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浪漫与丑闻读后感锦集

浪漫与丑闻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29 17:45:21
浪漫与丑闻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04-29 17:45:21   小编:

《浪漫与丑闻》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故事情节紧凑,充满悬疑与情感。作品揭示了现实社会中人性的复杂性,展示了人在面临困境时的选择与抉择。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了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通过读这本小说,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爱情与友谊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以及人性的脆弱与坚强。

《浪漫与丑闻》读后感(一)

标题的这句话大概是我看完全书后,对拜伦一生,包括他狂热、自私又浪荡的父亲的一生的最好概括。

内容翔实,旁征博引,不过史实太多也的确有些影响阅读,但以拜伦一生的时间线为线索又也增加了一定的可读性。

总之,切入点很好,各个人物之间浓厚的情感交锋看得人有点既感兴趣又难免感到精神疲惫,但还是值得推荐。

《浪漫与丑闻》读后感(二)

根据这本书了解一部分拜伦

一位浪漫主义诗人的她们以及他。 一位年轻的贵族诗人的的风流韵事,值得一看。从感情漩涡入手去了解。从拜伦,她们,反观能看出当时的社会。个人认为拜伦是个复杂矛盾一体,由于父亲母亲,从小的生活环境他成为一个敏感,自尊,好强,暴烈,反抗,阴郁……

阅读体验感很好,真心值得一看。

《浪漫与丑闻》读后感(三)

阅读体验很好,以拜伦的母亲、情人、女儿等九位女性为切入点,基本还原了这些女性在“邪恶”的浪漫派天才与窒息的时代的双重阴影下的人生。想象拜伦是容易的,作为英国浪漫派最负盛名的诗人,有太多的叙述和研究。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女性可能只是拜伦传记中一句“顺带一提”,可能只是拜伦某首诗歌的脚注。她们的人生的全部意义,似乎都建构在和拜伦有限的交集之上,成为了“浪漫”之下某种长期被遮蔽且不言自明的牺牲。

正如斯皮瓦克在庶民研究中提出的经典问题那样,“庶民能说话吗?”我们同样也可以怀疑,拜伦身边的女性能否发出自己的声音。一方面,受限于材料的单一和既有书写模式的舒服,叙述的视角仍然会不自觉地集中于拜伦而非这些女性;另一方面,即使通过女性自己的写作来介入问题,关注的重点也仍旧是在拜伦在他们生命中留下的轨迹。不过,作者笔下的悲悯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封底“给予这些女性她们应得的尊重与同情”的宣言。

对于拜伦的一系列的遭遇与“丑闻”,以隔岸观火的姿态听听八卦当然无妨。但稍有深入,拜伦那种完全可以视作厌女的粗暴姿态,对周围女性乃至于后代的轻蔑与逃避责任很容易激起读者心中的憎恶。我们当然不应苛责一位18世纪的诗人不具备21世纪对性别问题的反思,但即使以18世纪的道德以及人类最基本的情感来看,也很难接受拜伦的种种行为以及这些这些行为之后的自我开脱。然而,这种憎恶的背面,却是拜伦具有的文学天赋以及理想主义,两相对比,让人颇难消化。

拜伦的成就当然是伟大的,这毋庸置疑。但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忍不住会以《一间自己的房间》中“莎士比亚的姐妹”的方式展开想象,如果卡罗琳或艾达这样优秀而精彩的女性换个性别,辅之以命运的推动,其最终取得的成就恐怕也未必在拜伦或者巴贝奇之下。但在现实中,她们最终也只是某些“伟大事业”里不痛不痒的花边新闻。在男性主导的文学史乃至于更广义的“历史”之下,不知献祭了多少这样灵动而充盈的女性生命。

《浪漫与丑闻》读后感(四)

拿到这本书后,第一观感就是对封面非常喜欢,一位身穿华丽白色礼服裙的女子,白玉凝脂般的胸口上点缀着一枚飘逸的蓝色蝴蝶结,肩上点缀着素雅的花朵。看不到她的脸,只见她修长优美如天鹅般的颈项,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她的容颜的无限想象。

