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读后感精选

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14 08:10:21
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06-14 08:10:21   小编:

本文介绍了一本有趣的科普读物——《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它将小龙虾作为研究对象,从生物学、生态学、行为学等多个角度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动物学的基础知识,引起了读者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热情。

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读后感(一)

生物学算是一门比较专业的学科,外行人对于生物学的理解主要是停留到认识一些动植物的名字,知道一些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如何像动物学家或植物学家一样把生物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分支去理解和掌握还是很专业的。对于专业性的知识如何去理解和掌握确实是比较有难度的。书中引用了哈维的断言:如果一个人在阅读时不能凭借自身理性对所读到的事物有明确认识,他就不会获得真正的知识,而只是沉浸在幻觉和谬论中罢了。所以本书借用了小龙虾这一生物来讲解生物学的底层逻辑,小龙虾这个生物可以说大家是耳熟能详,信手拈来吧。小龙虾不像猫狗之类的宠物,即使饲养也有可能不能详尽的观察;也不像蜜蜂蝴蝶之类的昆虫,难以轻易捕捉。即使我们没有机会去阴沟或者鱼塘捕捉小龙虾,也不敢去菜市场购买活着的小龙虾,但是当小龙虾作为一道美食烹饪好端上桌子了,所有的人都可以拿起它细细查看,认真对比了。选择小龙虾还真是一个可以让所有大众都有机会产生理性认识和正面接触的动物。

这本书从小龙虾为切入口,让我们以科学家的角度去研究一个动物。第一章是讲小龙虾的名字、身体构造、生长发育,第一章的内容算是基础知识,也就是常识阶段;第二章和第三章是常见的生理学,包括生物体各组成部分获得其维持生长所需材料的机制和生物体根据周围环境进行自我调节和繁殖的机制,是把鳌虾看做一种生物机器,揭示它如何去实施自身行为的。第四章和第五章是鳌虾的形态学,引入形态学是聚焦同一动物的不同部位或不同动物的形态之间的关系,通过对鳌虾的形态研究同事类比到其他动物上面,根据比较形态学可以发现节肢动物整体都与鳌虾有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第六章是鳌虾的分布与原因论,这种方便我们理解一个物种所生活的物理环境变化有利于发展形成变种和亚种。

通过梳理这个书的关系,我们不难发现生物学的底层逻辑关系,我们如果要深入了解一个动物,首先是从传统的生物学知识开始,然后到生理学了解该生物生长繁殖的机制,随后就是运用比较形态学去了解动物形态的关系,最后就是通过生物的分布环境发现同一物种的不同形态结构。那么这个底层逻辑我们完全可以用于所有的动物学和植物学上面,这样我们就可以从博物学阶段进阶到科学阶段。

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读后感(二)

麻辣小龙虾,昵称麻小,很多吃货们的最爱,春天最开心的事是什么? ——麻小配啤酒 夏天最开心的事是什么? ——麻小配啤酒 秋天最开心的事是什么? ——麻小配啤酒 冬天最开心的事是什么? ——麻小配啤酒 当然你或许不喜欢麻辣小龙虾,蒜蓉小龙虾了解一下,不喜欢剥壳,剥好的虾尾了解一下。很多人虽然很喜欢吃,但你真的了解小龙虾么?你知道小龙虾是舶来品么? 当然,你或许会回答小龙虾初次现身是在上世纪60年代的日本岛屿上被发现的,然后慢慢的找到了南京,然后端上了中国老百姓的餐桌。 当然,这只是历史上的小龙虾,对于生物方面,你想了解关于小龙虾的更多知识,那么建议你看看这本《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当我还没看这本书之前,我觉得书里也就是写写小龙虾的生平、生活、繁衍,当我看完这本《小龙虾传》以后,我才发现,原来小龙虾的学名叫螯虾,竟然还有这么多的种类。 关于小龙虾的种类,可以直接看《小龙虾传》的第一章,当然整本《小龙虾传》不仅仅讲解了龙虾的种类,还从生理学的视角详细的阐述了小龙虾的组成部分(小龙虾有哪些部位)以及维持生存所需要的营养(平时吃点啥能活蹦乱跳),小龙虾是如何调动各项机能来适应环境并且生下龙虾宝宝(为了活着,繁衍第二代龙虾究竟有多拼)。 当然在《小龙虾传》的第四、五又将视角转移到了形态学,先是叙述各种龙虾的结构,让读者打一个知识地基,然后分析形成这些不同的原因,还在最后一章中根据龙虾的分布,畅谈了一下龙虾安居于各处的原因。以及大胆猜测的龙虾的来历,以进化论来分析小龙虾的诞生和发展,用词简单有趣。 这本《小龙虾传》的优点很明显,通过彩图+讲解的形式,帮助你更加系统和科学的认识和了解小龙虾,彩图虽然是手绘,但颜色清晰自然、标注标准细致,配合简单清晰的讲解,让你无压力的了解各种之前不了解的知识点。 这本《小龙虾传》适合对生物学和科学感兴趣的小伙伴,也适合想要更加细致的了解小龙虾的人,对这本《小龙虾传》感兴趣的小伙伴,建议自己找书来读一读。

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读后感(三)

不知道动物学家赫胥黎是否知道,他认真研究观察的小龙虾,是远隔千山万水的无数中国人夏日的精神寄托之一。

香辣、十三香或者蒜蓉小龙虾,配上冰凉的啤酒或者可乐,夏日的晚风吹拂着,人生的快乐也不过与此了。当然,为了物美价廉的吃到更多小龙虾,每到龙虾长好的季节,我也会去菜市场买新鲜的小龙虾,自己刷虾、剪头、油炸、炒料、用啤酒焖虾,也是别有一番趣味。

小龙虾对我来说,太过熟悉,但确实又很陌生。这可能是我对食物的傲慢,只想着它的美味,在处理虾和吃虾的时候偶尔会注意它的结构,却忽视它的生存,它的繁衍历程。

封面

这本《小龙虾传》确实很值得一看,赫胥黎介绍了小龙虾的身体结构、身体组成部分、调节和繁衍机制、结构和发育以及小龙虾的分布。对小龙虾稍有兴趣的话,都会很容易读进去。赫胥黎对小龙虾的研究相当之严谨,他不仅细心观察,更是认真考证。

看书之前,我只知道有些时候,虾壳会偏软,有些时候虾壳又会偏硬。有时候小龙虾长得很空,又有的时候小龙虾的肉是很饱满的。看过书后才知道,原来小龙虾竟然是蜕壳的,壳是它的外骨骼。幼年小龙虾一岁时会蜕两到三次壳,随后变为每年在盛夏时节蜕一次壳,而老年小龙虾并不会蜕壳了。小龙虾的新外壳会在1~3天内维持柔软,小龙虾也会意识到它是很弱小无助的,并且约束自己的行为。刚刚蜕完壳的小龙虾吃起来也会肉更硬一点,因为在蜕壳时小龙虾的肌肉剧烈收缩,在蜕壳结束后,收缩痉挛的肌肉也不会马上恢复原状。

大自然真的是很神奇,平日生活中,我们会不经意忽略的小龙虾就有这么多神奇的学问。而小龙虾,也仅仅是大自然中那么多生物中的一种而已。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虽然现代进化论体系对达尔文进化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确实是环境决定了生物的演化。

真神奇,看完这本书,感觉小龙虾更加好吃了!下次要更认真吃些,不辜负大自然的馈赠!

