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你是对的》读后感精选

《你是对的》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22 23:00:31
《你是对的》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05-22 23:00:31   小编:

《你是对的》是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以一个小故事勾勒出了人与人之间常常发生的误解和争执。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的内心独白,让读者深入了解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相互之间的误解。文章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在争论中,我们应该更加包容和理解对方,而不是执着于自己的观点。这篇文章让人思考如何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

你是对的读后感第一篇

《 你是对的 》/ 郑惠信 著

------「小晓Small’s Booklist 」------

你是对的读后感第二篇

共情,并不是迎合对方。而是先看到自己,不然做不到真正的共情,自己也会累。共情只接受对方的感受与情绪,不要去接受对方的行为,情绪永远是真的,接纳对方的情绪就打开了对方的心门,并不需要去给予建议寻求解决之道。界限也讲的挺好,一段好的关系是有你有我,而不是有你没有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社会关系,如果关系中有你没有我,一味去忍让去迎合,期待对方能感化做出改变,最终一定会消失在对方的认知中,成为工具人,可以结束这段关系,至少对方会有一次反省的机会。

你是对的读后感第三篇

本书据作者介绍引用的例子都是真实案例改骗的,经过当事人同意,隐藏了姓名而己。

故事的开篇就是小孩在学校打人受到老师的批评,然后回家后又受到母亲的批评,小孩委屈的告诉妈妈,你为什么不问我为什么打同学,而是受了多次伤害后的反击,这就是“共情”,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情”,没见用整体的事例去为当事人着想,而且站在道德高点去评价。

很多事情不能用身同感受来形容,每个人的痛点不一样,身同感受并不是简单的同情,而是让自己变成那个人,和他成为一个整体,去共享一种体验,这就是同情,我们往往只关注“事”,而忽略了“情”,当一个人的内在情绪没得到理解甚至被否定时,内心会充满痛苦,也没有能力去解决问题。

作者郑惠信用三句话充分表达同情:接纳对方的情绪;准确描述对方的感受;给于反馈式而不是批评式的倾听。如果能深刻理解这三句话的真正意义和使用方式,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和他人的关系中迈向更好的阶段。

你是对的读后感第四篇

文|琪雪 【原创不易,且看且珍惜】 生活不如意十之八九,可最令人痛苦的不是生活本身,而是你一直否认自己因为不如意产生的情绪,进而不断内耗。 正如董卿说的,真正打败你的从来不是对手,而且你自己。 面对挑战会害怕,面对未来会迷茫,面对失败会沮丧,这都是人最本真最原始的感受。 可生活中却总有人用超人标准要求自己,将害怕归为懦弱,将迷茫归为无能,将沮丧归为失败者。 随后,日复一日地同这些负面情绪作斗争,以为战胜这些负面情绪就能拯救自己。殊不知,对自己最大的救赎是尊重自己的感受。 韩国作家郑惠信所著《你是对的》一书,就是在教我们学会尊重自身感受,并用案例告诉我们所有的感受都是对的。  《你是对的》一书在韩国九大城市被评选为年度书籍,销量突破40万册,强势占领Yes24、教保文库和阿拉丁这三大韩国书店的销售榜。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这本书,学习如何尊重自己感受,如何利用共情照顾好自己和别人的心。  不被理解才是痛苦的根源 还记得研一刚进实验室的时候,对周围环境不熟悉,学业压力又大。 同级的同学,由于提前进入实验室,已经开始做自己课题了,而我却刚起步,每次组会汇报,都会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无形中的压力,让我夜不能寐。我曾多次和我男朋友诉说这种压力,想要得到他的宽慰。可事与愿违,面对我的倾诉,他不但没有安慰我,反而一直指责和教导我。 “你有什么压力,你又不用挣钱养家。” “你就是之前过得太顺利了,没有经历挫折,所以这点压力都扛不住。” “以后不要将这些负面情绪传给我,你要学会自己调节。” 这一句句话,如同一块块石头,一直压在我的心头。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太脆弱,是不是不该有这样的情绪。 以至于在后面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在拧巴自己,不断进行精神内耗。 正如作者在书中说的,一个人在万般绝望,痛苦不堪时,最需要的是他人对自我感受的接受。从绝对客观的角度给予建议或帮助,却忽略个人的感受,关怀这种行为不仅没有必要,也没有意义。  尊重每一种情绪才是自我救赎的核心 在过去数十年,韩国的自杀率已经达到了世界前几名的程度。 在生活的重压下,人们常常会想与其活得这么累,不如忍受瞬间的痛苦,或许能得到永远的解脱。 这些产生自杀冲动的人在社会上屡见不鲜,可无一例外,在真正做出无法挽回的事之前,他们都曾向他人求助过。 可是很遗憾,当我们面对那些想死的人的时候,经常无法分辨他是想表达自己累得要死,还是真的宣告自己即将离开。 在自己紧张的同时,也不敢进一步深究产生这种念头的原因,害怕一个不小心触摸到了其禁区,对其带来二次伤害。 其实不然,作者认为,如果有人关心我们当时的心境和处境,讯问我们的感受,安慰和疗愈便已经开始了,问什么其实并不重要,被关心被理解这种行为本身就是疗愈的行为。 而在这一次又一次地询问当中,我们也能发现这些真实感受背后的原因,进而对症下药。 因此,尊重自身的感受才是自我救赎的核心。感受本身没有好坏,通过感受了解背后的原因,进而采取行动,才能进行自我救赎。  共情是疗愈自我的力量 一说到共情,大家总会有一些刻板印象。认为共情就是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产生共鸣,是一种对他人的疗愈行为。 也会认为,共情是在对方发言时不打断对方无妄下评论。作为一个好的共情者,只要从头到尾点头同意对方即可。 可作者却不这么认为。作者说,共情是在理解对方情感的过程当中,同时刺激个人深层情感的行为。 也就是说,在共情对方的同时,我们也能从中找到疗愈自己过往伤口的机会。 “任何时候都不忘自己任何时候都以自己为先,这才是共性最重要的秘诀。” 因为如果你将共情当成义务,一味地压制自己的情感,而将所有精力都放在对方身上,结果只会给自己带来莫大的压力。 正如作者提到的:“在共情对方时不忽略或者压抑自己的感受,才能真正达到共情的效果,所谓共情他人就是彼此互相帮助,共同迈向更轻盈,更自由的生命过程。” —END— 【我是琪雪,一个爱阅读,爱写作的理工女,用情打动,用文字温暖你。如果你喜欢我就点赞、关注我吧。】

你是对的读后感第五篇

刚升级妈妈不到半年的闺蜜告诉我她要离婚,我惊讶的同时马上回应“你是对的!”“发生了什么?”,她告诉我:疫情期间生产住院是没有家属陪同的,我只能远程的在微信里向我的队友诉苦。然后队友给我回复,“嗯,定好闹钟”我都被他气到吐血了。我刚剖腹产之后,才发现每两个小时要喂奶一次,还有堵奶导致发烧,婆婆跟我讲:“当妈都一样的忍忍就过去了”。听到她的经历仿佛看到五年前的自己。很多时候我们希望得到家人的共情,却往往都以失望告终,还有一些甚至酿成了悲剧。

