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桑格莉之夏》讲述了一个少女在夏日里的成长故事。她经历了友情、爱情、家庭等多重挑战,最终在成长的过程中找到了自我和勇气。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和真实的人物塑造,展现了青春期少女的内心世界和成长历程,给人留下深刻的观影体验。
桑格莉之夏影评第一篇
电影情节和这个年纪一样单薄简单,A与S的互相吸引和夏天一样短暂,A的温暖外放自由给S带来的治愈是永恒。又转头看了很多影评,大家说得都对,但是我还是觉得那不是爱,就是一粒幼小的种子,在没有生长以前,阳光已经照到了其他地方。从电影的角度感觉只剩暗面的浪漫,从艺术的角度依然很美。电影一直没有看电影的人重要,看什么其实都很美好
桑格莉之夏影评第二篇
《桑格莉之夏》有种北欧天气一般凛冽而清澈的气息,虽然内在逻辑非常强悍,但表现出来的镜头语言却是散淡而随意的,与青春的慵懒和沉迷气质配合得恰到好处。观影的快感就像片头和片尾出现的花式飞行表演,令人心跳的自由落体,在即将触底时绝地反弹。除了奥斯特人物塑造相对扁平,记忆度欠缺,以及自虐的梗有点熟烂,其余都精妙无比。
桑格莉之夏影评第三篇
一个关于成长的夏天。
一个女孩在成长的烦恼中进行情感体验并走向自我认知的成熟。
片中的感情线绵长却不强烈,符合少女情怀的特质 , 柔软而清新。
电影摒弃了一般感情线的自私和占有的特性,让人赏心悦目,轻松而不压抑。
东欧美丽的景色和少女单纯的感情相互映衬,并充满了各种文艺元素(服装设计、摄影、点心),并不落俗套的用飞行这男性象征的勇敢来平衡青春期女生的柔弱,克服恐高,飞上蓝天,这可是一般男人也不敢面对的事情。
桑格莉之夏影评第四篇
《桑格莉之夏》。7分。
阿兰迪·卡瓦特编剧、导演,尤利娅·斯特波娜妮特、艾斯特·蒂奇主演作品。
虽然它被归类为女同片,但实际上女性之爱在本片中也只是导演想表达的一部分。
在女性的视角下,故事如同镜头一样,缓慢、优雅、不热烈,甚至还很漫长。
少女桑格莉渴望终有一天驾驶飞机翱翔蓝天,但她性格内向,始终鼓不起勇气。直到她遇上性格大胆行为自由的奥斯特。两人很快成为挚友。
诸多桥段都很用心,但并不深刻,也并非耐人寻味。从海边游泳,到吃烧烤,玩虫子,再到奥斯特为桑格莉量体裁衣,然后两人在湖边裸晒,情感终于开始突破。
我想要表达的是,桑格莉想飞上蓝天的梦想并非全片的核心主题,而反而只是首尾点缀。亦或说,这既不是一个少女的成长史,也不是情感史。
但这也不重要,毕竟它不仅风景优美,少女的身体也那么美。
桑格莉之夏影评第五篇
初次的回眸,花开惊艳了全城,初次的相遇,花瓣落满了芳香,初次的擦肩,在记忆里留下了温柔,初次的邂逅,也演绎了此生最美丽的梦。
季节的风,缓缓的吹向了流年深处,岁月悄无声息的又走过半载,在记忆里念着过往的风花雪月,多少爱恨纠缠,凝聚了深深的遗憾,多少痴情旧梦,变成无尽的伤痛,我曾无数次把牵挂与相思寄托在风雨中,许愿维诺,只盼能在你的地点飘落,然而,年华荏苒,往事依旧,不知,天涯的你是否安好。
牵手的时光,已走过了许久,远在天涯的你我,驻足在陌生的城市,是否会想起曾经的点滴,是否还会想起往昔温馨的画面。划着时光的舟,就这样孤独的漂流在悲伤的河流里,任凭风的方向,渐渐远行。
花落的凉意抚落了凋零的心事 ,沉醉在往昔有你的时光里,成为我永恒的伤痛。和你牵手相伴的记忆,那美丽的影像,时时刻刻在脑海里萦绕,仿佛飞舞的花香,落满了我的世界。或许美丽的时光,总会太短,相遇时,却忘记了彼此应该珍惜,相拥时,却错过了幸福与美丽。
如花般的梦,就这样悄悄在秋的寒意中落下了凄凉的帷幕。相遇时花瓣芳香四溢,然而每段美丽的故事,都会在曲折的记忆中渐渐散去,留下的伤痛,却是迟迟的挥之不去。
世人常说,花开相惜,花落莫离,可我们的故事却只能在往事的记忆里寻觅。花开时,执笔为你赋下最美的清词,花落,转身,却是我永恒的落魄。
风起,花瓣漫天舞,花开,曾为你一次次守候,花落,曾为你一次次驻守,我将最美的芬芳保留,只为这场短暂的梦再添一丝幸福与温柔。或许,尘世间的缘分总难以捉摸,相遇的曾经,暗香浮动了心事,空白了时光,幸福将彼此缠绕。离别,转身,便是花事凋零,凄凉依旧……
桑格莉之夏影评第六篇
