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岛屿的厝经典读后感有感

岛屿的厝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17 16:35:13
岛屿的厝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04-17 16:35:13   小编:

《岛屿的厝》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岛上的家庭故事,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面对困境时的选择和决策引发了读者对道德和伦理的思考。同时,小说巧妙地运用了环境描写和情感描写,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岛屿的美丽和压抑。通过阅读《岛屿的厝》,我深刻认识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在面对困难时所展现出的真实面貌。

《岛屿的厝》读后感(篇一)

作为闽南人,读起来特别有感触。大概是用了很多书面闽南语的缘故,读的时候似乎能听见海风和地瓜腔。很喜欢这些关于海和小岛的故事,没办法的。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读起来有点累?可能是因为不习惯电子阅读以及战线拉得太长,叙事风格还有一点意识流,总会读了后文忘前文以至于阅读体验特别不连贯。

总体而言还不错!是一本值得推荐的闽南文学。作为精致的最类似于古汉语的方言,闽南语值得拥有一本属于它的书。

《岛屿的厝》读后感(篇二)

我也是出生在鼓浪屿的囝仔,无意间,和本书的作者在同一个群里,正好推到这本作品,本着支持本土作家的意思立即下单。在第二天中午收到书,读完第一篇后,最后一幕阿嫲带阿禾去看墓园,鼻子竟然酸的绷不住了,这段时间的情绪就借着这样的作品发泄出来。 因为工作原因,每天看书时间有限,到前天才全部读完,每一篇都很优秀,在此也谈一下感受。 作者真的很宠本土读者,只有本土小孩才能听懂的一句句方言俗语,陆续不断的在各个角落蹦出来,这些我们离开小岛以后就慢慢消失消失的声音,把我们身边那些消失的亲人朋友都浮现出来。只有本土小孩才见过的书中一幕幕地名场景,虽说是作者虚构出来,但是跟现实也能一一对上,把我们拉回童年在岛上美好的回忆。所有的人物,蔡鹭禾、阿丽嫲、玉兔、阿霞、小菲、油葱、妙香……那都是我们自己或者身边的人呐,轮渡、虎巷、海边花园、山顶迷宫……都是儿时玩耍的地方,所有的人、场景和故事构成了一个小岛宇宙,把我陷在其中无法自拔。 跳出本土读者的身份,这本书也是我读过的最好的类方言小说,甚至可以和方方的作品媲美(当时读的方方几个融入武汉方言的小说,也是爱不释手)。所有的方言俗语自然的从各个人物口中说出,毫无作者的痕迹。书中故事类型也相当丰富,有乡土的,童年的,有魔幻的,但是每个故事的情感都是非常细腻,没有大开大合,缓缓道来,却后劲十足。书中描写场景的方式也都很有电影的镜头感,让人不禁联想到杨德昌的那种定格镜头。全书九个故事,从童年、青年、中年、老年,真的是有小岛史诗的那种感觉。 最后,真的很感谢这本书,感谢作者,给我们的岛落下那么精彩的一笔。 后记,今天正好带娃回了岛上,去了菽庄花园,看了“寿眉堂”,介绍了园主林尔嘉的原配太太是龚云环,出身书香门第,经常在园里作诗吟咏。鼓浪屿著名诗人舒婷,原名龚佩瑜,再看看作者的名字,就知道这真的是书香门第。

《岛屿的厝》读后感(篇三)

岛屿就是鼓浪屿,作者龚万莹是在鼓浪屿长大的孩子,她的第一本中短篇小说集写的是这座她生于斯长于斯的小岛。书中收录八则短篇小说和一则中篇小说,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离别。

第一种离别是人与岛屿的离别。《菜市钟声》中,水螺离开小岛,多年后返回,又带走了已为人父的添丁,添丁再回来时,女儿玉兔已经长大成人,他决定重新做回一个父亲。可水螺的儿子天恩却迎不回自己的母亲。《出山》中的小菲也离开了小岛去求学、工作、打拼,但她的牵挂依然在小岛上。岛上的医院迁走了,学校迁走了,生活越来越不方便,人们逐渐离开小岛,但他们还是会不断回来,他们的根依然扎在这里,无法完全斩断。

第二种离别是人与尘世的离别。《出山》中,油葱和妙香经营殡葬一条龙,为过身的岛民料理后事。《送王船》中,大炳和阿彬兄弟俩借由一段魔幻色彩的经历,与过世的人告别,也彼此和解。《鲸路》中,一头搁浅的鲸鱼让宝如从丧女的悔恨和痛苦中获得解脱。王船、大海、鲸鱼,岛民的离世也有着岛屿的独特方式。

第三种离别是与小岛上旧日时光的离别。《大厝雨暝》中阿嬷想要守住世代居住的老厝,但在疏于修理的护厝倒塌之后,也只能将老厝租出去,让人修缮,开起面向游客的干果店。《菜市钟声》《出山》中都有岛上生活今与昔的对比。作者说:『脑中以为一直在那里的岛屿倾覆了。』这种变化和倾覆,就连我这样一个游客,在相距十年的两次探访中也明显地感觉到了。

