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采葑小集经典读后感有感

采葑小集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0-25 02:05:26
采葑小集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10-25 02:05:26   小编:

《采葑小集》是一部以唐代诗人李商隐为主题的小说集,通过讲述不同时期的人物与李商隐之间的故事,展现了李商隐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世界。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富有情感的叙述,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李商隐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采葑小集读后感第一篇

银鱼妞妞

文|俞晓群

二〇一〇年下半年,我刚到北京海豚出版社工作不足一年。诸事刚刚起步,有些影响的项目如“几米绘本”“海豚书馆”等,每天忙得昏昏沉沉,时常会有抑郁的情绪涌上心头。实在耐不住,我就去找沈昌文、郝明义和于奇聊天,那时他们在办“逻各斯”公司,地点在北京东部万达广场。于奇对我说:“如果出现抑郁的状况,搬一张椅子,到太阳下面坐坐,喝茶、聊天、读书,会有缓解。”后来她的建议成为我的习惯。

那天我又有些压抑,在百度上胡乱搜索自己的名字,蓦然发现一篇文章《书市商海追梦人》,文中写道:

然而夏季的酷热,终于未能阻断我的人缘书缘。消失多年的‘俞晓群’犹如空降般‘华丽转身’——其新著《这一代的书香:三十年书业的人和事》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这于我无疑是少有的欣慰。我几乎抢一般地从网上购得此书,并用了整整一个夜晚把它读完。”

采葑小集读后感第二篇

憋了这么久,发现大家的评论都正统得冒汗,还是胡乱说几句。

可以不要脸地说,银鱼妞妞是这么多年泡豆瓣唯一让我正式“想入非非”的豆友,原因当然并非是她那几日一变的美丽头像,而是纯纯地想要霸占她的书房。

作为一个曾经的重度买书癖患者和穷且亦挑的“颜控”,我一度终日在众书友的书帐间巡游,她是其中为数不多既不收烂书,亦难忍恶滥装帧的达人。

早期极爱看她收书读书的日记,图美,字简,言语有选择的克制,从不好为人师,却能隔空相顾欣然。后来日记里有了“采葑小集”和“采莲小集”系列,分说装帧与连环画,篇篇可读而不拒人千里,不讲书的价值与版本的珍罕,专心的由表及里,把新文学兴起至现当代最不为人重视的装帧与图画作为主题,顺便勾陈作者、内容与出版者、画家的历史,非书虫读之也许味同嚼蜡,经历过网上网下无数“野摊”洗礼的吾辈却甘之如饴。

后来接友人线报,曰妞妞或群姗原来是文武双全的纯阳之身,想起自己叫过的无数声姐姐,真是满脸湖水,好在一切爱恋都源于美好的书和文字,并且他从来都对与阅读无关的琐事言之不详,索性咬牙对着篇篇美文YY下去。

不料《采葑小集》终于付梓,群姗姐终于变回群山兄,“她”的书房看来霸占无望,只待有机会多灌他几盅白酒,套几段来不及写下的购书老炮儿轶事。

收到毛边本后忙不迭地在晃悠悠的班车上一页页裁读(原谅我心急),感觉确如书虫兄所言,作为专讲装帧的书话集,图片质量和与文字的呼应煞费苦心,做书者当知其不易。

采葑小集读后感第三篇

原谅我中学生的水平

这是本关于书籍装帧的书。采葑小集,名字也别致。“采葑”出自《诗•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意思是说“对于葑和菲,只采摘它们的叶子,却忘了它们的根。”这隐隐说着我们对书籍装帧的不重视,而今作者群山将它们采撷、收成一本小书,真是爱书人的趣味啊。“葑”也与“封”谐音,作者与我们一探封面画的艺术和故事。

对书籍装帧的兴趣,怕是始于鲁迅先生。那是一种说不出的细腻与温柔,封面画单独拿出也许和别的平面设计作品并无二致,但它是书的衣装,便携带了一种特殊的气质,这种气质使得封面画脱颖而出,但封面画更需具备内涵和美感的两大要求,才能掌控住文字的气场,吸人眼球又不能喧宾夺主,此间微妙,颇有一份嚼头。

