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自我与本我读后感摘抄

自我与本我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23 16:50:14
自我与本我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04-23 16:50:14   小编:

《自我与本我》是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它探讨了人的内心世界中自我和本我之间的关系。作者提到,自我代表着个体的意识和理性,而本我则是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动。通过对自我和本我的分析,文章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阅读后,我深感人的内心是如此复杂而又神秘,而理性与欲望之间的冲突与平衡,是我们每个人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难题。

《自我与本我》读后感(一)

提到弗洛伊德的代表作,大多数人会想到《梦的解析》。但实际上,《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早期的作品,书中很多内容在后续作品中已经被修正,而弗洛伊德在晚年写作的《自我与本我》,才堪称他在理论成熟期的集大成之作。 1、弗洛伊德的著作体系

《自我与本我》读后感(二)

昨天9月23日,是著名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冥诞。

他的“精神分析”概念无处不在。他的理论帮助我们理解内心的情感、行为和思想背后的原因。

在生活中,你曾经是否感到自己的行为不受控制,有时候会做出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

《自我与本我》读后感(三)

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他的著作《梦的解析》,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正式形成。 他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医学模式的新基础,为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柱。 《自我与本我》简练地表达了精神分析学的理论要点和学说精髓。它共有三大篇章,分别是《超越愉悦原则》、《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及《自我与本我》。 自我是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的结合。本我则是无意识。本我是人最原始的欲望,遵循愉悦原则。自我来自本我,体现“人性”。遵循现实原则。人能从本我、自我走向超我。只有当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达到平衡时,人格才能和谐,稳步前进。 本书是专家导读版本,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弗洛伊德的精神理论,也能让大家更好地直面自己的灵魂,更加懂得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 人生或许就是追寻自我与本我和谐的一生。愿你能与自己和解,与世界和解,与跌宕起伏的人生和解。成为更好的自己,享受仅此一次的人生!

《自我与本我》读后感(四)

不知道你们是不是和我一样,会把想读的书按类别列出一个待读清单,然后一本一本的找来读。但是,其中总有一些经典之作因为各种原因一直存在清单里迟迟没有被勾掉,深究起来,不外乎一句话,机缘未到。 就像这本弗洛伊德的《自我与本我》,都快成了我的心理类书单中的钉子户了。之前看过的中文译本大多数从英文翻译过来,可是这书最初的原文是老爷子人用德文写的,这个德译英再英译中的过程中难免有些东西就会变得不那么精准了。 再加上这本书里的专业术语又特别多,读起来真是感觉每个字都认识,但就是反反复复看几遍还是满头问号一脸懵。找来不同的版本尝试几次,最终还是没能成功读完。 . 直到近期朋友给我推荐了读客的新版本,全书内容是由德文直译且无删减。书中收录了他的三篇成熟作品:《超越愉悦原则》、《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及《自我与本我》,还新增了作者原注100多处。 . 特别设置了专家伴读的部分,拥有26年从业经验的心理学家李孟潮老师全程提供导读讲解,终于能流畅地看完且看懂这本大师之作了。 . 看了讲解才明白了为什么书中会有如此多的专业术语却没有任何案例,原来这三篇文章是写给他的精神分析战友们,尤其是荣格等人看的。 . 作为弗洛伊德后期主要著作之一,书中围绕自我、本我、超我、潜意识、意识、认同、生本能、死本能、性本能等概念,简练地表达了精神分析学的关键要点。 . 其中的《自我与本我》作为《超越愉悦原则》的后续,发表于1923年,是弗洛伊德最后一篇重要著作,修正了他早期的本能学说、压抑对焦虑集心理防御机制关系理论,阐述了本我、自我、超我的分化形成。

《自我与本我》读后感(五)