与拜伦纠缠过的女子,似乎很难被归为一类。她们有的出身高贵,有的贫贱无名;有的家庭背景复杂,父母不闻不问;有的父母智慧开明,家庭氛围宽厚融洽;有的对诗歌和音乐如痴如醉,有的则更喜爱科学明确而永恒的法则;有的是情窦初开的处子,有的已经饱尝婚姻的苦果,有人甚至是他的姐姐、女儿……

但她们无一例外地为拜伦所吸引,如同前仆后继坠落海崖的殉道者,在夕阳染红的大海的背景下勾画出几乎完全类似的命运弧线。沉溺于他苍白的俊美面容和闪耀着智慧与讽刺之光的谈吐,交换热情似火的通信,在幽暗的楼梯口、马车、船只上幽会,很快他感到厌倦,他想要逃离,而她穷追不舍,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报复,花边新闻又登头版“拜伦又让某人变成了疯女人”。毁掉自己的一生,成就他风流情史书页中夹着的枯萎的玫瑰。

毫无疑问,拜伦应当对此负责。诗人有多才华横溢,他的恶行就有多汹涌昭彰。他是无耻的引诱者、可怖的破坏者、冷漠的施暴者,世俗礼节在他眼中唯有被毁灭和嘲笑的价值。他的爱从一开始仿佛就被置于不断流逝的沙漏之中,起初热情似火,结局冰冷如霜。用看待艺术家应有的宽容来评价,诗人心中充盈燃烧的浪漫情感让他分不清现实和虚幻的差别,他的人生就是一出永不落幕的伟大戏剧,因此越跌宕起伏越波澜壮阔越好,博得的瞩目和掌声越热烈越好,他既是演员又是导演,只要能够成就足够伟大灿烂的情节,让其他演员在舞台上自杀也无足轻重。

可他的魅力真的是不可抵挡的吗?为什么她们当中的某些人,即便知晓他有多么臭名昭著的过往,依然如飞蛾扑火般趋之若鹜?

隔着时代和环境的隔膜,我无法切实地描摹这些背景迥异的女子的心境,但我想起初在潜意识里她们都是充满自信的,认定自己与簇拥在他身边的莺莺燕燕有所不同,认定自己会是使得浪子回头的那块金子,他的名气与才华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或是留恋他在恋情的开始给予自己的如浪漫诗歌中缪斯般的女主角的地位。

毫无疑问,令她们着迷的都是自己想象中的拜伦,既不渴望又不可即的幻影。幻想世界的繁荣植根于苍白贫瘠的现实,那个时代所谓的贵族小姐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华丽而阴沉的庄园,古板的女教师,社交季上谈吐虚浮的亲友,塔夫绸舞裙、羽毛扇子和钻石项链,交换无数封洒满香水的信笺,也不会令你真正了解一个人。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弗兰肯斯坦》的作者玛丽,连续的流产打击了她的身体和精神,却不曾影响她创造出人类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怪物。

清晰的时间线和大量信件原文的引用让人身临其境。译者的文笔也很舒服,让人感觉像是在读简奥斯汀的作品。读这样的作品让人想起《唐顿庄园》,那个时候的英国与欧洲,贵族面对着汹涌澎湃的经济与社会变革,表现出既现代又传统的矛盾姿态,在我们这个文化背景的人看来有种独特的基调和氛围,非常令人着迷。

浪漫与丑闻,本就是一体两面,人性就是如此,光明磊落又复杂诡谲。

《浪漫与丑闻》读后感(五)

在去年上半年阅读了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很荣幸在年末就收到了此书,在书中找到了拜伦创作这两部作品时的一些情境,并能够找到一些原型。

尽管此书的作者在导言就已经声明“主人公是九位在拜伦生命中占据特殊地位的女性”“尽可能地用主人公自己的话讲述他们的故事”,但关键节点的事件叙述地并不成功。尤其是拜伦的母亲和安娜贝拉。

毫无疑问成为伟大人物的关键至亲是一件既痛苦又无奈的事情,更何况还是诸多的女性。这本书以一种女性视角为我们展现了拜伦的形象,却违背了其初衷。至少就其初衷为19世纪女性立像而言,这本书并不算成功。

