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沙发上的心理学读后感1000字

沙发上的心理学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13 07:10:16
沙发上的心理学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6-13 07:10:16   小编:

《沙发上的心理学》是一本揭示人类内心深处的书籍,作者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让读者了解到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应用,以及如何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本书既是一本有趣的读物,也是一本实用的指南,值得一读。

沙发上的心理学读后感(一)

《沙发上的心理学》

“20年资历的心理治疗师,《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的作者菲利帕佩里的图解心理学作品。

一位体面光鲜的律师,却有着难以启齿无法自控的不良癖好。本书截取他们一年治疗过程43次面谈中的11次,涵盖心理治疗的前中后三个阶段。每页的图像部分记录了两人之间的谈话以及各自内心的真实想法,将表里同步呈现;下方的文字部分是客观角度的分析以及相关心理学知识的介绍。”

不像作者提示的,可以不用管它跟随故事情节走,恰恰是这一部分,让我们了解了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以及自己应有的警惕和反思学习。

“本书实现了图画与内容完美的结合,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心理治疗的复杂性,”满满的知识点可说是一本教科书级的咨询指南。

“这也是一次发人深省的治疗之旅,它让我们明白痛苦没有等级,一个人大大小小的痛苦都值得被认真对待…”

沙发上的心理学读后感(二)

沙发上的心理学 菲利帕·佩里著 弗洛·佩里绘 7个想法 ◆ 5 >> 在胡塞尔看来,现象就是本质,本质就是现象,因此悬搁之后所得到的纯粹现象就是本质 ◆ 8 >> 。四种主要的不安全依恋类型是:疏离型、痴迷型、回避型和混乱型 ◆ 15 >> 逃跑或战斗”(flight or fight)反应的表现之一是僵死反应。 ◆ 20 >> 然而,更好的做法是,停止对自己的评判,去探寻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在促使我们做出评判 ◆ 23 >> 开放区代表我们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信息。盲目区是自己不知道、别人却可能知道的盲点。隐秘区是我们的私人空间,是我们自己知道、别人却可能不知道的秘密。未知区是最神秘的空间,是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的信息 ◆ 24 >> 对情感的高感受性,和对接受陌生人善意影响的高意愿性,会带来一种强烈、积极的情感体验。 ◆ 25 >> 对一些人来说,改变是心理治疗的核心:改变根深蒂固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以及随之而来的感受,当然治疗关系本身也是具有改变性质的

沙发上的心理学读后感(三)

通过漫画+文字的方式,不仅生动地表现了心理咨询的内容,和其他的入门书籍相比,也有了更多理论的解释(对完全零基础的读者可能还是会有点难理解),尤其是对咨询师/来访行为和“心里话”的解释。

为什么会对这本书感兴趣,可能是因为我也很好奇老师在和我对话的时候,她在想些什么。

虽然主人公的案例很特别,但是每个人和他人相比,既有特性,又有共性。

在看书的过程中,我也跟着一起回忆了自己的咨询经历,好多次都很感动,被触动到。

可能我们面对的具体问题不太一样,但我们都希望能更多地接纳自己的情绪,更能在关系中做真实的自己,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

一段好的关系,不仅能容纳好的部分,也能容纳坏的部分。

对于我而言这不是一件很容易就做到的事情,每次我都忍不住在“真实”面前感到害怕和退缩。

好在有老师陪伴,我才有勇气去面对恐惧,这个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我可能时而勇敢,时而害怕。

但是有一个人在耐心等待你,陪伴你,真的是一种很特别的体验。

沙发上的心理学读后感(四)

像是幕后揭秘:对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的面谈一一拆解,包括二人的表现、心理状态以及涉及的心理学知识。这本书是将面对面心理咨询进行“剖析,像我这种非专业读者基本感受不到对话中存在什么样的“问题”,而心理学家的解剖则带有专业和理论自觉。

