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为全人类 第四季》经典观后感1000字

《为全人类 第四季》经典观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25 04:45:17
《为全人类 第四季》经典观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4-25 04:45:17   小编:

《为全人类 第四季》观后感:本季继续展现了人类面对丧失记忆的挑战,主人公们在追寻真相的过程中勇敢抗争,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坚韧的品质。故事情节紧凑、扣人心弦,引人思考人类的本质和存在意义。同时,剧中的演员表演精湛,情感细腻,让观众更深入地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整体而言,这部剧给人带来了一次震撼人心的观影体验。

《为全人类 第四季》观后感(一)

刚在tv上看完最后一集 前局长竟然变成了偷卫星的推手!成功偷了小行星 进入了轨道 前局长最终还是被FBI带走 苏联局长回去之后 被KGB带走审查 黑妹指挥官活了下来回了地球看孙子 朝鲜人见到了自己的老婆 结尾首富伴随GTA的曲子 真的是happy ending!!!!热泪盈眶啊!!!!!

《为全人类 第四季》观后感(二)

Ed在火星上身体有问题不肯退出任务

Ed的女儿去火星执行任务竟然要带着儿子去

丹尼尔已经这个样子了,为什么不送回地球

玛高现在人在苏联,那瑟吉在美国怎么样了啊

史蒂文斯的小儿子又去了哪里

前总统退休以后和nasa一点联系都没有了么

黑版马斯克不在地球为了更伟大的事情努力,也因为PTSD要去火星

希望剩下的五集可以找到答案

《为全人类 第四季》观后感(三)

第四季最后一集片尾曲放的是GTA5罪恶都市的主题曲,我的天,直接定了第五季的基调,开始新的时代,草莽的年代,期待值拉满

人类在往宇宙发展的过程中100%会出现因为经济利益抢资源的阶段,很多老科幻作品都描写过火星人类的故事,尤其是高达系列,火星人类发展一定阶段必然会和地球人类割裂,独立,走自己的道路,为了自己的星球争取资源,甚至可能发生和地球的战争

《为全人类 第四季》观后感(四)

太空漫游,移民火星,平行宇宙很遥远,很科幻,但本剧的平行宇宙起了反作用,将你拉回现实,在观望一段历史。每季开篇都像在看新闻报纸,惊叹编剧们脑洞,近几年美剧非常出彩的一部作品。

不知道还能拍几季,依照目前的年代跨越发展,玛高下一季该入土了,希望能有更喜欢的角色,我特么第一次评论,这玩意还得写够字数,谁告诉我为什么

《为全人类 第四季》观后感(五)

康德所言:“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我认为是最能概括本剧基调的一句话。人类对于进步的执着使得世界的一切都看上去充满希望。难以置信,一个太空题材的科幻剧集,却能在四季的篇幅下探讨如此之多的议题:政治、人性、社会矛盾、太空殖民…甚至所讲述的内容比相关的影视作品更为深刻和有趣。回想起来,本系列最重要的主线永远是向宇宙进发的开拓者与留恋地球一隅而不思进取的保守派之间的纷争和博弈。我希望人类的探索欲和自由精神战胜陈旧的圈地思维,不为他物不为近几,而为了全人类,像卡尔萨根写的那篇《暗淡蓝点》:“我们的装腔作势和妄自尊大,我们在宇宙中拥有特权的幻觉,都受到这个暗淡蓝点的挑战,被无垠的黑暗包裹,我们的星球只是粒孤独的微尘。” 的确,作为人类,我们在宇宙前需要持有谦卑和敬意,但更令人感动的是,除开意识到在无垠宇宙前人类需要摒弃妄自尊大的愚蠢思维外,我们还能在这部剧里面看见无畏的太空探索精神和进步欲是何等的振奋人心。

《为全人类 第四季》观后感(六)

预告出了:《为全人类》第四季官方预告 10 月 13 日消息,苹果 Apple TV+ 原创电视剧《为全人类》(For All Mankind)第四季放出新预告,主要部分围绕着在太空中捕获和开采小行星展开。 第四季将于今年 11 月 10 日开播,每周更新一集,共 10 集,2024 年 1 月 12 日季终。 第四季将再次迎来时间跳跃,来到第三季结局的 8 年后,太空计划的重心已经转移到捕获和开采有宝贵矿物的小行星上,这或对地球和火星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

《为全人类 第四季》观后感(七)

