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开端》是一部描写罗马帝国兴起的历史小说。通过主人公凯撒大帝的传奇经历,展现了罗马帝国从无到有的崛起过程。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古罗马的政治斗争、战争征战和文化传承,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古罗马帝国的辉煌与衰落。这部小说让人感慨历史的变迁和强大帝国的兴衰。
《帝国的开端》读后感(一)
提到罗马,那个曾经极为辉煌的古老帝国,让我不禁联想到很多和它有关的成语,例如条条大路罗马;身在罗马,就像罗马人一样行事;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那么,罗马这个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帝国,是怎么壮大起来的呢?它的强大是偶然还是必然?
《帝国的开端》,副标题《从共和国到哈德良的罗马》带着读者领略那些导致罗马巨变的事件和历史爱好者们耳熟能详的人物,揭开罗马帝国公元前264年到公元138年间波澜壮阔的一段历史。作者以一个连贯的叙事将这些事件和人物串在一起,易懂又具有一定历史依据。对于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罗马伟人,作者以更加客观甚至是批判性的角度来评论,让人不禁有新的感悟。
这次,在这本书中,罗马帝国经历了从布匿战争到哈德良之间的诸多事件,包括与汉尼拔的战争、迦太基的毁灭、奥古斯都的帝国建设和哈德良著名的长城。这些事件让罗马经历了从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型,导致了君主制的建立和领土的夺取,促成罗马成为欧洲历史上最成功的多元文化国家。
这阶段,罗马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帝国,罗马人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是,对于他们而言,不进则退,拼搏不止成为整个帝国认可的文化底色。真是越厉害的人越努力,越努力越厉害。
而创新且开放的制度,让这些拼搏的罗马人有机会从公民变为行政官,最后成为统治者。
书中内页实拍
这个时期的罗马,是战乱不断的罗马,也是大幅扩张的罗马。但是,这些并没有让它就此消亡,反而更加强盛,这就有赖于当时的一系列选举制以及公开的上升渠道。
无论怎样的权利,都有有效期。即使有人有绝对否定权,也只是为某一事件设立,事件结束,权利结束。
虽然富人有权利,但是也要通过投票才能获得。想获得最多的投票,就需要平衡多个阵容的人的需求才能实现。穷人也有机会从中获得有利于自己的决议。
书中内页实拍
虽然风风雨雨,且在风雨中也是各种更迭,但是,在人们一直向上的状态下,在良好制度的保障下,帝国开始了。
接下来,帝国又要迎来哪些挑战呢?想要知道罗马怎么接受挑战,迎来胜利,就不得不说这本书所在的丛书,罗马四部曲。这套丛书由三位罗马史专家执笔,呈现罗马作为城邦的崛起,作为帝国的开端、胜利与悲剧。带读者全面细致地了解罗马从出现到消亡的历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罗马帝国这段漫长的历史。
如果你对罗马感兴趣,如果你想更加翔实地了解那一段的历史的来龙去脉,如果你想了解罗马这段辉煌,不妨翻翻这本《帝国的开端》。
1/3页《帝国的开端》读后感(二)
记得上大学时看英美合拍的电视剧《罗马》,看得废寝忘食不亦乐乎,短短十二集,就围绕着政治,将爱情、民俗、权力、斗争讲得明明白白很有深度,各种历史人物一一登场,令人应接不暇。虽然主角是凯撒和庞贝,我却被那个少年屋大维迷住了。
是的,屋大维,也就是后来的罗马帝国的第一任皇帝,凯撒的养子,在剧中是个少年,在每个关键节点上都表现出超乎常人的敏锐和洞见,难怪后面会成为大人物。
记得当时看完剧还去图书馆借了几本跟罗马历史有关的书籍来看,时过境迁,现在只能依稀记得大概了。
所以看到这本《帝国的开端》,我如获至宝,又可以再深入了解一下罗马共和国晚期的历史了。
在《罗马的崛起》一书中就了解到罗马经过一系列的战争以及民族融合、城邦到城市的转变,已经成为地中海非常重要的城邦共同体,同时,罗马在尝到了征服的甜头之后,开始进行财富积累和军事力量的提升,并不断扩大人口,为日后与希腊和迦太基(腓尼基)的战争打下基础。
随着公元前264年的布匿战争爆发,罗马开始走上建立帝国的征程。随后近100年里,罗马与周边国家发生了大大小小多次战争,入侵西西里,与马其顿短兵相接,打败迦太基,占领并统治了地中海沿岸的大小城邦,共和国达到鼎盛,而当凯撒率军渡过卢比河进入意大利,共和国进入晚期,帝国翘首以待。
看吴大维的那一章时,内心情不自禁会跟电视剧中做比较。本书依然按照时间顺序和重要史迹讲述,可以看到人物弧光,但有点平铺直叙,并且人名翻译跟以往稍微有点出入(本书的翻译几本都是音译直译),看着稍微有点费力。但是大致方向与之前接触的知识没有出入。此外,作者对比了多方史料以及文学作品,从中挑出他认为最接近史实的内容加以叙述,所以感觉很务实,但因为不如第一部引用了大量考古(当然这也由于这段时间史料已经非常丰富,不必要从考古学角度来验证事实),反而削弱了其学术性。
全书从罗马入侵西西里开始到帝国的正式建立,脉络清晰地呈现了罗马从扩张到内外统一的帝国征程。但是,随着连年征战,罗马人民开始渴望和平内部出现不同的声音,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接下来的故事,就从下一本《帝国的胜利》里一探究竟吧。
2/3页《帝国的开端》读后感(三)
书籍:帝国的开端
著:【美】大卫·波特
译者:王晨 出版: 九州出版社 后浪
“罗马四部曲”第二部,这是关于罗马历史最生机盎然的四百年了,全书从公元前264年到公元138年,四百多年的历史近五百页的篇幅,那些导致后来罗马走向帝制的政治与军事事件层出不穷,“光荣的罗马伟人”与他们的敌人角斗在罗马的舞台上。
接着第一部的硝烟,罗马共和国已通过一系列的战争成为意大利半岛的主宰者,谁还能挑战罗马的霸主地位?