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同一段故事,比如水螺、添丁和阿霞的故事,油葱和妙香的故事,她可以借不同的叙述者,从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焦距,讲出不同的味道。有的是绵延几十年爱情纠缠的广角镜头,有的是深入人物内心的特写镜头。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人物,不同的镜头相互交错,编织成岛民生活的图卷。

《岛屿的厝》读后感(篇四)

想起第一次去鼓浪屿,作为一个北方人,感受最深的就是当地那种潮湿的温暖气候,道路中间的路滑袋都种着椰子树。短短的一周旅行时间,我的语速都不由自主的慢下来了,而在鼓浪屿岛屿上,我看到了不同的建筑风格,也看到了当地居民在旅游区中仍旧活出了自己的平淡生活。在某种程度上,鼓浪屿上的原始居民,和乌镇里的原始居民一样,日常生活总是会收到游客的影响。

在书中的故事中也讲述了,要时常将大门关好,不然就会有游客进入然后询问,看似好像是在纹路,却将自己的脚步定在了院子中。奶奶一直不希望将自家的院子和房子变成接待游客的地方,这样会感觉自己的家被外人入侵了。家中的院子很大,而屋子的建筑风格被称为厝,游客都觉得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大的厝,可是没有人知道这样的大厝也会漏水。

整个故事的转折点在于老厝的坍塌,台风天和雨天里厝都安然屹立,却没想到在某一天的雨停之后突然坍塌,而在这次事故之后,奶奶的身体也产生了一些变化。妈妈在整修了房屋之后开始接纳游客,而“我”的生活也因为游客的进入,开始变得富足。而奶奶在身体好转之后,带“我”离开岛屿去了外面的墓园,虽然当时的我已经感受到了气氛的不对,但是我仍旧不敢多看奶奶一眼。

整个故事最终停在一句,奶奶已经离开了我有十六年之久,着足以看出整个故事是一种回忆中的文字。对于曾经的我而言,年幼的我不知道当时的氛围沉重,也不知道老房子对于奶奶究竟有怎样的意义,我只是知道家庭富足会让我的生活会更加美好。可是或许对于奶奶而言,房子代表了所有曾经的回忆。

而在《送王船》中,我一滴次了解到,原来如今的海葬并不是我想象的那种,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海葬。我们需要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海域进行骨灰抛洒。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人们一直都对生死有所忌讳,所以对于已经死去的人也会抱有尊重,我们会担心迟到扣中的不是

《岛屿的厝》读后感(篇五)

在拿起这本书之前,老婆曾给我讲起过书里的故事,她说看她在书里看到了生死,看到痛哭流涕看到难以呼吸,我当时轻描淡写地跟她说,这都是故事。但当我也捧起这本书时,同样的情绪开始冲击我。

作者在描写与老厝的故事中,让我找到了一些久违的亲切感,带着那种微微腥咸的海风味,还有那种老木屋在阳光下晒出的霉菌味。

我的奶奶家在青岛的老城区里,那是一片德日建筑风格混杂的小楼群,欧式风格的建筑外墙,搭配着木质结构的旋梯和装饰,但进到院子里之后,每户又都是日式玄关和榻榻米式的客厅和地板,原本应该井井有条的小洋楼,在那个时代下,也变成了屋顶上种菜,园道里养鸡,一户多家的大杂院。每个周末我都去奶奶家玩,和邻居家的朋友玩游戏,和哥哥姐姐们在复杂的楼上捉迷藏,在一个个黝黑的过道中探险,便也成了童年的一大乐事。

尤其是开篇的《大厝雨暝》中,鹭禾怂恿表弟偷拿曲奇的那段小故事,让我想起小时候骗走妹妹的压岁钱去买小拼图玩具,但又不敢带回家,于是自作聪明地把玩具塞进楼道的砖缝里,想着隔天去拿来玩,但玩具早已不见踪影的情形。想来,这也是二三十年前,自以为早已忘记的回忆了。

从鹭禾的故事看到水螺、看到玉兔、看到阿彬兄弟、看到葱油伯和小菲,直到最后那一篇的对话,岛上的小人物们没有波澜壮阔的人生,没有千回百转的故事,只是慢慢地给你讲了一段段关于自己人生中的片段,就像我小时候,带着小马扎坐在马路边,听那些叔叔大爷们讲自己年轻的故事一般,爱恨生死,也只是匆匆一生罢了。

儿时的我是什么样子,其实已经非常模糊了,家乡是什么样子,也早已模棱两可,想起来的只是那片大海和又咸又潮湿的海风。我放下书,紧紧地抱着在厨房里做饭的老婆,她笑着跟我说,想哭就哭一下吧,我说也不至于,就只想抱一会。

小时候的奶奶和我,她笑的好美

《岛屿的厝》读后感(篇六)

作为一个东北长大的孩子,从小看到海浪、沙滩的字眼总会格外向往,每每听到那首经典传唱的《外婆的澎湖湾》都会想:我什么时候能走出去,看看蔚蓝大海。在许多东北孩子的印象里,好像南方沿海城市的格调天然就会比北方更精致、散发无限魅力,仿佛海边生活就是浪漫和文艺的代名词。

而在众多沿海旅游目的地中,鼓浪屿又是那个被描写成“世外桃源”的地方,古老的欧式建筑、浓厚的海洋气息,漫步在石板路上,听着椰风拂面,感受着岁月的沉淀.....