嗯, 这就是我捏着鼻子看完四季后得出的主要结论。 到最后, 我终于松开了鼻子嗅到了芬芳。

这部片子不遗余力但又十分巧妙隐晦含而不露的揭示了苏联对于全人类实现太空漫游的莫大贡献, 对于这一主题, 想要在自由先进的我美直接呈现的话, 可想而知会遇到多大的阻力。 他们只能将自己想说的话深埋于看似是对其落后, 愚昧, 昏沉, 恐怖的细致刻画下, 但是凭借高超的镜头语言, 隐喻丰富的剪辑以及蜻蜓点水般的精巧力度, 还是把这一主题完美传达到了具有非凡艺术欣赏力的美剧爱好者心中。表面上, 他们不得不屈就观众, 处处迎合国内的自恋癖; 但细看之下, 夸张而锋利的对比刻画之下, 无情的嘲讽了主流价值观的狭隘与刻板, 将苏联自甘幕后自甘堕落甚至卖身求荣的一片苦心慢慢凸显了出来。 深刻, 但不漏骨; 漏骨, 但不下作; 下作, 但不肤浅。 值得全人类文宣的学习和借鉴, 值得广大具有艺术欣赏力美剧爱好者逐帧品味。 还没有达到相应高度的入门爱好者也不必自暴自弃, 相信吃一遍全人类都爱吃的汉堡, 就能领得个中奥义了。

在最后一季, 当所有人物的动机和立场都显得单薄而诡异, 故事线再也支撑不了这一主题时, 主创团队依旧坚持创作, 即使顶着被普通审美的观众倍速和快进看的耻辱, 也坚守住了自己的信念和信仰。 阳春白雪, 曲高和寡!他们对得起自己的内心, 对的起处于艺术欣赏巅峰的骨灰级观众。 而我, 很荣幸的, 站在这骨灰级欣赏者的队伍中间, 见证了这一壮举的成功。

《为全人类 第四季》观后感(八)

开播之后一直没看 想攒着到整季完结 看来是正确的选择 能一口气看完真好 最近的剧很少有能引起我情绪波动的了 紧张 兴奋 难过 时而鼓掌 又时而痛哭 你又做到了《For All Mankind》ten out of ten 能看到这样一部美剧是我的荣幸 向剧组和演员表达我最高的敬意 Excellent job

不太会说 就引用margo的话吧

“世界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它不能被总结为一条公式

尤其是涉及人的时候

我们有缺陷 不可预测 充满矛盾

我用了大半生才明白

正是这些特征让我们如此坚韧

让我们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这种荒谬可笑的想法

即便在最黑暗的时刻

人们总是对我说

我们不该让个人感情阻碍我们对真相的探求

但现在回头看 我觉得这话不对

我们的感情可能没什么实际用途

甚至会减缓我们的进步

但只有通过感情 我们才能真正理解

身边的世界 和等待我们探索的新世界”

向margo致敬

人类的未来是星辰大海 For All Mankind!!

《为全人类 第四季》观后感(九)

刚刚看完第十集,开头结尾从进到出的长镜头最后熟悉的旋律萦绕不去。第十集确实也存在很多缺点,比如最后的“大团圆”太不真实,有悖于一贯nasa朋克的画风,比如“黑市先生”最后突然觉醒带队参团,虽然劳工线铺垫的很足但突然跳出来开团显得很奇怪,又比如为了推进剧情而设置伏笔。要我说,和丹尼有关系的枪,更应该打中或者打死Ed,或许也算是得其所了。鉴于应该不会有第五季了,倒也不是意难平

一般的“小众”科幻能走到第四季,基本都是要缺经费而变得神神叨叨的。FAM能摒弃第三季总统的家长里短和一堆正确,稳重高走实属不易。事实上FAM从第一季开始就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与统一性,人物的动机与弧光在时代下微不足道,但也汇成了时代的脉搏。

Ed代表的是40/50年代的探索和勇敢精神,在阿波罗10号不被允许登陆,错失“登月第一人”的时候,会骂nasa失去了探索精神,也同样会在登陆火星的时候为了保护丹尼而错失成为“登火第一人”。在旁人看来Ed走这条路Ed失去了很多以致后期的Ed看起来疯疯癫癫,如果不是Dev介入眼看就要带着一群人搞事情了,打过药,独自在外星球关了大半年,事业单位的高管也不做了,退休年纪还赖着不走经历失去儿子,结发妻子,挚友夫妇,多年上司,朋友,也没能保住挚友的儿子甚至还失去了故乡地球。Ed不像Margo这对,会以人类整体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也不像Daniel,站在维护族群当下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慢慢从开始为了荣耀,为了国家利益,为了家庭再到第四季结局贯彻了“进步总是需要代价的”为了全人类

究竟是当下还是未来,这是没有答案的问题。但至少不要熄灭勇于探索的心

虽然口碑和热度远超第三季,但硬科幻毕竟还是小众,这一年刷了几十部剧,FAM第四季绝对是我的top1,不奢求会有第五季了。另一条时间线的2024,是否已经在打木卫二的主意了?

