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巴甫洛夫的狗读后感精选

巴甫洛夫的狗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15 06:40:30
巴甫洛夫的狗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09-15 06:40:30   小编:

小说《巴甫洛夫的狗》讲述了一只被实验弄疯的狗,通过主人的回忆和描述展现了狗狗被迫改变本性的过程。故事深刻揭示了对动物进行实验的道德困境,引发读者对人类行为和动物权益的思考。这部小说让人深思,令人感到心痛和愤怒。

《巴甫洛夫的狗》读后感(一)

相比《薛定谔的猫》,《巴普洛夫的狗》读起来更易懂些,这可能跟读书时物理没认真学有很大关系。 从达尔文对蚯蚓智力的研究,爱德华·桑代克对猫、小狗、小鸡学习能力的探究,到伊万·巴普洛夫通过狗得到的反射性反应论证,显示着他们的探索正式打开了心理学的发展之路。 心理学家也开始对行为领域做试验研究。小艾伯特试验,让我们了解到人类同样会对条件刺激做出反应,而某些条件反射会一直持续,可能影响终生。老鼠和鸽子怎么学习?长期记忆是否有准确性?通过心理学能提高生产效率?如何更好的管理?心理学家开始探索商业心理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心里学家对其他领域的探索有所扩大。心理学家对老鼠试验研究,发现老鼠和人类一样有学习能力;儿童与生俱来就具有一种原始心理结构,能通过学习成长;几乎我们每个人都有耳鸣;“认知失调”后修改比接受来得更容易;我们有从众心理;人类与动物一样对于母亲的依恋是一种出于本性的自动过程;大脑里有一种快速遗忘记忆;攻击行为可以习得;资源稀缺时,可以通过合作等方式改写局面。 对权威服从性、盲人重见光明、瞳孔、空间侵略者、半边大脑等探索,体现心理学已经慢慢和神经科学相结合起来。我们头脑里到底发生了什么?环境会让好人变成坏人,记忆有时候没想象中那么准确……认知科学也渗透到心理学的领域中。人们会在没有察觉的情况下学得技能。自闭症儿童对待人和对待物体的方式是一样的。头脑里有很多神经,想和做,自我控制会通过意识实现。思维可以控制身体,但是二者既分离又相关。心理学在外面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50个心理实验中不乏有趣的探索,心理学家对心理学各个领域的研究发现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入。为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帮助。

《巴甫洛夫的狗》读后感(二)

相比《薛定谔的猫》,《巴普洛夫的狗》读起来更易懂些,这可能跟读书时物理没认真学有很大关系。 从达尔文对蚯蚓智力的研究,爱德华·桑代克对猫、小狗、小鸡学习能力的探究,到伊万·巴普洛夫通过狗得到的反射性反应论证,显示着他们的探索正式打开了心理学的发展之路。 心理学家也开始对行为领域做试验研究。小艾伯特试验,让我们了解到人类同样会对条件刺激做出反应,而某些条件反射会一直持续,可能影响终生。老鼠和鸽子怎么学习?长期记忆是否有准确性?通过心理学能提高生产效率?如何更好的管理?心理学家开始探索商业心理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心里学家对其他领域的探索有所扩大。心理学家对老鼠试验研究,发现老鼠和人类一样有学习能力;儿童与生俱来就具有一种原始心理结构,能通过学习成长;几乎我们每个人都有耳鸣;“认知失调”后修改比接受来得更容易;我们有从众心理;人类与动物一样对于母亲的依恋是一种出于本性的自动过程;大脑里有一种快速遗忘记忆;攻击行为可以习得;资源稀缺时,可以通过合作等方式改写局面。 对权威服从性、盲人重见光明、瞳孔、空间侵略者、半边大脑等探索,体现心理学已经慢慢和神经科学相结合起来。我们头脑里到底发生了什么?环境会让好人变成坏人,记忆有时候没想象中那么准确……认知科学也渗透到心理学的领域中。人们会在没有察觉的情况下学得技能。自闭症儿童对待人和对待物体的方式是一样的。头脑里有很多神经,想和做,自我控制会通过意识实现。思维可以控制身体,但是二者既分离又相关。心理学在外面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50个心理实验中不乏有趣的探索,心理学家对心理学各个领域的研究发现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入。为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帮助。

