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家书》读后感1000字

《家书》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23 00:55:35
《家书》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9-23 00:55:35   小编:

《家书》读后感(一)

经典出新版本是再寻常不过之事,并且一般来说总是常出常新,常读常新,这本也不例外。

整本书用红蓝对比色体现出了一封封家信中蕴含的,自视为冷静自持但字里行间又无时无刻不散发着浓烈的舐犊之情这一冷一热的对比。封面和封底的书法作品正好组成了本书的书名——《家书》。更让人惊喜的是,腰封上可以和封面巧妙配合拼成一个“家”字,拿掉腰封,印在封面上的“家”字依然非常醒目。

《家书》读后感(二)

打开这本《傅雷家书》,跃然纸上的,不仅是作为父亲和母亲,对一个孩子的谆谆教诲,更展现出了傅雷在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的造诣。这本书是江苏文艺出版社的新版,红蓝二色的封面极其鲜明。这本书出版过很多很多次,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

1966年9月2日夜,傅雷与朱梅馥双双自缢,时代的洪流吞没了他们。十年之后,家里的东西都没有了,但这本书被留了下来。

再读《傅雷家书》,可以在其中看见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疼爱,他在精神上引领着这个孩子,如今这个时代我们已经很少再去写信,这一封封信,不但见证了一个孩子的渐渐成长,更看到了一个父亲的心路历程。

他小心翼翼地希望将孩子教育成自己的模样,却又不过分干涉孩子,他为他展开了一个世界,却又牵肠挂肚地惦念着远方孩子所在的世界。他担心他的生活,操心他的身体,一封封跃过大洋彼岸的信里,满溢着父亲对孩子的爱。

读 《傅雷家书》,读的不光是一封封家书,更在其中看到了一个丰富的艺术史。而傅雷本身,就是一个集大成的人,他翻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让爱好文学的人爱不释手,他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让喜爱美术的人看了又看,他的《独一无二的莫扎特》,又让研究音乐的人非常喜爱。读家书本身,亦是在领略艺术史,同时也是在读一份深厚的情谊。

《家书》读后感(三)

我一向爱看书信、日记、小札、回忆录,因为里面有最真实的生活,一花、一草、一茶、一饭,皆可入文。这方面的好文与名篇甚多,如杨绛先生的《我们仨》里一家三口的日常趣事,如朱自清的《给亡妇》中令人落泪的深情回忆,又如曾国藩的《致诸弟》里对后辈的循循教诲。叙事上越是贴近第一或第二人称,情感往往越浓重真实,读起来往往越亲切自然。而这本《家书》却与众不同,我陆陆续续看了一个星期之久,阅读的过程并不轻松,反而让人感到“痛苦”。我忖度着这“痛苦”的来源,是一种甜而涩的思家之情,是久在异地的游子对父母的深深愧疚。

张藉有诗:“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一封家书,几页尺素,如何写得尽父母心声?他们恨不得身上长出翅膀飞至儿女身侧,长出三头六臂解决一切困难。书中的傅雷夫妇帮儿女操办杂事可谓是尽心尽力、事无巨细,连一根琴弦的拿取、一块窗帘的大小、一条丝巾的摆放都要在信里交代清楚。在看《家书》之前,“严厉”是我对傅雷的第一印象。这恐怕是《论张爱玲的小说》一文的缘故,傅雷在这篇文章里对张爱玲的批评可谓是字字见血、毫不留情,由此可以看出傅雷本人的性格是严厉而刚强的。

而《家书》中的傅雷则在严厉之外,又多了份可爱、细心和温柔,比如他会在信的末尾再三询问:“大礼服究竟做了没有?……手套收到没有?”他还关心儿子的身体:“平日仍望坚持牛奶、鸡子、牛油。无论如何,营养第一,休眠第一。”又比如他在信中恳切请求孩子多多来信:“我们这多少年来和你争的主要是书信问题,我们并不苛求,能经常每隔两个月听到你的消息已经满足了。”一向以克制感情闻名的傅雷甚至会大呼:“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样的拥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与热爱呢!”

每次看到书中诸如此类的话语,我便会联想到自己的父亲。眼前的文字让我感到如芒在背、如鲠在喉,我仿佛听了一通遥远的来自父亲的叮嘱、责怪及自白,才稍稍听懂了一颗父亲的心。这世间父亲的爱大多如此,他们的感情是深邃内敛的,别扭又深沉,严厉又温柔。

家书之意有万重,除了亲情这一重,还有一重更重要的部分——教育。有人曾批评《家书》的“家”味不够浓,描写父子、母子之情不够多。我倒觉得这反而是此书的一大特点。傅雷极其重视儿子各方面的教育,他对傅聪有极高的道德要求、能力要求、精神要求,一点小错都不肯放过,每封信里他对儿子的教育占据了绝大篇幅,因此显得严肃、认真而“家”味淡了。

傅雷的教育理念与他倡导的美学理念是相通的,那便是“中庸”。在傅雷看来,学会节制是一项必要技能,更是修身养性的好方法:“平衡身心,平衡理智与感情,节制肉欲,节制感情,节制思想,对你这样的青年是有好处的。修养是整个的,全面的;不仅在于音乐,特别在于做人……二十世纪的人,在社会主义国家之内,更需要冷静的理智,唯有经过铁一般的理智控制的感情才是健康的,才能对艺术有真正的贡献。”

在这种教育理念下,他批评傅聪学习音乐家李斯特的放浪形骸,引导儿子学习贝多芬的克制;他纠正儿子对待感情之事的散漫,教导夫妻之间应当相敬如宾;他不厌其烦地与傅聪讨论古代诗词中典雅含蓄之美,培养孩子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认识与体会。傅雷的教诲不局限于音乐、艺术、美学,乃至上升到人格的高度,态度之严肃、要求之严格、用心之良苦,照现在的标准来看,给傅雷冠之以“虎爸”的称号当之无愧。傅雷在《傅聪的成长》一文中谈教育观时说:“有一个基本原则,我始终觉得并不错误,就是: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艺术家,再其次才是做音乐家,最后才是做钢琴家。”

读《家书》时,我常生出一种强烈的羡慕之情。试想,如果你是傅聪,从小到大你都能接受最好的艺术教育,在他国远游时收到一封封字字珠玑、满是人生警句的家信,在人生的迷茫处,还能得到父亲人生导师般的指导与劝勉……傅聪实在是一个幸运儿!这样想来,我们这些从中得到教诲的读者也应当是幸运的!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