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巨匠: 西南联大1937-1946》是一本令人震撼的历史回顾。文章详细描述了西南联大这所创立于抗战时期的学府的光辉历程。在这段时间里,西南联大培养了一批杰出的学者和教育家,他们为中国的学术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本书展示了西南联大的辉煌成就,同时也让人反思和珍惜那个时代的教育精神。
大师巨匠 : 西南联大1937—1946读后感第一篇
“华北之大,竟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1937年抗 日战争爆发,在日军的疯狂轰炸下,南开大学几乎遭受灭顶之灾。在北平城内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也因日军的侵略岌岌可危。三校被 迫离开华北,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4月,三所学校再次西迁,迁址昆明,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同时,在云南的蒙自市建立分校,即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文学院。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
有人说西南联 大是历史长河中透出的微弱光亮,但就是这星星之火,却让我国的教育文脉得以延续。也是这闪闪的星光,照亮了光明的未来。
刚毅坚卓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校训。在逆境中,一群学者不畏艰难险阻,逆流而上。在困境中,坚守自己的学术事业。很多从西南联 大走出的学者,后来成为各个领域的学术代表。
虽然只有8年,但是,西南联 大在我国高等教学的百年发展进程中,却是一座令人高山止仰的丰碑。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杨振宁毕业于西南联 大。两弹一星的功勋邓稼先、赵九章毕业于西南联 大……。
西南联 大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国之精英,国之栋梁,也因此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一个前 所 未 有的奇迹。
大师巨匠:西南联大1937-1946》这本书,让西南联 大这段令人心潮澎湃的历史,走进大众视野。书中记录着一群拒绝被时代与命运挟持的有志青年,用良知照亮前行的路途,用信念拨开历史的迷雾,用学识构筑中国的未来。
1/8页大师巨匠 : 西南联大1937—1946读后感第二篇
关于西南联大的故事近些年当真出了不少书,不止书,还有影视剧,大家在西南联大的故事里仰望星斗,追溯过往,认真摩挲我们这个民族的元气。西南联大有很多名人,名人有很多故事,讲故事就充满传奇色彩,无论是老字辈的名士不羁气质,还是中年人跑警报的矫健身影,或者是少年人求学的潇洒如斯,都是非常动听的。
我是知道些西南联大掌故的,正因为知道有时也就略有不安,前人的苦痛,前人为学的艰难,前人思虑的挣扎……在这些故事的讲述下,会不会显得不那么的庄重,或者说我们仅仅只看到了一小面,冰山下好多东西被掩盖了,会不会买椟还珠?会不会错失好多本真,西南联大故事的传颂讲法,一方面有对前辈学人的敬仰,有对先贤成就文脉弦歌不绝的感佩,除此之外会不会有因对现世教育的不满,而从历史往昔中找寻些许慰藉……讲真,当我了解的多一些后,有一点点后怕。这些故事会不会是一种亵渎,除此会不会让厚重的历史碎片化,还有更多真实被尘封。但无论如何,我终究是一个喜欢听故事的人,我不想在这些故事中去伪存真,我更想这些故事在彼时彼地,发挥作用,赓续精神,陶冶志气。
拿起《大师巨匠》这本书,我会想起自己的戏言,在文盲占大多数的时代,更容易培养出巨匠来。就像某某模范的事迹材料,实则无不渲染,好生可怕,脱离了一个人,充满着功利气,铜臭气,真正扎实努力的,是不是会被评价汝之不惠。人心终究是趋利避害。也许我拿着书,要喊我不相信。但无论如何,我又愿意听下故事。故事里的事,让人心潮澎湃,让后人兴高采烈。他们的作为,他们的作业,即便没办法誊抄,总可以效仿。就好比穆旦学英语的方法,我也是经常和学生推介的,一本字典记诵一页,撕去一页,到昆明时一本字典学完了。