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读后感(四)

《小龙虾传》是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著作,内容包括了常见鳌虾的博物学、常见鳌虾的生理学(内部胜利机制和外部自我调节机制)、形态学以及分布。正如赫胥黎所言,与其说是在介绍龙虾,倒不如说是提供了一种认识途径,即“对一种最普通、最不起眼的小动物所做的细致研究,是怎样引导我们从简单常识出发,进而一步步深入,直达动物学乃至普通生物学的最精炼的概括和最奥妙的难题的。”

首先,必须说明的是这本《小龙虾传》并不仅仅说的是我们平常说的“麻小”,实际上,在书中,译者还是将crayfish译成鳌虾。

当然,我也可以理解凤君将书名译成小龙虾传,毕竟小龙虾,克氏原螯虾,也是鳌虾的一种,而叫做小龙虾传,明显要比叫鳌虾传更能获得关注,也正如作者所说,他的目的是为了介绍动物学,才找了一个当时算是家喻户晓的品种了。

当然,正是由于英国、鳌虾、以及小龙虾这几个关键词,我特别去搜索了一番。我才发现,尽管是网络信息时代,知识的依然重复且短缺。

关于英国和小龙虾的信息一般是两条:

一是蝲蛄和小龙虾之分,旨在介绍小龙虾这个入侵物种和本土的鳌虾的区分。

二是英国被小龙虾入侵。有意思的是,解决之道就是中国厨子。

实际上,英国入侵物种是通讯鳌虾,也被称为信号小龙虾,而在《小龙虾传》里,各种鳌虾其实都有打洞的习性,都可能造成水坝被挖空。

所以,即便是18世纪的书,今天读起来,还是能读的有滋有味。毕竟,博物学谁不爱呢。

尤其是关于名字的介绍,赫胥黎作为过来人说道,有时候我们确实名字不一样,归类也不一样,但这也不能怪那些科学家,谁教最初的探索中,很多东西都是未知的呢,只能看到某种新物种像张三,于是命名为新张三,或者尼罗河的张三,等到有了新的发现,或许这个新张三可能和李四才是亲戚。

当然,作为“达尔文的走狗”,赫胥黎还是夹藏了不少私货。在最后一章,关于鳌虾的分布上,赫胥黎在历数了各种鳌虾,尽管是在河里长大,但在本半球,不仅中国有蝲蛄,日本有日本鳌虾,英国有本土鳌虾,美国也有小龙虾,那么,鳌虾是怎么走遍全球的呢?

赫胥黎给出的答案,自然是进化论。在最初,欧洲大陆、乃至美洲大陆都是一块的,这里有古鳌虾的化石为证,而随着环境的变化,鳌虾长出了不同的形态。

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读后感(五)

从前只知道严复翻译过赫胥黎的《天演论》,但一直没有读过赫胥黎的作品,这是第一次读到他的书。关于小龙虾洋洋洒洒写了整整17万字,从此在餐桌上再不敢小觑小龙虾。 本书逻辑严密,翻译流畅,虽然颇有一些生物学术语,却既不生硬,也不枯燥,很吸引人。作者选择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小生物,纵向上引导读者逐步深入思考,从日常观察到博物学角度,乃至进入科学殿堂,过渡极为自然;横向上,又将小龙虾身上体现的一些特征和原理类推至所有生物。读此书,关键在于了解和学习作者的研究方法。作者在序言中写道:“我之所以写这本关于螯虾的书,本意并不是要为这类动物编撰什么动物学专著。……我考虑的其实是一个小得多的目标,不过这个小目标对科学的当前发展阶段来说,说不定可能更有用。我所希望做的是向读者展示一种认识途径,也就是说,对一种最普通、最不起眼的小动物所做的细致研究,是怎样引导我们从简单常识出发,进而一步步深入,直达动物学乃至普通生物学的最精炼的概括和最奥妙的难题的。” 本书一开头就是傻瓜式教学,对物种的命名规则作出了解释(为什么同一个物种除了俗名还要起学名,为什么学名还是双名,并且特地指出:对双名的词源越少加追究,它们作为专有名词的运用反而可以普及得越快,也越好。有些学名在使用中偏离了词源的本义,但再去改名字反而越改越乱,也就没人想要随便改名了),然后从博物学角度讲述小龙虾的形态与结构、常见行为和分布地点,接下来阐述构造机制,讲小龙虾的消化、呼吸、生殖等。其中对小龙虾的吃喝拉撒有一个奇特的比喻(从文中可以看出并不是作者首次提出这个比喻的,好想知道是谁提出来的):“以宏观角度看待这一问题,可以说螯虾的身体是一种特定物质微粒的汇集体,这些微粒在其身体内活动一段时间后,再以新的组合方式排放出去。人们常用水流中的旋涡和生物体进行类比,因为两者的相似之处令人惊叹。旋涡是持久不变的,但组成它的水粒子却是不停变化的。从旋涡一边进入的水,会短暂构成旋涡的一部分;然后随着这些水从另一边离开旋涡,其位置又被新涌入的水替代。”在科学家眼里,生物就是物质粒子组成的旋涡常态,想必在赫胥黎眼中,人类也和其他生物一样,是骨、血、神经等各部分组合而成的一种精密的生物机械吧?在混乱而无序中,却形成了这样一个个渺小而精密的物质粒子旋涡,会走路,说话,思考,生命真是大自然了不起的杰作!读了这本书,我对生命的敬畏更深了一层。本书中还有不少对生物学专有名词浅显易懂的比喻。 作者不愧为“达尔文的斗牛犬”(看简介看到这一句时,我马上想到“王小波门下走狗”,这位不但是达尔文的狗,还是斗牛犬),在倒数第二章末尾,从节肢动物整体都与小龙虾有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提出所有生物是否都彼此相关的问题,借此指出所有动物和植物可能进化自一个共同生命物质基础。在本书最后,提出了螯虾是在地质历史进程中,从原始的虾形类物种逐步进化而来的假设。 另外,把小龙虾的甲壳泡到浓醋里的实验,令人想起小学生必做实验——醋泡鸡蛋。

