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钱穆谈中国历史文化:中华文化十二讲》经典读后感有感

《钱穆谈中国历史文化:中华文化十二讲》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7-30 15:40:30
《钱穆谈中国历史文化:中华文化十二讲》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07-30 15:40:30   小编:

《钱穆谈中国历史文化:中华文化十二讲》深刻解读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传承,强调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价值观。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揭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引发了读者对中华文化的思考和探索。

钱穆谈中国历史文化:中华文化十二讲读后感篇一

p30页齐人王斶应为颜斶。且此处“忠臣不事二主”,是源自《名贤集》,是不是颜斶说的还真无考可能钱穆先生知道吧 p111页沦浃心髓应为沦浃肌髓 p115页五代哪来的梁庄宗,京剧拜的不是唐明皇李隆基吗 第九讲原名——反攻复国的前途展望,有删减,不知道九州那本有吗 钱穆先生此次的演讲真的是繁缀无用,实在是不喜欢

钱穆谈中国历史文化:中华文化十二讲读后感篇二

本书是钱穆老师在各个空军基地讲演的整理合集。语言通俗易,内容并非晦涩的博大精深般典籍的教诲,而是将我们老生常谈的文化扶正。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存在太多了偏见和傲慢的曲解,我认为本书可以帮助部分人实现去昧。

本书让你更加深刻的理解性道合一、人和人伦、中庸之道等我们老生常谈却一直说错的文化内核。

一切有生物,尤其是人,显然有一个求生、好生、重生、谋生的倾向,有一种生的意志,即为性。

钱穆谈中国历史文化:中华文化十二讲读后感篇三

本次阅读的钱穆先生的《中华文化十二讲》,也是在长春等高铁回家的功夫在从书店买来,图个便宜、图个文化史。打开来发现是钱穆先生在台湾空军基地的演讲合集,有些失望,但好处是不会太难,也算是让我这种文化水平的能够懂个十之八九吧。之后计划拜读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本次先做为引子,了解下钱先生的治学思考逻辑吧。

性道合一

何为文化,civilization还是culture。古人言:“物相杂谓之文”,天地只生了男女,却未生夫妇。禽兽草木都有雌雄,但并没有夫妇。“刚柔交错,天文也。”人类从男女变成夫妇,再变成家庭,乃至国、天下,是为人文。钱穆先生开篇第一讲便是探讨中国文化的中心思想,钱先生概括为四个字:“性道合一”。性为天生塑造、道为后天之路,人文合一既是天人合一。那么何为道,何为性:

在我们把“文化”二字从洋文翻译出来之前,我们更习惯称之为“道”。

道与理也是分开的,人为人道,物为物理。天,有天理、天道,而人物低一等,人无理、物无道。

道和术也有差异,术是指技术,更针对物;而道则是教人,教育是道而非术。道分大道与小道,盗亦有道,中国文化重道不重术。

“人之初,性本善。”《中庸》说:“天命之谓性。”人有人性,物有物性。

性偏向于情感,故常称“性情”。一切行为发源于自己的性,而归宿于自己心上,便完成为己之德。性是先天的,德是后天的,故又常称“道德”。

三不朽

从中再结合到个人,如何将传统文化在自己的生活中力行。人称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立德在己,立功在时,立言则最难。中国几千年的时间也只有一孔一孟,立功则需要外部条件相配合,而立德则在于自身,孝父母、忠义礼等,所以古人将立德奉为第一位。

而如今却把这顺序颠倒了,人人想要发挥自己一套理论思想,一心向外部争取条件,结果还是自己做不了主,徒增苦痛。所以在自己眼前,就算整个世界不好,只要把自己做好,利用自己的三达德(智、仁、勇)来履行实践五达道(父母、君臣、夫妇、兄弟、朋友),各位就请从眼前的五伦做起吧!

中庸之道

《中庸》:“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何为中庸,其实也是我个人生活中比较会在意、想去了解的问题。所谓我理解的中庸绝对不是把事情单纯的和稀泥,调和折中,而是取其最优解。“极高明而道中庸”,正如射箭,射近射远皆是不准,只有靶心才是正中。

钱穆先生同时从另外一个角度做解析。真善美是谓西方人的说法,所谓极致的善。而中国人的思维是不取极端,世间并非两重世界,而是一条线,两端皆在同一线上。现实人生没有至善,也没有极恶,如上帝与恶魔、天堂与地狱。所以无论你站在哪一端,只要心向善,动一步或一念向善,便是善;若原来是靠近善的一面,只动一念向相反方向,便是恶。所谓“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讲善恶也应在人生中的每刹那、每秒之每动念上区分,社会之中职业有高下而品格无高下之分,只要能尽职便是高,能尽到机智便是圣人。

全书通读下来先生不以学术为目的,只以个人之思考推广中国之文化,每章读至片尾,颇有发人奋进之劲。回看五十年前钱穆先生在台湾的演讲,仍能感受其时代之独特性。

钱穆先生一生最后的手笔是这么写的,他认为,在中国古人的思想中,天命与人生是合一的,不能分开谈,“人生最大目标、最高宗旨,即在能发明天命。孔子为儒家所奉称最知天命者,其他自颜渊以下,其人品德性之高下,即各以其离于天命远近为分别。这是中国古代论人生之最高宗旨,后代人亦与此不远,这可说是我中华民族论学分别之大体所在...此下世界文化之归趣,恐必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宗主。”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