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强迫症》是一部揭示强迫症患者心路历程的自传体书籍。作者通过自身经历,深入探讨了强迫症的病因及其治疗方法。书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给读者带来了启示和希望。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治愈心灵的力作,也是一部励志的读物,值得一读。
走出强迫症读后感第一篇
1.人群中约有2%的人患有强迫症。书中将强迫症分为五大类,第一类是宗教、道德、迷信主题的强迫症;第二类是污染与纯洁主题的强迫症;第三类是精确、秩序、对称及完美主题的强迫症;第四类是对于潜在危险和灾难保护的强迫症;第五类是无法归类的强迫症。 2.但有些行为不一定是强迫症,比如重度担心,执念,癖好,一些所谓的坏习惯等。 3.判断强迫症的宗旨是,强迫性怀疑。 4.强迫症的感觉出现的时候,一般八成与相应的强迫症有关,比如“搞砸了”的感觉,“还不到做这个事的时候”等。以及“失去自动性”或“意识不自主且令人不快”的感受,“一切都是必须的”,感觉一切东西都是规定好的,还有就是感知不对称。 5.强迫症有个很重要的概念,叫作完美主义图式、不容存疑的图式。 6.强迫症的治疗方法,认知行为法,其中可以用表格记录自己的认知病状。(1)强迫思维会在何种事件或情境下被激发?(2)它们是怎么样的?(3)侵入念头出现时,你会对自己说什么(评价性的想法)?(4)此时会伴随何种情绪?(5)你会做出精神或行动上的强迫行为吗?会做些什么?(6)若不做出强迫行为,在你看来会发生什么?(7)你是否尝试过不做出强迫行为?如果是,发生了什么呢?(8)你是否会回避那些迫使你直面强迫症的情景?例如哪些情景?
走出强迫症读后感第二篇
你真的了解强迫症吗?
可能很多人跟我一样,对于强迫症的理解,其实就是那个不断洗手的小孩的故事,还有那个要把摆乱的东西摆放整齐的习惯。
可能很多人跟我一样,觉得这些人,真的好奇怪啊,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不这么做能死吗?
答案还真的挺吓人的,可能不会死,但他们内心却会恐惧,反复忧虑。
而这个答案,正是这本《走出强迫症》告诉我的。
这本书的作者弗兰克拉马涅尔医生,他是强迫症领域的知名专家,从业30多年来,他帮助治疗了很多强迫症患者,其中不乏很多严重的病例,而这本书,就是他的经验总结。
这本书,一共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一共有六个章节,讲的是如何认识强迫症。
在这一部分里面,你会发现,原来强迫症,竟然还会有那么多分类,比如,有关宗教信仰的强迫症,有关规则秩序的强迫症,还有一些可能是无法归类的强迫症,比如,强迫性迟到。
这一部分读完,你可能就会对强迫症的概念,判断指标有了新的了解和体会,你会知道,原来强迫症,不仅仅是那个不断洗手的小孩,还有更多更奇葩的个案。
第二部分,一共有四个章节,阐述的是强迫症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强迫症的行为和心理又是怎么样了。
在这其中,作者提到了一个观点,就是有强迫症的人内在会觉得有一个有罪而且还令人羞耻的秘密。而这个认知,就是作者提到的“强迫性软件”,正是这个认知系统,偷偷的起作用,让来访者,产生了反反复复的强迫行为。
第三部分,其实就是就是教你如何打败强迫症。虽然作者说,只需要卸载这个“强迫性软件”,但其实真正操作起来,其实还是很困难的,不过作者,还是给我们分享了他的案例和经验。
总体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强迫症患者的福音,强烈推荐你看看。
走出强迫症读后感第三篇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认知得到提高,很多问题映入人们的眼帘,譬如:强迫症。
你是否听说过或者看到过有强迫障碍的人?请不要担心,强迫障碍是一种可以被治愈的障碍。强迫障碍涉及很大一部分人,约50人中就有1名强迫症患者。这一障碍是隐藏的,潜在的,被患者错误地看做有罪又令人羞耻的秘密。
在这里介绍一本书《走出强迫症》,作者是法国的弗兰克.拉马涅尔。作者是强迫症障碍领域的知名专家,30多年来致力于跟踪和帮助很多患者,有着非常宝贵的经验。
本书分为4部分:概论,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疾病,打败强迫症,结论。
不管是身体还是精神上有任何不适,都要及时去看医生并积极治疗,千万不要讳病忌医。如何辨别是不是强迫症呢?请不要轻易下结论。
我们大都有一些小癖好或者小习惯,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患有强迫症。比如,有人喜欢用某种方式拨弄头发,某人一如既往的坐姿,某个咬手指的习惯,往往构成了每个人的独特之处和魅力所在。
与癖好或者习惯不同,强迫仪式则是折磨的近义词。他具有一种侵略性的强迫特点。令人丧失自由,且往往影响到职业和个人生活,于我们所说的癖好没有可比性。
假如说,身边有人习惯性的跷二郎腿,我们就不能说是强迫症的一种,否则就会指鹿为马。
《走出强迫症》,带领读者认识、理解强迫障碍,打败强迫症,做一个全新的自己。
走出强迫症读后感第四篇
出门前总在意煤气罐关没关好,到公司总忘记有没有打卡,桌面摆放必须横平竖直……
我们常说自己有点“强迫症”,却从没有真正了解,什么是强迫症?该如何治愈强迫症?