韩国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师郑惠信在《你是对的》这本书里告诉我们没有真正的“负面情绪”只有未被了解的“真正需求”。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这位拥有30年资深经验的心理治疗师的金玉良方吧。

1、人们痛苦的主要原因是情绪和感受不被认同、理解

白手起家、带领企业家完成数千亿销售额的B君,从创业至今,没有一天睡觉超过三小时。他身体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亲朋好友见到他,总是对他表示仰慕,称赞他“真了不起”“从小跟别人不同”,接着话锋一转,提到自己最近过得多辛苦,顺势说起自己子女的求职问题,又或者拜托他的公司购买自家产品。亲朋好友几乎全部是有求而来。有一天,他参加长辈的七十岁寿宴,席间见到了小时候曾经同住一个屋檐下、彼此相差五岁的姑姑。姑姑一见到他,立刻红了眼眶,说他以前过得那么辛苦,现在经营规模这么大的公司肯定更辛苦。姑姑心疼地问他:“你小时候肠胃不好,现在还有肠胃病的困扰吗?”姑姑甚至抓着他的手,自责地说自己之前忙没得时间照顾她,现在得找时间给他做些小时候常吃的小菜。见过姑姑后,他心中升起一股言语难以表达的奇妙感受。他期待再和姑姑见一面,边吃边叙旧;同时发现即使自己今天如此成功,其实也渴望的到其他人的安慰。

这也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工作、学历、职业不是真正的“自我”,我们的财力、权力、外表或能力,也不代表自我。拥有这一切外衣的人,当他们得不到外界对他们的真正关注时也会出现心理问题。

2、共情不只是理解,6条共情原则让共情有快速、精准、撼动人心的力量

在各种撼动人心、治疗受伤心灵的力量中,共情是最强大、最实用的力量。只有共情却不能完成善行,本书给到了读者6条共情的原则让作为非心理专业的普通人也能够运用这行之有效的技术。作者用了大量的案例来说明:唯有从各个角度仔细、缓慢、清晰地窥探人心,才能达到共情;越深入了解一个人的内在,越能理解对方,越能深度共情。

3、先照顾好自己,再做恰到好处的共情

共情并不是单纯“给予”对方共情的行为。共情是关注他人的同时,也关注自己、共情自己的行为。健全的共情,始于对界限的正确认知。作者明确自我保护的力量,是生存的必需品同时也展开阐述了6条关于共情的障碍,唯有跨越这些障碍,最终才能抵达共情,这也是我们普通人通往恰到好处的共情的必经之路。

4、利用共情技术成为真正有力量被需要的人

共情如此有力量又如此,其实本书在最开始就给了我们答案,那就是只需要3句话就能暖进人心。“你是对的。”“你最近心情怎么样?”“原来你是这样想的啊!”

一个人在万般绝望、痛苦不堪时,最需要的是他人对自我感受的接受,例如“你会那么做,一定是有什么原因”“你是对的。”而从绝对客观的角度给予建议或帮助,却忽略对个人感受的关怀,这种行为就像为“缺氧的人准备丰盛的大餐,不仅没有必要,也没有意义。

先聚焦感受,向对方询问并倾听回答,接着再不断询问、倾听,对方的内心与事情的面貌将会逐渐清晰。在如桌球游戏般你来我往的过程中,双方的心慢慢贴近,彼此的声音也将清晰的传入对方的耳朵里。

作者倾尽自己的经验与热忱,将大量的案例展示在我们眼前让我们了解共情令人惊艳且惊艳的力量。

你是对的读后感第六篇

学会共情,让你的人际关系更融洽 曾看到一篇心理测试小文章:恋爱中的女孩告诉喜欢她的男生感冒了,什么类型的男生最打动女孩心? 1.电话中情真意切让她多喝开水多休息的男生; 2.询问她用不用去买点药吃的男生; 3.在第一时间赶来,把感冒药送到的男生。 显而易见,第三种男生才是最打动女孩心的人,这种男生他用心感受到女孩此时感冒的感受,并做出有效行动。 第三种类型的男生就是典型的有共情能力的人。拥有共情能力的人不仅在生活中还是职场中,都能拥有一种超能力,让身边的人莫名地喜欢他,人缘特别好,在职场中充满魅力,有更多的晋升空间。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是否也可以拥有共情能力?答案是肯定的,只要你擅长说这三句话也能成为被别人需要、有力量、温暖人心的人。 “你是对的” “你最近心情怎样?” “原来你是这样想的啊!” 这貌似普通无奇的三句话,来自《你是对的》这本书的作者,有着30多年资历的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师,成功帮助一万多有心理问题疏通的韩国作者郑慧信女士,本书凝炼着她多年的诊疗经验和心得。

这本书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实践的,这是一本关于共情的行动指南,就像心肺复苏术一样简单神奇,只要你按照书中的简单操作,你也可以成为一个拥有共情能力的人,让自己的生活如同魔术师变魔术一样带来惊喜。 01 共情是用心接纳他人的情绪和感受

情绪是一个人真正自我的表现,生活和职场中绝大部分人都在克制和压抑自己的情绪,不敢随意发泄情绪,真实的自我部分都是不被看见,是被忽略的。

总被别人当做透明人被忽略的人是没有存在感或者价值感低,是非常糟糕的一种体验的。

动画片《千与千寻》大家一定记得里面的一个人物形象——无脸男,一袭黑长袍的怪物,带着一个白色的面具,它象征人类最原始的空虚和孤独。代表人群中那些心灵寂寞、不被重视、无法找寻自身价值的一群人。

在没有遇到千寻之前,无脸男就像一个透明人不被别人重视,没有存在感。当第一次在汤屋前面的桥上,千寻和它点头打招呼,这种被看见的需求感对无脸男是有巨大魅力,也是人类最原始的需求,无脸男的内心就被千寻彻底征服。

当我们的感受和需求被别人看见,才会有存在感和价值感。就像前面所说的感冒的恋爱女孩,她的感受和需求被第三种男生看见且被满足时,内心就会不由自主被打动,敞开心扉欣然接受他。

生活中每一个人无论财富、地位或者学历有多高,他们的内在需求如果不被看见,就会有强烈的孤单感。没有真正的负面情绪,只是内在需求未被满足或了解而已。情绪是每一个人真实自我的反应,所有的感受都是对的,

要学会共情,首先学会接纳他人的情绪和感受,和他站在同一战线上,肯定和支持他。只有接收到他人给予自己的正面肯定的人,才愿意真正打开心扉。

02 健全的共情 需要对共情能力的正确认知 真正拥有共情能力的人,就像救落水的人,自己必须先学会游泳,掌握一定的救人技巧,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去施救。否则贸然行动,无论施救者还是被救者,都会面临着生命的危险。 共情他人先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的共情他人。否则,一味地认同对方,全盘接受他人所有要求,只会让自己承受超出自身共情能力的压力,而不堪重负。 想分担他人的痛苦,必须同时给自己无限的共情,懂得自我保护,才有资格帮助别人。

