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韩国》是一篇描写作者在韩国生活经历的文章,讲述了他在异国他乡的种种感受和体验。文章中充满了对韩国文化的好奇和探索,也透露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待。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和对自己成长的思考。
《走出韩国》读后感(篇一)
喜欢或者讨厌一个人不是错,那么毫无理由的想要离开一个地方一样可以理解。
谁也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么喜欢这个城市?为什么只有这个人或者这个地方能让我幸福。因为我们都靠着自己编制的幸福准则生活着。“资产式的幸福”也好,“现金流式幸福也好”,它的建立绝非偶然,我们所经历的过往推着我们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作者呈现的是一个勇敢的女孩,起码我是非常佩服她的;现实中大多数人应该都如她的朋友和前男友一样,在相对安全的舒适圈里度过还不算遭的日子。主人公在澳洲没有过所谓的天堂生活,一样感到过崩溃和无助;但在一次次的希望与失败,再努力中她感受到被尊重,被平等的对待。
之所以她义无反顾的选择离开韩国,离开亲人和爱人,并不是澳洲什么都比韩国好,甚至澳洲也有它致命的问题,但这个城市就是如此匹配她的幸福准则。所以无论是在哪里生活,在哪里工作,又或和谁恋爱,其本质都是我们在一个步调上前进着。
慢慢对我好吧,我希望的是“现金流式的幸福”。
Have a nice day~~
《走出韩国》读后感(篇二)
吃饭的时候,我突然觉得,也许幸福是种跟钱一样的东西。幸福也分“资产式幸福”和“现金流式幸福”。有的幸福来自对某些事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一直留存在记忆当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细水长流地让人觉得幸福,这是资产式幸福。对于某些人来说,这种幸福资产的利率非常高,比如志明。“突破重重难关,终于如愿以偿当上记者”,这份记忆当中,每天都会析出一些幸福感,所以他即使每天工作到很晚,即使疲惫不堪也比别人更能坚持。 有的人却正好相反,他们的幸福利率很低,幸福资产几乎不产生任何利息,所以他们必须创造更多的现金流式幸福。艾莉就是其中之一。她是靠每个瞬间活着的。 想到这儿,似乎所有的谜底都解开了。比如我为什么不能像志明或者艾莉一样生活,我为什么觉得留在韩国很难幸福。 因为我既不是志明也不是艾莉,对我来说资产式幸福很重要,现金流式幸福也很重要。可是在韩国,我很难创造我所需要的现金流式幸福。我也凭直觉意识到,靠韩国人平均水准的幸福现金流,我是很难生活下去的,这就好比让我一天只吃一顿饭。 我真想把这些告诉美妍和恩惠,她们彻底选错方向了。无论怎么憎恶和谩骂自己的婆婆和公司,资产式幸福和现金流式幸福都不会增长。大部分的韩国人不都这样吗?挖个深洞,把自己的幸福藏得严严实实的,然后把别人的不幸当作动力,熬过一天又一天。
《走出韩国》读后感(篇三)
吃饭的时候,我突然觉得,也许幸福是种跟钱一样的东西。幸福也分“资产式幸福”和“现金流式幸福”。有的幸福来自对某些事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一直留存在记忆当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细水长流地让人觉得幸福,这是资产式幸福。对于某些人来说,这种幸福资产的利率非常高,比如志明。“突破重重难关,终于如愿以偿当上记者”,这份记忆当中,每天都会析出一些幸福感,所以他即使每天工作到很晚,即使疲惫不堪也比别人更能坚持。 有的人却正好相反,他们的幸福利率很低,幸福资产几乎不产生任何利息,所以他们必须创造更多的现金流式幸福。艾莉就是其中之一。她是靠每个瞬间活着的。 想到这儿,似乎所有的谜底都解开了。比如我为什么不能像志明或者艾莉一样生活,我为什么觉得留在韩国很难幸福。 因为我既不是志明也不是艾莉,对我来说资产式幸福很重要,现金流式幸福也很重要。可是在韩国,我很难创造我所需要的现金流式幸福。我也凭直觉意识到,靠韩国人平均水准的幸福现金流,我是很难生活下去的,这就好比让我一天只吃一顿饭。 我真想把这些告诉美妍和恩惠,她们彻底选错方向了。无论怎么憎恶和谩骂自己的婆婆和公司,资产式幸福和现金流式幸福都不会增长。大部分的韩国人不都这样吗?挖个深洞,把自己的幸福藏得严严实实的,然后把别人的不幸当作动力,熬过一天又一天。
