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回收坏心情》是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作者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真实的案例,向读者分享了回收坏心情的方法。文章提醒我们要积极面对困难和挫折,学会转变思维方式,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这篇文章给予了我启示,让我意识到坏心情可以通过积极的思考和行动来改变,从而让生活更加美好。
《如何回收坏心情》读后感(一)
全民都在提倡“断舍离”~
舍掉的东西如果觉得丢了可惜,那就回收再利用吧!
废旧物品可以回收♻️坏心情也可以!
《如何回收坏心情》读后感(二)
前段时间,因为我阳了隔离,导致儿子出现严重地的分离焦虑,他开始很容易害怕独自一个人,情绪也相对以前暴躁,于是为了安抚他,我寻着了很多跟情绪有关的书籍,而《如何回收坏心情》这本书,在方法上真的给了孩子一些指导和启发。
这本书从画风来说就是孩子特别喜欢的类型,代表环保的绿色,让人可以心情稍微平静的绿色,还有各种虽然凌乱,但是感觉很可爱的形状碎片。这些碎片其实代表着就是我们的情绪。在这些情绪中,参杂着一些坏心情,我们没有购买它,也不愿意拥有它,但是它总会存在。
那么这些坏心情是怎么来的呢?书中的这个提问,我当时问了儿子,儿子的回答是:“我不知道”,是的,对于小的孩子来说,他们也没有办法理解到自己究竟是因为什么而哭闹,虽然家长可能理解,他们是因为恐惧,也许是因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当时就是很想哭,他们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些情绪。在这本书里面,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因为对于小孩子来说,其实为什么在这里面不重要,他们只想知道,我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书中提供了六种不同的方法:消解它们,重复利用它们,转换它们,分享它们,储存它们以及修复它们,每一种方法都有相对应的指导,文字总给人一种很温暖的感觉。但是令我觉得最温暖的一句话是:“把我的恐惧变成爱吧”,虽然很可能很多孩子都不懂为什么恐惧可以变成爱。但是这句话的出现,让孩子们知道,恐惧也不会一直是恐惧,它还可以变成其他的情绪。只要我们希望有爱,我们也是可以变成爱的。
这是一本读起来会让人觉得有力量的书,其实可以让孩子跟自己一起大声读起来,然后再慢慢低去讲解。我也的确是这么做的,现在偶尔孩子哭闹,我也会提醒他,我们慢慢来,不要害怕这种坏心情,我们可以慢慢把他消解的。也许有了引导,感觉孩子最近发脾气的时间也比以往少了一点。
《如何回收坏心情》读后感(三)
昨天刚和孩子一起认识了五个情绪小精灵,今天又翻开了这本《如何回收坏心情》。
实物拍摄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印象是整本书颜色风格清新自然,以绿、黄、蓝三种颜色为主的治愈画风,让我来回翻看了不下五次。看完后,心情逐渐平静下来了,假期后的小焦虑也快被它治愈了。
我们每天会经历很多事情,难免有不同的情绪。在晚上入眠前,总会有不同的思绪在头脑里浮现,各种情绪也在不断碰撞。留心观察孩子,其实小小的人儿,Ta也会经历各种类型的烦恼。那么,睡前和孩子聊聊天,关注一下他的情绪吧,因为孩子和我们一样,也需要得到心理抚慰。
本书的作者是艾米·莫洛伊,澳大利亚知名记者、杂志编辑和撰稿人,也是一名执证的心理咨询师。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艾米·莫洛伊曾经因为生完二胎后患上产后抑郁症,如此同时,大宝频频夜惊,可想而知,那时的她有多崩溃和无助。
也就是因为那段经历,才有了她创作《如何回收坏情绪》的想法和动力。
对于作者的经历,同为二宝妈妈的我,真的感同身受,因此在读这本儿童心理学绘本时,有一种很深的代入感。
我们太需要将每天的坏心情回收起来了。那么如何回收呢?本书主要讲述了六种处理坏情绪的方法,分别是:消解、分享、重复利用、储存、转换、修复它们,通过引导式建议,让孩子运用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实践活动,来化解自己的坏心情。
①消解
也许孩子不太懂这个词,那打个比方说,假如焦虑或紧张像一个小气球,气鼓鼓的,那不妨将它打开撤撤气。亦或你试着想象自己在广阔的天地遨游,与天地的博大相比,你的恐惧是否会越来越小呢?
