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探讨了哲学家和孩子之间关于自我的对话。通过哲学家的思考和孩子的直觉,探讨了自我在不同年龄段的理解和认知。文章呼吁人们应该像孩子一样保持对自我和世界的好奇心,不断思考和探索自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谈点小哲学系列:哲学家与孩子谈自我读后感(一)
你知道吗?在波兰,我们能通过一个人的名字来判断他是男的还是女的;在冰岛,我们能根据名字知道他(她)是谁的孩子;在中国,我们能根据三字名字中间或者末尾的字,知道他在同姓族人中的辈分。(注:现在不好判断了,好多人都改取两字或者四字名字啦。) • 那么,你知道你的名字里藏着什么秘密吗? • 我最近被浪花朵朵出版的“谈点小哲学”系列书深深吸引了,上面的内容就是在《哲学家与孩子谈自我》中获取的。太有意思了,真的忍不住想要和大家分享! • 此系列还有另外两本,分别是《哲学家与孩子谈友谊》和《哲学家与孩子谈失去》,这简直就是孩子们心灵的灯塔,方便孩子们在成长的路上找到了方向和力量。这套书,特别适合父母与孩子们一起阅读,在一问一答中了解哲学问题。 • 《哲学家与孩子谈自我》不仅仅有关于名字的秘密,还设置了“小任务”让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知道名字的哲学意义。比如名字不只存在于人名,还会存在于所有事物上。如果大家都叫大型货船“桑德拉”,那么我们一听到“桑德拉”,就会联想到它是大型货船。 • 这也说明,一个名字不仅仅是起个名这么简单,而是会被赋予者进入一个与之相关的世界,还会影响现实。比如说明星,我们现在一提到“玫瑰”,大家就会想到刘亦菲,前段时间由她主演的《玫瑰的故事》热播,她在剧中角色的名字便无形中成了她的代名词。 • 我们国人,不仅有一个名字,在古代还会有字、别名、乳名(小名)、曾用名、昵称或者绰号等。 • 那么,正在阅读此文的你有几个名字呢?你的名字又被家长赋予了什么特殊意义呢?你满意你自己的名字吗? • 当然,书中还鼓励孩子们从个人兴趣、梦想等方面构建自我的认知,帮助孩子理解自我身份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 至于另外两本书,一本是关于“友谊”的,一本是关于“失去”话题,无论是哪个话题,作者都以哲学家的视角,引导孩子通过实例深入思考,如何面对和处理成长中的这些问题。 • 《哲学家与孩子谈失去》则直面孩子们成长中难以避免的“失去”话题,如朋友搬家、宠物离世等。通过温柔而深刻的探讨,书中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和处理失去的情绪,学会缅怀与释怀,让孩子们理解失去也是生命成长的一部分。 • 《哲学家与孩子谈友谊》则是一本关于“友谊”的哲学指南。书中不仅定义了友谊的真谛,还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了友谊的类型、结交新朋友的方法以及如何处理友谊中的冲突。比如什么是真正的朋友?你知道我们最多能够维持多少个社交关系?你知道怎么扮演好朋友吗?作者以哲学家的视角,引导孩子深入思考友谊的本质,学会珍惜和维护真正的友情。 • 如果你是家长,正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认识自我、理解生活、处理情感,那么,这套“谈点小哲学”系列书将会成为你的助手,成为孩子开启哲学的启蒙读物。让我们通过阅读,共同陪伴孩子健康成长吧。
谈点小哲学系列:哲学家与孩子谈自我读后感(二)
提到哲学,我们大部分第一反应就是艰深晦涩难懂,理论十分抽象,所以会让人望而却步。
之前在某平台听过傅佩荣老师的【西方哲学课】,虽然他讲得深入浅出,但因为日常没能将理论用于实践,极少思考哲学与生活的关系,至今仍然一知半解。
所以拿到浪花朵朵出版的这套谈点小哲学系列——由荷兰作者斯汀娜·彦森所著,内心有点小忐忑——怕自己读不透这套写给孩子的哲学书,又有点开心——可以再次巩固一下所学,或许能借此机会开始在生活中带着哲学的思辨性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但是看完这套书之后,我似乎豁然开朗了,面对孩子的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我可以做到参考性地回答,而不是敷衍和应付了。
并且,看这套书,非常适合准备一些颜色漂亮的便签纸,跟着作者的小提问写下自己的想法和回答,以后再翻这套书的时候,未来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进行思维上的火花碰撞,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哲学家与孩子谈失去》