《走出韩国》读后感(篇四)
吃饭的时候,我突然觉得,也许幸福是种跟钱一样的东西。幸福也分“资产式幸福”和“现金流式幸福”。有的幸福来自对某些事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一直留存在记忆当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细水长流地让人觉得幸福,这是资产式幸福。对于某些人来说,这种幸福资产的利率非常高,比如志明。“突破重重难关,终于如愿以偿当上记者”,这份记忆当中,每天都会析出一些幸福感,所以他即使每天工作到很晚,即使疲惫不堪也比别人更能坚持。 有的人却正好相反,他们的幸福利率很低,幸福资产几乎不产生任何利息,所以他们必须创造更多的现金流式幸福。艾莉就是其中之一。她是靠每个瞬间活着的。 想到这儿,似乎所有的谜底都解开了。比如我为什么不能像志明或者艾莉一样生活,我为什么觉得留在韩国很难幸福。 因为我既不是志明也不是艾莉,对我来说资产式幸福很重要,现金流式幸福也很重要。可是在韩国,我很难创造我所需要的现金流式幸福。我也凭直觉意识到,靠韩国人平均水准的幸福现金流,我是很难生活下去的,这就好比让我一天只吃一顿饭。 我真想把这些告诉美妍和恩惠,她们彻底选错方向了。无论怎么憎恶和谩骂自己的婆婆和公司,资产式幸福和现金流式幸福都不会增长。大部分的韩国人不都这样吗?挖个深洞,把自己的幸福藏得严严实实的,然后把别人的不幸当作动力,熬过一天又一天。
《走出韩国》读后感(篇五)
因为讨厌高压的幸福指数营养不良的韩国,桂娜像那只怕冷的企鹅巴比永历尽坎坷到达夏威夷一样移民澳洲。里面的一些语段大胆又有巧思,其实他国的状况可以给予此时此地的启发与呼应。
“你知道韩国国歌吧?记得歌词是怎么说的吗?上帝保佑的不是我,而是大韩民国。留存万代的也不是我,而是大韩民国。”韩国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追求的是自我的独立与幸福,而非一味为国家的牺牲的年轻人,他们感受到的是社会对他们的要求与剥削,而未体会到社会的关心与帮扶,他们无法选择,他们不幸福。“我不在乎整个韩国的幸福指数排在第几位,现在是我想过得幸福点,可是我在这儿根本没法幸福。”
“从高处往下跳,如果降落伞打不开,还可以打开备用伞,可是从低处跳的时候根本没有开备用伞的时间,降落伞一旦打不开,就彻底玩完,所以越是活在低处的人,越应该小心别掉下去,从低处坠落更危险。”
“我突然觉得,也许幸福是种跟钱一样的东西。幸福也分'资产式幸福'和'现金流式幸福'。有的幸福来自于对于某些事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一直存留在记忆当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点点的让人觉得幸福,这是资产式幸福。对于某些人来说,这种幸福资产的利率非常高,比如志明。‘我突破重重难关当上了记者’这份记忆当中,每天都会析出一些幸福感,所以他即使每天工作到很晚,即使疲惫不堪也比别人更能坚持。有的人却正好相反,他们的幸福利率很低,幸福资产几乎不产生任何利息,所以他们必须创造更多的现金流式幸福。艾莉就是其中之一,她是靠每个瞬间活着的。”
《走出韩国》读后感(篇六)
在阿观站下车之后从地铁站来到地上,外面正在下雪真够应景的。那雪花很细碎,落到身上马上就融化了。风透过我身上的薄外套吹了进来,被冷空气一激,我瞬间清醒了。我的脚掌像踩在碎玻璃上一样刺痛,趾尖已经没有了感觉。拐进阿观市场胡同的时候,我开始全身发抖,冷到不停地掉眼泪。市场里做生意的大叔们正把劈柴放进
十二月份的首尔也会这么冷吗、
这次预定的airbnb就是一个Master,有着无敌的河景房,是个强无敌的现充家伙。
意想不到的剧情转折。
在英国尝过,难吃的一笔,犹如粪土。
到处都有kpop刺客,非常古早的exo,有年代了。
还真的蛮想去的,就在弘大附近,看看韩国大仙算命有没有本事。