②重复利用它们
假如,你现在就有坏情绪,那不妨将坏情绪画出来,或跳一支舞,把它释放出来吧。
③转换它们
利用孩子的想象力,想象自己正戴着伟人的帽子走在大街上,或穿着一个幸运女神的袜子时,自信心仿佛一下子回来了。
④分享它们
培根说过一句话:“你要和朋友分享快乐,就会有两份快乐,和朋友分担忧愁,你就只剩下一半忧愁。”所以,如果你情绪不好,或受了委屈时,应多向父母朋友倾诉。
⑤储存它们
像存钱一样将孤单或焦虑、害怕放进心情罐子里,给它们贴上标签。
当你的情绪得到你的关注后,你慢慢觉察到,原来怀心情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⑥修复它们
去找爱你的人聊聊天吧,Ta的温柔,安慰,抱抱,肯定会给我们坏情绪抚慰直至平静下来。
这本绘本适合父母和孩子一起读,既可促进亲子互动,还能一起交流对坏心情的理解和看法。
特别是这六个处理坏心情的方法,作者表达的意思比较浅显,需要爸爸妈妈用自己的语言再加以想象力,来讲给孩子听,慢慢引导他/她,如何进行情绪管理。
《如何回收坏心情》读后感(四)
文/夏小忧
在成年人看来,小朋友是这个世界最快乐的人,每天只要玩儿就行了,不用赚钱不用工作、不用洗衣也不用做饭、更不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而成年人呢?每天忙忙碌碌,不过是为了那碎银几两。在沉重的生活面前,成年人感到疲惫、焦虑、愤怒、沮丧,甚至是崩溃,似乎都太正常不过。
我们想当然地认为,烦恼是成年人的专属情绪,小朋友理应是无忧无虑的、跟烦恼绝缘的。所以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我们习惯简单粗暴地应对:
孩子哭泣,我们吓唬:“再哭大灰狼就会把你抓走”;孩子发怒,我们警告:“爱发脾气的人没人会喜欢”;孩子胆怯,我们埋怨:“胆小鬼会被笑话的”……
为什么我们允许自己伤心难过、愤怒沮丧,却双标地制止孩子有负面情绪呢?也许,那些芝麻绿豆般的事情,于我们而言是小得不能再小的小事,但对孩子而言,它们就是天大的事啊。
他们会因为好朋友的一句气话而难过;因为爸爸妈妈的不理解而愤怒;因为动画片里的某个片段而感到恐惧;因为弄丢了心爱的玩偶而懊恼不已。
孩子的世界很简单,但简单却并不等同于没有烦恼。有人细心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并下决定心、帮助爸爸妈妈还有孩子们解决这种烦恼,于是便有了这本有关消解、利用和转换情绪的书——《如何回收坏心情》。
在这本书中,作者艾米·莫洛伊为我们提供了6种简单、实操性强的小技巧,可以让大读者和小读者都能正视负面情绪,学会“回收”利用、转换坏心情,做自己情绪的主人,给自己提供情绪价值。
绘者梅丽莎·迈奎斯特则给我展现了无比治愈的画面,帮助我们抚平焦虑,缓解焦虑,让我们拥有从任何负面事件中看到积极面的超能力。
这本治愈系的绘本,书除了适合小朋友阅读外,也非常适合亲子共读,因为它能帮助培养充满爱和支持的家庭氛围,让亲子关系变得更紧密、更融洽。同样,它也不失为一本成年人疗愈手册,可以给崩溃的成年人带来安慰。
在《如何回收坏心情》里面,坏心情也是值得被看到的,因为没有任何一种情绪真的完全没用。
所以,没必要刻意回避坏心情,只要不要沉沦在糟糕的情绪里,及时消解它们、分享它们、修复它们、重复利用它们、储存它们,坏心情也能为我们所用。
曾经看过一个小朋友的画,他画了一幅生气的妈妈,画面里,妈妈的头发是竖着的火苗,眼睛里也有火红的火苗闪着红光,那形象真是惟妙惟肖。如果我是那个妈妈,恐怕会一秒破功、被孩子的画逗得哈哈大笑。
其实孩子生气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充当那个观察者,记录下 孩子们生气的样子;或者鼓励孩子观察自己的状态,并把自己的模样画下来,可能孩子的愤怒一下子就转换成了满满的好奇,这样不比直接制止孩子管用多了?
