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体内的囤积欲》是一篇探讨人性欲望与囤积欲的文章。作者通过描述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和欲望的满足,探讨了囤积欲在人们心中的作用和影响。文章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物质的贪婪和欲望无限的现象,引人深思。
《你体内的囤积欲》读后感(一)
不知道选择困难症算不算囤积症带来的延伸,在书店简单看了这本书的内容后心满意足的拿到收银台准备付账,走到半路又开始犹豫,上个月买的三本书一本都没有看,买这本书本身不就是囤积欲的表现么?自己是否营造了书中关于可能有用的假想,思索了一下最终把书放回去,作为没有看完这本书的半吊子,我觉得苦苦搜索答案远不如回家身体力行的实施清扫计划
《你体内的囤积欲》读后感(二)
作者花了很多笔墨以对话的形式引导读者去思考,该不该留,可不可以不留,有什么可以代替它从而可以舍弃它,真的舍弃了我的感觉会不好么?换个方式想其实不会感觉不好?不好的感觉强烈么?是否可以坐观sit with这样的情绪、从而渐渐克服情绪?慢慢努力让自己越来越愉悦有信心。 也提供了一些使用方法来整理各个区域。 杂乱是由于不愿意对你持有的物品做决定而造成的。 test
《你体内的囤积欲》读后感(三)
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囤积欲确实显得有点无趣,书中给出的指导还是有些帮助的,去强迫别人和自己来改变囤积欲。
但是,果然还是我囤积欲晚期了嘛,看了以后,我觉得这些好麻烦,懒得去做。。。。让房间let it go吧。。。
书中有个观点我很赞同,囤积欲者往往都是完美主义。。
唔。。
我是处女座,我喜欢收藏东西,我喜欢给东西分类。。。
但是往往分着分着就乱了。。。
《你体内的囤积欲》读后感(四)
私以为无论是物件,还是心情,或是杂事都有囤积的嫌疑。
比如浩如烟海的电子资源,明明没有精力去看却手贱一直下载,比如厨具 明明不好看一直想换却因为杂事囤积没去换
囤积说到底不过是不紧急而已
若是火烧眉头或者顿悟之间分分钟就可以解决
有时候乱糟糟一团却很让人舒服 而整整齐齐简简单单 没有杂物 就有一种正襟危坐的憋屈感觉
还是看心情
发工资了自会全部整理
一应物品 都换成最中意的
简单并不是什么都没有 什么都不囤 而是囤的一件件 会带来每次睁眼的好心情
《你体内的囤积欲》读后感(五)
一看到这本书的推荐页面就马上点进去购买了,花了三天的睡前阅读时间浏览完毕。作为一个轻度的囤积症患者已有几年时间了,所有我住过的地方都杂乱不堪,偶尔对自己有所影响,但影响更多的大概是身边那些整整齐齐的室友们~加上最近看的关于拖延症的书,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其实囤积症和拖延症患者,都是完美主义者,但世事不可能完美,加上自身能力有限,预期中自己达不到想要的完美,于是,事情就拖延下来了,于是,物品就堆积起来了。
其实从来不觉得诸如此类的书能够解决多大的问题,不能指望在仅仅看完一本书之后就能解决长时间以来自己都没能解决的问题。但也许能在看书的过程中知道问题的根源在哪,完美主义者开始接受、面对自己的不完美之后,执行力就提高了吧~
《你体内的囤积欲》读后感(六)
生活背景的差异,对书中作者介绍的各类例子没有共鸣。作为断舍离的主题阅读,此本书却可以看出东方思维和西方思维在对待物品、对观念的阐述方式上的诸多不同。我还是更习惯与东方式的表达方式。本书对囤积的现象举了很多例子,也有较为完整的分析。但总觉得没有分析到位。囤积的关键思维还是在于人对物品的态度上,断舍离便是这种态度,对我来说,断舍离中最核心的要点是活在当下,用你现有最好的东西。