坦白而言,看到旁白式的解剖蛮有意思的,尽管我看完本书并无法学会相应的心理学知识,但学到了三点:没有一次心理咨询能够拥有样板式的完美,心理咨询能够获得疗效的关键在于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适当”且“信任”的关系的建立,在此过程中,即使是心理咨询师也会“犯错”或“偏离轨道;心理咨询过程中通常会有起伏或者反复,而且和心理咨询师关系的建立也是一次学习建立和抽离关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往往会将自己的情感投射或移情到心理咨询师身上。如果心理咨询师不能及时意识到并妥善处理,会极大影响甚至恶化来访者的心理状态(所以我也认为心理咨询师不应当和来访者恋爱,或者是保持其他类型的关系)。最后是,人作为在生理上有情感和社交(尽管有所差异)的动物,尤其是在幼年时期,外部环境和家庭、学校等社会关系环境的变化都会引起情绪和自我防御(尽管对孩子来说可能是不自觉的),这些心理层面的应对措施在长大之后可能就变成阻碍的机制。即使不认同有心理创伤的人所作出的行为(如本书的来访者,家境优渥但变成惯偷),但可以肯定其情绪,人在某种情境下产生某种情绪是正常的,批判和压抑情绪的行为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糕。

沙发上的心理学读后感(五)

诚如阿里·福尔曼导演所言:“动漫是最流畅、最有效、可以同时展示人的内在和外在的方式。”“可以暴露出来人们表面显示出来的东西和他们内心深处真正体验的东西之间的鸿沟”。

很喜欢漫画形式的大众心理学读物,比如《抱住棒棒的自己》和这本书,两本书的漫画形式不同,但都很治愈,看起来轻松易懂还能学习到心理学知识,很好的自我治愈方式。

这本书的漫画相对于《抱住棒棒的自己》彩色温情式的叙述,采用黑白漫画展现一种清幽默的效果,让人觉得心理咨询师很可爱。

文中讲述了一个偷窃癖患者的43次心理咨询过程,画面有趣易读,还有专业的心理学知识注解,把艰深的知识理论用大众轻松接受的方式展示出来,很不错。

很喜欢封面的两句话:

“也许你应该找个人聊聊,你讲述生活的方式,塑造了你的样子。”

“人们第一次接受心理治疗时,常发现那是一种让人温暖的体验,因为获得倾听有抚慰的力量。也许有些人只需要获得充分的倾听,根本不需要治疗。”

沙发上的心理学读后感(六)

读完这本书大概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期间我感受到自己在用三个身份去理解它。

第一个身份是一名图书策划,我正在和两个朋友计划出一本类型的书,关于心理咨询如何发挥作用的故事书,并且配上大量的绘画。在书店翻到这本书又看到豆瓣评论的时候,我惊喜地发现,它清晰定义了我们要出版的书籍:心理咨询图像小说。甚至在出版信息里,我们发现连计划的字数,页数都很相似,出版社也是我们比较理想的选择之一。当学生准备好,老师就出现了!

第二个身份是心理咨询师的朋友,我偶尔会听朋友谈起,心理咨询的一些原则:比如咨询关系是核心;该怎样和来访者谈收费;咨询师和来访者该不该有身体接触;咨询师本人的心理对咨询关系的影响等等。这本书,视觉化地再现了心理咨询的场景,在相应的场景加上了备注文字,相当于体育运动中,教练做了示范,又做了一次动作解剖,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她谈到的点是怎么回事。如果刚入行或者即将入行的心理咨询师,这本书可以当作新人指南吧。

第三个身份是来访者和读者本人。我曾经也做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读这本书的时候,会不自觉带入来访者的角色,虽然我和主人公的问题不同,但读到一些章节,我会回想起我们在咨询室的场景,想起我的咨询师对我说的话,联想到眼前的一些困境,有些事竟然就想通了,我似乎又更了解自己了一些。

这三个身份,对应的就是三种读者。

把一本心理咨询书籍做成图文结合的必要在哪里?当然我们可以假设,读者不爱看文字,看图更容易,绘画很美,增加图书的美感……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太不缺好玩的文字和好看的图片了,假设显得单薄没有说服力。读完这本书,我感受到与一本全文字的书相比,图像小说可以非常直观地带入场景,让读者走进一个咨询现场,甚至把现场揭开,让人看到人们表面的东西和内心深处之间的鸿沟,也就是意识和潜意识,而且我只花了两个小时。绘画作为载体,在一个心理学应用的故事里,准确高效贴切,这是它独特的价值。

沙发上的心理学读后感(七)

《沙发上的心理学》

作者:[英]菲利帕·佩里

绘:[英]弗洛·佩里

人们对于心理咨询总是抱着一种误解:认为只有精神不正常的人才会去进行这种咨询,或者是这是最后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了。

这本《沙发上的心理学》以漫画的形式,通过两个人面谈的场景和对话,揭开了心理咨询一直以来的面纱,并在下方配以相关专业名词解释和客观角度分析,方便读者理解。

给我的感觉有点像《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图解版,但是给的例子却更加复杂和引人注目。