从心理产生强迫需求的原因出发,强迫症可以划分六个主题:宗教迷信、污染与纯洁、秩序与完美、潜在危机与保护、其他(无法归类)。
宗教、道德、迷信:赋予大脑约束我们行为的潜意识,强迫症行为源于恐惧,太害怕身体做出违背潜意识的行为,所以产生的过渡恐惧。
污染与纯洁:过渡在意自己是否被污染,不论是药物、气体,还是不喜欢的人。
秩序与完美:往往因为太过在意秩序,导致出现过渡行为,进而影响工作和交流。
潜在危机与保护:高估危险性,高估责任,不允许存疑,做事反复确认,哪怕只是一件小事。
其他,不断想象令人不快的画面,囤积收集、不自觉产生身体的强迫思维。
简单看下来,我占了好几条。
从源头出发,解释什么是强迫症,从人类的行为学、基因学、因果论等,分析人类产生强迫症的源头,再到引导我们辨别是不是强迫症,患强迫症的真实感觉。
如果真的确定自己是“强迫症”患者,就要想办法解决啦,认知+药物+反复习惯,懂得识别真正的认知行为疗法,配合药物治疗,后续不断反复,减少对强迫症的依赖感。
为了避免专业的科普知识太过干燥难懂,作者在每一小部分下,举出了很多相关的案例和故事,丰富整本书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通读全文,对强迫症产生了非常清晰的认知,一步一步判断自己,到底得的哪种强迫症,然后按照作者举出的办法,一点点改变,相信用不了太久,我们就可以免除强迫症的困扰。
走出强迫症读后感第五篇
在美国曾经有一对科利尔兄弟,住在纽约第五大道2078号。1947年3月,科利尔兄弟并被警方发现确认已经死亡,但警方在对于他们房子搜查时,总共清理出了超过120吨的废品和垃圾。 两兄弟明显患有囤积强迫症,两兄弟能同时患病,这样的几率并不低,强迫症本就有遗传基因因素。强迫症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两兄弟会患有强迫症呢? 强迫症的世界,我们普通人很难理解。我们普通人都会有一些强迫行为,很多人都有过不确定房门是否锁了的时候,而强迫自己回去重新检查的情况,而坚持完还是有不确定的思维,但这只是强迫行为,强迫症则要复杂的多。
强迫症最大的问题来自于患者的行为不被自己所接受的,患者为此非常痛苦。这就把很多强迫症行为和其他情况进行了区分。而区分、识别、研究并治疗强迫症,则是心理学家最重要的功课。 弗兰克·拉马涅尔,法国强迫障碍领域专家、精神科医生,他对于强迫症有着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经验,他的著作《走出强迫症》就是对于强迫症的系统梳理,认识强迫症,阐述强迫症有效的治疗方法,助力更多强迫症患者走出生活的阴霾,走向灿烂的太空。
对于强迫症的治疗部分,本本也有很多介绍,主要包括药物治疗、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等等,但对于我们个人,即使是强迫症的患者,强迫症的治疗都不是本人、或随便什么人、甚至普通心理咨询师可以从事的。强迫症的治疗应该去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师,他们才是强迫症或者强迫障碍治疗的专业人士。最简单的例子,心理咨询师是无法开出药品的,而很多强迫症治疗需要辅助药物治疗。 我们阅读这本《走出强迫症》最重要的是了解并认识强迫症。强迫症有哪些表现?哪些行为构成强迫症?更重要的是通过作者大量的治疗案例了解强迫症的治疗过程,建立起强迫症是可以疗愈的信心。
统计显示,现实中强迫症的发病率接近2%,比我们想象的要多,他们都受困于自己的精神世界,默默忍受着痛苦,如果他们能够了解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实,更好的寻求帮助,走出强迫症的阴霾。 强迫症不仅仅包括我们了解的一直洗手、强迫检查房门是否上锁、严重的洁癖,不允许一点点的脏污,等等。对于强迫症的分类还有很多,比如精准、秩序与完美主义强迫症、比如宗教、道德方面的强迫症,比如仅仅是闯入自己思维中的想法、词语,也包括最开始介绍的囤积的强迫症。 阅读《走出强迫症》,从大量实用案例分析中,走进强迫症的世界,寻找走出强迫症的出路,
走出强迫症读后感第六篇
强迫症