昨天孩子再次问我明年搬家的话她的朋友是不是也会住过去,以后是不是还是会经常一起玩。我回答她说朋友们不会搬过去,但是我们可以和现在的朋友们保持联系,还可以回来看她们,也可以邀请她们到新家玩,同时还可以在新家认识新的朋友,这样你的朋友就越来越多了。她听了之后非常高兴,对搬家充满了更加热切的期盼。
孩子对于“失去”还没有概念,但从出生起就得面临这个问题。小到破旧的娃娃、读过不再翻的绘本,大到朋友的离开、家人的离世,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在面临着失去。如何告别,成为一生的课题。
这样的话题,在斯汀娜的笔下被一一拆解,缅怀可以轻重不一,悲伤会潮起潮落。我明白女儿反复询问我们搬家后她的玩伴怎么办,其实这是她独有的面对失去的方式。搬到新家意味着与现在的朋友分开,这对于她来说无疑是一种重大的失去。我很庆幸我的回答没有让她陷入悲伤,而是给她带来了期盼。
“失去”这个话题,我们大朋友们很多时候也并没有思考透彻,尤其是死亡,我们总是讳莫如深,但是一味回避,我们又如何找到生活的意义和动力呢?斯汀娜一个又一个的小问题,可以引导我们来思考这些人生议题。
《哲学家与孩子谈自我》
在幼儿园入园时的自我介绍中,我家孩子介绍了她爱吃的食物、爱玩的游戏和爱做的事情,在她的认知里,讲清楚这些别人就能了解她是谁。关于“我是谁”的问题,从孩子的角度来看非常本真又朴实,光是名字他们就能说出很有意思的见解。
斯汀娜通过舒缓自然的语言,带着大小朋友们了解“自我”包含了名字、出身、性格、与众不同等。令人惊喜的是在后半部分她提到了网络对于“自我”的影响。网络可以让人与外界连接,搜索想要了解的信息,记录生活,但是也是对自己私人生活的侵入,而一个人的网络形象并不能代表真实的感受和品行。所以需要辩证地加以利用网络。
《哲学家与孩子谈友谊》
什么是友谊,可能孩子在三岁时就开始会有一些概念了,我记得孩子跟我聊天说她有个2个非常要好的朋友,还有一堆玩得来的朋友,她已经对友谊的类型有了初步的认识。看到这本书时我内心突然觉得我家宝贝竟然有着很强的洞察力,而我自己却从没直言不讳地将自己的朋友分类过。
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如何维持友谊,什么原因会导致友谊的破裂等关于友谊更深层次的问题,斯汀娜通过循循善诱的轻松语言给了读者回答。
书中有很多同龄小朋友们关于友谊的讲述,针对不同的话题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看法,会让读者小朋友们产生强烈的共鸣。
绝妙的是最后书页中的友谊测试“你是一个什么样的朋友”,选择符合自己的色块,确认自己是哪一类朋友这种做法太赞了,可以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知,然后有针对性地寻找适合自己的朋友。
苏格拉底说“未经反省检查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哲学启迪生活,学习哲学,学的就是有智慧地面对人生问题的方法和态度。我们普通人了解哲学,学会辩证地看待生活,就能将生命的维度不停地延展。
对于孩子们而言,从小学习哲学,更能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提升思辨能力,在面对成长道路上不同的问题和烦恼时,也会更加从容与自信。
这套书大小朋友都适合读!没有接触过哲学的大朋友,就可以把这个当做入门读物,读起来没有压力,还会被书中的小问题带着去思考人生议题。小朋友们又可以被书里那些小朋友们的采访与回答所吸引,在浅显易懂的文字中找到思辨的角度和对生活的指导建议。
更好的选择就是亲子阅读啦!跟孩子一起翻开这本书,一起来回答书中的提问,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谈点小哲学系列:哲学家与孩子谈自我读后感(三)
各位家长朋友们,在教育陪伴孩子长大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什么难题?有没有陷入过不知该如何解答的窘境?这个暑假,抽出点儿时间,让哲学家与孩子谈谈心吧。
浪花朵朵最新出版的「谈点小哲学」系列丛书由荷兰人气哲学家斯汀娜针对孩子们的来信,从「自我、友谊、离别」三个方面跟他们讲述了温情、理性和富有哲思的悄悄话儿。
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要到哪儿去?
