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非虚构写作指南读后感锦集

非虚构写作指南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7-29 02:25:22
非虚构写作指南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07-29 02:25:22   小编:

《非虚构写作指南》是一本启发性的书籍,教导读者如何写出优秀的非虚构作品。作者通过详细的指导和实用的技巧,帮助读者提升写作技能,深入挖掘故事的内涵和真实性。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写作指南,更是一本激励人心的读物,鼓励读者找到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非虚构写作指南读后感篇一

书籍名称:《非虚构写作指南》

书籍类型:写作指导工具书

推荐指数:

非虚构写作指南读后感篇二

中国胃遇上西餐与中餐,中餐自然吃起来更妥帖。《非虚构写作指南》与国外非虚构写作著作相比,存在大量雷同,亦可称得上是大陆地区写作书系的诚意之作。

本书从故事的取材、采访、人物描写、结构、语言风格和细节等方面解构了非虚构写作。惊喜不多,却也不乏不传之妙,传授了国内较受认可的几大公共媒体关于非虚构写作的理论,例如《南方周末》文章四要素的组织分布有一套朗朗上口的“广播体操口诀1234 2234”,1234则分别代表直接引语、间接引语、概述和描写,非常实用易实践。

非虚构写作脱胎于媒体的特稿写作,于2015年前后在国内兴起,近年来被新媒体所滥用,市场上风靡着十万+爆款文的速成写作书籍,由更粗暴、更直白的语言,字数和分段的限制以及一些激励性的名言套话构成。

很多写作者和表达者一方面非常厌弃十万+的写作方式,一方面又不得不屈从于“出圈”。更多的年轻人使用网红词汇是为了彰显自己有个性,潮流,其实恰恰凸显了人云亦云,寻找到自己的语言,先从清理流行语开始。

“认识语言,也就意味着,你开始具备智识和勇气,开始认识你自己。”而放任自流的情绪是不行的。非虚构写作是“节制”的,而节制是美的起源,少用“我、我感到”,慎用“的、地、得”和形容词,不要用“有”来代替精当的动词,套话和俗语也是一种媚俗。

本书中业内导师的指导和优秀范文相得益彰,特别是《当美国老年人在写作,中国老年人在做什么?》、《一场杜蕾斯引发的教育风波》这两篇普通人的作品里,读者找到了诸多共情点,充沛的情感通过朴实简洁的文字,支撑起一个大的图景,以及时代的视野。

世界表面上看像一个有很多抽屉大柜子,每一个非虚构作品就是一个抽屉,抽屉的材质和形状看上去十分相似,但里面装的不一样,不妨打开看一看。

非虚构写作指南读后感篇三

“非虚构写作”这一概念自2015年左右在中国广泛兴起,成为一种写作现象。事实上,它脱胎于媒体的特稿写作,更有三十年前报告文学的遗迹,并不是一种全新的现象。但时至今日,“非虚构写作”之概念尚未完全厘清。在我看来,仍然存在“窄义”和“广义”之分。“窄义”的非虚构写作,仍然大多数为专业媒体机构所生产,讲求特稿体例,重视多方信源,通常需要较长的操作时间。而“广义”的非虚构写作,则把这一写作类型开放给更多普通写作者,也更与国际上的非虚构写作概念接轨:只要无主观意义上的虚构或者加工,无论日记、书信、散文、回忆录等文字,均可视为非虚构写作。我认为,将非虚构写作权利开放于大众,在当下中国有巨大意义。首先,中国普通大众的写作,基本被局限于中小学的作文训练,毕业后便迅速与社会现实生活形成断层,仅有一小部分“文学爱好者”进行小说、诗歌等写作,散文这种文体也逐渐不受欢迎。而当代中国有太多太多生动精彩的真实故事,特别是个人故事,没有得到很好的记录和整理,殊为可惜。

其次,传统媒体的衰落已经大势所趋。越来越多的媒体机构无法承担特稿生产的巨大成本和投入,而砍掉了调查报道或者特稿部门。这使“窄义”的非虚构写作进一步凋零。同时,传统媒体的特稿写作方式,也正在面临着读者口味变化的挑战。近年来,随着新媒体发展,读者对内容的要求已经比较多倾向有写作者个人化的痕迹,即使在非虚构作品亦然。

