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拉斯叔叔》是一部描写人性善恶的小说。故事讲述了主人公塞拉斯叔叔在面临困境时如何选择正义和善良,展现了他内心的美好品质。通过阅读这本书,让人深刻思考人性的复杂与纯真,以及在困境中如何保持自己的原则和良知。
塞拉斯叔叔读后感第一篇
谢里丹·勒·法努著《塞拉斯叔叔》: 这本书能成为英国及爱尔兰小说史中的名著之一是很奇怪的事情。小说从一篇中篇小说扩写而来,内容比较单薄;故事也不曲折复杂;而且以主角回忆的方式记述,因此读者自然知道最终主角有惊无险,降低了故事的期待;故事最大的悬念是塞拉斯叔叔计划如何害死主角而攫取财富,但最终的计划并没有披露害死主角之后计划如何合理善后才能获得财产;小说中对话很多,但不出彩;人物心理描写和性格刻画很弱;小说本身也不是类型小说的开山之作,精彩程度比同时代的柯林斯的《白衣女人》和《月亮宝石》差距甚远。
塞拉斯叔叔读后感第二篇
一些自己喜欢的段落:
01.
这样的人在你们的爱席上与你们同吃的时候,正是礁石。作为牧人,他们只知喂养自己,无所惧怕,是没有雨的云彩,被风飘荡;是秋天没有果子的树,死而又死,连根被拔出来;是海里的狂浪,涌出自己可耻的沫子来;是流荡的星,有墨黑的幽暗为他们永远存留。
02.
说到评价女人,也许女人对女人的评价更加公正。男人对女人的评价往往偏高。这也许是因为大多数女人在与男人交往时更加坦诚,而男人对女人的认识多为假象。究其原因,我也不是很清楚,可能上帝就是这么安排的。
03.
我只是在想,人们为死者所做的一切——修墓——立碑——真的很愚蠢!等我百年以后,才不要立碑、修墓呢——什么都不要。最初,人们把坟墓看成死者的住所。后来,却发现只是生者太愚蠢罢了。我鄙视人们所做的这一切。
04.
有些事情一旦被人怀疑做过,那就像真的做过一样糟糕。
05.
对于死去的人,尽管曾经真实地存在过,也会慢慢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和他们相关的计划、设想和希望同样不复存在,留给我们的只有回忆。现在,我要告诉大家,应该怎样去安慰一个痛失亲人的人:多和他们讲讲死者,他们会认真倾听,也会自己说起死者的故事。通过聆听、诉说,他们会变得高兴起来,有时甚至会忘掉痛苦而大笑起来。我发现这种方法很有效。这样一来,突如其来的“灾难”便不再那么恐怖。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不再仅仅是悲剧,心里想到的不再仅仅是痛苦,饱受煎熬的我们会得到一种催眠般的抚慰。
06.
没有什么比让一个曾经千夫所指的人再次获得大众的认可更困难的事了。
07.
想必我们(并非所有人)都见过这样一些人。他们不仅命不遂心,而且苦不堪言——虽然肉体饱受折磨,却拼命想多活几年。老人也有,年轻人也有。
他们不停地眨巴着眼睛,目光呆滞,需要来回走动才能不再打盹儿,就像一个困得睁不开眼睛但拒绝上床睡觉的孩子。虽然已经筋疲力尽,精神恍惚,站立不稳,连保持清醒都非常痛苦,口中却说还没到时间,一点儿也不困,还能再坚持一个小时,直到在母亲的怀里睡着了都不改口。真是有趣。事实上,人类大都如此。对我们人类来说,死亡即是长眠,而大自然就是我们善良的母亲。即便已经到了生命尽头,却努力抵挡床铺的诱惑。俗话说,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即便此鸟已经铩羽暴鳞,病入膏肓。当然,最终还是应大自然之召唤,陷入无梦的长眠之中。
08.
人啊,天生擅于模仿。大人物排挤我,无名小卒就跟着排挤我。
09.
啊,死者!啊,死者!是你们发出的光背叛了你们,
是你们那冰冷闪烁的眼神,尽管你们像生者一样苟活。
10.