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读后感(六)

首先得说,虽然书名写的是《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但实际上,本书的主角不能说是小龙虾,而是螯虾。小龙虾仅是螯虾科里的一种,而整个螯虾下目共有5科约400多种。还有就是本书从螯虾的博物学、生理学、形态学进行研究,并阐述了螯虾的分布与原因,但没有介绍怎么吃它。不过倒是提及了,在欧洲大陆,尤其是法国食客们对螯虾的需求量很大。

本书作者托马斯·亨利·赫胥黎是英国著名博物学家、生物学家、教育家。在序言中,他提到之所以写关于螯虾的书,是为了向读者展示一种认识的途径,引导我们直达普通生物学的最精炼的概括和最奥妙的难题。

而螯虾对于我而言,则更多是在餐桌相遇。而小龙虾和大龙虾比起来,我也更喜欢大龙虾,毕竟价位都相差巨大。最主要的是,大龙虾吃起来方便,能满满地将鲜嫩的蛋白质塞进嘴里。小龙虾则营养价值低,甚至满足不了我大口咀嚼的欲望。也因此,我很少食用小龙虾。当然,其中也有这书里所写的原因。螯虾对食物好不挑剔,无论是死是活,是新鲜还是腐烂,是动物还是植物,它都一概笑纳。在恶劣的情况下,还会同类相食。我因而对龙虾,尤其是小龙虾,有种鄙夷之情。

此书还让我认知了博物学,以往看书几乎没有接触过这词儿。该书作者又正是博物学家。我想,博物学就是知道的东西多吧。当看到书中说“让我们对这种动物的认识水平再稍稍深入一步,以达到博物学的境界。”看来博物学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知道的多,必然还深入挖掘各类知识,超于一般的行业水平。我又继续深究博物学的概念后,发现近世以来,博物学一词往往是与还原论、实验方法为特征的数理科学、自然哲学相对立的认知传统。因而在20世纪50年代前,博物学几乎是数理学科以外各学科的全部。但到20世纪末,博物学便最多算是生物学或者地址学的一个不起眼的分支。可以说是随着专业的细化而是博物学逐步消失于历史,当代,也没有什么所谓的博物学家了。

回归到本书的内容上,本书在第二章讲螯虾的生理学。开篇提到螯虾是一个贪得无厌的进食者。这点在我看来,人类更甚。螯虾和人类的食物都有动物性的,也有植物性的。当然,身体就相差很多了。书里很细致的描绘了螯虾的各部分组成结构,并连配图都很多。不仅有不同剖面的螯虾胃部结构图,连螯虾不同形态的血细胞图都十分详尽。这书完全可以算是生物学专著了。

本书第五章是讲螯虾的比较形态学,也是我最喜欢的部分。因为本书作者虽以英国螯虾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但在这一章,具体比较了不同的螯虾,还都有配图。如克氏螯虾、巴西拟螯虾、马岛螯虾、普通螯龙虾、挪威海龙虾以及棘刺龙虾等等。还用黄道蟹、对虾等生物和螯虾进行比较。

总之,此书虽已出版一百四十多年,其科学性分毫未减。

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读后感(七)

无数个夏日傍晚,最期待的是什么?无论有多少种答案,啤酒和麻辣小龙虾的“最佳二人组”一定是答案之一。虽然人们经常说“你没吃过猪肉,还没看过猪跑吗”这样一句俗语,但说实话,知道、品尝过麻辣小龙虾美味的大有人在,但知道小龙虾究竟何许的人却相对来说少得很,更不用说,像托马斯·亨利·赫胥黎在《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中来相对深入、细致地对小龙虾来一番科普了!

就现在来说,估计世界上再没有比中国人更爱吃小龙虾的了。麻辣小龙虾、蒜香小龙虾和十三香小龙虾……事实上,小龙虾作为一种食材,在中国饮食界特别是夜宵界占据C位的时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早。而就在2017年,中国已经有超过1000万亩的地方都是用来养殖小龙虾用的。这个养殖面积看似不小,实际上却依然难以满足中国人的胃口,据说每年缺口依然达100万吨。

既然小龙虾这么受欢迎,又焉能对它没有更多的了解呢?估计很多人也多少听说过,虽然小龙虾冠着“龙虾”之名,不过它和正牌的龙虾可没有什么关系。用科学的解释就是,龙虾是节肢动物门、软甲纲、十足目、龙虾科里物种的通称,体长一般在20至40厘米之间,一般重1斤上下,是一种名贵海产品;而小龙虾是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螯虾科的水生动物,也称克氏原螯虾。这两者之间连同一纲的物种都不是,可见之间的关系也够疏远的——尽管二者所在的“目”的名字一模一样!

在《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这本书中,被时人称之为“达尔文的斗牛犬”的赫胥黎颇为谦虚地说,他的“本意并不是要为这类动物编撰什么动物学专著”,而只是想要“向读者展示一种认识途径”——通过对小龙虾这种“最普通、最不起眼的小动物所作的细致研究”,来作为一个例子讲解“直达动物学乃至普通生物学的最精炼的概括和最奥妙的难题”。所以,这本书的副标题的含义也就尽在其中了。

客观地说,关于小龙虾的诸多科普文章或者书籍中,很难再找出第二个能够比肩《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这本书。赫胥黎通过介绍常见螯虾也就是小龙虾的博物学、生理学、形态学,以及螯虾的分布与原因论,再加上栩栩如生的图例,对小龙虾进行了细致却又深入浅出的讲解。假如此前只知道小龙虾好吃、却不了解关于小龙虾更多的知识点的话,那么,只要读了《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这本书,对小龙虾的了解,甚至可以“冒充”那些专业的小龙虾研究者了!此后,不仅知道小龙虾是一种绝佳美味,更能对小龙虾的“生前身后”“台前幕后”可以如数家珍——要是还可以通过这本书对动物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从此走上专业研究者的道路,那《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这本书就更加“功德无量”了!

