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蒂克消亡史》是一部描写现代青年生活困境的小说。主人公在城市中挣扎生存,却被现实残酷地击溃。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和人际关系的崩溃,展现了现代社会中青年的迷茫和无助。读后感慨万千,反思人生的追求和困境。
罗曼蒂克消亡史读后感(一)
用摸鱼的时光断断续续看完。文本措辞很有几分村上春树的意境。作者说,我的文字胜于电影。确实。几个故事,冷漠的述说着人性底色里的颓败薄凉。没有过多的情节铺陈情感探析,简单白描的叙述自带冷香。每个角色都披着浓浓的阴影,一边努力为自己自圆其说,一边无力的沉沦寂寞。与影像相比,他的文字更能触摸灵魂。
罗曼蒂克消亡史读后感(二)
看了电影,很精彩,想了解一下原著,只看了一点,还不错!他一直拖到一九四九年五月初才坐上去香港的轮船,算得上真正的末班车。没有人知道他在拖什么或等待什么,我想他自己也未必知道,不过是下意识的拖延。不久他就死在香港,死前再没有值得记述的事件或说过的话,他基本没再说话,这没什么可奇怪的,一切都不值一提,他终于走向自己的沉默。
罗曼蒂克消亡史读后感(三)
论杜月笙故事我只服这书
插叙及影射的方式描写了一个从辉煌到没落的杜月笙
个人魅力已经不用再重复了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他如此倜傥,是因为他是戴笠的人,戴笠是蒋的人...如果你也可以代表国家意志,即使是灰色地带的,也可以如此倜傥
同时还穿插了勇者斗恶龙,打倒恶龙以后自己也长出了尾巴的故事等
罗曼蒂克消亡史读后感(四)
这书写的非常像本书,但更类似一个剧本,7篇故事中拍成电影的三篇貌似要好看一些,总是盼着作者能把几个故事连在一起,却最终没连。大概是我想多了,这不是本逻辑很强的推理小说,只是演员一样的剧本而已。 整本书对表哥印象比较深刻,也就是第二篇的故事更扣人心弦,不过细想来总想看到更多维度的细节。总体来讲内容华丽有余而踏实不足。一般推荐。
罗曼蒂克消亡史读后感(五)
看了电影,觉得拍的真不错,觉得原著也应该不错!看了开篇,不错!他一直拖到一九四九年五月初才坐上去香港的轮船,算得上真正的末班车。没有人知道他在拖什么或等待什么,我想他自己也未必知道,不过是下意识的拖延。不久他就死在香港,死前再没有值得记述的事件或说过的话,他基本没再说话,这没什么可奇怪的,一切都不值一提,他终于走向自己的沉默。
罗曼蒂克消亡史读后感(六)
现代文独有的语言特点,现实,短促的句子勾勒出情景,犀利,没有一丝一毫的遮掩。故事很残忍很现实,充满的是人性。看完有点怀疑自己,怀疑人生,总觉得自己能够在这个世界中永远保持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追求,逐渐一点点,一点点地开始意识到生活的残忍,以为自己会一直充满信心的活下去,却开始怀疑其实假装的没有任何基础的乐观到底能支持自己走多久走多远。。。
罗曼蒂克消亡史读后感(七)
告诉你,像日本鬼子一样泯灭人性才是争取胜利及为碧池出气的唯一方法!复仇不要姿态!就是要血腥残暴的结果!并且杀人只是一个声音而已,砰!对于杀人你完全不必去在乎气味、挣扎、求救眼神…种种细节!就那么痛快的杀了就对了!之后你不会有任何阴霾噩梦恐惧!结构我没有意见,我只对人性有意见。全世界的战争片都在极力反战,然而我们为什么要宣扬这种残酷的东西!
罗曼蒂克消亡史读后感(八)
果然依旧难以喜爱当代中国纯文学小说,无论作者主要凭哪种职业谋生。 1.相对好看的,是同名电影的三篇原著——《吴小姐》(虽像人物小传但最耐读)、《罗曼蒂克消亡史》、《童子鸡》。 2.其他四篇很致郁,倒也适合拍成电影。 3.在全书最后的短篇《第三个X君》里,他评价主人公——“他努力取悦周围,同时又耿直地与周围为敌。”我通过电影和小说看到的程耳,好像同样如此。
罗曼蒂克消亡史读后感(九)
难道没有人跟我一样,觉得描写革命党的篇章很赞的吗?说到底就是胜者王侯败者贼,什么道德理想信仰,其实都是造反的托词! 书和电影都很隐晦,所以侥幸躲过审查。童子鸡,机缘巧合最后成了执政一方的一员。最讽刺的是,他活埋了北方客,后来自己也成了北方客。活埋的北方客当时跟陆先生拿自己的老婆和老妈赌咒发誓,让陆参透了这个党派是什么货色,从而避免了黄老板倒马桶的厄运!而童子鸡在以后的运动中也尝到了什么叫求死不能!