《巴甫洛夫的狗》读后感(三)

基于对物理学和心理学的兴趣,在《猫》、《狗》上市以前就在关注。一经官方提供预定,即刻下单等待收书。两本读完之后,概括起来是这样几点印象:

1、书籍的纸张、印刷皆为上乘,开本也很适手,可见出版方对刊印质量的重视程度;

2、文内插图直观明了、色彩悦目,对理解内容有所助益;

3、每节内容皆有摘要,载明年份、人员、领域和结论,一目了然,十分明朗 。不足之处是没有写明研究人员国籍,整理笔记的过程中时时需要借助搜索引擎;

4、书籍内容稍嫌单薄,对实验背景、过程、影响均有不同程度的省略,甚或有些章节对实验的介绍很不具体戛然而止,使人看得意犹未尽;

5、章节衔接不够用心,各部分内容割裂欠缺整体结构之美;

6、本套书籍虽说定位科学入门普及之列,但仍有较大进步空间。如此单薄之内容,恐有辜负编辑、画师辛苦劳作之嫌。所谓“入门”也不是没有门槛的;

7、此书算是学科史的提纲或目录,因此适宜亲子阅读,作为唤起少年求知兴趣的敲门书籍,如需进一步了解所涉实验始末,还需其他文献相佐。

再说说说书中展示给我们的具体内容。

首先是《猫》。(此略)

另一本是关于心理学的《狗》。

不得不说心理学是一门十分吸引人的学科,关于人类记忆、学习、思维、行为、习惯等的种种疑惑甚至奇思妙想总是围绕着我们的大脑。心理学不仅扩展我们的认识论,更为我们的生活、工作的方法论带来变革。比如小艾伯特实验、恒河猴实验、波波玩偶实验、蔡格尼克记忆效应、霍桑效应、米尔格拉姆实验、霍夫林医院实验、菲利普·津巴多的监狱实验等等,都给人们深刻的启示,并在教育、管理等领域里有着广泛的应用。不过,不得不说,诸如小艾伯特实验和恒河猴实验此类,实验本身的道德争议性也十分值得深思。学科的进步以实验客体不可逆转的牺牲为代价,究竟是值得还是残忍。读到这部分的时候,时常想起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来到人间的描述,人类科学和文明的发展也总是伴随着残酷的宰制和物化同胞的历程。

最后,作为「未 · 读」品牌铁粉,真诚希望出版方日后引进图书之前更加严于甄选,提高作品质量与内涵,永葆品牌活力与口碑。

说点闲话。距初读本书已有月余,当初发下宏愿要及时整理笔记,至今仍被搁置。真真是用实践落实了「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2018年1月7日

于 广州

《巴甫洛夫的狗》读后感(四)

世界上最难探测和了解的两样东西:一个是浩瀚的宇宙星空,另一个是人类深邃的心灵。古往今来,无数人为了探明这两个世界而孜孜以求,从星空到心灵,涌现出占星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心理学家等等。

不过人类弄明白自己似乎要比弄清楚宇宙更难一些,从1879年第一个心理学家威廉·冯特在莱比锡建立心理学研究实验室,人类才打开了了解自身的大门。现代科学建立在实证辨伪之上,为了弄明白人的心理,科学家们通过各种具体的实验从行为、思维、认知、意识等多个方面来摸清楚人的“心灵”。

这本由英国科学家、科普作家、电视节目主持人亚当·哈特-戴维斯编写的《巴甫洛夫的狗:改变心理学的50个实验》,是一本充满趣味性的简明实验心理学读本,该书按照心理学发展的时间顺序及阶段,精选了50个重要且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勾勒出心理学发展的轨迹。

