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是一本探讨中国历史奠基人物的书籍,作者透过对先秦时期重要人物的生平和事迹的解读,展现了他们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深远影响。书中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这些奠基者的思想、行为和影响,让读者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读后感篇一
易中天中华史的内容无需多说,本本都好看,都不能错过~从品三国开始关注的易老师,一直到现在的中华史,本本书都能引发学术界高度重视,获得多位学界专家鼎力支持,说明易中天的深厚底蕴和实力,这次上海书展也看到了易老师,很开心!
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读后感篇二
把周公或周人看作中华文明的“耶稣基督”或“默罕默德”。这是一种多高的高度啊,不过也是,既然有5000年的文化历史,总得有个起源吧。不过这是我所没有想到的,看到的时候是有点震惊的。这里的周公是不是周公解梦的周公吧,应该是泛指周及周人。..
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读后感篇三
周的力量和商相差甚远,他们成功的要素是谋划和经营,也就是笼络友邦、经营南国、大挖墙脚。
商朝不得人心,因为大量使用活人祭,活人殉,而且不分贵族平民奴隶,而且商大军在外
周很快就打败了商,但是并不稳定,首先将商分为“三监《管叔蔡叔霍叔》”后来爆发“管蔡之乱”
忧患意识一直伴随周公,因为人心不服,所以创造出了君权天授、井田制、封建制、宗法制、礼乐制、以德维系的家天下奠定了中华民族
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读后感篇四
你不可能绝对一个人生存。只要归属于某一群体,那就要有名分。只要接受名分,那就仍在五常。
利益,是关键的关键。
这就不能靠策略,只能靠稳定。
你不可能绝对一个人生存。只要归属于某一群体,那就要有名分。只要接受名分,那就仍在五常。
利益,是关键的关键。
这就不能靠策略,只能靠稳定。
你不可能绝对一个人生存。只要归属于某一群体,那就要有名分。只要接受名分,那就仍在五常。
利益,是关键的关键。
这就不能靠策略,只能靠稳定。
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读后感篇五
商与周,就像阴和阳,是性格相反的一对兄弟。
商与周,又像生命的孩提和青年两个阶段。孩提时,冲动任性,也天真懵懂,会“担心”但不会”忧患“,因为忧患是更高级、更有前瞻性的思虑。所以周,明显成熟、长大了许多。
《奠基者》是”中华史“系列的第三本,线索更加清晰。从周的始祖说起,从建立基业后周公的忧患起步,一步步讲述”井田、封建、宗法、礼乐“四大制度的成型,这是华夏走出蒙昧,对鬼神保持一定距离所迈出的第一步,也是奏出的第一曲,原文称之为”定音鼓“。
和前两本相比,本书内容更为精练,对最关键地四大制度讲得很细,也很清楚,让我知道周公”制礼作乐“,为华夏民族开启了”人伦“”等次“”经济“”文化“的新大门,是谓披荆斩棘。
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读后感篇六
周人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文化与制度的基石,他们创造的产物包括:
一个内核:群体意识
两只翅膀:忧患与乐观
三大精神:人本(群体的、家国的、伦理的人)、现实(没有宗教信仰)、艺术(不是艺术气质,而是领导艺术、管理艺术、教育艺术等)
四种制度:井田(经济基础)、封建(巩固政权的手段)、宗法(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礼乐(礼就是让人遵守秩序,乐则是让人体验和谐。礼时伦理化的乐,乐是艺术化等礼。礼治社会就应该像音乐作品,有音高音长音强音色的不同,就像社会成员一样有身份职业的不同,多样统一,才能和谐。)
如此完整、自洽、互补的系统,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诸多方面,从此超级稳定的中华文明起航了。
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读后感篇七
中华文明的底色和基础无疑是周人奠基的。的确从三皇五帝到夏,都是探索;商则是我们民族少年时代、桀骜不驯;而周以后就成熟了,也变得沉稳了。而这些都是为什么呢? 那就要从周人创立了四大制度说起——井田、封建、宗法、礼乐。周人建立的国家联盟,是家国一体的家天下。基础是井田制的小农经济;而纽带是宗法制的血缘关系。更重要的则是礼乐、礼辨异,乐统同。礼维持秩序,乐安定人心,是啊人心安定,秩序就能维持;秩序井然,社会就会稳定。封建也是一种秩序。封建制,把世界分成三个层次,最高的叫天下,天下的首领是天子。次一点的叫国,也就是国君。更次一点的叫家,叫采邑、也叫大夫。它确定的君臣关系和效忠对象,也是有层极关系的。 是啊!周人以群体意识为内核,忧患和乐观为翅膀,人本,现实,艺术为精神,井田,封建,宗法,礼乐为制度,都因为周人是农业民族。也因此奠定了中华三千年的礼乐文明。