《为全人类 第四季》观后感(十)

光阴似箭,我觉得这部剧的节奏可能还是快了一点,10集就把10年的内容讲完了。

第一部的老一代人物,局长托马斯,主工程师布劳恩,指挥吉恩,首席宇航员迪克,操作员玛格,操作员比尔。宇航员艾德,戈登,艾伦,茉莉,丹妮尔,特雷西,家属代表凯伦。

现在,托马斯,吉恩,迪克,戈登,茉莉,特雷西,凯伦,这些死了。布劳恩,玛格,比尔,艾伦,这些离开了。

现在还守在岗位上的,就剩下俩了。 一个艾德,一个丹尼尔,也到了退休的年龄了。其他的不是死了,就是离开了。而且两人的人设正好代表老美的过去和现在。艾德,白男,美国老一代精神的象征,爱国,正派,但是也很顽固。丹妮尔,黑女,和善,会体谅人。

艾德在家庭这块是挺惨的,先是中年丧子。然后妻子和一个间接害死儿子的男人上了床,而且这个男人还是艾德好朋友的儿子。之后老婆和他离婚,自己找了几个女友,但是都没成。后来前妻还在自己好朋友儿子同伙制造的爆炸中被炸死了。之后只能用工作冲淡哀伤,迟迟不愿回家。

丹妮尔的人生很励志。她是在那个黑人最受歧视的时期当上了宇航员。原本在主角团中,哪怕是在首批四位女航天中也是最不起眼的一个。第一部还是助手一样的小人物。第二部可以带队执行任务了,并间接促成了美苏和谈。第三部成了nasa的支柱人物。第四部已经成了nasa的灵魂了。

另外估计这剧里的苏联最后还是免不了解体的命运。 架空线已经走完了,该往现实上靠了。苏联在剧情中推动太空争霸的使命已经完成了。时间线也快到了华夏崛起的时间了。03年以后,华夏载人航天成功,然后是嫦娥一号,再是天宫一号,之后祝融号也成功了。苏联的位置已经可以被现实中的华夏逐渐取代了,没必要再拍架空线了。从下一季开始,大概就是华美的太空比赛了。如果再让华夏当背景板,简直是自欺欺人。

而且这剧里苏联航天的表现在第一部压着老美,第二部和老美平手,第三部已经开始被超越了。这季的表现估计好不到哪里去了。

《为全人类 第四季》观后感(十一)

一开始只是想写在短评,没想到字越码越多。这一季看着特别感慨,本剧设定每季之间时间跨度大初代组仅剩的三人小半生就此匆匆过,来到谢幕时刻难免会更让人感受到时过境迁的无力感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是因为Margo这个角色身上一种连贯而深刻的悲剧性。并未能在这个角色“起高楼”的阶段预料到后续走向,那种目睹其跌落的冲击力和无力感才更为强烈,第四季中她所面对的境遇也就更让人为之唏嘘;但看到s4ep10弧线的落点又会让人恍然发觉,圆环能够最终严丝合缝闭上,说明这个人物的悲壮底色是早在s1开篇之时就已然被注定的。跟随这个人物四季走来的发展轨迹,也是在看着她步步前行迈向这曲宿命悲歌的最后句点。

