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坦白书(增补版)》读后感摘抄

《坦白书(增补版)》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30 11:56:34
《坦白书(增补版)》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09-30 11:56:34   小编:

读完《坦白书(增补版)》,我深受启发。作者坦诚自己的成功与失败经历,让我更珍惜每一次经历,每一次挫折。他的坦诚和勇敢让我明白,只有面对自己的问题,才能真正成长。这本书教会我如何勇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勇往直前。

《坦白书(增补版)》读后感(一)

奇妙的上海生活:幼儿园在一栋老旧的西洋别墅里,小时候的房子在新中国成立前是个白俄医生的诊所,就读的南京西路第一小学是一个大户人家。 毛姆曾经写过:今天我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卑鄙与伟大,恶毒与善良,仇恨和热爱是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颗心里的。 我所有的自负皆来自于我的自卑,所有的英雄气概都来自于我的软弱。嘴里振振有词是因为心里满是怀疑,深情是因为痛恨自己无情。这世界没有一件事情是虚空而生的,站在光里,背后就会有阴影,这深夜里一片寂静,是因为你还没有听见声音。 每次想到在有限的生命里,竟要被那些傻X的人和事所束缚,便会油然而生一种没来由的斗志,瞬间满血复活。 但信终归要送的,这是他的工作。 我的眼睛,只想看着你,一直看着,把所有明亮的日子挥霍殆尽。 那些凌驾众生之上的才华,如果只会让人变得自负冷漠和对生活充满了距离感,那还真不如只是一个温暖的凡人,活在人间的烟火里,和所有有情有义的生命在一起。 一个彻头彻尾的悲观者,是不会去像我这样努力工作的。 乐观主义者才会愤怒,而悲观主义者更多失望,因为生气改变不了什么,我戏谑和嘲笑的都是我深深爱过然后失望了的东西。 请莫忘记我都错过了什么,那是每天日出日落间所有的时光,这些专注于针尖的每一分每一秒,才是我给你的礼物。 我们会喜欢某种作品,其中某种难以言说但实在是一见倾心的东西,是因为那东西那种感觉一直存在于我们的心里,突然由此得到了印证,像是一种安慰。

《坦白书(增补版)》读后感(二)

我由衷的喜欢作者写下的那些标题。

献给勇于直面幻灭的理想主义者,

献给所有怀才不遇的发胖了的家禽,

献给那些曾经幻想过翱翔万里的心,

献给渐行渐远渐无书的梦想,

献给那些走散后便不能重逢的爱情。

书里的序言是这样的一句话:“我的身体里住过一生至今每个冬天的雪,住过大海,住过这世间所有流浪的爱人。”

配图画的是爱,角落的文字写的也是爱。只是在这幻灭的基调上,加上些小脚文字,也许这些字会让所有的悲伤弥漫开来。你能告诉我吗?是先有爱,还是先有孤独,是先有幻想,还是在此之前就已经幻灭?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矛盾综合体,又或许,每个人都应该有一本这样的《坦白书》。写给年少时候意气风发的自己,写给受了折磨变的麻木了的自己。

就像是会觉得“愿自己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是最残忍的谶语。这世间每天都在发生很多很小的微若尘埃的情感,有些只是和当事人有关,有些会被时间冲淡。我们没有办法去握住每一个细枝末节,虽然它是那么的动人,尤其在偶然的时光里的惊鸿一瞥。

但是那些都是过去了。 毕竟我们不能用一个青春的时光去悼念青春,再用一个老去的时光去害怕老去。 有些斗争从一开始就是一件美好的、崇高的、奇妙的、可尊敬的事情,但听上去可笑。 你知道。

即使你知道,你就算是永远不会成功。 你的生活也不会变的平庸。 但比起那些无关痛痒的励志说教,我宁愿去看那些看起来虚无缥缈的话。

总是有年轻人会直面幻灭。

总是有年轻人会为了理想去抛弃什么。

那么去吧,

骄傲的去,上天会善待那些勇敢的、多情的人们。

《坦白书(增补版)》读后感(三)