熟悉而又陌生,对于现代社会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一种特殊的人格。但强迫症同时也是一种疾病,强迫症(英语: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全名为强迫神经官能症,又译强迫性疾患、强迫性障碍(根据ICD-和DSM-它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强迫性病症、强迫症疾患、强迫性神经症,亦译沉溺,是一种精神疾病。西方精神医学中的强迫症包含强迫观念(obsessions)和强迫行为(compulsions)。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许多典型的例子,比如经常洗手或洗澡、必须保持房间清洁、喜欢看到对齐的东西或对称的图片、无法容忍图案被破坏或细节不完美等。具有上述特征的人通常被贴上“清洁”、“细节控制”或“完美主义”的标签,这使得“强迫症”似乎与痛苦和可怕的疾病无关,而是被视为一种特殊的人格。
这些现状表明,人们对强迫症的理解确实有限,其
危害被大大低估。在医学上,强迫症是一种正式确立的精神疾病,由强迫行为和与之相关的强迫思想组成。强迫症患者会受到一些不恰当和令人不快的“侵入性想法”,他们无法停止自己的思考和行为。换言之,虽然每个人都会不时提出一些不合理的想法,但大多数人不会被这些想法所束缚,而强迫症患者会像被洗脑一样被深深地卷入其中。这些“侵入性想法”不仅包括对污染的恐惧和清洁的需要,还包括许多非理性的恐惧,以及关于宗教或亵渎、性幻想和暴力行为的想法。大多数患者会通过反复检查、验证、清洁和回避来缓解焦虑,但这种缓解只是暂时的。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彻底消除这些思想,它们就会像病毒一样自我复制,使人们无法正常生活。
到目前为止,科学界对强迫症的病因仍然没有统一的答案。但是,已经确定,强迫症患者做出各种不合理行为的原因是他们的大脑功能紊乱,这使得信念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联系。当他们生病时,他们的行为不再由主观意志决定。在生活中 他们通常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多么不合逻辑,但他们根本无法停止。
而本书中介绍了如何更好的理解和认识疾病以及如何打败这一奇怪的病症。
让我们一起阅读吧,解决你我的执念与问题。
走出强迫症读后感第七篇
由张柏芝主演的电影《天生购物狂》,她在片中塑造了一个陷入狂热购物状态的强迫症的影视形象,在这过程当中她既快乐又痛苦,而事实上极大多数的强迫症患者都是这样“拧巴”的,她们常常处于极端的情绪当中,痛快着自己也伤害着自己以及身边人。
旁观者多数会偏执的认为这是一种精神病,而患上强迫症也会被自己认为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
由“弗兰克·拉马涅尔”所著的《走出强迫症》深刻剖析了关于“强迫症”这件“小事”。弗兰克·拉马涅尔是法国强迫障碍领域知名专家、精神科医生,拥有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本书当中也提供了生动且严谨的科学治疗法,特别是在认知行为疗法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即《描述强迫症的小百科全书》《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疾病》《打败强迫症》,其中第一部分列举了数十种强迫症,其中有生活中常见的:秩序强迫症、完美强迫症、强迫性迟到、以及读物强迫症等,帮我们认识强迫症的种类和一些患者案例;第二部分则帮助我们判别自己是否也有相同的困惑以及通过科学的角度去分析这种病症形成和存在的原因;第三部分则给出针对性的疗法“对症下药”,药物疗法加之尽早判断出自身的情况并给出相应的心理治疗,那么强迫症其实并不是“谈病色变”的“绝症”,也正如本书作者所说:“强迫障碍,是一种可以被治愈的障碍,他们并不是唯一的患者”。