这两天读完青年作家龚万莹这本《岛屿的厝》,看到了小岛真实的风土人情,真的和想象中是不一样的。这部小说集以岛屿为背景,讲述了9个发生在岛上的故事,书中用清新的文笔和独特的叙事风格,展现了小岛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作者通过对岛上居民的生活琐事和日常交往的描写,使得整个岛屿生动起来,读完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浓厚的人情味和独特的闽南气息。

我比较喜欢的一篇是《大厝雨暝》,也是这本书的开篇,用小女孩鹭禾作为第一人称,以儿童的视角去看大人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里面的修辞手法和想象力充满了孩童般的灵动,一切发生在潮湿的空气中,发生在繁茂的芒果树和经年的老厝之中。

故事中人物的情绪也很有感染力,在老厝庭院疯玩的鹭禾和表哥,严厉又自信的阿嬷,因下岗而哀伤的母亲,还有默默帮助塞信封(钱)的舅舅,作者的文字足以勾勒出每个人物的性格和暗藏的心事,把平凡细碎的生活琐事写出了满满的人情味。

整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带着伤感的力量的,在豆瓣主页上看到龚阿莹写的长评,更印证了我的想法。

或者是因为对生养她的小岛过于偏爱,作者很害怕一种东西,叫离别。好像人接近中年真的会开始思考生与死、病痛和衰败,随着长辈们在亲人的悲痛中离去,那些熟悉的人和情感会被时间带走,时间也会带来新的人和情感链接。

世人自古都会有这样的情感,不然苏东坡也不会写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感谢这个小岛女孩,用文字把养育她的一方水土呈现出来,我一定要找个时间亲眼看一下真实的鼓浪屿。

《岛屿的厝》读后感(篇七)

这本第一篇第一段我读了整三遍,它是这样的:“热天,我们岛会下暴雨,好像同时在下两场。庭院里,老芒果树展开枝桠,雨水从缝隙掉落下来,把清水红砖打得湿透透。潮湿天,特别是雨前,大水蛾多到变成乌帐子,把路灯的光线都关起来。” 读三遍不是因为它写得多妙,是在这三遍里我分别回忆起了大三下学期泉州接连落了近两个月的雨水,从窗缝门缝里拼命挤进宿舍的水蛾,华园大道两边的芒果树以及莲园七号楼的红砖地。没错,它太闽南了。 其实以“故乡”为母题的书我一直比较警惕,因为太多了,写得烂的就更多。这种烂一般是两种,要么写着写着突变作者黄金岁月回忆录,满篇都是我当年怎么怎么牛逼,是如何如何一步一步从故乡出走打拼到今天,絮叨一堆其实故乡就是个幌子;要么蓄力煽情,一把鼻涕一把泪跟给故乡号丧似的,搞得人厌烦至极。所以在读《岛屿的厝》之前尽管有专业好评我还是没放全心的,接着看完了第一篇《大厝雨暝》,安心了。看到倒数第二篇《出山》,给我哭得底妆留下两道印(还好店里没客人......)。这种流泪不是作者故意这么写,意思跟你说,嘿看见没我写这段就是专门给你准备哭的,哭完了记得说我写得好。而是她就静静地写给你看,不用任何预告,到触动的点了,眼泪水就开始哗哗淌,这就是作品的魅力,一击即中。 回到作品本身来说,龚万莹落笔很轻盈,一如她的南方小岛,水汽迷蒙里托出故事,柔和得让人发软,但丝丝缕缕的哀愁又萦绕不散,一会把你的心揉得皱皱巴巴,一会却把它熨烫得温暖服帖。年轻人对于家乡的“叛逆”和“出逃”并不是龚万莹写作的重点,她更接近于一种年岁流逝之下对故土温情脉脉的遥想回忆,青春的激烈热情褪去,留下的是更深厚坚实的默契,和故土也和童年的自己。所以她故事里的人总是那么善良平和,那么坚韧豁达;她故事里的岛屿也总是那么充满人情味和安全感,在永恒地等待游子归去,不管是梦中亦或现实。 厝,闽南语发音和“醋”同音,意思是房子、房屋,龚万莹离开她的小岛和她的厝很久了,想想我们也一样,求学、工作、深造......从我们第一次离家的那天起,其实就只会越走越远。但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每个人的厝,都会永远在回头就能看见的地方,门前亮一盏灯,告诉你“不要怕,这里永远是你的家”。

《岛屿的厝》读后感(篇八)

我国当下众多青年作家的小说,已然显现出一种斑驳的地域性,有的书写充满冰碴子味的东北(双雪涛、班宇、郑执),有的呈现小镇青年苦闷与疯狂的中原(郑在欢、魏思孝),有的描摹温热而不乏神秘的南国(林棹、陈春成)。这些作者成长于大江南北,并从他们的故土经验中汲取小说创作资源,从而共同组构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学版图。这批青年作家群体的崛起,昭示着一种饱含希望的可能性,中国文学的未来途径或许正在这种可能性中孕育。