也许是因为刚考完心理咨询师的缘故吧,拿到这本书有点兴奋,当时在学习的时候一直搞不太清楚弗洛伊德这自我与本我的概念,读完这本书让我有点醍醐灌顶,足以让我整个人脱胎换骨,怪不得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超越了心理学的范围, 渗透到哲学、人类学、文学、艺术、美学、社会学、 教育学等广泛的科学领域,影响甚大!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创始人。代表作:《自我与本我》《梦的解析》《性学三论》《精神分析引论》等。 为什么一点小事没做好,就喜欢责怪自己? -为什么很多事情还没尝试,就觉得自己做不到? -为什么总是在意外界评价,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这些习惯的自我否定原来都是在本质上自我与本我发生了冲突 本我 本我包括所有人类本能的欲望,甚至包括人类道德不允许的部分 超我 超我是“超越于我的东西在我之上的东西”。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理想自我,另一方面是道德禁忌,自我则价于本我和超我之间 自我 首先自我要想办法满足本我的欲望,其次它又要满足超我的理想和道德要求,最后自我还要不断地搜集,判断来自客观世界的信息从而达到本我、超我和客观世界三方面的平衡。如果自我能很好地实现三方面的平衡,我们内心中就会产生正面的情绪,如果自我不能实现这三方面的平衡,我们的内心就会产生一种负面情绪。 人类出于生存本能,心灵系统总是倾向于关注负面的信号,我们无法逃过记坏不记好的倾向,于是我们总是感到人生的滋味苦多于甜。生老病死,爱离别,怨憎会,求不得对我们来说苦难就是人生的常态。

这本书分为三个篇章 ·超越愉悦原则 ·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 ·自我与本我 这本书最大的舒适度是这在这新的版本中加入了专家导读和伴读,专家导读放在全书的开始部分,它针对三篇文章整体来分析和说明,专家伴读则分别附在三篇文章的前面来帮助读者深入细致了解每篇文章的细节,扫清了我的阅读障碍,值得推荐!

《自我与本我》读后感(六)

文/Abigale “年轻的日子还很长,可是今天又无所事事,忽然有一天你发现十年过去了,没人告诉你该什么时候起跑,噢,你错过了发令枪。计划蕞后总是要变成零,或是变成那草草的半页纸。活在安静的绝望中……时光流逝了,歌也结束了,但总觉得自己还有话要说。”

——弗洛伊德 其实生活哪有那么糟?读了弗洛伊德就会知道,习惯性否定自己的人,本质上都是自我与本我在冲突。 这本《自我与本我》(专家伴读版)是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代表作,由心理学专业译者德文直译,无删减,心理咨询专家李孟潮伴读,轻松讲透“我”心中那个矛盾又统一的怪兽,帮助我们认识自我与本我,洞察自我否定的根源。

01 认识“三个我”

指自我、本我、超我。 本我,更接近人类的兽性,包括各种本能的欲望。 超我,可以被比拟为人类的神性,是“超越于我的东西,在我之上的东西”,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我理想,二是道德禁忌。 自我,是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的部分,是“现实”。首先,它要满足本我的欲望;其次,又要满足超我的要求,做一个道德的人;蕞后,它还要不断搜集、判断外界(客体)信息,从而达到本我-超我-客体三方面的利益平衡。 总结一下,就是本我、自我、超我,相当于人的兽性、人性、神性,或者欲望、现实、理想。

02 自我否定、焦虑、抑郁的根源

超我通过自我来压抑本我的欲望,自我同时受本我、外部 世界和超我三方面的奴役。 当自我与超我关系紧张时,会出现自卑感、负罪感和忧郁症;当超我太强时,容易苛责自我,顺从他人,唯唯诺诺,也会出现强迫症和抑郁情绪;当本我太强时,言行会不顾社会规范和道德,容易冲动、情绪化、自大。 只有当本我、自我和超我达到平衡状态时,人格的马车才能朝目的地稳步前行。三者中的任意两者失衡,都会造成人格和内心的冲突,严重时就会形成日常生活中的神经症——焦虑、自卑、怀有负罪情绪等。