走出强迫症读后感第八篇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觉得自己是有强迫症的,可能到了中级程度。然而当我看了本书的序,作者在最后建议大家不必看完整本书,所以我就快乐地选择了第一章节和我有关的内容阅读。
在读者和我有关的强迫症案例时,我发现自己的生活很健康。因为我的强迫想法或者是行为,是帮助我有更好的生活质量。而书中那些真正患了强迫症的人,他们的行为是不自觉的、有害生活的。
本书最大优势是,作者在每个章节里列出了很多真实的强迫症案例,他并没有就案例夸夸其谈,讲一些让读者不知所云的东西,而是就案例做简单的点评,再适当地加上一些治愈此类强迫症的方法。作者从头至尾的措辞都很诚恳,让人信服。我很相信,如果真的有类似的强迫症患者,家人或者朋友确实可以用本书中的方法,帮助他们度过这个生活难关的。
我有数字方面的强迫症。我写的每一篇文章,他们的最终字数都是双数。而我每次去外面吃饭,我都尽量坐在双数的座位上。我给朋友们送礼物或者其他东西,也尽量送双数的物品。我自己买东西,如果这个物品有两个的套装,我都会选2个的。如果是去麦当劳等快餐店吃饭,当我每次拿到双数的取餐码,我就会很开心。不过前两天,我刚好发现这个尾号是单数的取餐码,恰恰非常对称,所以那天的早餐,我也很开心。
我还有弃置恐惧。我从来北京的一个小箱子,发展到现在所有物品足够装个中型货车了。还好,去年搬家以后,我真正开始断舍离了。契机就是去年搬家的过程太累了,边搬家边简单收拾,我花费了一天半才搬完。后续再收拾,我又花费了两个周末。这比我上一次搬家收拾的效率低多了。所以我的物品增多了。那怎么解决呢?
最后我决定,先记下来我拥有的所有物品。然后当我再买新物品的时候,对照已有物品清单,如果功能重复的就不买。去年底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比如我的护肤品从150来个变成了100个左右。
如果你或者你的朋友家人有强迫症的症状,不妨来看看这本书。轻症的朋友也许会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不大。而重症的朋友也能被各种案例警醒,知道要去寻求更专业的帮助。祝愿读到本书的朋友都可以“走出强迫症”,过开心自在的生活!
走出强迫症读后感第九篇
强迫症的对我们的干扰,比我们想象的要普遍,差不多50个人里,就有一个人患有强迫症。这也就是说,一个人即使不是强迫症患者,也免不了要同强迫症患者接触。只要意识到,我们受不了的某种现象,是强迫症,那就可以认识到,自己的亲人、朋友,正在受到强迫症的折磨。
《走出强迫症》这本书,是法国治疗强迫症的专家——弗兰克·拉马涅尔写的,关于强迫症的症状和治疗方法的书,强迫症的种类非常多:冲动恐惧症、“渴望知道”强迫症、感染强迫症、污染强迫症、完美强迫症等……
一般情况下,我们只会在看到一个人不停的洗手、每次关门都要重复同样的次数时,才会认为跟强迫症有关系,从来不会想到,强迫症涉及了这么多的领域和范畴。
古德龙是一位害怕石棉的强迫症患者,她害怕含有石棉的石棉水泥。因为这种恐惧,她觉得周围所有的物品,都受到了石棉的污染,她在家里没有办法做任何事情,不能出门、不能走路、不能做饭、不能触碰其他东西……渐渐的,古德龙“与世隔绝”了,连电话也不能用了。她的丈夫也到了崩溃的边缘:要做家务、要工作,还要照顾偏离了正轨的妻子。
在医生的帮助下,古德龙通过精神分析和药物治疗,病情得到了好转。再后来,连药物也不需要了,可以正常的出去工作。
强迫思维在发生时,都是非自愿的,并且会产生身心的不适。如果一个人,总是喜欢收藏物品,在这个过程中,感到喜悦而满足,那么他就不能被称之为病态,而是一种身心行为一致的体现。
基于强迫症的患病概率,我们都应该在家里准备一本《走出强迫症》,作为强迫症百科来查阅。
走出强迫症读后感第十篇
我对于强迫症的第一印象就是考教师资格证时候学到的行为强迫症和心理强迫症,比如说就关了门之后想着是不是没关还要去检查门关了没有或者做完事之后一定要反复洗手,也就非常简单的了解了一下。看完这本书后就完完全全颠覆了我对于强迫症的认识。
封面让我想到了《寄生兽》