在这种情况下,大众的非虚构写作已经超越了媒体记录的功能,而成为一种与社会学、文学、历史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跨界交叉的尝试。对于个人而言,其意义更远超写作本身。越来越多的写作者认为,写作对于心灵疗愈、连接他人,传播知识以及当下所流行的社群组织,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个喧嚣的时代,写作是一种令人沉静的表达方式,它也更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所以,如果以“广义”的非虚构写作来定义,成立八年多的“中国三明治”早在2011年便开始倡导普通人的非虚构写作,号召各行各业、各种身份的写作者来写下发生于他们自己身上或者周边的真实故事。

但正如我们在几年的非虚构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那样,很多人想写却不知道如何动笔。这也是我们开设“三明治写作学院”的目的。我们认为,写作肯定是可以习得的。一方面是参考名家作品和写作心得,另一方面当然是不辍练习。在这本书中,我们邀请了非虚构写作领域的专业导师,比如关军、郭玉洁、周轶君、覃里雯、张卓、何瑫、张春等,结合他们多年的写作生涯,从题材、结构、人物、语言风格、故事细节等方面,为非虚构爱好者提供指导。这些导师都代表了当今中国在进行非虚构写作尝试的前沿力量,希望可以给对非虚构写作有兴趣的普通读者有启发作用。为了让读者更清楚了解“非虚构写作能不能教”这个问题,本书还收录了我们自2015年开始发起的非虚构写作计划——“破茧计划”——中普通人的优秀作品。16个故事来自身份各异的写作者,有医生、大学教师、边防军嫂、公司白领、学生等等。他们所带来的故事,其题材和震撼力,比起专业媒体,有非常接地气的独到之处,更有他们独特的表达力。

每当我到美国或者英国的书店选书,总能在入口处不远的书架看到一大排的 Non Fiction (非虚构)书籍。它是图书的重要门类。其中,Memoir 这种个人化的真实故事写作,更是产生出大量书籍。而在中国,还没有合适的词语来翻译这种文体,通常只能译成“回忆录”。这个字面带来的意思似乎是要到老年才能写作,但事实上,Memoir更强调是一段个人独特的经历故事,能对他人有启发意义即可。而中国的非虚构题材的书籍,总体比例上还是偏少。三明治写作学院在做的事,就是让更多的中国人把自己的真实故事记录下来。如果这些努力能够启发更多人写作,这就是我们这本书,以及所做事情的价值。

——三明治创始人,李梓新

非虚构写作指南读后感篇四

写作前(选好题材)一、观察与感受

周轶君:写作之前,最重要的是观察。通过观察,训练自己看待一些问题的方式。观察能帮助你找到有效细节。

苟维佳:打开感官,提高感受能力。想要写出触动人心的文字,同样需要提高对于生活的感受能力,认真观察生活,充分利用各种感官去体会尽可能多的细节,再用文字将各种层次的感受记录下来。

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他想要什么?为什么想要?他会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去得到他想要的东西?他将遇到哪些阻碍?他将采取什么样的行动面对这些阻碍?与阻碍抗衡的结果会是什么?

三明治主编万千认为:一个故事的选题价值有五点:社会性、时代性、世界性、文化价值、情感共鸣。满足任意一项就可以写了。

郭玉洁认为小人物选题,故事本身要有打动人的地方;能找到他和时代、读者的连接。

①问题足够重要,要建立与时代的关系。

②要展示复杂性,要在坐标系里表达,而不是孤立的一人一事。

③选题要有想象力,不要模式化。

④结论最好意外,才有颠覆性。

⑤要有好的故事,不要堆材料说观点。

⑥要有正确的价值观。

《冰点周刊》主编杜涌涛:“再广大的悲伤也比不上一个具体而微的悲伤。”“一篇好的非虚构故事一定是具体而微的故事”“这个故事一定不止于故事本身,它要有一定的延展性,足够有意味,有丰富的意义指向。”这个“指向”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人性本身,能够帮助你去理解人性、社会、时代。能够引发读者共鸣。

人物的困境有两个层面:外部世界的困境和内部世界的困境。外部世界遭遇的问题、困境会导致内部世界情感、心理的变化。

一个好的故事要写这个人遭遇的困境,最终要落脚到具体的人性,要聚焦于人的性格本质。故事的本质是一个遭遇困境的人以及他是如何应对,核心是聚焦于人物的性格本质。

这两点怎么结合起来?人的性格本质是在面对困境时才得以体现的。当一个人面对危机、挑战、压力的时候,他最本质的性格特征是能够突显出来的。

故事的精彩程度、丰富程度、冲击力,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个困境的质量和强度决定的。人遭遇的困境时有层次之分、有高低差异的。