依此来看,《岛屿的厝》显然属于南方叙事的延伸和分支,或者说,有别于潮汕性、云贵性之外的闽南性。这与作者龚万莹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她出生于厦门鼓浪屿,还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硕士,曾担任过欧洲跨国企业品牌经理。这部小说中的《出山》显然取材于作者的这段经历,也未尝不是作者的半自传性作品。

这部短篇小说集共包括九篇小说,而且这些小说中的人物与情节彼此互有串连,就像是一个紧密的网状结构,共同拼写出完整的故事图景。具体而言,在共享一个故事舞台(鼓浪屿/岛屿)的前提下,《大厝雨暝》《浮梦芒果树》《夜海皇帝鱼》《浓雾戏台》《菜市钟声》为一个独立宇宙,主要角色有“我”(蔡鹭禾)、“我”的 阿嬷、小菲、玉兔、天恩、玉兔的妈妈阿霞与爸爸添丁、天恩的妈妈汪水螺;《送王船》《鲸路》《出山》《白色庭园》为另一个独立宇宙,主要角色为大炳与阿彬两兄弟、宝如与志坚夫妇、油葱与妙香、“我”(小菲)、“我”的妈妈惠琴、赵保罗等。

无论伟大还是渺小,每个人都有一段广阔无垠的历史,在宏大或者局部的意义上,这段历史都有惊心动魄的时刻和波澜壮阔的走向,这部小说集可以说完美实践了这个主张:固守传统老厝、排斥外地游客的阿嬷;丈夫移情别恋、远走他乡,野蛮生长、坚强生活的阿霞;辛苦赚钱却失去女儿的宝如夫妇,在绝望中渐渐沉沦;半生颠簸,于老年光景结伴找乐的油葱伯与妙香姑婆。在高密度的南国风情与岛屿气氛中,有一股浓得化不开的情绪,其中有地理与空间的交汇、亲情与爱情的纠扯、生死与时空的缠拌,读完让人久久喘不过气来。

作者在对白中运用了大量的闽南方言,与人物形象、故事特质相契合,这也是这部小说十分独特的表征。方言标示着地域,地域影响着气候,气候烘托着故事,这些故事异乎寻常的潮湿,仿佛在字里行间就可以挤出水分来。小小的鼓浪屿,也是一个大大的世界,这里有大海的潮涨潮退,也有季风带来的大雨倾盆,我们像是在绵绵的海洋气候中完成了这次阅读。

于我而言,这次阅读是一次大汗淋漓的体验,潮湿而不沉闷,连绵而不逼迫。读完全书,细细回味起来,在起伏的情感中,尽是浪潮的冲击、世代的更迭与人情的可贵。

《岛屿的厝》读后感(篇九)

厝,本义是指磨刀石,后引申为房屋、安置等。厝,也是闽南人对家或家乡的独特称呼。 龚万莹,出生于厦门鼓浪屿。厦门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省南部;鼓浪屿地处厦门半岛西南隅,与厦门岛隔海相望,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屿”之一。岛屿的厝,即岛屿上的家。

作为龚万莹首部短篇小说集,《岛屿的厝》收录了《大厝雨暝》《浮梦芒果树》《夜海皇帝鱼》《浓雾戏台》《菜市钟声》《送王船》《鲸路》《出山》《白色庭园》九部中短篇小说。

《大厝雨暝》描写鹭禾与表哥的青少年生活,许多细节我也有过类似经历,比如下雨天用盆接屋顶漏下的雨水,不定时偷吃长辈珍藏的食品然后被发现……直到最后,笔锋一转,原来小说不是写儿童,而是纪念阿嬷,大有物是人非之感。 《菜市钟声》围绕着钟声开启或关闭,展现了两代人的情感纠葛,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坚强勇敢的阿霞,犯下错误后回来改悔的添丁,属于远方、不断逃离的水螺,以及因上辈恩怨而渐行渐远的玉兔与天恩。 《送王船》,叙述了两兄弟大炳与阿彬在经历众多波折后由仇恨对立走向和解的过程。 《鲸路》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一出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宝如深陷悲痛之中,无法抽离。 《出山》是讲述“坚守”与“出走”的故事,外公继续了坚守,小菲选择了背井离乡。两种选择,两个时代。

在《岛屿的厝》中,能看到独具特色的闽南方言或者俗语,如“三战吕布,桃花搭渡”“盖头盖面”“话仙”“靠北”等;也少不了植物与动物,如芒果树、榕树、水蛾、白蚁、蟑螂等;更多的是独居特色的雾、潮以及船和渔民。小说里似乎每个人、每件事物,都与水脱不了干系。阅读完毕,就像在海里游了一次泳,又像是洗了一个澡,全身都是湿润的。

世俗生活,被龚万莹描述得千姿百态,有滋有味;南方小岛上的九个故事,在龚万莹的笔下摇曳多姿,有血有肉;既有着感情的悲欢离合,也有着世俗的酸甜苦辣。更难能可贵的是,龚万莹敏锐捕捉到了潜藏在现实生活底下的暗流涌动与细微变化:她看到了文明车轮的滚滚向前,也看到了人们的精神世界的诸种变化。园子的兴衰,钟声的起伏,潮汐的起落,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都在她笔下。

《岛屿的厝》读后感(篇十)

