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时代的变换: 互联网构建新世界》读后感1000字

《时代的变换: 互联网构建新世界》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1-26 07:50:40
《时代的变换: 互联网构建新世界》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11-26 07:50:40   小编:

《时代的变换: 互联网构建新世界》一文深刻探讨了互联网对当今社会的巨大影响。作者指出,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数字世界。文章呼吁人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力量,积极应对时代的变革,共同打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时代的变换: 互联网构建新世界读后感(一)

对于一个从传统行业向互联网行业小跑的人来说,本书非常系统地讲述了近些年这个圈子的现状和变化,看完后,有了系统性的知识体系。

目标从奋斗转向娱乐,我很喜欢,一个时代造就一批人,不知道90后和00后怎么想的。

时代的变换: 互联网构建新世界读后感(二)

书不错,推荐!

职场精英都在关注的微信公众号:白领必读,微信搜索blbidu一键轻松关注。

白领必读为您精选有营养、有价值的文章和资讯,与您分享职场心得和励志故事。

职场精英都在关注的微信公众号:白领必读,微信搜索blbidu一键轻松关注。

白领必读为您精选有营养、有价值的文章和资讯,与您分享职场心得和励志故事。

时代的变换: 互联网构建新世界读后感(三)

一看就是理工科人写的书,全书由三个大圈圈构成,每个大圈圈由四份饼图构成,每个四分之一饼又由内外三层构成,所以全书一共是36层layer。

正所谓当事者迷,傍观者清,身处历史洪流中的我们看今天发生的一切是没有逻辑线条的,只有在回溯历史的时候为了便于记忆,便于整理才会出现逻辑的线条。所以目前大部分的讲互联网的书都是在告诉你已知的事情,因为未来的微光是如此的捉摸不定,摸着石头过河才是现实的行业状态吧。

时代的变换: 互联网构建新世界读后感(四)

从正和岛的朋友手里拿到这本书,刚刚上市几天,还有几本新书的书稿,就先看了这本上市的书。

按经验和理论来分,这本书更多的是讲了经验,有很多故事和很在发生的事情,也整理了一些比较模糊的理论。

书中有很多次从人性的角度讲开,说了很多科技的变化,但我没明白这中间是否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还是自然演化而成。比如,人性的欲望,要求快,更快,好,更好,多,更好。从基础通信科技到互联网科技都不断的更加快,更加易用,更加舒适,这到底是人的欲望使然,还是科技的进步使然。如果能总结出一套可以复用的理论最好,否则也只能是翻翻课本,得出一些经验而已。

我非常关注对未来一代的分析,所谓的90后,00后。这是我们目前服务于且以后将服务于我们的一代人。分析他们的成长环境,时代要素,才能知道他们的需求,理解他们的状态,才能更好的创造吸引他们的产品。这一部分,有点理论导向的意思,但还不是非常清晰。

至于互联网的未来,大家都一样,都在猜测、思考。

时代的变换: 互联网构建新世界读后感(五)

培训人员的特征之一当台下坐的都是傻逼,作者确实当读者都是互联网白痴了。作者在最后鸣谢说此书目标人群,是除互联网从业人员之外的传统行业的企业家、政府工作人员。即使如此也不能阻止我抱怨,全书太浅太泛了。

互联网时代的书就该象互联网一样吗?一股脑讲了好多现象和状况,没有什么可称道的结论和展望。全书内容铺得挺开,没提起来。只见您的数据,没见您处理挖掘出来什么有益的结论。您挖了,没挖出来。

内容简介说是“一部有深度和前瞻性的著作”。不好意思,真没有找到。这两点恰恰是此书欠缺的,缺得厉害。

全书出现“微博”44次,“微信”86次。

“微博”只有在第四章与第六章的28次出现是作为一个典型互联网产品举例讨论的,其中还有部分字样是属于腾讯微博。其他章节出现“微博”的语境多为与其他互联网产品共同罗列时出现。有些例子分明用微博的更典型,偏偏用了微信。

看得出有位作者的偏好还挺大。既然您是谈时代的变换,谈互联网构建新世界,即使您供职于腾讯,也不必如此有意偏颇。

至少作者用这本书证明了一件事,自己是“数字移民”。对于互联网还处于雾里看花的状态。

另外,全书配图好粗糙。

直接从培训ppt上扒下来的吧?估计是作者制作ppt时自己画的,视觉美感挺业余的。

时代的变换: 互联网构建新世界读后感(六)

时代的变换: 互联网构建新世界读后感(七)

1985年,埃弗雷特.罗杰斯的《硅谷热》可以算影响中国互联网的第一书。该书分析了当时美国硅谷高科技公司的互联网创业热潮,对中国早期互联网产生巨大影响力。近些年,随着移动互联网全面普及,人们开始系统回顾互联网在中国走过的点点滴滴。

最近,腾讯公司的徐昊和马斌出版新书《时代的变换:互联网构建新世界》,成为国内极少数关于互联网发展史回顾的著作。根据作者多年对互联网亲历、观察的经验,从“科技延伸媒介、媒介更新人文、人文改变商业模式”的思路,对中国互联网发展脉络逐一分析,总结出互联网发展规律,并对移动互联网未来展开畅想,帮助公众认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变迁规律,在适应网络社会组织变迁的同时把握变革机遇。

本书没有从具体的事件发展背景介绍移动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史,只简单地将移动互联网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不同的受益者,依次为移动网络设备制造商、移动网络运营商、移动应用服务供应商以及移动终端制造商。随后,从技术层面分析了互联网网络、硬件、软件和应用在更迭过程的变迁。以网络为例,移动网络运营商的兴起推动移动网络取代固定网络,随着移动应用服务供应商的出现,数据业务取代语言业务,紧着,移动终端制造商将可能帮助实现无处不在的物联网。

互联网不仅受限于此,从某种程度说是计算机技术的更迭,更是对媒介的延伸,也因此移动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媒体出现。以传播学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媒介就是信息,媒介即人体的延伸”观点,作者从承载方式、传递效率、传递结果和信息含量四个方面分析移动互联网作为一种媒介是如何实现延伸的。不过,移动互联网作为一种媒介传播方式也有许多缺陷,早期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就从中发现一些担忧,如尼尔·波兹曼在《技术垄断》、《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等多部著作中提出新技术对文化的影响。

新技术推动媒介延伸,而媒介是对人文的回归,本书第三部分就是对这方面的解释。作者从思维方式、时间感、空间感和目标感四个方面分析媒介的广泛传播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而创业者又怎样从中发现市场需求,于是商业模式也随之变迁。

移动互联网实现从技术向商业规则的变迁,媒介作为传播的介质,也推动新媒体与商业的完美结合。总之,这是一个共赢的时代,任何一个利益相关者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需要。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我们的市场需求和生活习惯,反过来,消费者对新产品的消费也会促进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也许有人会问,移动互联网的未来在何方?谁也无法预测,但值得肯定的是,套用尼葛洛庞蒂一句话:“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未经允许,请勿非法转载!

本文发表于《经济参考报》2015年1月14日 (原文有改动)

《中华读书报》2015年1月21日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