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石成金读后感第一篇
可用性终极目标:尽量让一切能够不言而喻 至少让一切能够自我解释 可用性基本原则:别让用户想 别让用户等 别让用户烦
点石成金读后感第二篇
一本理想的设计书,会将产品的可用性和用户思维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和分析的。
《点石成金:访客至上的Web和移动可用性设计秘笈》是一本能够学会用户体验的设计书,作者
点石成金读后感第三篇
原版书名《不要让我思考》,完美的诠释了交互设计的核心思想,不明白为什么中文书名叫做《点石成金》?! 虽主要讲述Web的可用性设计,但不要让用户思考是永恒的基本原则,无论是Web还是APP,只是展现形式和技术手段不同罢了!
点石成金读后感第四篇
做产品经理这一年,看了很多产品交互设计、用户体验、产品思维的书,这一本书和《简约至上》一样,让我读起来酣畅淋漓,读完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在我看来,全书主要讲了网站导航的作用和网站测试的方法,以及部分的移动设备上网站的可用性问题。
首先,导航的作用:为用户指明前进和后退的方向,告诉用户当前所在位置,不让用户在网站“迷路”。总结起来就是“指示牌”要清晰、明确、有用。
然后,网站测试:让用户或“旁观者”参与进来,这一点我觉得很像我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很多时候产品设计人员和开发人员不知道自己的产品究竟问题出在哪里,甚至明知道产品有不好的地方,但是却不知道如何改善。只有让用户或“旁观者”参与进来,通过分析用户体验的行为得出改善的方法。
最后,关于移动设备上的网站可用性问题,主要是兼容性和简约设计。我最近也面临这样的问题,我设计的网站正在面临着不同比例的浏览器上兼容性问题,但是看完这一部分的内容并没有让我对自己的问题有很好的解决方法。囧
点石成金读后感第五篇
1、要从不屑的设计模式入手,学习和使用已有的设计模式不但能减少用户学习和认知负担,更能节约时间,真正理解了这些设计模式,设计规则再往下深入;不要做太过花哨的网页,先看能不能满足用户需求,帮助一般用户目的;
2、对于可用性来说我认为分三层,第一层是网站的视觉展示,是否用户能够毫无负担的找到他在哪,他去该哪里做什么,整个视觉层次是否清晰明确,页面文案,指示性的标志,按键等等是否能让人快速理解?整体布局是否符合用户习惯等等表现层上的可用性;第二层是用户达成目的操作上的可用性,用户做一件事的流程是否能够轻松实现,不会有所疑虑?特别是对于核心性的业务流程是否流畅?比如快递网站的查询快递流程,比如视频网站的搜索视频播放视频流程,比如汽车网站的展示比较流程,网站其根本上是将一个公司的业务让客户在浏览器上操作,只是换了一个终端,所以这是第二个网站功能流程的可用性;第三点是脱离于网站的公司业务逻辑和流程的可用性,所有的一切都是为公司核心业务来服务的,那么公司核心业务的逻辑和实现流程是否存在问题?比如快递公司内部的转运业务流程等等。
点石成金读后感第六篇
总体上是不错的,里面还推荐了很多相关的图书、文章、网址,这是一个亮点。
关于可用性设计(web产品)的入门书籍,如果你是这方面新人的话可以学到一些基本的原则和建议,有一些干货。总体上是不错的,里面还推荐了很多相关的图书、文章、网址,这是一个亮点。
另一个有点是,书里面不仅介绍了可用性设计层面的知识,还围绕企业内部实际沟通、管理、文化等问题展开了论述,非常实在。因为这些问题是实际操作中最有可能遇到的难题,作者并没有避开不谈,显然也是认为这些管理问题很重要。
Don't Make Me Think 图书框架
但是,可能是因为文化环境的原因,表达上有些啰嗦。个人感觉,供参考。
点石成金读后感第七篇