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讲述强迫症的类型,这个部分是真的让人长见识,原来强迫症的类型居然有如此多种,什么宗教强迫症、迷信强迫症、感染强迫症、动物强迫症等等,真的是啥样的强迫症都有作者每一种类型的强迫症都有举出现实中作者所遇到的例子来解释这一种类型的强迫症,这些强迫症普通的真的还算能忍受,严重的都已经对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了甚至丢掉了工作或者离婚。看完这一部分之后我们能够对强迫症的类型有个大致的了解,知道它不仅仅只是普通的行为强迫症和心理强迫症,它还有许许多多的类型。
第二个部分作者教我们更好的辨别和认识强迫症,告诉我们不能把什么强迫性购物啊癖好之类的放到强迫症中去。强迫症的成因至今还没有绝对的定论,只知道它是大脑中的某个区域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需要正确的辨别什么是真正的强迫症,不能把其他症状错当成强迫症。
第三个部分就是教我们如何打败强迫症,也就是怎么样我们才能治好自己的强迫症。作者对于他所遇到的患者一般都是采取行为疗法、认知疗法和强迫症药物的结合,稍微严重一点的强迫症患者基本都需要配合药物治疗,这种药物一般都是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作者也为害怕这种药物的读者科普了这种药物是怎么发挥作用的,而且并没有什么副作用,告诉我们要正确对待这种药物。
作为没有强迫症的人更应该需要去尊重和理解那些有强迫症的人,不能因为有强迫症就觉得这个人与众不同。看完这本书之后我们也可以按照作者的办法,以后身边有患有强迫症的朋友或者亲属需要帮助时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 总之,这本书对于不了解或者说想了解强迫症的人非常值得一看,但是如果真的患有较为严重的强迫症,还是需要前往专业医院配合医生治疗,这本书只能作为一个了解辅助书籍。
走出强迫症读后感第十一篇
我拿出这本书准备写这篇书评的时候,刚好被男朋友看到。
我把书塞到他面前让他看,他缓缓念出名字——走出强迫症,然后一脸冷酷无情无理取闹地看着我说“别想了,你走不出来。”
我:????????
好,通过上述对话,已经说明我是一个严重的强迫症病患者,所以即使在翻开书的引言里看到了希望读者可以采取轻松的、不须尽善尽美的、不强迫的方式进行阅读,我还是从头看到尾了呢~(疲惫的微笑.jpg)
在这本书中,为我们分析了很多种强迫症的症状,有比较常见的反复洗涤者(洁癖)、极力追求完美的完美强迫症、对于一下潜在危险和灾难需要反复检查的疑心病、旧物无法丢弃的囤积症、强迫性的抓搔、购物等等。
|出门后总担心水/电/门没关好
|每到一个地方总怀疑丢了小件物品
|走在大桥下总担心桥会突然坍塌
|工作中的一些细节总要反复进行检查
|所有书本一定要按自己心中所想摆放整齐
|购物袋出行的车票等等杂七杂八堆了满满一抽屉
|总怀疑有些地方不干净而要反复擦洗
|入睡前一定要上一次厕所…
|……
不知道你有没这样的症状,反正这些都是在我身上经常发生的事情。
没有人能体会到一个设计狗看到这本书时激动的心情,除非那人也是位本职为设计的强迫症患者。
而在这本书中,也为我们分析了强迫症的根源、如何辨别强迫症、如何打败强迫症等等。
作者弗兰克·拉马涅尔医生,以他三十多年宝贵的行医经验,结合他超级丰富的临床经验,详细地为我们介绍了有关强迫症的方方面面。
而在书中为我们列举出来的行为疗法的举例在现在的我看来也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事情,但我会说服自己去试一试。
还记得我们设计老师对我常说的一句话是“做设计,是一定要有点强迫症和完美主义在身上的。”
我至今也不觉得有些强迫症发作时的行为对我来说是件很坏的事,毕竟我的强迫行为只针对于我自身,并不会对社会以及他人产生影响,它只是会很让我自己有时觉得困扰或者说苦恼罢了。
所以说这本书最好的地方在于什么呢?它可以让所有有强迫行为人对自身进行一个辨别与调解,对于一些轻症行为,我们完全可以做到与之和平共存,而一些影响到日常生活的行为,在书中也可以找到治疗办法。
而对于对自身身体健康已经产生负面影响的如拔毛癖咬甲癖,或者说对社会安全产生负面影响的行为的话,还是要尽早找到医生,接受药物治疗。
这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毕竟约50人之中就有一名强迫障碍患者,这不是什么罕见病。而对于精神类药物的治疗,我们也完全没必要将之妖魔化。
