纪》之后的又一部王安忆的作品。比起短篇,这部作品让我久久回味其中,如果不是图书管理员提醒要下班了,才匆匆收拾,连同刚才的心境一同整理作罢。 关于《长恨歌》,就自己而言,我想谈谈三点看法: 一、《长恨歌》有着张爱玲小说中人物的影子 作为“海派”作家的作品,在阅读的时候难免会想到张爱玲以及她小说中的人物。在王琦瑶住进蒋丽莉家的时候,那时候的王琦瑶有点像住进姑妈家的葛薇龙,虽然有些差异,但是寄人篱下的种种总不免让人把两者联系起来。 王琦瑶作为选美第三名与李主任之间的纠葛,尤其在李主任把戒指套在王琦瑶的手上的时候,和葛薇龙被富商套手镯时的情景,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有了很多的担心与焦虑。 接下来,果不其然,做了李主任的情妇,被“关”进爱丽丝公寓,此时的李主任与王琦瑶有点像张爱玲《色戒》中的易先生与王佳芝,不过一个是甘心的,一个是原有任务的,但都敌不过男人所谓的“爱”,而且只有一刹那,这是刹那便是女人的全部。 二、选择爱你的人,还是选择权势的人 程先生与李主任,在二者之间王琦瑶最终选择了后者,在很多次选择中,王琦瑶还是没有选择程先生,直到程先生最后丧命。三角关系,不只是程先生、王琦瑶和他人,这种三角王琦瑶的女儿与姐妹之间也是如此。所以如果我们是王琦瑶,我们如果可以选择的话,选择谁呢?又怎样开启自己的人生呢?如果说王琦瑶的人生注定是悲剧的话,那么又有多少人愿意重蹈悲剧的覆辙呢? 三、女人要的究竟是什么 记得很久之前看过一部影片,里面有一句台词是这样说的,女人要的究竟是什么,你们男人懂吗?我想把这半句话运用到此作为副标题,女人要的究竟是什么? 如果说,第一次王琦瑶选择李主任为的是权与势,那么之后的几次选择呢?为了爱、为了欲望的满足,为了抓住那早已殆尽的青春容颜……王琦瑶是一个很有欲望的女人,这里的欲望并非是一种批判或者是贬义,而是对于王琦瑶欲望的表达的一种钦佩,她追求欲望的同时,也承担了欲望带来的代价,她要的,别人给不了,她想要抓住的,到了最后也一一殆尽,随风而散,她早已不是红极一时的上海小姐,如她自己所纳闷的那样:她的世界似乎回来了,可她却成了个旁观者。 最后的悲剧,我以为无非就是青灯古佛旁,看着苍老与死亡渐渐来临,没想到最终却死于非命,成了无头案,只有弄堂里的鸽子悄无声息地记录下这一切。 在看完这本书的时候,特地又去看了王德威与王安忆的访谈,锵锵三人行,想要了解一下作者和大家们如何去评价这部长篇小说,当然还有一些论文参考,像陈思和先生的《海派文学与王安忆的小说》,自己谈起来比较浅显,所以,如果大家在读完这本书的话,也可以参考一些名家的评论等等。

长恨歌读后感篇十一

先读《繁花》,再来读《长恨歌》,顺序完全巅倒了。事实上是先买《长恨歌》,再买的《繁花》。两者的时间差还不小。

都讲上海,上海又各不相同。《长恨歌》里的上海,不是金宇橙笔下的上海了,也不是张爱玲描绘的上海,更不是王家卫镜头下的上海。这里的上海,是弄堂里高高矮矮的楼房,各间楼房里都住着一个名叫王琦瑶的姑娘——的上海。