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就需要重新审视自己,与过去的自己对话,以获得勇气继续走下去。马良的《坦白书》是他对于逝去时光的追忆,是对其艺术创作观念的阐述,是对生命本身最为彻底的一次坦白。这本身需要巨大的勇气,是一种自我的审判,是自己对自己的严刑逼供,惟有那些勇于直面幻灭的理想主义者,才能直面过去面对自己且宁死不屈。

马良自谦所写下的文字是絮絮叨叨,这本书亦是无用之书。其实艺术本就是无用的,但无用有大用,人的生活如果每一天都是米面油盐,那将多么乏味,惟有在生活中加入艺术的佐料,才能使生活和生命更加丰盈。而且,如马良所言 :

像作者在少年时期在痰盂上的思考:将来的生命里,一定有些事情是很难办的。思考本是无意义的,但这样的思考已经洞悉到人生艰难的真相。

那些童年和少年的生活,让我们难以言说,只好用艺术及文字打造一架时光机,让我们回到过去,重温那时的浪漫。当马良在微博上提出:如果可以回到过于或者未来的某个时间生活一天,你会怎么选择?众多的网友都进行了回应,在网友的回答中多半是过去的回忆和那些未来得及完成的梦想,那些美丽的惊鸿一瞥,随着岁月的流逝更显得珍贵,但人生没有如果,谁也无法造出回到过去的机器,我们只能用文字来缅怀那些多情、疼痛、难忘而已成定格的青春。

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工作,艺术家也只是比普通人更为敏感的一群人,与科学家、教师、厨师、清洁工本身一样,并无高下,因为工作总是需要人做的。但艺术创作也是造梦,那些被岁月击破的梦想,在午夜梦回的时候萦绕着你,让你彻夜难眠,在你心中最隐秘的角落隐隐作痛,堆成了沉重的乡愁,我们不得不面对乡愁拷问自己。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也正好看到了马良的戏剧《爸爸的时光机》,那些遗失的梦又被重新捡起,让孩子重新回到父亲的怀抱,让无法回到故乡的孩子看到自己的乡愁,眺望自己的故乡。

这些坦白的文字提醒着我们不能忘却生命里的每一次呼吸和那些爱与痛,是它们造就了现在的我们,我们要走下去,除了坦白,别无选择。

《坦白书(增补版)》读后感(四)

这个版本的铅字要大一些,排版读起来也舒服一些,有一些文字非常触动人心,因为作为Infp,我真的是深有同感(但我并不知马良的mbti类型)。书里涉及我经常会思考的几个问题,比如回到过去我能改变我的宿命吗?(但他并没有像哲学一般地给我一个答案)也有着特有的感受力与想象力,比如冬日的凌晨在月台等人如同刨开巨人的肚子救出恋人,如同陀氏《白夜》里那个幻想家每天走过的那条路上,连房子都和他打招呼、交谈……我想我们都能理解马良说的被自己无聊、不着调的念头感动到热泪盈眶的滋味吧。又有理想主义者可能面对这个并不如人意的世界时候的挫败,偶尔也暗自发誓要改变this fuxking world, “每次想起在有限的生命里,竟要被那些傻逼的人和事所束缚,便会油然而生一种没来由的斗志,瞬间满血复活”(马良语),相起《浮士德》里的那句话“你若要喜欢你的价值,你就给世界创造价值。”(我要大放厥词了,我真是看不惯sb们把持的这个太过于功利庸俗工具理性的世界啊)而追求这些,该从哪里去寻求?文学,艺术还是哲学?艺术家写出的文字到底太浅,无需言语表达的艺术反而有更多解读空间,带给人另一种精神上的解放(我的文字未免也太贫瘠了555)。

当然,我赞同另一位书友的评价“作者足够敏感但是不够凝练成文字表达出来。”以及题目太大——这是多么好的一个题目啊,我甚至觉得要表达这个主题,自己绝对不能点名这句话,甚至一点风声都不能走露,最好是讲一个故事,最多最多是小说里的一句话隐隐透露出来或者到情绪激昂由一个人物之口喊出:“如果有一天,我在平庸面前低了头,请向我开炮。”当然最好的就写一个理想主义者如何跌跌撞撞、被现实撞得头破血流还死命不改,活得轰轰烈烈,死得荡气回肠或者无人知晓。正如倪瓒所言“近景画人便俗,”同样,这种话,我们都明白,但是一说出口便落俗套。

