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是一本由中国著名教育家傅雷所撰写的家书集。书中记录了傅雷与妻子的深情爱情、家庭教育的心得体会以及对子女成长的关怀与教导。读后感受到了家庭的温馨与力量,以及教育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这本书让人深刻思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对于教育方式与理念有了新的启发。
《傅雷家书》读后感(一)
人生有味是清欢,唯独寂寥最难熬。我们要么奔袭万里、远走他乡,去寻找那千年偶遇的一次回眸;要么就方寸独守、岁月安度,去守护这朴实寻常的一封书信。毕竟,尘世间所能慢慢铺陈寂寞的东西,除了脚步,便只有这为数不多的、被时间消磨掉、却又是你苦苦等待的只言片语罢了。
《傅雷家书》读后感(二)
读到波兰留学之间,时时浮现母亲的点滴。生在普通家庭,父母只到摆脱文盲的程度,敦促儿女学习知识,真诚做人。小学还注重成绩,后初中却不甚重视了,只在做做人道德上循循善诱。每每念及父母,深含感激,使我早得为人道德的重要。如今自己已经超越父母,更应敦促自律,掌握人生,把自己对自己的教育做好,自行自律。
《傅雷家书》读后感(三)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不好意思跟父母用嘴说一些话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那我们何尝不把它书写在纸上,,尽情地抒发我们对父母的爱,,也可有益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就像这本书把父爱用书信的方式阐述得如此的深沉,平凡中却不失伟大,,特别是当儿子刚取得成功时父亲为儿子骄傲自豪,可在信中却只是提醒儿子不要自负,可见父亲的用心良苦,也体现父亲是个会教育子女的好父亲,,(有点感动朋说了几句☺☺)
《傅雷家书》读后感(四)
因大学语文里的一篇心灵的灰烬而知道了傅雷,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对于教育好Nemo实在无奈,作为一本育儿教材来看的。对于傅雷的爱子情深及教育傅敏傅聪一对孩子的耐心所折服,受益匪浅,对于Nemo我能做的还有很多很多。文字朴实,没有一封不倾注着父亲傅雷与母亲朱梅馥浓浓的爱子情深,书本中的插图让人更近的感受傅雷家风。末页傅聪与伦敦凝视着欧洲首次登台演出的海报,带着喜悦却也有惆怅,关注着他艺术人生的父母却远在万里之外,无法聆听他在海外的首演,父亲甚至在当时的反右运动中受到长达一年的批判,并已被捕入狱,父母为了避免孩子都愤怒情绪影响学业始终没有告知实情。读到这里,一度哽咽。父母的爱无私而伟大。
《傅雷家书》读后感(五)
《傅雷家书》中记载了傅雷在自己人生最后一个阶段的感悟:“近几年来常常想到人在大千世界、星云世界中多么微不足道……但一切外界的事物仍不断对我发生强烈的作用,引起强烈的反应和波动”。在宇宙的尺度上,人生的一生过于短暂和渺小,可经历着每个日日夜夜时,又与世界真实的产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引发心弦的波动与反响。 艺术感悟是艺术表现的基础,而“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至善的性灵才能对宇宙对人生从流于表面的感性认识到深入一步的理性认识再产生火热、高尚、精炼的感情交织,进而达到至臻境界,形成自己独特而有魅力的艺术感悟。《人间词话》中写道:“诗人对于宇宙对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才能有感情共鸣,出乎其外,才能理智观察。有我之境人物相融,无我之境物我两忘。 有了境界,想表现出来还需要从无形转化为有形,这一步就需要技巧加持。傅雷认为:“你的境界十分明确了,然后你的技巧自然会随之而来的”,傅聪写到:“感情人人都有,问题是怎么组织它,把它变做成形的东西,不是任何感情都能感动人,一定要通过适当的方式,才能感动人” 。