共情他人的情绪和感受,而不是共情他人的行为。情绪和感受是对的,行为却不一定是对的。 03 成为有力量 被需要的人

共情不是同情,同情是对他人的情绪和感受的感同身受。共情,是走进他人心里,接纳和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感受。

共情不是情绪绑架,也不是强迫自己假装共情,更不是牺牲一方的共情。

共情自己与共情他人同时发生时要优先共情自己,就像我们常说的那句话:“要想爱别人,先要爱自己。”只有先共情自己,才能避免以扭曲的心态共情他人。

带着无所求、无所期待的心,共情对方时,只关心对方的回答,好奇对方的想法就足以。这种关心对方的态度,就足以疗愈人心。 共情他人要以反馈式的倾听和提问,而不是批判式的倾听和提问。先聚焦感受,向对方询问并倾听,再接着询问倾听,对方内心与事情的全貌都会逐渐清晰。 批判式的倾听和提问,哪怕是给出一个理性又正确的答案,本质上就是在否定对方,属于对心理有创伤者的第二次的伤害。 只有真正懂得和了解共情,了解共情的界线以及了解共情的阻碍,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共情对方。

《你是对的》这本书,先接纳对方的情绪和感受,情绪是一个人真实自我的内心世界的门把手,只有先接纳对方的情绪和感受,对方才可能敞开心扉,我们才有机会全面了解对方内心与事情全貌,更好地共情对方。

你是对的读后感第七篇

在生活当中你是不是常常有我不好的感受?比如伤心、厌恶、抑郁等等。这时候你就会非常需要有个人来陪伴你,跟你说说悄悄话,倾听你的声音。

但是这个话语一定需要符合你的心情,否则会使你讨厌对方。会想为什么你会说这种话。

在书籍《你是对的》当中,作者整篇文章都在诉说关于共情这件事情。

本书用到了对话的形式,来告诉我们各种关于共情的解读。比如说共情的六大原则,还有共情的六大障碍。

本书作者郑惠信是一位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师。他把30多年累积的助人经验总结为三句充分表达共情的话。核心要点就是接纳对方的情绪,准确描述对方的感受,给予反馈式,而不是批判式的倾听。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本书,共同探讨共情的美妙之处吧。

在一个人伤心难过的时候,你要先承认他的感受,再问为什么会这样,是不是有些什么原因导致的?

比如书中有一个孩子,离家出走,就是因为和父母闹了矛盾。找到了朋友,朋友对他说,爸妈那样对你,你肯定不想回家啊。这时这个孩子听到朋友这么说就瞬间能够感受到力量,当晚的愤怒和委屈会烟消云散。

如果朋友说了,何必把自己弄得这么狼狈,快回家吧,别傻了。这样的话,让孩子本来想呼吸新鲜空气,结果一下子,吸的全是废气。

所以,关心一个正在被负能量包围的人,一定要先承认他所说的话是对的,这样是非常有必要的。

很多时候在别人诉说他所经历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共情。 共情它不只是理解,还是快速、精准、撼动人心的力量。

共情不是单方面的听人诉说他的事情,那只是情感的迎合。

共情是理解对方情感的过程中,也同时刺激了自己个人深层的情感行为。

就像是一个老者,看到了一个青年所经历的事情,然后和他过往经历一模一样,然后和他们的性格也一样,是为了自己更好的生活努力奋斗的。

突然有一天青年,非常的伤心,然后找老者聊天,然后诉说了他的过往,然后老者在共情对方的同时,也无意中得到了窥探自己过往伤口的机会。

很多的心理咨询师在,倾听的时候,往往会积压着自己的情绪,没有关心自己。但是好的共情是,和对方聊天,不忽视自己或者压抑自己的感受。

在共情的时候也是需要跟着目标走的,定好你要共情的目标,然后朝着目标方向不断的给予回应和提问。

在共情的时候,要尽可能的关注于当事人本身。关注于当事人正处在什么样的情境当中?他的心情是怎么样的?而不是说现在在哪个地方工作,这个职位非常的好,有通过学习增加证书等等。这些东西都是对于当事人比较虚的东西,还是要关注与当事人正处的心情。

很多人不想去进行心理的咨询,主要原因就是不想让别人知道我有关于心理的疾病。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一些心理疾病的产生。比如说焦虑、敏感、抑郁等等。这些都是在身处环境的工作学习的生活中,不知不觉产生的。

所以千万不要去压抑自己的内心情感。有时候去进行心理咨询,然后通过心理咨询师的共情是能够主导整个治疗过程的强效治疗剂。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情绪,当情绪涌现出来时,就尽可能的接纳他们。持续变动的情绪才是实时反映我们内在状态的信号。

情绪的产生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有原因,所以情绪都是对的。在情绪的产生的时候需要多问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绪,是什么给我带来的。

没有真正的负面情绪,只有未被了解的内在需求。当你真正的感受到了他人的情绪,能够做到共情。他也能够为你敞开心扉,告诉你他所发生的事。完美的解决了他所需要的内在需求。他的情绪也就会被慢慢的舒展开,变得放松。

如果你想学习到更多有关共情的小技巧的话,你可以来阅读这本书。在被他人倾诉的时候,认真的倾听他所讲的内容,适当的表达自己的感受。让他觉得交你这个朋友是非常值得的一件事情。

真正的交心,是要在双方心与心相融,真诚的诉说真诚的感受。让共情成为你不可或缺的一项技能。

你是对的读后感第八篇

在内卷的当下,很多人都会容易不开心,容易否定自己。

心理学上说,没有真正的负面情绪,只有未被了解的内在需求。

韩国作者郑惠信有一本书《你是对的》,曾经获得过韩国九大城市评选的年度好书。作者认为,所有的感受都是对的,当你认识到这一点,你就能照顾好自己和别人的心。

你是对的,做一个有力量、被需要的人,用三句话暖进人心。

邻家的妹妹产后抑郁,每天都生活在痛苦当中,有一天她实在忍不住了,就去做了个心理咨询,回来后感觉不错,直到自己爱上了心理学,等孩子2岁的时候,她也考到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

有人说,孩子需要鼓励,其实,成年人的世界,更需要鼓励。

《你是对的》这本书的作者,曾有30多年的心理咨询经验。和1万多名心理咨询者面对面的交流,让她明白一个道理。心理治疗专家的出发点不同,对于咨询者能提供到的帮助也不同。

作者在书中提到,任何人都有创伤,一个人无论怎么健康,都不可能24小时保持健康;即便是神经衰弱的人,也并非24小时都是神经衰弱的状态。

对于需要治疗的心理疾病患者来说,唯有在了解了患者的本质,导致他创伤的本质,然后再采取相对的治疗措施的人,才是治疗师。

不是每个持有医生资格证的人,都可以被成为治疗师的。

对于心理学来说,作者提到一个观点,适用心理学。

适用心理学就像适用技术一样,对待心理咨询者是行之有效的心理解决办法。

适用心理学,是根据心理学知识,人人都可以掌握的日常心理学小方法。作者举了个例子。

我们没有厨师证,难道代表我们不会做饭吗?当然不是。

所以说,掌握一点心理学小知识,即便在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也可以自行解决。并不是所有的心理问题都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辅导。