对于表意的功能,似乎有一些争论,书中也有涉及,在此谈谈自己的拙见。也许不必描摹得十分准确,将意象剥离抽象,添加装饰功能,或在读完全书之后,借此余势创作,也许笔下无书,但这股“气”却能让人感受到,让人合上书再看封面时,远远地、有一些混沌的联想就够了。符号之类的考证固然重要,封面画就像诗歌一样微妙又丰富,也许就和文字相似,故事全在于耳朵,对于深层含义的品读赏玩,怕不宜在公共场合与人讨论,群山也聪明地避开,只讲美学和私人体验。

关于技术和品质,各个领域都在思考,技术进步让创造性的工作变得轻松方便,但品质却远不如以前,也许就因此而提匠人精神,形成一时话题。群山在这本书中引导我们体味老一辈设计家的匠心和那些有灵魂的书籍设计,书中老封面的插图,也许已经破损泛黄,但依然会给人温暖敦厚的感觉,配上群山清茶一样的文字,可令人在炎热的夏天感到一丝舒畅了。

也许这些书总会流落,但溶着书墨精魂的封面画,又会以另一种价值和艺术表现重生,其中浓缩的文化,剪纸版画等富有时代感民间技艺,也融为一体。

听说这本书后,一直好奇她的封面会怎么样。绿橙蓝紫四色以不同比例调和,这正是书中所举甚多封面中经常出现的主色,采葑小集四字以行书写之,飘逸灵动,中左有一靠着书堆托着下巴沉思的人,身着古代长衣,只是线描没有填色,想来若填色,画面重心便不稳了。纸有毛边纸的质感,粗粝而复古的感觉正与内容契合,妙极。

采葑小集读后感第四篇

大约七八年前,偶然读到复旦大学许道明教授的《插图本中国新文学史》。作者在前言里写道,大凡治新文学者,亦应如古文学,于众多原典史料的爬梳摸索,于时间厚厚灰尘的拂拭清理中,得出真知识。因此,该书最大特色便是配有新文学草创期诸多文学作品的原始书封图,使人读来兴趣盎然。

其实,新文学自开创以来,作家们就极为重视书封设计。这其中,尤以鲁迅为最。他的大部分作品书封设计均出自陶元庆之手。陶是当时颇受鲁迅看重的一位青年画家,其作品博采众长,兼有中西画风。他为鲁迅设计了《彷徨》《朝花夕拾》等作品的书封,形成了自己独有写意式的书封设计。

但是,陶元庆的书封究竟好在哪里?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电脑构图时代的人们,自是无法甄别。好在,还是有书可阅的。群山所著《采葑小集》便是这样一本专论书封设计的书。在书中,作者以自己收藏的两本不同时期的鲁迅《彷徨》封设为例,辨析了陶元庆为鲁迅设计的书封价值所在。

以不同时期出版的版本书封来探讨新文学作品,亦可作新文学研究史料的一种。因此,《采葑小集》(海豚出版社出版)不单是一本纯粹谈论书封设计的专门书,还可以视为新文学的研究之作。书中所探讨的书封对象囊括了闻一多为徐志摩设计的《落叶》《巴黎的鳞爪》、叶灵凤设计的《幻洲》、廖冰为徐迟设计的《美文集》等各种新文学草创期重要作品的书封,其视野之宽、涉及面之广,均属一流。

作者自谦是一个文章作得不好的人。其实,通读此书的人都知道,他的文字古雅清新、语句绵密,时时带着一股书卷气。虽不是习文学出身,但写起书来,作者文字里却有一股明清小品文的韵味,殊为难得。

在谈到当代书籍装帧设计时,群山曾点出了三路不同的书装做派:“一是比较注重封面的装饰作用而较少顾及作品的内容;二是较为注重对作品内容的反映和解释,另一路则是既强调装饰作用同时也注意对作品内容的反映。”在作者看来,只有做到内容与装饰两者兼顾的书封设计者,才能真正把书装当作一门艺术来提升。而优秀的书装,总会使爱书人怦然心动。

《采葑小集》的书名出自《诗经》:“采葑采菲,无以下体。”作者借“葑”与“封”的谐音而为书名,闲雅有趣。书名的另外一层意思,则寄寓着作者对书装未来的期许:葑菲之采,是期待在书籍封设这一点上“愿君多采撷”,对后来者有所裨益。