所以这本书就在深刻和浅薄之间来回穿梭。我能感同身受的点,就觉得写的细腻到位;我完全get不到的点,就很矫情,甚至有青春伤痛文学的感觉。

《坦白书(增补版)》读后感(五)

你有没有试过把自己解剖开来给人看?当然,是通过文字的方式,而非真的医学解剖。

带着面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早已习惯。面具下的脸孔,谁也看不到,谁也摸不着,甚至就连自己都快要忘记掉曾经真实的自己模样。在这样的面具下,你可以尽情的哭,可以尽情的笑,却都一样的无法感觉到真实的自己,偶然想要把面具摘下来时候,却发现它早已和脸庞融合一起,难以自拔。

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具,是你想要的吗?夜深人静,你是否真的问过自己?我想,马良大概是真的这样扣心自问过罢。

“我所有的自负都来源于我的自卑,所有的英雄气概都来源于我的软弱。嘴里振振有词,是因为心里满是怀疑,深情是因为痛恨自己无猜。这世界没有一件事情是虚空而生的。站在光里,背后就有阴影,这深夜一片寂静,是因为你还没有听见声音。”

这是马良在《坦白书》中最广为流传的一段,既深刻,又现实,细细读来,甚至让人有些羞愧——我们是自己,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又担心不受待见的自己;我们是自己,可以把真实隐藏起来,精心打造一个个会让人喜爱面具的自己;我们是自己,讨人欢喜,却又迷失方向的自己,这样的我们自己,其实不是我们自己,所以,我们都需要马良和一本他的《坦白书》,启发自己抛下面具,活出真我。

马良曾说,作家就像绣花的妇人一样,将自己的生命中那些时光一点一滴绣在了文字里,于是也正因为此,你买到的每一本书,都是他们的生命,你们现在所阅读的,也正是他们的生命。

所以,在书中,马良是“18时遇到现在的我,会杀了自己的”的马良,也会是“要在你平庸无奇的回忆里做一个闪闪发光的神经病”的马良,他足够坦白,像是一把手术刀,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大卸八块:在《坦白书》里,他冷酷严峻,却也激情澎湃;他感情真挚热烈,却也忧心重重;他无畏勇敢,却也怯懦逃避;他时而赫拉克勒斯,却也时而阿喀琉斯。当你读到这一切,会不禁感慨这些巨大的反差居然能同时出现在一个人的身上,且是那么有魅力,那么迷人,读他的著作,就像在读生命,一字一句皆坦白。

我们都是带着面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我们早已习惯,夜深人静,却也因为找回自己的需要,想要找回真实。

如果仍是暂时缺乏解剖自己给人看的勇气,不如先从《坦白书》开始思考自己吧。毕竟,不能坦白的生活是很无力且无趣的,如马良在书中说的:“一直想把所有道貌岸然的失眠的夜晚都交给魔鬼,交换哪怕只有一半长度的放浪形骸的生活,至今未果,可惜了。”

《坦白书(增补版)》读后感(六)

1.我的身体里住过我一生至今每个冬天的雪,住过大海,住过这世间所有流浪的爱人。

2.有些词在人生里是有时态的,过一定年纪之后,这个词便和你无关了,和知了的聒噪声一样,远离了这个城市的夏天,从此属于回忆的一部分。

3.童年的痛苦在于你总是无法说出你想说的话,长大后你可以说了,却没什么好说的了,不愿意说了,或者,是不敢说了。

4.长大以后,想起当时小孩子并不懂大人的工作艰辛,那几个有智力障碍的男人,也许因为我们的调皮更是厌恶自己本来就没什么快乐的生命,如今一想起这一幕就非常的痛恨自己,真希望他们能瞄准些,希望那些洗衣刷可以穿过记忆,打到我现在已经秃顶的脑门上。