《如何回收好心情》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让读者们都能诚实面对内心的脆弱,化恐惧为力量,积极处理积压已久的坏心情。
《如何回收坏心情》读后感(五)
1.容易让人忽视的情绪管理
在情绪管理之前,我们首先要看见不同的情绪。情绪有好有坏,但它们本质上来说,并无优劣之分。哪怕是最坏的情绪,其实也是在给我们提示,它在提示我们,需要转换当下爱自己的方式。
以前的我,总觉得情绪管理,就是需要不断地压制负面情绪。或者说,我其实不太接受自己的负面情绪,而且,我天真地认为,人是可以一直开心地活着的。
但是,现实生活告诉我,我的判断是错误的。我们不仅仅每天都要和负面的情绪相伴,事实上,我们也无法完全压制住它。这大概是一个听起来让人悲观的事实,可凡事都有两面性,我们完全可以积极地看待这件事情。
2.持续一生的情绪管理
在孩子三岁以后,我开始接触到一个类型的绘本,这个类型的绘本,被称为“情绪管理”绘本。这类的幼儿书籍,我买过一些,但是孩子不是很感兴趣,我也就草草地带孩子读一遍就过去了。
我以为,这就是认知发展的一个阶段,但我确确实实低估了情绪的重要价值。到如今,我儿子已经快五岁了,他常常会发脾气,我常常也因为他发脾气的方式,而感到生气不已。
这让我不禁开始反思情绪管理的意义。诚然,这件事情真的比我们想象中要重要,不仅仅是孩子需要情绪管理,我们成年人,也需要虚心学习。
为此,我找来了很多情绪管理类的书籍。不仅如此,我还参加了一个心灵写作的课程。这个课程中,有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那就是梳理自己的情绪。我切切实实地跟着操作了一番,对此,也有了一些深刻的认知。
原来,情绪管理的前提,首先是“看见情绪”。我们只有看见了自己的情绪,才能够想办法,做好情绪的疏导。也正是在昨天,在孩子又一次发脾气的时候,我开始把自己的所学应用到孩子身上。我给孩子空间,让他合理地发泄。在他冷静下来之后,我陪着他,一起认识情绪、梳理情绪。
孩子那天给了我很好的反馈,当他认识到,被情绪控制的魔鬼,其实也可以转变成我们积极的能量的时候,他开心不已。我们在他写完作业之后,一起去了超市买棉花糖。他又能够开心了。
3.回收坏情绪,我有好方法
在陪伴孩子进行情绪梳理的同时,我还带着孩子一起阅读了《如何回收坏心情》这样一部绘本。这是我最近偶然所得的一本书,但它仿佛命运一般,和我儿子格外契合。
《如何回收坏心情》这部绘本的作者,艾米·莫洛伊,她原本是澳大利亚的一名记者,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她意识到了情绪管理的重要性。为此,她创作了这样一部作品,帮助自己,也帮助有着同样经历的妈妈们,一起带着孩子,去攻克情绪管理的难关。
这本书,可以帮助家人更好地彼此疗愈,简单的画风,让人阅读的时候心情平静。大大的字体,识字之后的孩子们,也可以自己大声朗读。很神奇的是,坏心情就在这样的拆解中,逐渐地缩小了。
恐惧、孤单、嫉妒,这些坏情绪不请自来,我们想要摆脱而不得。然而, 转变心态,我们又会发现,其实,坏心情也可以回收再利用!