美好的故事,需要动听的讲法,需要好的解人,我只想听故事,不想讲故事,因为我明白故事嘛?终归是可以听听的。
2022年8月10日夜
2/8页大师巨匠 : 西南联大1937—1946读后感第三篇
提到杨振宁,很多人可能会想到,多年以前82岁的杨振宁,娶了28岁的翁帆,这段“祖孙恋”也把杨振宁从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带到了普通大众的面前。
去年,杨振宁度过了自己的100岁生日。算一算,杨振宁和翁帆结婚已经18年了,这段婚姻也从最初的被非议到现在的被祝福。
杨振宁的百岁人生中,在西南联合大学度过的短短6年,对杨振宁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杨振宁在《读书教学四十年》中回忆道:西南联大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我在那里受到了良好的大学本科教育,也是在那里受到了同样良好的研究生教育。
西南联大,作为一所只存在了8年零11个月的大学,培养出了两位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和李政道,五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八位“两弹一星“功勋奖得主,170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堪称中国版的“人类群星闪耀时”。是他们在烽火连天的抗战时期,为中国保存了最重要的科研力量和优秀人才。
在《大师巨匠:西南联大1937—1946》一书中,以精简、晴朗的小传,刻画了西南联大二十多位大师的学养和风骨。
既有当时的老师,比如三百年来一人的陈寅恪,也有顽童哲学家金岳霖,有写文的朱自清、沈从文、闻一多,也有为当时中国教育发展呕心沥血的大学校长蒋梦麟,梅贻琦等人。
也有就读于该校的学生,如杨振宁,李政道等人。去年去世的翻译大师许渊冲也毕业于西南联大。 大师已远去,大师的精神从未走远。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深厚的学识教养,依然闪耀在我们的心中。
3/8页大师巨匠 : 西南联大1937—1946读后感第四篇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江南的女子就像是戴望舒笔下那个,撑着油纸伞,像丁香一样结满了愁怨的姑娘。
而湘西的女子,大概就是沈从文笔下边城中的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矢志不渝。
在翠翠的身上,寄托了沈从文的理想人生形式和理想爱情形式,一切都那么平淡,又那么的美好,平静而哀怨,美丽中又透着悠长的伤感。
1902年,沈从文出生在湘西凤凰县,凤凰城墙外的河流是沈从文儿时的乐园,给了他无穷的享受。小时候的沈从文,非常机灵,滑稽有趣,常常逗得别人捧腹大笑。小时候的沈从文爱逃学,爱幻想外面的世界。
1922年,20岁的沈从文离开了家乡,来到了北京,只有小学文化的沈从文渴望上大学。没有经济来源的他只好到北京大学旁听。立志要用一支笔打出一个天下。
比较好奇的是,离开凤凰的沈从文,自卑木讷。
第一次给学生上课的时候,站在讲台上脑子里一片空白,在众目睽睽之下占了将近10分钟。用现在的话说,这简直是大型社死现场。
好不容易开了口,原本1个小时的课,在十多分钟便讲完了。好死不死的是,在这个大型尴尬现场,坐在台下看沈从文出洋相的人中,还有后来成为他夫人的张兆和。
沈从文不敢表白,只能悄悄地写了第一封情书给张兆和。在聪明可爱的张兆和眼中,沈从文在众多的追求者中并不出众,最多能排到“癞蛤蟆第十三号”,好在沈从文的坚持,最终打动了张兆和。
这其中,沈从文的情书功不可没,比如那句著名的情话: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1933年,31岁的沈从文与23岁的张兆和结婚。
然而,一生敏感脆弱的沈从文,在60多岁的时候,不得不放弃了文学创作,开始专注文物的研究。就像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说的,越是知道他的伟大,我越为他的一生的寂寞伤心。
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因心脏病猝发去世。
1992年,沈从文的骨灰在家人的护送下回到了故乡凤凰。就像翠翠姑娘终于等到了她的二老一样。