这是每个人从呱呱坠地开始便伴随他一生的哲学三问。
幼时当别人问起你时,名字和性别成了你的专属符号。除此之外,你的出身、性格、家庭、外貌也成了别人眼中对你的定义。随着逐渐长大,你开始意识到仅靠这些“身份”不足以表达自己,你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有想成为的目标,还有不想被人知道的秘密,这些都加起来才是真正的你。
电影《头脑特工队》就是把情感拟人化,通过大脑里代表不同情感的角色互相争夺主导权,来体现为何一个人会有不同的情感出现,从而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而不是被情绪控制。
有一个小故事讲的是一群小青蛙想要到塔顶上去,他们不断地跳跃、跌落,听到了周遭的嘲笑。于是他们自己也开始怀疑起这个想法是否可笑,并且停下了脚步。只有一只小青蛙仍旧不停地向塔顶跳跃。最后它成功地站上了塔顶,看到了梦想的远方。当其它青蛙问它为何能不受外界干扰坚持前行时才发现,原来它听不到声音。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有些时候要学会摒弃杂音、坚持梦想、才能做自己。
孩子们随着一点点长大,逐渐学会放开妈妈的手,探知更远处的事物。幼儿园成了孩子们迈出家庭、接触社会的第一步。
你一定听孩子说过这样的话吧!交友是人生中一门情感必修课。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遇到过挫折。
斯汀娜通过一系列的问答引导小朋友们理解“为什么要交朋友”“谁才是真正的朋友”“朋友的类型、时效、有无”等问题。并在文末提供了一个小测试,帮助小朋友们认识到自己在大家眼里是一个什么样的朋友。
万事万物都有寿命,人类对于“生死”的认知都是由外转内的。周围的草木发芽、婴儿降生让我们懂得了“生”;亲人或宠物的离去让我们认识到了“死”,继而联想到自己——如果有一天,这世界没有了我~
对于死亡和失去,最好的方法不是避而不谈,而是真正了解。
斯汀娜先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小朋友将注意力引向内在。当你觉得“失去”时,你是什么感受?你又是怎么消化平复的?
然后又通过情绪、性格的分析来告诉小朋友这些感受都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并且没有固定的顺序、程度和时间。
斯汀娜没有安慰和劝说孩子们不要悲痛,而是引导他们接受悲痛,通过介绍不同国家民族的告别方式,给出了缓解悲痛、缅怀重要事物的建议。
失去意味着离别、伤心、痛苦、缅怀……其实还有一种可能,即重新开始。就像这次的告别意味着下次的重逢,读完这本书还可以开始读下一本。告别是生命中的一部分,有时候学会告别、放下,才会获得新生。
「谈点小哲学」系列针对孩子们成长阶段遇到的困惑,利用哲学的思考方式帮助他们客观、冷静地看待生命中重要的事,在发现和理解自己中健康成长。
书中大量同龄人的「来信」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小建议」有效地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书籍和电影「推荐」可以拓展孩子的认知和思维。不同颜色大小的字体设计、生动有趣的插图让孩子们能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进入内容。
这是一套写给孩子的治愈之书,这是一堂疗愈伤痛、安顿内心的哲学课。如果你的孩子碰巧面临类似的情况,如果你不知道如何与孩子展开会话,如果你怕把事情搞砸,不妨悄悄地在她/他的书桌放上这套书,让她/他自己寻找答案。
谈点小哲学系列:哲学家与孩子谈自我
评价人数不足
[荷]斯汀娜·彦森 [荷]玛丽克·克洛姆梅克 绘 / 2024 / 贵州人民出版社
谈点小哲学系列:哲学家与孩子谈友谊
评价人数不足
[荷]斯汀娜·彦森 [荷]卡斯特-扬内克·洛盖尔 绘 / 2024 / 贵州人民出版社
谈点小哲学系列:哲学家与孩子谈失去
评价人数不足
[荷]斯汀娜·彦森 [荷]玛丽克·克洛姆梅克 绘 / 2024 / 贵州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