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课》是一篇关于写作的散文,作者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教学经验,呼吁读者关注写作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写作技巧和建议。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值得一读。
《作文课》读后感(一)
一星给书中提到的片单。
因为要研究如何引导孩子写作文,我几乎买了市面所有关于引导孩子写作文的书。在阅读之前,我对此书非常期待。这本书的作者可是才女作家蒋方舟的妈妈尚爱兰写的。而尚女士可是宣称过,只要给她一个孩子,她就能培养出一个作家。
这头进入一个孩子,那头就能出来一个作家。尚女士的“金手指”让人神往。在序言中她霸气十足:大作家自己会写,但绝不会比我会教!末尾,更是掩不住一番剖白:我不能把教作文的秘密带入坟墓,此番出书,我也算好好跟我的职业生涯告别了。
一切都烘托到了最高点。我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到底如何引导孩子写作?”,这个问题就像干涸的土地,而我确信,尚女士的书就是浇灌它的甘露。
翻了四五十页,只有些可能还不错的一些片单。我没看到如何引导孩子写作的方法。作文方法,市面千千万,比尚女士写得好的大有人在。如果书的主题如封腰上所写,这是7-12岁作文指导书,那么就应该是一本引导孩子写作文的书,重点是引导二字。可在翻过的四五十页里,我没有多少具体的引导方法。和书中虚拟人物的对话更是平淡而尴尬,我感受不到一位师者的对孩童的热情和爱,我无法相信这是一位能走进儿童心理的老师。
我看到的是居高临下的傲慢和控制。
“也许后面会有我要的答案?蒋方舟妈妈可不是一般人。”
好,我继续往下看。
翻到最后一页,我终于确信,蒋方舟的成就一定有很多自己的天赋和努力在,绝非尚女士声称的主要归功她。
这竟是一本为蒋方舟“正名”的书。
《作文课》读后感(二)
这本书真的满满的干货,导致我马上就用了起来,也让我在学生身上看到了立竿见影的改变,真是太感动了!!
1、用优质的图片和短片来代替看图写话。说实话我也觉得现在一二年级的看图写话太幼稚了,什么“爱护花草树木”“讲卫生”啊这些应该是幼儿园阶段看的图了,如果老师自己能储备一些有趣的漫画、优美的短片,一定比单纯的看图写话能让学生收获更多。另外作者还准备好了动画短片的目录(名字+时长都有),直接在网上找资源就可以了,真的太贴心了!
2、在写“我的爸爸妈妈”这样的题目我和作者的思路一样:一定不要写反复出现的题材,不要把妈妈写成“家政人员”,我的学生也会写妈妈职业的一面,和作者不谋而合了,开心。So,平时的观察和素材的积累就是相当重要的,灵感来源于生活和阅读。
3、不要依赖现成词汇。这点有点对我啪啪打脸了,因为我还是赞成让学生积累高级词汇的,只有读了写了记录了ta才能用出来呀。对于写作,我并不求他们能直接用上,而是能在积累的基础上帮助他们编织出更好的想象。但仔细想想,那些文学大家们的绝妙之处只来自于生活的积累,哪里有辞藻的堆砌呢?我应该好好思考了。
4、不要排斥流水账。
从我小时候开始,就知道流水账是不对的不好的,是没有重点体现不出作文水平的,我也绝对不允许学生记流水账。但看看我自己的时间轴手帐,不就是流水账吗?我却每天乐此不疲,想要从中找出每日的开心之处,着实有些双标。当然,如果是平时练习流水账是可以写的,但写着写着,还是得找出重点来做作文素材呀。
再来说说我的实践。这周一和周二的三年级作文课我都用书中的方法让孩子们看短片编写童话,有两个基础较差的同学,竟然能写到五六百字,真是太让我惊讶了!虽然三年级的要求只是300字,但书中也提到了,“写一篇详尽的长文,胜过写二十篇零散的、内容粗略的短文。”我还是非常为她们的进步而骄傲的我也要继续学习,好好实践,持续进步!