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讲的是傅雷的理念,有了境界,一切形式都是为了表现这个界面而存在,艺术表现是水到渠成的。而“若乃综述性灵,敷写器象,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其为彪炳,缛采名矣。”讲的是傅聪的想法,艺术表现,也需要精雕细琢,选择好的形式来呈现。 艺术感悟始于宇宙人生,艺术表现又回馈与宇宙人生,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化而为一。
《傅雷家书》读后感(六)
《傅雷家书》书评
《傅雷家书》是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的家书而精心摘编而成的。从字里行间中我们总能读出傅雷对儿子的严格管教以及他那不为常人所认同的对儿子深沉的爱。但这样并不能使这本书成为名著经典,它更有价值之处在于傅雷对人生感悟及在教导,开导孩子中丰富的哲理话语,这些总使人受益匪浅。
在第一封信中,傅雷提到“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这是傅雷心中愧疚的呻吟。在儿子离家出国求学时,傅雷察觉自己对聪(傅聪)以前的教育过于严苛,使聪的童年与少年时期格外痛苦。这封信中,傅雷放下自己平日中高大,威严的父亲形象,而是与儿子站在同一高度去诚心诚意地向儿子表示过去的歉意,他并不羞愧于去承认自己过去的错误。
在其他家信中,还涉及到了与人交流,生活细节,学术等方面问题,傅雷都能为儿子提供很好的经验建议。在细节上,聪总有在弹琴时上半身跟着一起律动的情况,傅雷便常在信中提醒儿子。在学术上,傅雷很喜欢与儿子交流分享自己看的书,戏,物或所听的乐曲感悟,赏析。傅雷将儿子当作一起分享艺术感受的朋友,以此来在彼此的交谈中不断进步,在对方遇困时给出适当的建议与关心。
有时聪会因工作忙碌而忘记给父母写信,有时会因为邮局问题而丢失儿子寄来或父母寄去的信等,这些情况总使傅雷夫妇心神不安,偶尔延迟一次也会紧张。步入晚年的傅雷免疫系统自然变差,但这也阻挡不了他拿起笔为儿子写家书的信念,这是一种无闻的爱。
《傅雷家书》是一本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的书籍,十分适合新手父母与青少年阅读。“家书”一词也总能给人莫名亲切感。傅雷先生对儿子的平等态度,与儿子交流的朋友语气和等待儿子回信的心神不宁等,这都充分体现了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此书其中还有一些哲理句也十分精湛,真可谓是名著中的经典!
《傅雷家书》读后感(七)
《傅雷家书》是1954年到1966年间傅雷夫妇与儿子傅聪之间的书信来往。彼时,傅聪在国外学习钢琴。十余年间,父母与儿子见面次数寥寥,最常见的沟通方式便是书信。寄一封书信,短则几天,长则数月,殊为不易。信中讨论傅聪钢琴学习、语言学习、艺术理论、日常生活、恋爱烦恼、家庭理财大小之事。事虽小,情感却至真至深,让人动容。有些事情,像一面镜子,让人在读的时候,也反思自己当下的生活。
学艺之路实在不易。书中很大篇幅是傅雷与傅聪之间对于钢琴学习的探讨。由于自己小时候也学过钢琴,所以看到那些讨论之后,觉得非常亲切,也更为佩服。傅聪保持每天8小时的钢琴练习,在比赛前甚至保持12小时的钢琴学习时间。现在很多小琴童,每天练1-2 个小时,真是没资格喊累。由此及彼,一门艺术的练习,每天都至少需要8个小时的训练时间,干好哪一件事,不需要时间的付出和持续的练习精进呢。这个过程,还有对心性的考验,对学习方法的调整,导师的选择,真的太不容易了。读完这本书,再看前几个月,傅聪因感染新冠不幸去世,更是感慨。艺术大家的离开,是一颗明星的陨落,是国家、人类的损失。这话,真是一点不为过。
父母对孩子的关心竟能这么深刻。傅聪1954年离开祖国留学波兰,彼时也才20岁,学习、思想、情感都处在剧烈的变动中,还未定型。只身离开父母,留学海外,父母对傅聪是担忧牵挂的。从书信中看,傅雷夫妇对傅聪的关心,完全不只限于生活之事。傅雷对傅聪的培养定位,不仅是培养一个人格独立、艺术精湛的孩子,更是在为国家培养钢琴艺术大家。有这样的格局和境界,傅雷对傅聪的关心是方方面面的,宽广辽阔的。从钢琴学习,到艺术品鉴,挑选导师,国外艺术交流、演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思想成长、精神宽度、为人处世、艺术品格,傅雷处处关心,加以引导、辅导。
