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臂猿考》是一部描写长臂猿家庭生活的纪实性作品。作者通过观察和记录,深入揭示了长臂猿的生活习性和家庭结构。读后感受到长臂猿之间的深厚情感和复杂社会关系,让人对这些与人类有着相似情感的动物产生了更多的关注和尊重。
《长臂猿考》读后感(一)
金佳
《长臂猿考》读后感(二)
高罗佩写的这本《长臂猿考》,篇幅不大,只有一百多页,却很显功力。
首先,可以说,高罗佩几乎把中国史料中关于长臂猿的部分都梳理清楚了。从远古的甲骨文到明清的诗文绘画,从官修史书到小说笔记,都物尽其用。值得注意的是,在全书三个章节中,高罗佩对史料的使用其实各有侧重。在第一部分“远古至汉代”中,高罗佩使用的史料是甲骨文、金文和《庄子》《尔雅》之类的典籍。到了第二部分“汉代至唐末”,他着重对时人的诗歌和笔记进行爬梳,分析长臂猿的分布和人对猿的看法。最后一部分“宋、元、明朝”,高罗佩关注中国长臂猿的种类科属,使用的材料则是文人绘画和《本草纲目》等医学用书。
从高罗佩倚重的史料,我们可以看出,在古代中国,文学作品一直是人们获取动植物知识的最重要来源。这一传统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代,孔子就曾说:“小子何莫学夫诗……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影响了后代把《诗经》当成动植物学的教材,并出现了许多注释诗经的动植物学书籍,如《毛诗故训传》和《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汉代郭璞则把辞书《尔雅》看成研究动植物的入门书。他在《尔雅注》的序言中说:“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莫近于《尔雅》也。”由此可见,古代中国的动植物学一直都是注释训诂之学的一部分。
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古人的动物学知识显然是滑稽可笑,乃至荒诞不经的。鲁迅在《春末闲谈》中,就讽刺过“果赢是螟蛉义子”的说法。周作人也曾专门写过文章,澄清了“腐草为萤”的谬论。至于“猿鸣天上哀”“猿善猴恶”“猿通臂”之类的描写,高罗佩也一一指出,都是古人的误解。长臂猿的啼叫与歌唱无异,完全是出于他们的天性,与哀愁无关,而且一旦开始鸣叫,延绵不绝,绝不止“猿鸣三声”。
尽管古代的动物学知识并没有多大的科学价值,但对于人文研究却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学者认为,动物常常出现在人类的三层经验之中。一是生物经验,即在人的生活经验中出现真实的自然动物;其次是心理经验,即出现在人的文化与想象里;再次是概念经验,这主要指动物作为象征符号出现于文献书写和意识思想之中。因此,通过研究这些知识,我们能够得知气候环境的变迁,了解古人对于自然秩序的看法和价值观。
《长臂猿考》的意义就在于此。读者不可能从长臂猿的古代记载中获得科学知识的提高,但能够知道,长臂猿在很长时间内,分布在北到河南、南至广西的广大地区,也因此而知道,古人对猿有着美好的印象,到春秋战国时期,猿已经奠定了其在动物之中的崇高地位。它被认为善于采气而寿元悠长,精通剑术并能变换成人。但这都是道教性质的特点,真正让它受到文人歌颂的原因,则是性情高洁,重视人伦。这显然是由于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趣味。符合儒家道德行为的动物受到推崇,反之则被贬抑。诗人们也常常写到猿类高冷凄清的啼叫声,“猿鸣哀啼”成为固定的诗歌用典。
高罗佩熟谙中国文化,而且自己就是长臂猿的爱好者,亲自养过数头,此书称得上是高罗佩的“爱之作”。今天养猫的不少,不知道有没有人愿意写一本考察喵星人的“爱之作”。
《长臂猿考》读后感(三)
【作者简介】施晔,文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荷兰莱顿大学(2011年)、英国牛津大学(2015年)访问学者。近年来的学术兴趣主要集中于三个方向:明清小说研究、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及都市文化研究。出版有《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同性恋书写》(上海人民出版社)、《荷兰汉学家高罗佩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近代小说的城市书写与社会变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长臂猿考》(译著,中西书局)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