恰在一个雨天开始读的《大厝雨暝》和《浮梦芒果树》。

实在太爱少女鹭禾了,甚至于这种喜爱是从名字开始的——身边多多少少总有名字里带“鹭”、年纪相仿的朋友,大致是生活于斯的人们对这个岛屿的致敬,而“阿禾”——在名字最后一字前加上“阿”字,是闽南这里无论从长辈或者伙伴间最习以为常且亲密的呼唤。所以,总觉得书里的阿禾如此亲切熟悉,像《俗女养成记》的阿玲,像小时候一起上下学的阿芬或阿琳,更像曾经镜子里小小的自己。

看着在芒果树下玩耍的阿禾,我仿佛回到那个年纪,仿佛还是那个孩子,可以和阿禾一起觊觎着蓝色铁盒的曲奇饼,一起偷听着大人们的谈话,时不时还要忙着和水蛾战斗。

曾经这个城市还是不太知名的岛,普通而安静,长在这里的孩子,好像注定没有北方孩子的豪爽,没有江南囡囡的秀气,我们不过是海边长大普通而不显眼的囝仔,但不妨碍我们好好的长大,怀着幻想,懵懂看着大人的世界,然后一路看着这种城市慢慢繁荣,也慢慢褪去原本最初的样子,如同看着自家的老厝如何慢慢老去,变样。

《送王船》忍不住读了两次,该如何说起那个在其他故事里作为配角出现的阿彬,还有他的哥哥的奇遇呢?无论如何,我是没法拒绝这般天马行空的文字的——人生好难,好多遗憾与无解,死亡好苦,活着好苦,所以,总要做些光怪陆离的梦吧?然后,说是和解也好,说是释然也罢,或者忏悔,或者惩罚,终究是好好继续走自己人生,直至终点。

老实说,看到《出山》的标题,我竟然没有第一时间反映过来这两字真正的含义,读至一半,才突然恍然大悟,原来是那个“出山”!心里大叫不好,正欢喜那油葱与妙香姑婆的日常点点滴滴,却因着这个想法仿佛被剧透了最后故事的结尾。

可是,死亡,本就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个话题,不是吗?

——其实原本一开始翻开《大厝雨暝》的时候是笑着看的,可最后当阿禾说,想来,阿嫲住进那里面已经十六年了。眼泪突然下来。忍不住想起自己身边离世的长辈,会怀念,会唏嘘,原来不是珍惜了,就可以坦然面对失去的,就可以没有阴影的。当我读到后面《鲸路》那一句“家人死了以后,死亡就成了家人,住在家里,不肯离去”,更是莫名哀伤起来,难以言表的窒息感,感受却如此真实。

书还是要继续看下去,就好像油葱说的,免惊,人生海海,日子照样要过。所以,继续跟着小菲在她与岛屿的细水长流中行走——喜欢那个个性十足的妙香姑婆,总觉得熟悉得仿佛曾经会来家中泡茶闲谈的隔壁阿婆,似乎《鲸路》就是她在茶桌旁缓缓聊起的别人家故事,却原来她也有着自己的波澜,而一想到她和油葱尽心尽力做着殡葬一条龙,终了他们的葬礼却是有些慌乱与匆忙,心里不禁有些难过——幸好,还有最后的《白色庭院》,让妙香和油葱一生的故事于眼前清晰起来——也算另一种完整的结局吧。

真巧,看完最后一段文字的此刻,凌晨两点,又是大雨而至。心里其实有些怅然,我感觉一些曾经的记忆在脑子里跳,既关于童年,也关于生死。怎么会忘记呢?海关钟楼每个准点的歌声那么清晰,可又是在哪一天突然悄然安静下去;怎么会忘记呢?那些大人们不让孩子说,自己却总谈天说地时脱口而出的闽南语粗话,当此刻文字再见,让人忍不住会心一笑;怎么会忘记呢?当这个岛屿变成网红景区,特产店代替原本亲切的生活气息,生长于此的孩子们偷偷的叹息。怎么就忘记了,“出山”这个词在我们最初的记忆里,并不是一段侠客行故事的开始,而是人生最后的告别;怎么就忘记了,属于这个岛屿的方言里,小时候大家爱说,闽南话“烦恼”听起来却是普通话的“欢乐”,却原来人生的道理早早就用这样开玩笑的方式让人知晓……

——我承认,我是带着滤镜看这本书的。虽然作者说,这是个虚构的岛屿,但总觉得有个类似原型的岛屿存在于那里,加上与之相同的年代,还有加入了闽南语写作的故事,确实别有一种莫名的亲切。书中那些独立而又带着淡淡联系的人们,也许普通,却让我看出了有一种真实的幸福。所以,真的太喜欢了,一度不舍得一下子读完,大抵都是在睡前时分一点一点去读,就好像书里阿禾那舍不得吃的曲奇饼。

或者,是希望自己合上书能做个关于过去的旧梦吧。

《岛屿的厝》读后感(篇十一)

最近很流行方言小说,潮汕方言,上海话,包括这本闽南现代语小说,似乎只要听几句就能在头脑中勾勒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画面, 很简洁,也很有灵性。