挺有意思的一本书,和现在的自己有很多相似之处,公司,婆婆,考试,澳大利亚,要走出现金流的幸福需要巨大的努力和坚持,不是靠抱怨和一成不变可以完成改变的,道理都知道,温水煮青蛙的温水真的很舒服啊。TT
《走出韩国》读后感(篇七)
一整本书愉快流畅地读完,期间几次情不自禁发笑,忘记在哪里种草的了,现在很感谢自己翻开了这本书,成就了如此愉快的一个夜晚。
韩国文学目前看得还很少,但时时有惊喜。张康明和之前读过的金爱烂一起,实在是我的取向狙击。有人说这本书“平淡”,可我觉得精彩绝伦。
读完后记时,真不想承认这是一本虚构的小说,真希望桂娜是现实存在着的:此刻她真实地生活在澳洲,从大洋洲那边遥遥地再给予读者一些些改变现状的勇气。
另外我也有点不想承认作者是位男作家,怎么那么厉害!能写出一篇女生视角且如此“逼真”的小说。
说起它的逼真,很突出的一点就是细节取胜。从一开始入境澳大利亚过关(对月经的描写逼真到让人无法再直视生蚝……),到最后在飞机上分享自己关于两种类型幸福的心得发现,都独具现场感,描写得无比真实。那段挤地铁的描写也“不忍卒读”,不知深圳高峰3号4号线可否有得一拼。
书里还有很多巧妙的隐喻:
章节名取的很巧,让人迫不及待听下回分解。
怕冷的企鹅巴比永。离开寒冷的南极,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夏威夷,从此以后,它再也不会冷了;桂娜走出寒冷的韩国,到阳光明媚的澳大利亚扎根,从此以后,告诉自己会幸福地生活。
从低处坠落更危险的Base Jumping。桂娜独自来到澳洲恰似一次孤注一掷的base jumping,在一团乱麻之中尝试突围出人生的转机。
而阅读的过程中我也仿佛置身风中,一种低空跳伞的失重感,和一种逆风而上的突围感。
书里使用了我很喜欢的呼应:
飞机上跟空姐点餐,从一开始窘迫反复的pardon,到书的最后从容沟通,点了鸡肉饭和啤酒。
还有在首尾出现两次的海关的have a nice day,听到的是同一句话,却早已是不同的心境。
这本书难能可贵的还有主人公改变现状的勇气。
因为我们中有太多人,以“迷茫”“自卑”“放不下”“时运不济”等等说辞为借口,一直躺在现实的泥潭里不肯起身。
工作不顺心,却因为待遇尚可而一直坚持着;
经济不景气公司降薪,却因为不敢裸辞而一直忍耐着;
女朋友给自己戴绿帽子,却因为舍不得放下而选择了原谅;
考了无数次没过的考试,却因为吃喝玩乐和种种诱惑而从来没有真正咬牙切齿地努力过。
……
太多太多的我们,站在明明是自己设置的高墙下,企图从一成不变之中换取毫发无损的安稳,以为这就是现实的最优解了。我们没有看清楚的是,得过且过的遮羞布只能掩盖而非填补内心的空洞。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不同的选择也有不同的结果,我们当然无法预判高低好坏,但我们可以从桂娜的经历中习得一种突破精神——在糟无可糟的时候,勇敢为自己谋求到多一种可能性,开辟出别开生面的人生。
想起最近网络上流行说的假甜女孩:表面乖巧适合恋爱,仔细了解就会发现,其实内心特别独立,是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者。
桂娜正是这样的假甜女孩,在随意和不在意中有她自己的在意和坚持,她目标明确,没有动摇,一直在这条路上向前行进着。成功入澳大利亚籍的那一天,仿佛读者也跟着来到了仪式现场。
夸了那么多,再来说说瑕不掩瑜的瑕吧。
虽然作者以男写女颇为惊艳,但其实也有露出作者原本男性“马脚”的地方:
①恩惠的婆婆、美妍的工作刻画得有些脸谱化。试想一下,姐妹聚在一起时会一直都只抱怨自己的生活吗?每个人在没有到出手打破生活的程度的时候,都有她自己的平衡。平衡就是有好的也有不好的一面:张三抱怨老公没时间陪她,但是她老公会给她买想要的最新包包。李四抱怨老公挣不到钱,但是她老公最细心体贴最善良专一。一个能和姐妹聊天聚会的人,有她抱怨的地方,就一定有值得骄傲的地方——从而维持自己内心以及外在形象的平衡。而那些生活只剩不好的一面可以倾诉的人,她们应该是不会出来聚会的。
②桂娜的个性其实很男性化。哈哈,她像一个男人换了一个又一个女朋友一般,换了一个又一个男朋友!不拖泥带水,随意又淡然,反而是志明和载仁像两个小女人一样在桂娜身后恋恋不忘不离不弃。我该怎么形容呢,我想说桂娜很man很酷,嗯。除了恋爱观还有她过剩的自尊心,无论是和志明父母吃饭之后的吵架,还是拒绝搬去和印尼男友家住,怎么想都是换成韩国男人的心态比较真实一点?