生活中,我们心结郁闷,也会找朋友聊天,有的朋友特别擅长开解,和她沟通过后,原本觉得很伤心的事情,转眼间便烟消云散了。

适用心理学的核心是共情,学会共情,或者你有一个可以共情的朋友,估计生活中很多的不开心就会很容易被治愈。

《你是对的》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作者也是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和自己的共情。

共情,还有界限区分。共情,有一种神奇的效果,当你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对方的问题,可能对方的任何行动和选择,你都能理解。

心理治疗师,“家庭系统排列”创始人海灵格有一段笔者特别认同。

我允许别人如他所是

我允许,他会有这样的所思所想

如此评判我,如此对待我

因为我知道

他本来就是这个样子

在他那里,他是对的。

笔者有一个朋友,心胸豁达,对于社交关系,她处理的很好。笔者有一次问她原因,她说,如果你把所有人当作一个基本的人来看,那么他所做的一切都能理解。但是你要是把一些人贴上了关系的标签,就很容易出现问题。

现在想来,这种认知,竟然和心理学大师的建议吻合。

“你永远是对的”,是因为你所有的选择都有理由。

如果我身处你的角色,可就会认为你所有的选择都是对的。如果我愿意了解你所有选择的背后原因,那么,我就会明白,你只是做了一个选择而已。

人是社会动物,有社交的需要。也需要在社交中被肯定被接受。当然,我们同时也要学会自我接受,自我肯定。

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你很少看到他情绪失控,因为他允许所有事情的发生,也能接受所有事情的发生。

不同的只是对于事情发生后的处理方法。

《你是对的》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心理学书籍,还不如说是一本沟通类书籍。沟通是双向的,个人向内,个人向外。

向内,是自己和自己对话,向外是自己和世界对话。

无论是哪种对话,都不要忘记,你,永远都是对的。相信自己,快乐人生自己把握。

你是对的读后感第九篇

近年来,心理疾病越来越被重视,但在治疗上,走向一个可商榷的方向。很多人将精神疾病、抑郁、焦虑、敏感等,归咎于生理因素,提倡用药物进行治疗,希望一药而愈。

在药物治疗之外,还有一些专家认为应该从大脑中寻找原因,心病终究还需心药医。韩国作家郑惠信新书《你是对的》,传达这样一种理念,心理力量比药物治疗更能快速地撼动人心,更能有效的应对真实生命中的痛苦。

这个神奇力量的关键,就是共情。

“你是对的。”“你最近心情怎么样?”“原来你是这样想的啊!”,在书中作者郑惠信将她的诊疗经验和心得集结起来,用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将共情的力量向我们娓娓道来。

与其说它是一本书,不如说它是一本关于共情的行动指南。如同心肺复苏术一样,急救动作的熟练远比急救理论更重要,这样才能在危机情况下拯救生命。这本书所介绍的正是心理上的复苏术内容。

如同身体需求,我们的心理同样需要像氧气一样的必需品。这个心灵的氧气就是他人的一句”你是对的”。

他人的理解和尊重,能够让我们获得能量补给。当这个供给中断后,心理的生命也将随之逐渐消失。一个人在万般绝望、痛苦不堪时,最需要的是他人的接受,最不需要的是讲大道理。

在书中作者例举了17岁的小A与父母不合,每次不想回家的时候,只能彻夜在外游荡,四处打电话给朋友。

那么在这个时候,如果你是他的朋友,你该怎么回答呢?倘若是回复“何必把自己弄得这么狼狈?快回家吧,别傻了!”这样的话只会让急需心灵氧气的小A瞬间更加窒息而无力直面现实。

在书中,作者指出这时的小A需要的氧气,是“你又回不了家啦,是不是发生什么事了”,“这个时间你还在外面游荡,一定是有让你非这么做不可的原因”,“小A不是怪人,不会突然做这样奇怪的事”这些句话,它们正是小A所需要的无条件的信任与支持,它们能给小A带来的是绝对的安心。

只有当一个人有了对自我的信心,才能理性的面对事实,思考下一步该往哪里走。

当然共情不是只说好话或连连称赞对方,也不是随时把一针见血的批评挂在嘴上。

话语本身是否温暖人心,并非是共情的核心,要达到共情更重要的是——话语是否准确地朝着某个目标。瞄准对方的感受,并落在感受之上的话语,才是共情。

在书中,作者以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教育为例,对女儿的称赞和肯定都是建立在孩子考出好成绩、补习班不缺席、顺从父母、乖巧听话等女儿自我强迫式的行为和成果时,而不是针对女儿的自我。

作者指出,称赞孩子时,比起一边强调孩子的成绩,一边称赞“哇!成绩进步这么多啊!真棒”更重要的是关心孩子本身,例如:“成绩进步这么多啊!你这次一定付出了很多努力,辛苦了。”

关心的对象应该是提高成绩的“孩子”。过度强调外在的成绩或成就,可能造成孩子对成绩的不安和压力,而关注孩子本身,将使孩子感到稳定与平和,并且没有任何副作用。

共情不是对一个人外在的变化,例如增加的资产、升迁的职位、新获颁的学位获奖励,给予肯定或加以谈论。一个不曾得到他人对自我的关注和共情的人,会以为他人只认同自己的成就,终其一生受此困扰。共情应是尽可能关注达成这些成就的当事人本身,以及他所付出的时间或心力。此时,被共情者才会有自己真正被认同或得到回报的感受。当他们反复经历这种体验后,将不会再受到外在事物的影响,活得更加自在。

我们所有人都期待得到他人的共情,也希望自己有共情能力,但是却不容易办到。最大的原因在于,共情的路上会遭遇许多障碍。只有跨越这些障碍才能抵达共情。

本书作者郑惠信是一位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师,她把30多年积累的助人经验在《你是对的》这本书中进行总结,给出了共情的六个原则和跨越共情障碍的六个方法,并结合真实的案例给读者带来切实的体验,帮助读者提高共情能力,推动读者在自己的人生和他人的关系中迈入更好的阶段。

在我们的生命中常常伴随悲伤与欢乐,沮丧与振奋,抑郁与畅快,当我们或者我们希望帮助的人遇到心理困境的时候,有没有不必去找心理医生,也可以自行治疗的方法呢?我想答案就是本书。

共情俱备最原始的强烈与简洁,它能够被广泛应用于任何一种关系与冲突中。若能了解何谓真正的同情,并应用于生命之中,那么多数情况无须专家的帮助,就能自行获得治疗或给予他人治疗。那么请我们打开《你是对的》这本书,跟随作者,透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来体味和学习共情吧。