人的心灵是神秘的,最早的人们没有意识到如何找到研究心灵的通道,更多是因对动物行为的好奇而引发对自身的思考。如达尔文在日常的观察中,发现蚯蚓堵塞洞口的方式表明蚯蚓的这种行为并不是偶然性的,所以蚯蚓是可能具有一定的智力水平的;桑代克的小鸡与著名的巴甫洛夫的狗这两个实验,则为之后对行为与学习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为行为主义心理学铺平了道路。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支,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正强化”或者“负强化”进行塑造,在一定程度上,人的生活和习惯其实是由连续行为形成的。约翰·华生将研究从动物扩大到人身上,进行了人类历史上最疯狂的实验之一——“小艾伯特实验”,在实验中,小艾伯特对噪声的自然反应变成了对白鼠的条件反射,华生进而将对白鼠的恐惧转移到兔子、棉花团等上面,但实验太过残忍没有办法再继续进行下去,这是对人类经典条件反射的首次探究。

在对行为研究的风潮下,人们开始探究行为产生的原因,即动物和人类是如何习得行为的。皮亚杰的儿童认知理论极大地影响了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学这两个领域,他用实验梳理了儿童对世界的认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大脑的研究更加深入,心理学家开始研究感知、语言、注意力、记忆以及思维来突破行为主义研究的实验范式,让人们明白了过多的奖励并不能换取更高的效益、人的记忆是会受到信息的干扰而成为“虚假记忆”。心理学发展至今,科学家渐渐意识到“意识”,开始对大脑的组成——神经元进行研究。

通过这50个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也能够更好地认识了我们自己,但长路漫漫,人类对于自身的了解和研究还需要更多的实验去探索和实践。

《巴甫洛夫的狗》读后感(五)

对于心理学方面的测试,很是好奇,求学期间影响中参与过有关心理学方面的测试活动,不过多是纸质方面的简单问答,也可能是IQ测试,至于具体亲身参与至心理学的实验,则从没遇到过。

作为一门学问,高校设有“心理学”专业,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专家也是很多。虽然如此,那些经典的,有重大影响力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却在外界很少听到,无法和专门设有诺贝尔奖的其他专业相比。除了在中学时代,在学习《生物学》时,早已熟知的“条件反射”实验(1901)。

作者收集了50个心理学方面的实验,是不是经典对于外行人士来说,就不知晓了。如果再由另一位作家来写,会不会更换掉其中的部分实验。书中只分析了每个实验的目的和结论,就如同学术论文里所描述的一样,至于该实验在心理学研究领域所具有的意义则很少分析。也不知这些实验,在心理学领域中,是不是如同巴普洛夫所研究的“条件反射”一样,是个经典实验。

实验涉及的领域众多,有动物行为学、感知觉、实验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等,虽说是科普读物,对于实验的解释有些读来通俗有趣,有些则充满深意,没能读懂。讲述时则按实验开展的时间顺序,每个实验的开头,都列出了实验的参与人和研究结果。

没想到达尔文还开展过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工作,早在1881年,其对蚯蚓的生理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开展了“蚯蚓的智力”研究,暗想这会不会是最早的心理学研究实验。待回头翻看引言,才知道最早的心理学实验是在1879年左右,不过作者并没有将其收纳,很想知道为何未被收录的原因所在。

所收录的实验,有些涉及到伦理,常常会遭受到众人的指责,如,1920年对“人类经典条件反射的探索”,目标对象是才9个月的婴儿艾伯特。有些则将视为常识的内容,亲自设计成实验,如1984年对“熟能生巧”的研究。

有些实验则充满了好奇,如1974年对“高焦虑状态下的性吸引力”的研究,1966年对“个人空间的研究”。1966年“霍夫林医院实验”的研究,1956年“从众”实验的研究。也有些实验,则具有一些参考价值,如1973年对“金色星星带来的困扰”的研究,1953年对“耳鸣的普通性”研究。