5.人的生命也是,也许在某个节点之后,其实你已经死了,你没察觉,替你活着的是另一个人。

6.我要在你平庸无奇的回忆里做一个闪闪发光的神经病。

7.我所有的自负皆来自于我的自卑,所有的英雄气概都来自于我的软弱,嘴里振振有词,是因为心里满是怀疑,深情是因为痛恨自己无情,这世界没有一件事是虚空而生的,站在光里背后就会有阴影,这深夜里一片静寞,是因为你还没有听见声音。

8.如今我终于明白,会说话并不是件必须的事情。生活之海,长风击浪固然风流,在水下深潜也是件美妙的事情,一直很怀念自己口不能言,一个人沉在水底的青春岁月,后悔太早挣扎着想浮上来,如今阳光之下并无新事,眼看着手里值钱的东西,莫不是来自那时的沉默深处。

9.所有你们不相信的事情,我都要一一的去做一遍,亲自体验一下不可理喻的成功,或早已注定的失败。

10.每次想到在有限的生命里,竟要被那些傻叉的人和事所束缚,便会油然而生一种没来由的斗志,瞬间满血复活。

11.我的草原上没有烟尘滚滚,没有斑马,没有狮子,没有生,也没有死,我的草原上开满了云海一般的花,没有风,也没有声音。

12.生命只是一场寂寥的马戏,我们孤独的表演着自己。

13.我会用尽全身力气,所有的情感,去做一件事,去爱一个人,不是因为我不知道这其中包含太多的荒谬与未知,恰恰我很明白,但是别无选择。

14.有时生活就像一场精神和肉体的角斗,谁也不可能全身而退,不同的是死去的部分多一些还是少一些,不同的是活下来的那部分,是你或者不再是你。

15.人生都是虚无的,怎么把它潇洒的浪费掉,浪费得毫无遗憾,才是唯一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情,想通这一点后,我才有了自由。

16.献给所有怀才不遇的发胖了的家禽,献给那些曾经幻想过翱翔万里的心,献给所有用于直面幻灭的理想主义者。

《坦白书(增补版)》读后感(七)

文:心婧如水

公众号:珞珈小径

01 这本《坦白书:献给勇于直面幻灭的理想主义者》的作者是马良。 我想起了马良,那个故事《神笔马良》中的马良。 巧的是,这个作者读的是美院,也喜欢作画,书中给他的标签是“艺术家,出生于戏剧世家”。 书有些碎碎念、意识流那种,有时是整段文字,有时是几句感想,有时是画作、摄影、艺术品,有时是微博话题合集,作者自称这本书是“无用之书”。 看到出版社我倒是会心一笑。出版社隶属于我的母校,那个素以“玩”闻名的“樱花下的家”。 嗯,很像我的母校的风格。 02 有个故事我很有些感触,讲的是作者“我”的童年。 在幼儿园,每次午休之前老师们总让小朋友们在外面痰盂里小便,完成“任务”的孩子们才可以午休。“我”总是很失败,于是看着小朋友们一个个午休,只能故作努力的与十几个痰盂和发出的那股气味为伴。 我没有那样的经历,可我相信这是那个整齐划一的年代的幼儿园的风格。程式化的要求小朋友们都一样,思维一样、想法一样,小朋友们的感受被挤压到了一个无比窄小的空间里。你可以称之为“集体”,但其实是幼儿老师为了自己的“方便”漠视每一个小朋友的不同。 记得表姐曾给我讲过一个故事,她的女儿有一次问幼儿园的老师:“老师,我的表现是不是第一名?”老师回答说:“你是独一无二的。” 感谢这个老师的回答,第一不重要,做自己才最重要。 你独一无二。 03 “也许我有个双生的兄弟,他懂事的时候就选择留在了时间某个维度里,不愿和我一起行走于这段生命的最前端。从此我们总是难以相见,因为我被日子推着,这一步黑夜一步白昼的步伐是我无可选择的,无论是最美好的,抑或最残酷的日子都不能留步。而他则不以为然,所以我妒忌他,也怀恨着他。”

