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夫曼斯塔尔的跨艺术诗学研究》通过对霍夫曼斯塔尔的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他在文学、音乐和绘画等不同艺术领域之间的跨界实践和创新。文章指出,霍夫曼斯塔尔的作品融合了不同艺术形式的元素,展现出独特的诗学风格和艺术观念。他的作品不仅具有跨艺术性,还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文化背景。
《霍夫曼斯塔尔的跨艺术诗学研究》读后感(一)
霍夫曼斯塔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维也纳现代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有着鲜明的现代主义特征,语言具有唯美主义特点的丰富辞藻。然而,这样一位德语语言大师经历了语言的危机。刘永强教授从这一问题出发,借助图像学、身体表演与以及跨媒介研究的理论视角,对霍夫曼斯塔尔的跨艺术诗学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这本书不仅按照图像表达和舞蹈身体表达对霍夫曼斯塔尔的作品进行了梳理和综述,还论述了霍夫曼斯塔尔如何突破语言危机,在跨媒介中寻找答案。刘永强教授探讨了霍夫曼斯塔尔如何在文学创作中融入视觉感知和身体表达的元素,分析了他如何通过跨艺术实践克服语言危机,拓宽文学的表现空间。 刘永强教授的研究成果不仅为理解霍夫曼斯塔尔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跨艺术诗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他的研究路径和方法具有创新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与艺术之间的互动关系。 总体而言,《霍夫曼斯塔尔的跨艺术诗学研究》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著作,对于研究德语现代主义文学、跨艺术诗学以及中德文学交流的学者来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专著。
1/3页《霍夫曼斯塔尔的跨艺术诗学研究》读后感(二)
作为“维也纳现代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霍夫曼斯塔尔是20世纪德语文坛中不可忽视的存在。在动荡不安的1900年前后,霍夫曼斯塔尔敏锐地捕捉到了弥漫在时代氛围中的精神危机。从1890年到1929年的40年的创作生涯中,霍夫曼斯塔尔突破形式的限制,在不同体裁的作品中表达了对于语言的怀疑和批判,并不断寻找描绘现实生活和人类经验的最佳形式。 该著打破了霍夫曼斯塔尔研究界盛行的“语言—图像对立说”,通过系统梳理霍夫曼斯塔尔的诗学理念和文学实践,发掘出霍夫曼斯塔尔借鉴其他艺术形式以克服“语言危机”的多种尝试。在梳理过程中,该著采用了跨媒介和跨艺术研究的方法,探索霍夫曼斯塔尔的文学作品与其他媒介和艺术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一方法,该著不仅展示了霍夫曼斯塔尔对文学创作进行革新的方式,还为探索文学的跨媒介性和跨学科性提供了新的视角。总的来说,该著系统梳理了霍夫曼斯塔尔如何通过跨艺术实践突破“语言危机”,最终走向“总体艺术”的诗学路径。作者通过深入分析霍夫曼斯塔尔作品中图像与舞蹈的双重路径,揭示了文学与视觉艺术、身体表达之间的动态互动,展现了艺术形式跨界融合的潜能。
2/3页《霍夫曼斯塔尔的跨艺术诗学研究》读后感(三)
跨艺术诗学思想源远流长,中国文人自古就有“书画同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学观念,亚里士多德《诗学》、莱辛《拉奥孔》奠定了西方诗画关系研究传统。无论是西方语象叙事(ekphrasis)的提法,还是中国学者“艺格符换”的翻译,文学与绘画/雕塑的共通性一直占据着跨艺术诗学研究的核心版图。自20世纪90年代学界频繁使用“跨媒介性”(Intermedialität)一语以来,跨媒介研究对象从文本与视觉艺术之关系拓展至音乐、电影、广播剧等,跨艺术诗学拥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中国学者近年来积极参与跨艺术诗学理论建构和批评实践,已取得丰硕成果:周宪《艺术跨媒介性与艺术统一性——艺术理论学科知识建构的方法论》(2019)、《作为艺术理论方法论的跨媒介性》(2020)等文章系统阐释了跨媒介研究的方法论,印证了“艺术的多样性统一以及不同艺术门类之间复杂的交互关系”,指出跨媒介性“为思考艺术问题提供了一个比较、参照和关联的视角”。欧荣《语词博物馆:欧美跨艺术诗学研究》(2022)细致爬梳了欧美跨艺术诗学学术史,深入解读了诗歌文本与绘画、音乐、舞蹈、建筑之间的影响关联,兼具理论溯源与实践指导意义。钱兆明《跨越与创新:西方现代主义的东方元素》(2023)以现代主义文学艺术为切口,跨越多国文化,触及美术、音乐、舞蹈、诗歌、小说、戏剧、建筑、电影八大领域,充分凸显了西方现代主义的跨艺术特质。刘永强最新著作《霍夫曼斯塔尔的跨艺术诗学研究》(2024)是中国学界跨艺术诗学探索的又一力作,既是对跨艺术诗学批评实践、现代主义文学文化研究的新延续,又针对现有霍夫曼斯塔尔(Hugo von Hofmannsthal,1874—1929)研究提出批评性回应,同时具有舞蹈诗学研究补苴罅漏之功。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