人多少会有囤积的倾向,特别是物质生活过于丰富的今天。选择过多,造成人的选择障碍,这个也想要,那个也不错,最终累积了无数的衬衫、内衣、风衣、外套;而我们对于丢弃又有很大的心理障碍,最终囤积在家中,变成了仓库。
《你体内的囤积欲》读后感(七)
本书与其说是讨论囤积欲,不如说是讨论怎样和自己相处。里面的案例都相当贴近生活。比如有一位女性的母亲逝世了,母亲所住的阁楼就渐渐挤满了杂物。女儿不仅将母亲赞美过的物品都买回来,还把自己认为母亲会喜欢的都买回来,借此逃避人去楼空,母亲已经离去的现实。还有一位不幸被强奸的女性,疯狂网购以致其他人都很难进去房间,因为那房间就是事发现场,杂物是心墙的一个外在表现而已。
书里还提到,囤积很可能是编码在基因里的,因为只有懂得囤积的生物,才能更从容地面对无常的灾变,从而生存下去。但是,在现在物质如此丰富的阶段,还过分囤积食物,反而不合时宜了。
对于我来说,经常会面对两难局面。有些数码产品的发票,不知道将来会不会用到,丢了就会产生预期性焦虑,万一将来用到怎么办?还有各种现在不再用到的物品,丢掉会觉得浪费,不够节约,也不环保。原来这些没有用的物品,占据着空间,默默地提醒着你当初犯的错误,也是一种浪费。浪费了可用空间,还浪费了自己积极的情绪力量。这种浪费才是最可怕的
《你体内的囤积欲》读后感(八)
1星,不推荐阅读。书名很诱人,让人看着心动。腰封介绍也显得专业高大上。但实际阅读体验并不好。或许我并不是“强迫性囤物患者”。相反,我应该是一名天生的“断舍离”者,所以书中80%的内容及包含的思想情感我get不到共鸣。作者作为专业医生写这本书时写了大量案例和同样大篇幅的如何治疗内容。这些篇幅详细的描述那些患者生命现状、窘状。但我读这书关心的是—— 1、我算不算囤货狂人?(女人喜欢购物嘛,难免!) 2、如何应对不理智的购物? 3、如何消除家中非理性囤货的物品?(就是收拾屋子。) 4、如何避免囤货? 这就是我希望得知的。至于美国的玛丽或马可如何困难我并不关心。可惜,我所关注的几点问题零零散散分布在整本书中,且无特别标注,行文也不简洁,观点并不新颖。我读得昏昏欲睡。书中核心观念和几点建议随便一本日本“断舍离”类书都能超越它。看看作者写作时间是2009年,出版时间是2013年,而现在是2018年,当初的新颖已经变成了过时。
《你体内的囤积欲》读后感(九)
看到全书四分之一的过程中,我的思想历程也是复杂的:尽管由于文化差异、价值观差异和社会差异,作者提到的案例并不能引起我更多的共鸣,她所提到的解决方案可能也没有太多参考价值。但是我已经买了这本书了,不看完是不是很浪费?又一想,也许这本书前面写的不符合我的实际,后面可能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呢?!
于是尽管没觉得多有启发,我居然也看到了四分之一!
买书的时候也有很多类似的想法:虽然对经济类的没兴趣,但阅读一些总是有好处的啊!可能有一天无聊时还是能认真看几页的。。。虽然这本书不对我的胃口,但豆瓣评分好高啊!都到9了,到底为什么这么高呢?。。。或者是,这作者好出名啊!对他的书一无所知的话显得太没水平了。。。甚至只是因为这本书打折,这本又是买几本可以获赠的。。。
于是书越买越多,阅读几乎要变成各种理由的"约读",也是"在读"那栏里书变得越来越多的原因。终于鼓起勇气翻开书了,又因为不是很感兴趣将其束之高阁。有空也应该来清除一下这些书,节约自己的时间,改善自己的知识构成。
所以这本书就终止在这四分之一吧!