可见,培养一个孩子,保障他吃穿不愁,身体健康,送他上培训班,取得一个好成绩……这些看起来很不容易,但却是最基础,最不费力的一种方式。真正培养一个孩子,是全方位的,是对父母的挑战和要求。孩子超越父母是必然的。当孩子成长起来后,父母是否有足够的学问、见识,与孩子对话。这才是父母能够引导孩子的前提。为人父母,是否能像傅雷一样,有足够的艺术品位与孩子鉴赏钢琴作品,当孩子遇到困惑时,是否有足够的人生阅历,恰到好处地加以指点,真是重要。读完这本书之后,更感家庭教育的地位。为什么那么多大家之后,同样是大家。真正的关爱,只能来源于父母。精神与品质的言传身教,实在无可替代。
《傅雷家书》读后感(八)
傅雷,中国著名翻译家,教育家,艺术评论家。在《傅雷家书》中,这三种身份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傅雷家书》大部分是傅雷先生及其妻子朱梅馥女士写给长年在国外学习生活的次子傅聪(长子夭折)的信件,内容从人文主义情怀、职业理想、道德情操再到恋爱婚姻、生活理财、为人处世,处处都彰显着父母对子女的关怀,不仅是物质上的,更多的是对艺术的追求、对人生的看法以及对宇宙万物的理解。
傅雷先生十分热爱自己的工作,更准确一点,是工作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不工作的时候就会觉得空虚无聊(这一点对两个儿子影响颇深),其妻朱梅馥女士也常在给儿子的信中提到父亲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以上,眼睛常常流泪不已,腰背也痛,但只要一工作起来,这些“小事”不足为碍。翻译工作已经成为傅雷的生命血脉,融入骨髓细胞,不可分离。而且他的自我批评精神很强,尤其在身体状况每日愈下、深感力不从心的那几年,总觉得自己过去的作品不尽完善,字句单调生硬,不能表达原作的精妙,然而在我看来,是先生对自己要求日益严苛,因为他一直在成长进步,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在《傅雷家书》中也时时体现——他经常写信希望傅聪能多讲讲在国外的见闻以及在音乐艺术上的新认识,如此求知若渴,怎叫人不敬佩?
傅聪先生是极有天赋的钢琴艺术家,他从十六岁开始系统学习钢琴并将其作为终生职业,如若不是父母对他从小严格教育以及艺术上的熏陶,怎么会有闻名世界的艺术家傅聪?在《傅雷家书》中,傅雷先生多次提到自己因为对傅聪儿时严格的教育而后悔,这里说的仅仅是态度上的严厉,在思想道德上的严格终究是受益终生的,尽管如此,父子两人由于思想上的契合以及对艺术无限的热爱所以彼此之间并没有产生嫌隙,反而更加亲密,更没有负担地去表达对对方的爱,正如傅雷先生所说:我爱你,也是爱你的艺术,更是爱我们的国家。除了艺术上的交流,傅雷先生也经常讲述自己的理财经验、恋爱经验、排解苦闷的方法以供儿子采纳,里面不仅有可供学习的上一代人的生活经验,更包含了父母对子女面面俱到的关爱,希望孩子少走弯路的心情,恐怕只有做了父母才能深刻体会。朱梅馥女士也经常写信给儿子,信中更多地涉及生活琐碎,平淡中带着温馨,像唠家常一样,把自己多年的生活经验说给儿子听,这是充满智慧的母性。
傅雷先生在信中多次建议傅聪多与艺术家们(professional)交流,能大大地提升自己,因为往往一语能点醒梦中人;除此之外,他认为艺术家还应多与大自然接触,感受日月星辰、江湖河海,充分激发出心灵深处的自然属性(nature);但傅雷先生绝不是希望傅聪成为头脑飘在空中的人,他总说如果傅聪拿出他在艺术上十分之一的精力来管理生活、钱财、感情、人世,必会有十分之七八的成效,尤其在计划理财方面更是着墨颇多(因为自己在这方面很有见解),用他的话说,就是这些东西他都说得口焦唇敝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傅雷先生对祖国对民族对人们的感情不曾因为被打为右派而有丝毫减少,反而时时提醒傅聪要有大爱,要把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文化根植于心,不管是对人格的修炼还是音乐素质的养成都大有裨益。