说过这么多之后,还是请尽快地打开撰写于百年前的这本《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好好“畅游”一番吧——肯定不虚此行!

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读后感(八)

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小龙虾就是一种非常美味的食物,到了相应的季节,呼朋引伴,三五成群,在餐桌前点上一大份小龙虾,大快朵颐,岂不美哉!但我们在吃小龙虾的时候,有人在乎过小龙虾的动物属性吗?它们的身体结构是怎样的?它们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它们是怎样繁衍生息的?它们有着哪些的种类?它们为什么会演变成现在的样子。好吧!我知道,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对这些知识都是没有概念的。我们只在乎吃的感觉,从来没有在乎过我们食物的来源。

但动物学家就不一样,他们是真正有求知欲的一群人,而这种求知欲从我们身边最熟悉的动物开始探索无疑是最便捷的。小龙虾存在于世界的所有河流之中,随处可见,随手可得。但又有几个人能把它拿在手中开始研究呢?托马斯•亨利•赫胥黎,因捍卫达尔文的进化论而出名,他被称为“达尔文的斗牛犬”。但他的观点也不是道听途说、无中生有的,作为生物学家,他的求知欲也是毋庸置疑的,他对于生物的研究也是严谨的。他的研究就有了这样一本《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

对于动物的研究,我们一定是从最全面的观察开始的,观察务必严谨、精确、逻辑谬误务必严格剔除。而对于一百五六十年前,关于科学的观测手段远远没有现在清晰,但赫胥黎一定是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在这本书中,有着大量的关于小龙虾的科学图谱,细致入微到他的每一个器官,甚至到细胞层次,虽然还无法达到微观世界,但以当时的技术,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而这些细微的观察,也是动物学家或者包括动物学家在内的其他任何科学者都必须掌握的技能。对于小龙虾结构的具体知识,书中有着大量的介绍,任何读者都可以打开这本书,打开一部小龙虾的生物学世界,去增长见识。

但像我们普通读者,对于动物学的常识更感兴趣,专业知识毕竟有着专业的壁垒,但常识性的知识确是了解这个自然,这个社会必不可少的。 比如为什么动物中会有那么多的名字,即有着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常用名,也有很多专业名词?为什么不能把日常名称应用到科学之中?赫胥黎也给出了他的解释,也许就是专业的解释吧!任何一门学科,在内部交流时都需要有着统一的叫法,而常用名都有着地方特色,每个地方的名字都会有出入,如果A科学家写篇论文,使用了a的名字,B科学家使用b的名字,那会造成什么后果呢?他们彼此之间不能知道他们研究的是同一物种;他们彼此之间的研究也没办法相互理解;别人也不能从他们的研究中收益。但如果有统一的名称,那就一切迎刃而解了。所有,在现代的任何学科都有着一套专业名称,这虽然是我们学习的障碍,但也是保证学科可以延续发展的必然。 当然在《小龙虾传》中还有着非常多的常识性知识,比如,在哪里更容易发现小龙虾?比如小龙虾有着哪些分类?比如小龙虾的分布情况?这些都是我们了解这一我们最常见的物种的必须知识。 仔细阅读一下《小龙虾传》,下次和朋友一起吃小龙虾的时候,用这些知识震撼那些不了解的朋友吧,说不定可以一举成名,一鸣惊人呢!

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读后感(九)

中国人对小龙虾应该非常不陌生吧。如今正值三季度,小龙虾正是活跃的时候,大城市里随处可见小龙虾的餐馆、大排档,风风火火。大伙也是好不乐乎,不知道每年中国要吃掉多少万吨小龙虾。

如今小龙虾虽然是人尽可餐的美味,可是很多国人并不知道它的来龙去脉。

或许国人也懒于了解小龙虾,好吃就行。

其实小龙虾到中国餐桌上也不过二三十年的历史,引入中国也不超过一个世纪。而且不仅中国人喜欢吃,在几百年前,欧洲人早就将其当成美味,搬到餐桌上了。

是不是开眼界了,那就和我一起领略一下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的作品《小龙虾传》吧,本书把小龙虾从内到外,把小龙虾剖析的一干二净,作为食客的大家可以好好认识这道美味。

当然了,首先本书是一本非常严谨的生物学术作品,是通过研究科学的手段来剖析小龙虾,从各个维度研究小龙虾的生理学、形态学,,顺便提了下小龙虾的历史。

个人非常佩服作者赫胥黎,他是当之无愧的博物学家,竟然把一部如此严谨的生物学著作表达得如此有趣,又不枯燥,而且非常的通俗。

如果认为赫胥黎是为了写小龙虾而写小龙虾,或者认为他的专业领域就是研究小龙虾,那也太小看他了。赫胥黎本意并不是为这类动物编撰什么动物学专著,他主要表达一种研究方法和认识途径,也就是说对于一种最普通最不起眼的小动物所说的细致研究,来引导我们从简单常识出发,进而一步步深入直达动物学乃至普通生物学的最精炼的概括和最傲慢的难题。

别看小龙虾小,它可是五脏俱全。即使是多数人眼中平平无奇的低等生物,也一样包含了大自然的奇迹,足以让最伟大的博物学家也困惑不已,难以进阶。小龙虾也是如此,它身上奥秘无穷。

本书除了告诉我们若干小龙虾的生物学知识,还告诉了我们非常有用的一些常识,比如:小龙虾无法忍受高热和阳光暴晒,因此在夜间最为活跃,到白天他们就产生于岩石和河岸的阴影之下。相比于南北流向的河流,更多生活于东西流向的河流中,这是由于后一种河流在正午阳光下往往有更多的阴影躲藏。到了深冬季节,小河里就很难看到小龙虾,但在河岸上在那些天然的裂隙中,小龙虾自己挖出洞穴中,仍能发现他们不少的身影。

小龙虾几乎什么都吃,有时候还会在镀地上做短途巡游,以寻找植物类食物或什么蜗牛,小龙虾甚至可以连同蜗牛外壳整个吞下。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天气晴朗而下,就会盘踞在洞口,用它的一对大钳子堵住洞口,并伸出大触角小心翼翼地注视着过往的各色生物,并伺机而动,无论是昆虫幼虫,水蜗牛还是蝌蚪,青蛙,只要进入敖下的可触及的范围,就会遭到突然袭击,被一举捕获并吞食,有时候甚至连同类都有可能遭遇同样的悲惨命运。

在英国,小龙虾作为一种食材,并不受待见,不过在欧洲大陆,尤其是法国时刻们对小龙虾的需求量相当大,仅仅是巴黎的200万居民,每年就要消费五六百万只小龙虾,因为是花销数百万英镑,法国小龙虾的自然产量难,长期以来都无法满足这些好吃之徒的口舌之欲,因此该国不但从德国和其他地方大量进口,而且还尝试进行大规模的熬虾人工养殖,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可见国外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开始养殖小龙虾了,并且海吃海喝。

本书非常的系统、非常的有趣,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图文并茂。从人们知道的一些常识作为切入口,由浅入深地介绍小龙虾地里里外外。让人不知不觉地理解了书中的内容,这才是大家风范。

此外,本书的翻译质量实属上乘,一点都不拗口,表达非常自然,甚至比中国人的一些作品还要流畅。达到了生物教科书的级别。强烈推荐!