采葑小集读后感第五篇

多年以前,客居帝都,有次在传媒大学附近书摊买旧书,与老者闲谈,老者大吹其儿子在孔网网店如何兴盛,话语间提及银鱼妞妞都在他家买书。其实,我很少去孔网,对那个网店毫无印象,也没去看过;对银鱼妞妞根本不知为何方神圣。

再后来,在豆瓣混久了,自然慢慢认识不少书友,也看到了银鱼妞妞,加了关注,时常读他写的购书日记,对其书房、书房中的先生像、丰富的藏书叹为观止,但鉴于是个女号,当然不敢唐突,交流不多。后来他变成群姗,再后来,才知道他是个男的,期间虽有联系,终缘吝一面。现在才知道,他的大号是杨群山。

从日记中,慢慢的读到他写的采葑小集,采莲小集,细密实在,多有阐发,我虽为门外汉,读过之后,也还是心有戚戚。

日前群山兄告知《采葑小集》已经印好,寄赠毛边一册,自是大喜。期间恰遇周末,快递压货,群山兄多次询问,足见心意。

慢慢读来,如见昔日好友,熟悉中有些陌生。熟悉是因为基本都在豆瓣读过,陌生是由于这些文章成书,精美的制作与绚丽的书封与文字交辉,有了别一般的感受。

《采葑小集》一改海豚社封面简单的习气,采用名家集字为书名,形成右中左、上中下各三部分形成封面,匀称妥当,书名字体秀雅宜人;整个书封设计包括了封面、书脊、后封,浑然一体,不似大部分书籍只有封面,不管书脊与后封。想来作者在出书过程中与美编没少磨合,整个设计自然是有作者深度参与,这当然归功于作者对书封多年赏玩的收获。

丰富的书封插图为本书增色不少,读文、赏封,自是一番美的享受。多年来出版社从经济效益出发,减少或干脆不用插图,有插图就号称插图本以谋利,近年有所回归,海豚社看来也在与时俱进了。全书采葑43篇,扣除最后两篇,实际采撷美好书封的文章41篇,配有彩印插图约45幅(《仿徨》3幅、《杨高传》3幅),实在不容易做到。

随着作者的目光,我们可以从这41篇赏析文章中管窥1926--1991年我国书封的丰富美丽。

按我的个人观点,似可分为三个阶段:

明国时期:本书中有16篇文章采撷了1926--1945年的16幅书封,可以观赏到陶元庆、叶灵凤、钱君匋、廖冰兄、闻一多等大家作品。

解放后至结束:书中10篇选取了黄永玉、张光宇等作品。

之后至1991年:本书以15篇的容量展示了钱君匋、曹辛之、韩美林、古元、柳成荫等杰作。

其中,1949--1957年仅有一种《再生曲》,所以,解放后至结束实际主要包括1958年至1972年的9幅书封。

对书封,我不懂,最多只能像看戏的观众一样,听到唱的好的,喊一声“好!”

不过,仔细看看这些书封,倒有一点感想。这43篇赏美之作中,仔细看看,似乎有13种书名采用题写的手写做书名,15种采用美术字,仅13种采用宋体或楷体。在这13种宋体或楷体,也有部分有所变化,更类似美术字了,不似今日的电脑照排的那样呆板。我想,作者对此大概与我一样心有戚戚,虽然,没有专篇谈书名。随便放一张近日旧书照以作旁证

采葑小集读后感第六篇

对书籍装帧设计的重视,自新文学作品始;新文学作家中,极重视书装的,首推非鲁迅莫属。而其小说集《彷徨》之封面(出自陶元庆之手),即包含着一个“不圆的太阳”的逸事:一九二六年北新书局大三十二开初版本,三位坐在长椅上的畸零人仰望落日,这轮太阳颤颤巍巍,非浑圆,乃有游离的彷徨之态,其四围的光芒亦不甚齐整,长短不一;到了一九四三年“鲁迅全集出版社”小三十二开版本,延续了初版封面,表面似无什么,但细看却有玄机:原来那轮不圆的太阳,不知被谁拿圆规重画了一遍,浑圆,且周边的光芒也被修剪得整整齐齐一丝不苟。后者的点金成铁之功,可谓深厚,而文学作品文本与封面设计之微妙联系,在此亦可见。《彷徨》封面之余音并未断绝,一九八七年丁玲回忆录《风雪人间》初版,其封面亦有一太阳,较之陶元庆版不圆更甚,黄橙橙挂在冷冷枯枝之上,不见其暖,凉意习习。

