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第一人》读后感100字

《第一人》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0-13 11:25:32
《第一人》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10-13 11:25:32   小编:

《第一人》是一部令人震撼的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在逆境中奋发向前的故事。故事情节紧凑,扣人心弦,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启示。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展现了人性的善恶与复杂性。读后让人深思,引发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第一人读后感(一)

我觉得翻译的不好,前面两章读起来磕磕绊绊,以致我觉得前后似乎不是一个人翻译的。还有我认为在小说的序言里写冗长的解读诠释,尤其还大段引用小说原文,是特别傻逼的一件事。这种自觉智力高人一等又好为人师是一种病。(爱解读小说的病因,是否来自中国最傻逼的群体之一,红学家?)翻译小说就是翻译小说,余下的请留给读者自己。感谢感谢编辑,翻译的谬误之处请读者谅解,我觉得就是最好的译序。

第一人读后感(二)

在”学校“这个篇章中的描写很生动引人(小学至中学三年级),似乎作者对这段时期的生活非常留恋,记忆是鲜活的,人物是友好的,生活是迅速的、快乐的。加缪一生尊敬的启蒙导师路易·热尔曼也作为书中的小学老师贝尔纳尔的原型。不论是童年时期的学校生活,抑或是步入中学后随之而来的懵懂的青春期,雅克·科尔梅里,或者说,加缪,对生活始终是充满渴望和热情的。生存的有意义与否似乎并不会对他造成任何影响--他贪婪的吸收能够接触到、感受到、辨别到的一切:这一切包括活生生的每个人、他生活的街区、脚下的泥土、青春的热切、书本和书本里的世界/思想。

可惜这是作者未完成的遗稿,原著到中学三年级后就停止描写了。书末附有作者创作此书的提纲和笔记、与恩师热尔曼的通信,以及他的生平和创作年表,对粗略了解加缪的一生和著作很有帮助。

第一人读后感(三)

在四星和五星之间徘徊,最后给了五星,因为这是让我倍感亲切的一本书。

《第一人》是加缪生前写的最后一本书,因他的意外去世而变为残稿,在此书中,他追溯自己的童年生活,并展现了他对于生活的热爱。

像我这样的人读起他的故事,能感觉到一种亲切感。雅克在贫苦生活中长大却依然感觉自己的童年如此幸福,撒欢的孩子在匮乏的物质生活和窘迫的家庭环境里依然能够找到快乐,即使家庭无法给他钱去看球赛,即使祖母因为怕他磨破鞋而不准他去踢球,否则就是鞭子,但他的童年依然很快乐。

他与伙伴们一起玩耍,游泳,跟着舅舅去打猎,在阿尔及利亚的午后睁大眼睛看着苍蝇飞来飞去,看着这片地区在烈日下趋于死寂,他不满,所以他拒绝午睡。

当人们长大后,幼时的记忆总是甜的,不论它曾经处于何等贫困的境地,孩提时代,好像总是快乐的。

我的童年也与其有相似之处,一样是与同伴嬉闹,一样是家庭困苦,但当晴天阳光洒下,孩子的心中依然是明亮而充满希望的。

雅克的求学之路读起来也让我有熟悉感,他的老师亲自到他家中劝告他的家人,向他们陈述受教育的优点以及雅克中学毕业后能挣多少钱。记得小时候在我们这的县城里,老师也会去成绩优异的贫困学生家中,劝告他们的家人,有些老师还会自掏腰包给那些学生买应用的练习册。

我不喜欢国内作家写的孩童,他们大多无知幼稚,在苦难的映衬下注定了其悲惨命运,描述孩子的感觉只是为了让人痛心,他们终将成为社会的一部分,最惨的那部分。可在孩子看来,这个世界都是幸福的,哪怕幸福下藏着苦难。

