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演义》是一本揭示人类内心世界的深刻之作。通过讲述不同人物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动机,作者深入探讨了人类的情感、欲望和冲突。读后感叹作者对心理学的研究深刻透彻,引人思考人类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动机。这本书让人更加了解人类的复杂内心世界。
《心理学演义》读后感(篇一)
《心理学演义:心理学家都在研究什么》对我来说,更像是心理学选修课的课堂实录。作者将心理学的发展历程融入历史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萌芽、诞生到各种学派的更迭创新,让读者了解到心理学的意义和发展规律,各个流派的理念以及那些特立独行的心理学家们背后的故事。
都说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所以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最好的起点就是先要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史。文学有文学史,艺术有艺术史,科学也有科学史,任何学科或知识的形成都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我们从中可以窥见这个学科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摸索出它的发展规律,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更远,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心理学演义》就是以清晰地脉络展示了心理学不同流派的理念和研究方法,以及各位心理学家的师承、渊源和爱恨情仇。八卦之心人皆有之,各位大拿们的研究成果不一定能被读者记住,但是这些身世传奇花边消息倒是非常吸睛,加上作者偶尔的插科打诨,阅读还是有那么点乐趣的。如果哪位老师在课堂上这样讲课,想必也是很受欢迎的。
对于门外汉来说,我偶尔也会被书中的某些概念所触动。生活中有的时候一直在写同一个字,写几遍之后仿佛感觉不认识这个字了,看着特别别扭,原来这就是心理学第一位女博士玛格丽特·弗洛伊·沃什伯恩所提到的“注意力转移”现象。约翰·华生构建一个没有感情的乌托邦的观点在洛伊丝·劳里的《记忆传授人》中几乎完美地再现那句著名的话:“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心理学不但受到各种战争、改革、民族运动的影响,各种理论在其他学科的作品中也大放异彩。
在我看来,众多心理学家们的经历也是家长们焦虑的释放器。原来在寻找理想的路上,每个人都不是一蹴而就。也许在孩童时期还看不到孩子的优秀,但是谁说他们在未来就不能成为优秀的斜杠青年呢?!如此说来,《心理学演义》不仅让大家对心理学史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还给读者的心灵带来了慰藉呢!
《心理学演义》读后感(篇二)
说到心理学和心理学家,还真是有些让人好奇又害怕,这本《心理学演义》的作者朱广思,对遇到的人们对心理学家的态度,可谓是摸得一清二楚。一方面又想心理学家为自己排忧解惑,另一方面又对心理学家的神奇技能感到畏惧,害怕被看出心思,害怕心理学家研究得走火入魔成了精神病。
朱广思既然对大众的心理如此清楚,知道大家对对心理学有职业误解 。这就有意思了,他列举的三种误解情况都很切中要害。不禁好奇读过本书之后,自己是否以后不再这样误解研究心理学的人了。也能够更加正视和重视心理学这门新兴学科。 最近这几年,不光说各种老年疾病越来越年轻化了,人群之中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愈发严峻。偏偏有些时候吃瓜群众的矛头还指向了错误的方向,不敢正视导致问题出现的痼疾所在。这种时候我们在不能自我调节之时就更加需要专业的引导和疏导了。 朱广思在本书之中便带着我们从心理学诞生的源头讲起,让我们一步一步了解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现代心理学算得上是新兴学科之一,历史并不久远。朱广思在书中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心理学如果有父母的话,父亲就是哲学,母亲就是生物学。 