《作文课》读后感(三)
读了尚爱兰老师的新书《作文课》。起初是因为看了蒋方舟老师的介绍所以买来打算送给有孩子的朋友,拿到书随便翻看了两篇后却忍不住一口气读完了,比起用来指导孩子,这本书更大的作用是能够借此反观自己的写作。之所以这么认为一方面是因为这本书比起写作技巧更多关注的是创作的思维,超出了单纯讲作文的范围;但更重要的一点是源于我读完这本书后最大的一个感受:我自己的写作水平在某种意义上还不及一些小学生。毕业多年后回看过去会很有趣,以前觉得在应试框架内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好文章,高分和平均分作文也没有太大差别,毕业后写东西轻松自在很多,有终于得以一展身手的解放感,但读这本书时突然发觉到这并不是由于自己的技艺提升了,而只是因为逃进我更擅长的充满毫无画面感浮夸形容词的写作风格所带来的错觉而已,上学时我用批判的姿态掩饰自己的懒惰,其实并没有认真探索学生作文的边界在哪里、在框架内又能做到多好,而毕业后我又用逃离框架的方式给自己编造了一个幻觉,但这并不能做到真正的提升,书中引用的学生作文或许在词语的浮夸性和名言的无意义堆砌上不如我,他们的书写也有肉眼可见的稚嫩,但在其中隐含的思考方式和角度却有很多值得我反思和学习的东西,因此决定借着阅读这本书的机会梳理一番,理清一些最基本的东西,如果说词语决定思维的话,改变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方式就不亚于一次思想革命。 这本书是写作技巧与写作思维兼具的,但谈“写什么”比“怎么写”的比例更大,因为“写什么”的困惑和思考路径的固化并不会随着写作技巧的提升而消失,相反单纯技巧的提升或许还会掩盖一些先天的缺陷,书中指出的一些问题是孩子和成年人在写作中都会碰到的:比如在思维中固化了的关联项——一提到蝉就想到奉献、意外一定会带来烦恼、负情绪必然导向坏行为等;比如一些逻辑上的问题——只喜欢能吃或对我们有用的动物、家长只有在孩子考好或做善事后才会笑(一个孩子问那其他时候你家长是面瘫吗?灵魂拷问)等;比如习惯用成员不明的“我们”多于用“我”表达观点;比如为了说真话而说真话,为了其实并不可靠的“真”牺牲了文学性和思维的活跃与细腻;比如盲目的认为某类题材优于另一类,而不看文章本身;比如执着于心理描写,忽略了对与之相伴甚至决定心理活动的生理活动的描写,导致心理描写变成了形容词和感叹的堆积;再比如通过某个约定俗成的“正确的”意义模板去理解事物,再堆砌名言去表达出来,失去了最宝贵的个人经验、观察和由此产生的看法(这一点我觉得如今尤其严重,空闲等于罪恶,我们要为每一件事每一秒钟赋予意义,好像不说点什么升华一下就白做了一样,而这些意义又都是千篇一律的正确答案,个人经验很少被重视)。上面这些问题不光是孩子,成年人其实更迫切的需要面对,毕竟比起孩子,成人才是能对话语空间产生更大影响的群体,书中多次出现了孩子对自己想写的东西缺乏自信,从举的几个例子看,我觉得他们看问题的角度都很棒,但一是由于担心和成人主流的观点不一致,二是成人看孩子作文的时候缺乏一种宽松的心态,导致孩子们放弃了原来很独特的视角,选择虚构经历、戴上意义模板的眼镜看世界、写出正确的东西,同时写作的热情和自信也消失掉了,引用书中的一句话:“孩子写跑题不是因为不会审题,而是接受的教育太单一。”,思想被过早的局限了。 昨天在一场活动上问了尚爱兰老师在如今粗糙的评分机制下这些努力或许是白费功夫,因为这些努力很难在分数上体现出来。其实问完就后悔了,这就是长期接受短期结果导向教育的后遗症,词语、对词语的敏感度及其运用决定思维方式,这些努力或许加的分数没那么肉眼可见,但给孩子一个好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和整理自身经验的能力是受用终生的。 蒋方舟老师在一次演讲中说过“我觉得在臣服之前,我还可以坚持一会儿。”,用我自身经验来说,曾经应试文框架对我的束缚是强大的,但我也并没有做到在这个框架内所能做到的极限,也放弃了对这个框架边界的探索,恶果延续至今,这场时隔多年的补课,希望我能多坚持一会儿。
《作文课》读后感(四)
第一是阅读,第二是阅读,第三还是阅读。
