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米拉蒂》读后感摘抄

《米拉蒂》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24 13:30:20
《米拉蒂》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04-24 13:30:20   小编:

《米拉蒂》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米拉蒂在战争时期的艰难生活。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米拉蒂在困境中展现出坚强和勇敢的一面,同时也受到战争的摧残和心理的创伤。这本小说令人深思,让人对战争的可怕和人类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米拉蒂读后感第一篇

最近每晚读《米拉蒂》到深夜,荒废其他。最大的原因是,这是一本全程用川渝话读的书,感觉都学会说了,让我想起《椒麻会堂》,特别喜欢。 喜欢书里描写米拉从小不喜欢一些“丑”的行为,小小的孩子经常为大人的“丑”难堪。 想起王小波的一句话:远离奇怪的事,做个健全的人。 但“丑”有时候真的控制不住,你这一秒知道不能这样,但下一秒“丑事”“丑话”就喷薄而出了,就像拉肚子一样。 一辈子秉持直觉良心天真做人做事,确实不容易。 里面吴可的好几个剧本如果排出来都堪称经典,特别是那个叫《排队》的剧本要是能拍出来,比现在国内什么话剧都强。 但作者被审查、发配,四十年后它照样不可能被拍出来,也许八十年后都不会。 那个时代群英荟萃,也许黑暗中早已发芽,太阳一出来都蓬勃生长了,也许野蛮生长。 时代落幕,如今只剩落寞,再看不到丢勒和他的兄弟,再也长不出第二个米拉蒂。

米拉蒂读后感第二篇

严歌苓这次写得可真是手下留情,不像以前几本书,明晃晃的刀子直接就往人身上心里扎,扎完了扭个180度再抽出来。血呼啦嚓地就喷了人满头满脸的血与泪。这次更像是拿个木棍打,留下钝器击打的闷痛,死不了,不见血,但是内里长久地生疼。 书里依旧有一个貌似遗世独立的女子,冷眼旁观着身边的美与丑,却不可自拔地参与到人间的脏与乱中。 书里依旧有一个非典型的圣母,人尽可夫地渡着她在这个世上的劫,然后一视同仁满怀慈悲地普度众生。 故事里的才子名人们,爱自由的被吞噬了初心,性子强硬的贫困潦倒,迷途知返的活出了他自己的月亮与六便士、死前终于成全了自己爱才情切的英雄梦。 所有人曾经都那么紧密地连结在一起,然后,有的被放逐,有的竭力逃离,有的被困在原地。散的散,死的死。 道德是什么?理想是什么?善恶是什么?自由和未知,又需要人们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爱又是什么?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说出口的或缄默的、被辜负的或被坚守的、被遗忘的或被珍存的。 这六百页写出了好一副热闹荒唐的群像。这是一幕自由与时代的散剧,充满了初心与俗世的博弈。我就喜欢看别人写出这个每个人都是输家的污糟世界。

米拉蒂读后感第三篇

小说最后是这样结尾的:“她想到易韧对着海说的话,八十年代怎么了?都怪它!让他们爱得那么疯,那么死活不顾。她亲爱的妈妈,竟然在八十年代一段不短的日子里,脚踏两只船。也好,终于扳平了跟她亲爱的爸爸的那一局。”

小说共有这么几个主要角色(也其实完全围绕着这几个主要角色展开的,线索明显),分别是主人公、曾经跳舞后来写作的作家米拉蒂,米拉蒂之父米潇,米拉蒂小姑李真巧(但是实际上是八杆子打不着的远亲)还有剧作家吴可、画家梁多以及米拉的两位恋人阿富汗人以及易韧。

首先不难看出,主要人物基本上全部都和艺术有关,在书的前半本可以说一直洋溢着青春和阳光的气息,这个时候我读着感觉有些冗赘——因为它并没有多少深刻的东西体现出来,同时讲述的方式也是平铺直叙型的,在经历了现代主义写法的阅读之后这种不讨巧的现实主义让我有一点厌倦。

但是书到了后半本的时候有了一些变化,不少人物全部选择离开自己所熟悉的环境,选择到一个崭新的地方开启一段新的人生,其中有的人比如米潇坚持画美好的东西,并且画自己想画的,宁肯在欧洲过着并不富足的生活也要坚持如此,但也有人放弃了内心的底线选择向市场妥协,比如梁多香港画画这一段,描述了自己昧着心改画的心理场景,由此又展开了大量的关于“丑”的议论(譬如送礼时脸上的丑,改画时身体的丑),最后在唏嘘之中两代人将来生命的终点。

无论怎么选择,当然最后都会结束。

米拉蒂读后感第四篇

毫不犹豫地买了严歌苓的新书《米拉蒂》。现居德国柏林的严歌苓自创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能够自由出书对一个作家来说是难得的幸运,无奈这份“幸运”是被铁拳砸出来的。

《米拉蒂》中有很多成都话,我这个成都人读起来很亲切。主人公米拉蒂12岁参军,20岁从军队文工团转业,后来成为作家,故事很多部分发生在成都,这段经历和严歌苓本人很像,所以很多人认为《米拉蒂》就是严歌苓自传。但她说虽有相似经历,但米拉蒂只是虚构。

故事从六十年代跨到新千年,情节不复杂,人物也不多。初读最大感觉是主人公米拉蒂不像一般主人公那么显眼,在书的前半部分,米拉蒂的存在感好像不太强,她的性格没有“主角光环”,甚至带着一层灰调,和时代的轰轰烈烈比起来,她太淡远。然而这样的淡远和清冷,是因为米拉“从小看迫害看大的,惯了”。就这么一句,写尽惨烈。