纵观四季,FAM这部剧在架空历史背景科幻的表象下内核一直是对人性的探讨。随时代推进太空探索的重点在变,从月球到火星,始终不变的是剧作对从不同角度刻画个体于人性层面的挣扎的尝试,为人物注入丰富情绪,挖掘人性矛盾与复杂的特性。四十年间两代角色被一波又一波的时代洪流裹挟前行,在新生机遇面前各自所面对的个体或集体困境大多描绘得非常深刻 - 首两季中宇航员所肩负的荣誉感责任感与个体情感需求的冲突、宇航员亲属视角下如何平衡对宇航员妻子/丈夫工作的支持与内心对他们所执行任务之危险性的恐惧;一众女性角色共同面对的女性困境 - 独立女性母职和妻职与自我价值探索间的潜在冲突、职场性别歧视;还有同志群体与移民群体的身份认同与归属感危机。一群人肩负「为全人类」的宏大使命相遇聚集命运就此交织,在不同的岗位上用不同的方式为同一个使命奉献自我,经历着内心挣扎、陷入过无力迷惘孤独的境遇。他们彼此扶持、相互信任、建立默契,但各自也有各自不可言说、不会被旁人完全理解的困苦与孤寂 - 本剧的核,一直是悲凉的。

跟其他角色相比有些不同的是,Margo的悲剧内核,用了整四季的篇幅去缓缓铺展。她是一代怀揣纯粹科学精神的顶尖科学技术人员的缩影;从角色功能性的角度看,她是本剧“传承”主旨中使两环串联起来的中间支点 - 她和Aleida的关系部分镜像着von Braun和她的关系 - 极具宿命感的是,四十年前质疑导师von Braun在二战中的选择时,属于她的命运齿轮已经开始转动。她与von Braun有着诸多相似点 - 一样持对科学技术纯粹的信念且坚定捍卫这种纯粹性、视推动技术发展改变人类命运为最高信仰,就也不可避免会像导师一样要面临忠诚利益冲突与无解的伦理道德困境。

但剧作用后两季的情节推进,让矛盾性之外的人性原生之美得到了更多展现。直到最后才豁然明朗,Margo和von Braun其实是一体两面 - 或许也是因为受导师二战事件的影响,对比导师,她更加敬畏生命。进步有得也有代价需要被付出的两面性是一种必然。von Braun当初的观点是,人员伤亡是科学进程中必须会付出的代价。Margo始终将对mankind的忠诚置于一切之上,选择怜悯与同情,选择减少人员冲突与伤亡。提醒苏联关于有误的零件问题为避免火箭爆炸;认识到合作与竞争在推动技术取得更大发展中两者缺一不可,在时代和体制约束下选择泄密与苏联私下合作;Sergei的问题上,两个对科学技术有相似追求的人心心相惜的个人感情除外,救人生命也是会背叛国家的最根本原因。四十年间属于这个角色的成长,是从质疑以人为代价推动科技发展从伦理道德的角度看是否是一件正确的事情,到多次为了人类的利益以自己为代价、牺牲自己从而完成对导师“代价论点”的实践。屡次历经理性与感性的博弈,从近乎偏执的绝对理性到克制下常闪耀感性之光。

让Goldilocks进入火星轨道和顶替罪名舍身保Aleida两个选择合起便是属于Margo的heroic moment,虽不及前几季finale主要角色退场时行英雄之举牺牲自我成全大家的戏码气势宏大,但透过这个落点,编剧的点题方式比前几季更深远,得益于四季的铺垫。一个曾经到达过NASA权力顶端之一的人最终被戴上镣铐,自然不是一个属于这个人物体面圆满的结局,不符合广义上的happy ending。但是这种不圆满,恰是成就了这条人物线整体构造的圆满。坐在导师坐过的位置上,做出了一个镜像着当年导师的选择的选择。她最后一次为了全人类的利益背叛其他与之冲突的信仰 - 这一次,她选择为人类文明未来的发展而背叛当下时间线地球上的人类。她选择了不能放弃自己用之一生去创造的心血,去捍卫一种会改变太空探索的可能。当下和未来,她选择了未来。在此之前她只是为心中坚信着的这项伟大使命付出过代价的众生中的一员 - 有宇航员为此献出生命、她为此放弃过个人名誉、自由与尊严。直到最后的选择,她彻底化身为代价的一部分,成为恶的化身,注定不会被当下世人理解,会被唾弃,湮没于这一波时代浪潮之下。镜像当年导师的境遇也就彻底理解了导师,蛇咬紧自己的尾巴就此完成宿命闭环。也是因为这份理解,她会重新审视自己对导师的愧意,这或许也成为了站出来保护Aleida的一部分驱动力。透过尽自己所能延缓Aleida奔向相似悲剧命运的进程,她完成了和当年心怀执念的自己和解;而Aleida在用拥抱予以回应中所传达出的感恩、不舍与理解,让她同时也和让Aleida失望愤怒过的自己达成和解。