读书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唯一有效途径,但对于小学生来说,辅导方法确实很重要,讲的太理论,像列大纲孩子会觉得枯燥,指导的太具体又会禁锢孩子的想象力和发挥。
而作者的方法我看后真的有”醍醐灌顶“的感受,生动有趣,又全面,巧妙的解决了像”没有养过小动物,怎么写‘我最爱的动物’“,”没有制作过什么,怎么写有关小制作的作文‘“的问题,其实不是没有体验没得可写,而是不够了解,没的可写,不管是亲自参与,还是阅读习得,只要足够了解,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作文。
尚老师在介绍方法的同时还例举了一些动画,短片,绘本等,可以辅助孩子在没有接触过相关内容时能用到的辅助材料
《月亮忘记了》 几米
《阁楼上的光》 谢尔 希尔弗斯坦
《1999年6月29日》大卫 威斯纳
《绝对小孩》朱德庸
《100层的房子》岩井俊雄
《护生画集》 丰子恺
《三毛流浪记》张乐平
《黛子小姐》
《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集》
《猫》卜桦
《平衡》 克里斯托弗 劳恩施泰因
《幻想曲2000》
《视野之外》虞雅婷
《神奇飞书》
《暴力云和送子鹤》
《月神》
《三十六个字》
Kanji City-Kyoto
《光之塔》
《父与女》
《老太与死神》
《最后的编织》
《回忆积木小屋》
《萌猫三剑客》
《花与树》
《苍蝇的一分钟生命》
KIWI!
《昼与夜》
《恐怖玩具屋》
《当地球被野兽统治》
《牛奶罐的爱情故事》
法国环保获奖动画Respire
《包宝宝》
《杂草的梦想》
《点虫虫》
《鸟的迁徙》
《海洋》
一秒之美
life is short, play more
《人的一生》 青木纯
One Day
《我劝你善良》
《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男孩的冒险书》
《床边的小豆豆》
《小时候》
《安房直子幻想小说系列》
《中国童话》
《王尔德童话》
《意大利童话》
《作文课》读后感(五)
时间:2019年11月3日下午
地点:爱琴海购物中心单向空间书店
嘉宾:尚爱兰、阎连科、杨美俊、蒋方舟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各位朋友参加《作文课》新书发布式。《作文课》是一本针对当下小学生写作文方面的苦恼的书。作者尚爱兰是有着30几年教学经验的老师,又是知名作家蒋方舟的妈妈,在教学和培养孩子方面非常有经验。在这本书里,尚老师总结了一套实用而有针对性的作文解决方案。
首先有请阎连科老师。他是中国首位卡夫卡文学奖获奖者,曾经获得过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等国内外知名奖项。代表作有《炸裂志》《生死晶黄》《风雅颂》等。
第二位嘉宾是杨美俊老师。杨老师是北京西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兼任华东师大十三五“国培计划”课程设计首席专家,主编过人教版高中语文专题教学导读教材。
蒋方舟
蒋方舟老师大家比较熟悉了,她7岁开始写作,9岁已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散文集,还获得过第七届人民文学奖散文奖,从清华大学毕业后担任《新周刊》杂志的副主编,代表作有《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东京一年》
蒋方舟:特别感谢大家的出席,这一次我作为主持人来主持我妈妈的新书《作文课》的首发活动。我妈妈很多年没有出书了,首先请她讲一下创作这本书的初衷。
尚爱兰:欢迎各位。大家好!我写这本书别人会问我,就是这本书跟蒋方舟有什么关系,是不是你这里面的东西都是教给她的一些独到经验,我觉得这本书其实是“去蒋方舟化”的。
《作文课》这本书是我三十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虽然说这里面没有蒋方舟,但是很多道理是相通的。我在小朋友身上做了一些尝试,应该是更好的。正因为是这样,我才有底气请阎老师和杨老师两位专家一块儿来探讨。我要说的在书里面都写出来了,也就是这么多,没有保留地都倒出来了。