真正好的故事,设置的困境能够直击人性格、情感的本质层面,能够唤起人最本质的这些情感——爱恨、贪婪、恐惧、开心、忧愁、所设置的困境一定要触及人性的这些层面,才有可能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如《人生的枷锁》里的菲利普,缺钱的滋味让他很不好受,他甚至希望他的叔叔能早点离世,自己好继承他的遗产。菲利普并不是一个很差劲的人,但面对贫穷这一困境还是让他暴露了人性的阴暗面。

何瑫:非虚构写作需要通过还原和再现行动主体的人格形象,将他们的个体价值映射到更广阔的社会中。

罗伯特·麦基在《故事》里写到:“结构”是对人物生活故事中一系列事件的选择,这种选择将事件组合成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序列,以激发特定而具体的情感,并表达一种特定而具体的人生观。

①时间线式结构

②多人物和地理空间式结构(描述多个人物和场景,叙事在不同的人物、时间和地点之间切换,多个故事平行展开又有所关联。)(故事线相对独立,但互相照应)

③模块式结构——相对静止、观察整体面貌。

④剥洋葱式结构——多用于解释性报道。BBC纪录片惯用方法,用困难和问题来带动情节,一个问题解决了又出现新的问题,最后到达故事的核心。

好的写作者应该知道段与段之间怎么衔接。

①文章是直接引语、间接引语、概述、描写这四种要素的组合。

文本的具体呈现就是这四种要素的排列组合。

直接引语:人物直接表达。

间接引语:作者代替人物表达,作者眼中的人物、作者以为的人物。

概述是电影中的远景镜头,承载的信息、细节较多。特点是信息密集,但枯燥。

描写是电影里的近景、特写镜头,时间推进缓慢,但细节更多。特点是信息量少,但生动。

描写多,文章节奏较舒缓。概述多,文章节奏较快。

②四种要素如何搭配更好?

要少用直接引语,直接引语不可控,可能会与文章叙述风格、叙述腔调不协调。

现代读者更喜欢信息密度大的文章,所以要在描写的同时要增加概述。描写是静态的,时间推进较慢,增加概述后,快慢结合,文章节奏感、韵律感提升。

写故事的时候,作者就像一个电影导演,要调度镜头去呈现场景,远景与特写结合,视听触闻等多方位捕捉,才能更好地将读者代入其中。

③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直接引语?

1)能够直接体现主人公鲜明个性、强烈性格的话。

2)想要着重强调的关键信息。

3)主人公讲的对文章非常重要、但无法核实的话,可用“某某说、某某称”来写。

④“广播体操”式搭配方式

《南方周末》总结了一套叫做“广播体操”的搭配方式。把直接引语、间接引语、概述、描写,按顺序分别编码为1、2、3、4,文章就按照“1234、2234”来回切换的方式进行搭配。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进行调整,形成自己的风格。也可找一些好的文章,用这套理论去拆解,去分析,看他是怎样搭的,把他的写法移植到自己的文章中。

①定好故事主线和主要人物。

②写好开头。

开头很重要。马尔克斯说写小说最困难的就是开头的段落、他会花几个月的时间来写开头。

开头的形式有:场景描写式、直接引语式、外貌描写式。

开头的几种写法:1)开门见山引出主要人物和故事背景。2)以动人的或戏剧性的场景,或悬念吸引读者注意。3)适当使用倒叙手法,把矛盾冲突提到开头来呈现。营造带有悬念的氛围,让读者迅速地进入故事的情景中。4)先揭示结局,再讲述故事是如何演变至此的。

③分段、取小标题,合理断句。

④写好结尾

小说家杨晓敏形容小说的结尾为“临门一脚”或“临床一刀”,他认为结尾除了要留下适当的警示和启迪,还要给读者留下意味深长的思考余地。如果把它拿掉,并不会影响读者对故事的理解,故事仍是完整的。

张卓:人物故事是有情节、有因果、有逻辑、有情绪的,而不仅仅是简单叙述一个结果或事实。一个好的人物故事需要个人史、时代、价值观。

判断人物是否“值得”去写的标准:他身上具备复杂性吗?他代表的故事足够精彩吗?他遭遇过困境吗?他的故事背后是否折射了人性的深刻或者某种寓意?