此书,也适合对心理学有兴趣的中学生阅读,尤其有些实验内容,如1927年对“蔡格尼克记忆效应”的研究,学生如果有阅读,可以尝试着进行“有意中断学习”的实验,或许会对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书内配有许多的插图,如此有趣的设计,应该是想更多地吸引住孩子们的注意力吧。

《巴甫洛夫的狗》读后感(六)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而关注起精神生活。心理学近几年似乎已经成了大热,愿意了解心理学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有很多人认为心理学的春天到了。了解心理学的科普书中最为推崇的莫过于津巴多老爷爷的《心理学与生活》,而津巴多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可能了解的人就没那么多了。

《巴甫洛夫的狗》一书以时间为序,根据心理学的发展过程,梳理了50个具有决定意义的心理学实验,其中包括了上文提及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巴洛的恒河猴实验、安斯沃斯的依恋理论实验等等。全书图文并茂,用最简练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复杂的心理学实验。每个实验都列出了实验时间、研究人员研究领域、实验结论以及实验内容和过程。可能有人会问,作者是根据什么来选择这些实验的?它们真的在心理学实验中举足轻重吗?作者在书的最后做出了解答。值得称赞的是,出版方还将英文的人名索引及词汇表列在本书最后以供查询,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网上查询英文相关资料。

心理学发展的一百多年间,研究人员做过的实验数不胜数,伴随着科学心理学的创立,心理学实验的研究伦理始终备受关注。首先,科学家必须遵循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原则,采取中立客观的态度。然而观察法很多时候是带着主观色彩的,实验也会出现偏差,导致无法重复。例如书中的案例“祈祷可以治愈病痛吗”的结果就无法重复。

其次,早年还没有健全的实验伦理观念,而现在被研究人的权利越来越被看重,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实验不能再重复或者继续下去的原因。被试人员必须有知情权,随时可以退出实验。实验不能对他们造成任何心理或者生理上的伤害,而研究者要严格保密,不能随便透露被试人员的信息。二战时期希特勒和日军都曾经残忍地做过一些灭绝人性的实验,虽然这些实验证明了一些理论或推测,但是为后世所批判和诟病。以现在的标准来看,行为主义学派做过不少可以称得上是残忍的实验,小阿尔伯特即是一例,相信没有任何的父母愿意自己的孩子经历小阿尔伯特所经历的。

现阶段的心理学随着其他学科例如脑科学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实证。正在发生的和未来的实验不计其数,这些实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为人类探索自身提供了方向。而《巴甫洛夫的狗》一书就像一张地图,可供读者鸟瞰心理学实验的走向与发展。

勘误

第30页,括号里的话:也没有证据证明它仍然存在着。怀疑英文原文中的本意是,也没有证据证明他依然活着。这样才能和下文连接上。因为小阿尔伯特是baby,所以英文用的是it。没有看到原文,此处存疑。

第30页,然而他于1987年去世之前。艾伯特·巴杰是2007年去世的。

《巴甫洛夫的狗》读后感(七)

Blue编辑

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宣传和普及。现在的人们与十几二十年前相比已经不再是谈心理色变了。相对西方而言心理学这门学科在中国大陆传播时间晚了许多。但是后续的发展势头却不容小觑,我们现在在市面上能够看到相当多关于心理学的各种书籍,什么销售心理学、重口味心理学、恋爱心理学、生活中的心理学、职场心理学等数不胜数。从这些种类繁多的心理学书籍的繁荣景象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大众对心理学的接受程度的深度和广度了。

心理学(图片来自网络)

虽然我们对于心理学已经开始从心理上慢慢接受,也在开始试图去了解这门学科。但是仅仅只是看一些相关的心理学畅销书和一些理论书籍而没有去了解心理学的前世今生,这样了解到的心理学还不是全面的,甚至有可能出现偏差。不过关于心理学发展历程的书籍相对来说数量较少,即使有也主要偏学术偏理论性地介绍,这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如何既能将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介绍全面不失真,又能够吸引普通读者的阅读兴趣,这对于相关的作者而言是一个挑战。