你是对的读后感第十篇

5月份网上看到了一个新闻:四川的张先生到派出所报警,声称自己女儿放学后一直没有回家,寻找无果,据了解,小张因为学习上的事与父母吵了架,张先生喊了一句:“不要再回来了”女儿小张就再也没回家,庆幸的是,在民警的帮助下最终找到了孩子。

这样的事件还有很多很多,孩子与父母之间好像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仿佛两个不同的世界,父母评判标准与孩子眼中的好坏是非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就必然使得父母与孩子之间发生冲突矛盾,但是,孩子的思想是细腻的,敏感的,有时父母简单粗暴地处理方式只会无限制的伤害孩子。要想真正的了解孩子,做一名称职的好家长,就要学会读懂孩子真实的内心需求,才能更好的去教育他们,爱他们。

如何走进孩子的内心,当你无助,迷茫,不知所措时,你不妨打开韩国著名心理治疗师郑惠信的这本—《你是对的》,这里面会有你要的答案。

作者郑慧信是一名有着三十多年资历的心理治疗师,帮助各行各业的人疏导过心理问题,陪伴并治愈着那些受创伤者,这本书是作者三十多年来心理治疗的智慧结晶,韩国总统文在寅更是在媒体公开表示:读了这本书,我重新感受到,我所理解的共情是多么肤浅和表面化。通过这本书,你将学会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如何读懂孩子,如何去拥有一个更加亲密的亲子关系。

01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何为共情,这本书告诉我们,共情就是感同身受,每个人都有共情的需要,希望自己的感受能够被理解,被认同,被看见,尤其是孩子在失落时,遇到挫折时,最期待的就是与父母之间的情感连接,而这种情感需要却最容易被家长所忽视,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感同身受。

与孩子共情,不仅能让我们更懂孩子,还能拥有更亲密的亲子关系。鼓励赞美孩子,而不是批评埋怨,很多时候父母的批评指责,只是父母自己在发泄自己的情绪,并无实际意义;聆听孩子的心声,别急着评判孩子,只有听懂孩子在说什么,才能理解孩子。

书中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一位母亲收到学校通知,说她正在上高二的孩子患有严重的抑郁症,根据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说法,存在自杀冲动的可能,最好寻求专家帮助,经过专家诊断,确定为抑郁症,原因是父母长期以来的冲突影响了孩子。回到家后一段时间,孩子的情况很快好转,不久,孩子告诉母亲说:“和妈妈手牵手去医院好开心”“和妈妈一起吃的猪排饭很好吃”。

原来,是母亲在听医生诊断时焦急万分的模样打动了孩子,使孩子知道了自己在母亲在心中的重要性,给他带来了十足的安全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父母带给孩子的感受有时候比药物治疗,心里检查更加重要,明白孩子内心需要,将目光放在孩子身上,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02 三句轻松的话,帮你构建情感纽带

1、你是对的

“情绪永远是对的,所有的感受都是对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无论是多么极端的负面情绪,它都是对的,没有人会愿意产生极端的负面情绪,所以,在与人交流时,先肯定他们的心情和情绪,这是对他们的尊重,对人心的尊重,对他们的理解,当你说出:“你是对的”这句话时,他们的那种负面思想情绪就已经被推翻了,这是理解和尊重带来的力量。与孩子沟通亦如此,平等的与孩子进行交流,不要带有任何的情绪色彩,了解背后问题的原因。

2、你最近心情怎么样

情绪,是我们生活中最不可缺的,相对而言,孩子并不像成年人那样会隐藏自己的情绪,孩子的情绪就像是信号,一种问题存在的信号,当孩子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候,比如哭泣,愤怒,大部分家长都想尽快让孩子停下来,甚至责备孩子苦闹,虽然孩子可会终止这种负面情绪,但并不代表着问题就得到了解决,所以,当孩子展现出负面情绪的时候,一定要弄清缘由,帮助孩子学会正确的认识情绪,表达情绪。不仅仅是对于孩子,这句看似不起眼的话,在任何场合都是一句关心对方的问候。

3、原来你是这样想的啊

原来你是这样想的啊—最简单在,最万能的共情,我们并不能保证自己能做到与所有人都能感同身受,那么当我们无法感受到对方的情绪时,我们该怎么办?不要着急去否定,也不要着急去迎合,耐心的听完对方的陈述,并对他说:原来你是这样想的啊。这样的回答既没有表现出自己的态度,立场,又能使对方感受到你对他的理解,对他的感同身受,达到双赢的局面。

正如《你是对的》书中说的那样,共情的力量非同小可,具有强大的威力,它能融化顽冥不灵的人心,也能拯救危在旦夕的生命,开始于共情,结束于共情,它不仅能让我们走进孩子的内心,更能让孩子向我们敞开心扉,拥有更亲密的亲子关系,和孩子形成共情才能最有效的帮助孩子成长。

你是对的读后感第十一篇

情感在人类社会的交流在发挥着联系的纽带作用,而共情能力指的是感受个理解情感的能力,在人类社会交流的方方面面都能发挥作用。

共情能力可以让你在社交中感受到他人情绪的变化及深层的情感,将之从痛苦的漩涡中抽离出来。但过分的感受他人而忽略自我感受与自我审视会让人陷入自我迷失的情绪漩涡,沉浸在远处的悲伤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感交织,会造成负面情绪的“反噬”。

如何才能正确共情呢?

郑惠信在她的著作《你是对的》一书中说:“共情不是进入感受相同情绪的状态,而是愿意接纳、理解对方也可能有那样的情绪或感受的状态。”

郑惠信是一位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师,从事精神科医师三十多年,曾与一万两千余人进行交流。近十五年来,与政治人物、法律人士、企业CEO和员工等各领域的佼佼者畅谈心事,与此同时也在社会各个角落陪伴心灵创伤者。

她把30多年累积的助人经验总结为三句充分表达共情的话,核心要点就是接纳对方的情绪,准确描述对方的感受,给予反馈式而不是评判式的倾听。如果能深刻了解这三句话的真正意义以及使用方式,我们将在自己的人生和与他人的关系中,迈向更好的阶段。

在仅有5000万人口的韩国,《你是对的》这本书竟然在一年之内卖出了40万册,据专业人士分析,此书的爆红,与当下新冠疫情给普通民众带来的心理创伤密切相关。

01.为什么感到痛苦

每当身边的亲人朋友经历痛苦时,我们除了“没事,都会过去的”“这没什么大不了的”“至少你还……有人比你更倒霉”这样的话,再也想不出其他。

而正在经历痛苦的人,没有得到真正的帮助,可能反复咀嚼自己的伤口,久而久之会让身边的人觉得矫情、小题大做。

对于那些因经历不幸而患上精神类疾病的人,身边的人给予的帮助仅仅是寻找专业的精神医学专家为其治病。精神医学更重视从“病患”的角度来看人,而非人的角度。

受创伤者所期望的,是对方将自己当作遭受痛苦的人,而非病患,他们希望身边的人,无论是医生还是亲人,都能用心关怀他们,深入理解他们的心情,期待自己的痛苦能被真诚对待。