①主人公

主动型主人公——要写出他的野心和欲望。

被动型主人公——要写出他和环境、时代或世界的关系。

②欲望

“欲望是内心驱动力,展现一个人做事的价值观、动机。”欲望即是心理动因。

③挑战、困境、危机

黄慧:“冲突是理解一个人的核心,因为这决定了人物会有怎样的动作。”

外在冲突:遇到历史事件、想达成某种使命、想去做某件事,主人公与世界或社会的冲突。内在冲突:主人公因为内心困惑而发生了一连串故事,最后结局是他的态度或想法发生变化。

④动作模式

要避免让人物成为行动机器或沉思者,要写出人物是怎么带着感情打怪升级的。困难和她的价值观、内在驱动力要交织着写。一般模式是:接受困难、怎么想、内在驱动力是什么、价值观是什么、怎么解决困难。

⑤故事高潮

最大的困难、最大的危机

⑥结尾

阐述:讲清人物背景。

上升动作:面对挑战时的动作模式。

危机:最大的挑战和困境。

高潮:挑战成功,收获了什么。

下降动作:结局。开放式或闭合式。

万千:故事主题要聚焦,要能够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想要通过这个故事表达的事情。人物先行,聚焦人物,事实做背景,细节刻画。直接引语拉近距离,而不是直接铺陈事实。

黄慧:“人物就是价值观、信念、行为、所有物的总和。”“不要用观点去总结人物,要用细节去展现人物。一个人的性格和行为逻辑多隐藏在细节之中。”

周轶君:写作要避免口语化,用词要简洁、准确。特别是动词的使用,要避免使用“口语、常用词、通俗词”,要用更精准的词来代替。比如最常用的“有什么什么”,可以用“设立了什么什么”“购买了什么什么”来代替。这样会使文章变得“有骨头”,“能够撑起来”。

作家柴春芽认为写作要规避虚伪套话。“作为一个严肃的写作者,你的写作必须从清除你头脑里的虚伪套话开始。”

要从我们自己对一个事物、一种现象、一种体验的感受中来描绘和刻画,而不是直接拿那些早已用烂了的词句来表达。

平庸的文字大多相似,鲜活的文字却各有各的特别之处。这其中的区别可能在于作者是否对生活的有足够深入的洞察,并且找到最准确的词语和意象来刻画这种感受。

你可以去捕捉视野里、记忆里的具体细节,这才是真正属于你的文字。非虚构作家关军在本中写到:“在写痛苦时,你可以返回自己经历过的生活中的痛苦,仔细体味痛苦给自己造成的内心感受,把真正属于你的痛苦描述出来,形容出来。”

前TF中文网总编辑张力奋为了提高语言能力,经常做一种练习——即时的文字速写。“无论是在火车站候车还是面对海滨日落、路边的乞丐,我都会静静观察五分钟,用感官记下尽可能多的细节,而后用文字还原。有时,它们像一幅精致的工笔,有时则如一幅印象派画作,唯求抓住那瞬间的真实——光线、层次和色彩的游移。有时,我也会记录下咖啡馆里邻座漫无边际的对话。”

细节能直接向读者展示故事的具体形态、人物的各种外在和思想行为以及环境场景的特色,呈现某个相对稳定的时空片段里的一些细枝末节。

一个好的写作者的眼睛就是一台摄像机。你所写的每一个文字都代表着你将如何拍摄电影细节,你将如何去扫一个街景,你将如何通过长镜头去扫一个房间,最重要的是你将如何用镜头去扫一个身边的人,关注这个人物身上的每个细节,去寻找背后的意象、意义,去帮助人物升华。

无论是场景的描述、人物的相貌、穿戴等,这些细节要与你想表达的整件事情有关,要在整件事情的框架内,否则就是无效细节,会使你的文章变得拖沓。

对人物的描写没有捷径可走,要通过敏锐的观察力去描写感官细节,通过人物的外表、声音、动作、对话等来描绘一幅“画面”。在细节描写时要尽量用动词,动词让事情更有动态感,让故事有节奏。如何恰当而精准地使用动词是新手写作者需要学习和练习的能力。

“我”字要少用,“我感到”要少用,多去设想其他人的感受。通过朗读修改、打印出来修改等方式完善作品。毕竟海明威为了找到正确的词汇,把《永别了,武器》的结尾重写了39次才满意。

素材要为主题服务,果断删除冗余部分。

保持文章前后语调和氛围的一致,以建立自己的风格。通过对文章的语句和个别词句进行调整和修改,来实现语调和氛围的统一性。

<公众号>茨倾读书——阅读|思考|写作我不赶什么浪潮也不搭什么船我有自己的海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