这本书是加缪的溯源之作,他对父亲,对母亲,对书中的每个人,他的描写都是温柔的,即使他用很重的词语来描写,这个画面依然像是加了滤镜一样呈现在你面前。

它与《局外人》不同,《局外人》好像不带感情一样,可这本书处处洋溢着温情。即使是移民时期,即使是讲起残酷的战争,哪怕是说起生活的意义,这本书依然很温柔。

这种温柔,让人觉得幸福。

第一人读后感(四)

《第一人》

这是加缪意外殒命时身携的小说稿,不如说是他外携的记忆。读这还未来得及修饰的文本,就像携裹在加缪浓烈的气息、和阿尔及利亚野蛮的阳光之下。文本里有一处,他写文盲的母亲学会签字,他没有用科尔梅里的假名,而是直书了vve Camus的本名,我相信在那一刻,他是有意为之,因为那跃然眼前的记忆容不得他去矫饰。读到这里,我心里涌出一种加缪常提及的“用力的、笨拙的爱”,太爱而感到疼痛,疼痛而有快意,就像文中理发师用锋快的刀割过仰起的无防备的咽喉,血涌出来,带着新鲜的腥甜。

这是加缪活生生的记忆,也重叠了我的,我在阿尔及利亚凝固的蓝天、荒黄的大地、鞭子样的阳光、法国人留下的幽深仍懊热的街巷里走过的一年。阿拉伯人冷峻的脸,浸透蜜的糕糖,和文明世界遥遥相隔的孤寂,我曾以刚毕业的猎奇的外人角度观摩过。甚至于我去拜谒过加缪在阿尔及尔的碑,在天海大地交错之间,罗马遗迹马赛克犹存,松柏被海风吹得向一侧倒伏,像梵高笔下绿色的火焰。加缪的碑就在那里,只是那时我对他所知太少了,十几年后的今天才浸透到他的记忆文本之中去。我甚至觉得,他在人生的盛年之巅就将记忆这样倾泻而出是不祥的,如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所言,书写下来之后就将失去。小说的最后,加缪写下:他宛如一片单片刀刃,始终铮铮锋利,最终难免咔哒一声,永远折断。

也许,一语成谶。

正文后附有加缪的笔记和大纲,可以窥见这部小说原本是怎样一个波澜壮阔的史诗般的框架结构。一个阿尔及利亚黑脚法国人,投入到那场割裂于殖民宗主国的独立斗争中去。这非常的加缪,他从不会回避核心问题,而总是笨拙的,坚决的,头撞南墙的迎上去。也正因为此他是我最喜欢的知识分子,如他所说根扎在无产阶级之中,不标榜良知,而总是向最核心的问题,问心无愧的走去。

第一人读后感(五)

世界、痛苦、大地、母亲、人类、沙漠、荣誉、苦难、夏日、大海。

这是加缪未完成遗作《第一人》的关键词,他曾经说过:没有什么比孩子的死更可耻,也没有什么比死于车祸更荒诞的了。但是,命运就是这么愿意开玩笑,1960年1月,加缪要动身去巴黎,本已买好火车票,但在朋友的坚持下,坐上了朋友的汽车,结果发生了车祸,他以他自认为十分荒诞的方式让他的年纪永远地停留在四十七岁。而这份未完成的手稿在随身携带的手提箱中被发现。

这份手稿是加缪酝酿已久的长篇小说,本应有三部,这是第一部分,主要的内容就是主人公雅克在他四十岁的时候追寻从未谋面的亡父的足迹,拜谒父亲的坟墓,在这趟寻根之旅中,他也在回顾自己经历的往事,在记忆的深处探究自身,而看过加缪的经历之后,会发觉主人公雅克就是他自己,由于只是初稿,还没有进行艺术加工,但是这份书稿却给人一种异样的,纯粹的震撼。