这样的人在你们的爱席上与你们同吃的时候,正是礁石。作为牧人,他们只知喂养自己,无所惧怕,是没有雨的云彩,被风飘荡;是秋天没有果子的树,死而又死,连根被拔出来;是海里的狂浪,涌出自己可耻的沫子来;是流荡的星,有墨黑的幽暗为他们永远存留。
11.
就这样,我跟着她走了。你怀疑我,如同怀疑那些接受绞刑的人。他们顺从地经过候刑室,走上绞刑架。因为狱警给他们固定绳子,整理帽子,并礼貌地挥手向他们告别,他们还要感谢狱警。你想没想过,他们为什么不拼命反抗,而是最终选择了投降?
12.
有些东西愈难得到,就愈想得到,于是,便有了欲望。
胡说八道的一些想法:
是“域外聊斋”系列的第二本,越来越庆幸这套我没有入实体书了,实在是不对我的胃口……
比起上一本《玄幻故事集》纯粹依靠营造玄乎的氛围,《塞拉斯叔叔》具有很完整的剧情,所以在读的时候趣味性要稍微强一些——不过也真的仅仅是“稍微”,真的真的完全没有一般的恐怖或是悬疑小说那种吸引着人想要赶快读下去知道结局的欲望。
首先从书名说吧,书名叫《塞拉斯叔叔》,但是塞拉斯本人在书中出场的篇幅太少了,而且每次出场就是在叨叨一些圣经里的段落,人物塑造非常一言难尽。如果让我来起名的话,可能还不如叫《巴特拉姆庄园》……
其次就是剧情里的很多重要角色,除了女主的表姐莫妮卡和叔叔塞拉斯,最多加上戏份龙套的拜尔利医生和梅格,一个个都好像没有脑子一样。
女主的父亲,塞拉斯的哥哥,恐怖小说标配的炮灰式好人。对于身边人的劝告和警戒,一概不听绝对不信,为了自己莫名的兄弟亲情差点儿把亲女儿坑死。
女主的家教,一开始就是塞拉斯派来女主父女身边的卧底。我是真的不明白,明明是背负着使命来的,就算不能和女主家里的人打成一片,至少也该小心做人不和大家起冲突吧。然而这位女士就并不,对女主又拉又拽又吓又骂,成功获得了来自所有人的提防和不信任,令人迷惑。
女主的堂哥堂妹,塞拉斯的儿女,完全没继承他们爹的智商和美貌。区别在于堂哥又蠢又坏,堂妹虽然也很痴呆但是心地不错。说实话,要不是堂哥的操作过于弱智,女主肯定被叔叔搞死无数回了……
女主本人,书里的第一人称视角,大多数时候又圣母又怂,还是个被所有出场人物赞美美貌的玛丽苏。整本书看完对她的全部印象就是,遇事就焦虑,整晚睡不着,忧郁踱步尖叫祈祷,扑在表姐/女佣的怀里嗷嗷哭泣,然后依然不长脑子,下次继续被类似的事情坑,但是所有人都爱她。
直到这本有三卷的书的最后一卷倒数第五章,她才终于表现出了一个受过正式教育的贵族少女应有的智商。虽然她智商上线后的几章看得是很开心,但是一个猪了全书的98%只有最后2%靠谱的女主……对阅读体验有多强的负面作用不言而喻。
剧情方面更是让人不知道如何槽起。警方几十年找不出猫腻的悬案,一旦主角队触动,分分钟找到机关后告破,令人窒息。
看了一下序言部分,作者本人是个热爱写作但是天赋平平的男性贵族。关于这本书写作技巧上有多烂上面已经说过了,然而一些观点态度也很一言难尽。
作者特别喜欢用的一个句子就是,“若你也xxxxx,一定能对我的情况感同身受”。对不起,我真的不能啊?你在说什么啊?不懂这个年纪的女孩子的想法能不能别从男人的角度硬写啊?
