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澜常去食肆160间》这篇文章介绍了美食评论家蔡澜在北京常去的160家餐厅,包括各种口味和风格的餐厅。蔡澜对于食物的品质和用心让人印象深刻,他对于美食的热爱和专业知识让读者感受到了他对于美食的独特见解和品味。
蔡澜常去食肆160间读后感篇一
这本书太直接了,俺捧着它读,只感觉香味往头顶流窜,好吃好耍的咋就这么多涅?人家是文艺老年,俺是普通青年,只有吃白米饭的份儿,人和人咋就差距这么大捏?不管了,做一回2B,“偷”一本带回家当枕头,圆俺一个花花公子梦吧。
1/3页蔡澜常去食肆160间读后感篇二
《蔡澜常去食肆160间》,在看过凤凰台的节目《蔡澜叹美食》以后再看这本书,有着两相印证,所觅有地的快乐。凤凰台的《蔡澜叹美食》做得很好,作为老饕的蔡澜带着三个美女吃遍全港,从中餐到西餐,从简餐到大餐,从现有美食到失传菜品,每次都看得我食指大动,所以,十几集的片子我看了有好几个月,一个是舍不得看完,一个是只能在吃早餐夜宵的时候看,否则太馋。
片子里有每一家的菜品,却没有店名,让人觉得很交绿,那样的话到了香港也没地儿找啊。于是,这本书解决了这个问题,有店名,有地址,看的时候,还可以跟节目里一一对上号,太开心了。
看蔡澜的饮食节目和饮食书籍,你会发现香港饮食这东西,越传统的越厚味,若有创新,也是基于传统的新变才好。不管是云吞面的制法还是《食经》菜肴的恢复,不管是旧式的八大菜系,还是日系菜,法国菜,泰国菜,香港都能做得原滋原味且不逊本来。归结起来就是四个字“保留传统”。说来,两岸三地,对待传统最糟糕的是大陆。
蔡澜的文字很直接,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不会给你留什么面子,都是直来直去地捅。看完蔡澜盛赞的香港160间食肆,再看他的《蔡澜食单.中国卷》,你就会发现,他对大陆各省的所谓美食批评居多,赞赏极少。
说实在话,你现在要我说,传统的莆田菜哪里去吃,我不知道莆田有哪家菜馆够得上传统这两个字,你要我说哪家的菜色好,我也几乎说不出哪家的经典菜式。没有特色,没有传统,千人一面,是现今莆田饮食的一大特点。或许也可以推至全国。
所以,很想去香港,一个是吃,一个是买书~~~~~
2/3页蔡澜常去食肆160间读后感篇三
我在本书的评价里给了三颗星,不是书不好,而是蔡先生的食评不像食评。好吧,我觉得在个人感情上,我会多给一颗星哈!
蔡先生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香港有名的“吃”,感悟颇深。一间只有五六张桌的小店,隐藏在角落相道里,却能吃客爆满。也许仅仅一个窗口外卖,却日日排着长龙,即便被警署清查被迫搬离,还是会被吃客们找到。店铺害怕上报纸害怕食评家们,不是担心被反面报到,而是害怕一旦报道,食客更多,照顾不了老主顾们,这是多么有趣的事情。
我没去过香港,仅从蔡先生的书中窥见一角。蔡先生介绍的食肆主人,多是对食物有很深的情结的,这正合了我的胃口。
不知道是不是香港的餐饮业竞争比较激烈,还是这是老的传统。一间有名的食肆,多是传承了好几代人,有几十年的历史。食肆的主人们,对着食物有着或多或少的虔诚,从创业开始,就严选好料,严把工艺,不做过分的宣传和装潢,把心思都用在制作食物上。好吃的港人,必然会循着味道而去,从此便一去再去,成为老主顾。
怕是每天,在飞往香港的飞机上,有超过1/3是运送食材的吧?这是在港的餐厅的严格,要做好吃食,必用好食材。哪怕是一碗面中的小小配料,都可能是千里迢迢做飞机而去。
像是“陆羽”那等老字号,伙计们都是从小做到老,为什么?仅仅是因为丰厚的待遇么?未尝。也许真的就是他们都是热爱食物的人,为了自己茶楼货真价实的食物而骄傲。
我并非一个讲究吃的人,不爱吃餐馆,因为在大陆,尤其是北方,很多餐馆,用多多的料,把本不新鲜的食材弄出厚重的滋味。吃到嘴里,食材的味道全部没有。食材考究的餐馆,多数富丽堂皇,价格不菲,也不是我所能企及的。
而你看蔡先生常去的食肆,料是好料,食材新鲜,烹饪得当,却只是小小一爿店面,定价不高,人人光顾得起。而店面老板,也多是主厨,即便店铺慢慢扩张起来,开了分店,老板不再亲自下厨,也要亲自选料,做监工,严把饭菜的质量和味道。为什么?因为开了店的人,心思不光在赚钱,而是更多是对美食的信仰。看到食客们吃得开心,一吃就在店铺里吃上几年甚至几十年,心里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不言而喻。
一直以来,我都想开一间店铺,虽然手艺还不精,但是却有一颗想把最真实的味道呈献给他人的心。看了蔡先生的这本书越发感到要付诸于实践。烹制食物,要有感情,对新鲜的食材要有敬畏之心。不管烹饪方式多么简单或者复杂,都能让吃的人感觉到食材的存在,对大自然赐予我们这么美味的食材而抱有感恩之心。
亲自打理一间食肆,不用想也会知道过程有多么艰辛。但是,对食物的热爱,将会大大减少艰辛的程度。而以吃会友,也是对艰辛的补偿吧!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