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谈美》读后感1000字

《谈美》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1-19 08:15:16
《谈美》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11-19 08:15:16   小编:

《谈美》探讨了美的本质和意义,作者认为美是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存在,是一种深刻的感受和体验。文章强调了美对人们心灵的启迪和激发,以及对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读后让人深思美的内涵和影响,引发对美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谈美》读后感(篇一)

大概并不是一篇书评。

只是由本书而起,便想着写到这里。日后诧异出处的时候,也好查找。

一年前左右就产生过“过去读一本书读不懂,如今再读却懂了”能作为一种读书的方法的想法。

今日在读《谈美》第二章时,了解到艺术与实际人生之间需要一段适当的距离。便又重新审视了一下过去的那个想法。

意识对于行动的指导作用,以及意识来源于行动。这个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高中课本学习至今,一直被束之高阁。豁然明白,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一条真理、原则、方法论,也是需要一段适当的距离的。而这段距离之于我们——正是时间。

二十余载的人生经历,使我们产生过无数我们无从得知却一直奉行的纷繁复杂的生活常识、技巧、经验法则,脑海里也曾经常蹦出稀里糊涂的想法。以及读书第一遍不懂,若干年后的第二遍却豁然开朗了。大概是那时缺少了认知上的一条真理、原则和方法论罢。

以上可以作为读书的一条必要性吧。

参加工作几年,反复的日常行为中也许获得了一些稀里糊涂的经验,现在开始需要读一些书了,以便这些稀里糊涂的想法细化、系统化。进而指导一下今后的行为了。

《谈美》读后感(篇二)

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鞥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的往复回流而已。人生如水行山谷中,行于其所不得不行,止于其所不得不止。我们主张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主张对于人生的严肃主义。艺术家估定事物的价值,全以它能否纳入和谐的整体为标准,往往出于一般人意料之外。

合上书的时候,我很感动。感动于这样宽容的文字,感动于对于美的执著,对于人生坚定的严肃主义。

无论如何,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我真正想要的。但要说服自己谈何容易。俗物纷扰,诱惑良多,内心需充盈一种很稳定平和的心绪,方能行走世间而秉住自己的一片小天地。

其实,对于人生真正的追求这一个大命题,我先前也进行了很多的尝试,也曾坚定地说服自己。但是或许之前自己罗列的所谓论据悉数来源于经验,因而在面对新事物时往往无力,缺乏一个贯穿其中的、最根本性的支撑。

反思来看,或许我原本的想法并没有错,但是受制于经历尚且不足,多少太过理想化。在原先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贴近真实的修正,大抵会让自己更容易接受吧。

有时不免感叹,这么多的文艺作品在强调认识自己的重要性,但却往往不告诉自己究竟应该如何做。不过讽刺的是,那些试图把这个问题归纳于具体方法的尝试,都难免流俗。抛去了人生本身的艺术性,终究经不起时间的琢磨。这样在迷茫中的尝试,也是人生之美的一部分啊!

《谈美》读后感(篇三)

0628- 开场话的回信:

光潜先生:

我明白如今关于美这件事,或者说这份情感,很少人谈了,我身处于此,感到能够抒发的地方(抒发美的情绪)很少,文字是我主要的场所,是我唯一私密的记录。我时常感到不是那么美,写出的文字总是灰暗和无力,我不清楚这样抒发出来的情绪是否为美的情绪,但至少,脑中未成形的画面是由心的美,很可惜写出来之后就少了许多美感。我又胡乱发散开去了。

当先生直截了当地谈美的时候,我内心震动,感到莫大的气力,我想,我以为,还需要某些铺垫才愿意这样谈,这样对话呢!可您很直接。我爱上与人谈一些您说的高官厚禄之外饱食暖衣之外的事物、理论和思考时,我发现并不能做到一步到位地开始谈,而必须由着某种切身利害的,您谈到的“俗不可耐”之物,兴发起的一些辩论,才偏转到这样的话题上来。有时我没有那么耐心,导致对话中的冲突气味会陡然冒火,着实,我会害怕,而渐渐的,我越来越发觉,即使如此,对方仍愿意与我交谈。哦,我又偏向了,实际上,我们对话的内容也都具备美的性质,有时被我们称为“空谈”,就像您写的信,就像写给弟弟妹妹而无需查阅几十本书才肯下笔,那是随意的随兴的。