③主人公的形象不够饱满。桂娜一开始的设定是自身条件平平在韩国没有多大出头的可能,但这连绵不断的桃花运是?(黑人问号脸)?一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应该是吸引书中人的同时连同读者也感到喜爱,但本书其实没有特别展现出女主人公吸引异性的特点。如果作者肯费笔墨刻画一下wuli桂娜的外貌就更好了,否则难免会沦于空泛。
以上是不成熟的个人看法。最后,我对这本书的总体印象是两个词,精彩细腻。像金爱烂的失意+青山七惠的日常,再加一点Base jumping的风。
回归到桂娜精神,We only live once. 人生苦短,不管如何选择,记得遵从内心。
去经历吧。
《走出韩国》读后感(篇八)
中文译名《走出韩国》一书在韩国境内出版时原题目其实是“因为讨厌韩国”(한국이 싫어서),并且曾一度被媒体炒作为“我恨韩国”。在台湾地区出版的繁体版本也是沿用了原标题《因为讨厌韩国》。 众所周知,韩国人的民族自尊心的是很强烈的,土生土长的韩国人怎么会讨厌韩国呢? 小说一开篇就解释了原因。主人公桂娜如此说道: “我之所以不想在韩国生活,是因为在这个国家,我实在是个没有竞争力的人,就好像一个应该灭绝的物种。” 换句话说,生在穷人家的桂娜不喜欢韩国,是因为觉得自己身处社会底层,幸福指数“营养不良”。
主人公桂娜二十七岁,从未拥有过自己的房间,从小就和父母及姐姐、妹妹挤在一到冬天就四处漏风的房子里。
“我在韩国工作的时候,没有一天不抹眼泪。倒不是工作多辛苦,而是上下班的路程太艰难。你曾经在早上搭乘地铁二号线从阿岘站出发,经新道林站转车到驿三站吗?如果经历过,你就会切身体会到别管什么人性还是尊严,在生存问题面前全都是摆设。” 成年人的崩溃往往是日积月累、忍了又忍后的无力感。 家境贫寒,相貌平平,非首尔三大名校毕业,桂娜曾试着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求生。就职于一家所谓的证券公司,每天干的工作不过是受理客户信用卡额度要求,接听客户投诉的无趣工作。职场晋升无望,意味着不能加薪;收入原地踏步,代表阶层不变。 如果不离开韩国,一辈子就只能这样了。有了这种意识后,桂娜不顾家人反对,义无反顾地奔向澳大利亚。不过,这不是桂娜的结局,而是从零开始的挑战。
有11年记者经验的张康明则在文字世界里以闲聊般的语调展示穷人的求生之路。
张作家在写给友人的私人邮件中曾提到,“当初创作《走出韩国》只是无意识地想要反映在韩国经历了特殊时代的一群人,没想到这种经历引发各国读者共鸣。尤其是七十、八十年代出生于韩国一代人,中国也是如此吧,在他们童年感觉敏锐之时,迎来了世界化之风,感受过各种文化与经济形式变奏,他们和父母那一代一定是有代沟的。” 这种经历时代之风而改变的生活观在书中表现为桂娜的“不安分”,她不愿重复父母那一辈熟悉却不幸的人生轨迹。 “你没钱,去澳大利亚那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也不会幸福啊!” 当桂娜决议移民时,不仅是家人,男朋友、闺蜜们也都不支持她,认为她只是换个地方受罪。
张康明本人
桂娜初到澳大利亚,的确处处不顺。语言不通、被韩侨欺骗打压、居住条件差、工作时薪低……从各方面情形看,走出韩国后似乎也没好到哪里去。 有趣的是,在韩国时每天想哭一场的桂娜到了澳大利亚后明朗地笑了。 自信何来? 由表面看,桂娜不再担心自己大腿和屁股上的赘肉遭人嘲笑,在澳大利亚没有瘦身压力。 从心理因素来说,桂娜脱离了原有的阶层鄙视体系,也就逐渐不再自卑。