在为这九位性格各异的女性的形象树立当中,诸多事件仅仅是快节奏晃过或者以拜伦的角度为我们展现。拜伦并不是作为线索而出现,更多的时候是作为故事的动因而存在,诸多女性环绕他而登场。作者想要书写的19世纪女性在过去婚姻和社会中所受的偏见和忽视,却没有更为深入的探讨,反而将拜伦带给他们的影响和对他们的伤害进行了很细致的讲述,其他的感情经历一笔带过,这无可厚非,正是因为拜伦的存在所以她们的这段故事能够被记住,但却失去了要旨。

凯瑟琳

拜伦的母亲在本书当中的描述并没有脱离拜伦,或许是因为佐证材料的不足,它的多数事件仍是围绕着拜伦进行着叙述的,这就构成一种非常尴尬的处境,尽管是想为女性书写形象,但却无法摆脱她那丰功伟绩的儿子,让他痛苦的拜伦。

卡罗琳

卡罗琳是这几位女性立像当中最成功的一位,或许与其本身放荡不羁的性格有关。叙述的角度是从卡罗琳出发的。她和拜伦相爱相杀,相互折磨纠缠。故事确实吸引人,也反映了卡罗林的性格。但也仅止于此,最成功的也只是这一段与拜伦的故事。

安娜贝拉

在后续拜伦的两位女儿的故事当中,我们看到了与前期截然不同的安娜贝拉,她显得刻薄专横,但前期却是一个天真单纯聪颖的深受拜伦恶魔行径其害的可怜女子。

奥古丝达

奥古丝达的形象塑造就显得极其呆板,完全脱离不开拜伦。尽管她与拜伦的故事被众多的密闻和作家诗人反复提到,但这阴影的故事展开并不详细,而且没有为我们展现故事本身主人公的个性和影响。

克莱尔和玛丽

首先,克莱尔当然是被拜伦所欺辱的一位可悲的女性。作者也为我们详细梳理了这一番经过。但是其与雪莱、玛丽之间的爱恨纠葛却显得很浅显,为了主人公拜伦而避重就轻的选择了与拜伦的故事,虽然四个人的友谊也被叙述过,其中就包括和玛丽的。但显然并没有很优秀地为我们讲述更多。

特雷莎

这是拜伦最后的缪斯。这一段故事的叙述很优秀,但同时也有过重的拜伦的痕迹。毫无疑问他是拜伦最后精神的支柱,也为拜伦提供了新的思想和勇气。

艾达和梅多拉

这两姐妹都继承了拜伦家族的“疯病”,但艾达更继承了他母亲的数学头脑,以至于生后取得成就,声名显赫。梅多拉是可怜的因为自己私生女的身份而赠送了自己的一生。这当然也是因为当时环境的压迫,和作为血亲的奥古斯达的冷漠和安娜贝拉的阴谋。

毫无疑问,这本书作为拜伦传记的补充是成功的。能够为诸多出现在拜伦故事当中的人物形象丰富他们的背景和经历。但就根本初衷:书写19世纪女性的群像,研究她们的生活方式而言却并不成功,许多地方并不清晰详细。

《浪漫与丑闻》读后感(六)