关于美,关于“无所为而为”,我的确仰慕如此的生活,先生,我认为的现实并不那么追究饱食暖衣,也不那么重视高官厚禄,但世界有时并不愿意看到所有人都这么做,我体会到的,我感受到的,是世界本身的牢笼,是那些安排,是某些形式,由此我只好周旋。我在给自己找借口,我也在计算利害,坦诚地讲,我在偏重于某些平躺的氛围,而在这样的时代说这样的话是会被大部分人谴责说不上进的,是的,我并未工作过,也无法知道我将面对的几十年的工作生活将处于如何涉及利害的境遇。我没有能力去设想那么远的未来,那么我还是眼顾现今吧。

其实,最近半年来,我基本除去了所有利害,去面对我自己,我扎在书里面,越来越发觉书的益处不在于描述一位位人物,讲述一段段故事,而是向我展开无数个世界,如毛姆先生所言,阅读是人生中的避难所,逃脱世界的灰暗和无力,我尽可以在书中寻找一切美。如今,我没有任何悔意,是因为,文学向我展示的瑰丽宝库,令我神往,我只求时间在我读书的眼前流得再慢些,让我有足够的遐思去寻找感受不停不休的那些美好,让我再多思考一分钟!我对过去,不再后悔,因为我感恩现在。

0629- 回信一:

先生:

我便不以严正的格式书写了,这毕竟是无需过虑的。

对待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性、科学性和美感性,要说能够流传,这三者首当其冲的就是实用性,古松制成的物件,总归要化作土,其次就是科学性,古松所属的门类,所具备的属性,在岁月更迭或是理念改革下,很可能发生改变,而最为持久的自然是“无所为而为”的美感。

我很认同先生对“无用之用”的解释,这也是对美本身的无目的的存在的解释。我们无法经历那些惊心动魄恢弘伟大的事件,但徒留(我用的这个词并不恰当,可是我总有一种悲凉的气氛,感到他们遗留下的美并非在当时就被称颂为美)下的这些美,这几句诗,这几幅画,都将是对美感的那几点星光。或许我个人无法做到某些美的抒发,事实上我本身灰暗,但可望辉光,所意会到的前方路途长远,夜色中仍需身披星色,以至于愧然动容。

0701- 回信二:

先生:

平常的每日的事物会感受不出它们的美,这样的事我也同样如此感觉,对岸的倒影的事物似乎总是从另一个世界到来,这样的美的确与众不同。先生你谈到,艺术一方面要能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诗人能了解、能欣赏。这才更清晰地提出“适当的距离”一词,是的,某些时候紧密相连的日常毫无涟漪地划入时,陷入实用的世界,斤斤计较,另一时候遥远不可见,倏忽成白影,这又成为难以触及欣赏的世界。于是,从主体退位到仅供观察的客体进行观赏,是一种极好的谈美的方式了,另外,主体本身主观的情愫和亲切的经验无法完全摆脱,同时客体第三者式的冷峻目光添加实在的意图,这样,美之诞生有了合理且可考究的方式。

0707- 回信三:

先生:

移情作用,在我个人的文字和语言表达里经常出现,频率很高,我可以将之称为对周遭事物的认真对待,有比如:这球很不听话,偏偏要往那边窜,应该给他几巴掌;这天儿太悲苦,下起雨来十分卖力,好似要一股脑全倾诉给我听;风中温暖,阳光下晒饱了的热风总是给我怀抱,我还不能拒绝……诸如此类,其实没什么美感经验,但我的确感受到,生活中的我的真实和诚实——即使是捏造出来的也是真的。

很有趣的是先生提到,既移情于物之后,还将吸收物的姿态,从而不知觉地模仿,这点我很有体会,于是在热风中闭上眼,怀着欢欣的态度与之怀抱,或者干脆躺在热风里,受其玩弄也无妨。从而,我才坦率地感受到风中无忧无虑的美。

0708- 回信四:

先生上午好:

读到这篇意识到我也曾经把快感这一经验当成是美感,甚至以为美的组成中应当有快感,占据的部分也应比较大,才可称得上美。但正如先生所言,提灯寻影,灯到影灭,快感正是经验过美感后才后知后觉的一种感受,我十分认可这点,而且认可仅通过表面的某些可重复的“实验”当真是不能做到辨认人内心的美感的,而且我还想,大抵是处于混沌中的模糊的核心里表达出的美(实验里的判断)都是言不及义的部分,较起真来满是漏洞。

美感应当是什么,只能交由一种无目的的欣赏姿态下的观者去提出,也如同先生提到的“无所为而为”。我回到篇头,第二个要素,物我两忘的状态,大抵便是的,那是无意地移情作用发生于我与物之间,我灌注于物,物反强于情。

0711- 回信五:

先生上午好:

这很符合我对美的亲身体验,曾经多次讨论过如何探寻美,实际上,美很多场合下都以“无用之用”出现,这就是说,以实际的目光看待周身的事物,完全不必还想着找点美来,完全就沉入世俗地实际去,专心专意反而心安;那么,当同样专心专意地寻求美的下落时,就可以抛却诸多实际的限制,哪里还需要考虑人?考虑天?考虑我是否病着的?我统统不考虑,我只专心专意地沉入美的浮想联翩。

0713- 回信六:

先生:

我对这四类批评的分类十分赞同,而且一般来说,我是作为第四类去阅读文学的,但同时感到不去“了解”再“欣赏”是有极大的弊端的,于是第三类也渐渐能感悟到一些,此外,我的确很佩服第一类和第二类,这两类在我认为并不算坏,因为这些比较枯燥(当然是于我而言的)工作,还是少不了一些人来做的,而这部分工作对他们而言也许并不枯燥,因此相顾两不碍即可。

在体验美的过程中的确会出现“饕餮”而食的状态:可以抱一本书从天蒙蒙亮的昏暗读到夜将将临的不寐之黑,饥肠辘辘,惊心动魄。但愿我会一直如此贪婪地吮吸书中的美。

0714- 回信七:

先生:

用爱情这样的感情来举例我不是很认可,这是我一直心怀感恩的一种感情,而很难将之作为对美的探寻或者谈论,我个人更倾向于认为这种感情是形同亲情一般圣洁细腻的,这并不是说爱情亲情等感情不美,而是,不需要用美这一个词来定义,或是,不必归于美之中,因为爱或是亲,要比一个人都庞大而复杂。关于柏拉图式的爱情,我认为就如同这个名字一般,是处于理念世界的,与我们所处的表象世界的关联仅仅在于是否愿意跳一段非理性的舞蹈,也可以称呼为诗的出走。那么,理想属于美么?理想和美也同样应当并立而行。

关于先生谈到的其他美的思考,我是认可且认为在我生活中时常出现。而我的体悟就在于,世界的事物并非有目的地显现出来,而仅仅是将寻求美的人置于这些事物之中,去寻去求的过程是个人化的,功劳正如先生所言,事物一半,个人一半,既非体验得到也不可断论其不美,而更应感怀所收获之美,另外,那些尚无法感悟的,是否是自我的原因呢?这是可能的。

0720- 回信八至十二:

先生上午好:

这几篇是连着一起读,因为这几篇也一起写的。从依葫芦画样,到大人所不具备的赤子之心,我对写实主义和游戏的艺术有全新的认识。写实主义犯了固有统一的通病,精炼的写实主义——理想主义,也不过是讲部分的自然美提取出来,从自然本身出发,这一意义下与理想主义的“自然美”相近,是常态的自然美,但如若停在这里,会发觉没多大意思,无聊得很;而从人主观的性情出发,给自然加以丰富的情思,这一意义下的自然美则更为我所喜爱,这是不可忽视的。

孩子天性的赤子热忱,对游戏的入迷,具备的专心致志,很大程度上被大人嘲弄,这有何妨呢,其实孩子们也在天真地笑大人们,是的,这是两个世界的人被安排在了同一世界内,我情愿做孩子。

后续几篇只讲了一首诗,我且摘录至此:

《长信怨》-王昌龄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从创造讲起,讲到使用想象——包括分想和联想,讲到想象之外的情感——代入他人心绪感通心灵(诗人和艺术家的心就是一个小宇宙),最后讲到格律——意象深嵌其中。古诗之为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诗人表达情感的反复,这一反复由情而起,游荡于诸多总印象的想象,而成林于诸多意象韵味的格律上(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我很喜欢这个举例:《华山畿》——奈何许!天下人何限?慊慊只为汝!诗人,是山川,也是自己。

感念先生!

0721- 回信十三至十五:

先生上午好:

我极喜爱此句:风行水上,自然成纹。读完这三篇末了的文章,发掘出一些可具触感的意味。首先我们是真的,面对真,面对坦诚,尤其是向内的真和坦诚,其次我们才去认真生活,去感受生命,体验善恶美丑。这并非说,俗人不可活,虚伪不可活,而是说,我们尽可以选择,既然面对了自我的俗媚与虚伪,既然珍贵着透亮清澈的生活、生命和诗,便扪心自问选择何处是归处,绝不后悔。

谈美,实际上先生并不限于各种美的阐发,而入身入体地谈了更多有益于我的见识和思虑,更多的是纯洁的希冀——慢慢走,欣赏啊。

走吧,慢慢走,走进天荒地老的黑夜和花香着露的清晨,欣赏啊。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