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读后感篇八
易中天老师的书看了很多了,从《品三国》开始到《帝国的惆怅》到《先秦诸子百家》再到现在的《中华史》系列,全是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但虽是科普,但是博览群书的作者通过厚积薄发式的论述讲解,把自己对历史的理解表现成一篇篇诙谐幽默又意味深长的短文。每一章节都有其明确的主题,同时所有的章节又围绕一个非常明确中心思想来展开。所以看易老师的书给人的感觉就像看漫画书,轻松愉悦,但是过目之后又难以忘怀其中的关键情节。
但轻松闲适是其优点,但同时也是其软肋。也许是作者刻意把中华史系列写成大众读物,在一些点上的推理便显得不够严谨。比如周公制礼乐的核心动力我便未能从本书了解到。周公之礼乐伦理,能够跟随我华夏一族数千年绵绵不绝,深入每一个中国儿女的骨髓,如此严密而华丽的制度建设,绝对不会是出于一人之手!(纯理性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民族灵魂式的制度诞生?孕育这种文化的背景是什么?作者没有回答。作者总是从以今视古,推己及人的角度去论述自己的观点。但是没有从根源去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断地强调中华魂是什么,我总觉不够具有说服力。
但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很适合作为饭后茶歇读物,即能放松心情,还能增长现在已经谈论的越来越少的伦理道德的知识。
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读后感篇九
虽然还没看过其中任何一本,看易老师在有关此书的演讲来看,大概了解这书内容和写作风格。从中华史的书名可知此书的写作角度-----宏观纵览中国历史以及中西方历史的对比,这个写作角度是我感兴趣的,脱离历史繁杂的细节,梳理历史脉络,对比中西历史发展进化路径的差异,剖析历史本质。这并不容易,一方面要求对中西方历史有较深的了解。二要有正视历史的勇气,特别是中国历史。以我对易老师理解,他应该可以做到两点。虽然没看到书,甚至对能否写到深入,权威,与及石破天惊的独到,不抱希望。但是中国人写史即客观又宏观的,实在找不出一人。结果是中国人所读到的历史全是片段的,主观的,野史的,歧形的历史。这既有作者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而最重要的,这样的现状无法形成正确的史观,只有凌乱的史观,史读得越多越模糊,盲人摸像一般,只有局部,没有整体。而中华史是第一套有系统的历史书。不局限的中国谈中国历史。易中天是第一个尝试者。仅从这点上,就很值得赞赏。正如全球通史一样,全球性的历史观察角度,是认识理解中华史的必须。我把中华史看作是全球通史的补充。
我对易老师有这么大的野心和决心写这套书的表示佩服,有信心他会写好,而且绝对会是一套好书
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读后感篇十
补充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看初唐历史时不太明白为什么唐高宗李渊一定要在秦王李世民军功等各方面都比太子李建成占优势很多的情况下,还要努力维护李建成的太子地位,现在才知道从周朝开始的嫡长子继承制,即使都是嫡子,也唯有嫡长子可以继承爵位,血统。这是源自于周朝。
周朝是奠基者,宗法制的核心是父系家长制,一夫一妻多妾制,嫡长子继承制。
封建指的是分封和建国,所以只有周朝才有这样的制度,以后说的什么封建统治都是没有太多科学依据的。周武王伐纣,周公建立的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嫡长子继承天子之位,其他儿子为诸侯,诸侯嫡长子继侯位,其他儿子为大夫,诸侯有封地,大夫有采邑,而大夫的其他儿子则为士,是贵族但是没有爵位。虽然这样的天下看起来固若金汤,但是随着时间流逝,其实并非如此,因为距离远了,时间久了,血缘关系就会淡,即使“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是却也会诸侯叛乱,想争夺天下。
夏姬。
日本的株式会社,株指的是股份,一株就是一股份。所以日韩其实是股份制的资本主义成功典范,而不是中华儒家的成功。
郑国和楚国人都很风流,有三月三的节日,青年男女在一起游玩互赠兰草,类似于现在的情人节。而且从宋儒开始,中国文化才失去了浪漫。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中东门其实就是类似于那个时候男女自由交往的地方。
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读后感篇十一