当然,这只是说我们以现代科学的研究态度对心理学的认识时间还很短暂,但如果追溯人类的历史的话,我们会发现,在很久以前,心理学的就被一些人运用起来了。比如说东西方世界早有流传的各种神奇杂技,包括金钟罩、铁布衫这些并不是空穴来风的,都是通过心理暗示的方式将人的身体内的无尽潜力给激发出来,从而做出超人行为。 现代心理学学科起源于西方,正如几乎所有现代科学都诞生于西方一样,那时候中国还是大清。邻居日本倒是比我们更早迈入现代化,学习西方各种先进科学理论,后来中国学习现代科学的起步阶段之时,很多都是从日本引进书籍,包括名词翻译这块也有不少学习日本的。 朱广思在书中说到心理学学科的早期引进和翻译时,说到心理是脑的机能,但我们已经习惯了“心理”这个说法,再去改成“脑理”反而让人不适。就我来说,还是心理更贴切,在想有些事的时候,大脑的思维是无比清晰冷静的,但“心”确实会“痛”、会“跃动”。
《心理学演义》读后感(篇三)
这是一本关于心理学的大众读物。
随着社会的进步,疾病、温饱已然不是什么大难题,越来越多的人饱受心理问题的困扰,吃不好也睡不好。这本书就是针对心理学的发展和所提出的那些新观点,做了一个基本的统筹概论,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心理学。
作为一本心理学的入门读物,这本书里不仅内容多,史料足,最关键的是作者的语言生动有趣,让人很容易接受,也很容易读进去。
有很多人都会觉得心理学是文科,其实不然,心理学是真正的理科。就像作者所说:“心理学如果有父母的话,父亲就是哲学,母亲就是生物学。父亲决定了它的家族出身,而母亲决定它什么时候出生。在经过了一系列叛逆行径之后,心理学终于自立门户。”
其实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人,尤其是我们的长辈,他们是不相信心理学的,他们会觉得这都是骗钱的玩意儿!什么“抑郁”啦,“狂躁”啦,在他们看来都是自己作的。所以心理学在部分人的眼中,似乎有一种偏“玄学”的感觉。
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心理学已经有了一段相当长的历史了,而且历年来各国的心理学家们也研究出了很多东西,关于人的心理变化以及行为模式。
作者在书里介绍了很多著名的心理学家以及他们的故事,让我看到了在世界文化的发展中,人类对精神文明的重视越来越高,当然,他们的流派也有很多,但也并不完全是相互对立的状态。
我之所以对心理学感兴趣,是因为我发现身边的朋友有的时候真的太固执了,一根筋想不开,就比如我一个特别好的朋友,深陷爱情无法自拔,对方明明是渣男中的渣男,中央空调对谁都暖,可她就是信他听他,一次又一次被他伤得酩酊大醉,泪流满面。
还有另一个姐妹儿天天喊着要辞职回老家,天天抱怨领导给她穿小鞋,同事不友善,可是自己又舍不得大城市的繁华,不想回老家也不敢轻易离职,天天拧巴地活着。
每次和她们聚会,我都是一个倾听者,有好些道理大家明明都懂,为什么轮到自己头上的时候,就那么难那么难?我想,或许只有心理学能够给我带来答案了吧!
希望我可以多读一些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活得潇洒一点!
《心理学演义》读后感(篇四)
提到心理学,人们能想到的有名的人一般都是弗洛伊德,然后提到的相关著作都是《梦的解析》。人们总是觉得“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境仿佛代表了人们的潜意识,并且在后来的科学中,人们发现在睡眠状态中,大脑皮层也会存在不同的活跃状态。
所以,心理学常见的治疗手法就是催眠,通过对于人类的意识引导,去探查人们内心掩盖掉的那些秘密。即便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对于心理学不再排斥,人们也逐渐接受在现代社会的高压下,人们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心理问题,但是不可否认,心理学曾经遭受过大多数人的质疑。
本书中大概按照时间的流逝介绍了一位位心理学家,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讲述了他们的经历和一些作品。其中也偷提到心理学不同流派的分支,人们对于不同流派的看法,其中对于心理学的治疗方法,也提及了曾经风靡一时的大脑切除术。