书装之于书籍的要紧,乃至精神血脉的承传,窥以上之一斑而见全豹,群山所著《采葑小集》于此的钩沉解读,意义尽在其中矣。作者以自己所藏,爬梳剔抉,于故纸堆中现新章,似有与当下书装设计对比之意,能否起到“立懦起顽”的效用,虽未可知,但已是难得的了。

新文学作品装帧设计,大师们的参与度,说起来已如开元天宝遗事般杳渺。鲁迅对自家作品或亲自设计,或参与意见自不待言,而闻一多之设计封面,见其本色当行与诗人意趣。徐志摩的《猛虎集》《巴黎鳞爪》《落叶》《玛丽•玛丽》四本书,封面均为闻一多设计,各有特色,《采葑小集》择取《巴黎鳞爪》与《落叶》解析:前者封面的“黑色”,意象之迷幻、凌乱,正乃现代巴黎之隐喻;后者封面的雅致、洒脱,不仅切合书的主题,且透露着徐志摩的气质。且两种设计风格反差之大,现出闻一多艺术素养的容量。我又想起闻的一幅画作,是为潘光旦《冯小青考》所作的插画,一位揽镜自照、面容憔悴的女性形象(即冯小青),传神非常;多年后,《冯小青考》某再版版本将这一插画用作封面,浑然天成,闻一多不意又成就一封面佳作。

书装设计的流派,作者群山认为大致有三类:“比较注重封面的装饰作用而较少顾及作品的内容”;“较为注重对作品内容的反映和解释”;“既强调装饰作用同时也注意对作品内容的反映”。第一种貌似易做,其实做好大难,可能最出名的当属许钦文小说集《故乡》的封面“大红袍”(陶元庆所做),与作品内容无关却又如此之好;第三种,应占据最大比例的书装设计,上述《彷徨》《巴黎鳞爪》《落叶》当属此列,不过,此类设计稍一疏忽亦会沦为笑柄,如黄裳《银鱼集》三联初版封面,真的有几条银色的小鱼在游动,却不知“银鱼”指蟫,即书中蠹虫,为一典型的案例。

采葑采菲,我所在意的,还有在书籍封面中透露出的某些掌故信息。如章衣萍的《古庙集》,封面为一座小庙,流水潺潺,绿树依依,作者自称“小僧”,“学道古庙”,且言书的完成有知堂扶助云云。知堂乃“前世出家今在家”,章衣萍呢,又是古庙,又是小僧,攀交情的意图豁然,不过,他写的文章,实在与知堂半点瓜葛也无,白白辜负了这么好的封面。我想,这样的封面送与废名,倒是有些合适的。再如一九五八年人民日报出版社所出《迎春曲》,封面木刻版画是黄永玉绘,郭沫若题字,整体效果极好,不过若想到黄永玉未必对郭有好印象(不乏沈从文的因素),被出版社安排在同一场合出现,亦是无可奈何。还有一九五八年作家出版社《农村歌谣选》,封面倒也别致,工地上人群熙来攘往,忙碌快乐,络腮胡子的张飞骑马夜游至此,当惊世界殊;封面固然好,但这背后隐藏着一场大灾难,于是,所谓的繁荣不免为虚假笼罩了。

《诗经•邶风•谷风》云:“采葑采菲,无以下体。”“采葑小集”的命名,显然未取原典本意,而是取其“装饰作用”,意在书封也。谈书籍装帧,难在眼光,难在材料收集,尝试总是难得的,我们希冀能够看到更多。

(南都)