在《如何回收坏心情》这部绘本中,作者非常有创意地提出了回收坏心情的建议。我们可以消解它们、可以重复利用它们、可以转换它们、还可以分享它们、储存它们、修复它们……
我们可以做很多很多事情,我们可以深呼吸,我们可以画画,我们可以借助暗示的力量大胆想象,我们可以倾诉,我们可以给情绪贴标签,我们还可以和我们最爱的人一起聊聊天……
就像作者所说的,想要把坏心情丢掉,真的很难。但是,如果我们怀着包容的心态,接纳它们的存在,坏心情也就不会那么沉重了。
恐惧也可以变成爱,只要我们转换心态。
4.转换心态,轻装上阵
一切不良的情绪,其实都是在提醒我们,要好好地爱自己了。没有什么情绪,是不重要的。当我们开始关注自己的情绪,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爱自己这件事情本身。
我们关注自己,才会给到自己恰当的照顾。如果我们一直忽视自己的情绪,我们本身的能量就会逐渐透支殆尽。最后,我们可能会面临情绪的失控,那时候,我们甚至会伤害到我们最爱的人。
合理地发泄情绪,关注情绪的流动。学着回收坏心情,把这些看不见的内容,呈现出来。我们在回收坏心情的同时,也会变得更加淡然。
当我们对回收坏心情得心应手的时候,转变了心态的我们,就可以轻装上阵了。
当生命变得轻盈,我们才能看见生活美好的那一面。当我们得以观察情绪的起落,我们就知道,我们真正做到了掌控自己的人生。
情绪管理很重要,情绪管理也确实有好的方法。带着孩子,一起开始情绪管理。回收坏心情,就是不错的选择哦。
《如何回收坏心情》读后感(六)
文|弥小木
最近看了一套法医分享真实案例的书籍,两位法医都特意指出,那些发生的惨案有很多离不开当事人情绪的失控。
埃略特·阿伦森的《社会心理学》里,提到“减少侵犯行为的一种方法就是教会人们如何以建设性的方式表达愤怒或批判。”可以说,情绪管理是一生的课题,越早学会越早受益。
美国教育者黛安娜·塔文纳说过,对孩子最好的,就是作为大人的我们,利用每一天、每一分钟去帮助孩子们,培养长大成人所需要的技能。这些技能里,包括对情绪的了解、管理情绪的技能。
如何了解情绪?如何管理情绪?从童书入手,用童书打通与生活的联结,是很不错的方式。这两天看了一本儿童情绪管理的书:《如何回收坏心情》。
《如何回收坏心情》是记者、也是两位孩子的妈妈澳大利亚的艾米·莫洛伊所写,书中的插画,则是澳大利亚童书插画师梅丽莎·迈奎斯特所画。
《如何回收坏心情》,很适合亲子阅读。这本书,看着就能给人带来心情平静。
市面上讲情绪的童书,比如愤怒、生气,往往用红色居多。像《如何回收坏心情》这般,以绿色、黄色为主的绘本不算多。
致力于图画书美学研究的珍·杜南,在《观赏图画书中的图画》里说,明亮色彩的画面“能呈现出幸福的感觉”,从饱和度的角度来说,黄色最为明亮。
关于颜色的能量,精神病学医学专家朱迪斯·欧洛芙,也有相似的观点。朱迪斯·欧洛芙最喜欢嫩草般的绿色,因为她觉得其中饱含着满满的幸福感。
这或许是翻阅这本《如何回收坏心情》,能引起内心平静感觉的原因之一。原来《如何回收坏心情》的黄色、绿色,是“幸福”的味道。
书本的颜色,除了能带给我们视觉的感受,还能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就像《如何回收坏心情》中的颜色,带来的幸福感。情绪是什么?情绪梳理之后会有怎样的感受?从感受《如何回收坏心情》的颜色开始吧。
《如何回收坏心情》,可以说是专为孩子打造的情绪管理工具书。里面分享了6种与情绪和解的方式: • 消解 • 重复利用 • 转换 • 分享 • 储存 • 修复