个人感觉的话两星吧,一星给最后几章的反转,一星给还算可爱的表姐、梅格和拜尔利医生这几个角色。
至于这个作者还是就此拉入黑名单吧。
塞拉斯叔叔读后感第三篇
本文节选自企鹅经典2000年版《塞拉斯叔叔》导言
作者| 维克多•塞奇(Victor Sage)
译者| 薄振杰(《塞拉斯叔叔》译者)
约瑟夫•谢里丹•勒•法努(1814—1873),英裔爱尔兰作家,新教徒,家住都柏林,主要读者为爱尔兰读者和英国读者。他与前辈乔纳森•斯威夫特、查尔斯•马杜林(Charles Maturin,1782—1824,爱尔兰十九世纪哥特小说家、剧作家。代表作《流浪者梅莫斯》(1820 )等)以及后贤奥斯卡•王尔德和乔治•萧伯纳一样,都是凭借杰纳斯式(Janus,罗马神话中的天门神。由于头部前后各有一张面孔,亦称两面神,司守门户和万物的始末)的双重文化背景成就了各自的事业。
1864 年7 月至12 月,勒•法努的第五本小说《塞拉斯叔叔》首次在《都柏林大学杂志》上连载。同年年底,英国出版商理查德•本特利将《塞拉斯叔叔》以三卷本的形式首次出版。在爱尔兰,勒•法努身兼新闻记者、杂志作者、小说家(以撰写恐怖小说为主)等多重身份。作为一名小说家,他一心想把作品打入英国市场。19 世纪40 年代,勒•法努模仿沃尔特•司各特爵士,创作了《公鸡与锚》(1845 )和《布里恩上尉的财产》(1847),先后发表在《都柏林大学杂志》上,但他并没因此而成为爱尔兰的沃尔特•司各特。这两部作品描写的是17 至18 世纪爱尔兰民族斗争这一主题,主要关注宗教(天主教与新教)矛盾、民族矛盾问题。《布里恩上尉的财产》是在宗教(天主教与新教)矛盾、民族矛盾有所缓和的时候完成的。爱尔兰大饥荒(俗称马铃薯饥荒,发生于1845—1852 年间。这7 年时间内,英国统治下的爱尔兰人口锐减了接近1/4 ) 期间,英国当局无所作为,约翰•米歇尔(1815—1875)、托马斯•米格尔(1823—1867 )等人率众抗议。1847 年,勒•法努选择站在他们一边。1848 年,在威廉•史密斯•奥布莱恩的领导下,青年爱尔兰运动爆发。约翰•米歇尔因煽动暴乱被检举。1852 年,勒•法努在争取获得卡洛郡保守党议员提名时失利,从政希望破灭。与此同时,他的个人生活也陷入了困境。妻子苏珊娜遭受六年精神疾病折磨之后,于1858 年病逝,具体死因不明。我们可以从勒•法努日记的只言片语中,看出他内心的愧疚与失落。毋庸讳言,当时的勒•法努进入了他人生的黑暗期:一个无名律师,一个失败政客,一个失意文人,一个需要抚养三个孩子的鳏夫。1861 年,他买下《都柏林大学杂志》所有权,身兼杂志出版商和编辑两个职位。然而,他文学抱负未变,一直努力将其小说打入英国市场。
《塞拉斯叔叔》问世于勒•法努成名的起步阶段,改编自《爱尔兰女伯爵秘闻一则》,保留了其中的两个看点:(1)女主人公因为父亲而吃了很多苦(“父亲”改成了“父亲的遗嘱”);(2)“密室的秘密”。这一构思应该为勒•法努所首创。然而,埃德加•爱伦•坡的系列杜宾侦探小说《莫格街谋杀案》中的密室谜案更加令人耳熟能详。在《塞拉斯叔叔》出版后接下来的九年时间里,他一口气创作了九部小说,其中有几部也像《塞拉斯叔叔》一样,由其早年创作的短篇故事改编而成。
勒•法努写作《塞拉斯叔叔》时,已是天命之年。虽然已经发表了很多部作品,却依然名不见经传。接手《都柏林大学杂志》后,勒•法努继续进行小说创作,并形成了自己的作品发表模式,即先在《都柏林大学杂志》上连载,然后重新编写,打入英国市场。《墓地旁的屋子》(1863 )和《维尔德之手》(1864 )这两部作品,均以此种方式创作而成。
读者对这两部作品的反响好坏不一。《墓地旁的屋子》以都柏林菲涅克斯公园为背景。虽然糅合了许多创作手法,故事情节荒诞离奇,但读者反响平平。出版商理查德•本特利认为,勒•法努的小说要想打入英国市场,故事发生地须设定在英国,发生时间设定为“现代”,并就此与勒•法努签署了协议。因此,《维尔德之手》的故事发生地为德比郡巴克斯顿附近的一个乡村——他和妻子苏珊娜度蜜月的地方。《塞拉斯叔叔》的故事发生地也是德比郡。当然,这与作者熟知兰开夏郡(与德比郡相毗邻的一个比较富庶的地区)的女巫传统也有关系。