一位体面光鲜的律师,却有偷窃癖,会忍不住偷一些小东西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终于他忍不住来到咨询师这儿,想停止这样做。

并且他也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在他第二次来访时,自己就主动提起:“我猜你会问我的童年,那是在浪费时间,因为我童年什么都不缺。”

因为很多人都知道,如果一个人的童年不美好,原生家庭糟糕,那么ta后来的一些行为模式就有了解释的原因。

但他一直在强调,他的童年很美好,成长环境很优越,什么物品都不缺。

在多次交流后,他终于意识到,自己为了内在安全,隐瞒了部分童年的感受,认为只要“拿了”自己需要的东西,就不需要其他人来给予自己了。

通过一年时间,43次的面谈,他终于能够正视自己的感受,控制自我,不再需要定期咨询面谈了......

对于心理学入门的我来说,帮助也是极大的,学会了好几个专业名词,并且在其中也解释了自己平时的一些行为:

1、情感调节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应对机制,如果在情绪来临时,我们忽视它、压抑它,反而会造成更不好的效果,有人通过唱歌娱乐来排解压力,有人通过运动来缓解不安,也有人选择用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我们要尽量选择一种健康的自我安慰方式。

2、四种不安全依恋类型:疏离型、痴迷型、回避型、混乱型。

......

通过这本书,更好地看到了心理咨询积极的一面,无论事情和痛苦的大小,如果你觉得不舒服,就应该去找人沟通。

或许你会发现,你只是需要一个人去倾听你内心的声音。

沙发上的心理学读后感(八)

#阅读打卡#《沙发上的心理学》菲利帕·佩里 计划阅读120min ,实际阅读78min,完成率100%

摘录:

对咨询师来说,来访者讲述故事的过程以及来访者与故事的关系,比故事本身的内容更有趣。内容是糖霜,而过程是蛋糕。这就是为什么咨询师经常会问来访者,他们对刚刚讲述的故事有什么感受。这是一般谈话和心理治疗面谈的另一个区别。

感悟:

漫画的形式让心理咨询的全过程实景式地展现出来,很有意思,作者还是写过《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的菲利帕·佩里。书中的病人詹姆斯是虚构的,心理咨询师帕特就是菲利帕本人,画出来的样子也和她几乎一模一样。咨询室门口有个杂物桶,看来帕特也是那种不拘小节的人,毕竟面对自己比活在他人眼中更重要。

詹姆斯是一个社会精英,律师,在物质上父母从小对他也是毫不吝啬,有一个西班牙美女女友。光鲜的外表之下的他,实际上是一个小偷,他经常会偷一些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烦恼于这一点,詹姆斯来到了帕特的诊所。帕特一步一步引导詹姆斯,从他自己的感受、他的工作、他的童年、他的住所、他的生活,慢慢地让詹姆斯发现自己偷窃行为的缘由——父母只在物质上给予他,当着他的面很恩爱,背后却大吵大闹,幼年的詹姆斯躲在被窝里听到争吵,心灵留下了伤害。上学时他就有偷窃的行为,被老师发现之后告诉了父母,他们当然一起批评了他。詹姆斯却认为,这是父母难得达成一致的时刻,并且他获得了一向自我的母亲的关注。于是这种偷窃行为一直持续到了他成人。

找到了缘由,接下来是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偷窃的起因是父母的矛盾,偷窃的根由还是来自于詹姆斯受到父母的影响——身份、行为要在他人眼里看着合适。于是詹姆斯在压抑自己的天性,应该愤怒的时候他不愤怒,应该伤心的时候他不伤心,他将这些情绪的抒发以偷窃的形式表现出来了。获得自己的感受,思考自己想用什么方法表达,应该用什么方法表达,学会了这些之后,詹姆斯的偷窃习惯慢慢被治愈了。有一次他的车窗被人砸碎了,他敏锐地发现自己当时并没有愤怒,而是理性的找修理公司修理完成就算了。他认为自己应该愤怒,潜意识里也在愤怒,于是到了健身房打拳,发泄情绪,整个人都释怀了。