现在的我们都知道这种方法都会对人体造成损伤,但是那段时间无知的人类就是在用这样的方式试图减轻人类的各种问题。人们认为心理问题可以通过给颅顶开洞,减少颅内压力,或者通过切除特定的区域让人们不再受其影响。诚然,我们现在发现的确有一些疾病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得到改善,但是很大一部分的心理问题还是和我们的经历有关。
人们常说,意识会影响人们的行为,而所处的环境则会影响别人的意识。最常见的就是快餐厅的环境,它们通常采用红色类的暖色和欢快急促的音乐,让顾客尽快结束和食物的战斗。相应的一些广告会采用重复式的朗朗上口,人们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对其的印象,于是会在日后的某个瞬间突然想起。
心理学在不断演绎的过程中,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变好,人们从一开始的抗拒也变成了如今逐渐接受。心理学在某些角度可以让我们接近我们自己,学一些心理学也可以通过分析自我来让自己变得更好。但是,关于读心术这种看起来很玄幻的事情,还是需要很大的知识储备的,你并不能指望通过心理学来看透复杂的人心。我们永远只能接近人心,却无法真正理解人心,毕竟我们谁都不是上帝。
《心理学演义》读后感(篇五)
# 一
从内容上来说,这本《心理学演义》有一个比较舒服的地方,就是将心理学的发展按照各个流派的不同做出了区分,在阅读的时候,能够轻松方便的找到这些心理学家们的共性,加深对心理学理论本身发展的记忆与理解。
而另一个方面值得讨论的,就是本书有大量有关国内心理学发展的内容。心理学作为近代才出现的学科,毫无疑问欧美的发展占据了大头。而在此期间,中国也并不是没有对心理现象做出本地化的解释尝试。现在看来,有的解释过于荒诞不经,但是无论如何,起码提供了一种对于中国心理学的想象。
另外还有一个比较图书的特点,这本书叫做“演义”,就没有将篇幅集中在对于各门各派心理学理论的介绍上,而是将大量的篇幅放在了关于心理学者的成长与他们的互动上。比起众多的介绍心理学发展史的科普读物,这本书显然就更像是一本故事集。
# 二
将科普读物写成故事书,这在《百家讲坛》最火的年代就是最成熟最流行的讨论。在这种模式的下,不仅仅是易中天靠着三国历史一炮而红,就是讲述《聊斋》《红楼梦》这些文学作品的,《论语》诸子这些哲学作品的,只要能将里面的内容说的生动有趣,就很容易爆的满堂彩。而之前《 百家讲坛》也并不是没有其他形式的讲演,但在摸索出讲故事这个路子之前,喝彩声也是寥寥。
而将故事这种形式也不仅仅在《百家讲坛》顺风顺水,更多的科普作品开始将创作的路数转向到了这个领域。像是吴军笔下的一系列有关科学技术的作品,实际上也都有着大量的故事,甚至这些故事的可看性,要远远超过里面介绍的理方面的知识。
所以,手头的这本《心理学演义》更重视讲好心理学家们的爱恨情仇,也就不难理解了。比起各种艰涩、深奥的心理学理论,人情世故才是最容易引发共鸣的。
# 三
最熟悉的心理学家,毫无疑问,应该就算是弗洛伊德了。在第四部分“精分记”中,写作就完全是围绕着这位老人家与后人们的恩怨情仇展开。故事集中在弗洛伊德与阿德勒以及荣格两位继承人之间的关系。谁能继承衣钵,谁又叛出师门,谁会反目成仇,谁来中兴门派~这已经不是心理学的发展了,这和逍遥派无崖子与苏星河丁春秋也别无二致。当然,看起来是确实过瘾,但这几位的学术主张,也并没有超过之前的积累。
要说这本书,非常合适的一类人,并不是一般读者。而是真正的心理学方面的讲师,熟悉的掌握了这些心理学家们的趣闻轶事,在讲台上绝对可以大放异彩。
《心理学演义》读后感(篇六)
朱广思的新书《心理学演义》有个副标题,叫“心理学家都在研究什么”,读罢此书后发现,确实谈论心理学家多于谈论心理学本身。既然叫“演义”,说明此书虽有科学依据,但戏说的成分居多,且作者的行文风格颇有特点,即便在专业领域内引经据典,也非要牵扯大量亚文化指射——从说唱到脱口秀,从星座命理到床笫之欢。可惜我没见过作者本人、没听过作者声音,否则若有作者的音容笑貌作为想象依据,我不难脑补作者在北京天桥剧院前摆摊说评书的风采。正好本书共有66回,每天说一回,正好够怹连续说上两个月、在线下收割一波流量,如果还收费,那这笔钱应该还够怹作为知识付费、打造个人品牌的创业启动基金。 根据作者所言,心理学乃哲学和生物学的交叉学科,除了在书中梳理了精神分析、认知行为、人本这三大公认的主流心理学流派之外,还很有心思地加入了目前还不算太主流的完形心理学(又名“格式塔”)。根据我已有的心理学知识,认知和行为如今已经成为一家,但作者依旧将它们拆开来谈,可能应验了《三国演义》开篇的那句话——“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大概在心理学领域也是如此。 此书每个单元都是“以人为本”,即每个心理学流派经由不同的大家传承之后发生的演变。