因为,当一个人的内在情绪没有得到理解甚至被否定时,内心就会充满痛苦,也没有能力去解决问题。

02.共情的误区

所以,人们在共情他人时以为共情就只是单纯地倾听,听对方讲述自己取得的成就,经历过得磨难。或者说一些好听的话称赞对方,如何厉害取得如今的成就,如何的坚强撑过了那些不易趟过的河流。

亦或者是一针见血的把批评挂在嘴上,和对方一起批评让他痛苦的人和事,无条件的接受对方的要求。

这种行为,只不过是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对方经历的整个事件或过程上,而非对方因为这些事或者经历产生的感受。

要达到共情重要的是,所说的语言要精准无误地朝着某个目标前进,也就是说瞄准对方的感受,并且落在对方感受之上的话语,才是共情。因为,一个人的行为,与他的内心是两回事。

同时,共情者在倾听他人伤痛的时候,可能会触发自己曾经经历过得伤口,承受新的伤害。于是,共情者强忍不满,甚至最后产生愤怒、厌恶的情绪,随之伴随着自责感,因为他们认为厌恶受创伤者的人本就很痛苦了,自己不应该这样。

所以,要想分担他人的痛苦,必须能同时给予自己无限的共情。

怎样才能恰到好处的共情呢?

03.情绪永远是对的

研究发现,当我们的大脑中拥有高度反应的镜像神经元时,我们就能过滤掉自己的情绪,来阅读和理解对方的情绪。

我们很难共情他人,是因为在达到共情前的每一个转角,隐藏着不得不回顾的我们自身的问题。只有解决这个问题,才能前往共情的道路。

共情不代表我们要接受所有的要求,要知道“你有你的情绪,我也有我的”。我们可以理解一个人的愤怒,而不是接受因愤怒而殴打他人的行为。

所以,我们应该在明确自己的界限的同时,去感受、询问、观察对方的感受,不要轻易地批评指责对方的悲伤情绪。

因为情绪不能用好坏、对错来判断。所有情绪的出现都有其原因,所有的情绪都是对的。只有聚焦感受,向对方不断询问并倾听答案,对方的内心与事情的面貌才会逐渐清晰,对方才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绪是被接纳的,双方的心才能慢慢贴近,解开心结。

共情是高级别的人际关系技能,也是情商中的核心能力,可以后天习得,能带来更紧密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同时还能让我们更加理解自己的过往经历,为内在创伤找到出口,从而达到助人与自救的目的。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控制镜像神经元的反应,避免自己陷入过度共情,过于善解人意带来的精神内耗,先斟满自己的杯子,再去共情他人的悲欢。

本书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心理自助书,从业30年的心理治疗师郑惠信,把她这些年心理咨询过程中的经验记录于此,告诉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地感同身受,如何避免陷入各种负面新闻消息而无法自拔,书中的理论适用于许多人际关系,职场,家庭,亲子,伴侣,同事,与人交流的场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同时建立持续的亲密关系,获得爱情、友情、亲情和事业的成功。

你是对的读后感第十二篇

高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也不断加剧,人们被看不见的力量裹挟着步履不停。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转型,很多人更是多了一份迷茫,随之而来的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精神健康问题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精神类疾病正在成为严重危害当代人心身健康的隐形杀手。

根据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的数据显示,中国抑郁症人数超9500万,这个数据是十分令人震惊的,并且有大批不愿意就医的人数,实际上的抑郁症人群数量可能会更多,抑郁症早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

当一个人的内心有了“疙瘩”,长期无法解开,那么抑郁症便会像“疯狗”一样,一旦咬住就很难会被放开。这便是强大如丘吉尔,有名如张国荣,也无法摆脱抑郁症的原因。

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经在自传里说道:也许幼年时弱小被欺辱的经历,早已在他的心里植下了病根,作为英国首相的他不可能去找到那些儿时欺负他的人“报复”回去,所以他的病终其一生也无法摆脱。

丘吉尔一度不敢靠近月台站立,因为从月台上一跃而下的冲动,时刻萦绕在脑子里。可见,幼年的经历对于这一生的生活状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在现代不管是自己还是身边的人如果有焦虑或抑郁倾向的问题时,我们又该如何面对

在《你是对的》这本书中讲到,在面对抑郁症患者,首先且关键在于共情。本书作者郑惠信是一位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师。

郑惠信曾和一万多位来访者进行交流和面对面的咨询,帮助他们疏导心理问题。近15年来,她与社会上压力较大的人群如公务员、企业高管、教师、青春期孩子的家长等畅谈心事,也在那些无人关注的角落陪伴治愈着那些受创伤者。

在韩国著名的“世越号”沉船惨案发生后,她立刻迁居安山,成立“友邻治疗空间”,全力协助“世越号”遇难者家属的心理治疗。此外,她还与首尔市政府共同推进疗愈计划——“你我都需要母亲”,向市民传播共情的力量。

她还协助家庭暴力受害者成立“真实的力量”社团,并发起团体心理治疗,还为在双龙汽车公司遭到恶意解雇的员工及其家属成立了心理治疗空间“Warak”。

她把30多年累积的助人经验总结为三句充分表达共情的话,核心要点就是接纳对方的情绪,准确描述对方的感受,给予反馈式而不是评判式的倾听。如果能深刻了解这三句话的真正意义以及使用方式,我们将在自己的人生和与他人的关系中,迈向更好的阶段。

共情的第一要素:倾听

曾经看到过一本书《倾听的力量》,记得作者就是强调禁止过多地表达自我,而是要“非常高兴地倾听”。她认为真正掌握倾听术的人,将更加敏锐地洞察人心,了解对方,交上朋友,获得信任。

被信赖是一件让人幸福的事。我们只有通过倾听去了解别人的故事,并理解他们。作为心理医师,作者讲述了她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就是从聆听人们内心的声音开始。她聆听他们的人际关系问题、生命与内在的矛盾、欲望与创伤等等。而这些人也不是登门找她讲述自身症状的患者,作者把他们当人愿意分享他们生命中的一些事甚至一切事。所以倾听带来的效果可想而知。

影响人心的最根本因素:创伤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在《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中主人公就有一个十分不幸的童年,她在一个由垃圾场的废铜烂铁铸成的地方度过,那里没有读书声,只有起重机的轰鸣。不上学,不就医,是父亲要他们坚持的忠诚与真理。父亲不允许他们拥有自己的声音,他们的意志是他眼中的恶魔。但是主人公强迫自己不断地学习及深造,坚信但凡不能杀死自己的,最终都会使自己更加强大,在克服了重重困难后终于走出原生家庭带给她的阴影与困惑。

其实任何人都有创伤,也有某些比别人更敏感的心思。对于受创伤者而言,他们比世界上任何一位患者都承受着更致命的痛苦,在很大程度上他们需要与自己首先展开一场激烈甚至是惨烈的心理战,才会袒露自己的伤口

疗愈的核心:共情

共情是什么?在《共情的力量》中告诉我们,共情是理解他人特有的经历并相应地做出回应的能力。但是共情具有两面性,它既可以用来助人,也可以用来害人。共情就像海浪一样,有时候温柔轻抚,转瞬间又凶猛恶毒。