在罗马的崛起之路上,地中海霸主只能有一个!对于富庶的迦太基,罗马的贵族加图的话代表了罗马的心声:“迦太基必须被毁灭” . 而汉尼拔则是罗马一生的死敌,他也是罗马人的心理阴影,传说罗马的母亲吓唬孩子会说“嘘,汉尼拔在门口!”
在战争与帝国篇中,汉尼拔先下手为强,准备向罗马进军,他成功避开了西庇阿的部队,翻越了阿尔卑斯山。这场顶着恶劣天气和当地部落不断袭击的翻越行动,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壮举之一。
. 在接下来的三年里,汉尼拔横扫意大利,在特雷比亚河、特拉西美诺湖和坎尼战役中重创敌军。 他距离罗马只有一步之遥,却没能继续进军!但持续的减员和后勤补给以及没有攻城的装备,而错过了消灭罗马的时机! 公元前202年,在那场史诗级的扎马战役中,西庇阿击败汉尼拔,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 迦太基的空虚与内斗似乎一直都在,汉尼拔的的身后从没有坚强的后盾,他的“好运”似乎也到头了.... . 65岁的汉尼拔留下的遗言“让我把罗马人从他们的焦虑中解救出来吧,他们觉得等待一个老人的死亡是乏味的”
他是一个让对手都敬佩的英雄,多次在汉尼拔手下体验到失败痛苦的罗马执政官闻讯后,也叹惜地称之为“战略之父”。 迦太基最终也罗马彻底摧毁....
后来的罗马人认为,迦太基战争结束后的岁月是精美的拉丁文学的第一次繁荣,它从希腊世界汲取了灵感。
而战胜汉尼拔的西庇阿却因为自己的倔强,拒绝回答元老院关于账务的质询,焚烧账簿,接受审判不辩解,审判日是扎玛战役周年纪念日,最终选择离开罗马,为自己建立墓地,他说,这是对罗马人民忘恩负义的回应....
.
“罗马从来没有畏惧过任何国家或个人,只有两个例外:一个是汉尼拔,另一个是个女人。”那个女人就是“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
.
我们所知的是恺撒和安东尼都拜倒在她面前,她曾希望恺撒指定他们的孩子恺撒里翁为尤利乌斯家族的继承人和罗马共和国未来的领袖,幸好没有被冲昏头脑的恺撒选择的是屋大维;安东尼则宣布共和国东方的领土全部赠予女王和他们的孩子;恺撒以她的样子做了维纳斯金像,安东尼则把它印制在的罗马钱币上.....这些都让罗马人感到耻辱,在屋大维的大军面前,埃及艳后必须死。
.
在走向帝制的路上,如果“罗马的伟人们”以我们历史相对比,,马略改革(孝文帝)、苏拉内战(尔朱荣)庞培和克拉苏(高欢),恺撒(宇文泰),是他们不断向前推动着五百多年历史的共和国退出历史舞台,屋大维“奥古斯都”则打造了一个更适合帝制的环境,以“第一公民”和“祖国之父”的身份出现,罗马帝国终于来了
后继者提比略、卡里古拉、克劳狄乌斯、尼禄、韦斯巴芗(这是公元69年的第四位皇帝)、提图斯、图灭善、哈德良皇帝他们也都是有故事的人....
如果有一张详细的大事年表或者把一部分内容放到第三部去或许效果会更好点,第二部的历史冲击力实在是太强了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