这本书是龚万莹的首部小说集,记载了一个小姑娘缤纷绚丽的记忆,在记忆里,有在黑白照片中跟我讲故事的阿嬷的爸爸,有性格倔强但爱我护着我的阿嬷,有日渐老去的母亲,还有一直在上夜班的在我记忆里留下一片剪影的父亲,油葱伯,阿霞,玉兔等等。 他们真实的活在我的身边,也一次次的出现在我的梦里,尽管很多时候我知道那只是因为无聊产生的虚幻的联想,却也让我在奇异的梦境中将他们曾经走过的人生轨迹真实的展现在我的眼前,他们并不是演员,清贫的生活也不是一个好舞台,所以这并不是一部好看的电影,但我自有办法让他们看起来很厉害,那就是我的空虚和无聊,我有大把的时间,也有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我的芒果树一起将生活变成了我想要的样子。 时间匆匆而过,生活总要继续,梦也终要醒来,生活的变化和亲人的离世让我慢慢成长起来,小岛也变得越来越不一样了,它用各种方式让我与它和周围的一切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终于我长成了大人的样子,一切仿佛都释然了,只是偶尔会被潮湿的海风勾起曾经的记忆,如此真实,如此沉重的记忆,仿佛命运的轮回,永远也不想忘记。 作者的笔法自带一种慵懒闲适的舒适感,虽不厚重却给人余韵悠长的感觉,很适合描写岛上生活给我们带去的感觉,也能像凝滞时间和空间一样将一种潮湿咸鲜的味道充满整个胸腔,像是包裹着果蝇的芒果树,也像堆积着陈腐与旧物的老厝,从古至今不曾改变。 在描绘岛民生活的时候以具体事件为节点,多角度并叙的写法,以散文的体例呈现出小说的效果,每段故事结构完整,以整体为单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乍看之下略显杂乱,但仔细读来仍保持了完整的故事节奏和情绪的延续。 文中随处可见的闽南方言并未给阅读带来障碍,反而因其特有的表意方式和优美的字词组合方式给人以特有的美感,虽然试了一下并不太习惯他们的词句,但看起来是赏心悦目的,期待更多的方言小说为我们带来丰富獨特的阅读体验。

《岛屿的厝》读后感(篇十二)

龚万莹的岛屿指的是鼓浪屿,而她笔下的鼓浪屿于我们来说却很陌生,我们眼中的岛屿已经开发成人人都想去打卡的旅游胜地,而她心中的岛屿是再也回不去的故乡,亦是心中永不崩坏的家园。

杨庆祥说:“万莹的《岛屿细事》以温婉细腻的笔法写一座岛屿的前世今生,字里行间有氤氲的水汽和海雾,没有什么可以挽留,除了回忆和书写。”

她这氤氲着水汽和海雾的的回忆也让我想起我的家乡。乡下地方虽然变化不大,却也再难寻到儿时的影子。那个在桂花树下给我摇扇、讲故事的外婆早已化成天上的星星;那些儿时的玩伴也散落各地,费心养育着各自的小孩;儿时爱翻的围墙如今已没人去翻,墙里墙外已然是一样的风景……心里涌上淡淡的伤感。

《繁花》是浓浓的上海风情,《岛屿的厝》则是一本岛屿女孩的成长时光簿,一幅活色生香的闽南风情画卷。

九个互相交错的故事,留住一座小岛的光阴流转。鹭禾、玉兔、天恩、小菲,他们用少年的目光推开成人世界的门,初尝人事的复杂。阿霞、惠琴、妙香,在成为坚韧的长辈之前,她们也曾在爱情的迷雾中穿越荆棘。

印象深刻的除了不肯修复老厝也不喜欢游人来参加的阿嬷,就是看起来很强势的阿霞。她骂人的时候声音超响,整个街心公园所有人都被震慑住。她是全岛第①个文眉的人,眉峰深黑狠厉,头发是红色炸开的。“她指着我们,金戒指可以在我脑袋上凿个洞。”就是这样一个“很厉害”的女人却遭遇了闷声不响的男人的背叛,她男人拿着钱跟另一个有夫之妇私奔了。阿霞消沉了一段时间,就在阿嬷担心她想不开时,她又重新把生活过得风生水起了。她跟着客源变化改了几次经营方向:海鲜饭 店、咖啡馆、饮品店、民宿,一个人把生意做得吓吓叫。

老厝、歌仔戏台、菜市钟楼舞厅、福寿殡葬一条龙、山顶白色庭园……那些老地方终将被新地标覆盖,菜市钟楼如今成了网红咖啡馆,海鲜饭店改作了民宿,殡葬一条龙完败给上市公司的套餐服务……

故人乘船而去,新景点覆盖旧地貌,在这里长大的一代少年人终将离开,只是昨日的细事会如同潮水,在余生一次又一次地回到他们心上的小岛。

亲人离散,故乡消逝。这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吧,阅读的过程总能引起共鸣。想起林海音的那句话:“让实际的童年过去,让心灵的童年永存”。

《岛屿的厝》读后感(篇十三)

上世纪一度流行听闽南歌曲:“侬的爱情不要卖” “脚踏双船不应该”,诸如此类,小镇理发厅和租音像影碟的小店整日唱得缠绵不绝;“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甚至被高三班主任提名为鼓舞斗志的班歌之一,跟《走进新时代》一同,每晚上自习之前唱一遍。