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读后感(十)

很多人爱吃小龙虾,但是鲜少有人会去研究小龙虾,顶多就是看看分析小龙虾生活的环境以及小龙虾吃什么等,今天要说的这本书《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看副标题,会觉得它还是颇为深奥的。作者,托马斯·亨利·赫胥黎,英国著名的博物学家,从小龙虾的身上竟然能研究出这么多的学问,刷新我的认知。

一百多年前的博物学家,对于现代的我们而言,他们是科学的巨人。而《小龙虾传》这本书也属于“巨人的肩膀”系列里的一本,读这样的书,确实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看世界,起点高了,相信我们可以看得更远、学到更多。对我们这些门外汉来说,读此类书会觉得深奥,但是风君的翻译拉近了我们与专业之间的距离,他翻译到位,语言既不脱离专业,又不会让读者觉得晦涩难懂,相反,读来不觉拗口,还容易理解。

首先,先正其名,螯虾,文中很明确地说明它们是生活在淡水中的。我查了下资料,果真,螯虾是十足目螯虾下目中淡水种类的通称。所以,能和我们通常说的“小龙虾”对上号。书中的插图是复古的色彩,有一百多年前博物插画的直观写实的特点。

像上面这幅巴西拟螯虾,乍一看,还真像是只真的螯虾趴在书上。类似这样的插画书中比比皆是,有螯虾的全身图、各角度视图、还有解剖图、局部结构图等,这是我第一次真真切切地从书上看到这么多种类的螯虾,而且还是近距离地观察它们的细节。一百多年前的小龙虾是这样的,经过一百多年的演化,它们或许也派生出更多的品种。不知道是不是也有了杂交,基因是否有突变?

读了这书以后,会让人有更多的思考。从一种生物的身上看到它们自身的生理、结构、发育、与环境的适应匹配、以及它们的繁殖等,还会延伸着去思考它们后来的发展、演变,环境变化对它们的影响,以及它们为了适应新的环境而做出的改变。

书从常见螯虾的博物学、生理学、形态学、比较形态学、以及它们的分布与原因论等几大方面详解剖析。让我们看到这相对低等的生物身上那些为了生存而演化的结构,与人类相比显得微小的这种生物,它们的结构却也很奥妙。它的鳃室的后方、下方和前方是敞开的,当它在水中栖息时,水流可以自由进出这一部位。螯虾的心脏在头胸甲内,想必很多人和我一样不知道啊。这小小的螯虾,看它们的结构还真是不简单,恰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胃、有肝脏、雌有卵巢、输卵管,雄有精巢、输精管,构造都很完备,生理上绝对没问题。

博物学家对这小生物如此细致的研究,让我们为之震撼,佩服他们做学问的态度,让我们这些普通读者也能有机会拓宽眼界,深入学习动物学知识。

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读后感(十一)

手中的《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是“巨人的肩膀”系列科普书籍之一。牛顿曾说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此这套“巨人的肩膀”命名的系列科普图书,将各个学科大师们的经典论述呈现在读书面前,正是继承前辈的科学精神,让后辈站在前人的肩上高举科学的旗帜继续前行,这是一件科普大众的善事。“巨人的肩膀”系列作者都是科学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内容侧重呈现近代科学一些重大论题,展现了一代先驱科学家们对科学真理孜孜不倦的探索与追求。

《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一书作者赫胥黎,博物学家、生物学家、教育家,是达尔文的小迷弟,有“达尔文的斗牛犬”之称,主要著作《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进化论和伦理学》等。《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赫胥黎并不打算讲很深奥的生物学原理,而是用六章的内容,详细说明螯虾这种生物的常识:生理学组成、繁殖机制、个体结构与发育、比较形态学、分布等。

勒泽尔·冯·罗森霍夫说,“即使是多数人眼中平平无奇的低等生物如螯虾,也一样满含大自然的奇迹,足以让最伟大的博物学家也困惑不已,难以尽解。”通过阅读这本《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我们不仅能更多了解螯虾这种生物的习性,也可以从中学到生物学家们研究生物的方法,如何对一种最普通、最不起眼的小动物做细致研究,如何从简单常识入手,提炼、概括和解决生物学难题。通过这本书,也帮助我们开阔视野,重新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生物学的关系。尊重自然,尊重生物的多样化,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面对科学,普通人总会有种深奥需正襟危坐,打起一百分的精力去应对的事,但是在《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中,作者为我们破除了科学的魔咒,告诉我们:常识只要符合它自身的典范,就是科学。科学不过就是常识,于是走下神坛的科学,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那么对普通人来说,可以进行科学研究吗?

赫胥黎同样给出肯定的回答:可以,只要观察务必严谨、精确、逻辑谬误务必剔除即可。这就从根本帮助我们竖立科学的心智模型:从好奇心到热爱常识,从发现到乐在其中,从博物学到自然科学。作者赫胥黎将螯虾的生活习性、各种剖面结构图、腹部视图、鳃部细化图等图文并茂地讲得很细致。虽然作者很谦虚地说,“如果这本小书及书中的素描能起到一些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全世界的观察者们能够对螯虾多一点关注,于愿足矣”且书名作“动物学研究入门”,但实际内容十足的生物学,如此细致非螯虾的热爱者不能做到啊。

书中有大量的生物学名词和生理学素描作品,对螯虾、对生理学、生物学感兴趣的朋友完全可以捉一只螯虾对照解剖看看。难得的是,大家作品,翻译也流畅易懂,让那些看起来复杂难懂的生物学知识平易近人。

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读后感(十二)

这几年读的科学类作品中,有两本书大大颠覆了我原本的认知。

一本是几年前自己翻译的《蜡烛的故事》,那是法拉第1860年代圣诞科学讲座的记录稿;另一本则是最近刚刚引进的、赫胥黎写于1879的《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两本书距今都有100多年的历史。在如今这个科技爆炸的时代、几乎每天都有新技术问世的时代,100多年前的科学书肯定早就过时了,还有什么值得阅读的价值呢?