小学文化的沈从文,非常非常的"平常”,一路从闭塞的湘西,走到了北京,走到了西南联大的中文系讲台上,走到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名单中,走到了你我的心中。
在《大师巨匠:西南联大1937—1946》中,有无数像沈从文一样的大师巨匠,在那个年代撑起中国文化和中国骨气,就像是中国版的“人类群星闪耀时”。
在这本书中,还有朱自清,钱钟书,冯友兰,华罗庚,杨振宁等人的小传,在那样艰苦的年代,一个人是如何跟时代抗争,成为出色的人,一个群体又是如何在教育资源匮乏的年代,为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培养了一位又一位世界级的大师呢。
这一本薄薄的书也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大师已远去,大师的精神从未走远。各领风骚的世界级大师,当成为当代青年的榜样。
4/8页大师巨匠 : 西南联大1937—1946读后感第五篇
1898年7月,日本的太阳旗在威海卫降下,清朝的龙旗也随之而起,但是国人并没有欢呼雀跃。因为接下来清朝的龙旗也被降下,取而代之的是英国的米字旗。
然而这场“国帜三易”的闹剧正好被当时还年轻的张伯苓全程目睹,对于这位曾经北洋水师学堂航海驾驶班成绩蕞优 秀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奇耻大辱。从威海卫回来之后,他便毅然决然选择退役。
原来,在威海卫的一幕深深刺痛了他的心,当他看着清兵一个个面黄肌瘦,精神萎靡,整个清兵部队都是蓬头垢面。而英军却截然不同,一个个身材魁梧,穿戴整齐,步伐稳健,身材飞扬。张伯苓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样状态的清兵去对抗外敌,怎么可能赢得了呢?而他所学的海军更不可能救得了中国。所以,他才会选择退役。
张伯苓知道,想要解救中国,就必 须要有强健的国民,不仅要在头脑上丰富起来,身体也要变得强壮才行,一定要造就一代新人,因此,他决定投身到教育的事业中。退役后的张伯苓又重新回到了天津,开启了他艰难的办学之路,同时也开始了他传奇而又曲折的一生。
1903年,张伯苓趁着暑假期间航海东渡,他亲身领略到日本对教育的重视,收到了非常大的启发,经过了4个月的考察后回国,创立了南开学校,并且确立了“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可是当时只有不到100个学生,到1917年的时候,也从当初不到百人的学生发展到1000多人。
随着人数的增加,张伯苓也意识到,他应该给更多的学生提供升 学的机会,创立高等学校才是国家发展的根本。于是,他又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当时已经41岁的他决定赴美学习,研究西方的教育理念。
但是,他这想法一出,顿时受到强烈的反对。然而,张伯苓根本就不在意外人的眼光,还是决定远赴大洋彼岸。
1918年,学成回国的张伯苓开始筹办南开大学,还设置了文科,理科和商科。这在当时的那个年代已经是非常难得的了。
张伯苓还提出了“不懂体育,做不得校长,没有体育就不叫教育的观点。所以他规定每年寒暑假开学的时候都要有体育考核,不达标就要找家长。
1937年卢沟桥事变,张伯苓情绪高昂的说到:”南开凝聚了我一生的心血,如果开战,难以保全,保不住就不保了,但是一定不能向日本人屈服!“
果真,战争一开始,南开就就被炸毁,损失惨重。蒋介石便公开宣布:”南开为中国而牺牲,有中国既有南开。“因此,他批准胡适,蒋梦麟建议,南开与北大清华组合为临时学校,后被迁到昆明,定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9年,蒋介石张伯苓正在家中休息,蒋介石却突然到访,原来重庆局势紧张,他希望张伯苓能立即去台湾,但是却被张伯苓婉言拒绝。
1951年张伯苓在家中突发脑溢血去世,享年75岁,也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再国家蕞艰难的时候依然坚守在文化和教育的事业上,犹如灯塔一样,照亮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也照亮了人民前行的路。
以上这段故事选自于《大师巨匠:西南联大1937-1946》,这本书深度刨析了23位大师艰苦的一生,我们将再书中看到他们面对艰难险阻时,是如何勇往直前,砥砺前行的!
