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这是苹果吗也许是吧读后感摘抄

这是苹果吗也许是吧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7-29 01:35:32
这是苹果吗也许是吧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07-29 01:35:32   小编:

读完《这是苹果吗也许是吧》,让我感受到了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故事中的主人公通过寻找苹果的过程,引发了我对认知和现实的思考。或许我们所看到的并不都是真实的,需要更加审慎和细心地去观察和思考。这篇小说给了我很多启发和反思。

这是苹果吗也许是吧读后感第一篇

这本书最后布置了一个作业,让你也画一个 “这是苹果吗?也许是吧”

我和顺顺讨论了一下:可以画苹果储蓄罐,吃了火龙果之后的红苹果一样的大便,苹果星球(书上已经有了)。

最后,顺顺画了一位苹果王子。

在苹果王子的皇冠上,顺顺还画了三个红红的小苹果。王子的身体像个杯子,我感觉随时王子都要被变成榨成苹果汁的随身杯了。

她还给自己画了一个小兵,作为王子的卫兵。

苹果王子

这是苹果吗也许是吧读后感第二篇

说实话儿子很喜欢,笑的咯咯咯的,缠着我一起看。

养双娃,绘本也是从小到大的基本操作了。基本上国外的会好些,毕竟绘本的教育理念也是源自国外。来自日本的绘本很多,鼠小弟、一百层的房子、宫西达也系列,还有很多不知名的。日本的绘本一般有股味道,简单来说叫做无病呻吟,其实和他们的影视、小说、文化一脉相承。体现在绘本上,就是情节白开水、感受重口味,习惯用循环迭代的夸张排比(看的多的都懂)。

这种绘本写作模式其实很低级,但是好写,因为不需要构思,只需要用夸张的描述把小孩子逗笑,结尾来个小小的转折,顺便就把家长给征服了。知道了这个套路,日本绘本作家剩下的只需要想一个别人没有想到过的比喻、错位、认知偏差,就可以凑一本了。一般我晚上陪娃睡觉,自己瞎编故事,也就是这个套路。

真正有想象力的绘本是什么样的?小红帽、匹诺曹、阿拉丁、神笔马良、杰克与魔豆,至少这些经典童话能流传至今,正是代表全人类想象力的巅峰,以及你能从中感受到多样的审美。如果觉得经典过于乏味,那可以去看一系列欧美优秀绘本作家的优秀作品,那里面不仅有更丰富的想象力,更多多姿多彩的世界。别看太多日本的绘本,有套路的想象力不是真正的想象力,单一的世界观很无趣。

这是苹果吗也许是吧读后感第三篇

其实收到书有一段时间啦,但是最近这个人不在状态,也不想随随便便就看书……今天来了兴致,就一口气翻完了!

其实封面就讲了好多小故事

其实一口气也就是一杯水的时间,绘本故事都不长,主要看插图,作者的插图真是太!可!爱!辣!脑洞也特别可爱!

一个简简单单的苹果,简简单单地放在那里,让想象力无限发散,去他的条条框框,就会发现,原来这个苹果有这么多故事啊。

超级喜欢书里面的脑洞

咦?好奇这些果子是什么口味

总之这是本很轻松、很快乐、看着看着就会走神的书。

这是苹果吗也许是吧读后感第四篇

《这是一个苹果,也许是吧》是本关于发散思维的书。

内容是讲:小孩回家看到桌上一个红苹果,他脑中瞬间闪过几百种联想,也许这是一个机器苹果,也许是颗载着无数苹果星人的外星苹果,也许它会融化,也许它会溜走,,也许它经历过漫长的时代,见识过各种历史……

最后,小孩尝了下,哦,它就是一个被用来吃掉的红苹果而已,味道还不错。

因为丰富的想象力和还算有趣的细节,这本书还挺受欢迎的。

不过对于我,因为它联想得实在太多了,发散得太远,薄薄的一本书看到一半竟有点累——

还没完?

还能想?

到底什么时候才把苹果吃掉!

原谅我的无趣吧。

这本书展示了发散思维的许多可能性和美妙。

但无论它人是如何阐述发散思维的重要性,我始终认为发散思维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一个结果,而非最值得重视的过程本身。

最早提出发散思维这一概念的心理学家Joy Paul Guilford曾说:发散思维在于寻找更多的可能性 ,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创意性的想法。

他举过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在生病时候,“病痛还是健康”是每天醒来不可回避的问题,答案却不由人的意志改变。如果纠结于这个问题,则会有无尽的精神痛苦。但如果换个思考方式,去超越问题或说逃离问题,转而去做一些能带给自己成就感的事情——比如去工作,去创造,去谈笑风生。或许会好得多 !

