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桐山·静默如谜的生活读后感锦集

桐山·静默如谜的生活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8-27 06:25:35
桐山·静默如谜的生活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08-27 06:25:35   小编:

小说《桐山·静默如谜的生活》讲述了主人公桐山在一个安静的小镇上过着平淡生活的故事。他是一个神秘、寡言的人,周围的人都对他充满好奇。通过对桐山的描写,小说展现了一种静谧、深沉的生活态度。整个故事充满着神秘和哲理。

桐山·静默如谜的生活读后感(一)

之前很喜欢何炅黄磊参加的那个真人秀《向往的生活》,生活在小山里,做做饭、扫扫地、招待招待客人。多么完美有平静的生活啊!他们的生活正是现在很多人求之不得的生活。安逸自在,没有烦恼和压力。

在抖音上关注了两个人-万能子墨和山村小杰,其实并不知道他们两个的来历,他俩生活在一个小山村里,远离世俗和喧嚣。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去打造自己想要的一切。有人调侃他们说 “隐居山林的两个哈佛高材生”他们的生活很令人羡慕,平静快乐,不掺杂任何物质的东西。

在这个科技、娱乐和物质横流的时代中,我们还能安然无忧地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吗?可以过着不结婚不生孩子一个人过的生活吗?……关于理想生活,你希望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生活是自己的,就像余秀华一样。她自嘲,有趣,不在意别人的看法。生活永远是你自己的,保持内心的纯净,守护你的安静生活。

桐山·静默如谜的生活读后感(二)

这几年涌现了很多自媒体网红,而其中盛传过一句“娶妻当如李子柒”。李子柒是最红的古风美食博主,一袭轻纱,一双布鞋,一双巧手,是俗世里别样的烟火。那些为现实而奔波的人们啊,为什么这么羡慕她呢?这大概日趋浮躁的都市人,看到一个理想中的田园生活。因为她按照自己意愿,活成了想要的样子,开辟了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这本书是由庆山、余秀华、周嘉宁、苏枕书、月山行、安德烈·普拉东诺夫等十余位作家联袂打造的全新系列主题书“桐山”,给这个被科技、娱乐和物质包裹窒息的时代一剂良药。他们也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遵从自己的本心,悠然行走在属于自己的世界中,懂得生活的真谛是什么,既保持着独有的风格,也没有失去生活的乐趣。

从安妮宝贝到庆山,她是中国最早火起来的网络作家之一,她的风格,曾经是繁华的城市,逼仄的小镇,带着一种自我毁灭的破碎,而今,虽还是保持着清冷,但已是平和,质朴,岁月静好。

她说“我与二十多岁时不同了。”我们每个人在岁月里前行,对外界,对自我的认知都会被时光洗涤及蜕变,这些认知累积起来,大概便是成长。她还说“我遵守自己内心的节奏。所以,我用自己的方式生活。”不管是安妮还说庆山,她都是这样做的,遵从着自己的节奏。

余秀华的“穿过大半个中国来睡你”火了大半个中国。从编者和余秀华的对话中不难看出,她坦诚,打趣、自嘲,她是真的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她在诗里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率真且可爱。她像是从干涸土地上开出来的一朵花,独自盛开,独特且真挚。

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我们面对着太多的是选择和诱惑,其实啊,有时候选择太多,反倒适得其反,甚至会分不清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样的生活才是自己想追求的,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曾这样问过自己,但回想一下,有可能大多数人的生活里很少有静默的时刻了。

书中的这些人,他们都是即使历经沧桑,仍然内心分明,双眸清澈,有着自己坚定的价值观。我们这一生,除了父母没法选择外,其他的都可以自己去选择,工作,伴侣,去向……选择的关键在于你是否遵从了自己的内心。

有什么样的内心,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相由心生。

想起杨绛先生的那句“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世界是自己的,愿你能万事出于本心,静默生活。

桐山·静默如谜的生活读后感(三)

人类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一切都变得很不一样。在这种背景,人类应该如何生活?大家都不清楚,只知道自己的生活要尽力过好罢了。