随着治疗的进行,詹姆斯又提出自己想让女友一起住对方没同意的问题,他感觉女友不是很爱自己。帕特帮他进一步理清缘由,利用乔哈里视窗让两人敞开心扉,最终达成了更为和谐的两性关系。治疗也要结束了,帕特毫不忌讳地表达,这不仅仅对詹姆斯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对她自己也是。一段治疗结束,也是另一个人的治疗的开始。治疗和女友关系使用的方法,本质上是非暴力沟通,双方观察、表达自己的感受,提出自己的诉求,形成一致来建立更加亲密、良好的关系。这不见得需要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有时候自己在生活中通过阅读或者感悟也可以学会。

整个治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帕特也有做得不恰当的地方,毕竟咨询师也是人,也有她自己的特点(优点或缺点),治疗方法又有许许多多种,对什么人用什么方法,和治疗师本人也是有相关的。菲利帕·佩里在书中提到的心理咨询的重要概念:摄入性会谈、防御机制、移情与反移情、沉默、悬搁、依恋理论、乔哈里视窗;疗法:行为学疗法、人本主义疗法、心理动力学疗法等等,也带来不少的干货。这是一本既有趣又有知识性的书,篇幅也不长,有空读读蛮不错的。

沙发上的心理学读后感(九)

我最勇猛的经历, 是曾经激怒过一位训练有素的心理咨询师。 那天我坐在她咨询室里的沙发上, 用我“三脚猫”的心理学知识, 向对面发起一轮“造作”的攻击。 她努力克制着心里的不快,就要失去耐心。 她直言: 我感觉你一点也不相信我, 那我们没必要再继续了。 这大约就是真实版的“把天聊死”...... 这件事已经过去很久, 直到最近读了《沙发上的心理学》这本书, 我才惊觉: 原来自己蛮不讲理起来真的很厉害! 实际上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是不应该被我搞到炸毛的。 她是倾听者, 我是来访者, 我们即使不能做到“友好亲切”, 至少也应该“和平共处”, 从陌生到熟悉, 甚至, 成为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之一。 《沙发上的心理学》, 是一对英国母女共同的作品。 妈妈是个有20年心理咨询经验的治疗师, 女儿是个作家兼插画师, 所以这本书自带温暖气质。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 我不明白为什么装帧色彩如此的......浮夸...... 但是等我读完, 再看扑面而来的红红黄黄, 是热烈的温暖, 是膨胀的希望。 用一句话概括全书就够了: 女心理师帕特帮助精英男人詹姆斯, 治愈了深藏于心的不堪。 至于是什么不堪, 一点也不重要。 因为大家活在这世上, 心中多少都有个破洞。

说兵来将挡也好,

说水来土掩也罢,

来访者一寸一寸打开心防,

倾听者一点一点抽丝剥茧。 漫画书读起来很轻松, 文字很少,插图很好玩。 每当对话中提到专业名词, 书页下端都有解释。 这一点我必须要吹爆, 名词解释一点也不晦涩, 而且非常容易理解! 我想这就是作者的用心, 用不掉书袋的方式普及心理咨询。 《沙发上的心理学》, 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或者是一个契机, 让大家了解,

心理咨询并不是洪水猛兽, 人人都有内心困顿的时候, 如果你需要, 可以多一种社会支持系统的选择, 帮你渡过难关。 坐在这张沙发上, 安心踏上一段旅程, 还有一位值得信任的咨询师相伴, 带你走向新的天地。 书的结尾让我热泪盈眶: 詹姆斯再也不需要坐这张沙发了, 他邀请帕特参加自己的婚礼。 帕特说:“如果我成为你的朋友, 你就会失去你的咨询师。” 詹姆斯离开屋子, 而帕特在屋里眼泪汪汪。

他们此生未必会相见,

每次咨询付费也貌似一种雇佣关系,

最终来访者心理问题被解决,

那种轻松和愉快的心情,

不是普通的多巴胺作用,

而是内啡肽带来的幸福感。

我后来遇到了另一个心理咨询师,

她像帕特一样好。 合上这本书,

我想: 帕特很专业, 但是詹姆斯更勇敢。 他们一起补好了心里的洞, 又长出了新的组织, 这是最好的结局。 读完它1小时就够了, 但是我已经决定, 永远给它在书架留个位置。

沙发上的心理学读后感(十)

《沙发上的心理学》是一本非常好的给大众科普心理咨询的书籍。

它是一个不完美但很生动的心理治疗小品,讲述了心理治疗过程中一些关键的过程。这过程中还展示了一部分咨询师工作的思路以及专业视角。非常推荐。

这本书我最喜欢的地方是标记了咨询工作的次数。相比《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8次就好,这本书更接近真实的咨询。“8次的咨询就能好”,让很多真正接受咨询的来访者们理解自己和咨询产生了一部分原本没有必要的阻碍。