5/8页大师巨匠 : 西南联大1937—1946读后感第六篇
一本荡气回肠的书籍,读完深深感受先辈们的无私奉献,用风气之先、家国情怀,刻画西南联大二十余位大师的学养与风骨,各自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文化品格,忠实讲述了他们的伟大与崇高,描绘了一轴无比辉煌的民国文化画卷。他们身处最艰苦的时代,不畏艰险,在逆境中勇往直前,成为各领域独当一面的世界级大师,可助当代青年以史为镜、躬身自照,持独立思考之精神,砥砺前行。
他们身处最艰苦的时代,不畏艰险,在逆境中勇往直前,成为各领域独当一面的世界级大师,可助当代青年以史为镜、躬身自照,持独立思考之精神,砥砺前行。每一位在历史留下痕迹的伟大人物,都经历了一帆寒风彻骨的艰辛道路,这里的每位大师都是不可复制的历史成就,他们在时代中破釜沉舟的勇气与力量感染着每一个人,回溯西南联大这段沧桑岁月,在那风云变幻、悲痛觉醒的大时代,历史的浪潮将西南联大的知识分子推到了舞台前沿,时代、民族、国家的宏大叙事,裹挟着他们的尊严、血泪、生命,写就了一段精彩纷呈而又众说纷纭的历史。这里的每一位大师都深深印证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当时战争动乱的时代,因为他们的存在,中国教育文脉得以延续。
1937年一个特殊的时间段,卢沟桥事变爆发,南开大学在日军的轰炸下遭遇灭顶之灾,在国破家亡的生死关头,清华,北大,南开大学,三校开启了史诗般的南迁之旅,先落脚长沙,后移至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群拒绝被时代挟持的教授和学子,一路播种,也一路收获,不仅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也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诚如北宋大儒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们以良知为明灯,穿越历史的迷雾,照见光明的未来。坐在桌前,看着这些文字,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如今的时代已经不在饥寒交迫,不会被敌人任人宰割,国家的强大,让每一位普通人都能安逸的上学,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历史是过去,是未来,更是现在的每一个瞬间。站在共同走过的时间渡口,重新凝视中国的过去与未来,我们会发现,西南联大那些故事里的吉光片羽,不是他者的叙事,而是我们的生命,是我们自己。过去并未走远,现实仍在那里,未来总会到来。如何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属于当下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使命,也是如今的年轻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电影《无问西东》中有台词道:“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循着这段西南联大历史中透出的微弱光亮,我们或许可以获得某些启迪,汲取点滴力量,相互鼓励,彼此温暖,共同克服这个时代,期许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当我们静下心来,逆着中国百年凝目回望,历史烟尘处,依稀有一群孑然挺立的身影,闪烁光芒。他们走过的道路,为百年后的我们,提供了一种生命的思量与前行的坐标。
6/8页大师巨匠 : 西南联大1937—1946读后感第七篇
记得在《无问东西》的电影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在清华读书的吴岭澜,他的文科成绩满分,而理科却挂了科。在他的主观意识里,他认为所有最优秀的人都在学习理科,他对自己很失望。他一直希望自己,也想可以选择理科。
直到,听到校长的一番话,他才幡然醒悟,最终遵从了自己内心的声音,选择了文科。后来,奔赴西南联大,成为一名老师。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依然矗的立西南联大,让人感慨。在那个沧桑岁月,悲痛觉醒的大时代,历史的浪潮将西南联大的教授和学子们,推到了历史舞台的前沿,裹挟着他们的尊严、血泪、不屈。这些乱世先生,明明是奔赴一场灾难,却更像是去赴一场华丽的盛宴。
《大师巨匠》(西南联大1937至1946)这本书,正是描述国家在“三千年未有之的大变局”的动荡时期,西南联大的学者、大师们,在逆境中勇往直前,探寻新出路的气概。
本书的编著者丁士轩,是一位青年作家,独立纪录片人,致力于口述历史、非虚构写作及媒体批评工作,铭轩工作室发起人。
书中大师的手绘画像出自汪士伦,他致力于“空间道”艺术设计哲学探索,尤其擅长钢笔水彩画主要编绘出版《庐山艺术特训营师生作品集》《空间道之走向设计》等。
书中以精简、清朗的人物小传,刻画出西南联大二十余位大师的学养与风骨。他们身处艰苦的时代,不畏艰险,在逆境中勇往直前,成为各领域独当一面的世界级大师。