除此以外,印象中看过一篇小说,现当代作家的作品,跟许地山、郁达夫作品收在一起。具体想不起来,就记得里面有个闽南女人,丈夫去了南洋做生意,后来带了女人到南洋,将其交给那边另娶的“鬼婆”。男人出门做生意,女人被大婆连拐带骗卖给另一个男人做老婆。后来生了个女儿,历经磨难后带着女儿回到故乡——似乎是在船上给作家讲述的。

翻开《岛屿的错》,那些关于闽南的记忆便一发涌现出来,既像是隔了许久重新翻出来,又似乎带来更多新鲜的印象。节奏欢快而怨念十足的舞曲和舞蹈,不过是闽南人丰富生活中的一部分。去南洋讨生活发家致富、抛家弃子的商人,确实是他们的祖上,发黄的黑白照片,还摆放在他们在故乡修建的大厝(cuo,福建一带的房子,类似于北方的四合院)里。在外组建家庭了还肯回来给修一间气派的大房子,可能出于对旧家妻儿的顾念或是一种补偿,也可能为了夸耀并让后人记得自己的显赫。住在那些古厝里的人,对祖辈怀抱着怎样一种复杂的感情?

他们也可能曾经是渔民的孩子,后来传统捕鱼的海域被封,出海的小船尘封了。他们曾经日常散步遛娃的海边公园成了收费景点,岸上出现了“人造海滩”一类古怪的产物。他们看到外地人对他们习以为常的世界所表现出的新奇,听见导游天花乱坠地吹嘘连他们都不知道的趣闻。他们一边过着属于自己的悲喜生活,一边被时代的浪潮裹挟,在宿命的安排中努力挣扎,兜兜转转后回到原地,认清世相。女子的幻梦,男子的痴狂,孩子的懵懂,都在岁月的咀嚼中,慢慢化为齑粉。该去的总归要去,要来的终究会来。

小岛亦是如此。古厝和白色庭园,成了两个衰败枯萎的幻梦。老一辈人苦心经营的“玻璃店、五金店都没有了”,“都是些岛上不曾有过却号称是百年老字号店”,何其讽刺。然而小菲的阿公说: “不是外地人的问题,是我们自己没路用。不是你的问题,是我们这辈人没路用。但我们能搞成这样,已经很可以了,所以没人好怪。”这段感慨,既是岛上的人与时代的和解,也是一辈人与下辈人的和解。

小岛上的年轻人大多离开这里,或成为“平原人”,或成为“北仔”,或到地球的另一边,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追寻。但午夜梦回,千里之外的游子会忆起往日的古老店铺和温暖人情、那些厝民深爱的花朵和他们充满烟火气的饮食。而那些驻守原地的人——像遥远的岛屿一样——也不得不接受无形中正悄然改变的海岸和岸上熙攘往来的人群。

又: 看这本书时,忍不住网购一盒闽南风味小吃绿豆饼和芋相莲饼。打开吃时,正好看到小菲阿妈和赵叔开公司失败,去香港的梦想化为泡影,回到小岛上开了一家双喜饼店,“坚持用真绿豆真芋头做饼,虽然成本高了许多。” 有了这份氛围感,原本觉得平平无奇的饼,顿时变得值得珍惜了。薄薄的冰皮,淡绿的绿豆馅和淡紫的芋泥馅,确实出自闽南人家的心思。只不知道,在旅游和直播网购浪潮的冲击之下,如今的生意人,是否还能保持祖辈的传统,过他们宁静中隐藏着不宁静的海岛生活。

《岛屿的厝》读后感(篇十四)

合上书,发觉自己坐在岛上。

迷蒙的雾气缓慢游移,小女孩啪嗒啪嗒大步跑过,扬起的小辫子最后一个从眼前消失。

潮气,我的指尖滴水,浑身坠下雨滴。

但这一切都是温和的,太阳要升起了,雾气收拢到湿润的角落。

女孩低着头盯着脚尖,挨着熟透了摔得稀烂的芒果,“再见,大树 ”

土壤下交错的根脉会传达,小岛一定知晓。

阳光在每一个角落,岛屿是一座亮了灯的小房子,等她回来时呼口气,岛屿才安心熄了灯休息

离开故乡后才能回望到它的全貌,时间不断消逝才会留下光阴的故事。

《岛屿的厝》,讲述南方小岛上的九个故事。

倒塌的古厝,阿嬷随着萎顿了身影,我们提前讲好告别的话语,然后等待一生一次的雨来雨停

芒果树悄悄对小女孩说的话,是童稚世界中朦胧察觉的现实,抓走树上的虫子,是不是就能抓走所有的病与死?