采葑小集读后感第七篇

俞晓群(北京)·我读故我在

多年接触作者,我知道,他们最希望将自己的书稿交给最信任的人,能帮他出主意,能给他出得漂亮,能帮他认真宣传好,能尽量卖得多,让更多的人知道。作为出版人,选择书稿的标准不尽相同。我做出版三十多年,约稿很多,原则是什么呢?略列几条如下:

其一,重要作者的稿子不能轻易放弃。许多优秀人物的书稿,应该买断或穷追不舍;但更多时候,你有这样的欲望,却没有这样的能力。所以多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做《版权啊,像风一样流转,像花一样飘散》,讲的就是此种感慨与道理。

其二,只约志同道合的稿子。有些人名气很大,稿子很畅销,不是约不来,而是不想约。因为你不是开百货店,你要树立一个具有个性品质的书坊,在有限的范围内,摆放你的标志性产品。当初巴金提出“同人出版”的观念,我很接受,我的师傅沈昌文也很接受,他几次告诫我,要研究胡愈之的出版思想,因为胡先生晚年就提出过同人出版的倡议。当然同人出版不等同于熟人出版,它讲的是志趣想通、理念相同,这样才符合巴金、胡愈之等前辈提倡的出版精神。

其三,约稿主要是看作者,正如沈公所言,编辑不但是组稿,而且是组人,要察其言观其行。团结一个优秀的作者,往往比组到一部好书稿还重要。当然我喜爱的作家,被他的文笔打动,被他的善良打动,甚至被他一句话打动,也是有的,出版人也是人,人性的好恶永远存在,何况文化界呢?

最近我的书稿压力极大,但还是没有停顿约稿和接受来稿的步伐,因为在某种意义上,书稿是一个出版人的灵魂,是一家出版社的生命线;没有书稿,一个出版人的职业生存也就停止了。况且能有天下英才汇聚,那是何等快慰的感受!

去年以来,我约了谁的稿子?谢其章《佳本爱好者》,已经出书;约止庵书稿,不少于四年时光,那时他在写《惜别》与《风月好谈》,今年会有《罔两编》在海豚出版;祝勇的书稿是海豚主打产品,与故宫合作,他资源太丰富;傅杰四册书稿,《序跋荟存》和《文史刍议》已好,还有《前辈写真》《书林扬尘》等待,今年八月上海书展出齐;张冠生《田野里的大师》之后,又有《纸日月》交来;约郭书春书稿,他的《九章算术汇校本》是国家项目,不能给我,却将《论中国古代数学家》写好交来;周立民有《巴金致明兴礼书信集》《随想录版本摭谈》和《躺着读书》,这个才子要抓住,资源极多;约蔡天新《里约的诱惑》;约贺圣遂,他说晚些年交一本;谭旭东已有两本小书《作文小论》和《儿童文学小论》即将上市;简平《最好的时光》和顾犇《书人乐缘》,两位都是有大才华的好人;刘忆斯《书在别处》,王志毅《孟买之声》;刘春《文坛边》、杨葵《度日如日》和杨群山《采葑小集》;约汪涌豪新著,他说要到后年;约小宝,他说已经只说不写了;约徐鲁书稿,他说海豚书漂亮,还有那么多好朋友集聚,他会将最好的文字给我;江晓原的书稿太抢手,《性学五章》之后,刚有《Nature杂志与科幻》给我;约小白书稿,阻力太大,但他同意翻译《小熊维尼》,也是一点欣慰;毛尖已出两本《有一只老虎在浴室》和《我们不懂电影》,我还不甘心;约王强书稿,苦等三年,我们终于再聚首,拿到他的《书蠹牛津消夏记》;还有许渊冲、钟叔河、陈子善、孙甘露、汪家明、陈默、谢泼德、胡守文、孙宏安、徐时霖、杨小洲、沈胜衣、曲彦斌、水上书、韩怡华……

(此文原刊于《深圳商报》2016年5月6日)

采葑小集读后感第八篇

我素来读书随性,思路上既无常法,方向上也无定势,因此对各类书籍内容上虽多有涉猎,却均杂芜不精。只是有些在意装帧之雅,设计之美,所以惯常比较留意谈论这一方面的文字。