写在前面喜欢设计相关的东西——大抵是因为喜欢美貌的事物,设计正好也属于这一类,起码让人看起来赏心悦目。 作者的语言很幽默。原书的第一版出版于2000年,已经是将近二十年前。二十年来,互联网已经成为与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不可或缺的东西。书中的很多point其实早已是约定俗成习惯了的点,但其实,往往会被忽略——因为我们太习惯了,以至于如果我们作为一个小白用户,我们应该怎样快速懂得网页所要传递给我们的东西。 于是这便是本书的核心:站在用户的角度,不要给用户制造障碍,大家都很懒,懒得去思考。 关于书的末尾作者提到的“让网站对我们其他的人更好用,会让残障人士用的更好”。不要忽略X%的残障人士。 想起多年前QQ浏览器的一位PM学长所提到的,有位视力障碍用户吐槽浏览器对voiceover功能支持不够好,从而导致视力障碍用户这一群体体验很差。PM向项目组提需求,自然遭到一直反对——这年头大头用户还顾不过来呢,管什么这种小众群体? 后续是一位RD偷偷找时间把这个需求做了。 只要有心,爱无处不在。无他,只是想起了这档子旧事。Point
1、核心:站在用户的视角、简洁、一目了然。
2、不要让用户思考。
3、遵守行业约定俗称的习惯,不要自作主张凸显创意造轮子。
4、页面一目了然:视觉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文本格式合理。
5、文字简短,少说废话。
6、普通用户的视角。
7、迭代测试。
8、移动时代:做减法、缩放、“全内容”链接。
9、减少步骤,不要给用户制造麻烦。
10、考虑少数特殊人口。
11、为每张图片添加Alt文本。
12、标题合适。
13、所有内容可以通过键盘访问。
14、不要使用小而对比不强的字体。
15、不要把标签放到表单字段里。
16、不要让标题漂浮在段落之间(靠近原则)。
点石成金读后感第八篇
【1】
今天要分享的书籍是我主题阅读的第5本《点石成金》(《DON’T MAKE ME THINK》),豆瓣评分有8.5分的高分,这是一本关于Web可用性知识的经典之作。适合从事web设计的“程序猿”们人手一本。
本书的特点就是短小精悍,不到200页的篇幅,每一章都很精彩。你甚至可能利用午休、等飞机、上下班路上的时间一口气读完。
作者Steve Krug是一名可用性的专家,他根据自己多年从业经验剖析用户心理,为那些不知道如何留住访问者而苦恼的网站提供了解决方案,此版还增加了移动端设计可用性问题的章节。
【2】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回想起了1年前,为了增加我们学校的生源,我开始筹划着做一个专属的企业网站。
当时因为自己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就筛选了一家网站制作供应商来帮我完成这个项目。我希望网站设计要大气而美观,但在内容上要做到信息全面,最好将学校的优势和每个专业都在首页最重要的地方展现出来。
当时那个网站设计师就跟我谈起了可用性的问题,“全部都展现就等于什么都没有展现。”我现在耳旁仿佛还回响着他的这句话。进行了几次深入的沟通后,我们中和了各自的意见,网站才开始搭建。
大概用了3个月的时间,在修改了n+1次之后,网站才得以搭建成型。在那3个月里,我几乎每天都要模仿用户去点击正在建设中的网站界面,想一想怎样的设计才能促使用户停留在我的网页上不离开,怎样的设计又能使他们觉得我们的学校更加出众,从而产生马上掏腰包的冲动。
现在的我恍然大悟我当时正在做的是什么,也更加系统的了解了到底什么是可用性设计。
【3】
可用性设计就是从用户的角度说一句:“Don’t make me think”,也就是站在用户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使他们在浏览网页的时候几乎不需要做任何思考。
所以网站设计的原则就是要做到不言而喻、一目了然、和自我解释。
然而,为什么要做可用性设计呢?