易中天《奠基者》主要从根上给我们呈现了我们文化的源头–西周,它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奠基者。礼辨异,乐统同。有礼有乐,礼兴乐和,就能构建“和谐社会”。这就是周公的“制礼作乐”。也只有按照这个系统建设的,才是所谓的“中华礼乐文明”。天授是旗帜,人本是纲领,德治是“一个中心”,礼乐是“两个基本点”。从这样一整套思想体系出发,周人创立了四大制度——井田、封建、宗法、礼乐。井田是经济制度,封建是政治制度,宗法是社会制度,礼乐是文化制度。井田“顾民生”,封建“从民意”,宗法“敦民俗”,礼乐“安民心”。也就是从“君权天授”,到“以人为本”,到“以德治国”,再到“以礼维持秩序,以乐保证和谐”,本身就是一个完整和自洽的系统。
从立嫡不立庶,到封建制度(不是我们知道的封建迷信的封建)礼乐创立,几千年来依然周人的影子,周人是中华文明的奠基者。这本书最值得我们读的地方也就在这里。记得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说过一句话,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现在我们社会上国学兴起,我一直不知道国学到底是什么?《三字经》?《弟子规》?我觉得这里面有可取之处亦有不可取的地方,真正的国学理应从最根本的最远头的地方开始。就如我们的中医一样不能总是对古代传统崇拜,如果不科学了解其深层次的道理,中医也必将淘汰。
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读后感篇十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周的忧患意识,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武王用三十多天的时间取代了殷商的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以弱代强,武王和周公怎能不担忧。周人是伟大的,开创了一种延续上千年直至当今的中华文明的基调及民族精神—“天人合一归于人,知行合一践于行,礼乐合一成于乐”!由此也产生了一个核心—“群体意识”,两只翅膀—“忧患心理和乐观态度”,三大精神—“人本精神、现实精神、艺术精神”,这一文化系统!
周以“以人为本”为思想背景将殷商的所谓“君权天授”偷换成所谓的“君权民授”;以“以德治国”为统治理论;以“礼”维持秩序、以“乐”保证和谐,即“以礼立序,以乐致和”。天授是旗帜,人本是纲领、德治是“一个中心”,礼乐是“两个基本点”,这就是周公的思想体系。
从这一整套的思想体系出发,周人创立了四大制度—井田、封建、宗法、礼乐。井田是经济制度,封建是政治制度,宗法是社会制度,礼乐是文化制度。井田顾民生,封建从民意,宗法敦民俗,礼乐安民心。
至此,天下为家!诸侯向天子效忠,大夫向诸侯效忠,士向大夫效忠。各司其职,不得逾越!我们民族也就彻底走向了无神的世界,彻底放弃了信仰!
基调已经被周奠定了。自此,从未被征服,只有同化别人的份。
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读后感篇十三
与埃及、西亚和印度不同,周人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优秀也最健全的制度——井田、封建、宗法、礼乐。井田是经济制度,封建是政治制度,宗法是社会制度,礼乐是文化制度。更重要的是,这些制度环环相扣,配套互补,符合中国国情。因此,是稳定的。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株式会社是日本和韩国的说法。日文和韩文的“株”就是股权和股份,一股就叫“一株”。所以,株式,就是股份制;株式会社,就是“股份有限公司”。 2021-03-29 23:56:21 族的第一代叫祖,第二代叫宗。祖是开创者,只能该谁是谁。宗是继承者,必须有继承之法。宗法制就是规定谁为“宗”的,所以叫“宗法”。 2021-03-29 23:48:03 实际上,国原本叫邦,比如“邦交”,比如“邦有道”或“邦无道”。后来,由于避汉高祖的讳,许多文献中的“邦”都改成了“国”。因此,叫“邦”,叫“国”,叫“邦国”,都没错。 2021-03-29 23:45:53 周的国君称王,因此是王国。而且,也只有周君可以称王。其他邦国之君,或为公(如宋),或为侯(如齐),或为伯、子、男,不等。但他们可以统称为侯。因为侯是“有国者”,或“封藩守疆之殊爵”,也就是在边疆保卫天子的人,所以又叫“侯卫”。侯是很多的,所以叫“诸侯”,也就是“诸多的侯”。等到战国,诸侯们纷纷称王,邦国制度就解体了。 2021-03-29 23:43:36 事实上,就在周公他们下棋的时候,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和国家制度也应运而生。这种制度本身是有“维稳功能”的,因此保证了五百年的太平。但它同时又有先天不足和内在矛盾,因此在春秋被破坏,在战国被颠覆,在秦汉被替代,只留下难忘的记忆和永远的惆怅。 它的名字,就叫“邦国制度”。 2021-03-28 18:40:26 结果天下归心,“大国畏其力,小国怀其德”。这话其实很