03 走出坏情绪的怪圈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转化。 弗洛伊德提出一种防御机制,叫作攻击转向自身,就是说,一个人对外的攻击性如果被抑制得太厉害,他的超我就会变得残忍,超过普通道德水准。 通俗来说,“我”不能太强势,也不能太压抑,中庸可能是平衡之道。

——End

《自我与本我》读后感(七)

我对于心理学其实一直充满了兴趣,之前我曾阅读过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但对其中部分内容深感理解困难。一方面其中的例子举例当下较远,另一方面其中有不少专业的理念。这一度让我对弗洛伊德的书望而却步。最近购买了这本读客文化的《自我与本我》专家伴读版,发现经过专家的解读和导读之后,大大降低了阅读难度,对人类内在心理结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认为很棒的一点是,读客的这本专家伴读版,是德文直译,翻译更加精准流畅,而且每篇文章前面,更有专家对相关文章的背景、理念和重点内容进行深入的解析和分析,让读者能够提纲挈领的去理解弗洛伊德的文本内容,并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

弗洛伊德在三篇文章中探讨了人的内在心理结构和潜意识的奥秘。这让我领悟到,我们的行为和情绪不仅受外部因素影响,更受内在心理结构的调控。 《超越愉悦原则》让我明白了人类生死观的复杂性,生之本能与死之本能相互作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选择。比如我们会看到一些人美食成瘾,成瘾背后其实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死之本能”在起作用。生育的背后是生之本能。 《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深刻揭示了群体心理的力量,让我反思了自己在群体中的行为和思维方式。理解了个体屈从于群体背后的逻辑与荒谬。 《自我与本我》则解释了自我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个理论让我明白了自我认知的复杂性,以及如何平衡本我和自我,以更加平和的态度接纳事务。 总之,通过这本书,我对心理学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更加明了人类行为背后的原因。我强烈建议大家可以读一读这个版本的《自我与本我》,尤其是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朋友。深入理解自我与本我的关系,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的挑战。

《自我与本我》读后感(八)

也许是因为刚考完心理咨询师的缘故吧,拿到这本书有点兴奋,当时在学习的时候一直搞不太清楚弗洛伊德这自我与本我的概念,读完这本书让我有点醍醐灌顶,足以让我整个人脱胎换骨,怪不得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超越了心理学的范围, 渗透到哲学、人类学、文学、艺术、美学、社会学、 教育学等广泛的科学领域,影响甚大!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创始人。代表作:《自我与本我》《梦的解析》《性学三论》《精神分析引论》等。 为什么一点小事没做好,就喜欢责怪自己? 为什么很多事情还没尝试,就觉得自己做不到? 为什么总是在意外界评价,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这些习惯的自我否定原来都是在本质上自我与本我发生了冲突 本我 本我包括所有人类本能的欲望,甚至包括人类道德不允许的部分 超我 超我是“超越于我的东西在我之上的东西”。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理想自我,另一方面是道德禁忌,自我则价于本我和超我之间 自我 首先自我要想办法满足本我的欲望,其次它又要满足超我的理想和道德要求,最后自我还要不断地搜集,判断来自客观世界的信息从而达到本我、超我和客观世界三方面的平衡。如果自我能很好地实现三方面的平衡,我们内心中就会产生正面的情绪,如果自我不能实现这三方面的平衡,我们的内心就会产生种种负面情绪。 人类出于生存本能,心灵系统总是倾向于关注负面的信号,我们无法逃过记坏不记好的倾向,于是我们总是感到人生的滋味苦多于甜。生老病死,爱离别,怨憎会,求不得对我们来说苦难就是人生的常态。 这本书分为三个篇章 ·超越愉悦原则 ·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 ·自我与本我 这本书最大的舒适度是这在这新的版本中加入了专家导读和伴读,专家导读放在全书的开始部分,它针对三篇文章整体来分析和说明,专家伴读则分别附在三篇文章的前面来帮助读者深入细致了解每篇文章的细节,扫清了我的阅读障碍,值得推荐!