我在书里面提了一个理念,就是写什么是很重要的、是最最重要的,找到写什么的同时,怎么写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发现题材就是最最重要的写作才能。至于说到怎么做,第一选择是从孩子的自身经验出发。我见着孩子都得问问他们:“你的妈妈是干什么的啊?你童年生活在哪儿?你去过哪些旅游城市?”我得问他们,然后帮他们调动个人经验。
第二个办法,就是从阅读开始,我在书里提到了一些,对于低龄的孩子来说,咱们写作文时可以看一些动画短片,年龄再大的孩子还可以看看好的广告片等等。其实这也是一种阅读,是隐性阅读。
第三个就是模仿或者借鉴,这个说法可能是有争议的。我们把这个标准划定在考试范围中,如果你拿去发表、得奖、换钱,原作者来找你算账等等,那不在我讨论的范畴之内。我在书里也提到“灵感是从哪里来的”,就是从模仿、从借鉴、从类似的经验中来的。
可能有的家长觉得“你要多教写法”,我这本书里面有写法,集中在后半部分。有的朋友说:“我的作文写得那么难看啊!”我说,你没有画面感。还有人说:“我的对话怎么写不好?”我觉得不是写不好,就是废话连篇。我的新书里都提到了相关内容。
我的经验不多,我自己亲身体会的几条都写在书里面了,我没有体会的或者训练并不成功的东西就没有写,仅供大家参考,谢谢大家。
尚爱兰
蒋方舟:我妈昨天很紧张,不知道怎么去宣传她的书,她就看了李家琪卖口红,看了以后更紧张,她说我怎么能像李佳琪卖得一样好。我说没有关系,你就老老实实说自己的经验就好。
下面我从我的角度讲讲我作为这个书的读者和我妈教育方法的亲历者或者前任小白鼠对于这本书的理解。
我18岁上了大学以后,我妈妈一直在老家,这段时间,她教了一些小学生写作文。我妈妈进行的是特别平凡的教育活动,就是在普通小学生身上看看他们能不能写出好作文。
我看这本书的时候会回忆起妈妈从小对我的教育,我认为是可以得到印证的。
接下来我想问一下阎老师,您也做家长,现在也是一个爷爷,我很好奇在您看来是不是作家一定能教好小朋友写作文,或者写作和写作文在您看来的差距是什么?
阎连科:首先感谢大家的到来,这是我所有参加这样的活动里面最有意思的一次。我想我来只是跟大家说作文怎样才能写不好,尚老师是告诉大家作文怎么样才能写好。我对尚老师不是一般的尊敬,而是崇拜的尊敬。为什么崇拜她呢?我觉得有的人做事情生来就是为了成功的。网络刚刚兴起那时,我们都还不知道电脑怎么回事呢,她随便写了一篇小说就拿了全国的网络小说奖,一夜之间红遍天下,这件事情特别不可思议。最重要的是在她红的时候能够当机立断,意识到还是教育孩子更重要,自己成名可能没有那么重要。她果然把孩子培养得非常成功,当孩子成功的时候,孩子已经不需要我了,我干什么呢?她就开始剪纸,非常偶然地帮我剪了非常多,我把它们印在书上,后来大家跟我反馈说我们不看书看剪纸。
后来尚老师说在家给孩子们写本书,然后她昨天告诉卖了一两天就加印了。我当时坐在家里面完全发呆了,我们为什么卖两年、两个月也不见加印,她一上市就加印。
《作文课》这本书里面有两点特别值得琢磨,第一点告诉你作文不要怎么写,我觉得特别重要的。我们看到作文书、作文精选都是告诉你要怎么样,我们永远做不好要怎么样。而尚老师说你不要这样写爸爸、不要这样写妈妈、不要这样写风光。我想如果说“不要这样,拿到一边去”,可能剩下的就是我们要怎么做了。她这本书的独特之处除了告诉你她的方法,最终告诉你不要怎么着,这是在其他作文课、作文书里面很少听到的。
第二,我们必须要承认一点,我们今天的作文是中国最独特的文体,它是非常独特的适应应试教育的文体,不是适应长大去写作当作家,去好好把情书写好,变得特别有文采,让我有诗意地生活,不是为了这个目的的。
但是这个问题如何能够勾连起来,如何让我们的写作、作文成为通往日常诗意生活的台阶,能够在人真正要去写作的时候成为台阶和梯子。尚爱兰老师的书里就有了这个沟通的环节。这两点我特别感慨。
阎连科
蒋方舟:谢谢阎老师。杨老师,其实我很好奇作为资深的教育从业者,您看这本书有什么感触?包括实际的教学经验中,您会觉得整个作文教育里面最大的难题或困境是什么呢?