“关于普通药品尤其是精神类药品,民众听了太多谬论。因此倘若你患有强迫症的亲人采用药物治疗,你肯定会为此感到担心。”
在此诚挚祝愿所有患有强迫症的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法,一起走出强迫症。
走出强迫症读后感第十二篇
许多年前,一个不停洗手患有强迫症的朋友告诉我:“我每天都生活在痛苦之中,觉得自己是个精神病,害怕别人也这样认为。”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强迫症,强迫障碍俗称强迫症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类型,是一组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其特点为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违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冲动反反复复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
患者虽体验到这些想法或冲动是来源于自身,极力抵抗,但始终无法控制,二者强烈的冲突使其感到巨大的焦虑和痛苦,影响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甚至生活起居。
《走出强迫症》的作者弗兰克·拉马涅尔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强迫症,提高对强迫症这个疾病的认识。
弗兰克·拉马涅尔医生是强迫症障碍领域的知名专家,从业30多年,他总结了许多的案例,这些宝贵的经验,被医生写进了本书里。
近年来统计数据提示强迫症的发病率正在不断攀升,有研究显示普通人群中强迫症的终身患病率为1%~2%,约2/3的患者在25岁前发病。
强迫症因其起病早、病程迁延等特点,常对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世界卫生组织所做的全球疾病调查中发现,强迫症已成为15~44岁中青年人群中造成疾病负担最重的20种疾病之一。
患者常出于种种考虑在起病之初未及时就医,一些怕脏、反复洗手的患者可能要在症状严重到无法正常生活后才来就诊,起病与初次就诊间可能相隔十年之久,无形中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因此我们应当提高对强迫症的重视。
说真话,我刚开始阅读的时候,被书中的一数据惊呆了:50人中就有1名强迫障碍患者!阅读到最后,才明白换上此病的人,错误地担心那些纠缠他们的念头,画面或令人不愉快的恐惧,揭示了某些与他们相关的事情。
患有强迫障碍的人,他们的大脑出现了可逆性的机能障碍,这往往是他们从基因上遗传来的。
强迫症患者明知强迫症状不对但无法控制,因为一旦控制不去做,就会出现紧张,心慌等严重的焦虑表现,为了避免焦虑的发生,患者 只好去想、去做。这个特点称之为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
本书能帮助你准确判定,你的亲友是否患上了强迫症:
判定一、强迫思维
脑海中的画面,想法,以及非自主令人困扰的冲动,这些都会导致不安的情绪。
判定二、强迫行为
精神上或行动上的自主行为,有一个不可或缺的特点,做出这些行为是为了自我感受更好,缓解不安的心理。
书中的每个案例都来自于真实的病人,通过案例可以很容易理解某一种强迫症的具体症状。
《走出强迫症》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患上强迫症并不可怕,重要的是知道如何治疗。
本书弗兰克·拉马涅尔介绍了:“认知——行为模式”,可以帮助强迫症患者,建立起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想知道具体方法,请认真阅读本书吧……
导致强迫症发作的因素有很多:责任增大、失去、被解雇、怀孕……但至今强迫症的病因仍然是一个谜。
走出强迫症读后感第十三篇