写的真好。 最近,常给我三个月的宝宝放歌曲《小小少年》,也会想起那个《彼得.潘》的故事。童话中,孩子会飞,因为心灵足够轻灵。孩子们长大了,有了各种功利的想法,于是便不会飞了。 读这本书的时候,正是幼升小报名之时,据说沪上享有盛名的盛大有5000人报名,录取率只有7%。我读了朋友圈的那篇《写在幼升小失利之后:多年之后,请你自己还击》,看到妈妈因为孩子做不对题目崩溃的大哭,听她写到自己努力在保留孩子的纯真和成就孩子的学业中努力平衡,多少有些感同身受。 我也妒忌那个“双生兄弟”,也怀恨着“他”。 只是不知道,多年后,我们的孩子是不是连“怀恨”都没有,因为他们的“童年”失去的太早太早。 04 书中的画很有意思。 有一幅画是70年代装束的父母的结婚照,边上是回形针、各种工具。马良的原话我懒得去翻了,大意是艺术总要有些回味。 我不懂艺术,知道的艺术家无非是梵高、莫奈、高更,看过的画作很多,有印象的不过是《蒙娜丽莎的微笑》、《向日葵》云云,还是拜这些画作的盛名所赐。每每看到很抽象的画作,我总是感到莫名其妙,也许是因为我生性严肃,所有的感性都留给了文字。 可我觉得书里那些画挺有意思。 比如我提到的那张画,让人回想起那个年代的生活,想起现在家庭里鲜有人用缝纫机,想起一部电视剧,名字叫做《父母爱情》。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吧,不知道马良创作的原意了。 这本书,不属于“实用之书”,但当你坐在回家的火车上,或是在阳光下的周末的自家阳台上,品一口咖啡,读这本书,应该会觉得惬意。 懒得看文字,翻翻画作,也是好的。

《坦白书(增补版)》读后感(八)

Blue编辑

坦白,这个词一般出现在犯了过错的人在回忆交代自己的问题的时候用到的。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是:承认过错,如实地说出自己的错误或行为。无论事情对错都能老实的交代出来。一般来说这个词都是用在负面的场合。但是在看到出身上海戏剧世家的艺术家马良所写的这本追溯自己的前半生的点点滴滴的书名居然是《坦白书》,着实让我看到之后感到一阵好奇。

在这本书中作者不是坦白什么自己的前半生做错了什么事或者后悔做过(没做过)什么事,而是单纯的想通过随笔的形式将自己前半生尤其是儿时的一些记忆一些经历以及一些感受表达出来,宣泄出来罢了。

作者在这本随笔中的文字不像其他随笔那样使用了很多文学技巧,也没有特别华丽的词藻。但是作者将自己的另一个身份摄影师的身份利用了起来。在本书收录的这些短文随笔中,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基本上为每一篇短文都配上了相应的摄影作品或涂鸦,这样使得每一篇随笔无形之中增添了很多不一样的味道,充满了回忆感。

在这本书中,作者将其少年时的这些经历归纳为六个部分。每个部分里面的文章的文字朴实而又有那么一丝味道,例如在“痰盂上的先知”一文中,作者就会回忆了自己在幼儿园时期的一件可能我们看起来非常稀松平常的小事——中午拉便便,由于老师要求所有的小朋友都要拉一次,作者由于是当时惟一一个不能够按时拉出来完成任务的小朋友,当其他小朋友都去午休,老师们也已经离去,自己却只能够和一排痰盂在一起的时候,作者回想起来的感受不是孤独也不是羞愤,而是‘将来的生命里,一定有些事情是很难办的’,有这样的事件产生这样的感想是比较有趣的,但是仔细一想却又有那么几分道理。

当然,文字有趣而又透露作者感想的随笔在本书中不少见,但也有一些文章就单纯的类似新闻报道那样不带个人的主观看法,如“断臂记”一文中所谈到的我小时候由于没人照顾,一个人经常在临街的窗户前看着外面,在姐姐的视角中我是一看到她就‘拼命地挥手傻笑’,在妈妈的视角中却是看到我一个人趴在窗玻璃上‘熟练地抓苍蝇吃’。正因为这样,一个远房亲戚就来照顾我了,而事情也就随之而来,中间的激烈场景在这里就暂且忽略,故事最后的结果是:‘再后来,姐姐的意见受到了父母的重视,而我,又一个人站在窗台上了’。虽然在这个故事中,作者并没有说什么心酸孤独的体会想法,但是从叙述的文字中我们却能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那种孤独,那份心酸。