和米拉的“灰”相反的是另一个主人公真巧的“艳”。真巧是个奇女子,虽无什么具体才情,“但她烧菜,伺候人,弄花司草,织毛线,都像她一颦一笑,举手投足,温柔泼辣妖娆歹毒,都为强调她那绝美的女性“。她周旋于有钱男人们为她打造的一个个金丝笼,却将所得给了因时代的残酷而落难的另一批男人那里,她的理论是,“世界上最好的吃的用的穿的,骏马美女宝刀,都该为那些落难才子所有,他们被整被剥夺,“她活着,就不能看这样的悲剧在她身边发生”。她无法与时代抗衡去拯救他们,但她可以用媚与俗来实现财产的“再分配”。

真巧是米拉爸爸的远房表妹,当16岁的真巧看着血缘已经远到找不到交点的表哥脖子上挂着牌子游街,她觉得他“再落魄,贵气是在那里的”。谁被打倒,谁被运动追得仓皇逃跑,真巧就陪谁共苦,她并不在乎能否同甘。真巧的这种复杂的感情,或许源自她卑微的出身让“被需要“变得重要,或许是母性,或许是有点悲情的侠女精神,是严歌苓式的女性的救赎。

我很喜欢真巧的真性情,但读到书的后半部分,多年以后,当真巧和曾经伤她至深的人坐在一个饭桌上,那人狡猾地说一切是“时代的荒唐”,真巧便不那么恨了,所有苦难归于“荒唐”二字,谁都不用担责,这是玩透人心的人的技俩,真巧就这么天真地信了,或许这就是她的局限。

米拉的爸爸米潇是个被各种运动误了的艺术家,会拉小提琴,便给女儿取了米拉蒂这个名字,就像跳动的音符。米潇个性率真,太爱自由,苦到八、九十年代终于可以过上人样的日子时,当各种头衔、褒奖姗姗来迟,他却认清自己武功全废,选择到欧洲“流浪”,在街头给人画像。

米潇在大画家丢勒的故乡德国纽伦堡给一只狗随手画了像,老派的德国狗主人给了他三百马克,称他为中国的丢勒,然而米潇告诉女儿米拉,他成不了丢勒:“我心里,没有他心里的那种自由。我不知道怎么就把自由交出去了。可能在你和到农场里看我,我和十五个同犯捧着瓜田菜地偷摘的瓜果示众的时候,可能就是那时候,心里的自由就让我给交出去了。……我捧着偷来的红苕秧子低头认罪的时候,觉得自己实在丑死了。一个人知道自己那么‘丑’过,深知自己可以更丑,多丑都会活下去,这种‘丑’过的人,是飞翔不起来的。阿尔布莱希特·丢勒是飞翔的,我永远戴着镣铐走路。” 我突然想到我姥姥曾说,那些年把人的神光全都退了。想到两代知识分子被迫认罪的命运,想到有些人从此一生活在自我否定中,潸然泪下。

又想到当年在香港读书时,隔壁传媒系有位内地出来的教授,平时爱和学生嘻哈打笑,有一次却说到自己大学想考北大,结果一场下乡让人生彻底改变,他说当时的那种绝望,是你们这些年轻人没法体会的。米拉想“这些长辈的一生都被打乱过,天地颠倒的乱,乱了一二十年,终于找回秩序,他们似乎都发现,他们的一部分人格或天性,已丢失在乱中,再也找不回来了。他们离开城市和原来生活的轨迹,多年后回来,再也接不到断面上,对茬的地方磨损了,移位了,一些整块的段落碎裂成粉末,随风逝去”。

然后有了个“八十年代”。各种“新概念”出现,地上地下,光明的黑暗的,蜷缩蛰伏的灵魂和肉体一样开始舒展,“肉体也有权利进入人们不断被解放被复职被昭雪被落实政策的新时代”。于是似乎一切皆有可能,米拉的那些长辈,书中的剧作家、画家都“醒”了一般内力爆发,但这样的生命力却在八零年代末又终止了。米拉的父亲米潇晚年在巴黎,病重垂危之际选择用安眠药“睡”去,这是一个隐喻,从“醒来”到“睡去”,一场幻灭。

贯穿全书的、也是一开始我没太明白之后觉得挺出其不意的,是关于“丑”的含义。从小看迫害长大的米拉形成那种不冷不热的灰调性格并非麻木,反而是极度敏感——对“丑”的敏感。米拉眼里的“丑”是综合性的,低三下四的丑,大声呵斥的丑,低头认罪的丑,哭哭啼啼的丑。书里写到,“1965年夏天,被米拉揭示的‘丑’,是微小的,小如一粒种子,一年后,长成庞大的‘丑’, 遮天蔽日,无处不在,草台子上下,每一张无端仇恨的脸孔,无数竖起、捶打空气的拳头,都是由米拉最终发现的渺小如草籽的‘丑’长起来的。‘丑’的一粒小籽,最后成全了‘丑’的大丰收。因为他们在1965年夏天,对于那一场戏中每一个角色的小‘丑’的无意识,不怕‘丑’,最终才被大‘丑’而‘丑’”。

因为“怕丑”,米拉才那样淡远,那样不屑,甚至她觉得控诉这些丑也是一种丑。严歌苓没有追问对与错,只说美与丑,或者说,她甚至没有说什么是美,只是借米拉之眼呈现了各种“丑”,而落入“丑”不自知,比犯了错还让人绝望。《米拉蒂》中会“审美”的人,那些米拉的长辈们,一个个逝去,读着有些悲凉,或许唯有米拉的那股清气,是严歌苓对美仅存的一点念想。

以上转自微信公众号"竹林一粒沙"。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