大约三年多年,已经绝少读报的我,偶然在同事的《北京青年报》上读到了一组叫做“采葑小集”的文字,选题剑走偏锋,专论现代书籍封设,署名“群姗”。其后不久,相识经年却不曾谋面的豆瓣书友群山的晒书日记帖中突然开始多出了一组同样冠以“采葑小集”的文字,这才恍然大悟。

说起来我厮混豆瓣时间稍长,迄今豆龄十一年,常能结识一些臭味相投的书友,不分地域、不论序齿,或线上起高楼钩沉掌故,或线下宴宾客臧否人物,虽多数缘铿一面,却在书影和文字中日渐熟悉。

初识群山是在六七年前他刚上豆瓣时不久,彼时尚以“银鱼妞妞”的id出现,并迅速凭借其以晒书为主题的日记吸引了一众书友的眼球。其文古拙,却能接人间烟火之地气;其书庞杂,却不乏让人垂涎之佳品。时间长了,不难发现其晒书的视角与大半书友不同,对封设和装帧的指摘和关注,对陶元庆、钱君匋、张守义等设计大家的绍介和怀念,成为日记中较为明显的主线。于是书友中很早便有人建议可就书籍装帧设计这一点做专题摊开来写,只是被素来自谦的群山以见识不逮为由推脱。

因而如今回头来看,《采葑小集》的应运而生,不知算不算“言者无心、听者有意”。采葑一词,典出《诗经》,《国风•唐风•采苓》有“采葑采葑,首阳之东;人之为言,苟亦无从”句,《国风•邶风•谷风》也有“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句。葑菲原本均为菜名,而“葑菲之采”后来多为请人有所采用的谦辞,杨绛先生的名作《洗澡》中,便有用“采葑采菲”作为一章的标题。群山先生书话集以“采葑小集”为名,寓意难免双关:一则专辑聚焦书封设计,取“葑”之谐音;二来葑菲之采,也是期待在书籍封设这一点上“愿君多采撷”,对后来者有所裨益。

全书凡四十三篇,体例与新文学以来的书话传统并无二致,事实、掌故、观点、抒情四个点大抵上均有触及。书封的遴选上重头依然是民国年间的新文学创作及翻译作品,尽管在这一领域自唐弢以来,经姜德明、陈子善等先生经营至今,早已是书话界的显学,但对书封设计的点评和偏爱,却还是有不少见仁见智的地方。记得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其实收书也一样。这个“早”字,不仅仅在于能提前赶上收藏市场的方兴未艾,抓住捡漏的尾巴,也在于阅历、见识与经验的日积月累。余生也晚,群山文中所谈的闻一多为徐志摩设计的《落叶》、《巴黎鳞爪》以及陶元庆为鲁迅设计的《彷徨》等书,其实均为我从小阅读并熟悉的版本,只是我读的均为后来的影印本而已,版本价值虽有天渊之别,但书封之爱,并无不同。

至于书中谈到的少数80年代以后的优秀封设,因为有过共同的接触,读起来更为亲切。柳成荫操刀的艾芜《南行记续篇》、张守义设计的整套拉丁美洲文学丛书都是我童年的美丽记忆和时常翻读的作品;丁玲的《风雪人间》则是我读初中时在小城的新华书店最早买入的几本书之一,只是彼时年幼,主要关注文字,后来对装帧有所怀念,手边却一时找不出来,正好看到群山的文字,为我做了一定的答疑解惑。此外,群山文中有结合自己经历谈到的与张守义先生之偶遇和结缘,有时常提起的对早年北京四九城内旧书肆或书摊风貌的怀念,这都是让我等后来者唏嘘和羡慕的地方。

当然,作为书话集,书中文字除了保持原有古拙和随性的风格之外,图片的处理也是值得称道的,相比市面上很多看起来图文并茂实则图文分离、文图不对或有图无实的作品而言,本书的图片印制清晰,比例合适,与文字左右呼应,相得益彰。

要说有遗憾,意犹未尽多少也算一些。一来篇幅有限,难以深入,二来作者在文中自言,有些作品虽查到了设计者名谁,却查不到任何资料;有些则因阅历所限,难免浮光掠影。不过我想群山先生《采葑小集》的问世,虽然是两年来的专题总结,却应该只是他在书封设计这一点面上深入探讨和研究的开始,有些问题群山文中提出来,有兴趣的后学末进可以跟进补充;有的资料网上一时索寻不到,那不妨再去故纸堆里找找感觉。所谓抛砖引玉,大抵就是这个意思吧。