很多人以为心理咨询只是提供一些关于自己问题的见解,或者来访者就躺在咨询师的沙发上等着咨询师提供灵丹妙药来解决自己的人生难题。如果真的是这样,咨询师们早就封神,成为人生赢家了。

事实上,心理咨询绝大部分是在关系中的刻意练习。咨询师大多时候是在沉默的倾听。过度寻求他人对于自己人生问题的解释权,本质上还是在依赖他人,而放弃自己赋予自己生命—情绪,行为意义的权利与责任。这很可能是当事人觉得生命没有意义,痛苦无法承受的核心原因。

没有长期身体力行,所有的改变,通常只是改变的假象。就像是老师走了,自己又不会了。

即便是这个症状消失,还会病根会通过另外一个症状呈现出来。比如,一些行为治疗会使用惩罚厌恶疗法来消除来访者的问题行为,但有可能来访者的症状看似消除,却转移成为来访者其他严重的身心问题。而心理咨询师通常也会很警惕于那种有过快效果的疗法。太快地让一个人面对或者解决自己的问题,就好像是让一个很虚弱的人突然吃各种大补的食物,身体会承受不了。

而比较短程的心理咨询,比如,短程的认知行为治疗也至少需要12-20次。因为这样一个周期中,来访者可能会经历一次从症状的反复,并从中进一步学习的积极经验。即便是这种情况下,这样往往需要来访者非常愿意配合完成家庭作业,大量的技能练习,并且积极讨论。认知行为治疗,针对的层面比较在意识的层面,对于大众来说相对友好,但如果来访者的积极性不高,或者心理的理解能力不够强,或者外界条件不允许,工作的效果很容易反复。

而深入的自我探索,至少是以年为单位,比如半年,一年。文献研究说一周一次,人格的改变通常要两到三年。国内的心理咨询的均价是300-600,三年下来大概是4-10万元(当然,这听起来很奢侈。)但相比,因为忽略心理因素,性格问题导致婚姻,孩子成长各种出问题,规避因为心理原因而导致的人生风险,这个是一笔很划算的买卖。就个人、同行以及督导的实际经验来讲,40-50个小节,一个人的性格会有一个成熟的稳定的小小的改变。

6-8次的咨询中,来访者之所以感受到好,是初步有了情绪上和认知上的一个小小的获益。情绪会有初步的缓解。情绪会因为接触到咨询师可以说出内心压抑的想法,得到释放。一开始接触心理咨询带来的新的视角,也会在短期内获得新鲜感和希望的注入。但要知道,所有的关系的开始大概都是如此。咨询师对于来访者信息的收集形成的概念,对于来访者的了解和理解本身其实还非常粗浅的。你在市面上听到的那种,“你之所以XX,就是因为你原生家庭什么样的原因”,这种暴力分析和解释太过于粗浅。咨询师实际上和来访者的工作过程中会不断地确认,调整,细化的过程。每个人有他相似的问题的来源,但也有其独特的应对资源和方式。

并且,仅仅是短短的6-8次,初步的稳定,但并没有太多机会让来访者通过练习发展出稳定的新的应对生活挑战的方式。就像是下图的成长曲线中的第一个波峰。

改变的过程需要来访者逐渐了解到自己在咨询中的掌握着主动权和改变的信心。长程的心理咨询更加给了来访者掌握改变节奏的主动权。这也是咨询师需要重点工作的地方。和来访者充分讨论对于咨询关系的节奏和进程。用各种方式保证来访者在条路上的感受能够被充分的容纳,呈现和反馈。 这样来访者才有可能寻找到一条非常适合自己的方式,才有可能在改变的路上走得更远更顺利。

作为一个来访者,改变自己意味着你需要经历一个从新审视和体验自己的人生的过程。这里反思的内容不仅仅包含你当下现实生活中正在面对的问题。更包含了你早年的成长经验。因为根据人的心理发展过程,早期的成长经验会成为日后你和他人互动的底层模板。他们往往在你的意识之外,从方方面面影响你的生活。心理学荣格把这部分你未曾意识到的潜意识称之为命运。