《塞拉斯叔叔》自问世以来,其体裁就备受争议。勒•法努在该小说的“前言”部分已经提到,《塞拉斯叔叔》不是“奇情小说”,而是司各特式的历史传奇小说。他这样说道:【司各特的“威弗利小说”经典系列个个包含死亡、犯罪或一些神秘元素。之所以没人将其视为“奇情小说”,是因为司各特在创作“威弗利小说”时建立了一套基本规则。事实上,很多小说并没有违反这些规则,却被胡乱贴上了“奇情小说”的标签。也许应该给他(即作者)一个抗辩的机会。】按照那些“低俗报道”的说法,在维多利亚时期,凡是能够引起读者生理反应的小说即为“奇情小说”。换言之,“神经”所接受的刺激等同于大脑产生的反应(引发思考、唤起感想)。毫无疑问,勒•法努不想让其读者仅仅停留在低俗的感知层面而效法沃尔特•司各特,创造了“英式悲情传奇”这一小说形式。
勒•法努的努力,给小说评论家们提供了一些暗示,也为该体裁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勒•法努的二表姐卡洛琳•诺顿女士为《泰晤士报》撰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书评,用了大半篇幅来讨论该小说的体裁问题。她认为,《塞拉斯叔叔》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奇情小说,“情节发展不存在必然性,而人物角色之间却有着必然的联系”。在她看来,奇情小说是当代现实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
针对《塞拉斯叔叔》究竟属于现实主义小说还是传奇小说这一问题,《周六评论》刊登了一篇文章,其作者含蓄地表达了《塞拉斯叔叔》之所以算不上是一部“威弗利小说”的理由(勒•法努一定不会同意): 【整部小说结构紧凑。勒•法努并没有像沃尔特•司各特爵士那样,通过灰色基调来烘托小说中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也许他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占用一个章节来描写乡村礼仪或文物知识。为了产生伦勃朗画作那样的效果,勒•法努喜欢先将舞台变暗,然后瞬间将其照亮。通过光影的变化,从主角到配角,所有角色都或多或少显得怪异神秘。普通的英式乡村房屋,在他笔下,俨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奥特兰托城堡。】
即便勒•法努摆脱了“奇情小说”这一标签,也并非因为他是司各特的追随者。遗憾的是,这位评论家视司各特为现实主义作家,而非传奇小说作家,使得人们更倾向于将勒•法努定位为当代奇情派,而非司各特派。
我们并不反对这一说法。只是在我们看来,真正的悲情传奇小说不是《古董商人》,而是《奥多福的秘密》。勒•法努先生与拉德克里夫夫人(Mrs. Radcliff,1764—1823,英国女作家,以写浪漫主义哥特小说见长,代表作《林中艳史》(1791)、《奥多芙的神秘》(1794 )等)的共同之处多于沃尔特•司各特爵士。勒•法努先生对风景的描写与那位名噪一时的女作家颇为相似。阴森可怖的走廊往往是事发地的首选。此外,两人的作品都充斥着相同的梦魇效果,最大程度突显了恐怖主题。这些都是奇情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