天恩被浓郁的雾遮住了眼、捆住了手、束缚了腿,封住了口,喊不出“求你留下”的话,只好攥紧手中的花,递给不存在的幻影。

岛上的钟声再次响起的时候,玉兔牵着爱人的手,添丁和阿霞依偎着睡去,天恩想这次一定要妈妈永远留下,水螺不断地逃离,什么都没带走,但带走了唯一牵挂的心

………

九个短篇故事交织在一起,如同脚下这片土地里,榕树那盘根错节的根。

生与死的事情很难开口,我们总是不习惯告别。家中的温情亦或是难堪都关在门里,现代人是分居的格间。生活在城市,会感觉自己直直地刺在地面,但没有根须。

我们总会想念那可以蜷缩的、柔软的归处——故乡与家

我坐在闽南读闽南,仍感小岛的风不同、树会传达变幻的话语,但世情依旧,故乡总是在永恒的夹缝里。

作者的语言是不急不缓的,带有鼓浪屿岛民特有的自在与生命力。慢悠悠的坦然,其中缘由,藏在笼罩小岛的浓雾里。

小岛离厦门很近,只要跨海就好,可真正的出行如何,全看大海脸色。

雾气升起,难以行船,再怎样急躁也只能等雾散去。索性随它去吧,大海,这任性孩童!于是慢慢生活,细细书写,不管远行到哪里,都有岛民的这份白日悠长。

雾把小岛笼罩,把时间拨慢,把此处与嘈杂喧哗隔开,于是语言自然是缓慢而有力的。这力量来自于自然大方的托付,来自于在岛屿深处潜游的鲸,来自于记忆里纠缠不散的迷雾。

小说选用多视角并叙的方式,因此在书写时并无审视与谴责的目光,笔像温和的风抚过每一个人的生活。

“他们不是旅游景点的NPC,每个人都有深藏心底的情愫与伤痛。”

从此听鼓浪屿,不再只是属于游客的一个最美的“打卡点“

我看到岛民的哭与笑,看到女孩离开小岛又重新归来,看到雾聚起又散去——

我不仅看到小岛过往,也看到今日,看到明日

我看到时间轮转,又看到它向前。

《岛屿的厝》读后感(篇十五)

这几天听一期播客节目,主播之一和请的嘉宾都是闽南人,她们就以自己的经历讲了闽南女性的故事,在她们的叙述中,我就特别想看更多相关的故事。然后我在豆瓣新书中看到了《岛屿的厝》,我决定读它。

读第一个故事时,我就像在看小时候那种慢镜头的家庭生活剧。故事的主角是乖巧的少女阿禾,不过在那个贫瘠的年代,再乖巧的小孩如她,也会因馋嘴和表哥合伙偷阿嬷藏起来的曲奇饼干,后来当然是被阿嬷发现了。这让我想到了小时候偷零钱被爸爸发现的事,我妈和阿禾的妈妈一样护着,然后我就记住这是不好的。

这个故事还让我学到了很多闽南方言,“歹势”就是“不好意思”,“肖想”就是“妄想”,“水当当”就是“很漂亮”,“代志”是“事情”。因为这些小收获,我简直想再去一趟鼓浪屿,用方言与当地的人对话。

等我读完第五个故事,我突然发现这些故事之间是有联系的,它们真的就像连续剧一样,每个故事都藏着下个故事或者下下个故事的人物或情节伏笔。它们合在一起是小岛近百年的生活情景剧。

第一、二个故事是少女阿禾的系列故事,第一个故事是阿禾回忆她的阿嬷,第二个故事是年幼的阿禾曾经为守护她的家努力过,最后是邻居的善意让她实现了愿望。第一个故事中的配角将会出现在后面的故事中。

第三、四、五个故事是玉兔系列故事,她是阿禾少年的玩伴之一。这三个故事展现了不安于现状出走(出轨)与留下的人的生活状况。有的人兜兜转转还是选择过安逸的小岛生活,有的人却习惯了漂泊的命运。而孩子(玉兔、天恩)是否能从父母的命运中跳脱出来,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第六个故事是唯一一个写虚事为主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和其他人物的联系不大。但这个故事也是最让我惊讶的故事,因为作者描述的场景比我做过最离奇的梦还显得更有想象力。这是两个兄弟的故事,他们遵母亲的遗嘱送她的骨灰去海葬,然后两人不约而同地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梦境,醒来后的两人化干戈为玉帛,圆了去世母亲的心愿。

第七、八、九个故事是中年妙香的系列故事。第九个故事的写作手法让我惊艳,作者的每段分别以“阿聪说”“妙香说”“管家说”开头,然后通过三个人的口吻展现了上一代人的故事,也让我间接理解了前面的两个故事。这个故事的结尾很耐人寻味。

阿聪说:“雨下在肩头,雨落在眼睫上。”

妙香说:“所以我们等等。再等等。”

我很难想象这是作者龚万莹的首部小说合集,单个故事是一个个丰富多彩的画,当它们合在一起,就像是《清明上河图》一样让我震撼。这些故事既有生活情景剧的烟火气,又不缺最好的推理小说那样的伏笔。加上作者以至少三种手法写了不同的单篇小说,更是让我感受到作者丰富的表达能力。这可能是我这么多年读过最特别的一个小说合集。

还有两周多就过年了。过年期间想追剧的南方或北方朋友,可以尝试下这本有生活气息的情景剧小说合集。这是一本我觉得至少要读两遍的书。即使我用一周左右慢慢读完了这本小说合集,我感觉自己可能还是漏掉了一些伏笔(比如第一个故事中就有第七个故事中的油葱伯)。

最后祝大家阅读愉快!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