《自我与本我》读后感(九)

也许是因为刚考完心理咨询师的缘故吧,拿到这本书有点兴奋,当时在学习的时候一直搞不太清楚弗洛伊德这自我与本我的概念,读完这本书让我有点醍醐灌顶,足以让我整个人脱胎换骨,怪不得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超越了心理学的范围, 渗透到哲学、人类学、文学、艺术、美学、社会学、 教育学等广泛的科学领域,影响甚大!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创始人。代表作:《自我与本我》《梦的解析》《性学三论》《精神分析引论》等。 为什么一点小事没做好,就喜欢责怪自己? 为什么很多事情还没尝试,就觉得自己做不到? 为什么总是在意外界评价,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这些习惯的自我否定原来都是在本质上自我与本我发生了冲突 本我 本我包括所有人类本能的欲望,甚至包括人类道德不允许的部分 超我 超我是“超越于我的东西在我之上的东西”。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理想自我,另一方面是道德禁忌,自我则价于本我和超我之间 自我 首先自我要想办法满足本我的欲望,其次它又要满足超我的理想和道德要求,最后自我还要不断地搜集,判断来自客观世界的信息从而达到本我、超我和客观世界三方面的平衡。如果自我能很好地实现三方面的平衡,我们内心中就会产生正面的情绪,如果自我不能实现这三方面的平衡,我们的内心就会产生种种负面情绪。 人类出于生存本能,心灵系统总是倾向于关注负面的信号,我们无法逃过记坏不记好的倾向,于是我们总是感到人生的滋味苦多于甜。生老病死,爱离别,怨憎会,求不得对我们来说苦难就是人生的常态。 这本书分为三个篇章 ·超越愉悦原则 ·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 ·自我与本我 这本书最大的舒适度是这在这新的版本中加入了专家导读和伴读,专家导读放在全书的开始部分,它针对三篇文章整体来分析和说明,专家伴读则分别附在三篇文章的前面来帮助读者深入细致了解每篇文章的细节,扫清了我的阅读障碍,值得推荐!

《自我与本我》读后感(十)

作为一个心理学爱好者,我去学了心理咨询师,年少时在图书馆借了《梦的解析》,但是看不懂又还了回去。这次看到这本《自我与本我》,迫不及待的想看。 《自我与本我》收录了弗洛伊德后期的三篇成熟作品:《超越唯乐原则》、《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及《自我与本我》,简练地表达了精神分析学的理论要点和学说精髓。 其中的《自我与本我》发表于1923年,是弗洛伊德最后一篇重要著作,被公认对人的心理及其活动做出了新颖的、革命性的描述。 现在我看的这本是专家伴读版,由李孟潮博士全书伴读。在本书收录的三篇佛洛伊德的作品前,李博士做了导读,分析和转述佛洛伊德的理论,并帮读者梳理了一下思路。在前读完李博士的伴读后,再去看佛洛伊德的原文,会更加有体会一些。 弗洛伊德的人格学说 弗洛伊德从心理学的视点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部分组成。 本我(ID),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 自我(ego),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自荣格在1922年《论分析心理学和诗的关系》一文中提出“集体无意识”以来,研究者对弗洛伊德的指摘似乎找到了理论上的支持,进而对精神分析学的鼻祖弗洛伊德不屑一顾。然而,“集体无意识”并非荣格的原创性观点,而是直接抄袭了弗洛伊德的思想。 弗洛伊德于1921年发表《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直接表明了“无意识本来就是集体的”:“我们的有意识行为是某种无意识的基质引起的,这种无意识的基质主要是由遗传影响在心理中形成的,它由无数代代相传的共同特征所组成,这些特征便形成了一个种族的天赋。”也就是说,个体并非是孤立的,“在个人的心理生活中,始终有他人的参与”,个体心理学和集体或社会心理学之间的差别并不明显,个体心理学在广义上也是集体心理学。 这本书需要花时间慢慢体会,而且也不是读一遍就完结的书,让我慢慢领悟。