雅克出生于北非的阿尔及利亚,当时他随着严厉专横的外婆,美丽却沉默的母亲,失聪的舅舅以及他的哥哥住在贫民窟中,贫困作为这一时期最主要的关键词伴随着雅克多年,但是穷苦并未压垮这一家人,他们在清贫的日子中依然保持着尊严与品格。随后,雅克遇到了第一个对他人生有重大影响的老师热尔曼,他说服了雅克的外婆,让他可以不必辍学工作,考取中学的奖学金,他也不负众望,成功地进入了中学。

因为贫困,外婆给他买的衣服皮鞋都是大码的,足球是雅克的王国,但是踢球会磨损皮鞋,外婆会天天检查雅克皮鞋的磨损程度,他自己也会想尽办法让外婆看不出来,可以说,他一直在修补过错。

同时书籍也给予雅克激情,他和他的小伙伴进入市立图书馆时,逼仄的环境却打开了他的视野与空间。

不在赘述内容,这终究是加缪的自我探寻,少了艺术加工让我们看到更真实的加缪,那个游离于荒诞与反抗的加缪,读《局外人》《西西弗神话》以及他改变的戏剧能体会到他难以名状的悲凉感,但或许对于塑造他的土地,磨炼他意志的穷困,或许刻在他墓碑上的文字才能更好地概括他:在这我领悟了/人们所说的光荣/就是无拘无束地/爱的权利

第一人读后感(六)

库切曾经在书信中提到,一个人可以把生活想象成艺术,若按计划而言,可以分为两个甚或是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你会发现或者向自己提出一个宏伟的问题。第二阶段,你不厌其烦地去解答这个问题。然后,如果活得足够长,你就到了第三阶段,先前那个重大的问题开始令你感到厌倦,这时,你就需要到其他地方去寻找答案了。

年近五十的加缪正迈入他人生的第三阶段。在熟悉的《鼠疫》《局外人》里,我们能看到一个简单紧促精密的加缪。用最简洁的文字构建出一个荒诞的环境与抵抗的人生。

当视角来到《第一人》加缪进行了一次全景式的描述。这个“第一人”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加缪自己,仿佛《忏悔录》般追忆自己的一生。并将自己的哲学思考,乡土感知,家族回忆融入进去。其中最捉住人的当属于对父亲的找寻,这也占据了小说第一部分。

“恰巧这时,他读到石碑上他父亲的出生日期,这才发现他从前不知道的事。接着,他读这两个日期,下意识地算了一下:二十九岁。猛然间,一个念头直击得他浑身震颤。他四十岁,而曾经是他父亲,埋葬在这石板下的这个男人,比他还要年轻。”

最直观的感觉是一战对于家族对于“雅克”(加缪投射的角色)冲击。在没有父亲的人生中,雅克需要自己去寻找意义,世俗的规则和离开贫苦的方法。他被投进一个母系维持的家庭当中,这让下文提到的女性大多闪闪发光。“她这一辈子,温柔,礼貌,随和,甚至顺从被动,然而,从来没有被征服过,无论任何事还是任何人。”这种依恋和美好延展到下文所有提到的女性身上。她们作为寡妇或者战争遗孀艰难的生活在世上,她们日复一日的工作,生活随着阿尔及利亚的烈日和狂风一起消失在历史的回忆当中。

从家族史构建开始个体记忆的感知就开始变弱,寻父所能反馈的并非真真实实的父亲记忆。而是被移民到阿尔及利亚的法国国民,以及后代的共同回忆。他们在烈日,贫苦与阿拉伯人的憎恨当中慢慢扩展殖民地。并让后代投进这共同的记忆当中去。在后代的记忆和文化构建上“法国”属于一种共同追忆,一个富人夏季避暑的目的地,甚至是富裕和成功的象征。

最后我们的视角来到第三部时,我们即将随着加缪的诉说展开青春期的探索。但荒诞的世界以一场车祸结束了这个故事和加缪的生命。在“他本人也一样,或者比他更甚,只因他出生在没有祖先,也没有记忆的一片土地上。”的基调上强行落下了帷幕。