这本书的正文前面还有一篇前言,名为《这可能是你走进心理科学的第一本书》,但私以为把这本书作为心理学方面的零基础入门读物是件比较危险的事情。此书的目标读者更适合像笔者这样的、对心理学有基础认识(包括但不限于阅读过心理学方面的教科书或科普读物、听过心理学的入门课程、接受过心理咨询或参加过心理工作坊),但是却非心理学科班出身的读者,毕竟书中既没有心理学相关术语的释义,也没有严格区分各个不同流派之间的差异,倘若读者真的把这本书作为心理学入门的第一本书,那极可能像作者在书中所言的那样,把心理学误读为玄学的分支。 此书的另一类目标读者,可以是那些和本书作者朱老师一样,致力于在自己的专业和领域之内做科普和传播的人,毕竟自己学会了是一回事,说得能让人听懂又是另外一回事,从早年的央视节目《百家讲坛》再到如今的得到app,无不在践行此事。但即便要找准用户痛点,个人认为此书行文还能再精简一点,那些非必要的引申,可能也是造成此书价格虚高的原因之一(不是)。 我个人的心理学入门书籍是《寻找弗洛伊德》——在阅读《寻找弗洛伊德》之前,弗洛伊德和布莱希特是两座我怎么都翻越不了的高山。但读完《寻找弗洛伊德》后,弗洛伊德不再那么高不可攀,因为这本书用弗洛伊德的方式解释了弗洛伊德。笔者连篇累牍地说完这一堆,也不过是在用朱老师的方式致敬朱老师。《心理学演义》还是挺有意思的,让我找到上高中时,读易中天老师的乐趣。如果诸位和我一样,读完《寻找弗洛伊德》(或其它心理学入门书籍)并对心理学有个基本稳定的认知后,也可以来读读这本书,像在天桥底下和一个接地气的大爷侃大山,挺好玩的。
《心理学演义》读后感(篇七)
一谈到心理学,我就想到心理学精分三大巨头,分别是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弗洛伊德,他革新了心理学,创立了心理病理学和心理治疗系统。荣格的十六型人格测验是现在很多人所进行的人格测验,对人们产生深远且重大的影响。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推动了心理学的社会应用和教育、丰富了人格的创造性内涵。 之前也看过一些有关心理学的书,如《无处不在的人格》《心理咨询师》等,都是从某一方面来介绍心理学。还有一本《心理学简史100年》则是向我们展示了心理学发展的百年全貌,里面也介绍了很多心理学界的大咖们,和《心理学演义》有着相识之处。 本书大体上是以时间顺序来向我们讲述心理学的发展变化,但笔墨着重讲述各个心理学派的大家们在心理学领域的探索以及其背后有趣的故事。在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心理学家他们的人生经历,方便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心理学认知特点。 本书作者是朱广思,他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来,展示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各门派的来龙去脉,在娱乐中深入了解心理学。帮助我们更有兴趣地去阅读、去了解、去学习心理学。 在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行为主义学派的约翰·华生,曾经也是个不良少年,经常和人打架。但后面进入学校学习文科,又当了杜威的学生,虽然华生一直说不知道杜威讲了什么。他后来在大学任教,因为一封情书被结束学术生涯,然后就离开高校去经商,获得了成功。接着变成网红教育家,其思想统治了美国育儿界今40年,这一代被称为“垮掉的一代”。 在读此书的过程中,我仿佛也在和各个学派的心理学大师们对话,与他们进行灵魂上的交流,他们提出的很多新观点和新概念,激发我的思考。 当然,这本书主要是讲述心理学家在研究什么,把这些心理学家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之下,会发现历史的转折点都会影响心理学家们研究的方向,影响他们的思考。 本书题目为“心理学演义”,虽然书中也涉及了很多专业术语或者心理学知识,但毕竟是讲义,作者还是把文章语言描述得很生动,很有趣,非常适合各类人群阅读,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心理学通俗读物。
《心理学演义》读后感(篇八)
随着近年来一些心理学相关影视作品的火爆播出,社会上也引发了心理学热潮。放眼望去,社会上充斥着关于潜能提升、心理操控、星座分析、催眠读心等伪心理学话题。大众在心理学认知上的偏差,常常被一些利益驱动者假借心理学专家的旗号,用所谓的心理治疗欺世盗名、从中渔利。
