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老人自述》讲述了一位白石老人回顾自己一生的经历和感悟。他在岁月的洗礼下,懂得了生命的真谛,体会到人生的无常和变化。通过自述,传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引人深思。这篇文章让人感悟到,人生如白石,需要经历风雨,才能在岁月的洗礼中变得更加坚强和珍贵。
白石老人自述读后感(一)
与这本书的缘分,还是因了林曦的推荐。正好看到出了新版,就买了回来。拿到手是大大的一本,心想着每天在上下班的地铁上看的话,估计得看不少时日。谁知翻完这本书却是在病中,只花了一晚上两三个小时的时间。
掩上书,最让我唏嘘的是,老人都九十高龄了依然要靠卖画为生,即使那时他已是声名远播的大师。齐白石幼时家里穷苦,为谋一口饭吃,四处拜师学艺,一生更是奔波飘摇如浮萍。艺术家的生活也有如此为生活所迫的一面,远不是我所想象的完全的浪漫与空中楼阁。
那时候的艺术家,是真的追求诗、书、画齐头并进,真正的艺术家是把艺术融入自己的生活与生命的。好的艺术,绝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它体现了艺术家整个的风骨与胸怀。
白石老人自述读后感(二)
齐白石的婚史被各种证明是渣男,看过自传反而觉得有些断章取义。他的第一任妻子春君是童养媳,50几岁的齐白石到北京发展前,并无不和。齐自述,春君不愿离开故土,不愿离开子女,给他纳了一房18岁的宝珠做姨娘,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春君70几岁死去,齐做诗颇见深情……怪赤绳老人,系人夫妻,何必使人离别。问黑面阎王,主我生死,胡不管我团圆。
自宝珠出现,到扶正再到宝珠离世,齐也是一夫一妻的生活,看了宝珠照片,更觉得只是一个传统男性对于生活照顾者即妻子的需求。
之后的各个妻子,也是以照顾者的身份在出现。
我觉得齐这点与现代渣男有所不同,他与一任妻子之间,要么到女方主动退二线,要么到死,现代渣男是等不到这一天的。
再者,假如白石老人不是白石老人,而是普通男子,他与春君是白头到老,基本没有能力也不需要纳宝珠的
而现在渣男是不需要无能力养二太太,也要二太太的
白石老人对于艺术的追求确实是很专注的,他的一生基本都在求学术的精进,他对家人抒发的感恩之情,远远超过男女情事。
他认识政治人物,却不好官场,只管自己画画,刚开始是谋生,到最后还是谋生,从头到尾不过是为了过上好日子,非常单纯。
年纪大了,才知道单纯很难,一个纯字,如果不是天生的不在乎,那会是一种心灵的修行。
白石老人出身贫寒,还是木匠的底子,不是科班出生,总是被轻视,于此他总是说:画好不好,诗通不通,谁比谁高明,百年后世,自有公评,何必争此一日长短,显得气度不广。
省下辩论和自卑的损耗,他是智慧的
白石老人自述读后感(三)
读罢前不久《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第36期)上关于齐白石的专刊文章《真有天然之趣》,不禁虎躯一震,马上买来这本《白石老人自述》,以作更进一步的阅读和理解。茶余饭后,不知不觉,竟也很快读完了。
全书述及八十八年之经历,悠悠岁月,世事沧桑。从识字上学,吹柴、牧牛到学做木匠,从雕花匠到画匠,再到诗画篆刻渐渐成名,“五出五归”,定居北平,再到“避世时期”……白石老人娓娓道来。
读罢,你会觉得,这是一个一辈子皆有“稚气”的人,一个一辈子都【真有天然之趣】的人,从未蝇营狗苟过,从未处心积虑过,在白石老人身上,你看不到一点风霜岁月打磨后的世故、江湖痕迹。
张次溪先生笔录的文字,朴实无华。许多片段,非常“齐白石”。姑且选取如下二则:
“我以为一个人要是利欲熏心,见缝就钻,就算钻出了名堂,这个人的人品,也可望而知了。因此,仲颺劝我积极营谋,我反而劝他悬崖勒马。”
“他们看我们衣服穿得平常,又无熟友周旋,谁都不来理睬。我窘了半天,自悔不该贸然前来,讨此没趣。想不到(梅)兰芳来了,对我很恭敬地寒暄了一阵,座客大为惊讶,才有人来和我敷衍,【我的面子,总算圆了回来】。事后,我很经意地画了一幅《雪中送炭图》,送给兰芳,题了一诗,有句说:“而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势利场中的炎凉世态,是既可笑又可恨的。
真有天然之趣,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