1. 用户不是在阅读网站,而是在扫描
我们想象的用户使用网站的方式,和他们实际使用的方式之间差别甚远。这会导致网页设计并不遵循用户的使用习惯,从而降低了用户的好感值,最终影响到成交转化率。
我们通常都会以为用户会盯着每个网页仔细阅读我们精心制作的文字,但事实上他们只会在每个页面上“以每小时100公里的速度驶过广告牌”似的方式去扫描网页,而不是阅读。
至于看到什么取决于他们想看到什么,只是页面上的一小部分内容。
点石成金读后感第九篇
刚毕业,没有去互联网公司做设计,去了设计公司做设计,谈了转正的事,不过当时说好要回去学校处理毕业的事情,所以还没签下来,现在回来了,也准备签了吧。
2月底到现在7月中,差不多快5个月了,137天,累过,崩过,水土不服过,撕逼过,设计还是如期的进行着,未来也会一直的做设计。
简单说说线上设计,就是一般的设备或者系统的界面设计,属于看得见,摸不着的设计,线下设计就是十分传统的设计,平面的印刷的设计,甚至是空间的,品牌的,落实到看得见,摸得着的设计叫做线下设计。简单说,线上设计是停电了就用不了,线下设计是不管有电没电都能用。
点石成金这本书说的就是用户使用和操作线上产品的设计方法论。
操作的无脑性。产品设计的复杂无章是不可行的,设计要使产品容易操作使用,最好是不需要思考,就能达到用户预期目标。这关乎于人类使用产品的阅读惯性,他们从来不会仔细阅读精心制作的文字,而是进行扫阅,产品的操作无脑性迎合人类的习惯,不要让人去思考应该怎么使用操作,这么显得人们很笨,而是得看起来容易操作,这么做显得自己很聪明,从而有成就感,成为产品的回头客。
设计就是帮助人类使用产品时候,设计出显而易见的不经思考使用流程,形成产品,使得用户达成目标,产生愉悦感。这也说明了为什么界面一开始的设计是拟物化的设计,让人在陌生的界面中找到现实生活中已有的东西,产生亲切感,从而有带入感,激发人们有安全感去使用产品。但是如今当人们已经习惯界面上的东西了,对产品不再有陌生感,甚至会有些许疲劳。不过因为有了认知模型基础,从而使得概括化的极简设计也没有出现入门困难,抽象的简洁的设计会减少产品的视觉负担,终于可以逃离拟物化笨重的视觉设计,这时候扁平式的设计响应了潮流,也符合人类循序渐进的认知成长路程。不过也有一些倔强的产品喜欢不随波逐流,情怀设计也一直在拼命挣扎。
极简很重要,不过也需要主次分得清。大量的留白,零零散散的横横点点,其实也不好使用的。建立有效的视觉层次才是关键,使得用户更清楚去使用。这里说到是因为,我做项目提案风格稿的时候犯的一些错误,一昧追求视觉形式感,分不清主次,没有浓墨全是淡彩,所以也不是个好设计。
对比很重要。越重要的部分越突出,相近的东西放在一组,逻辑上需要有父子级。在上一本书《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说到设计的4个原则放在线上设计也是很重要:对比、亲密性、重复、对齐。有对比就是把握视觉的节奏,清心寡欲的淡彩也只能放在艺术品才欣赏得来,但是放到产品,就会使用户产生使用产生:我到底在哪的?的困惑。
习惯是个好东西,默认的设计规则还是需要保留。设计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不需要思考,提高效率去使用产品。
导航的作用是知道自己当前所在位置,和自己要去的路线。面包屑导航和标签式导航,虽然现在很少用这两种方式,也不影响网络设计,这也说明了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简洁设计才是硬道理。
用户测试是为了找出设计缺陷,修复设计,使产品更加好用。特别设计师之间因为个人情感的撕逼会体现在这个设计到底要不要,好不好的纷争上,利用测试尤为重要。简单来说设计没有正确答案,提供良好的使用体验,可用性很强才是检验设计好坏的标准。
设计,为了更好的生活。
点石成金读后感第十篇
我买的这本是彩印版的。书中配有很多卡通插图,这些插图把作者的诙谐幽默很好地体现了出来,也更容易让人看到和理解真实工作环境中发生的一些事情。
这本书不太厚,不过也正如作者所说的,“如果它很薄,就更有可能用得到”。反观学生时代厚厚的理论课本,看似有很多内容等待我们去探索和发现,可其实我们很少会在真实生活中用到那些知识,也很少再回头查阅;反而是这种薄一点的书籍,阅读时压力没那么大,会更有兴趣去读,也有兴趣事后进行查阅,不会觉得是个负担。
作者在标题的起名上也很独出心裁,让人只看标题就能知道内容大致是什么,也使人能够在看完书之后,再翻看目录的时候,对整本书的结构和框架有更深的理解。不像其他的书籍,即使是在读完整本书之后,也还是很难从标题里,回忆到很多有用的东西,始终觉得头脑中没有一个清晰的框架。我猜可能这也是作者把可用性或可读性考虑到标题的起名之中的原因吧。