陶渊明热爱的田园生活,喜欢的那种寂静,现在又有几个人有这般想法?有的话也只能说是不多,可能只是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没有可以寻找的快乐而已吧。元明之所以向往那种田园生活。是因为在当时的背景下时代的压迫,权力的斗争,这些都没有办法让他安静的生活,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很多东西不是想要就有的。

他们开辟了独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桐山·静默如迷的生活》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现在的生活应有的寂静。这本书是由庆山、余秀华、周嘉宁……十一位作家联袂打造,这里面都有着很独特的故事。说到庆山,我对这个作者还是挺了解的,而且我个人也是非常喜欢这个作者。庆山有一部作品我也特别喜欢,叫做《镜湖》,和她的本人性格也很像吧。《桐山·静默如谜的生活》这本书的主编是月山行,是一个青年作家,我觉得他是一个很有自己风格的作者。

生活总是需要它应有的那一份寂静。只有爱让万籁俱寂,只有爱让星空出现

……

而爱让我重新获得清晨,花朵,蜜蜂,让我们在无限的渺小里,获得安宁,真是不可思议。

很近很近的时候,不是可以听到任何声音,而是任何声音都听不到。我觉得是这样,生活亦是这样,你认为呢?

其实生活就是简简单单的,复杂只会让人头疼,徒增麻烦罢了。难道简简单单的过好自己的生活不好吗?我觉得很好。

仅仅的一枝花,看似很单调,但一只花瓶里插多了花,不仅仅没有添加色彩,而是看上去很多余罢了。人是如此,生活亦是如此,人生更是如此。

桐山·静默如谜的生活——是我们想要的生活?

桐山·静默如谜的生活读后感(四)

多少年前,同学中间,都是在传看安妮宝贝的书,虽然那时候是不知愁滋味的年纪,但也假装看懂,跟着人物的喜怒哀乐一起喜怒哀乐。那时候安妮宝贝的书,有些是职场或者生活方面的感情,那时还在上学的我们,能看懂什么,不过是装x而已。那时有个比我高一年级的学长,貌似她看懂了安妮,说他的掌心上,也有什么什么,那时很是敬佩,现在想想他懂什么啊,也就是唬住我们这些小虾米了。

已经不知道多少年,没接接受到安妮的信息了,直到这本书,才知道,安妮已经换了名字,叫庆山,庆字感觉好土充满喜感,跟普天同庆,庆祝xxx是一个系列的,但是安妮用这个字,就不觉的土了,因为她是那么厉害的一个作家,庆山,庆山,应该是有深意的,哈哈,虽然我不是安妮粉丝,但就是这样的认可安妮。

《桐山:静默如谜的生活》,跟辛波斯卡的《万物静默如谜》书名相近,增加了很多好感度。

再者,还有余秀华,一个我喜欢的诗人。诗人在现代社会是一个稀缺的职业,本来就少,能写出好作品的诗人更少。上帝在关闭一扇门的时候,会给你打开另一扇门。很久之前,就知道了一个诗人叫作余秀华,写的作品还不错,对余秀华的了解加深,则是在董卿主持的节目《朗读者》上面。有些人说要诗意的生活,或者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但是你们读诗吗?除了教课书上的你们还会几首?读现代诗吗?作为现代人,最贴切我们感情和生活的,是现代诗,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夜的眼睛,我却用他寻找光明“”,海子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生活需要仪式感,生活更需要读诗,培根不也说了吗?读诗使人聪慧,不信你看看民国才女林徽因和陆小曼,女神应该是他们这样子的。

当然还有周嘉宁,于是,书云,苏枕书等等知名作家、撰稿人影评书评人等。

每天行走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每天早九晚五的挤地铁公交抑或自驾,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里,有时都忘了,生活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字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以这样子吗?可以不顾世俗的舆论,不结婚不生孩子一个人生活吗?《无间道》中唱到,“我们都在赶路,忘记了出路,失望中追求偶尔的满足”,是啊,我们一直都在赶路,出路在哪里呢?前方又是哪方?也许我们应该停下来脚步,让人生的时钟慢一点,读一首小诗,怅惘下生活的真谛。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我觉的应该把“的田野”去掉,远方不是包含更多的空间在里面。