本文首发于《北京青年报》2016.5.27

采葑小集读后感第九篇

我在豆瓣上关注群山缘于一次豆友转发的书影相册,其中多涉中国当代书籍装帧,伊时他的账号名还叫银鱼妞妞,头像是一端淑女子,我观其藏书颇丰,文章用字文雅,自然毫不犹豫认为其人乃一嗜书如命的女子,便长期关注他了。

我算不上书痴,但平日也爱购书,不知深浅的东看西翻,对于装帧一窍不通,却偏偏是个“外貌协会”,喜欢凭封面买书,抱着长眼界增意趣的目的,时不时点进银鱼妞妞的相册看看增加一点知识。

银鱼于其豆瓣主页连载的“采葑小集”,说实话,由于是电子的,我总是缺乏耐性,只是偶尔点进一看,迅速扫视而已。直到前不久,主页上冒出一账号叫群山的男子要出书了,我思来想去似乎之前没关注过,点进相册一看,原来竟是之前的银鱼妞妞,虽然有些意外,但亦在情理之中。

装帧是海豚书话系列一贯的风格,精装小开本,封面如同书名一样素雅。纸质书拿在手里总是踏实,教人生出心平气和的翻阅欲望。

集子里所列的书籍,恕我才疏学浅,我都没几本听闻过,但这并不妨碍阅读它。我买的是钤印签名毛边本,边裁边读虽然降低了阅读速度,但一并带来的仪式感亦教人更专心注目。文章都不长,文字明畅中带着典雅,作者群山先生总是自谦地说自己于装帧设计实在是门外汉的水平,而他对于封面设计者史料钻研的热情,对于装帧艺术的赤诚之心,无半点矫饰和学问上的自夸,这实在更让我对他更增添几分亲近感。

之前,我对于书籍的装帧是有偏好,但只是凭我主观,好看,或者不好看,说不上什么道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知书中日月长,不晓装帧乾坤大。群山先生对于封面插图的赏析,我看了还是受益匪浅的。

看过一些书话,很羡慕书界前辈淘书的事迹,可惜我生于90年代,等懂事了,也染上爱去书店的顽疾,却无前辈们那些令人垂涎的机会了。小年轻,无眼力,亦无铜钿,连去古籍书店想近距离看那些束之高阁的古籍善本,都要被店员恶意驱赶,而文庙书市之处,亦只能淘淘七八十年代的大路货聊以自慰了(如写个类似于书话的玩意,或许还会被嘲笑——“这等垃圾书都瞧不上眼,有甚好写。)话有些扯远了,即便我没有买过什么够眼力的“好书”,但我确实非常渴慕旧时的书籍装帧和书市大环境。

目下可选择的书籍和购书的渠道的确是多了,但装帧的品位泥沙俱下,以我拙见,有些书籍封面实在令人生厌,怪怪的颜色,千篇一律的电脑字库宋体书名,要么是自作聪明,形式感太强导致文本反倒成为装帧的附庸。

看着旧时的书籍,的确有种踏实的感觉,不偏不倚的设计感,如群山先生谈及中国当代书籍封面设计的三路做派,其一比较注重封面的装饰作用而较少顾及作品内容。即便是纯装饰性,也不会喧宾夺主。而我最欣赏的也是我理解的装帧乃是其三——既强调装饰同时也注意对作品内容的反映,当然,装帧设计是各花入各眼,无对错之分,只有审美的高下。

大陆书籍的装帧距离对岸台湾书籍、邻邦日本书籍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现在大陆文艺青年很流行购买台版书籍,因为装帧普遍较大陆精美,但台版书亦非万宝全书样样都好,我总是希冀大陆书籍越来越好的,要不然台版书我也开销不起。

《采葑小集》是一本能让我一窥装帧设计奥妙之处的平易近人的入门书,希望有更多爱书人在阅读书籍内容的同时,抽出点心思欣赏装帧,关注得多了,或多或少会成为装帧设计者更用心设计的鞭策的动力吧。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