飞行控制室从门口到显示大屏的这一小段路,四十年前孤身一人一腔热血意气风发走进来,四十年后步履蹒跚被满屋子人目送着由FBI押送离开。她的故事线是一出宿命悲剧,不过能在落点的悲怆中透出一丝美感,也是因为这个人物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芒、矛盾性、以及一种注定的悲剧性为「为全人类」的命题在人性层面提供了更厚重、更有深度的解读。

会为之唏嘘但不会觉得“意难平”,因若是从头来过,她还是会在众抉择时刻做出同样的选择,历经的一切起伏无法被挣脱,是性格使然,是命运使然。

或许在FAM宇宙,又四十年之后,会有女导演给她拍《麦迪逊》。

《为全人类 第四季》观后感(十二)

我无法用语言非常精确地描述自己对这部剧的喜爱程度,始于1969苏联登月分歧点的未来狂想,截至1995年JSC恐袭事件与真实世界遥相呼应作为部分老角色有血有肉的谢幕,一个完整的幻想-现实剧作闭环兜住了整个时间线令人趋之若鹜的合理性。那些和宏观时代乃至周遭变故相互影响的人物状态,清晰明确的厚重角色主轴产生的坚实弧光都将其置于同类型架空历史题材(点名高堡奇人)难以企及,甚至相隔完全不同档次的质量和段位。纵然如此流畅的叙事将三季看似相隔遥远的故事联结为一个具备极大历史跨度的密不可分的整体,但最具有举足轻重意义的桥段无疑属于第二季。或许和部分喜爱有真实历史背书作为靠山的第一季的观众不同,私认为第二季真正意义上彻底稳固了这个系列的基石,是属于为全人类这段持续三十余年走向迥然而异世界线的定海神针。前七集那些遭受国内外受众诟病的肥皂剧要素,看似拖沓冗余的人物情绪诠释,无一例外扎实地作用在了剧集无论虚幻亦或现实的首端和末尾,稳固旧的过往,开辟新的可能和契机。

为全人类 第二季 (2021)

8.7

2021 / 美国 / 科幻 / 蜜拉·梅农 安德鲁·斯坦顿 迈克尔·莫里斯 丹尼·高顿 塞尔吉奥·米米卡-戈赞 / 乔尔·金纳曼 迈克尔·多曼

There's a primal urge in all of us, to explore. —Danielle Poole in Season 3

引用NASA已故局长Thomas Paine的话,编剧在驾驭真实历史和虚幻的互文关系时也得成为better poker player。不太恰当地举个例子,就像当年老邓口中的防左防右,FAM虽然很大程度上依然代表了苹果本身强调的激进社会议题和意识形态,但也已经基本做到了一些囊括美国社会光谱和身份政治的左右平衡。

Danielle和Ed S2E04 Pathfinder办公室里带点互搏意味的对手戏,你很难从传统的编剧技巧上捋清Moore针对平权问题的态度究竟站在哪一边。固然Ed的落后观念极具保守价值色彩,但相较于鲜明地站队选边,Moore将观众的视角从Danielle的丧夫之痛和遭受羞辱的余波中抽离出来,以一种更为旁观的视角看待这场明面上为了争取指挥权人选,实则触碰到平权运动产生的社会矛盾本质和底色成因的对话。这样四两拨千斤的微调集中体现在Ed寥寥几句被精雕细琢的台词和Joel Kinnaman精湛演技诠释的角色反应。Ed对Daniel直入主题的观点所作出的本能reaction是木讷的,不明就里和不以为然的。他以一个先入为主的“误会”和一个实则偷换概念的Gus Grissom遭受媒体抨击的案例为由推脱,这场不同频的对话中他所扮演的人设根深蒂固地相信着自己恪守的老派精英主义父权思维桎梏,形成一套自洽的自我说服逻辑。

三季顺下来,Ed的人物塑造是全剧最成功的。他身上持续强烈的固执责任和目标的冲突,乃至到第四季开头演变为了一种自我放逐的巨大悲凉,折射出了FAM剧本之所以出类拔萃的其中一个重要着力点,即解构历史的同时,也做到了从人性行为惯性的根源出发建构历史。

死于1983年大韩航空007次航班被苏联击落事件的NASA局长Thomas Paine,其实这个看似边缘人物的塑造和逆脸谱化政治家形象的角色成长就是本剧核心要义以小见大的极好缩影。