然而事实上,心理学并非相面,更不是算命和简单的常识,即使大众相对熟悉的心理咨询也并不是心理学的全部。心理学在大众心目中被万能化了。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必然要遵循科学的标准及实证可解的问题,方法上要遵循系统的实证主义,研究结论要能够被重复验证,并能经过同行评议获得认可。
《心理学演义》就是一本专门针对普通大众的心理学科普入门书。作者朱广思,心理学硕士,心理咨询师,多年来个案累积量上千小时,在各大官方媒体发表文章超过100万字。
书中以时间为序,以心理学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心理学家的故事为核心,用讲历史的方式为读者讲述心理学发展过程中遭遇的波折与跌宕,以及心理学各分支的来龙去脉。作者的文字生动幽默,语言精准专业,时间横跨古今、内容涵盖中外,主干脉络清晰,即使没有心理学基础的读者也可以非常轻松的看完读懂这本书。
以第一部分 萌芽记,为例:开篇引用了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概况描述心理学发展历程的话:“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即在古代并无心理学一次,那时的人们更倾向于将心理疾病归结于神魔的干扰。这也就是古代巫术盛行的原因之一。驱魔、催眠、安慰剂、体液平衡,都是常用的治理手段。
直到后来,有一些尊重科学的人士提出了精神疾病与恶魔无关,只不过是患上心理疾病。这样的言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无异于离经叛道,犯了教会的大忌。这些人陆续遭受迫害,相关研究文献也被付之一炬。心理学的诞生最终还要归功于物理学和生物学的发展进步。
许多人认为心理无所不能,星座、血型、玄学、人生信仰等等都被认为是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事实上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包括感觉、知觉、认知、记忆、睡眠、情绪、思维、人格、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其关键是对象必须满足“可验性”标准,超验的、超感官的问题不在科学心理学的研究之列。
想要一本书看懂心理学,轻松入门心理学知识,了解心理学专家的日常研究课题,以及心理学史上的重大事件,本书绝对是你不二的选择。
《心理学演义》读后感(篇九)
看过这本书,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有那么一群人,为一个学科奋斗过。
说这是一个学科,其实并不严谨,心理学是个边缘学科,而且,也很少有什么学科是真正完全的独立存在的。但姑且就说这是一个学科吧,毕竟终点是心理学。
那么,心理学家在研究什么?在看完书之后,我觉得这个事情变得不重要了,因为不管他们之前在研究什么,心理学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比较完整、科学的东西。而重要的是,由于一大批人对于一个现象、一个内容的思考,促成了这个学科。
为一个事业而奋斗是一件非常浪漫的事情。之前看《觉醒年代》,有一条评论,原意大概是:我们现在日常中所读的马克思主义等,在那个年代,是这么多人的信仰,是有人甘愿为之奋不顾身、奋斗一生的信仰。
放到这本书上,也一样。
书中提到的诸多“心理学家”们,有各种思想,有各种弯路,有各种纠结,有各种迷茫。个人印象最深的,是为了做心理学研究不给钱也干活儿的冯特,出书手速堪比叶问,书刚被人翻译完他就出本新书……后来看见,人家在心理学的历史里是开山祖,怪不得我觉得这个人干的事儿好像比之前的心理学家们都靠谱多了。
作者的文笔很有趣,读书像是在读段子,但是幽默中不缺乏严谨,戏说却不胡说,这是对出版的尊重。段子的好处是让读者通俗易懂,可能有的人读起来觉得不够严肃,但对于想了解“心理学发酵史”(bushi,是进化史~~)的非专业读者来讲,这种写作手法展现出来的作品读起来无疑是一种享受。不枯燥,没有什么特定的复杂的专业名词,16开300来页的书,我作为一个心理学门外汉,能读进去,实属是作者的功劳。
就像书名一样,“心理学家都在研究什么”,这本书好像表面看起来是心理学进化史,但其实是以心理学家为代入点去讲述的,通过心理学家研究过的事情以及背后有趣的故事来讲述心理学,不疾不徐,节奏刚好,夸夸。
不知道有没有其他读者注意到,这些心理学家们,几乎都是歪果仁,看来心理学方面,我国确实研究得比较晚,属于跟随者吧~
感谢心理学家们做出的种种贡献!!!