作者的很多比喻和小故事都挺有意思的。我难得会在看这种偏技术类的书籍时,有觉得很搞笑的时刻,也真心感叹作者无处不在的幽默和强大的语言组织能力。另外,在阅读中可以看到,作者是真的有很认真、细致地去观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在使用网络产品时的表现,并且擅于把一些我们自以为的、但事实并非如此的事情记录下来,将其运用到可用性的设计中。例如人们在浏览网页的时候,其实是在扫描网页上的内容,而不是通读,所以相对应的可用性设计,也应该做到重点突出、强调视觉层次结构。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能感觉到作者是真心在为用户的体验和感受进行切身考虑,想方设法在一点一滴的细节中,尽可能让用户用的舒服。
作者用很大篇幅介绍了可用性测试。我在看其他产品类的书籍时,也经常看到不同作者在各种强调可用性测试的重要性,强调要贯穿产品设计的始终,要在各个环节实行可用性测试,而且越早越好。不过作者在这里更加强调的,也令我更印象深刻的是,可用性测试不一定需要很多资金,也不一定非要选择典型用户,而是可以以较短的时间、随机抽取用户,就已经能够帮助团队发现很多问题了。
在读可访问性那一章时,最开始我不太理解到底什么是指“可访问性”呢。读到后面发现,是在进行网页可用性设计的同时,把有阅读障碍人群的需求和使用习惯也考虑进去。还有作者所用的“背上捆着涂了奶油的面包的猫”的比喻,一开始我也不是很理解,在读了一些内容之后,才明白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也更能理解这个比喻的巧妙性了。
就在刚刚在豆瓣读书写书评的时候,用户体验就不是很好。不知道是我电脑的问题,还是豆瓣系统的问题,总之我在打字的时候,文字后面总是会出现很多字母(也可能是因为我设置了什么粘连性之类的东西吧)。最开始还不太影响写作,到后面就变成了写两个字,紧跟着出现一堆莫名其妙的字母,完全到了影响写作的地步了。不知道豆瓣的人真的有好好考虑过这个产品的用户体验吗?或者只是我电脑的问题吧。
最近我发现自己在使用一些网络产品或在日常生活中,真的有像《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苏杰所说的那样,开始用产品的眼光和思维去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我发现生活中真的有很多地方的用户体验都很差,完全不为用户考虑,只是我行我素的推出自己的产品,而没有真正把用户体验考虑进去。
总体来说,这本薄薄的书,能出到第三版,还畅销这么多年,果然是有它与众不同之处的,也让我对网页和移动端产品的可用性设计、界面设计有了初步了解。的确开卷有益。
点石成金读后感第十一篇
我是一个目前在做Web的产品经理,这本书买了好几个月,最近刚好翻开,感觉获益良多,看了一些评论,有些想法。
做产品应该都知道,由于国内行情,公司内各领导及各部门的诉求对产品设计会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经常会认为自己是没有办法去重视可用性设计的,只能一味妥协,甚至很多时候直接将忽视可用性作为做产品的习惯,因此看到这本书,习惯性就觉得全部不可借鉴,这点真的非常可怕。
可能是因为我是个渣产品吧,翻开书之后,觉得可借鉴的地方非常多。
第一章:别让我思考:有一些UI设计师本身很讲究“简约至上”,日常逛得都是一些设计比较前卫的网站,因此经常会有在设计图上干一些不给按钮颜色或是将自认为不需要很明显的入口去掉或者合并的动作,这种事儿实际上会给用户造成很大的浏览压力(如整个页面只有顶部一个登陆按钮,拉到最底部后还得回顶部去登陆;或者犹豫某个文案样式到底是能点还是不能点),作为产品,一定要在看到设计图时及时将这种改动扼杀在摇篮里;
第二章:使用网页时是扫描式的:因此设计到用户满意就好,避免花大精力去设计所谓自认为最牛逼的功能自嗨,既浪费开发成本用户又不用;
第三章:接第二章,为扫描设计,而不是为阅读,所以页面废话越少越好……等等。
本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导航栏那部分,看这本书之前我刚完成对我司Web首页的改版需求,虽然这需求是半路跟过来的,但发现即使我半路上改了那么多东西,结果还是忽略了导航栏,目前的顶部导航真的很不合规矩、容易让人一头雾水。