探索这个过程往往并不愉悦,很多早期被你压抑的经历,感受和想法,会随着这个过程逐渐浮现出来。你可能会暂时放下自己的防御方式,重新体验过去的痛苦,并且学习用新的方式去应对它。其中,有些想法甚至会让人觉得震惊的,比如,“我这么不愿意花时间和她聊天,却死命努力地挣钱给她花,并不是真正地爱她。实际上,我在用看起来为别人好的方式,去恨她,忽略她的感受。最核心的原因是我是我恨我的父母没有办法给给到我足够的爱。我在用给予的方式乞求爱,而不是允许我自己在关系里接受爱。”

在这过程中,你会体验种种情绪,包括强烈的羞耻,恐惧,无助,愤怒,无力。还有不时会发现,原来上一个阶段的我是这么无知的体验。在一次次和咨询师讨论你的幻想的过程中,咨询师会给予他的在场,倾听,对于你的感受的肯定和确认,哪怕你自己觉得自己不能承受的情绪,都可以和他讨论。你可能会体验到一种,幻想温柔地破灭的体验。

你逐渐会知道,就算过去有很美好的部分。你已经成长,不会想要再回到过去,你有能力去创造新的生活。

从心理咨询师的角度来说,有一些来访者会过早结束咨询。一方面有可能他们是真的不需要,另一方面他们可能是在改变过程中无法体验到持续的成长,或者是对于自己和关系失望而带着情绪直接离开关系。

也有一些来访者,其实是因为害怕长期的咨询给自己带来真正的改变,这反而让自己原来的生活失去了平衡。过去的经验定义了我们,也限定了我们在当下生活的自由度。特别是人有的时候会使用痛苦来定义自己的身份,来获取关系中的价值感,自我的认同感,比如祥林嫂。如果让他们离开自己的痛苦,他们反而会感到空虚不安,担心恐惧。那种着急要结束咨询关系而无法好好告别的来访,有可能是在回避更深层次的情绪。

但打破平衡确实是改变的第一步。咨询师在一开始肯定改变的艰难,在关键的时候给够来访者支持,并说明咨询过程可能会产生的挑战会能够帮助来访者获得更多的信心。就像是锻炼身体本身,就需要一些比较痛苦的过程。

如果能够更加建设性地看待这个失望和恐惧,则有可能为自己和关系带来新的空间和可能性。

而真正的改变和分离,是你经过百锻千锤之后,回头看去,原来发现自己已经走了这么远的路。在一开始面对咨询的结束,你可能会不舍,但抱着不确定的心,你无意间发现自己已经有了独自面对种种挑战的能力。这个时候和你的咨询师好好做好回顾,分享遗憾与告别,你们共同的经历的这些感受和体验,会帮助你找到独特的自己,成为你人生路上的珍贵宝藏。

在未来的生活某个时刻,你或许想起一些人,但你是会带着感动的笑和泪,继续往前。

沙发上的心理学读后感(十一)

你身边肯定有这样一类人:他们沉默寡言,早上准点上班,晚上默默离开单位,从不外露自己的情绪。 他们经常说“我没事”“没关系”,朋友圈仅三天可见,从不分享自己的心情。 或许你也是这样的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会不动声色”成了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成长启蒙语录。 或许是因为所谓的体面吧,我们经常会看到类似的文字: “要学会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成年人的体面就是崩溃后的坚强”“成年人的世界就是学会开始控制情绪”…… 但不知道你有没有意识到,“不动声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意味着回避。 默默承受痛苦、回避感受、不敢正视自己,甚至是“撑着”不去跟身边的人沟通开始成了人们常见的问题。 《沙发上的心理学》这本书根据一则真实生动的心理咨询故事告诉你,不要回避感受,“不动声色”并不等于成熟,甚至会埋下一颗在未来会伤害你的种子。 01 詹姆斯,一位收入不菲、体面光鲜的律师。 他住在伦敦的一个上流住宅区,拥有设计师专门给他设计的大房子,过着优越的中产生活。 当他第一次走进心理咨询师帕特的诊所时,便给对方留下了一个好印象:“大约35岁,长得不错,确切地说是很有魅力。”

然而随着心理咨询的展开,我们才慢慢了解到詹姆斯只是表面光鲜,身为律师的他竟患有一种与自己职业道德完全相悖的不良癖好! 原来,詹姆斯喜欢偷窃。 面对偷窃癖,詹姆斯难以启齿却又无法自控,因为从幼儿园开始他就养成了这个坏习惯。 一开始是同学的东西,三块橡皮、四把尺子、几个小玩具,然后是商店里的巧克力、橄榄油、领带…… 其实他偷的都是一些小物件,他也根本不缺这些东西,除了小时候被老师发现过一次外,就再也没被人揪到过。 但现在作为一名出庭律师的他开始担心,万一被人发现了,自己肯定职位不保。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家境优渥的詹姆斯养成了偷窃的癖好?