在澳大利亚,做蓝领也不丢脸。而在韩国,桂娜就算坐办公室,因为出身不好,也常被无视。 桂娜曾有个相恋六年的男友志明,俩人大学时代相识,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却离携手婚姻越来越远。这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双方存在“身份差距”。 志明生在江南富人家,父亲是大学教授,家中子妹个个活得体面光鲜。这样的人家自然难以接纳一个门房的女儿,桂娜与志明家人相见,志明父母没有明着给难堪,反倒是“无声胜有声”。有时不闻不问,却是响巴掌。 此外,书中还列举了其他“鄙视链”,诸如首尔三大名校毕业者看不起地方大学毕业的人等等。 说到底,桂娜走出韩国,图的是不止是改变经济状况,更是为了有尊严的活着。她要的是将疲于奔命的生存转变为生活。 取得硕士学位后,桂娜回到韩国探亲。这一趟,使她更加确信自己选择没错。家里的房子翻新过,不再有老鼠出没,却依然难逃蚂蚁的“围攻”。姐姐还是做着入不敷出的零工,妹妹依旧好高骛远。闺蜜们的话题离不开婆媳矛盾与欺压员工的恶老板而老生常谈。 熟悉的人事一陈不变,桂娜庆幸自己摆脱了死气沉沉的固有轨迹。与此同时,作为一个女性,独立自醒意识也在桂娜体内觉醒。 彼时志明当上记者,收入稳定并且表明只要桂娜愿意结婚,大可不必在意他家里人是否认可。 桂娜若是嫁给志明,不用算计,用不了多久,至少也能步入中产阶层,住进大房子,做个家庭主妇,享受现世安稳。可她并不想寄生在婚姻中,成为丈夫的附属物。
她拒绝了志明求婚,决定重返澳大利亚。 移民澳大利亚就那么好吗?不,澳大利亚当然不是什么“天使”国度,即使有了绿卡,外来客的黄皮肤还是会莫名遭遇“土著民”的驱赶或恐吓;地上也没有白捡的金子。 桂娜这个韩国姑娘,体验异国不易后,为什么坚持挑战陌生的幸福呢?对她而言,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幸福呢? 书中提出“幸福是跟钱一样的东西”,分为两类:“资产式幸福”与“现金流式幸福”。 “有的幸福来自对某些事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一直留存在记忆当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细水长流地让人觉得幸福,这就是资产是幸福。”这种幸福资产的利率非常高,比如志明,突破难关如愿当上记者后,即使每天加班,也能坚持。 而对另一些人而言,“幸福资产几乎不产生任何利息,所以他们必须创造更多的现金流式幸福。”他们是靠每个瞬间活着的。 在桂娜看来,她既需要资产式幸福,也离不开现金流式幸福。留在韩国,她没有幸福资产,也很难靠平均水平创造出所需的幸福现金流,那种生存方式就好比一天只吃一顿饭。幸福不满,所以得去创造。 换句话说,幸福的根本在于思维观念的转变,而不仅是地理位置的移动。《走出韩国》并非煽动所有人都逃离韩国,而是告诉人们,先让内心“动起来”,才有可能找到幸福的内核。韩国,或澳大利亚,改变命运的机会只属于那些不被残酷现实压扁且认清幸福方向的人。 出走的桂娜,仍是一无所有的穷人,但是她真心觉得从现在起,一定会幸福。她的勇敢源于抱有希望的认知。 正如本书封腰上的一句话:“人即使一无所有,也可能幸福。但是,如果恐惧未来,就不会幸福。” 幸福是全球急缺货。你想好了吗,你需要哪种幸福?
————————————————————
文/沄希 如需转载请私信
不定时更新介绍韩国文学与影视作品,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