桐山·静默如谜的生活读后感(五)

1. 他们的生命实践印证了活的意义

我是在公司旁边的书市看见这本书的,腰封上写着安妮宝贝和余秀华的名字,除此还有苏枕书、于是、周嘉宁、安德烈·普拉东诺夫等等,都是喜欢的作者,所以买了一本。我没有想到前面群像部分他们所说的话会让我这样印象深刻。

那位隐士说:既然我们都只是来人间走一遭,并没有什么能够失去的。

安妮宝贝说:如果放下期待、恐惧,自由会带给我们深深的满足。

余秀华说:我觉得一个人不需要什么朋友。 这些话好像给我当头一棒。

这本书表面看是探讨生活方式的可能性,实则其中更关乎对活着的意义的挖掘。这个话题很大,也几乎成为人人都有的一个问题,它和旅行的意义、爱情的意义、生命的意义等等关乎整个人类的命题一样无着却又让人置身其中,我们被牵引和捆绑却无法去描述它。它甚至可以上升到存在主义与虚无主义的探讨。这本书能够把这个命题抛出来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它很难被定义,但可贵的是我从中看到的几乎都是特殊人物,这些特殊人物因为生活经历的历练,他们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平凡生活中不能得到的真相。

余秀华,一名中年农妇,天生残疾,曾上街试图做一名乞丐,在还未懂得什么是爱情的年纪便被母亲嫁给一个大自己十岁多的陌生男人。后来因为诗歌又被扭转命运,成为可以和海子相提并论的诗人。

安妮宝贝,早年是一名银行职员,她放弃了人人艳羡的前程选择成为一名写作者,一写就是十几二十年。这十几二十年里,她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这个世界再热闹,仿佛也与她无关。

那位海岛上的隐士,年轻时去做背包客,浪迹天涯,纹身,是一个嬉皮士。人到中年时却皈依出家,与一位老婆婆住在偏远的海岛洞穴中,相依为命,一起耕作,一起修行。他完成了他年轻时便有的出家的愿望。

……

这些人或许都不能算是普通意义上的普通人,他们用生命去实践后所得到的经验,从某些方面印证了活着的意义,并给出了一个欲望的出口与通往自由的路径。

2. 逃脱时间追杀的人

他们所说的话和处世之道,让我想起我生命中的两个人。

我的挚友M,生于85前,快四十的年纪,在上海已经生活九年。但他没有房,没有车,甚至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一直靠各处打零工生活。他对物质没有什么欲望,花钱很少,赚到的足够养活自己。他说他越来越不喜欢城市的生活状态,感觉十分无趣,每天都是一种模式,从头便能看到尾。生活好像一潭死水,他便是里面那条将死之鱼。后来他又去学习表演,想往演员的方向发展。但即便如此,他依旧无法摆脱那种令人窒息的城市生活节奏,因为他意识到问题是来源于生活环境。他说他想离开城市,去高原或小镇,寻求另一种生活方式。

那种状态和信念,对他来讲,是因为过了而立之年,好像忽然开悟,他要开始寻求他所说的另一种全新的真实的生活状态。

他意识到自己是作为一个活着的人而存在着,意识到在有限的一生中去追寻这种活的意义的重要性。

另一个是我前任。他刚25岁,工作不满三年。那时我们是在学校认识,刚拿到毕业证那段时间他便谋划着开始找工作,并一边盘算未来几年内要挣到多少钱,几年内可以在北京买房。他火速在北京找到工作后,很快把周围所有房地产中介的电话存入通讯率。更别说公积金、车子、养老保险等等,他都头头是道,天天为此种事务忧心忡忡,几乎所有的话题也围绕着房子、车子、户口、工作,总是非常焦虑。如果工作上遇到一点麻烦,便深怕被老板开除,把工作看得如命一样重要。他甚至将自己退休后的生活都计划安排妥当。