《自我与本我》读后感(十一)

作为一个心理学爱好者,我去学了心理咨询师,年少时在图书馆借了《梦的解析》,但是看不懂又还了回去。这次看到这本《自我与本我》,迫不及待的想看。 《自我与本我》收录了弗洛伊德后期的三篇成熟作品:《超越唯乐原则》、《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及《自我与本我》,简练地表达了精神分析学的理论要点和学说精髓。 其中的《自我与本我》发表于1923年,是弗洛伊德最后一篇重要著作,被公认对人的心理及其活动做出了新颖的、革命性的描述。 现在我看的这本是专家伴读版,由李孟潮博士全书伴读。在本书收录的三篇佛洛伊德的作品前,李博士做了导读,分析和转述佛洛伊德的理论,并帮读者梳理了一下思路。在前读完李博士的伴读后,再去看佛洛伊德的原文,会更加有体会一些。 弗洛伊德的人格学说 弗洛伊德从心理学的视点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部分组成。 本我(ID),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 自我(ego),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自荣格在1922年《论分析心理学和诗的关系》一文中提出“集体无意识”以来,研究者对弗洛伊德的指摘似乎找到了理论上的支持,进而对精神分析学的鼻祖弗洛伊德不屑一顾。然而,“集体无意识”并非荣格的原创性观点,而是直接抄袭了弗洛伊德的思想。 弗洛伊德于1921年发表《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直接表明了“无意识本来就是集体的”:“我们的有意识行为是某种无意识的基质引起的,这种无意识的基质主要是由遗传影响在心理中形成的,它由无数代代相传的共同特征所组成,这些特征便形成了一个种族的天赋。”也就是说,个体并非是孤立的,“在个人的心理生活中,始终有他人的参与”,个体心理学和集体或社会心理学之间的差别并不明显,个体心理学在广义上也是集体心理学。 这本书需要花时间慢慢体会,而且也不是读一遍就完结的书,让我慢慢领悟。

《自我与本我》读后感(十二)

为什么你总是喜欢否定自己,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好,事情做不到,不敢表达自己?

根据精神分析理论的解释,这是因为你没有意识到,你的自我与本我在打架。

近期读了《自我与本我(专家伴读版)》,汇集了心理学领域的精神分析理论奠基人弗洛伊德的三篇重要论述,包括《超越愉悦原则》、《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以及《自我与本我》。

时至今日,无论是弗洛伊德的拥趸者、卫道士,还是他的理论更新迭代者,亦或是他的反对者,都基于这些基本论述,将精神分析领域版图不断扩充。

1、《超越愉悦原则》

当我们感受到不愉悦的时候,我们就会避免不愉悦,或者去主动获取愉悦。这就是“愉悦原则”。

他在书中说,“强迫性重复的源头是被压抑的无意识。”

而被压抑的无意识往往是令人不愿意回忆起来的、让人感到厌恶的往昔。人们以为是外部环境、事件、人物带来了刺激,殊不知是因为自身内在原因,启动了防御机制,来抵御外部刺激,带来的潜在伤害。

2、《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

弗洛伊德引用、总结和评价了勒庞的《乌合之众》。当人进入群体,他们倾向于不再沿用各自的想法、行为模式,而是会“用集体的心灵去感受、思考和行动”。勒庞认为: “群体,会抑制智力成就。群体,会提升情动”。

在精神分析理论看来,无论是婚姻、亲子还是友谊,都包含着消极敌对,而为了消融这种感受,需要个体进行压抑。

3、《自我与本我》

弗洛伊德在书中说,“本我是非常不道德的,自我努力成为道德的,超我则可以超越道德,然后表现得像本我一样残忍”。

这也正是我们不断否定自己,苛责自己,惩罚自己的根本原因。

如果我们不知道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存在,那么我们就会无意识地重复自己的思维、言语、行为和情绪等等。