《你体内的囤积欲》读后感(十)
这是一本关于整理、过滤、取舍的书籍,阅读时我的问题是怎样解决“买书如山倒”问题。
囤积症的患者有很多,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藏书癖也是囤积症的一种,虽然关于藏书的行为有很多的书籍来赞美,堆满书籍的书房也似乎成为一种知识的外在表现。对书本的存放如果超出了一个房间可以容纳的数量,就会阻碍房间的整洁。这也是在很多书房的照片看到的,地上、桌子上都堆满了各类的书籍,要找出一本书需要翻很久很久,而不是像kindle一样,在个人图书馆里一搜,就可以找到同一个关键词在所有图书里的记录。
取舍物品的原则是使用频率而不是使用价值,有很多物品虽然在未来会有使用价值,比如一本几年以后可能会读的书。淘汰掉不会重读的书籍,不代表没有读过。不用担心图书丢弃以后无法找回需要的信息,因为如果将来需要,随时可以重新购买纸质版或者电子版。让使用频率不高的物品处于流动的状态,捐出去或者抛弃,否则就是对时间和金钱的一种浪费,这是整理的作用。按照使用频率来取舍书本的最好实现方式是电子书,即不占空间,也会根据阅读频率自动排序。有一些书本暂时没有电子版的,就保留在书柜里,控制在一定的总数内。
《你体内的囤积欲》读后感(十一)
大体来说,我对这本书比较失望,读起来感觉有点浪费时间。作者用了大量篇幅来举例子,这些例子除了给我美国人真有钱,可以买大量东西来囤积的感觉外就再没什么了。倘若删除这些例子,再把作者的语言压缩下,篇幅控制在5000字就足够了。
事实上,这可能是我看过的最快的一本书了,耗时不到1个小时,目前豆瓣评分是6.6分,但我认为这个分数还是虚高了一些。从学习干货的角度上来看,这本书并不能提供更新颖的方式方法。书中的很多理论都可以从一些高质量的公众号中找到精简版,而且是适用于当代年轻人的精简版。
对于控制囤积欲,我想谈谈我的想法,希望能够和大家讨论下。
尽管很不愿意承认,很女孩子是非常虚荣的。尤其是面对漂亮的衣服和包包。
很多情况下我们因为喜欢某种款式,不管这件衣服能不能经常穿出去,都会把它买下来,但买下来后这件衣服就没怎么穿过几次。
其实不妨试试租衣服的APP,我们可以利用很少的成本,尝试更多的漂亮衣服。这样家里的空间也大了,在衣服上消耗的成本也不多。
而且试过大量的衣服后,对买衣服的品质和款式要求更加成熟,也不会买很多地摊质量的衣服。
并不是为某宝打广告!当你想要买一样东西时,不妨看看闲鱼【对,说的就是健身卡】。如果上面出售这类东西过多,则证明这样东西非常容易闲置。而且基本上你也不会免俗!不要想着买了这个东西就会用到地老天荒!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思考一下是从闲鱼二手一个还是干脆不买去租赁一个类似的物品。
小米和网易严选不是最好的产品、也不是最便宜的产品,而是这个价格区间内,性价比最高的产品!