《心理学演义》读后感(篇十)
在心理学界,有个快板被津津乐道:巴甫洛夫的狗,桑代克的猫,斯金纳的箱子,班杜拉的宝宝;华生的婴儿吓哭了,苛勒的猩猩够香蕉,托尔曼的白鼠迷宫跑,哈洛的猴子需要抱。 这么多心理学家和心理实验,对于不是学习心理学的人来说,只觉得眼花缭乱。 可是心理学又和每个人息息相关,想了解心理学,从哪里下手才好呢? 《心理学演义》可以满足你的好奇心。
1.这是一本什么书? 首先,这是一本演义,作者朱广思采用了章回体小说的形式,把心理学界那些大咖的事儿娓娓道来,语言风趣幽默,读来让人莞尔。 其次,这是一本心理学的发展史。从心理学的萌芽、诞生以及发展,一路聊过来,让你轻松走进心理学。 再次,书中记录了各个门派的历史,以及各个心理学家之间的渊源,不乏心理大shi们之间的争斗。可以说是心理学江hu的华山论剑,jue对可以满足你的八卦之心。 2..心理学的父母是谁?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这样概括地描述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也就是说,心理学在没有成为一个正式的学科之前,有一个漫长的孕育过程。 心理学的父亲就是哲学,决定了他的家族出身。心理学的母亲,就是生物学,决定了他何时出生。 说到哲学,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历史都太漫长了。 在中国古代的时期,巫医是不分家的。gu老的祝由术,用现代的科学来解释,其实就是催mian术。 而在中世纪的欧洲,医生认为,那些精神不正常的人是脑子里有魔gui,所以他们就在病人脑袋上给头骨开个洞,让魔gui跑出去。
一直到了19世纪,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生物学的诞生,才为心理学找到了一个妈妈。 3..心理学的流派有哪些? 心理学考试的时候,我们会说冯特的构造主义学派是di一心理学派。但是事实上,蕞ui早有名字的心理学派叫机能主义心理学派。 这派当中对我们中国影响蕞大的叫做杜威。因为他培养过中国的胡适,冯友兰,陶行知,郭秉文,张伯苓,蒋梦麟等等,每一个都是中国近代史上响当当的人物。 对于精神分析学派,大众都不陌生。祖师爷就是佛洛伊德。 而行为主义学派,创始人就是巴甫洛夫,虽然他自己不承认他自己是心理学家。 这派当中有一个臭名昭著的人物——华生。用华生养育法养育出来的孩子,轻者患有睡眠障碍,重者患有人格障碍甚至精神分lie。美国几代人都对他深恶痛绝。 对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很多人都不陌生。因为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不仅在心理学界,而且在教育界、商界、培训界都鼎鼎有名。
4.写在蕞后 现在的心理学更关注liao效,所以更多的呈现了rong合的趋势。精分、行为主义、人本主义rong合在一起,出现了认知行为疗法,家庭系统排列法,叙事疗法,等等。 不管什么门派,是黑猫白猫,抓住耗子的才是好猫。
《心理学演义》读后感(篇十一)
提到心理学,你会想到什么呢?是比较神秘还是感觉充满兴趣?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生活水平越来越好,温饱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但是你是否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人会饱受心理问题的困扰,随之而来的越来越多的相应的行业也正兴起,比如:心理咨询师,疗愈师等。
但是,你知道心理学家们都在研究什么么?
最近,看了《心理学演义》这本书,让我对心理学又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的作者是朱广思,集众多实力派头衔为一身的心理学作者,至今也出版了众多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而这本《心理学演义》也是我们走进心理学方面的入门书籍。
书中用通俗易懂且幽默风趣的语言来给我们讲述复杂的知识,让我们很容易的就了解了关于心理学的前世今生,更是通过风趣的语言来给我们讲述了心理学大师们之间不为人知的有趣故事。
而大部分人认为心理学史属于哲学范畴的这个观点竟然是错误的,事实是,心理学属于理科范畴内的。本来比较模糊的问题,却被作者用生动形象的故事讲述出来。
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概括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他说: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那么,心理这两个字是怎么出现在汉字中的呢?
1872年,以为叫做朱逢甲的秀才,首次提到了”心理“两个字,随着时间的发展,清政府已经很重视翻译国外的学术文献了。当时,中国有一位叫做颜永京的牧师翻译了国外作家的著作,当时他是把psychology翻译成心灵学。所以,颜牧师也是第一位把西方心理学介绍到中国来的人。
随着时间的发展,社会的变化,大家也逐渐认识了心理学,中国心理学也由此而诞生。
当然,关于心理学的前世今生,这才只是一个开始,书中还有更多精彩的内容等待着你去发掘,喜欢心理学的伙伴们一定不要错过这本书,真的非常吸引人,尤其是那幽默风趣的辞藻。
比如书中说:长翅膀的神仙不多,他肯定不能是雷震子。
再比如:被热油烫醒了的丘比特顿时犯了起床气,翻身一越飞出窗外,像疲劳驾驶的飞机一般,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心理学演义》读后感(篇十二)
提到心理学,很多人都会感觉到有些神秘,同时也会非常感兴趣。像大家非常喜欢的通过星座血型等来了解一个人的性格特征,感觉挺准的,那这是不是属于心理学的范畴呢?
