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夜奇行》是一部充满奇幻色彩的小说。故事讲述了主人公在一个神秘的夜晚,遇见了一系列超自然的冒险和挑战。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扣人心弦的情节,打造出一个引人入胜的幻想世界。读者在阅读中不禁被吸引,感受到了惊险刺激和奇幻的快感。
幻夜奇行读后感(一)
以电影为媒介“用影像、声效和音乐展现发生在这个虚幻世界中的故事时享有的广阔空间”,保持人类热爱悬疑的习惯,保持对未知的恐惧,用直觉和体验去灌溉奇思妙想,创作者和和观众共享“一场感官体验”。
以电影为媒介“用影像、声效和音乐展现发生在这个虚幻世界中的故事时享有的广阔空间”,保持人类热爱悬疑的习惯,保持对未知的恐惧,用直觉和体验去灌溉奇思妙想,创作者和和观众共享“一场感官体验”。
幻夜奇行读后感(二)
大卫·林奇,一个经常出现在我们电影学学生考试题的导演,也可以是当今的“斜杠青年”。 如果我用几个关键词去形容大卫·林奇,将会是: 导演/画家/哲学家/电影梦境制造者/弗洛伊德的门徒/林奇主义创始人/超现实的噩梦美学大师/可以给好莱坞一记痛击的非主流电影主创…… 有人说,看他的片子需要赌上毕生的智慧,因为你需要集中精神去注意到底哪一段是现实、哪一段是梦境,在虚幻与真实的交叠之中去判断与探索,是导演带给观众的有趣体验。除了《象人》比较主流之外,其余的《橡皮头》《穆赫兰道》等都是构造梦境的有趣作品。大卫·林奇继承了弗洛伊德的衣钵,用心理分析去剖析人类精神世界中焦虑和苦闷,探索不为人知的潜意识,再加上非常具有冲击力的视觉影像,这个特点让大卫·林奇在电影史上成为了一个辨识度高、极具特点的导演。 这种需要多看几遍的电影,不免得让人想到大卫·林奇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喜欢让人去猜心思的那种人?然而看了这本《奇幻夜行:大卫·林奇谈电影》才知道,他也是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喜欢敞开心扉直言不讳的人。这本书收录了二十三篇文章,跨越三十多年的时间,书中不乏评论、访谈,涵盖了大卫·林奇有关艺术创作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说:拍电影就像煮汤。还没倒进碗里,很多东西就已经蒸发掉了,有些会留在勺子里,有些卡在牙缝里,然后再被吐出来:真正作数的只有最终到达胃里、登上大银幕的东西。 也许,我们会在书中的角落里不起眼的位置上发现这样的金句,这些是这位全能的艺术大师在访谈中流露出的真情实感。在他的眼中,这个世界的任何地方都隐藏着哲学与艺术的结合,这是他能成为一位伟大的艺术大师的关键。如果艺术是含蓄的、发人深省的,那它将毫不保留地剖析人性中对于未知的恐惧内核,这一点与《克苏鲁神话》的作者洛夫克拉夫特不谋而合。不同的是,大卫·林奇的梦境夹杂着现实的成分,而不是将虚幻的事情完完全全地抽离开,把将信将疑的感受完全变成了身临其境。 在艺术上打谜语,在访谈中敞开心扉——如果一边看着大卫·林奇的电影,一边对照着书看访谈录,会不会有梦境和现实相交织的错愕感呢?毕竟,电影是梦境的倒映。
幻夜奇行
9.1
[美] 理查德·A. 巴尼 编 / 2022 / 南京大学出版社
幻夜奇行读后感(三)
大卫•林奇,这位令人毛骨悚然的超现实主义电影如《穆赫兰道》《象人》和《蓝丝绒》——更不用说最受欢迎的电视连续剧《双峰》——背后的艺术家和总导演,怎么说呢,其实对他的了解并不算多,他的作品也没全看过,看过的一开始不咋懂,现在好像懂了一点,喜欢纯粹是因为影片呈现出来的风格和质感,当然在他几十年的电影制作生涯中,这位导演将观众从阳光普照的美国田园风光带到了恶魔、分身和精神病杀手居住的超现实世界着实令人印象深刻。那些场景我想你若见过,定是无法忘记的:呜咽的畸形婴儿,被割断的耳朵,血迹斑斑、颅骨破碎的暴力场面,双峰核爆炸。