起因是童年的经历。

当被问到童年时,詹姆斯不假思索地说,自己的童年很美好,生活完美无缺,过圣诞节有收不完的礼物。

通过这几句简短的话,帕特却一眼就判断出詹姆斯并未拥有一个真正幸福的童年,他跟家人的关系并不亲近:

“一切都是关于物品,而不是关于人的。而且非常简短,典型的疏离型依恋,回避亲密关系的表现。”

原来家境优越的詹姆斯从小并没有得到父母太多的关注,他们还会时不时地背着他吵架。

一次偶然的偷窃行为后,他被老师和父母发现,并因此受到责备。

这次经历竟然让他感觉自己受到了父母的关注,从那时开始,詹姆斯的心中便渐渐出现了一座孤岛——偷窃安全岛。

02

在之后漫长的岁月里,詹姆斯一直拒绝倾诉,不断加固着自己偷窃行为的“安全岛”,在最初做心理咨询的时候还在不断美化自己的童年而形成了一种“防御”机制。

实际上,随着心理咨询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詹姆斯陶醉于自己的人设和现状,回避或拒绝抒发真情实感,他也越来越少地跟身边的人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回避,成了他的保护色。

如果说童年的经历让詹姆斯萌发了偷窃的心理,那么有意或无意识地回避问题,维持自己的“体面”,则成为了他现在痛苦的根源。

而偷窃癖又反过来变成了他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

在这种复杂又矛盾的心态下,詹姆斯终于承受不住了,他选择通过心理咨询自救。

很有趣的是,《沙发上的心理学》这本书不光以一个患者的角度讲述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咨询过程中,心理医生的内心活动和治疗方法。

当咨询陷入凝滞时,帕特对自己说:“别急,帕特。一定有什么诱发了偷东西的事件,给他一些空间。”

面对一言不发的咨询师,病人詹姆斯也在想:“她为什么不说话?”

二人的内心OS被作者真实地描绘了出来,对于没做过心理咨询又感到好奇的朋友来说,是一个了解心理咨询的好途径。

在这本书中,没有冰冷严肃、长篇累牍的理论或陈述,有的是跃然于纸上的两个鲜活角色。

经过43次面谈,詹姆斯从一个紧闭内心,既自恋又回避沟通的来访者变成了一名放下“包袱”的倾诉者,学会了用正确的方式抒发情绪以及与人沟通。

而帕特,则在最初遇到了困难,甚至曾被詹姆斯影响,差点陷入到了“反移情”的状态中。

但她一直耐心仔细地分析寻找着詹姆斯的病结,并用合适的方法、恰当的推进速度,一点一点打开詹姆斯给自己构筑的“高墙”。

帕特也深知和患者成为朋友会影响到他们的未来,使他们产生依赖心理,所以有些痛苦但坚决地拒绝了进入詹姆斯的生活。

在交谈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作者在漫画下方做了诸多心理学方面的专业阐释:依恋理论、身体导向治疗、行为主义方法、安慰剂效应……

通过这本书,你不仅可以完成一次心理咨询,也可以学到不少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

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理论背后真实、有血有肉的人,如果没有善良耐心且负责的心理医生帕特,如果没有再多的理论也不能产生效果。

也难怪作者写道:“也许有些人只需要获得充分的倾听,根本不需要治疗。”

我们需要的并不是不动声色,而是真实、理解、倾听和沟通。

03

这本书的作者菲利帕·佩里,是一名有二十年从业经历的心理治疗师,曾经出版过畅销书《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

故事里的咨询师帕特当然就是作者本人的化身,詹姆斯则是一个虚构的人物,是她根据自己多年的从业经历和临床经验创作出来的一个形象。

菲利帕·佩里从人人都会遇到的心理疾病、心理问题入手,用诙谐幽默的漫画和简短生动的文字,虚构了一位患者与一位医生的心理治疗故事。

绘制插画的是作者的女儿——著名作家兼插画师、《如何拥有女权主义的性》的作者弗洛·佩里。这些插画丰富了本书的内容,也让这本心理学入门书籍拥有了更强的可读性。

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弗洛·佩里将詹姆斯在心理咨询中谈到的一个梦境展现得非常丰富且绚丽。