其实,真正的心理学是有严谨的实验、统计、测量和数据支持的,而且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对于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解释。
《心理学演义》这本书,就是一本非常好的让我们近距离认识众多心理学专家和心理学知识的著作,可以了解心理学的前世今生和心理学家们的心路历程。心理学专家许川、心理学教授贺岭峰、以及泛心理服务平台测测创始人任永亮等知名人士联合推荐。
书的作者朱广思是一名心理学硕士,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人才库丛书入库专家。他也希望通过自己这本书让大家真正了解到“心理学家们平时都在干什么”。
在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有的心理学家在做研究的过程中,会需要小动物们的帮助,有个快板词就很有意思:巴甫洛夫的狗,桑代克的猫,斯金纳的箱子,班杜拉的宝宝;华生的婴儿吓哭了,科勒的猩猩够香蕉,托尔曼的白鼠迷宫跑,哈洛的猴子需要抱。
接下来就让我们了解两个有意思的和小动物相关的心理学实验吧。
哈洛和他的恒河猴:哈洛所在的时代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婴儿并不特别需要母亲,哭就是为了吸引注意。或者是因为需要母亲提供食物,吃饱了就不太需要母亲了。于是哈洛用恒河猴做了一个实验:他给小猴子分别做了一个绒布妈妈和一个铁丝网妈妈,然后观察小猴子更喜欢哪个。实验结果证明,小猴子更喜欢柔软温暖的绒布妈妈,只有在饿了的时候才会到铁丝网妈妈那里吃奶,有的小猴子甚至是抱着绒布妈妈伸头去铁丝网妈妈那边吸奶。哈洛得出结论,只有奶水绝对无法让孩子健康成长,母爱的核心是接触带来的安全感。这个实验给我们的启示是,母爱是每个孩子都需要的心灵营养,母亲的怀抱是孩子最喜爱的心灵港湾,多抱抱自己的孩子吧,那一定是非常幸福的感觉。
巴甫洛夫和他的狗狗:巴甫洛夫是非常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最著名的实验就是条件反射实验。巴甫洛夫发现,狗只要嘴里进东西,就会分泌唾液,这是“非条件反射”,但如果每次喂食前都给狗信号,几次之后,狗一旦接触到这个信号,就分泌唾液,这叫“条件反射”,如果在这个信号之前再加一个提醒信号,比如先响铃再亮灯,就可以形成二级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成为行为主义的理论核心。举个例子,当我们吃到梅子就会分泌口水,这是非条件反射,而“望梅止渴”这个典故说的即便没有真的吃到梅子,一提起来也会不自觉分泌口水,这就是条件反射。
心理学是很有意思的学科,如果你也感兴趣,《心理学演义》这本书值得一读。
《心理学演义》读后感(篇十三)
现代人对心理学都不是很陌生,但是因为大多数人了解的方式是在各种新闻里、小说里,所以总是一鳞半爪,不成系统,甚至还有很多误解。我读过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也看过荣格相关的一些书籍,但是对于心理学,不用说管中窥豹了,连皮毛都没有摸到。 这本《心理学演义 心理学家都在研究什么》如果有另一个名字,那就是“简明心理学史”。这本历史书里面出现了很多熟悉的名字,比如艾宾浩斯,哪个背过英语单词的人不知道他的大名?还有马斯洛,他的五个层次需求基本上人尽皆知。心理学家和心理学在各种意义上都比我们想象中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 这本书的形式则是通俗演义,作者把心理学史上的各种大事以非常有趣的笔触娓娓道来,还给他们起了奇怪的绰号,比如“实验繁琐莱比锡”,“冯氏人肉打字机”,“驯兽大师桑代克”等等,并且把每个人的个人经历和主要学术成就也融合进去,书里的各种配角也都是大佬,看到很多熟悉的名字的一些不为人知的事,读起来很有意思。 而结构上则是分为“萌芽记”、“诞生记”、“机能记”、“精分记”、“行为记”、“完形记”、“人本记”、“认知记”、“拾遗记”九个部分,基本上是按照心理学发展的顺序而来。比如我们普通人以为是现代心理学祖师爷的弗洛伊德,要到第四部分精分记才会出场,在他之前有大量的心理学先驱,并且也有很多心理学上的发现和成就。而后来人创建的不同流派,到底有什么样的发展,书里也介绍得很清楚。因为这本书的副标题就是“心理学家都在研究什么”,所以花在这部分的笔墨也最多。 本书的作者更是让人惊讶,我看完这本书才发现,是《证据去哪儿了:法医解剖刀下的真相》的作者朱广思。这本书我虽然没买,但是在法医秦明的公众号上看见过,也知道她写过推理小说。所以这本书才这么老少皆宜,他用了小说的笔法写历史,让我们这些没有心理学基础的人也能看得津津有味。 书的最后附上了世界心理学大事件和中国心理学大事件,中国那个表里面还是没听说过的事情居多,不由得感叹。