荣格曾说过:若是无法觉察内在的情境,它们就会变成外在的命运。

对于心理学小白和不了解精神分析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阅读难度不小。好在拥有26年精神科医师从业经验的专家李孟潮进行了伴读,厘清、理解精神分析理论,起到了较大帮助作用。

经典之作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承前继后,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未来。而每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悟。

《自我与本我》读后感(十三)

即使是不是心理学相关专业者,对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名字也是如雷贯耳。今天——2023年9月23日,是这位精神分析之父的84周年忌辰。

经典是什么,经典是经得起岁月和历史的反复验证,越久越会呈现出其核心的光彩来——于之前,是集大成者,于往后,是一个新高度的开启。弗洛伊德的《自我与本我》,无疑就是经典中的经典。

读客于今年8月出版的这本《自我与本我》,是德语直译且无删减的版本,加上从事心理咨询行业26年的心理博士李孟潮的伴读,解决了很多阅读时的障碍,还把专业上的脉络和术语,解析得很透彻,对心理学入门者尤其友好。

全书选取的是弗洛伊德的经典三篇:《超愉悦原则》,《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自我与本我》。《自我与本我》一文,提出的人格结构理论可以说是心理学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革新。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自我、本我、超我组成。而这三个我与意识、前意识、无意识是密切相关、相互作用又能看作是一体的。在这个结构中,本我是无意识的,自我与超我都是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的综合体。这里的“前意识”,是我第一次正式接触,在人格理论中,前意识是介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而日常中我们总提及的“潜意识”,是可以等同于“无意识”的。

经典三篇可以看作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史,在我看来,《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一篇,已经有集大成之作《自我与本我》的基本架构了。人不可能和群体毫无联系还能生活下去,因此在心理学中。个体的研究必须和群体结果起来。在群体这方面,弗洛伊德还区分了小群体和大群体,并认为群体心理学更倾向于研究大群体,即我们常规意义上的社会团体和机构。

在这一篇中,我注意到一个观点:在群体的形成中,“每个人的情动会增加”。即情绪会被强化,达到的高度是在其它任何条件中都鲜能达到的。我想起之前一直理解不了的群体的狂热与恶,其实按弗洛伊德的观点都可以得到解释——即都是群体中的自动强迫现象,越是简单越容易被唤起并迅速传播。

不是心理专业的人读这样的大师级作品有什么用?我认为可以让自己在看待诸多事物时,能够以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而不是盲目站队、下结论;还能够从科学的角度去理解自己、接纳自己,而不是自我否定,陷入内耗。

我想做什么,我能够做什么,我应该做什么,这是弗洛伊德三个我的本质意义,也是我们的人生成长和追求。

《自我与本我》读后感(十四)

对于心理学稍有了解的读者一定都听说过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这个名字,他建立的精神分析学派更是心理治疗领域的奠基者,而弗洛伊德把精神问题作为一种疾病来对待也为我们对于心理问题的探索提供了一条道路,后来的心理治疗、心理咨询都是在弗洛伊德以及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基础上延展而来。因此弗洛伊德更是被心理学领域尊称为“老弗爷”。

经典大师的作品当然值得我们阅读。从经典之中汲取养分,当然也就能够更好的完善我们对于心理学理论的了解,同样的作为精神领域的开创者,他的研究对于我们普通人也依然有着很强的借鉴作用,毕竟在我们的心理学领域,还有着大量使用中的理论、专业词汇都是来自于弗洛伊德。

自我、本我、超我,这是心理学之中对于个人认识最常用的分类;意识、潜意识、无意识,这是对于人类心理活动的最佳分类;而生本能、死本能、力比多,这是我们探索自己内心诉求最常用的方法,这些概念都是来自于弗洛伊德。