傅雷先生的家书无不表现着上世纪五四青年的爱国热情,知识分子的理想情怀以及为人父母的喜怒哀乐,读来让人感动,又深有启发。然而不幸的是中对这一代知识分子的侮辱让这个有着极高民族自尊心的男人于1966年9月3日服毒自尽,其妻朱梅馥随后上吊自缢。1979年4月傅雷先生及朱梅馥女士终得平反昭雪。
历史的长河从不为任何人停滞不前,斯人已逝,留下的能够积极地影响今后数代的年轻人,足矣。愿每一个你都能成为“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的人。
《傅雷家书》读后感(九)
人生的关是过不完的,等到过得差不多的时候,又要离开世界了。
傅聪自1954年前往波兰进修学习钢琴,傅雷在1966年与世长辞。在这12年间,傅雷和夫人朱梅馥时常写信关心傅聪在外的情况,也时常在心中写明傅聪的问题该如何处理更为妥当。因为是家信,所以字里行间都是真实而真诚的,傅雷在信中表示,真希望自己能够在你身旁,为你遮风挡雨,铺平前进的道路。傅雷的文人形象是鲜明的,可他这老父亲的唠唠叨叨的一面着实让我大吃一惊。随着傅聪在国外待的时间越来越长,生命里的起起伏伏越来越多,傅雷的家书中详细地给足了各种各样的建议,父亲母亲总是对子女爱也爱不完的。也因为傅雷文人的身份,在指导傅聪的信中有很多值得别人借鉴的地方。
整本书读完,我最大的最真切的感受就是成人成才总是父母老师,身边很多人的用心浇灌而成的,每一个小习惯的改正,每一个积极情绪的调动,每一个难关找到了解决办法,凡此种种。没有人生来就是优秀的,总归是父母的爱和正确的方法引导成才。可人的一生是要靠自己走的。今早我特意百度了傅聪的现状。在《傅雷家书》的家信中,从1961年开始,傅雷和朱梅馥就时常给媳妇弥拉写信,写信说明夫妻之间的相处之道,希望两人能够相互理解,共同进步,携手白头。可傅聪还是在结婚十余年后与妻子弥拉离婚,后又闪婚闪离,最终同现任的妻子朱一龙(香港钢琴师)相伴相守。傅雷一直在信中告诫傅聪,艺术第一,事业第一,祖国第一,个人的私情在后,不可总是情绪波动,影响自己的艺术生涯,可你看,父母老师的千言万语都只是引导,最终自己的一生还是靠自己走。关键是自己要往好的方向一直走着。
我很喜欢《傅雷家书》,书中有很多值得自己反复琢磨和学习的地方。首先是学习的问题。“慢就是快”是通过李笑来的《与时间做朋友》和Eric的公众号知道的概念,可从这本书我才知道,其实这个理念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粉墨春秋》里,盖叫天已经做了说明:
学习任何一样事物,如果有了这样子打磨的精力,让事情清清楚楚地呈现在脑海里,有细节的打磨,也有逻辑顺序,有空间概念,实在难以想象还会做不好,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以为自己做的很好了,其实不过是在脑海里有个大概的样子,等到别人问起细节,自己就慌了,一紧张就不对了。这是学习事物的准则,傅雷在信中提到一点学习技艺要注意的方面:
好老师自然有比较好的方法能够帮助你厘清困境,可一味照着老师的方法做事练习,不就和老师的一模一样,没有了个人特色了?而且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模仿终归是不可行的,上面这个思路要的就是学习和思考。思考不是一句思考就完事了,需要从很多细节着手,傅雷对傅聪个人的一个建议如下:
我们总听人说,读书少了,说话就寡而无味,思想也总是单一而不见深度,可这总是一个很大的方面,从细节来分析,就是:
傅雷在每一封信里都会提到1-2个小细节,告诉傅聪如何把生活过得更加的有条理,能够将时间和精力集中在有用的事情上,为祖国,为人民贡献更多,做一个有用的人。60年代的傅雷正是人生最痛苦的一个时间段,可是他却鲜少在家信中谈及,尽可能的还是为着儿子傅聪出谋划策,父母的爱呀,浓浓的,暖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