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西方建筑小史的读后感大全

西方建筑小史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1-16 22:30:13
西方建筑小史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11-16 22:30:13   小编:

《西方建筑小史》是一本介绍西方建筑发展历程的书籍,通过对古代希腊罗马建筑、中世纪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等的介绍,展现了西方建筑的演变过程和特点。读后感受到西方建筑的多样性和历史底蕴,对建筑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西方建筑小史读后感第一篇

内容简单的小书,飞机上一口气看完,确实是“小史”,不过出乎意料地好。前半部分讲述非常清晰,最漂亮的是讲“拱”的部分,清楚扼要突出重点,也有很多insights。柱式讲的也挺好的。最后三章从现代派开始感觉有点流于俗套,能体会作者那种写出来分享的激情也不复存在,更多的是为了整本书的完整性。也许只讲到巴洛克洛可可;然后对于拱、肋等人类文明上突破性的技术,有一些受力分析的图,和照片相对照;会是一本更好的小书。

西方建筑小史读后感第二篇

全书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大致分为十个部分,从史前讲到后现代主义思潮。以建筑力学、技术发展为经络,穿插艺术风格,时代思潮,对西方的建筑发展史作了简练的介绍。因为不是严肃教材,故而可读性较高,作者本人也夹杂一些观点与评议,但是整体上比较客观。开篇史前部分推论略有武断之处,代表建筑学者、建筑师之举例有不足,具可以理解为因精简不得已而为之,瑕不掩瑜。

不过或许是因为先发表在网路上的缘故,前后文有时即便是同一建筑家,译名却不得统一。这是出版社编辑的责任。

西方建筑小史读后感第三篇

读了《你一定要看的极简欧洲史》后来看这本书,有很多可以引起共鸣的地方,也方便将知识横向联系起来~~是我想了解的欧洲建筑史,书的前半部分很符合我的胃口。 如果是非专业读者想对西方建筑有基础的入门和了解,这本书适合一读。

但是不足之处在于:从巴洛克时期建筑那一章开始,内容有点乱,缺乏逻辑性。同时,有些描述不够准确,和我查阅百科知识存在矛盾的地方。例如“在大革命中,作为反对王权的标志的古典主义倒是一直屹立不倒。”但实际上,古典主义本身在18c路易十四的专治王权达到顶峰的时候,也被极力推崇,因为代表理性的古典主义,反映了君主专制要求的政治制度和法律秩序,凡尔赛宫外部设计就是典型的古典主义风格。那为什么书中说,古典主义是反对王权的标志呢? 所以,书中有一些描述不够准确,有待商榷

西方建筑小史读后感第四篇

我都不懂建筑,就是感觉很好奇,这本书不怎么长,前后翻了两遍。古典的流派太多,哥特式,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式,还是没太分得清楚,嗯,巴黎圣母院说是哥特式,凯旋门是古典主义的……哦,还有土耳其的圣索菲亚清真寺,典型的拜占庭时期风格,多了,记不住。但是有一点,整个看过来就觉得二十世纪以后的好没意思了,我就是不懂,钢筋混凝土的,玻璃的,各种夸张造型的,感觉都没有城堡一样的传统砖墙式的来的美。Less is more. or Less is bore?

西方建筑小史读后感第五篇

我本身是工业设计出身的小透明,后来弃产品从互联网,但内心对实物的艺术和美的追求还是没变,尤其偏爱有哲学感和历史底蕴的艺术品——建筑无疑包含在内。

偶然有一天从多看阅读上看到了推荐阅读《西方建筑小史》,喇嘛黄和苹果灰的封面设计让我心下一颤,那种感觉就像走到了藏传佛教的寺院墙下,对家乡浓浓的眷恋溢满胸怀。遥记大二时曾修过的中国建筑赏析,至今难以忘怀那惊艳时光的白墙黑瓦徽派建筑。不知同时期的西方建筑又是怎样的光景呢?

抱着期待点开了这本书,翻开序——“写西方建筑史的难度在于时间的跨度太大,而风格的流变太多。”我点点头,欧洲的艺术好像都是如此,比如西方绘画史,只光影这一要素的表现方式,就演变了几百年。

《小史》整本书以时间为轴,从远古时代的洞穴一直讲到近现代的高楼大厦,语句通顺,用词准确,没有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科普的小知识也是恰到好处,是一本不错的西方建筑入门读物。虽然没有难懂的内容,但是如果本身对西方流派的专业术语,比如哥特风、罗马风、巴洛克、古典主义等不太了解,就很容易一边读一边忘。尤其是后期讲现代派建筑时,各种派别名称呈井喷式涌出,让人不一会就头晕眼花,恨不得合上书本,退避三舍。

通读这本书后,就陷入了建筑的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实在是再贴切不过了。每个建筑都是建筑师心血谱成的曲,或激昂,或优雅,或灵动,或古朴。其实在我看来,建筑和雕塑也差不多,一个个罗马柱就算你不知道它们的名字,也能大概猜测出哪种象征着男人、哪种又象征着女人。象征男人的多立克式罗马柱膀大腰圆、粗壮简朴,象征女人的爱奥尼亚式罗马柱曲线优美,风韵万千。

然而建筑毕竟不是雕塑,在给人感性的视觉享受之前,还需要进行精密的理性思考,否则也不过是海市蜃楼罢了,建筑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能用。建筑的三原则:坚固、实用、美观。坚固在前,美观在后,应该就是这个道理吧。

作者陈杰从书的开头给我的感觉是一个客观的叙述者,从专业的角度为建筑小白将建筑史铺陈开来。但是讲述到现代派芝加哥学派时,他的情绪有了变化,尤其是在对比现代我国国内的建筑时,颇有点怒其不争的味道。想来也是,芝加哥学派——也就是建造现代大楼的那个学派——当初成立的原因不过是一把大火烧光了芝加哥百分之九十的建筑,所以为了灾后重建,建筑追求快速、耐用,故而就像制作方盒子一样使用钢筋混凝土建造了现代的“高楼大厦”。可我们明明没有受灾,却反而把城市建筑搞得像“灾后重建”一般。

说说自己的内心吧:美国因为历史短、发展快会出现这样的建筑我毫不惊奇,但是现在国内也处处高楼林立,就让我有点难以接受了。有些地方甚至还拆毁老建筑,平地起高楼。就算这是因为人口暴涨、经济腾飞等等社会因素导致的,那折衷一下,建筑设计师们,你们倒是设计些有美感有底蕴的现代派建筑也行啊!像是中国的建筑设计师王澍先生设计的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那些建筑,就很有特色很让人欣喜嘛!完全抄袭国外,或者建造莫名其妙的地标建筑,简直就是对历史和文物的破坏。

说起这个破坏建筑,突然想起济南老火车站。济南老火车站是德国著名建筑师赫尔曼菲舍尔设计的,它曾经是亚洲最大的火车站,登上清华、同济的建筑类教科书,还被战后西德出版的《远东旅行》列为远东第一站。它的模样也十分有韵味:

济南老站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