杨美俊:谢谢。其实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是编辑给我的,我对这种名字很过敏,看到《作文课》我都不愿意摸,这种书太多了,你拿过来以后你发现真的没有什么营养,全部是技巧类的内容,而且这些技巧往往对你一点帮助都没有。
接了任务我就要看,昨天晚上我看到通宵,确实是爱不释手,所以今天我见到尚老师第一句话说这是一股清流,她的确是从一个老师的角度写了这本书,她给了我们很多的刺激和想象,这是我的第一个感受。我觉得亮点真的是很多。
第一个,尚老师提到写作过程中在不断回顾课标,这是良心之作。2017年有新的课标出现,新的课标出现是颠覆性的,但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操作起来需要特别多有智慧、像尚老师这样的人出现,才能真正救了我们的孩子。
孩子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就是怕写作文。原因何在?第一,作文课就是一笔糊涂账,教了一辈子语文的老师你问她写作该如何指导?作文该如何批?她真的说不出来,这里面其实是一个很强的思想过程或者是思维的问题。我们从尚老师的书里可以看到的是思维,不是技巧,这就是这本书跟别的书的区别。
第二个,尚老师已经退休了,但她却能跟未来教育改革的方向对接。举个简单的例子,部编本出现以后,尤其是在小学一年级,留了非常大的空间,就是要求亲子阅读。亲子阅读读什么?怎么读?家长完全不知道,老师也不知道。我们的写作和阅读是脱节的,我们的阅读只是偶尔读,读的背后是什么?其实我们不知道。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尚老师的书中看到许许多多的线索,尚老师告诉你分段特别重要,分段的背后是什么?其实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她的整本书的每一个环节告诉你作文背后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其实不是技巧的问题。
我们不会把每一个孩子培养成像蒋方舟这样的作家,但写作是你基本的素养,是你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要去表达、你要去书写、要行走社会的一个基本的体现,这是必须要去做的。所以尚老师给很多的家长一个方向,告诉大家亲子阅读怎么读。
你看这本书里提到动画怎么看、怎么样写植物、写动物。我记得有一个小细节特别感动我,很体贴,告诉孩子学会观察生活。很多的家长都有这样的感觉,我们现在领着孩子出去玩,但是孩子在路上那么美的景色都不关注,一部智能手机全部打住。
尚老师会告诉你,电子时代你究竟该跟孩子如何互动,你可以把它用来帮助孩子学习。让你写一个植物智能手机可以用两分钟的时间给你完整地诠释生命从萌芽到蓬勃向上的过程。你看尚老师书里面,通过一部动画让你来补充各种情节,想象故事的发展,揣摩人物的情绪,这里面无数的技巧都是家长在生活中要强调和应用的。
《作文课》这本书就是很好的参考,告诉你今天如何跟孩子读书,怎么样引导孩子打开自己的想象力。我给尚老师这本书的定位就是这本书不会告诉你如何去写、怎么去写,尚老师给你点燃了心中丰富情感的小火苗,可以想象事物可以从这个角度阐发,事物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表达情感,这是最重要的环节。
这本书里面完全没有框架。如果说过去我们很多的孩子认为作文为难点,其实是有特别的框架让你来做,好词好句的堆砌,华丽辞藻的铺陈,读完以后你会发现里面根本没有魂、没有思想,孩子写完都懒得看第二遍,老师也懒得看第二遍,完全是空洞的内容。
这次的课改将改变这样的状况,只是像尚老师这样的老师可能需要大量地去培养。这本书无论给家长还是给老师都打开一扇窗户,原来孩子的写作是这么被引导出来的,原来让一个人情感丰富是这么教出来的。
不知道我说得对不对,请阎老师指正。
杨美俊
蒋方舟:那我问一下我妈,在你接触的家长、老师当中,你觉得作文教育最大的误区是什么?