看完导航栏这节后,发现自己还是不够细心,做事儿不够细致,虽然需求确实是必须捡重点的做,但是导航这部分我是压根就没想……因此反省后,决定放缓手上接的其它页面的改版,丢弃对前任产品经理以及过过原型需求的领导对做产品的完全信任,在目前的条件下用最低的修改成本去设计出可用性更高的产品再走开发流程。
页面设计开始要考虑更多,如果是头像,是用圆的还是用方的,如果是照片,该用长方形还是用正方形,工作过程中我发现UI设计师也不应该完全相信,他们会拿视频网站的图尺寸来借鉴,即使我们的图片是类似相册图片的那种。(这里指用户一看视频的4:3长图就知道是个视频的样子,然而4:3的图放到相册里,是十分不和谐的,因为相册图片大部分都是3:4或者是1:1加一个描述。)
而前面这些是我看这本书之前都不会考虑的,直接放手给UI去做,做出成品后凭感觉好不好看,和不和谐,就算觉得怪,也讲不出哪里怪。
看待产品更加理性,产品逻辑更清晰了。有人可能觉得这本书讲的东西实际上不是很深层的,因此借鉴意义不大。我想说,产品可用性看起来是一个页面上的功能长啥样怎么排版,小功能入口做不做的这种表面层需要考虑的事情,但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具有产品概念的东西。
以前一直听资深产品说,初级产品最喜欢用的口头禅是“我个人认为用户……”,就一直没搞懂这个“我认为”的思维到底哪里不对了,难道我不是要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吗。
但看了这本书之后也想通了为什么这是初级产品的口头禅,因为初级产品最喜欢琢磨用户想要什么,然而这是个伪命题,每个用户想要的都不一样,大部分用户想要什么是市场调研的事情。而我们做产品应该依靠的是可用性,没有可用性测试条件的产品就应该多看看大部分的产品都是怎么做的来做参考(现如今成熟的网站非常多可借鉴的地方也真的非常多),为什么那么做,然后来做决定。而不是以自己所谓的感觉来说,初级产品的产品感说句实话,实际上因为经验不够都非常烂(我就是)。
做产品是非常困难,需要在知识面前非常谦虚才能真正有所提高,也希望时刻记住自己是来解决问题的,不是来创造问题的。
点石成金读后感第十二篇
一、指导原则
1.可用性第一定律:别让我思考。
用户在浏览网页的时候,需要思考的地方:
我在什么位置?
我该从哪里开始?
他们把XX放在什么位置了?
这个页面上最重要的是什么?
为什么他们把它叫做这个?
这是广告还是网站的内容?
下一步怎么做?
如何返回?
如果做不到让一个页面不言而喻,至少要让它可以自我解释(花点时间就可以理解)。
2.用户实际上是如何使用web的
关于用户使用web的三个事实:
①用户不是阅读,而是扫描;(原因:带着任务使用web;知道自己不必阅读所有内容;擅长扫描)
②用户不作最佳选择,而是满意即可;(原因:总是处于忙碌;即使猜错,后果也不严重;对选择进行权衡并不会改善机会;猜测更有意思)
③我们不是追根究底(用户并不理解工作原理,有时甚至是完全错误的理解),而是勉强应付。(原因:原理并不重要;如果发现它能用,我们会一直使用它)
3.为扫描设计,而非为阅读设计(对应事实一)
①利用习惯用法(认知心理模型)
页面上什么内容该出现在什么位置(页面布局)、服务功能的运作设置(功能设置)、视觉元素的外观(UI)
简洁胜过一致
②建立有效的视觉层次(组块)
越重要的东西越突出、逻辑上相关的东西视觉上也要相关、逻辑上包含的东西视觉上进行嵌套
③把页面划分成明确定义的区域(组块)
④明显标示可以点击的地方
视觉线索:形状、位置、格式
总之:可点击的链接外观和颜色保持一致即可
⑤最小化干扰
三类视觉噪声:眼花缭乱;组织不当;太过密集
⑥为内容创建清晰的格式,便于扫描
使用标题(标题与正文内容相关,字号差距合适);
段落简洁;
使用符号列表(每条之间留空白);
突出关键词语
4.可用性第二定律:点击次数不重要,只要每次点击都是无需思考、明确无误的选择。
必要的帮助和支持:简短、及时、不会错过
5.可用性第三定律:省略多余的文字
欢迎词必须消灭(像闲聊一样,一点用都没有)、指示文字必须消灭(要做到不言而喻)
点石成金读后感第十三篇
首先吐槽一下中文书名...原来的书名真的是起的太好了,把作者的可用性大原则一句话概括了。
先不谈书中的内容,看作者的一些建议就知道,这是深谙职场之道20年的老鸟写的书:比如要站在领导的角色思考问题啦;可用性测试可能会揭露很多问题,但主要是去摘够得着的果子。
又或者:“你的主要角色应该是分享你的知识,而不是去告诉别人应该怎么做。”这种谦卑的态度。
字里行间透露着:虽然我拥有这一领域的专业知识,但是这个网页/产品如何发展,还是会被很多其他因素影响着。
这种饱经风霜的现实主义态度,让我看了书就以为手握真理之剑,可以为所欲为的妄念顿时烟消云散..