这些王琦瑶,也有着相同和不同的命运。相同之处,是她们的出身和所处的时代大抵相同;她们从不同的弄堂里出发,走了不同的路子,邂逅不同的人,便遭了不同的结局。

由此可见,弄堂对于这个世界的上海人来说是多么重要。王安忆浓墨重彩,故事的开头,不讲王琦瑶,而讲弄堂。恨不能将每块砖、每片瓦都抠下来放进书里。

而有人要说,这一处所在的一章是他最不能领会的,大段大段的细碎描写,情节却极其吝啬,一点也不往前推进。只让人看弄堂,看鸽子,最多就讲了个王琦瑶的名字,也不细讲,而是笼笼统统,讲王琦瑶是那种大多数人的影子,谁要看这样千篇一律的脸谱。要看就要看无巧不成书中的巧,可这哪里有一点巧的样子。

我却喜欢,是每个句子每个字都值得回味的意思。每个字每个句子都不能删去,删掉一句,它就不是《长恨歌》;删去一字,它也不是《长恨歌》。

它不多不少,就是《长恨歌》。它为什么是《长恨歌》呢?为什么这样的故事,要冠以这样的名?

《长恨歌》,原是白居易讲唐明皇及杨贵妃。最初的王琦瑶,是“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书141页说:那一句“玉容寂寞泪澜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却是《长恨歌》中,杨贵妃玉殒香消,魂魄在了仙山的情景。也许这就是文眼吧。阿二读的这句诗,早就预言了王琦瑶的归宿。