尚爱兰:我觉得误区可能就是我们的定位,我们可能把我们当成了作文的判官,所以孩子当然写出一些假大空。你以为他喜欢?他是觉得你喜欢。我们无论家长还是老师我们是他写作的服务者,辅助他、帮助他、推动他写出更好的东西,这是我们最根本的对自我的定位。
杨美俊:尚老师的这本书里面,她特别巨大的贡献,体现新课标的两个,一个是语言的积累与应用,第二个就是思维的提升与发展。这个思维的提升指的是什么?直觉思维和想象思维。
通读全文整个《作文课》,能够看到两个字就是怎么给孩子作文思维,特别是直觉思维和想象思维,这两点是这本书弥足珍贵两个点。作文表面是书面表达,事实上是对整个思维过程的整理,从而用恰当的语言把自己的思维呈现出来的过程,这是尚老师这本书我个人感觉非常具有价值点,而且值得每个家长去参考实践。
语文课一个学期24篇文章,短短的,一个学期四个月的时间让孩子读24篇文章,这些东西一节一节的没有任何勾连,他能干吗?但是尚老师给小孩打开的是一个世界,她不断地丰富小孩的生活的宽度和厚度,我通过现实的场景、我也通过虚拟的场景让你感受整个社会或者整个生活给你呈现出来的广泛的面,这就是这本书本最大的亮点。
Q&A
提问:四位老师好,新课标的改变对教育和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落实如何操作呢?
杨美俊:新课改改的是什么?新高考考的是什么?拿语文来讲,我们把它归为四个类别:第一就是语言的积累与应用。第二思维的提升与发展。第三,审美与鉴赏。第四,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是从一年级开始一直到高三围绕这四个方面来做。
提问:我想问这本书当中您的架构内容是怎么样的?是出于怎样的一种思考?
尚爱兰:这个非常简单,首先它的对象就是7-12岁,绝大部分题目都是覆盖了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主要还是服务于命题作文,当然我希望孩子最终还是激发他自主写作的意识,不要什么都给他布置,题目也布置好了,情绪也布置好了,什么都布置好了,反而不好。
提问:我想问两位老师,两位对于现在这个阶段写作对于两位意味着什么,支持两位一直写下去的动力是什么?谢谢。
阎连科:支持我写作动力我想主要是我没有别的事情干。我的写作就是在不断的纠正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一本书完全没有问题,我可能就停止写作了。
蒋方舟:有人问我“中国的作家里面最欣赏谁”,我说是阎连科老师。他问为什么?我说因为他还在创作的行业里面苦苦支撑而没有转行去做别的。后来这个人就严肃地跟我说“你说的不对,因为如果他真的擅长或者他喜欢的话他就不会说自己苦苦支撑。”所以我觉得我总是被阎老师很煽情的、悲情的自我叙述蒙骗,其实,在创作的时候他是最骄傲和最快乐的,这个快乐是无法被取代的。
今天我们讲的部分就到这么多,特别感谢在场的各位无论是家长、小朋友,还是读者,谢谢。
(结束)
知名作家蒋方舟的妈妈尚爱兰,总结30年教学经验,专为7—12岁孩子精心撰写的作文指导书——《作文课》。聚焦困扰孩子和家长的作文难题,分享从作文理念到写作方法的实用干货。满足语文课堂教育目标的同时,塑造健康的作文观念,珍视孩子的语言表达潜力与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