心理问题(图片来自网络)

由未读出品的“探索家”系列之一的《巴普洛夫的狗:改变心理学的50个实验》一书则采取了一种比较“特别”的方式来介绍心理学。书名中提到的这条“巴普洛夫的狗”在心理学上名气可是相当大的。在书中你可以通过《巴普洛夫按铃了吗?》一文对这条狗由足够的了解,不过在这里狗只是一个媒介,一个著名心理学实验的道具而已,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知道习得反应和条件反射究竟是怎么回事。通过具体形象的实验我们可以对这些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有一个相当深刻的印象。

在书中作者一共选取收录了影响心理学发展历程的50个重要试验,这些只是无数个心理学相关实验的一部分。在这一个个的实验中,作者尽可能的当时的这些实验进行整理以一种普通读者能够接受的方式来展现,例如在《你能想象出派基番茄吗?》一文中看到在1910年左右,美国的心理学家玛丽•切夫斯•维斯特•派基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实验参与者被安排在一个小小的磨砂玻璃屏幕面前,让观察者注视屏幕中心的白点,同时想象一个彩色的物体如番茄,但是投影到屏幕上的图形轮廓从模糊到清晰是有一个过程的,玛丽通过观察这些实验参与者给出的判断得出了感觉、记忆和想象之间的区别的结论:在想象时,大脑很难将心理表象与真实感知区分开。

在这个实验的阅读中,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在讲述这个实验的时候不仅仅采用了文字形式,也适时的配上了相关的实验装置,流程等彩图,这样有助于读者快速了解这个实验的内容。在结论阐述部分,作者还进行了相应的延伸。

通过本书的阅读,你会发现从1848年心理学的出现开始到现在的50个实验中,心理学家们在探索人类的心理奥妙方面付出了很多努力,这些实验的设计也是相当经典的。建议科研工作者和心理学爱好者都可以看看本书,可以体会一下心理学的学术研究以及借鉴相关的研究方法。

《巴甫洛夫的狗》读后感(八)

这是一本心理学百科,提供了1848-2007年的心理研究进展,心理学研究从一开始的猜想-观察-结论,到现在利用计算机和统计学等技术进行量化,其科学性逐渐加强。科学是种手段,对于心里学研究,一切起始于那颗敏感而好奇的心,敏捷的观察力,以及死磕到底的研究精神。

简单说一下巴甫洛夫,他19世纪40年代的俄罗斯心理学家,用铃铛、狗粮和狗子做了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创立了条件反射学说。有人喜欢称他为“虐狗狂人”,他在对消化道进行研究时,用了消化道被切除的狗,为其递上肉,研究狗是否会因为没有消化道而不会产生食欲-分泌唾液(“心因性分泌”)-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刺激就会有的反应)-unconditioned stimulus,UCS。后来继续观察实验成果,催生了19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研究成果-条件反射-conditioned stimulus,CS,只要培养出摇铃铛-给吃的-狗流口水的心理机制,到后来狗只要听见铃声就会流口水,而不需要见到食物。他因研究消化道的生理机制而获得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奖,他还说过一句话“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

回到这本书,心理学研究走了这么久,手段越加科学化,可是仍与其他学科研究有很大的区别-人太复杂了。这种复杂性也推动着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心理学也不仅仅是弗洛伊德的“力比多”和《梦的解析》,因为在弗洛伊德那个时代并没有足够的科学手段去证伪一个理论,而一个学科被称为科学在于其可证伪性。这本书是一个地图,对170多年的50个心理学研究起因-过程-结论做了简要介绍,有广度,给读者提供了多种选择,喜欢百科全书的读完就会满足,喜欢深究的门外汉可以凭此去搜索感兴趣的研究。

我是一个好奇宝宝,里面有几个实验比较吸引我的注意力,也激发了我的思考(我摘录了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略长,如果不感兴趣可以跳过分析直接看最后一段)