《心理学演义》读后感(篇十四)
当今的社会,大众越来越关注个人心理问题,我们在工作中会遇到适应环境、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而孩子们呢,TA们在学校这所大讲堂中,亦会遇到诸如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所以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各学校的保健室配有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即时帮助孩子们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助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我个人也对心理学比较感兴趣,所以选择了朱广思先生的《心理学演义》作为自己走进心理科学的第一本书,原来心理学是属于理科的范畴,对于理科成绩不太好的我来说,更要努力吸收新知识。全书把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分为萌芽记、诞生记、机能记、精分记、行为记、完形记、人本记、认知记和捡遗记九部分,讲述在这一领域有重大贡献的心理学家们的故事,我看到了TA们的坚持和努力,吸收了TA们学术观点,了解了心理学家们都在研究什么。
提到心理学家,我之前只知道被称为“精神分析之父”的弗洛伊德,现在也对实验心理学之父冯特、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有所了解,他们都是心理学领域的传承者和发扬者,心理学在不断摸索发展状态下发展着,直至今日已成为一门学科。
在1840年,心理学被确立为独立于精神病学的科学领域,被称为“现代医学之父”的希波拉底将精神障碍划分为躁狂症、抑郁症和谵妄症三大类,现在的我们,对狂躁症和抑郁症已经有所了解,自己的情绪不要压抑,我们要相信:生活是有奇迹发生的,生活也是可以改变的,运动对于心理健康的维护也有很好的作用。
很有趣的一本书,并非我想象中的艰涩,全文通俗易懂,书中附录的世界心理学大事件和中国心理学大事件,短小精悍,书中的每一篇都可以作为一个小故事,细细品读。
《心理学演义》读后感(篇十五)
《心理学演义 心理学家都在研究什么》朱广思 著
这本书不同于其它心理学书籍。作者他从心理学的初形成故事开始讲,发展心理学的严谨认真态度一直都在,只是这样一个学科总是容易让人们混淆,以至于人们对心理学形成一些错误片面的误解。作者正是想要以这样的方式,阐述心理学的事实和科学性观点存在,帮助人们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在作者的故事讲解中关于心理学,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冷门的知识点,这些有助于读者们对心理学的空白点补充和延伸。换的是我们自己去了解这类知识点,可能还不一定会在书籍中接触得到。作者作为心理方面的专业人士,他描述这样的内容,是有方向性的,围绕心理大体范畴,正如他在书中指出的,人们对心理学的误解,“我”却是这个行业的专业者。
中西方因存在思维模式不同,在心理学的认知模式上会有区别,身心合一,中国人以人为本,西方人以shen为本。在古代人们对心理学方向的研究史书中都有记载,说明了心理和身体是合在一起的。清朝的王清任在其《医林改错》一书提到:灵性,记性,不在心,在脑。西方心理学希腊神话有一关于心理学的故事:一位叫赛琪的高颜值公主,一直找不到合适结婚对象,理由是在她眼中的异性长相不完美,导致了她难于结成婚。她的父亲求助于阿波罗,夜晚时刻公主便被一陌生男子带出去约会,在约会中,男子一是直蒙面的。某夜,公主出于好奇,偷偷看了男子的容貌,正是自己喜欢的长相,很是欢喜。然而,这位男子是爱神厄洛斯(在希腊神话中的名字),被吓到了慌乱中破窗飞走了。后来的故事是宙斯出现,他俩重逢了。这个故事像公主那样追求他人本质的这个过程,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心理学,单独的一门学科。
生活中的我们,生活方式不同,想法不一样,每个人的认知水平不一样,理解的事物出处也不尽相同。内心的声音是我们心理对现实世界某种健康需要的暗示。但是人又是群居动物,过于坚持周围人又会误解。这些现象其实也是正常,重点是我们自己要懂自己,理性看待别人的意见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