他这种焦虑,和我85前的挚友形成巨大的反差,以至于我向双方提及对方的想法后,他们都感到吃惊。他们两个对彼此生活观念的不理解,更加让我想起书中的他们说过的话。

安妮宝贝说:只想沉溺和躲避在集体、人群之中,是软弱、懒怠,也是不独立的表现。

那位隐士说:我宁愿做个落后于时代的人。

余秀华说:没有任何一个男人可以真正的吸引我。

反观我前任,他却那么害怕被时代甩在身后,害怕跟不上节奏,每天焦虑,深怕错过这个时代一丁点信息。所以他无时无刻不在玩手机,翻看朋友圈,害怕自己被身处的圈子所抛弃,害怕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而这些圈子与人情,物质与欲望,无时无刻不将它拉入巨大的漩涡,他像每一个疲于奔命的人在这个漩涡中周旋来回,晕头转向,如一只超负荷旋转的陀螺。这种要靠缜密经营与算计的生命,是无比压抑和沉重的。

因为工作,他时常要到凌晨三点才能回家。虽然收入可观,却因为工作而患上一身的病,时常莫名流鼻血,腰间盘突出,以及严重的颈椎痛,需要长期用药就医。他用健康换来的钱,反而又消耗在为了拯救自己的健康之上。

他意识不到,自己究竟是在为这个社会而活着,还是为自己而活着,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耗尽一生,最后成为了秦皇兴建长城时万千泥砖里的一块。被垫在长城城脚下的那块泥砖或许永远无法明白闲云野鹤的自由。

他也并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人落后于时代,与这个主流社会格格不入,但他们却活得很好,活得自由,活得满足,活得健康。

活着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而活着,真的是为了无止境的物质欲望而活着吗?人如果没有精神和身体上的自由,那和被圈养的动物并无区别。有许许多多的人像待宰的动物一般被圈养在城市一隅,甘愿为自己画地为牢,在日复一日的流水线式的三点一线中发胖,衰老,耗尽一生,只待被时间宰杀,被抹去。

而书中的那些人,在我看来他们都是成功逃脱时间追杀的人,拥有真实的自由与丰足的生命体验。所有无法被满足的无穷尽的物质欲望在他们身上都被消解于无形,他们是有勇气的人,是得道的高人,是全世界最自由的人。

桐山·静默如谜的生活读后感(六)

1. 他们的生命实践印证了活的意义

我是在公司旁边的书市看见这本书的,腰封上写着安妮宝贝和余秀华的名字,除此还有苏枕书、于是、周嘉宁、安德烈·普拉东诺夫等等,都是喜欢的作者,所以买了一本。我没有想到前面群像部分他们所说的话会让我这样印象深刻。

那位隐士说:既然我们都只是来人间走一遭,并没有什么能够失去的。

安妮宝贝说:如果放下期待、恐惧,自由会带给我们深深的满足。

余秀华说:我觉得一个人不需要什么朋友。

这些话好像给我当头一棒。

这本书表面看是探讨生活方式的可能性,实则其中更关乎对活着的意义的挖掘。这个话题很大,也几乎成为人人都有的一个问题,它和旅行的意义、爱情的意义、生命的意义等等关乎整个人类的命题一样无着却又让人置身其中,我们被牵引和捆绑却无法去描述它。它甚至可以上升到存在主义与虚无主义的探讨。这本书能够把这个命题抛出来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它很难被定义,但可贵的是我从中看到的几乎都是特殊人物,这些特殊人物因为生活经历的历练,他们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平凡生活中不能得到的真相。

余秀华,一名中年农妇,天生残疾,曾上街试图做一名乞丐,在还未懂得什么是爱情的年纪便被母亲嫁给一个大自己十岁多的陌生男人。后来因为诗歌又被扭转命运,成为可以和海子相提并论的诗人。

安妮宝贝,早年是一名银行职员,她放弃了人人艳羡的前程选择成为一名写作者,一写就是十几二十年。这十几二十年里,她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这个世界再热闹,仿佛也与她无关。

那位海岛上的隐士,年轻时去做背包客,浪迹天涯,纹身,是一个嬉皮士。人到中年时却皈依出家,与一位老婆婆住在偏远的海岛洞穴中,相依为命,一起耕作,一起修行。他完成了他年轻时便有的出家的愿望。