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读后感篇十四
与埃及、西亚和印度不同,周人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优秀也最健全的制度——井田、封建、宗法、礼乐。井田是经济制度,封建是政治制度,宗法是社会制度,礼乐是文化制度。更重要的是,这些制度环环相扣,配套互补,符合中国国情。因此,是稳定的。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株式会社是日本和韩国的说法。日文和韩文的“株”就是股权和股份,一股就叫“一株”。所以,株式,就是股份制;株式会社,就是“股份有限公司”。 2021-03-29 23:56:21 族的第一代叫祖,第二代叫宗。祖是开创者,只能该谁是谁。宗是继承者,必须有继承之法。宗法制就是规定谁为“宗”的,所以叫“宗法”。 2021-03-29 23:48:03 实际上,国原本叫邦,比如“邦交”,比如“邦有道”或“邦无道”。后来,由于避汉高祖的讳,许多文献中的“邦”都改成了“国”。因此,叫“邦”,叫“国”,叫“邦国”,都没错。 2021-03-29 23:45:53 周的国君称王,因此是王国。而且,也只有周君可以称王。其他邦国之君,或为公(如宋),或为侯(如齐),或为伯、子、男,不等。但他们可以统称为侯。因为侯是“有国者”,或“封藩守疆之殊爵”,也就是在边疆保卫天子的人,所以又叫“侯卫”。侯是很多的,所以叫“诸侯”,也就是“诸多的侯”。等到战国,诸侯们纷纷称王,邦国制度就解体了。 2021-03-29 23:43:36 事实上,就在周公他们下棋的时候,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和国家制度也应运而生。这种制度本身是有“维稳功能”的,因此保证了五百年的太平。但它同时又有先天不足和内在矛盾,因此在春秋被破坏,在战国被颠覆,在秦汉被替代,只留下难忘的记忆和永远的惆怅。 它的名字,就叫“邦国制度”。 2021-03-28 18:40:26 结果天下归心,“大国畏其力,小国怀其德”。这话其实很
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读后感篇十五
追《易中天中华史》追到了《奠基者》这本,风格和特点已无需再提。简单、直观、合理、有趣,加上他这个明星学着的身份,似乎算得上推动文化潮流一股力量。
文化是什么?书中所言,文化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简而言之就是方式,而这种方式的内核确立于书中所提的周朝时期。从技术层面切入,夏的优势在于水利、商的优势在于青铜器、周的优势在于农耕,最终成为奠基中华农耕文明的周有其合理性——毕竟农耕稳定太平、方便积累,更注重生产和人力也更平和宽容。这种厚积薄发的技术在周的时期成为了中华主导,而为了论证成为主导的合理性,周尝试了一种绵延至今的解释方案——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德”通“得”,说到底就是大家都得到、找到平衡点。于是有了制度上的封建制、生产上的井田制、身份上的父子君臣嫡庶长幼、文化上的道德礼仪……很多人从此有了姓,从此有了祖宗,明白了家国天下的区别和延伸……这些奠基的内容深深刻进了中华文明的灵魂里,或许由此开始,中国便进入了如梁启超所言的:只知有朝,不知有国,国朝不分的盘旋时光。梁任公是在几千年后眼见中华文明难以自保的悲愤之言,可放在当时却是一大创举。从周开始,中华文明早早建立起了一种金字塔型的大组织结构,每个部分都精密镶嵌、层层支持、相互搭配、不可僭越。再辅以人本精神、现实精神和艺术精神,才使得这种文化能够绵延至今而又包容一切,成为世界文明古国中硕果仅存的一支。
从这里,值得思考的或许已不是历史或者各种表述方式。所谓读史使人明志,又有以史为鉴的说法,大概就是希望我们延伸出更多不同的思考。比如设计一种能满足大多数的制度,就必须让这种制度互补,同时又符合现实利益,还得不断修正改进——从文明的大环境来看,之后王朝的更迭变换就是另一种自发改进的模式,内核未曾动摇。又或者,可以想想道德是什么道、什么德,顺道有何利,背德有何损……基于中华文明传统的现实精神是怎么绵延下来的,这永远值得思考,也总能得出有益的收获。我们没有上帝,却能感应上苍;我们不信先知,却在乎祖宗;我们讲究礼法,却满口道德……这是我们这一支文明留给人类的巨大财富。按易中天教授的说法,中华文明是个早熟的文明,从这本《奠基者》中似乎已能管窥一二,那么,回到当下,今天的我们是不是又和古人一样着急了一些?或者,我们是不是也该想想为什么早熟之后总是长不大呢?
也许易中天教授之后的作品中能给出一些解释吧!不过,读书引发思考,答案自己寻找,每本书都是一个角度的钥匙而已。这部分符合咱们的实用传统,这样的传统让我们容易早熟,也让我们容易停滞,明白了这种局限,为的是多一点跳出去的力量,起码得试着跳过奠基者埋下的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