在如今的社会大环境下,人是很容易生病的。这种生病的情况不仅会出现在身体上,还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相比之下,身体上的疾病倒是比心理方面更容易让人接受治疗。
因为一旦涉及心理问题,很容易引来周围歧视的目光,被人嘲笑脑子有病。这又直接导致很多人讳疾忌医。幸运的是,一些轻微的心理问题是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进行改变的。
在法国精神科医生弗兰克·拉马涅尔的心理学著作——《走出强迫症》中,内容就通过讲述以强迫思维和行为为日常表现的焦虑障碍,让更多读者意识到:那些令人烦躁不安的思想和行为,其实是可以治愈的。
整体来讲,强迫症是由于隐藏在脑海中的一些画面或者令人困扰的冲动引发的被动性行为。这种不由自主的思想和活动,往往是为了让自我的感觉更好一些。
然而,事实证明,这种充满欺骗性的感觉,反而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的烦恼。
拥有强迫症的人的性格会变得胆小怯懦,接人待物也会变得敏感多疑,严重的甚至怀疑自我的存在价值。
像反复确认门有没有锁好,家里的东西必须一丝不苟地排列,不停地进行清洗擦拭,都属于比较常见的强迫症行为。这些强迫症的存在,犹如系统中的垃圾软件,悄悄地消耗着我们的时间和精力。
在本书中,作者主要把强迫症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以宗教、道德、迷信为主题;二、以污染与纯洁为主题;三、以精确、秩序、对称及完美为主题;四、以规避潜在危险与灾难为主题;五、一些无法归类的强迫症。
每一种强迫症的种类,又配有大量的人物案例说明。通过这些真实的事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从强迫症思维到行为的演变过程。
那些令人感到不安的身体感受,最终导致了强迫性行为的出现。说到底,强迫症跟心中看不到、摸不着的执念有很大关系。
而各种各样的强迫症无疑意味着痛苦的折磨。它令人丧失自由,又影响到个人生活和职业,与普通人的行为习惯完全没有可比性。
基于强迫症从认知到行为的基本模式,想要走出强迫症则可以从此处着手。首先,即使确认了自己拥有强迫症,也要相信自己可以被治愈的。
其次,针对一种强迫症,依次列出强迫症思维、评价性想法、情感结果、强迫行为以及所惧怕的结果。
然后,了解这些具体的强迫症成因,并尝试改变自己惯有的强迫症思维,从而达到改变强迫症行为的目的。必要时,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并配以药物治疗。
最后,强迫症行为的改变是需要长久地坚持下去,才能看得到效果。所以,多给自己一点时间,只要努力尝试,就能摆脱内在的强迫症困扰。
作为一部非常实用的心理学著作,《走出强迫症》既让人们揭示了这种焦虑障碍的存在,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很有参考价值!
走出强迫症读后感第十四篇
拜托!不要再对号入座了!
强迫症不应被看作是有罪又令人羞耻的秘密
你有没有把自己的书籍或是衣服或是其他物品按照一定顺序摆放的习惯? 你有没有出门之前在三确认自己是否关好了门窗,带好了钥匙? 你有没有觉得公共物品很脏,使用之前必须要擦拭以后才能放心使用? 面对以上的问题你开始利用万能的网络寻找答案,然后你看的了一个词“强迫症”,于是你恍然大悟,原来我有强迫症呀!
然后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不符合你心意的事情,比如你想要一个绿色的杯子,但是却得到了一个蓝色的杯子;你想买一本平装的书结果因为没仔细看,网购到了精装版了精装版,这时候你就会感觉不舒服,你就会和别人说,不行我有强迫症,我不能用蓝色的杯子,不能买精装版的书。 但这真的是强迫症吗? 也许这些只是你的习惯,爱好,执念,癖好...... 即使不按照顺序排列你的书籍,衣物或是其他物品,你可能只是觉得物品凌乱,在繁忙的时候也就任由它们乱着去了; 出门前的检查只是因为你不记得自己是否忘记关门窗,但这并不会让你放弃接下来的事情去一遍又一般的检查; 而觉得公共物品脏那可能是那些物品看起来确实很脏,大多数人会把那些物品清洁一下继续使用。 所以,你确定自己的情况真的是强迫症吗?