……

这些人或许都不能算是普通意义上的普通人,他们用生命去实践后所得到的经验,从某些方面印证了活着的意义,并给出了一个欲望的出口与通往自由的路径。

2. 逃脱时间追杀的人

他们所说的话和处世之道,让我想起我生命中的两个人。

我的挚友M,生于85前,快四十的年纪,在上海已经生活九年。但他没有房,没有车,甚至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一直靠各处打零工生活。他对物质没有什么欲望,花钱很少,赚到的足够养活自己。他说他越来越不喜欢城市的生活状态,感觉十分无趣,每天都是一种模式,从头便能看到尾。生活好像一潭死水,他便是里面那条将死之鱼。后来他又去学习表演,想往演员的方向发展。但即便如此,他依旧无法摆脱那种令人窒息的城市生活节奏,因为他意识到问题是来源于生活环境。他说他想离开城市,去高原或小镇,寻求另一种生活方式。

那种状态和信念,对他来讲,是因为过了而立之年,好像忽然开悟,他要开始寻求他所说的另一种全新的真实的生活状态。

他意识到自己是作为一个活着的人而存在着,意识到在有限的一生中去追寻这种活的意义的重要性。

另一个是我前任。他刚25岁,工作不满三年。那时我们是在学校认识,刚拿到毕业证那段时间他便谋划着开始找工作,并一边盘算未来几年内要挣到多少钱,几年内可以在北京买房。他火速在北京找到工作后,很快把周围所有房地产中介的电话存入通讯率。更别说公积金、车子、养老保险等等,他都头头是道,天天为此种事务忧心忡忡,几乎所有的话题也围绕着房子、车子、户口、工作,总是非常焦虑。如果工作上遇到一点麻烦,便深怕被老板开除,把工作看得如命一样重要。他甚至将自己退休后的生活都计划安排妥当。

他这种焦虑,和我85前的挚友形成巨大的反差,以至于我向双方提及对方的想法后,他们都感到吃惊。他们两个对彼此生活观念的不理解,更加让我想起书中的他们说过的话。

安妮宝贝说:只想沉溺和躲避在集体、人群之中,是软弱、懒怠,也是不独立的表现。

那位隐士说:我宁愿做个落后于时代的人。

余秀华说:没有任何一个男人可以真正的吸引我。

反观我前任,他却那么害怕被时代甩在身后,害怕跟不上节奏,每天焦虑,深怕错过这个时代一丁点信息。所以他无时无刻不在玩手机,翻看朋友圈,害怕自己被身处的圈子所抛弃,害怕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而这些圈子与人情,物质与欲望,无时无刻不将它拉入巨大的漩涡,他像每一个疲于奔命的人在这个漩涡中周旋来回,晕头转向,如一只超负荷旋转的陀螺。这种要靠缜密经营与算计的生命,是无比压抑和沉重的。

因为工作,他时常要到凌晨三点才能回家。虽然收入可观,却因为工作而患上一身的病,时常莫名流鼻血,腰间盘突出,以及严重的颈椎痛,需要长期用药就医。他用健康换来的钱,反而又消耗在为了拯救自己的健康之上。

他意识不到,自己究竟是在为这个社会而活着,还是为自己而活着,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耗尽一生,最后成为了秦皇兴建长城时万千泥砖里的一块。被垫在长城城脚下的那块泥砖或许永远无法明白闲云野鹤的自由。

他也并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人落后于时代,与这个主流社会格格不入,但他们却活得很好,活得自由,活得满足,活得健康。

活着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而活着,真的是为了无止境的物质欲望而活着吗?人如果没有精神和身体上的自由,那和被圈养的动物并无区别。有许许多多的人像待宰的动物一般被圈养在城市一隅,甘愿为自己画地为牢,在日复一日的流水线式的三点一线中发胖,衰老,耗尽一生,只待被时间宰杀,被抹去。

而书中的那些人,在我看来他们都是成功逃脱时间追杀的人,拥有真实的自由与丰足的生命体验。所有无法被满足的无穷尽的物质欲望在他们身上都被消解于无形,他们是有勇气的人,是得道的高人,是全世界最自由的人。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