在艰苦的年代,一个人如何与命运抗争,成为出色的人?教育资源最匮乏的时期,国家如何造就一位又一位世界级大师?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就是在特殊时期成立的一所大学,在抗日战争开始后高校内迁成立的一所综合性大学。起初,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来,在长沙遭到日机轰炸,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继续西迁到昆明,随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这所大学从1937年11月1日至1946年7月31日,共存在了8年11个月,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使中国教育的文脉得以延续,培养出了一大批卓越人才,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进步做了杰出的贡献,享有“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
一群被时代挟持的教授和学子,在西南联大,一路播种,一路收获,不仅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也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中国不亡,有我的张伯苓,天津南开大学的创立者,中国奥运先驱。有魅力,有担当的蒋梦麟,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清华百年有历史上的“四大哲人”梅贻琦、陈寅恪、叶企孙、潘光旦等等。
二十余位大师,以他们的良知为明灯,穿越了历史的迷雾,照亮了光明与未来。召唤我们当代青年以史为镜、躬身自照,持独立思考之精神,砥砺前行。
当我们静下心来,逆着中国百年凝目回望时,历史的烟尘处,依稀有一群孑然挺立的身影,闪烁光芒。他们走过的道路,为百年后的我们,提供了一种生命的思量与前行的坐标。
如同《无问东西》中的一段话: 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东西。
7/8页大师巨匠 : 西南联大1937—1946读后感第八篇
记得在《无问东西》的电影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在清华读书的吴岭澜,他的文科成绩满分,而理科却挂了科。在他的主观意识里,他认为所有最优秀的人都在学习理科,他对自己很失望。他一直希望自己,也想可以选择理科。
直到,听到校长的一番话,他才幡然醒悟,最终遵从了自己内心的声音,选择了文科。后来,奔赴西南联大,成为一名老师。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依然矗的立西南联大,让人感慨。在那个沧桑岁月,悲痛觉醒的大时代,历史的浪潮将西南联大的教授和学子们,推到了历史舞台的前沿,裹挟着他们的尊严、血泪、不屈。这些乱世先生,明明是奔赴一场灾难,却更像是去赴一场华丽的盛宴。
《大师巨匠》(西南联大1937至1946)这本书,正是描述国家在“三千年未有之的大变局”的动荡时期,西南联大的学者、大师们,在逆境中勇往直前,探寻新出路的气概。
本书的编著者丁士轩,是一位青年作家,独立纪录片人,致力于口述历史、非虚构写作及媒体批评工作,铭轩工作室发起人。
书中大师的手绘画像出自汪士伦,他致力于“空间道”艺术设计哲学探索,尤其擅长钢笔水彩画主要编绘出版《庐山艺术特训营师生作品集》《空间道之走向设计》等。
以精简、清朗的人物小传,刻画出西南联大二十余位大师的学养与风骨。他们身处艰苦的时代,不畏艰险,在逆境中勇往直前,成为各领域独当一面的世界级大师。
在艰苦的年代,一个人如何与命运抗争,成为出色的人?教育资源最匮乏的时期,国家如何造就一位又一位世界级大师?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就是在特殊时期成立的一所大学,在抗日战争开始后高校内迁成立的一所综合性大学。起初,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来,在长沙遭到日机轰炸,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继续西迁到昆明,随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这所大学从1937年11月1日至1946年7月31日,共存在了8年11个月,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使中国教育的文脉得以延续,培养出了一大批卓越人才,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进步做了杰出的贡献,享有“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
一群被时代挟持的教授和学子,在西南联大,一路播种,一路收获,不仅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也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中国不亡,有我的张伯苓,天津南开大学的创立者,中国奥运先驱。有魅力,有担当的蒋梦麟,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清华百年有历史上的“四大哲人”梅贻琦、陈寅恪、叶企孙、潘光旦等等。
二十余位大师,以他们的良知为明灯,穿越了历史的迷雾,照亮了光明与未来。召唤我们当代青年以史为镜、躬身自照,持独立思考之精神,砥砺前行。
当我们静下心来,逆着中国百年凝目回望时,历史的烟尘处,依稀有一群孑然挺立的身影,闪烁光芒。他们走过的道路,为百年后的我们,提供了一种生命的思量与前行的坐标。
如同《无问东西》中的一段话: 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东西。
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