实验1-爱德华·托尔曼的白鼠迷宫实验(文中标题“老鼠可以绘制认知地图吗”),这个实验里面最令我喜欢的是:潜在学习理论。小白鼠被分成三组,放到了三个T型迷宫(有6个分叉口)里:Group1总在迷宫终点发现食物-到第7天根本不会走错路;Group2一直没找到终点的食物(实验中的刺激点)好几天了都是在各种路口走错,然而第7天的时候它们发现了食物,第8天基本就不会走错路了,刺激点-“找到食物”强化了之前走错路的认知,找到了正确的路(只花了1天),适应了环境;Group3第3天结束就找到了食物,它们脑海中绘制出正确地图的时间更快了,第4天之后基本走不错。文章原文“老鼠在先前形成了认知地图的事实并不明显,知道找到食物的那一瞬间,他们的’学习成果’才被解释。这是隐藏起来的学习,也被称为”潜在学习“或”偶然学习。”

我上网查了一下完整的实验理论:1.动物通过学习可以形成对未来事件的意义认识,表现出对未来事件的预先认知或推测。2.根据白鼠迷宫实验,说明学习者并非通过尝试错误来学习,而是根据“认知地图”。在托尔曼看来,认知地图是动物在环境中的“符号”和动物的“推理性期待”之间所习得的,是动物对环境有了“顿悟”之后所建立的综合知识在动物头脑中所形成的类似现场的地图,即“知道”目标物所在,从而改变其行为,以适应环境的要求。 3.他认为,强化虽然有助于学习,但并非学习的必要条件,学习也可以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进行,只不过其结果不甚明显,是“潜伏”着的。一旦受到强化,这种结果可通过操作明显地表现出来。

我要说的是:1.网上很多说趁年轻要多“试错”的话只说对了一半,有误导性。试错不是目的,如果因为年轻而以“试错”为理由去做些对自己对别人不负责任的事情,那叫-作死。“试错”一点都不浪漫,我们的出发点应该是,我不知道前路是什么,但是我愿意面对未知,我兢兢业业去做、去投石问路、去学习,出了错我也要认真学习错误,目的是最终走到正确的路上。2.为什么大多数人都认为学习只是学生的事情?社会比书本知识复杂多了,残酷的现实是不管你读到什么学历,你读书时候用的教材本来就过时了,如果你只学教材,那么你是无法绘制社会这所大学里的“认知地图”的,我想说,从学校毕业之后我觉得我的学习压力更大了。3.学习要有目的性,但是目的性不是片面的某个分数,高中时候分数是个挺傻有无奈得接受的强化因子,进入社会了难道没有确切的强化因子你就可以不学习吗?我觉得不行,我自己的经验是很多东西学起来很费劲而且也因为暂时性的和工作并没有线性关系,短期内根本找不到强化因子,潜伏期何其寂寞。但是一旦强化因子出现,那就是芒格所说的Lollapalloza效应(多学科涉猎,最终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型)出现了,那就是一种认知涌现和跃升。绘制自己的认知地图吧,不断修正,我们比小白鼠厉害多了。潜在学习是宝藏,我们都是探险家!

《巴甫洛夫的狗》读后感(九)

首先写几句感受吧,不然完完全全成了篇总结也很没意思,这本书最好的地方就是精炼,精炼到让你觉得这书是不是从百度文库抄的。。。有几位老师曾和我们说过,做研究不仅仅要努力,思路也很重要,从这本书里,作者将文献简化,保留了主要思路,成果,给人很多启发,但缺点也同样在简化上,让整本书有些深度不足。