第一人读后感(七)

(放在这里只因为超出短评字数,暂时没有精力和能力写出一篇完整的书评。)

这本书,从19年夏天第一次捧起又搁置,到今天才终于重新翻来读完。可以说是加缪未完成的自画像……译者序也提到,他曾称这本书为写作生涯真正的开始。遗憾。 最触动的两点: 1⃣"贫穷是一座没有吊桥的堡垒。"阿尔及利亚极度干燥的热风夹杂沙尘猛然袭来,在"第一人"的来处,没有根基也没有历史。例如雅克·科尔梅里的祖辈,处于贫困和无知中,毕生也没有到过什么地方,对世界的模糊认知仅源于有限的亲身经验。"盲目地顺从"着苦难——一脸惶惑,对无法理解的事物假装做出回应。并不是所谓的"历史因素",雅克的中学看起来还是现在可以想象的条件;但这个街区好像落后了几百年。割裂是如此醒目,造成极为震撼的力量。我几乎难以想象那样的混沌;但它却是真实的,甚至今日也可能存在大地上。

雅克接触最多的三个亲戚的特征都带有一丝荒诞感。样貌英俊、头脑简单的舅舅;强势而意志坚强的外婆;温顺的、好像永远处在梦境里的母亲。也许是外部世界匮乏让人倾向于搭建封闭而向内自洽的心灵世界,我不知道该如何描述这种感受。或许就因为这一点,他们的交流时不时有种鸡同鸭讲的破碎感;也可能是所谓智识的局限所导致。还有"贫穷"的战争:雅克的父亲戴着一顶草帽去打仗,朱阿夫军团甚至没有分配到武器就被派上前线。离开了热带沙漠,他们穿着红蓝色军装"简直就是活靶子"——意料之中的大批死伤。

加缪的描写让我从不能质疑其真实。也正是这些文字,把备考阶段心情暴躁目光狭隘的我重新拉出同温层,看见真正艰辛和沉重的存在。 2⃣注释和附录中不止一次反映出作者对后文的筹划。这本书应当贯穿"第一人"终生,至少是"第一人"走出混沌的全部历程,可惜在雅克刚刚开始向成人转变的关口戛然而止。离开了贫穷街区,渐渐走向一个更加广大的世界并建立内心的自我形象,他终于敢反抗外婆的牛筋鞭子,童年身份消弭,"第一次尝到了一位少女芳唇的滋味"……她是附录里的M?还是杰茜卡?萨多克是谁?还有众多正文中未及出现的名字……从书后的加缪生平简述可以窥见与雅克·科尔梅里的大体重合,这个人物就算不能完全等同于作家本人,至少也是出色的影子。但是这些个人历史都跟随作家的车祸一起永远被掩埋了,留下的只有作家明面所进行过的活动以及其他著作中展现出的只言片语,我们失去了一个获知他这传奇般成长经历背后内心变迁的绝佳机会。

我以为第一部像个漫长的铺垫,小说到第二部才刚显示出令人欲罢不能的可读性。手稿145页本不该是结局——但在意外加持下,原本的普通段落也带上了深意:

"人生的一种纯粹的激情,要面对一种全面的死亡,当下他就感到生命、青春、生灵渐渐离他而去,自己却丝毫无力救护,仅仅沉溺于盲目的希望:但愿这种隐秘的力量,多少年来支撑他驾驭岁月,不限其量地供应养分,现在还能抗衡最艰难的环境,还会同样慷慨奉献,像当初那样源源不断地赋予他人生的理由、安于衰老并毫不抵触死去的理由。"

P.S.那位刚刚在书中露面的女主角(应该是?),正表达出对岁月流逝的恐惧。而小说没有继续,她便停留在了青春美貌的时刻。我姑且当成是大遗憾之中一个小小的"如愿以偿"吧。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