这本《浪漫与丑闻:她们和拜伦的故事》人物传记的作者亚历山大·拉曼所说“我既不是来赞美拜伦的,也不是来埋葬他的,我的目的是给予这些女性她们应得的尊重和同情。”所以在这本书中,诗人拜伦的情感历程是串连故事的线索,但他不是焦点。这本书的主角是九位女性,即拜伦的母亲、妻子、情人、女儿和友人。她们的故事既反映了女性过去在婚姻和社会中所受的偏见与忽视,也展现了女性超脱于时代的独立、智慧和坚韧。 在2003年BBC拍摄的电视短剧《拜伦》中的场景,一句社交场上的玩笑话很好地概括了拜伦的一生。电视剧带着旖旎冶艳的风格配合着拜伦放荡不羁的短暂人生,让镜头里的拜伦周旋于舞会上的淑女贵妇之间,谈笑风生,把所有女人都迷住了。他说,要成为一个诗人,要么恋爱,要么忧伤。妇人们咯咯地笑起来,拜伦也笑,但谁也不曾料到这样的玩笑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拜伦之于我们,总不算陌生,至少知道他是一位颇有名气的英国诗人。喜欢艺术八卦史的人一定更熟悉他,被他一生无数的风流韵事忙得眼花缭乱。拜伦的情事或许比诗歌还要精彩。 他天性敏感,性格易怒,从幼年起就对女性抱有狂热的幻想的拜伦性格的原因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家庭。父亲疯杰克债台高筑,全部由妻子买单。夫妻关系相当紧张,拜伦出生后不久便分居,三岁时父亲离世。破碎的家,无能的父亲,无法融洽的母亲。没有安全感,自卑且自傲。虽出身贵族,但家道中落,常被经济问题困扰。拜伦讨厌母亲,这成为他很小就渴望异性亲密的心理前因。放荡不羁的行为掩盖的是他缺乏安全感的内心,而倾注于姐姐奥古丝达的炽热之恋则将爱情与亲情融为一体。对于拜伦来说,追逐爱情就是在寻找亲情,不停地追逐女性来排解空虚与寂寞。 拜伦在婚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陷入抑郁,并被妻子断定为精神失常。因为这段不幸的婚姻,妻子安娜贝拉对诗人痛恨至极。她将女儿的教育转向自然科学,在她的培养下,女儿艾达也成为了一名数学家。她的数学笔记被后人应用于计算机的研究和制造,学界公认她为计算机之母。 书中也能看到是拜伦提议创作恐怖故事使得玛丽雪莱创作了被后世的我们所喜爱的《弗兰肯斯坦》,这是一种特殊的缘分。 书中不管是痴情的贵族夫人卡洛琳,还是知道不能挽回丈夫果断离婚的安娜贝拉,亦或者是与父亲拜伦一样渴望变革的艾达,都体现了尽管受时代禁锢,女性个性仍然可以尽情体现,这些女人们有血有肉的故事非常吸引人!

《浪漫与丑闻》读后感(七)

浪漫与丑闻

评价人数不足

[英]亚历山大·拉曼 / 2023 / 上海文化出版社

你或许读过一句诗:“若我会遇到你,事隔经年。我将如何与你招呼,以沉默,以眼泪。” 出自拜伦,一位浪漫的诗人。诗篇情感细腻,将爱情里最大的遗憾表现得尽致。 以前读过一些拜伦的诗,是真的美好,充满浪漫气息。却没真正了解过诗人本身,也没想过将浪漫与丑闻二者联系起来。 读了《浪漫与丑闻》一书,不禁感叹诗人、诗风、诗品这些因素,虽知是无法割裂开来,然而如何互相缠绕,实在想不到的。

我开始以为这是一本单纯聊八卦的书,也许会讲道听途说的,也许会讲骇人听闻的,却没想到这会是一本意义深刻的传记。 可是它又不仅是一本普通的传记。 《卫报》评论:通过探索拜伦生命中这些女性的人生,以及他给她们留下的印象,我们得以勾勒出拜伦本人的轮廓,可以说比任何聚焦于诗人及其诗歌的描绘都更准确、更引人注目、更坦诚。

乔治·戈登·拜伦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一个充满激情和才华的诗人。 他的一生虽短,但是经历丰富多彩,爱情、婚姻、家庭、政治和社会活动等方面都充满了戏剧性和冲突,《浪漫与丑闻》中的九位女性——即拜伦的母亲、妻子、情人、女儿和友人,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我们又可以从这些故事中,看到女性过去在婚姻和社会中所受的偏见与忽视,也展现了女性超脱于时代的独立、智慧和坚韧。人类大性,不分国度。

之所以说它不是一本普通传记,是因为拜伦啊,他不是那个焦点,他的情感历程是串连故事的线索。 拜伦天生跛一足,这让他终身耿耿于怀,总是对这件事情很敏感,我想这也是造成他性格里孤傲、清高的原因之一。 实际上这个人孤独得很,我在他身上看到许多矛盾,快乐与忧伤、自信与绝望,开始难以想象,后来慢慢理解。 纵然他性格里有缺陷、叛逆,留下许多“丑闻”,但是不妨碍他短短一生里,留给人类的价值参考无法估量。

真的狠狠推荐在《浪漫与丑闻》一书里,窥见诗人拜伦的另一侧面。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