我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但是两本书都狠狠教训了我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蜡烛的故事》写过另一篇介绍,这里重点谈谈《小龙虾传》。

首先要承认的是,这本书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关于小龙虾(鳌虾)的科学认知,对于没有受过动物学训练的人来说,难免会显得枯燥。而且正如有些书评指出的,这些百余年前的认知,未尝没有在后来的研究中被推翻的东西。从这个角度说,这本写于一个半世纪前的科学著作,恐怕确实是大大过时的。

但是,如果仅仅从研究鳌虾的角度读这本书,那就掩盖了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小龙虾传》最重要的目的不是展示鳌虾的科学事实,而是通过鳌虾这个载体,展示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式,进而让读者认识到,面对客观世界的未解之谜,为什么说科学才是唯一可以寄予厚望的手段。

作者赫胥黎本人也从一开始就很明确自己的写作目标。他同样不希望读者仅仅从鳌虾研究的角度阅读本书,而要将本书当做科学方法的指导与实践手册来使用。中文版的封底摘录了赫胥黎在序言中所写的一段话:

在第一章的开篇处,赫胥黎又写到:

这里所说的“严谨精确”,赫胥黎在书中通过大量对于鳌虾的严谨观测和精确描述,给出了非常精彩的范例(尽管对于某些读者来说可能会显得枯燥)。不过在我看来,更为精彩的还是他所展示的、以科学的逻辑(其实也正是日常思维的逻辑)分析问题的过程。比如在第二章,讨论鳌虾消化过程的时候,赫胥黎做出了如下的分析:

这段分析的精彩之处在于,仅仅从几个有限的事实出发,就可以符合逻辑地推断出若干结论。当然,在尚未进行客观验证的时候,这些结论还只能称之为“假说”,但这些假说毫无疑问都是科学的起点,也是科学研究的问题由来。此外更重要的是,这段分析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晦涩难解的心智活动”,每一环逻辑都是可以理解的,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规思维过程没有任何不同,因而有力地佐证了作者开篇所写的那句话:“只要能够不带偏见地看待事物,基于合理的逻辑对这些事物做出判断,常识同样可以成为科学”。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对于鳌虾的具体认知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发展,但关于客观世界的分析方法、探索问题的基本方式,许多年来始终是一脉相承的,也是与我们人类正常的思维方式一致的。其实前面提到的法拉第《蜡烛的故事》也具有同样的特点,可见伟大的科学家确实具有共同点。

当然除了关于科学的认知方式之外,本书同样也是一本非常出色的研究著作。赫胥黎在书中展示的研究路径和研究方法,同样极具价值。他首先从博物学角度入手,探讨鳌虾的自然史(顺带探讨了鳌虾的词源学)。随后通过对博物学的观察结果进行分析,自然而然地总结出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鳌虾的形态和结构是什么样的?---对应于鳌虾的形态学 第二,鳌虾有能力实施什么样的行为?---对应于鳌虾的生理学 第三,可以在哪里找到鳌虾?---对应于鳌虾的生态学

此外还有超出博物学范畴的第四个问题:形态学、生理学和生态学所包含的事实,究竟是如何发展成现在这样的?赫胥黎写到:“当鳌虾的动物学能够为这四个条目下的所有问题给出答案时,这门学科也就臻于完美了。”

顺便提一句,第四个问题其实属于进化论的范畴。由于当时进化论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接受,而且赫胥黎一贯以“达尔文的斗犬”著称,提出这样的问题自然很容易理解。

总之,本书提供的既是科学的认知方式,也是科学的研究方法。尽管距离本书的完成已经过去一个半世纪,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思维模式并没有改变,书中展示的内容在今天依然具有极大的价值。最重要的是,作者以实际的例子告诉我们,科学分析人人都可以做、人人都能够做。科学所需要的心智活动,与日常生活的思维方式没有什么不同。

只要尊重事实,尊重逻辑,你也可以是科学家。

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读后感(十三)

毫无疑问,我之所以会看这本《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完全就是因为我对小龙虾发自内心,不可替代的热爱。

这本书是一本硬核的生物科普书,作者是托马斯·亨利·赫胥黎,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他有一个外号叫做 “达尔文的斗牛犬”,非常形象地描绘了他当时捍卫查尔斯达尔文的《进化论》时的勇猛。

他创造了“生源论”,认为所有的细胞都起源于其他的细胞,以及认为生命来源于无生命物质而闻名。

虽然这两个理念在现在来讲基本上都被认为是常识了,但在十九世纪的时候是属于非常前卫的理论。

这本《小龙虾传》其实是赫胥黎的一本面对普通人的动物学研究入门级的科普书。简单地说就是让普通人通过小龙虾这个物种来窥视动物学的一角。

这本书分为六个部分,换句话说,我们想要研究某一种动物,基本上都可以从这六个部分来着手。

第一章,常见鳌虾的博物学。

赫胥黎在这一章中提出,我们大部分认为一旦什么东西和科学扯上了边就显得非常的高大上,而实际上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小龙虾本身就可以带你进入动物学研究的殿堂。

在小龙虾博物学的这一章中,赫胥黎先描述了一下小龙虾长什么样子,里面采用了一些比较专业的科学用语。比如说大触角,颈沟等等,你要对着书上的手绘插图才能知道这些专有名词指的是哪一部分。

接着是小龙虾的习性,小龙虾在冬天会进入半昏睡的状态,但也并不属于冬眠,只是不活跃了。小龙虾对于食物的要求也不高,基本上什么都吃。小龙虾和人的关系也不太和谐,很多人都不喜欢吃小龙虾。

我想和赫胥黎一定没有想到,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小龙虾可以说排名在中国人最爱食物的前三名。中国人活生生就快要把野生小龙虾给吃没了,现在我们吃的小龙虾都是养殖小龙虾。

赫胥黎对一只小龙虾进行了文字上的解剖,你通过这一部分可以知道小龙虾是怎么吃食的,它的消化系统是如何的,它的生殖系统又是怎样的。而小龙虾的身体结构对于他的生活习性来说,有什么方便之处?这些非常多的内容通通属于小龙虾的博物学范畴。虽然内容看着很多,但实际上赫胥黎只用了三十八页就把这部分讲清楚了。