罗曼蒂克消亡史读后感(十)
她读书不多,却自以为并不少,偏爱被廉价的诗意打动。同时她也没能碰到好老师,并不真正会读书,翻去再多的页码也没有用处,知识与视野都很局限。 她生在普通人家,父母都颇为急功近利,渴望改变。她从小的教训便仅限于不近人情的严苛,却不得要领。她在压抑中学会了忍耐与逃避,离有效的解决之道相去甚远。这使得胡小姐即使在成名之后也仍然时时拘谨、紧张刻板。谈吐之间既没有市井的灵活风趣,也没有她所期待或是她以为拥有的智慧,无知而刻板。
罗曼蒂克消亡史读后感(十一)
很透彻、很冷淡、很真实 ,
可是这无力的感觉就是生活啊。
爱是无意义的么?你不能这么说,但是,在这里却发现,爱到最后却忘记了意义,忘记了爱从哪里开始,从哪里开始消散。
第一篇美人鱼印象很深刻,毕竟是第一篇,发现好像终于找到了这种直白真是的感情描写。一段段感情,有的简单,有的复杂。这里没有甜言蜜语,大家都是速食主义者。也没有狗血的桥段,一切都出于本能。
印象深刻的还有皮囊那篇,剧情转折十分流畅,写作手法十分值得学习。
罗曼蒂克消亡史读后感(十二)
“那些浪漫的,需要被重新打量,那些经得起打量的荒诞,才最浪漫。”字里行间好像带着点日本流行文学的影子,遣词造句中却又夹杂着些民国文学中常有的荒诞犀利的味道,每一篇文章看似都是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主人公,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喜怒哀乐,但说到底写的都是人性的故事,不堪的人性。看似放荡不羁的背后确是实实在在的悲天悯人,再回想一遍还是觉得很有趣。所有被隐藏在文字中的荒诞、局促、喜悦、悲伤最终都会随着时间消失不见,浪漫会消亡,人生命运也一样,忧愁畏怖,自有尽时。
罗曼蒂克消亡史读后感(十三)
看到看过这本书的文艺青年们的讨论,想起了高中时期矫情的自己。
没人跟我讨论,只有百度可以,谷歌可以,知乎和豆瓣以及微信阅读中寥寥的书评可以。
所以最荒诞。人们穷尽一生,不过是为了生存和舒适感。
就连欲望也是,臣服于舒适感。
所以浪漫一词,因为只是讨厌孤独时人会为自己感到可怜,逐渐消亡。
没有思考,只有麻木向前,结局未知,却也匆忙的过活。
今晚看电影吧。
有些句子还是不错的,但对于我来说或许因为缺乏什么沟通,也只是过眼云烟吧。
程序员。
罗曼蒂克消亡史读后感(十四)
读完,我对杜先生有所改观,暴力美学式的处事方式,也许也是一种有特殊魅力的浪漫。忽略繁琐的心理描写,人物还可以通过厚重的故事反向渲染,这种写法需要对小说整体有极强的掌控力,从小写大容易,从大来这小的很难。小说意料之中的精彩,人物刻画,事件进程,故事结构,均拿捏得当,让人觉得本该如此,不过分也不欠缺,这就是已经消亡的文学的罗曼蒂克吧。意料之外,最让我意动得,是自杀的×君,以及最后一段话,我们都一刻不停的朝着生命和人生的死亡前进,而,有的人,已经一骑绝尘,不留丝毫遗憾。
罗曼蒂克消亡史读后感(十五)
罗曼蒂克在百度上的释义:富有诗意,充满幻想。所谓消亡,就是我在书中几乎没有正面读到罗曼蒂克的体现,只能在小六的故事中抓到影子,在童子鸡与妓女的故事嗅到一点,在亡灵诗篇那个作品中感受到极致的癫狂的难以置信的幻想,偏执。这便是消亡吧。
按照正常的思维好像罗曼蒂克与生活是相违背的,选择了生活就注定要抛掉浪漫,幻想,属实不假,节奏快的生活把你压得喘不过气,罗曼蒂克如何见缝插针?正是这生活,赶走了罗曼蒂克,接来了平淡,温水煮青蛙似的将人磨得不敢言语,不敢想幻想,可悲又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