阿二其实最不值,其他人都有去处。李主任飞机事故,程先生也一跃离世……唯阿二连个交代也无,就在某个阶段戛然而止。今后无论王琦瑶如何,都再无半点音讯。

也许事实上有的,但书中只字不再提。他只属于那一章,那一章划了句号,他就再无必要。王琦瑶的人生,真像了这《长恨歌》,分了几章似的。过去的人成了过往,此时此刻是属于此时此刻的。程先生也许是个例外,他的故事结束了之后,空了几个章节,又突然出现在他的章节里,因此那个章节也只属于他,再无别人。

~~~~~~~~~~~~~~~~~~~~~~~~~~~~~

书中最精彩的一段,倒是作者对阿二生活的地方——邬桥——的描述。

长恨歌读后感篇十二

尽管王安忆本人不承认学张爱玲,但她的创作跟张爱玲有着很多相通的地方。当论及王安忆的时候,与张爱玲的对照,是逃不开的话题。

1.都市写作与市民意识;虚无主题。

“上海”,是王与张共同的写作对象。《长恨歌》分为三部,每一部的结构都是相同的:城市观照——王琦瑶的生活——逝去与虚无。其中对城市的描写,把握得十分精到。上海的建筑、生活与人是联成一体的,内外相融。

在《长恨歌》里,上海、上海人都是极为精致的,他们对时代不那么敏感而更关注自身,是精致的利己者。上海自成一个小世界,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变,上海是不会变的。人们对饮食、服饰有着极大的狂热,用最大的真实,抵抗人生的无常与虚无。譬如,康明逊、萨沙、严师母和王琦瑶的交往,都围绕着“吃”的主题进行,并且还要吃出花样,吃出道理来。程先生与王琦瑶的重逢,是在1960年的春天,饥馑年代,他们的生活,也是以吃为主——“他们虽是吃过了晚饭,却已开始向往第二天的早餐了,说起来津津乐道的,在细节上做着反复”。

《长恨歌》的精致、虚无,是属于上海人的,而不是王安忆的。王安忆是有野心的,她有写时代的野心,她一面写虚无,一面又展现出人类强大的生命韧性,正如永远也打不倒的王琦瑶。这样看来,其实《长恨歌》是很矛盾的。而张爱玲的精致、虚无,则贯穿到她苍凉的生命之中去。

2.通感运用;两性心理描写;语言的古典美。

《长恨歌》的语言有着极好的部分,也有着极差的部分。极好的部分足以与张的媲美,极差的,又使其一落千丈。

《长恨歌》擅长使用通感,人物的举动、对话、背景,甚至光线、气味,都反应映出心理的进展。王琦瑶第一次跟着萨沙去医院堕胎,其中又有这样一段描写——

“她又急又怕,眼泪就流了出来。这一流泪却引动了满腹的委屈,她几乎要号啕起来,用手绢堵着嘴,哽咽得弯下腰来,只得伏在厕所的后窗台上。后窗外是一片连绵起伏的屋顶,有谁家在瓦上铺了席子晒米。太阳照着屋顶,也照着生了虫的米粒。有鸽群飞起,盘旋在天空,一亮一亮的,令人眼花。王琦瑶止了抽噎,眼泪还在静静地流。鸽群在屋顶上打着转,忽高忽低,忽远忽近。屋顶像海洋,它们像是海鸟。王琦瑶直起腰,用手帕擦干眼泪,走出厕所,径直下了楼去。”

王琦瑶先是委屈而绝望,然后止了抽噎,最后擦干眼泪。她的情绪变化与场景对应——先是生了虫的米粒,再是盘旋的鸽群,最后是盘旋起飞的“海鸟”。短短一段话,将王琦瑶如何从绝望到停止绝望的情感变化展现的淋漓尽致,一个悲苦的、极为坚强的女性形象跃然纸上。

人的心理、情感往往是朦胧复杂的,王安忆能切中地表现出这种幽隐未现的东西。正如两性之间的你拉我扯、含蓄未明的情感,一片平静的水面下却潜藏着浓烈的爱意。浓烈与幽微,在王安忆的笔下是能同时存在的。

“两人都不说话,月光又移近了一些。程先生觉着自己像躺在水里似的。过了很久,程先生以为王琦瑶睡着了,不料却听她叫了声程先生。他问:什么事啊?王琦瑶停了一下,说:程先生睡不着吗?程先生说:方才那一大觉是睡足了。王琦瑶说,你没明白我的意思。程先生说:我很明白。王琦瑶就说:你还是没明白我的意思。程先生笑了:我当然明白的。王琦瑶就说:倘若明白,你说给我听听。程先生道:要我说我就说,你的意思是,如今你我只这一步之遥,只要我程先生跨过这一步,你王琦瑶是不会说一个‘不’的。”

这是王琦瑶和程先生表明心意的一段话,其中的种种犹豫纠结、爱意、矛盾。两人明明什么都没有说,却又什么都说尽了。还有王琦瑶对爱情的渴求,然而想要触碰时却颤抖了手。(最后程先生也离开了,王琦瑶至始至终都是一个得不到爱的女人,无论是家人,还是情人的爱)

王安忆的语言是如此出彩,但她又有一种自毁式的写法:泛滥的表达欲、不可控的议论抒情,致使文字繁缛。常常要将朦胧的优美的情绪点明,加以注解定义,美感顿失。