主创Ronald D Moore的思路在09年Battlestar Galactica S4完结十载后依然保持值得称道的极强创作欲功力,他本人对于美国乃至世界格局政治的理解和对人性自我意识提炼,存在和选择权力的主观性优先于客体本质的存在主义思辨与本剧的架空历史题眼是完美契合的,即一种凌驾在一切所谓历史必然性唯物理论之上的自由意志将决定ultimate fate,最终的世界走向。豆友@Blazko 的短评有一句特别精辟的总结:无数普通人的选择才成就了历史的另一种可能。从Ed、Karen和Kelly组建内在遍布裂痕的Baldwins家庭结构,Gordo、Tracy和儿子Danny Jimmy血缘之间若即若离的逼仄和畸形状态,一直到季末冷战思维背景驱动视角下美苏月球危机的终极爆发,Moore在第二季中完全以发散性的角度看待角色和世界微妙的对位关系,让具体事件动机的因果逻辑酣畅淋漓地发散,使得保证逻辑通畅的同时又恰恰作出了精彩绝伦的对传统试图营造清晰因果逻辑的线性历史叙事的逆反,把宏观维度的事件以多条线索甚至是偶然性交合产生的后果展现给观众。

S2E04结尾的坠机事故动摇了Baldwins家庭的根基,也是一个完全由偶然性驱使的转折点。

而如果回看S2E02看似闲笔一闪而过的台词,编剧在整个第二季对于类似细节的呼应处置数不胜数,这点是剧作相对疲软的S3所不具备的。

Moore书写的自我价值实现的人性特质在每一个形形色色的主要人物的行为动机中都有相应不同程度的突出表达,哪怕是争议极大的Danny Stevens和Jimmy Stevens(我想各位很少有真的去下载过那个官方推出的时间胶囊App吧),而如果说这些情绪有一个最后总结性质的落点,那必然是在两位我自己最喜欢的人物之一身上:Karen Baldwin(另一位自然是Molly Cobb)。Season2的叙事主轴存在非常精巧的设计,两条剧情主线的关系,即Baldwins和Stevens家庭,从头至尾是相互倒置的。Baldwins在过于阴霾的创伤逐步浮现水面的过程中直接导致了Karen和Ed夫妻生活逐步瓦解,却也间接因此促成解放了Kelly的自我价值实现。与之完全相悖,Tracy和Gordo以共同赴死的浪漫结局复合,同样身为下一代的Danny和Jimmy却要为此买单,承受一切原生家庭破碎的缺憾代价。无论从何种角度看待,自我价值实现都要伴随巨大的伤害和损失,而如何在其中权衡抉择则变成了人物主观能动性的实在证明。Karen的魅力恰恰来源于此,完整的S1和S2剧情线里,身为宇航员家庭结构内恪尽职守的全职母亲(shane、kelly)和打破固有的女性地位以寻求更高程度自由的破局人物。她同时双重扮演了两个都必须作出巨大牺牲的角色,却仅有她本人永远不可能对其造成伤害的Wayne作为唯一倾诉的靠山,而即便面对可以吐露真情实感的对象,其本人的选择也是相互开导和解脱。隐忍、坚韧和极强的共情能力一并形塑了Karen内在的伟大人格,除却Molly S3结尾烟尘灰烬中隐去的背影,她是全剧最明确和明亮的自由意志高光。

S2最能打动我的两个时刻,也是Karen在本季中完成转变的前兆。

S2季终集标题为“The Grey”,灰色地带。这两个单词出自Karen之口,也在月球危机局势即将白热化的临界点警醒ed作出了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最终决策。这不仅是Baldwins夫妇在家庭问题上达成初步和解的共识,也很可能源自Moore本人观念对现实世界的执着呼唤。一切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彻底的毁灭和完全的乌托邦位于天平两端,其中总有一条FAM所展现的,没有star trek、the expanse亦或firefly那麽奔放浪漫的狂想,也不会沦落至BSG反乌托邦式的黑色寓言,不好不坏,却最能表露个体的抉择和执念如何一步步驱动时代进步引擎的世界。或许单论这一点上,和强调自我觉醒反抗的Andor都能有些异曲同工之妙。写在S4E01开播之余的一些个人感悟和拙见,从19年一路走来,眼看着本作从少有问津反响平平跃升至架空历史史诗的势头(IMDB从7.7一路涨到8.1),欣慰的同时也期冀S4乃至FAM能不负众望,成为这个十年的太空堡垒卡拉狄加。

第一次写长评废话连篇,望海涵。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