每一种方法,对应了是不同的情绪。比如当有了“焦虑”的感受时,可以尝试用“消解”的方法。如何“消解”?“想象高空中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内心的恐惧慢慢变小。
又比如,特别“生气”时,可以试着“画画”,也可以用“跳舞”来宣泄。《如何回收坏心情》的6种方法,通过图文结合的阅读方式,对于孩子们来说,很好理解。
读完整本书,还可以与孩子聊一聊,尝试做个梳理,将6种方法归为两个方面: • 他人 • 自己
不管怎样的情绪来了,需要他人帮助的,找信任的人倾诉、听他们说温柔的话,还可以从他人的拥抱中获得力量。
但是,就像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说的“被理解是种奢侈”,想他人真正理解自己,很难。有时候找不对人,听到的不是温柔的话,而是说教的语言。
最懂自己的是谁?是自己啊。所以,不如多关注和实践《如何回收坏心情》里分享的,那些自己可以做的事。当坏心情来了,自己可以做的有两件事: • 想象 • 行动
想象呼吸新鲜空气,如果自卑来袭,想象自信的朋友,穿戴上对方的外套、袜子,自己也能变得自信。又或者直接行动,通过行动来消解坏心情。哪些行动?除了前面提到的画画、跳舞,还可以试试《如何回收坏心情》分享的“储存罐”方式。
读《如何回收坏心情》是轻松的,难的是引导孩子将书中提到的方法一一实践。实践后,从中找到用得最顺手的方式。
学会情绪管理,是可以化解冲突的。
《社会心理学》里,分享了一项跟踪10多年的研究。研究的对象是表现出高度侵犯性的幼儿园男孩,他们被随机分配到长达10年的干预组,主要是教会他们学会情绪管理、与人相处的能力。10多年过去,这些已经20多岁的男孩,在测试中展现出“对挑衅的睾酮的反应性降低”。
情绪管理的能力,也许在当下看不出怎样的好处。但把时间线拉长,那些受益的惊喜,其实早已藏在了命运中。
谁能想到和孩子一起阅读的这本《如何回收坏心情》,会让大人也觉得很温暖。
温暖来自于书的最后一页,作者艾米·莫洛伊写了一句话给父母。这句话挺意外,居然没有“说教”味道,反而给人带来了温暖:
养娃路上的个中艰辛,只有自己能懂。这份“懂”,艾米·莫洛伊也有。回收坏心情?大人也需要。成年人的情绪崩溃,也许也只是那一瞬间。
《如何回收坏心情》,治愈的不仅仅是孩子,还有大人。
有人说,情绪管理是可以持续一生的课题。这个课题,需要不断学习、练习。那,要不,就从娃娃开始抓起?
感受情绪、与情绪和解,从阅读《如何回收坏心情》开始吧。
《如何回收坏心情》读后感(七)
“妈妈,今天我有点不开心”,上周五晚上躺床上和娃夜谈时,她突然对我来了这么一句。
我询问她事情原委,她跟我讲了整个事情经过:
体育课上,老师让他们分组练习跳远,她和小女孩A是一组,他们这组跳完后,这俩人蹲地上捡起了小石子。
她们的另一个朋友小女孩B,把俩人捡石子的事告诉了老师,于是体育老师罚她们做了20个蹲起。
我姑娘又委屈又生气。
她生气的是虽然自己的确做错了,不应该在体育课上捡小石子,但是作为朋友的B也不应该告状。
她委屈的是小姑娘B悄悄说话,她看到后出于朋友情谊没有告老师,现在小姑娘B却把她俩捡石子的事告了老师,让老师惩罚了她们。
这件事应该是周四发生的,但直到周五,她还是觉得不开心。
边和她聊天,边带着她一起捋情绪,最后她发现自己的“不开心”里竟然包括了这么多小情绪:委屈、难过,还有点生气愤怒。
陪她聊完,她抱紧我,说:“妈妈,我好像好点了。”
“你还记得周一咱们读过的那本《如何回收坏心情》吗?”
“嗯!”