张爱玲之所以胜过王安忆,或许就在于,在许多方面,张爱玲都往极致里走了。

长恨歌读后感篇十三

长恨歌 王安忆 三部 从目录看,的确是人生经历,又有着古典模型 1弄堂 (首句)站一个制高点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 流言是上海弄堂的又一景观 2流言 流言总是带着阴沉之气。 这城市里的真心,却唯有到流言里去找的。 无论这城市的外表有多华美,心却有一颗粗鄙的心,那心是寄在流言里的,流言是寄在上海的弄堂里的。 3闺阁 闺阁是上海弄堂的天真,一夜之间,从嫩到熟,却是生生不灭,永远不息,一代换一代的。闺阁还是上海的幻觉… 4鸽子 鸽子是这城市的精灵 •俯瞰,以上就是不同方位看这个城市 鸽子是灵的动物,麻雀是肉的动物 5王琦瑶 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 •暗示也是看上海的一个角度,空间—时间;不是确切某人而是某类人 小姊妹情谊 第二章 6片场 四十年的故事都是从去片场这一天开始的 吴佩珍 7开麦拉 试镜失败,关系疏远 8照片 《上海生活》照片 9“沪上名媛” “沪上名媛”是平常心里的一点虚荣,安分守己中的一点风头主义 •场景书写作人状,海派 •各大派对“她是万紫千红中的一点芍药样的白;繁弦急管中的一曲清唱;高谈阔论里的一个无言” 上海表象的风情与艳,与王琦瑶的市井淡然相合成特殊的情调。 10上海小姐 11三小姐 葱绿配桃红的装扮 第三章 12程先生 三人的三角恋 写参差的平凡人的爱恋 13李主任 •这种插入接近了啼笑因缘一步,海派 被动的爱情比主动的珍贵 很像张爱玲的女性,第一炉香等 当了情妇 14爱丽丝公寓 15爱丽丝的告别 乱世别离 李主任的空难 第二部 1邬桥 疗伤处 2外婆 外婆说开头开错了 3阿二 4阿二的心 阿二去上海 5上海 上海的心受到撩拨 苏州是上海的旧情难忘 归来:灯光越来越稠密,就像扑灯的蛾子,扑向窗口。火车自是不理,还是朝前,轰隆声响盖满天地。往事像化了冻的春水,漫过了河堤,说不想它,它还是来了,可毕竟大河东去,再不复返。车窗上映出的全是旧人影,一个叠一个。王琦瑶不由得泪流满面。这时,汽笛响了,如裂帛一般。一排雪亮的灯照射窗前,那旧的影像刹那间消遁,火车进站了。 第二章 6平安里 做打针故事 晒台上有夹竹桃她的想头还有些枝叶花朵 虽是相熟,却还是隔的,这也是正常。平安里的相熟中不知有多少隔,浑水里不知有多少大鱼。平安里的相熟都是不求甚解,浮皮潦草,表面上闹,底下还是寂寞,这寂寞是人不知,己也不知。 7熟客 严家师母 •王琦瑶的存在总是他人对繁华的想像,也正是她身上二重性的印证 女人的友谊其实是用芥蒂结成的 8牌友 毛毛娘舅~康明逊 带来朋友萨沙 9下午茶 10围炉夜话 第三章 11康明逊 在这些混沌的夜晚里,人心都是明一半,晦一半的。 •二人的试探很像围城里二人的博弈 像捉迷藏 捉的只是一门心思去捉,藏的却有两重心,又是怕捉,又是怕不来捉,于是又要逃又要招惹的。 等来的是“我没有办法” 12萨沙 被碰瓷,逃走 孩子没舍得打 13还有一个程先生 上海市民 像他们这样亲受历史转变的人,不免会有前朝移民的心情 他们又都是生活在社会的芯子里的人 所以上海的市民,都是把人生往小处做的。 蒋丽莉再来 14分娩 孩子出生 程先生离开 15“昔人已乘黄鹤去” 蒋丽莉死去 16“此地空余黄鹤楼” 程先生是一九六六年夏天最早一批自杀者中的一人。 •对痛苦都不做正面书写,而是隐藏它们,以结果示之 第三部 第一章 1薇薇 2薇薇的时代 3薇薇的女朋友 张永红 4薇薇的薇薇的男朋友 小林 •叙述速度好像也随王琦瑶年龄增长放缓 第二章 5舞会 回到爱丽丝 6旅游 7圣诞节 8婚礼 9去美国 第三章 10老克腊 怀旧主义 11长脚 张永红最新男朋友 第四证 12祸起萧墙 夹竹桃谢了 上海里弄只求平安 莫名苍凉 王琦瑶的沙龙 与老克腊联系 13碧落黄泉

老克腊的抛弃,我以为是王琦瑶不能,让老克腊梦醒更现实。 死于长脚的偷窃与凶杀 片场的女人 •对面盆里的夹竹桃开花了,花草的又一季枯荣拉开了帷幕。 •长恨歌的典故,倾国倾城的美女,终于结束在碧落黄泉,而这里,既是隐喻也是反喻,平凡与轰动,繁华与民间藏在记忆里,那样的倾城以民间形式存在,留下属于王琦瑶的长恨之歌。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