第二章,鳌虾的生理学。

这一章中赫胥黎把小龙虾解剖得更具体了,你可以知道小龙虾每一个部分是用什么样的物质构成的。原来小龙虾全身各个部位构成的组织还并不一样。小龙虾的每一个部分,对于他的生活和习性方面都是有用的,根据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是环境造就了小龙虾长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这一个部分的内容就比较硬核了,可以说如果你是非生物学专业的学生的话,这一部分还是比较艰难的。

第三章,是常见鳌虾的的生理学,副标题是:生物体根据周围环境进行自我调节和繁殖的机制。

这一章节就不解剖小龙虾了,而是观察活生生的小龙虾如何在环境中生存的。

我小时候常常被大孩子带着去抓小龙虾。常用的方法就是拿根棍子上面用线吊一块肥肉推到小龙虾的洞口。小龙虾就会扑上来一把夹住猪肉,接着小龙虾就被钓起来了。

而年幼的我们,从来也没有想过小龙虾为什么要扑向那块肉,为什么会被我们钓起来?其实当时即使我们年纪小,但是我们也是依据小龙虾的生理习惯来制定的这个捉他的方案。那现在反推回去想小龙虾为什么用这种方式来获取食物?可能会有些人说,小龙虾吃肉,所以用肉可以钓起来不是很正常吗?

但是普通人从未意识到正是因为小龙虾有肉很好吃这个概念,所以才会扑上来去咬那块肥肉,那么是不是说明小龙虾有智力呢?赫胥黎给出的答案是,至少在这本书成书的时候,小龙虾是不是有这个智力仍然是一个悬而不决的问题。而这种自我反射式的意识又是如何控制小龙虾的行动的,就是这一章所要研究的课题。和第二章一样,这一章也非常的硬核,硬核的部分我就略过不提了。

第四章,鳌虾的形态学,个体的结构与发育。

这一章首先的问题就在于到底什么是形态学?以小龙虾为例,赫胥黎把小龙虾的身体比作一栋房子,每栋房子里都有房间和办公场所。而小龙虾的邻居鱼或者螺蛳也可以被比喻成一栋房子,虽然他们三者都可以是房子,但是他们三者的形态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也就是形态学研究的内容。

从这个概念上来说,一个小龙虾的形态其实是可以理解成两端封闭的一个圆柱体。其中的某一部分都有其自身的形态。形态学和解剖学完全不一样,虽然他们看起来都好像是把小龙虾给拆解了,但两者研究的目的完全不同。

第五章,鳌虾的比较形态学。

这一章在第四章的形态学上面又更加的升级了。这一章写了小龙虾与其他生物的结构和发育对比。

如果和其他生物做对比,那么研究的就是小龙虾的形态和其他动物的形态相比起来,在相同的生活环境中有什么样的优势,为什么会形成这个形态等等。

比如说和小龙虾相似的螃蟹,甲虫他们有类似的生活环境,但为什么会长成不同的形态呢?

第六章,小龙虾的分布与原因。

这一部分其实分析的就是小龙虾的生存环境了。我们都知道小龙虾在我们国家是属于入侵型的生物,虽然最后都进了人们的肚子,但小龙虾的主要分布地并不是中国。看到这里我就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小龙虾在中国碰到了如狼似虎、视小龙虾如命的中国人之后,小龙虾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中会不会自我进化呢?这是一个未解之谜。

总的来说,《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虽然看上去十分的硬核,但是翻译者翻译得很好,所以整本书看起来除了专业上的不懂之处之外,语言上是非常流畅的。

赫胥黎写这本书并不是为了真的彻底地去研究螯虾这个类目,而是为普通的生物爱好者打开了一扇动物学的大门,让他们踩在巨人的肩膀上,知道该从怎样的方面去观察一个动物,去研究一个动物。这真的是一本非常好的生物科普书。

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读后感(十四)

英国博物学家托马斯·亨利·赫胥黎(1825-1895)

本书封面

不知从何时开始,麻辣小龙虾(简称“麻小”)成为国人餐桌上的一道不折不扣的美食,在许多个日夜,安慰了无数人风尘仆仆的灵魂和味蕾。爆炒后的小龙虾通体呈红色,十分诱人,用手轻轻把虾头拧掉,剥掉尾部的外壳,吃一口虾肉,再吮吸一口虾黄……这对于妥妥的吃货来说,简直是人间极乐事。

(1)

在河流小溪中生活着一群可爱的生命体,它们的外形与龙虾近似,但是比龙虾小很多,像是迷你版的龙虾,俗称“小龙虾”。

小龙虾身体被包裹在硬壳之中,这层硬壳是它们的外骨骼,而人类的骨骼则属于内骨骼,被肌肉和软组织包括在里面。小龙虾的甲壳主要由碳酸钙和磷酸钙组成,如果泡在白醋里,会冒泡泡,因为释放出二氧化碳的缘故。之前我做过把一枚生鸡蛋放在食用白醋里软化的实验,放进去后迅速有气泡迸发出来,我想可能与置入小龙虾甲壳的效果类似。

小龙虾的身体可以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也即尾部)两大部分。 在水中,小龙虾用尾部末端的鳍状肢游泳,头胸部下缘的四对足用来行走,最上端一对长着鳌钳的足肢,则用来捕食和自卫。

头胸部和腹部链接的部分有一道裂缝状的空隙,所以我们吃小龙虾的时候找准位置会很轻松地一把把虾头和足肢拧掉。

小龙虾用腮呼吸,它的腮就在头胸甲覆盖的左右两侧,通过水的流动来溶解其中的空气进行呼吸,和鱼类一样。头胸甲里面除了有腮以外,还包裹着心脏、胃、胆管、盲肠等内脏器官,这就是通常为何吃小龙虾的时候不吃头的原因,内脏在其中难以清洗干净,可能存在一些人类身体无法消受的有害细菌。可以食用的是其腹部和鳌钳中的肌肉。

小龙虾受伤时,可以流血,只不过流出的血液是透明的。不知道被端到餐桌上之前,在热锅里翻炒的时候,它们会经历怎样的挣扎,也可能会痛到流血。对于垂涎三尺的食客来说,几乎顾及不到这些。