来到本书《幻夜奇行:大卫·林奇谈电影》,收录了二十三篇重要的林奇访谈,在阅读过程中你会觉得他简直是用简单的陈述句表达了一个人一生都在削减语言的非本质性。在采访中,他经常重复他以前的陈述,几乎是逐字逐句,好像他早就整理好自己的想法,认为没有理由继续大惊小怪。初读时,他的陈述通常看起来非常明显,但再闻时,这些词句开始闪烁着深刻的、永恒的智慧。
而且林奇始终极力避免采访者试图解读他电影的意义,自1970年代以来,随着他的第一部电影《橡皮头》的上映,林奇就拒绝围绕他的作品进行智力形式的分析。相反,他还成为直觉乐趣和艺术中未解之谜的伟大倡导者之一,永远否认他的狂热粉丝的不断询问。
但到了他描述他的方法和习惯时,你会发现作为一心一意、隐居的梦想家的同时,他自己也是一个精明的媒体播放器,非常有意识地传播自己的品牌。
比如当他把故事搬上银幕时,他不会考虑节奏或情节点,情节什么的,在他的电影中是最不重要的元素。他就似完全靠着直觉一般,在恐怖领域,梦幻和超现实,以及鬼魂和血腥中,探索我们的内心世界。
而且林奇在采访中极力阐述“忠于自己的想法”的重要性。你必须忠实于你的想法,因为它们比你最初想象的还要大。当你爱上你的想法,你就会努力坚持下去。正如此,当看到电影可以作为表达这个想法的方式,真的会让人兴奋不已。当然林奇对电影的制作过程——或摄影、艺术、音乐,甚至家具设计——总充满热情,这一切也得益于他深思熟虑的自我意识。
那么关于至于如何获得创意、想法,林奇有一套自己的机制——也是林奇的另一种热爱——超觉静坐,通过专门的冥想练习,挖掘我们最大潜力,发现我们的灵魂中埋藏的创造力、智慧、好奇心和纯粹。
正如此,林奇一直用他的艺术震撼我们,将我们的目光瞄准世界的夜晚真相,瞄准我们梦想的真相,尽管那个真相可能是暴力、黑暗和美丽。随之而来的便是他的职业生涯也变得越来越难以归类,当然这些丝毫不妨碍人们对他的热爱。
幻夜奇行读后感(四)
有些人注意到了,但他们对影片有自己的解读。影片本身的开放性为他们提供了解读的空间。——大卫·林奇
如果说王家卫拍电影更注重自我,大卫·林奇相反。在这本《幻夜奇行:大卫·林奇谈电影》收录的二十三篇访谈中,无一不展现林奇对电影的热爱,对观众的诚恳。他与观众通过电影交流的欲望其实十分强烈,但不是所有观众都能收到他的脑电波,于是他不断努力,把电影变得更逼真,加强观众观赏电影时的体验感。这种努力是从方方面面切入的,比如概念、比如色彩、比如声音、比如镜头。即便如此(他对外表达的强烈欲望),他还是把解读权交给观众,正如上述,他其实也希望他的电影为观众带来更开放的空间。
如此,大卫·林奇的人格魅力再也无法被遮挡住了。
“他奇怪吗?”
大概是因为他的电影,向来是荒诞的超现实主义风格,远离他的人都以为见电影如见本人。但在这些访谈中,林奇与他的作品“格格不入”,他真实又坦诚,能与对谈人畅谈他的构思、他的灵感来源。即使这只是一本转译过来的访谈录,也不断散发着他开朗健谈的气息。这让读者有种希望与他做朋友的想法。(他这么牛,本来就想跟他交朋友嘛)
不过,若是做了他的朋友,应该会成为他观察的对象。在访谈中,他坦承,他的每一部电影都探讨同一个问题——事物的表与里之间的紧密联系。而他更痴迷潜藏于表面之下的事物。表现在电影上,人物表情可能毫无波澜,但故事却在发展,他们的内心感受,观众的想象力开始碰撞,林奇就是要抓住这一刻,所有人距离最接近的一刻,“会有神奇的事情发生”。
这就是大卫·林奇。他执着发掘世间万物的真实,却又拒绝在自己的电影中运用现实主义;电影之外的他真诚开朗,制作出来的电影却又荒诞离奇;他不崇尚暴力,但众人就他的作品发出的提问,总是与暴力有关;他希望观众在电影中了解他的想法,体验他万般周折营造的奇妙观感,但观众并不全然能理解他的苦心。
但是,他依然坚持,观众对电影有自己的看法,而他从不干涉。
据说,“别招惹我”是他的社会价值观。他自己崇尚的是“没什么比做自己想做事的自由更重要”,这大概也是他放纵观众任意解读他的作品的缘由。
很自在。这是看完《幻夜奇行:大卫·林奇谈电影》的感受。甚至会被大卫·林奇折服。因为看他的电影,不必有压力,更不必有包袱。因此,就着这本书,把书中提到的他的作品,再从头看一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