一个带有隐喻色彩的故事,风格确实很像德尼,叙事简单,镜头细腻。导演参与创作过一个叫《想飞的轮椅女孩》的电影,同样也是两个女孩子发现自我的故事。这部直接把“轮椅”这个具象的东西丢掉了,而换成了“恐高和情感障碍”这样的非实体感觉,所以影像方面用了很多幻想和意识流来传递桑格莉的感官和感情波动。
奥斯特是这个电影里试图了解她并帮助她探索身体和内心,最后找到自我的人。这不像是一个探讨同性的电影,它不涉及到性别认知,也不涉及到社会压力。首先桑格莉的母亲散失了她最真实的自我(她不再跳舞),她对桑格莉严厉和缺乏关心,这导致桑格莉无法借助家庭的力量摆脱内心的阻碍,奥斯特的接近和爱弥补了她母爱和友谊的缺失,她的爱是桑格莉找到自我的动力。同时,两个女孩子的情欲部分和电影中男女的情欲部分非常不一样,电影中设置一场男女情欲戏,也给桑格莉安排了一个喜欢她的男孩,男孩和女孩的恋爱情欲并非不美好,但桑格莉明显最后是感到抗拒的,所以她后面和奥斯特这样的一个女孩走到了一起。
最后结局,桑格莉从心里层面已经不再需要奥斯特了,奥斯特也似乎并没有挽留她的意思,只是笑中含泪看着她主动接近的爱人翱翔云端。导演的解释也很现实。
相比于这些内在的层面,外在直接得多。风景极美,两个主演颜值非常高,配乐合适又好听,让单看照片的人会误以为它单单是一个青春同志电影。
桑格莉之夏影评第七篇
《桑格莉之夏》(TheSummerofSangaile)是阿兰特•卡瓦伊特执导,茱莉亚•斯特波奈伊特、艾斯特•迪兹乌特等主演的美国剧情片,2015年1月22日美国圣丹斯电影节上映;7月29日在法国上映,曾获2015圣丹斯世界剧情片单元最佳导演奖。影片讲述17岁少女桑格莉Sangaile(茱莉亚·斯特波奈伊特饰)因胆怯而内向的个性,还有惧高症,未能实现架机梦想。遇上大胆、自由、自我主张的同龄少女奥丝特Auste(艾斯特·迪兹乌特饰)后,后者的理解、爱情和支持,让她发生根本转变,努力通过爬树、攀爬脚手架和铁塔来克服恐高症,最终实现飞行梦想。影片最后,桑格莉找到了从今以后最适合她的游戏,而奥丝特目送着飞机远去,但高兴仍掩过悲伤。这是一部百合电影,奥丝特虽然同龄,但却沉稳老练,常以审视的目光像老师一样引导桑格莉渐入佳境;这也是一部充满诗意的电影,让人感到:真正的爱情,不管是异性还是同性,都可开启人生的新境界、新天地。影片剧情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它并不是按照一个概念性的逻辑编纂的,而是按照某种只能开在银幕上玩笑或游戏的方式处理,然后故事就是在玩笑中渐行渐远”(《电影手册》),因此片中散发着一种特殊的奔放气息。导演借鉴纪录片手法,没有急着将任何叙事与空中的飞行影像相连,仿佛一个简单注视,仅是为了给观众关于飞翔的强烈视觉体验,直到一个半小时后,这段影像才产生回响——两种无拘无束的感觉相互回应,完美契合于两条自由的切线间,烘托出那个爱的夏天的颤动,和分离的美好。影片由法荷合拍,但在立陶宛维尔纽斯县Kyviske拍摄,对白语言也是立陶宛语,因此影片展现了立陶宛的优美风光,并藉诗意的影像叙事,捕捉少女青涩的美感以及追求梦想的年轻力量。立陶宛(立Lietuvos/英Lithuania),位于波罗的海东岸,北接拉脱维亚,东连白俄罗斯,南邻波兰,西濒波罗的海和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国土面积6.53万平方公里,截至2024年4月,总人口288.9万,可谓地广人稀。2022年GDP668亿欧元,人均GDP23598欧元。1944年苏联军队进入立陶宛,立陶宛成为前苏联成员国。1990年3月11日,脱离苏联独立。2004年3月29日加入北约,同年5月1日加入欧盟。在影片上映的2015年1月1日,成为欧元区第19个成员国,或是影片以立陶宛为背景的主要原因。工业是立陶宛的支柱产业,据2013年数据,工业(不含建筑业)GDP占比为59.9%,主要由矿业及采石业、加工制造业以及能源工业三大部门组成,以食品、木材加工、纺织、化工等为主,机械制造、化工、石油化工、电子工业、金属加工工业等发展迅速。农业以水平较高的畜牧业为主,占农产品产值的90%以上。首都维尔纽斯是全国工业中心,全市工业产值占立陶宛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二以上,因此影片中屡现烟囱、还有开阔的草地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