换道的思考方式就是发散思维。

但这个例子里,拥有发散思维,也就是它能够拥有其它选择的前提是:具备相应的能力或是试图改变的决心和勇气。

发散思维并非胡思乱想,而是要有相应的知识储备。比如这册绘本里许多细节,手指大一幅图,牵涉到众多场景,给亚当夏娃看苹果,觐见部落大王,见识飞行试验,和北极熊一起看极光……

若不是对其它知识足够了解,作者无法创作这些画面出来。

而若不是了解相应知识,读者不会会心一笑。

这貌似是一本面向低龄的绘本,但它真正的知音却可能是尝试了解世界更多的大孩子们。

书里提示了发散思维的多种可能性,也如前所述,它提示了拥有发散思维所必须具备的要素,即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思考习惯。

需要持续去学习,去见识,才可拥有属于自己的知识库;需要持续专注的思考,练习,才可将那些知识融汇贯通。唯有此,才可在关键时刻灵感如泉涌。

这是苹果吗也许是吧读后感第五篇

真的很喜欢这本纯真又脑洞大开的书。

得益于这本书给的灵感,我也画了一个关于小猫的漫画——

(也可以算是读后感的一种吧?)

拥有小猫,已经快要3年了。

最美妙的却总是——当我忘记这一点(有时我真会忘记),忽然发现我竟然有猫的瞬间:

从外面回来打开门,看见两个毛脑袋。

在书房打字,忽然听见外面轻轻的呼噜声。

头疼在床上昏睡,醒来发现脚边有一团温热。

……

这一瞬间有些不真实,这种不真实可真美妙啊。

这是苹果吗也许是吧读后感第六篇

《这是苹果吗? 也许是吧》。 这一本书,不只经常被娃选作睡前读物,也是他最经常带进厕所,坐在加热马筒圈上安静地看个不停的一套。

相信我,这是所有小朋友一旦打开,就会一直看完的绘本。 它为何如此有魔力,它讲的是什么样的故事呢?

它的故事很简单,一个小男孩放学回家,看到桌上放着一个苹果,但是小男孩没有直接吃掉他,而是开始看着他,展开了一系列的联想。

这个苹果,也许不是苹果,而是\甚至是一条卷成一团的红色的鱼……

也许是某种东西的蛋,也许里面都是零件,

这个苹果机器里面,柄是苹果的天红,里面有调节颜色,光滑度的装置,有存储果汁的地方,有感应器,香味扩散器,甚至还有电池。

仔细看看,画家对这些想像的创作没有丝毫敷衍,香味扩散是个小风扇,颜色调节明显用了灯光装置,

也许苹果会长成一座苹果层,吃掉果肉,就可以设计出自己喜欢的房间。

也许苹果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发型,也许它们还有很多兄弟姐妹,

也许它在来到我家之前,去过很多地方,碰到过很多事情。

仔细看看,画家并没有乱画噢,你能认出多少个场景?

宇宙大爆炸, 鹦鹉螺时代,恐龙时代 ,火山爆发,原始人, 它曾去过寒冷的北极冰川,炎热的埃及沙漠,辽阔的大海,它曾掉到牛顿的脑袋上,也曾见证达芬奇试飞滑翔翼,

大概这就是吸引孩子一遍一遍看不够的原因,粗粗翻一遍,很有趣;仔仔细细地反复看,还有这么多让孩子的想像力开始肆意奔跑的细节。

这本书,没有什么科普,没有情节起伏的故事,却好像有魔力一般地让孩子爱不释手,一遍一遍反复看个没完。

最后,还不得不提的是,这是作者吉竹伸介年介40之际出版的第一本绘本,但是,就是这个新手的第一本绘本,就一举获得 3000 位日本一线店员评选的“MOE 绘本书店大奖”第一名、12 万日本小学生评选的“我喜欢的童书”总决选第三名、日本产经儿童出版文化奖·美术奖多项大奖。

吉竹伸介,也正是由此成为炙手可热的绘本画家,开启了之后的一系列给大家不断带来惊喜的创作。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