小龙虾的外壳是经常换新的,幼年小龙虾在1岁时大概蜕两三次壳,随后变成一年一次,通常在盛夏时节进行。蜕变不易,宛如一次重生。

我们常吃的小龙虾其实是鳌虾,属于外来物种,它的学名叫“克氏原螯虾”,原产于美国东南部,在墨西哥湾附近,尤其是密西西比河河口地带。它是最具食用价值的淡水龙虾品种,年产量占整个淡水龙虾产量的70-80%。因体型小巧,繁殖快,性情凶猛,适应力强,在我国的淡水河溪中遍地开花,在数量上战胜了中国原有的四种原生态小龙虾:东北黑螯虾、南京黑螯虾、史氏拟螯虾和朝鲜黑螯虾。

小龙虾栖息于永久性溪流和沼泽,临时的栖息地包括沟渠和池塘,在溪流中它们通常与植物或木质碎屑混交在一起,通常生活在水体较浅、水草丰盛的湿地、湖泊和河沟内。它们属于杂食动物,对食物一点也不挑剔,食物来源可以是动物如蜗牛,可以是植物如轮藻,无论新鲜或者腐烂,都来者不拒。

目前餐桌上的小龙虾大多来自人工养殖,根据2020年3月19日公布的养殖基地排名(《2020年度中国小龙虾产业十强县市》名单公布,分别是:潜江市、盱眙县、洪湖市、南县、监利市、霍邱县、沙洋县、华容县、公安县、彭泽县),长江流域是小龙虾的主产区,湖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南5个主产省产量达到全国总产量的97%左右。

根据《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作者英国博物学家托马斯·亨利·赫胥黎的说法,上述对小龙虾的认知属于一般性常识。不要小看常识,因为赫胥黎认为,科学不过是臻至最佳的常识而已。

(2)

这些常识涉及到了:形态学,即小龙虾的形态和身体结构;生理学,即小龙虾身体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有哪些功能,表现出哪些行为,或者说构造与运动能力;生物地理学,即动物种群分布。

如果能够完整、系统地解答了这三个大问题,我们的知识才有可能到达并且超越博物学阶段,进入生物科学阶段。这也是本书的立意,即以小龙虾为特例,研究动物生物学的一次重要尝试。

赫胥黎以详实的数据和清晰的表述,为读者打通了一条认知路径。如书的标题所示,说“入门”一点不为过。这样别开生面的“入门”,可以多来一点。

作者在书中写道:“生物科学所呈现的是关于被人们揭示的生物领域的众多真理。”

生物科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包含两个分支:动物学和植物学。

抵达生物科学的终极跑道,需要经过一个观察和收集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前两个阶段分别是:常识阶段和博物学阶段。

常识是指日常眼见、耳闻或者通过阅读获取到的关于动植物的知识和典故。

当常识越积累越多,向广泛和纵深的方向延伸,触及到了生物学的翎羽,就可被视为进阶到博物学阶段。

在博物学的基础上,梳理出知识架构和条理,通晓自然规律在当下的呈现、过去的样貌和未来的演变,就到了生物学阶段,即可以揭示真理。

生物学阶段,对平常人来说,难以企及,在赫胥黎看来,“在我们的时代,只有达尔文终于发出了生物学的最强音。”

(3)

在比较研究中,赫胥黎用归纳法取代了演绎法。《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可以看作是归纳法的一次实际运用。

“我当前工作的目的是以具体的例子去证明关于动物学发展的普遍真理,因为普遍真理也需要对特例的研究来加以阐明。为此,我选择了一种动物,也就是常见鳌虾,因为总的来说,它比其他任何动物都更能符合我的需求。这种动物随手可得,其所有身体构造要点也易于阐释。”

以某种具有代表性的动物个体的形态和生理的全息特征,映射出动物学整体的普遍规律。这是一次了不起的尝试。

全文虽然充满了生物学的专业术语,但是表达明白晓畅,逻辑清晰,没有任何阅读障碍,翻译也功不可没。

“对科学来说,观察务必严谨、精确,逻辑谬误务必严格剔除。”赫胥黎做到了。

作者通过小龙虾这个喜闻乐见的小动物,揭示出所有的“有生命体生物”在同样的细节方面与鳌虾极为相似,并且有别于非生命体。

“像鳌虾一样,生命体均被氧化作用持续消耗,并通过摄入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来自我修复;像鳌虾一样,生命体根据特定模式的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来塑造自身;像鳌虾一样,生命体会诞出幼体,后者逐渐长大并发育为具备成体特征的形态。”在第五章《鳌虾的比较形态学》开篇,作者精辟地总结道,“不同动物在外在形态和内在结构,或者说在形态学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也有不似之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通过比较不同生命体的形态、结构和发育过程,分析这其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继而区分和界定不同的动物种类。这又涉及到形态比较学的范畴。

因此,在形态学和比较形态学、生理学和生物地理学方面,作者阐释了我们目前对鳌虾生物学现有的知识总和。

(4)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摸清这个物种的来龙去脉。作者率先排除了“神创论”假说,采用了“进化论”假说。

在他看来,相信神创就等同于承认物种起源这个问题无解,在哲学上毫无意义,在科学研究上属于浪费时间。在进化论的假说下,相信自然发生学,就需要从化石中寻找证据,证明鳌虾是通过自然机制从非生命物质中直接演化而来。最终得出一个假设性结论,即鳌虾是在中生代及以后的地质历史进程中,从原始的虾形类海洋物种逐步进化而来的。

赫胥黎追随查尔斯·达尔文的脚步一路前行,坚决捍卫达尔文的进化论,被世人称为“达尔文的坚定追随者”。

同时,赫胥黎也给本书留下了开放式的结尾,他略带感性地写道:“我们也不妨想想,如果我们不认同上述假设(关于鳌虾进化的假设),唯一的替代性设想就是鳌虾这种为数众多,既有先后出现,也有同时存在的微不足道的小动物,其不同种之间的差异需要仔细研究方能辨认出,而它们竟然是各自独立分别凭空创造出来,然后再被某种不知名力量放置到我们如今发现的各个地区,这实在是匪夷所思的想法。这就是我们目前所面临困境的真正本质所在,不管用怎样华丽的辞藻加以掩盖这一争议问题,也难以改变这一事实分毫。而且这种困境并不仅仅体现在鳌虾身上,也体现在每种动物和植物身上,从万物之灵的人类到卑微渺小的微生物,从枝叶繁茂的山毛榉、高耸入云的松树,再到用显微镜穷极放大方现其踪迹的微球菌,无不如此。”

在一种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各地,并且仍然不被识别的背景下,这段话读起来简直振聋发聩。赫胥黎对自然保持了敬畏之心:“相对于人的心智,自然是无限的。它无处不在,无远弗届,却又深不可测。”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