“这本书里讲回收坏心情时,说了一个方法——分享。当你感到难过的时候,可以向一个你信任的人诉说你的感受。”
“你跟妈妈讲述的时候,就是在分享。分享之后,就会好很多。”
她听得又惊又呆,大晚上又爬起来把《如何回收坏心情》看了一遍。
这本《如何回收坏心情》很薄,内容不算多,但是里面关于如何处理坏心情的一些行动指南都很有用,尤其是对孩子。
当孩子们遭遇一些事情时,他们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的感受(他们甚至不知道那是一种坏情绪),所以会表现出一些莫名其妙,如果父母不够细心,只会觉得孩子奇怪,并不会去深思孩子的遭遇。
作者艾米·莫洛伊创作这本书的初衷也是为了让孩子和大人都得到一些心理安慰,作为澳大利亚的知名记者、杂志编辑,她曾出版了多部心理自助类书籍,她很擅长用讲故事的方式来改善读者情绪。
在《如何回收坏心情》里,作者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述了6种实用的情绪管理方法,帮助孩子学会处理坏心情。
我很喜欢这本书的装帧,黄绿色为主体的封面,清新又充满活力,让人光是看着封面,就能心情平静下来。
作者先告诉孩子们:
有时候人们总会心情变得很差,甚至不记得为什么心情会变差劲。
但是坏心情并不意味着完全没用,我们不需要把坏心情藏起来。
面对坏心情,我们可以去回收它们。
在书里,作者分享了6种回收坏心情的方法:
1、消解它们
娃不太理解这个方法,我给她举了个例子说明:
当你上台演讲害怕紧张时,你可以想象自己正飞在高空中,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这样你的紧张就会减轻。
她继续问我:“消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为此我专门查了下,发现消解准确含义应该是暂时缓和。这就和绘本里的内容对应了起来。
不得不夸奖编辑团队翻译用词之准确,对待坏心情,我们只能缓和,并不能真的消除它,因为即使是坏情绪,那也是我们情绪的一部分。
2、重复利用它们
这个方法比较好懂,当你感到愤怒生气时,你可以利用这股怒火去做一些事。
比如写一篇愤怒日记、画一幅愤怒主题的画,或者看一个超级疯狂胡闹的电影,让你的怒火在做事过程中被宣泄出去,慢慢平静下来。
3、转换它们
读完这个方法,娃说这个我理解
比如我害怕上台演讲,我可以假装自己是xx(她班里很自信的小姑娘),这样我就也能变得勇敢了。
特别不错的方法,对我们成年人来说也很合适,当我们因为工作被老板责骂时,是不是可以把自己想象成正在骂人的老板?这样愤懑是不是就少点了。
4、分享它们
这是我和孩子处理坏心情时用的方法。
当你难过时,你可以和父母或者亲密朋友倾诉。
在他们那里,你会得到爱与拥抱,随之心情也会得到放松。
其实不止是难过,当你愤怒、悲伤、焦虑,甚至是绝望的时候,都可以去寻求一个信任的人,通过诉说来缓和心情。
5、储存它们
这是我觉得匪夷所思的一个方法。
当我们感到孤单和不开心的时候,为什么要把这些坏心情储存起来呢?
但孩子的一句话却又让我恍然大悟“书里不是说了,坏心情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确实如此,坏心情虽然沉重,可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完全丢掉它们太难了,与其为难自己,不如把这些坏心情暂时存起来,等到合适的时机再修复。
6、修复它们
这个方法和“分享”的方法有点像,但是又不太一样。
“分享”是通过对信任的人诉说,解决了遇到的难题,而心情也随之变好。
就像我娃,通过和我聊天诉说,她理清楚了心里的一些疙瘩,而心情也自然而然变好了。
而“修复”更像是我们不聊事情本身,只是单纯聊聊天,或者抱一抱亲一亲,心里受伤的窟窿就会慢慢被爱填满吧。
我和孩子聊完的第二天,也就是上周六,她又和我说了一次。
不过这一次她不是生气,是受伤。
她知道自己做错了,但好朋友告状这件事伤害了她。
这种时候我觉得说再多都无法更好抚慰她,不如好好抱一抱她,告诉她:“妈妈爱你,一直都在你身边呢。”
当我们受伤的时候,总想回到爱的人的怀抱里,因为爱会修复我们,也会温暖我们。
不过,最重要的是,不要费劲丢掉坏心情,因为坏心情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丢掉了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的生活也就不完整了。
虽然不能丢掉坏心情,但也不能让坏心情影响我们的生活,学习并把《如何回收坏心情》里6种回收坏心情的方法应用起来,才能真正做情绪的主人,而不是让自己变成被情绪驾驭的“小怪兽”。
随书还附赠了一本小册子《我的心情日记》,在小册子里,作者介绍了一种“心情瓶子”的方法,让孩子把能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东西写下来。储存在瓶子里。还有一个记录每天心情的表,引导孩子记录下来,过段时间再带孩子复盘,或许孩子会找到独属于自己处理心情的方法。
其实关于处理情绪的绘本并不少,这一本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明确给出了方法指南,让孩子们心情变糟糕时,可以真正对照着方法去尝试,慢慢变成内心平和又强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