强迫症被定义为一些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强迫思维是指一些想法,非自主且令人困扰的冲动,这些冲动会导致不适的情绪,能偶尔促使强迫行为发生;强迫行为是一些精神上或行动上的自主行为,做出这些行为是为了自我感觉更好一些,为了缓解不适或是避免灾难。
在《走出强迫症》这本书里作者分三个部分讲述了强迫症,在第一部分描述强迫症的小百科中,作者将强迫症按照不同的主题内容分为五大类: ①宗教、道德、迷信主题 ②污染与纯洁主题; ③精确、秩序、对称及完美主题; ④对于潜在威胁和灾难的保护主题; ⑤其他主题:无法归类的强迫症。 作者在每个主题中描述了这一类强迫症的患者会有什么样的表现,是什么引起了他们的强迫症。
在第二部分 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疾病里作者讲述了强迫症的起源和如何辨别强迫症,在这里提到了一个关于“入侵”的概念。我认为这是区分是否患有强迫症的比较重要的方法。 普通人在遇到一些事情时,比如出门时忘记门窗有没有关好,并不会有不适感,通常我们会推一下门窗,确认一下,或者干脆就不去想,然后这件事情就过去了,但是强迫症患者可能会产生一些想法继而引起不适感,为了消除这种不适感他们会产生一些强迫行为,这就导致他们经常重复的做某些事情,这些事情严重影响到了他们的生活。(只是我自己的理解)
通过这一章的阅读,你会发现,我开头举出的例子,其实并不算是强迫症,但是如果你读完以后发现,自己的行为和书中的描述基本一致时,那吗你可以阅读第三部分,打败强迫症。 这一部分的内容从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疗法等方面讲述了如何治疗强迫症,不过我希望看到这本书的小伙伴都用不到这一章的内容。
走出强迫症读后感第十五篇
这种图片经常被网友戏称之为逼死强迫症,确实有一部分人看到这种无法对齐的图案、物品后会非常焦躁,有种迫切的想要对齐摆好的冲动。
电影《哪吒2》的预告片里就把姜子牙设定成了这样的人,姜子牙非要把哪吒的裤带系正,看到哪吒把饭菜弄乱万分痛苦,半夜睡不着狂奔出去只为给哪吒把嘴角粘上的饭粒擦掉......在影视作品中,这种种行为让人觉得十分搞笑,喜剧效果堪称满分。但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有这样的强迫症,那绝对不会是愉快的体验。
强迫症虽然让很多受困于此的人十分苦恼,但其实大部分人对强迫症都知之甚少。为了让人们了解强迫症、理解强迫症并最终摆脱强迫症,弗兰克·拉马涅尔写了这本《走出强迫症》。
想要了解强迫症、理解强迫症并最终摆脱强迫症,首先需要知道的是哪些行为属于强迫症。在书中作者用了大量的实例来描述强迫症患者的种种表现,并且根据其行为的不同分成了六大主题。分别是宗教、道德、迷信主题,污染与纯洁主题,精确、秩序、对称及完美主题,对潜在危险和灾难的保护主题以及无法归类的强迫症。
举例来说,刚刚提到的电影《哪吒》里的姜子牙就属于精确、秩序、对称及完美主题,而洁癖属于污染与纯洁主题,囤积癖属于对潜在危险和灾难的保护主题。
读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有囤积、迷信、要求完美等等行为,那么是不是自己也有强迫症。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担心,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部分强迫行为,但只要没有严重到干扰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内心痛苦,并且让我们身边的人感到困扰,那么基本就可以判断我们并没有患上强迫症。
如果已经患上强迫症了,那么就要尽早就医,而在就医之外,我们还可以按照书中的介绍试一试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的第一步是学会定位和区分你的念头,在书中,作者用图表列举了以下例子来进行说明。
第二步是检查你评价性思维的恰当性。检查的时候可以分别写出支持和反对这一想法的论据。
第三步是寻找其他解释。比如我刚刚踩到了黑色的液体,它有可能是有毒的液体。现在就要找出其他解释,比如可能是墨水、可能是机油、可能是油漆。接下来就是去观察哪一个才是最合理的。
第四步是使用偏移法。比如如果我没有把手洗十遍,我就会感染病毒。但我的朋友某某只洗一次手,但她身体很健康。于是我们就可以开始怀疑这种必须要洗手十遍的想法了。
第四步是借助箭头向下及积累概率法。比如因为害怕煤气泄漏反复检查炉灶,可以先想一想,自己在过往的生活中,发生过煤气泄漏吗?然后再想一想,买到不合格煤气灶的概率是多少,煤气灶忽然坏掉的概率是多少.....最后我们就会发现,所担心的事物发生的概率几乎为0。
第五步使用责任占比评估法。当你认为你对某件事负有责任时,可以给自己的责任划定比例。比如如果你认为如果自己因为没有向警察报告马路上有一摊油会导致有人车祸死亡。这个时候就可以来划分责任,倒油的人、驾车速度过快的人,没有注意路况的司机,救护车到得不够快,堵车....我没有将路上有油污告诉警察。通过分析,你会发现自己在这件事中的责任其实微乎其微。
第六步是定位你的强迫症认知图式。最常见的强迫症认知图式是:高估危险性,高估责任,完美主义,不容存疑,高估想法的重要性,控制思维的重要性。
最后一步是质疑并改善认知图式。
对于强迫症患者,即便学习了以上方法,进行自行治疗也还是十分困难的。但是对于只是受到强迫思想、行为困扰的人来说,我们可以通过认知疗法来消除强迫思想强迫行为。
最后要说的是,强迫症是一种精神疾病,不要因此而感到愧疚。如果你很痛苦,请尽早就医,寻找专业人士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