不过作为科普读物,还是可以接受的。

书里还配了大量花里胡哨的蒙太奇风格(误?)的插图。

我并没有总结书中的全部实验,因为有些实验结果至今存疑,有些已被推翻,还有几个我不感兴趣。

至于排版,手机排太麻烦了,就先这样吧,以后再改。

巴普洛夫的狗:改变心理学的50个实验 1.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 操作对象为环境,而非实验对象的反射行为。 “行为的后果决定行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 “霍桑工厂”:关注工人的想法和感受可以提升生产效率。 关注个体和文化价值观的企业将会比那些没这样做的企业成功。 民主管理:民主行为可以在一个小群体中产生,这引发了焦点小组和团体治疗的概念。 民主不会来自无限的个体自由,它需要强大、主动的团队管理。 领导力应该是一种可教授的技能,并不仅仅与魅力或军事实力有关系。 老鼠可以描绘认知地图吗: 老鼠具备“潜在学习”的能力。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理论:孩子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成人,并且他们的学习能力的发展过程呈现阶段性。 让·皮亚杰,其工作成果极大地影响的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学这两个领域,他的理论和实验因此得到了密切的关注和频繁的质疑,他的发展阶段理论 曾得到诸多次修改。

耳鸣的普遍性:神经心理学;次声频耳鸣可能是在未被发现的情况下大家都经历过的共同现象。

认知失调:人们面对两个或更多矛盾的信念时会感到极度的痛苦。

“从众”实验:社会心理学;相当多的被试会同意一个群体决定,即使他们认为它是错误的。

婴儿对母亲的依恋:发展心理学;证据表明,婴儿对母亲的依恋不仅仅源于喂食。

视觉短时记忆:人类有极强的视觉短时记忆。

波波玩偶实验:发展和社会心理学;目睹过攻击行为的儿童更容易表现出身体攻击行为。

社会心理学/冲突理论: 冲突源于资源竞争而不是个体差异。 社会心理学:个体会服从权威人士的命令,做出违背自己良知的行为。

认知与知觉:感官体验并非简单直接(50岁时重获视力的盲人)

实验心理学:对眼睛的眼睛可以揭露大脑的工作机制。瞳孔大小可以提示喜好或情绪。

社会心理学 ;霍夫林医院实验:在权威的命令下,被试会有意违反救人原则。

社会学心理学,空间侵略:从造成不适到引起冲突,对个人空间的侵略具有破坏性的影响。个人空间的

概念具有文化依存性啦(例如日本人和来自拉丁国家的人比美国人之间站得更近)。

认知神经科学:意识与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术:对大脑的分割似乎创造了两个单独的意识。(目前没人能确认这一结论的正确性)

社会心理学:旁观者:相对于单独的个体,处于群体中的人面对需要帮助的对象具有更少的责任感。(责任压力被分散)

社会心理学;皮格马利翁效应。高期待可以带来积极结果。

发展心理学:婴儿需要母亲来作为探索世界的安全基础;婴儿存在分离焦虑。 社会心理学;斯坦福监狱实验:监狱的严酷环境导致了被试的残忍与暴力,而非他们天性如此。

认知,决策:解决抽象问题很难,但将其置于具体情境时我们却觉得很简单。

社会心理学:罗森汉恩实验和《精神病房里的正常人》:部分精神专科医生并不能区分正常人和精神疾病患者,并表现出危险的却人性化行为。

社会心理学:奖励真的有效?:奖励可以破坏孩子对某些活动本来存在的内在兴趣。

记忆;错误记忆和误导信息效应:事件发生后的信息会影响我们对事件本身的记忆。

认知,决策:当结果未知时,认知偏差可能导致我们做出不好的决定。

情绪心理学:卡皮拉诺吊桥实验,生理反应与情绪唤起有确切相关。

行为主义;习得性无助与抑郁症:消极事件造成的失控感会导致临床上得抑郁症状。(狗的抑郁实验)

感知觉;唇语的重要性:语音感知过程中听觉和视觉存在相互作用。

感知觉;脑损伤可导致单侧视野缺损。 感知觉;自由意志中的认知神经科学。自由意志或许上不存在的,但我们仍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认知,决策;练习、接受培训和将思考过程说出来是最好的组合。

发展心理学,自闭症儿童不能“看见”其他人的思维。

社会心理学;中风后出现的面容失忆症;有时候识别羊脸比认人更容易

感知觉 ;一些人的感官体验是互通的。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