嗯,还是老实点吧。
接下来说说内容,我一直觉得设计就是让人觉得“就应该这样”的存在,完全不会引起人们注意,非常自然的操作。
可用性(Web and Mobile Usability)设计也是如此。一旦人们在浏览网页的过程中,停下来思考,这是什么?那又是什么的时候,就意味着一次失败。
这本书会涉及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哪个按钮代表"search“,具体的页面排版,Tab的存在是需要的等等。但不是事无巨细的介绍。
最惊喜的发现是,这个可用性大原则除了能运用在网页上,还能指导设计界其他领域的方方面面:
1,广告:不要搞得艰深晦涩,要让消费者随便扫一眼就能明白。
2,公众号写作:每一句都要易读,扫描就能知道大概内容。
3,PPT:排版有详略,不要一堆文字上去。
4,其他:这几天在看《尹餐厅》,看到里面美大提到,菜单上的菜名很难读,是韩语音译,可能会让西班牙消费者有挫败感,因为读不上来。配上图片和具体的烹饪方法就会好很多,一目了然。后来美大又加上了套餐A,减少了客人的选择障碍。这也是一种优秀的设计啊。
以下是书中我觉得好的内容:
1,可用性原则:某个东西越需要投入大量时间,或者看起来会这样,它将来就会用得越少。
2,可用性(产品设计):让一个有着平均能力和经验的人(甚至稍低于平均水平)能明白如何使用它——不必付出过度的努力,或者遇到不必要的麻烦。
3,在每个可用性问题的背后,通常都有一个貌似合理的依据,以及一个良好的,但是错误的意图。
4,事实一:我们不是阅读,而是扫描。
5,事实二:我们不作最佳选择,而是满意即可。绝大多数时间里我们不会选择最好的,而是选择第一个过得去的,这就是满意策略(stisfice)。
6,事实三:我们不是追根究底,而是勉强应付。很大程度上人们一直在使用这些东西,但并不理解它们的运作原理,甚至对它们的工作原理有完全错误的理解。
7,如果发现某个东西能用,我们会一直使用它。一旦发现一个东西能用(不管有多难用)我们也不太会去找一种更好的方法。如果偶尔发现一种更好的方法,我们会换用这种更好的方法,但很少会主动寻找更好的方法。
8,广告牌设计101法则:为扫描设计,不为阅读设计。
9,Harlem.org:好网站的代表,又有趣又传统。
在这张照片上任意地方进行点击,选择一位音乐家,点击,进入他们的传记页面。这样的设计不但好玩,而且很容易理解和使用。何况,这些创建者们还非常聪明,知道这种新鲜劲儿可能会很快过去,所以他们还提供了一份传统的基于分类的导航系统。
10,简洁胜过一致性。
11,建立有效的视觉层次:哪个部分重要,哪个不重要,哪些和哪些是一个部分的,一看就明白。
12,点击多少次都没关系,只要每次点击都是无需思考、明确无误的选择。——Krug可用性第二定律。
13,去掉每个页面上一半的文字,然后把剩下的文字再去掉一半。——Krug可用性第三定律。
14,蹩脚的促销文案:根本没有包括有用的信息,只在那里一个劲地说自己有多好,而不是描述什么东西能让我们感觉更好。
15,Jacob Nielsen曾经建议过,一个真正卓越的口号就是全世界只有你自己适用,其他网站/公司都用不了的那种。
16,❌:大部分人喜欢下拉框吗?✅:在这个页面,这样的上下文中,这个下拉框以及这些下拉项目和措辞会让可能使用这个网站的大部分人产生一种良好的体验吗?
17,争辩人们喜欢什么,既浪费时间又消耗团队的精力,而测试通过将讨论对错和个人喜好转移到什么有效、什么无效上,更容易缓和争论,打破僵局。
18,在可用性测试中,你会看到人们真正的使用情形,而不是只听到他们的说法。(和焦点小组的区别)
19,测试实际上更像邀请外地的朋友过来参观,不可避免地,当你和他们一起四处游玩时,你会看到平时不会注意到的一些情况,因为你太熟悉了。
20,几个测试者就能帮助你们找到的问题>>>>你们有资源修复的问题。
21,主持人的作用是,让被访者舒服自在,说出心里话。
22,收集一份问题列表,最严重的问题最先修复。
23,竞品测试,测试过程中给具体任务,比如找到一本你想买的书。
24,对可用性工作感兴趣的人,也是一个富有同理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