在《你是对的》这本书中,作者所说的共情是体认到“界限”的共情。作者将这个界限分明、立体的共情,在书中做了详细探讨,她认为这个共情就像是家常饭一样的治疗方式。只要彻底了解了共情,我们就会像观看白纸化为白鸽的魔术一样不可思议。

你是对的读后感第十三篇

作家鲍德温曾说:“孩子永远不会乖乖听大人的胡,但他们一定会模仿大人。”

所以想要在家庭教育中更得心应手,家长需要做好共情,只有这样,才能拥有和谐的夫妻关系、顺畅的婆媳关系、健康的亲子关系。

而一个孩子从稚嫩迈向成熟,从家庭逐渐步入社会,必须要发展出来的一个重要能力,就是共情能力,这决定着孩子的情商,也决定着他的幸福指数。

但是如何才能让自己和孩子学习并灵活运用共情能力呢?畅销40万册、荣获年度书籍的《你是对的》这本书,给出了很好的学习范例。

01, 6个原则,让共情成为可能

郑惠信老师在《你是对的》这本书中,提出了共情的6个原则:

原则1 将共情对象明确为人,目标是人的感受

原则2 共情是米饭,而非配餐,无需花样繁多,但必须指向清晰

原则3 用感受打开对方的内心世界

原则4 用提问-共情循环模型提供真帮助

原则5 感受没有好坏

原则6 区分情绪与行为

作者拥有丰富的经验

共情并不只是拍拍对方的肩膀,云淡清风地说一句自以为是的安慰;共情也不是高超语言技术的卖弄,喋喋不休的劝说;共情更不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行为指指点点。

只有遵守了这6项原则,共情才成为可能,也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而家长们只需要牢记一点就可以从零开始打造自己的共情能力,那就是——“没有真正的负面情绪,只有未被了解的内在需求。”

以下这3个简单的问题也能够帮助父母和孩子拉近距离,打开心扉,实现真正深度且有益的沟通:

1)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有哪些感觉?能否具体描绘一下。

2)如果你能够穿越回去,看着当时的情景,你会有什么感受?想对当时的自己说些什么?

3)在那种情况下,你想对对方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才会感觉好受一些?

共情不是先入为主,枉顾事实,用自己的猜测去想当然地共情,《你是对的》提出的提问-共情模型非常好用,可以避免我们错用自己的态度和观点,代替对方真实的感受和想法。这个模型也非常简单,就是提出问题——如“你的感受是怎样的?”再提供共情——如“哦,原来你当时是这样的心情。”循环往复,直到真正抵达对方的内心。

02,走出误区,才能恰到好处

在共情训练时,人们往往会走进误区,错误的共情反而会让我们失去孩子的信赖。

比如很多人外出游玩时,常会共情他人的需要,比如同车的旅客、餐厅的老板,对他们温柔,却对自己的孩子表现出不接纳,催促他们快一点,斥责他们不礼貌。这就是共情的第一个误区,没有搞清楚到底应该对谁温柔而坚定。

当孩子失去了心爱的宠物,难过不止时,也许家长会这样安慰,“别哭了,一只小宠物而已,有什么大不了,妈妈再给你买一个不就行了?”这就进入了共情的第二个误区,否定了孩子的悲伤。

郑惠信老师在书中分享了共情的6大误区,通过鲜活的案例和严谨的表达,让我们能够拨云除雾,看清共情的基础,唯有这样,我们才能为自己和他人,提供恰到好处的帮助。

03,重建自我,让爱更与力量

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说过,“有一个字能使我们免除生命所有的重担和痛苦,那个字就是爱。”

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最不能接受的是孩子突然有一天,开始用非常恶毒的语言跟自己顶嘴甚至威胁。他们会感觉到不可置信,“我做了什么?孩子怎么会这样对我?我是很糟糕的父母吗?”也会感觉大惊恐,“他真的会对我做出这些可怕的行为吗?他的一生还有希望吗?”但其实,孩子只是在用错误的表达,告诉父母,请不要再说这样的话了,请不要再刺痛我内心的这里了,我已经无法再忍受了,他真实的表达是——我出问题了,请你帮帮我吧!

但是未经学习与训练的父母,很难读出孩子的话外之音弦外之意,也无法解读孩子问题背后的内在需求,尤其是在自己内心还有确实、爱的需求未被满足的情况下,这种读取和沟通就变得更加寸步难行。

《你是对的》一书中也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训练,让我们可以从细节出发,来发现自己的需求,为自己斟满爱之杯,通过重建自我的方式,让自己成为更有力量、更有爱人能力的人。

“你是对的”,并不是对他人的盲目认同,而是对对方情绪的无条件接纳,当我们用底气肯定他人的感受,当我们有智慧读懂他人的需求,当我们有力量提供爱的支持,共情的能量就会在身边的环境中流动起来,我们就可以为自己和家人提供更好的照顾,让关系和谐,让幸福持久。

你是对的读后感第十四篇

那天儿子跟我说起一次上四年级的经历。他说,那是唯一一次被老师叫到门外罚站,因为他后边的同学叫他,他刚回头就被老师逮到了。儿子委屈得很,认为不是他的错。

我记得当时的情景,因为那天老师也给我打电话了,说他上课不认真,回头说话。

回家的时候我劈头盖脸地说了他一顿。我都忘记了说了啥,但是这件事给他记了整整三年。当他最近又跟我说起这件事情时,因为我的简单粗暴处理而让他受伤害。

郑惠信在 《你是对的》一书中说:所有的感受都是对的,当你认识到这一点,你就能照顾好自己和别人的心。

而当时我并没有看到儿子的情绪,跟他说上课回头就是你的问题。我忘记了,九岁的孩子也会害怕,会伤心、会委屈,当老师和父母的指责一起到来的时候,他心里会有多少委屈排解不出来。

因为我不认可他的行为,所以我不会说“你是对的”,更不会关照他,问他的心情怎么样,也同样不会去问他,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韩国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师郑惠信,通过和1万多名来访者的交流和咨询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发掘出用简单的三句话来温暖人心:

“你是对的”

“你最近心情怎么样”

“原来你是这样想的啊”

回想起我对待儿子的简单粗暴,不仅没有了解到他的内在需求和情绪,还被我用简单的问题覆盖过去。

其实一个人的情绪才是自我表达的核心。而情绪没有正负之分,只有不被了解的内在需求。所有的情绪都是对的。只有当别人承认“你是对的”,才能让对方的“自我”重生。

而找到自我的本来状态,最正确的方式就是顺从情绪和感受。“你最近的心情怎么样”,因为关注对方的情绪,而让对方的自我做出响应。因为关注的自我,所以才会真正谈论“自我”,打开追寻问题的路径。

“原来你是这样想的啊”,因为有了对方的感受,会让对方敞开心扉,展现真实的自我。

作者在这里提到了一个重要的词语,共情。

共情并不是滥情,指的不是感同身受,对方的痛苦,这只是情绪上的反应。真正的共情是“从各个角度仔细、缓慢、清晰地窥探人心,共情是细看人心的每一个细节,进而逐渐掌握人心的全貌,最终达到深度理解。”