那么我们在使用这些词汇的时候,是否真正了解这些词汇真实的定义呢?是否符合着弗洛伊德自己的理念呢?当然需要我们走进弗洛伊德著作的原本,从他自己的思考进行最初的探索。 可是因为弗洛伊德是一位严谨的学者,他的著作,更多出于学术目的而完成,对于我们中国读者来说阅读并不容易,相信所有读过德国学术专著的朋友都会有所感觉,那就是显得高深而艰涩。

而现在读客“三颗钻人类思想文库”就专门为弗洛伊德出版了这样一本《自我与本我》(专家伴读版)通过专业人士对于弗洛伊德经典著作的解读,带我们走进弗洛伊德的原著之中,带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弗洛伊德最经典作品的阅读。

这本书收录了弗洛伊德最能代表他思想的三篇文章,分别是《超越愉悦原则》《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自我与本我》,都是我们最常听到的这些概念的阐释和解读。 比如在《超越愉悦原则》之中,弗洛伊德就对于我们生活之中很多现象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探索着我们人类除了有着对于生存本能的欲望之外,更是有着一种“死之本能”。了解了这一理论,也就很容易解释现实中的一些人明知道某些事情对自己的身心有害,但依然欲罢不能的原因,这就是因为我们有着一种“向死而生”的意愿。

再比如在《自我与本我》之中,弗洛伊德分析着我们的意识对于行为的影响,分析着我们外在的表现往往会受到内在无意识的支撑,这就导致了我们会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在不同的状态下本我、自我、超我会有所侧重,而它们之间也会相互转化、相互渗透。对于这三者有了深入的了解,就能更好的对于我们自身有所了解。 那就让我们通过这样一本专家解读的弗洛伊德经典著作走进弗洛伊德的思考之中,并借助于弗洛伊德的思考,更好的认识我们自己。

《自我与本我》读后感(十五)

关于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奠基作品《自我和本我》里面的基础概念和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总是看到稀里糊涂的,看了这个版本立马就清楚了。

这个伴读版,伴读老师对核心内容做了剖析,形成了笔记,并给出了详细的思维导图。

一些笔记如下:

一、概念:

三种意识:

️意识,位于心理结构最表层;

是最直接的感知,比如早上醒来打开窗后,感受到迎面吹来的一阵微风。

️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

在日常生活中处于潜伏状态,但可以被唤起,比如一些模糊的记忆;口误、做梦也是前意识在起作用。

️无意识,位于心理结构最底层;

无法直接感知,是被压抑的愿望和情感,比如一些不愿想起的创伤、最原始的欲望等。

“三我”

1本我:是人最原始的欲望,具有“兽性”特征。

遵循愉悦原则和涅槃原则:既追求快乐至上,也具有死亡倾向(如攻击他人、自我惩罚等)。本我就像一个被溺爱的小孩,常常会说:“我就要这么做!”

2自我:我能够这么做

自我来自本我,体现“人性”。遵循现实原则,是受外部世界影响而改变的一部分本我。 自我就像一个仲裁者,判断后才做决定:“我能够这么做。”

3超我:我应该这么做

超我是自我的一部分,包含自我理想和道德禁忌,接近于“神性”。遵循道德原则,对自我和本我进行约束。超我就像一个完美主义者,时常苛责自己:“我应该这么做!”

二、关系

超我通过自我来压抑本我的欲望,自我同时受本我、外部世界和超我三方面的奴役。

当自我与超我关系紧张时,会出现负罪感、自卑感和忧郁症。

当超我太强时,容易苛责自我,顺从他人,唯唯诺诺,也会出现强迫症和抑郁情绪。当本我太强时,言行会不顾社会规范和道德,容易冲动、情绪化、自大。

只有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达到平衡状态时,人格的马车才能朝目的地稳步前行。三者中的任意两者失衡,都会造成人格和内心的冲突,严重时就会形成日常生活中的神经症--焦虑、自卑,怀有负罪情绪等。

死读书,不如选对书。期待“三颗钻”多出类似的经典解读版本。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