如果看了这些觉得比较沉重的话,那么书中也有其他欢快的经历。例如在“11岁时候的一张漫画”随笔中通过偶然从海莹妹妹那里得到自己儿时的一张漫画,从这幅漫画中引出了‘胖爷爷’的故事,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什么叫坚强,什么叫乐观。当然,如果对于随笔这些没有什么兴趣的话,在本书中你还可以欣赏作者的这些摄影作品,其中还有行为艺术哦!

《坦白书(增补版)》读后感(九)

看到“马良”这个名字,如果不了解这本书的作者,首先会想起的肯定是小学课本中的《神笔马良》,那个有着一支神笔,画什么都会变成活物,却依然善良,惩恶扬善的主角。

《坦白书:献给勇于直面幻灭的理想主义者》这本书的作者马良,不仅仅是个画家,还是摄影师、导演等,用一个词概括的话,就是艺术家。早在2007年之前,他就被日本《Mac》杂志评为了“当代最重要的50位国际视觉艺术家”。

这次《坦白书》的“增补版”不厚却精致。内容丰富,涵盖有作者马良的绘画草图、素描作品、图片拼贴作品、摄影作品、装置作品、收集的明信片和他收藏的作品等80余幅。你可以说这是马良的作品集。但这里也收录了马良的一些创作手记和散文,共三万余字。

“上次出一本画册,出版社也收录了我的一些创作散记,可惜也许是遵崇图片的心理,或是篇幅的问题,刊登的文字都没有分章断句……这事儿几乎成了我的一场心病。”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已然没有了这个问题,甚至装帧和排版中文字字体的设置和页面的留白,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都是舒服的,是留有空间想象的。

在这本“增补版”的《坦白书》中,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以下几个点:

1、父亲的无用之书

在新版序中,作者马良提到自己的父亲想要烧了自己的“作品”:“没用了,我写的那几大箱导演手稿,都没有用了,没人会再看,我排的那些戏,也都过去了,不再有人提起,那些字那些纸留下来有什么用呢?烧了吧。”但他跟父亲要了这些手稿,排戏的那年也读过父亲的那些导演手记。

就像作者在这本书中写下的文字,落笔的瞬间,并不知道它是否有用,但因缘际会之下,出版,被阅读它的读者喜欢,从它们这儿获取了力量,它们也就成为了有用之物。同时也联结起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羁绊。

这一份坦白,让我们直面自己追求的梦想,即使之后梦想会渐行渐远,也依然无愧于自己曾经执着并付出的真心。

2、11岁时候的一张漫画

“胖爷爷漫画像”这一张漫画,是作者在11岁的时候,送给离开家的父亲的恩师的。一年之后,作者进入美校开始学习画画。这过程中,他画了很多画,也丢失了很多画。多年后,当他在微博上遇到胖爷爷的孙女,他重新得到了这张画。

或许作者已经忘记了自己曾经画了这幅画送给胖爷爷,但是他却一直记得胖爷爷的一句话:“无论生活强加于你什么,都不能被摧折改变,应该保有自己的尊严和风度,这才是真正的绅士”。

有时候,我们总会遗忘了自己赠予了别人什么,却总是记得别人给予了自己什么,对于别人赠送自己的礼物,我们铭记于心。

这一份坦白,让我们感恩别人对自己的赠予,即使缘分有限,未来不能常伴于身边,但关键时候,那些有意无意间获得的力量,都会在我们需要的时候指引我们前往正确的方向。

3、关于如果时间倒回的选择

“如果可以到过去或者未来的某个时间生活一天,你会怎么选择?”这个问题,是马良六年前在微博上提出的问题,800多名网友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本书中收录了部分网友的答案。