当和心理师帕特里夏的面谈到了第32次的时候,詹姆斯讲述了他近来做的一个梦。

梦中他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代,诸多的形象与事件纷至沓来:

丝织的地毯、水边的滑床、冬天开花的树木、和小女孩手牵着手走入黑暗。他们顺着丝绸滑行,来到了属于成年人的“绅士俱乐部”,詹姆斯最终决定不在那里停留,他和小女孩来到屋外,最后在一片美妙的音乐中醒来。

此时一年的心理治疗已经接近结束,詹姆斯自己也知道这个梦境代表他曾失去的属于创造力和梦想的一面的回归,代表着他将要好起来了。而这一切离不开帕特的心理治疗,也离不开自己的改变——从逃避到正视自己。

也衷心希望看到本文的你,能够正视自己的情绪,不再回避或是默默承受,祝你找到一个合适健康的宣泄途径,重新拥抱属于自己的美丽梦境。

沙发上的心理学读后感(十二)

这名话挺火的:“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内行人懂的。

这是一本书的名字,但我想引出这本图解心理学——《沙发上的心理学》。

通过图解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一共43次面谈,巧妙解析心理咨询师的心理,来访者心理,以及一些心理学知识。

正如作者菲利帕·佩里所说,接受心理治疗,有一种让人温暖和抚慰人心的力量。

其实来访者找到倾听的对象,疏放情绪,根本不需要治疗。

在我接待很多来访者,只要他/她们诉说,甚至哭过。

治疗结束,他/她们感到压抑的部分消失了,因为咨询师知道,找到了出口,以对谈和倾听的方式缓解,所以来访者满意而归,投入新的生活。

本书作者佩里,既有幸福的家庭,又担任心理治疗师20年,并且担任主持人,还是自由撰稿人和专栏作者。

这种通过心理治疗实践,再写作分享,著书立说,本身就证明,她是一位理性且成熟的心理咨询师。

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和图画,一一解读专业艰深的知识,本身证明佩里是通才一样的人物。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站在高处,回到书中,讲明白你要了解的不相关的内容,这是神一般的人物所作的事情。

要让具有心理问题的人,主动走进心理咨询室,是一个人非常艰难的选择。

罗翔说,每一个人,一生都在纠正自己的偏见和固执。

如果你还是一位固定型人格,那么你不会想到去心理治疗,你认为你就是对的,不会接受改变。

如果你是成长性的人格,恭喜你,你会主动走进心理咨询室,和本书詹姆斯一样,你会下定决心改变自己。

这里面:

要么是他无法启齿的,且无法自控的不良嗜好。

要么就是,你与周边环境的格格不入,尤其是糟糕的人际关系。

要么就是,育儿方面的重负,压的喘不过气来,你想找人聊聊,透一口气。

不管别人怎么说,你都要勇敢走出来,走出自己看自己,通过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角度,去分析你自己,不断看到镜中的自己,不断修正言行,思想,内心世界。

没有人是完美的,没有人不需要心理调适。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要勇于承认错误和不足,勇敢坐在心理咨询师对面的沙发上,接受心理治疗。

这正是本书存在且畅销的意义。

自洽幸福的人,自己拯救自己,他们会在人事物中,不断自省,不断改进,不断进行心理调适,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不自洽的人,正是像书中詹姆斯一样,需要外界助力,而且要深挖不良习惯的童年,找出原因,设定目标,重新找回自己。

书结尾处,詹姆斯得救了,他拥抱了异性并且中老年的咨询师,无关性关系,而是真诚相拥,是人在世界被拯救爱的表达!

普通人明白,当一个人欲望大于能力时,他即使再风生水起,结果必定功败垂成。

当一个人能力大于欲望时,这样的人成事成功,必将持久。

自洽幸福同样的道理。不要认为自以为幸福就是幸福,别人以为的幸福就是幸福。

错!大错特错。无论怎么样,在心理咨询师眼中,你讲述生活的方式,就是你自己真实的样子。

《通住心灵自由之路》书中提到,每个认知自己就像照一面镜子,但镜子前常有一层迷雾,要想驱散迷雾,需要你遵循以下四个约定:

这正是心理咨询师遵循的要则,同样也是一个人自洽幸福的方式。

记住吧,学会讲述生活,因为那是你最真实的样子。

沙发上的心理学

8.7

[英] 菲利帕·佩里 著 [英]弗洛·佩里 绘 / 2021 / 中信出版集团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