想与对方达到目前的第1步是会问,在对方的叙述中抓住对方的感受细节,进行提问,对于问题徐徐图之,步步紧随。当能深入询问当时的状况时,就会真正触动人心,然后真心实意探问对方的一切。

共情需要正确地倾听,明确对话目标,在未达目标之前绝不放弃。紧跟着谈话中的线索,随着不断提问最终到达目标。

真正的共情靠的不是夸夸其谈,更不是辩论和说服,靠的是撼动人心的细节,正中目标的问题。

在共情的过程中,对方的感受永远是对的,但是需要区分的是感受与行为是两回事。而此时我们关注的是情绪,感受与行为会有所偏差;所以对方的感受与情绪是我们需要寻找的最核心的目标。因为情绪永远正确,而行为的不一定是正确的。

在肯定对方情绪的同时,通过不断提问发现真正的问题,这样在共情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地解决冲突。

就像前面我遇到孩子的问题,不是劈头盖脸的说他一段,而是坚定的站在他的身后,倾听他的委屈,通过一次次的提问,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孩子知道妈妈是永远站在他这一边的,以后无论孩子会遇到多么难的问题,他都能够一有信心去克服,因为他知道妈妈跟儿子之间有一条信任的线,那就是信心。这无形中也就增加了孩子内心丰沛的能量,可以从容地面对以后生活的各种风浪。

我们习惯于大人物的权威,父母的权威,老师的权威,而还少倾听孩子真实的声音,或者当他真实的声音与世俗的观点不容时,迎来的是呵斥和责骂,这时候的孩子会给自己带上一层厚厚的壳,保护自己,防止受伤害。

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你是对的》,打开了我们看待周围人际关系的新方式。在人与人日渐疏离的现代社会中,用共情的方式打开对方坚硬的壳,做一个有力量、被需要的人。

你是对的读后感第十五篇

当我们遇到悲伤难过,挫折压力的时候,我们渴望他人的懂得,然而这份理解与懂得是如此的珍贵,有三句话能够暖到我们心里,让我们感受到有力量,被需要的,你觉得它会是什么呢?

有着着30多年资历的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师郑惠信所写的《你是对的》,带给我们一阵走入心底的暖流,它不仅仅是一种疗愈的温暖,更是让我们走入日常里的误区,去辨析,去理解真正的共情是怎样的,让我们生活焕发能量与光彩。

相信你一定有那么非做不可的原因,让我们能够感受到疗愈与理解,这在自我对话与疗愈中,是极为必要的原则。无论什么时候当我们生气了,愤怒了,那个情绪的当下,我们希望的是有人和我站在一起,这一刻的瞬间就是被理解了,而当理解后的情绪舒缓了,理性回归到我们身上,深刻剖析与处理下一步,则成了更为容易的事情。

然而生活里我们大多人都搞错了步骤,只觉得你怎么能那样说呢,你明明说得不对,你情绪太大了 ,你……,这样一系列的话语在我们不自知的说话间就流露出来,随之而来的是对方的火冒三丈或者冷对视,亦或者直接将你排除在心房之外,而这个时候,你做了什么让对方那么反感呢?你又需要做点什么让对方能够好受一点呢?

这个答案是共情,然而共情的本质是先安抚对方的情绪,设身处地的去想如果是自己,自己是什么样的感受,正如书中所说的那句:“你是对的。”它不是毫无条件的偏袒,而是一种宽容的理解,理解那刻你的情绪是有原因的,你并不是无缘无故的,所以我理解你产生这些怒火的状态,静静的等待你的平静。

当我们很多人产生犹疑,你说的共情真的可行吗?他们犹疑的是对共情的误解,他们认为进入同一个情绪漩涡,形成情绪上的反射就是共情,然而真正的共情是深入认知理解,真正的理解才是共情,而不是看到对方然后自己跟着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跟随。事实上那可能只是像反射动作的情绪反射。

正因为对共情的误解,让我们很多人会觉得共情没有什么好的,而不希望自己或自己的孩子那么共情,过度地去理解他人,而忽略了自己,让自己受伤,内在的自我变得微弱,这是很多人对共情产生误解而形成了错误认知之后造成的副作用。

对此,我理解了真正的共情之后,会发现它是可行的,也是能够让我们能够融化内心的坚硬冰冷,冰封自我的冰山得以春和风暖的一个重要法宝。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共情时需要注意的点:

1、共情的时机要恰当。人在特定的情绪触发下,这个时候去理解与共情是让人能够将内在伤口疗愈的一个极为特别的契机,因此对于共情来说,这个时机要恰当。

2、理解所有情绪都是对的,情绪没有对错之分。当我们对正面情绪欢迎,而否定负面情绪,其实是让我们内在的某个部分压抑,因此,要共情他人时,对情绪的态度则极为重要,它能够贯穿在我们和人的相互链接与理解之中。

3、对内在爱的渴求,越亲密越难共情的理解。越是亲密的人,对彼此情绪的渴求越强烈,也更难从无意识的行为模式中跳脱开来,也更容易伤害到亲密的人。因此想要做到真正的共情在这个时候也愈加难得。

4、共情化解了深埋的自卑感。在书中提及的是一个母亲的三封道歉信,它让我们感受到母亲因为自省而共情孩子所获得的和解与疗愈。那久久无法痊愈的自卑也因此自愈了,内在宛如湍湍溪水流动起来,获得心的洗涤与疗愈。

5、看清自己,理解他人,能让共情真正作用于你我他。我们看不见他人的时候,也未尝没有看见自己内在的自己,因此才有不要被外在的“大我”所蒙蔽,而忘记了内在的那个真实的“自我”,这也是共情作用在看清自己,理解他人的基础上,获得彼此的和解与疗愈。

作者用一个个真实而令人共鸣的案例,让我们在理解自己,共情他人中获得深刻的理解,将那句:不对他人评判,而理解安抚他人情绪之后,再谈其他。真正落实在自己的互动里,践行在自己的人际中。

理解情绪,相信情绪永远正确,行为则不一定。这是造成很多人争执的缘故,有人觉得我要是什么都依你,你都以为自己正确万分,以后变本加厉怎么办?这样的犹疑本身其实是对人情绪与理性之间的没有得到共识。在我们尝试并真正觉知后会发现,情绪下的我们是无法让理性脑思考,也就无法达到我们所希望的那种真正的讲道理。

因此,情绪下的安抚和疗愈,是让我们更好地去学习生活和做事的必要。也因此,书中提及的共情原则,则让我们在具体的情境下能够更好地去处理并理解对方。让情绪的火花迅速地熄灭,回到理性思考的对话中。这或许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努力攻克的功课之一。

《你是对的》让我们在自我理解的同时更深刻地看见情绪管理、自我觉知的必要,成为有力量被需要的人,是我们不断探索与真正去落实去践行的目标,对比,希望你能够照顾好自己和别人的心!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