在这些答案中,有关于对亲朋好友离去的不舍或遗憾,有关于感情的勇气和离合,有关于梦想的追逐和坚持……

这一份坦白,让我们在一个假设的命题中,回顾自己的过去,坦白自己的过去,面对当年自己未尽的遗憾,在时间不曾停歇的未来,更懂得珍惜和拥有。

作者马良在这本书中,并未给出自己的答案,但通过这本书中的文字和马良作品的呈现,我们看到了艺术家马良在身份转变过程中对于梦想的执着和坚持。即使未曾实现,也依然值得让人感动。

“我要在你平庸无其的回忆里做一个闪闪发光的神经病。”

《坦白书》是马良献给那些曾有过无穷幻想,却因为现实离梦想渐行渐远的人们的一本书。记得对自己坦白,时刻保持天真,勿忘初心,整装待发之后,我们依然可以很好地前行。

《坦白书(增补版)》读后感(十)

我在省图书馆借的这本书,上一次看是在7年前大学的时候,那本书我已经找不到了。于是在体检后顺路去了省图书馆,在成都呆了那么久还没去过。那天下雨,而周末我要去当代影像馆采访他。

我不太相信写出来的坦白,不知道以前看这本书的时候有没有这样的直观想法。省图书馆的4楼,我按着编号找到了唯一的这本书,本打算在安静的位置看完再走,但最后被领导的临时通知被叫回去了。

在未采访的前一天,我重看了当年看的视频,是一席里的马良。那时候他未满40岁。说的是自己不满足于上海当代艺术圈的氛围,所以要去流浪。去全中国拍照,拍最真实的人和城市。他在自己的工作室画了很多草稿,无论是拍摄的构思还是人偶的草图,我隔着屏幕看到的这些生动画面,都在第二天的展览中看到了。场地打着梦幻的灯光,确实像一场梦,这个作者,已经49岁了。

神笔,是中国人对马良这个名字的共鸣前缀。在看过那么多所谓艺术家写的文字后,我坦白讲,马良在坦白书里的水平,不拉胯,算真诚。也有艺术家那些形而上的呓语。没有桀骜不驯,细腻的无法和他的形象化等号,尤其是当天他领着所有受邀嘉宾参观并讲解的所有展览的细节后,循环往复,最后有很多小女生要签名和拍照,他也没有拒绝。当时,我很想问他,曾经你说不喜欢当代艺术的那些感受,现在还一样吗。

特别是在私人神话海报里的那张画前。他说,这是多年前他们在上海的老房子。因为拆迁,需要赶紧搬走,在这里的记忆马上就要被清除,他舍不得。于是拍了这组照片。用现在的时髦来说,这张很赛博朋克,上海老房子,机械未来战士,唐吉坷德的荒谬,和斑驳的光线。

循环往复的观展人群都已前往冷餐区,他终于歇了口气。我拿出了在省图借的这本坦白书,翻在我最喜欢的一张插画上请他签名。(希望省图的朋友再去看到这本书时能有意外的发现)

作为快30的文艺青年,我很久没打开ONE(韩寒的一个),印象里有很多马良的摄影文字作品,编号都在很前,也有部分内容在我的收藏里。

最后也没有就和马良细聊太久,但我很荣幸加到了他的微信,我提的采访提纲,希望能在下一次见面的时候再问问他。

2021.10.31成都当代影像馆-马良《私人神话》展现场

摘录一些我很欣赏的片段

1画布上的每一笔,每一抹,都是用作者的生命力换来的。但愿所有真正拿起笔画画儿的人,都别忘了这事最原始公平的“交易”,这才是这份工作里最值得尊重的部分。

(此处想到李子柒的商标注册事件,她的作品是我疲惫生活后的解压舒缓,却因为和资本的交易矛盾陷入停更)

2人的心灵和精神是一个幽暗无边的神秘世界,是现实之外的他乡。所有放逐于此的异端者都难彼此相见,一旦他们偶然发现了另一个人曾走过他正在走的路,便会从心理上把那个陌生人当做知己故人。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你面对一个作品会有亲切感,即使这个作者和你活在不同的时代和空间,和你的生活毫无关系。

(各有各一生一世,各有各的温柔乡)

3不可饶恕的孩子很像莉莉周片段,太像青春的味道,不愿重看。

《一个人和两个影子》

《不可饶恕的孩子》

《不可饶恕的孩子》

《不可饶恕的孩子》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