这位评论家认为,与同时期的奇情文学作家,比如威尔基•柯林斯(Wilkie Collins,1824—1889,英国侦探推理小说家,代表作《月亮宝石》(1868 )等)、查尔斯•詹姆斯•利弗尔(Charles James Lever,1806—1872,爱尔兰小说家,代表作为《达文波特•杜恩》(1859 )等)、亨利•伍德夫人(Mrs. Henry Wood,1814—1887,英国小说家,代表作《伊斯特•琳妮》(1861 )等)、玛丽•伊丽莎白•布雷登(Mary Elizabeth Braddon,1835—1915,英国小说家,代表作《奥德利夫人的秘密》(1862 )等) 等相比较,勒•法努作品主题单一,略显老套。严格意义上讲,《塞拉斯叔叔》应该是一部哥特小说。勒•法努应该是一位“哥特式”奇情文学作家。勒•法努对此未作回应,而是将话语权交给了评论家。他的这一做法,使得《塞拉斯叔叔》在维多利亚后期的诸多恐怖小说中,成功占据了显眼而且有利的位置。与其他评论家们相比,《雅典娜神庙》的书评人(很可能是杰拉尔丁•朱斯伯里)对该小说的光影效果、宗教主题以及悲剧的必然性更为敏感,引领了评论该小说的主流:【作者的艺术想象力体现于作品的每一个细微之处,营造出了一种类似轻音乐的意境。可以肯定的是,当读者读完该小说回家睡觉,常常会被自己的影子吓到。这部力作值得推荐。】
《塞拉斯叔叔》既具有恐怖色彩,亦不乏幽默效果,给勒•法努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声誉。这样一来,他一般不可能再去碰恐怖小说之外的其他小说类型。
作为恐怖小说大师,勒•法努的名气与日俱增,再加上奇情文学的标签得以确定,《塞拉斯叔叔》受到了读者的追捧。1871 年,《塞拉斯叔叔》第四版得以发行。19 世纪末期,亨利•詹姆斯借他笔下的一位人物之口这样评论说,若要躲在一座破旧不堪、咯吱作响的乡下老房子里看书,《塞拉斯叔叔》应该是第一选择。该小说的1904 年、1913 年版本均有更新,1926 年成为世界经典。1923 年,M.R. 詹姆斯出版文集《克劳夫人的鬼故事及其他》,选录了勒•法努的作品,并给予高度评价。当然,这非常有助于勒•法努的大名在20 世纪20 年代以后得以流传。1931 年,S.M. 伊利斯出版《威尔基•克林斯、勒•法努及其他》,重提“奇情文学”这一概念。同年,《塞拉斯叔叔》被改编成戏剧。事实上,自20 世纪三四十年代起,该作品版本多种多样,包括删减本(甚至还被收录于基础英语读本),也包括1940 年企鹅系列丛书。当然,《塞拉斯叔叔》也不乏其他形式的改编。1976 年,更斯博罗电影公司出品了一部黑白电影。它还被改编成连续剧和舞台剧:1991 年,BBC 电视台制作连续剧《黑暗天使》,由彼得•哈蒙德执导,彼得•奥图尔主演,背景设在一座真实、阴森可怖的诺福克乡村旧房子里。1996 年,Method & Madness 公司迈克•阿尔佛雷德担任编剧、制片人和导演,将其改编成一部舞台剧,并在伦敦汉姆史密斯的利里克剧院上演。
1946 年,普利切特在《小说欣赏》一书中指出:“勒•法努笔下的鬼故事最能打动人——感觉合情合理,点点滴滴铭记于心。”令人遗憾的是,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人们才注意到其中的爱尔兰元素。1947 年,克雷瑟特出版社再次出版《塞拉斯叔叔》,伊丽莎白•鲍恩为其作序,其中的爱尔兰元素开始受到关注。作为盎格鲁—爱尔兰新教徒,伊丽莎白•鲍恩注意到,该作品实际上反映的是,盎格鲁—爱尔兰新教徒的住所——爱尔兰老房子——的萧条与衰亡,揭示的是地主与佃户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将故事发生地设在英国,未免有些差强人意。她的敏锐直觉被学术研究成果所证实。事实上,勒•法努自始至终都在描写爱尔兰。这种创作手法,玛利亚•埃奇沃思(Maria Edgeworth,1768—1849):英国爱尔兰裔作家,著有《拉克伦特堡》(1800 )等)、马图林都曾运用过。1963 年,W.C. 埃登斯在誊写勒•法努与本特利的往来书信时发现,勒•法努一直恪守着他与本特利签订的君子协定。20 世纪70 年代之后的评论,尤其是W.J. 麦科马克的精彩评论,才将《塞拉斯叔叔》与其作品的写作背景联系起来,从而大大增加了这部维多利亚时期伟大作品的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