比如我想买个吸尘器,但对这一块不是很了解,假如上网查资料和问周边的人后还是不能清晰的理解这个东西。那就不要犹豫,直接买个小米吸尘器。
因为你对更高级的功能需求不高,买戴森的意义不大,所以还不如买个便宜耐用的。
我大学的时候生活费不多,还喜欢淘宝买东西,尤其是贪便宜买一些东西。比如满多少包邮的,包邮凑单的东西往往是没那么需要的,不然第一次加购物车的时候你就会把它加进去。
我知道有很多猫奴已经拔出40米长刀了,但请听我说完。如果你自己就不是个整洁的人就不要妄图养猫了。【我用猫举个例子,不要让二营长搬出意大利炮】
猫的排泄物和体味非常重,如果你个人卫生都处理不好,怎么可能会认真处理动物的排泄物。假如你是一个人住还好,如果是和室友、亲人同住,他们很难忍受糟糕的味道,长此以往绝对会发生口角。性格偏激的人没准会还会伤害你的猫主子。
真的想撸猫,不如去宠物店做志愿者。如果是喂养小区的野猫,也请你在喂完后打扫下卫生。凌晨4点的环卫工人也很辛苦,请体谅一下他们。
《你体内的囤积欲》读后感(十二)
曾经看到过一种说法,称处女座具有强烈的收藏癖,不知不觉间这就变成了我的借口(我是处女座我光荣),好看的好玩的有意义的通通攒起来,管它在别人眼里有没有价值,反正这是我独属的收藏。本来无惊无险一点一滴地把家中的柜子占满也无伤大雅,直到乐小贝降生,婴儿床、婴儿推车(*2)、安全提篮、安全座椅种种大件堆在房间里,还要给他腾个柜子放衣服,当然还有囤货的纸尿裤也是体积庞大,就不说那些零零碎碎的东西了,家里瞬间变成“垃圾场”。不得已,只能重新审视我收藏多年的物件是否还有保存的价值。
无意间在书堆里相中这本书自然是因为它醒目的标题,需求正盛,赶紧读了一下。作者对囤积和收藏做了定义,并分项比较,意在瓦解打着收藏旗号把家里塞满的借口,结论就是扔扔扔。按照作者的定义,我也分析了一下我收藏的那几大类。
最多的无外是书,虽然家里早就堆不下了,还是每年入库甚多。这些书既不是孤本古籍也不是签名限售版,大多数都可以在网上买到,买不到的也有了再版新版精装版,估计是永不会断货。再者,其中会重读的书大概只占了不到1%,且都可以在图书馆借到。于是乎悲哀地发现,这些无甚收藏价值的书都只能当废纸卖了。可我很享受这种坐拥满室缥缃伸手可得最爱的书卷的感觉啊。
再看家里第二多的是我的墨宝,包括日记、书信、小说、有我发表物的期刊、读书笔记和学新技能的笔记、练的字和画的画。这些东西都与名人无涉,有些年代久远,有些现在读来已属稚嫩,只为着一份感情的羁绊一样也舍不得丢弃。作者倒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如果是为了纪念某段时光,有一件最深刻的东西就够了,如果是与某人的渊源有没有更好的时光替代;如果是纪念一个人同样只留一件,并且还分这个人给你的回忆是好的还是坏的,是励志的还是负面的,是不是不可取代不可舍弃的。要是能这么理性地区分,谁还写日记啊?在我生命中住下来的人,甚至是每个过客,你们都有吸引我的闪光点,怎么能说是没有价值的呢!
第三多的是DIY工具,文房、各种布、刻刀橡皮砖印台之类的,既然是爱好且时不时会玩几下的,当然不能扔。尽管因为兴趣设计的领域太广,分配给每样爱好的时间有限,使用频率相对就低了,但都没有完全放弃,总不能想玩的时候再去买工具吧。这一类也没有什么可以放弃的。
读完这本虐心的书,家里一样东西都没有扔掉不说,反而激发起我的保卫欲。是的,恋物是种病,不断不断把有限的空间填满。然而我收藏起来的每件东西都是有感情有故事的,看到它们,首先想到的不是我能用它们做什么,而是它们陪伴我度过了怎样的岁月以及它们将要陪伴我度过怎样的岁月。根据俄亥俄规则筛选过后,我只能把你们全部留下,有你们在我生命中丰富我的内心世界真好。
——甲午年读罗宾·扎修《你体内的囤积欲》
《你体内的囤积欲》读后感(十三)
一般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的囤积倾向,舍不得丢掉某些用过的包装盒(尤其是精美的),不再需要的的不合身或者过时的衣服。。。等等,总是为自己考虑未来这些东西可以再次使用--盒子用于装东西或者用于装饰,衣服以后说不定还能穿........
有严重囤积倾向的人就可以定义为囤积症了,本人应该能算一个程度比一般人严重的囤积倾向者或者轻度囤积症患者,快递盒、包装盒、购物单、书籍甚至平时收到的传单==||或多或少都积攒的有点多.....东西舍不得丢,每次收拾时丢掉一小部分东西,其他东西重新整理继续囤积。
阅读这本书,关于囤积倾向和囤积症的认识,囤积症相关行为的分析和对应的解决方法,应该如何逐步解决,从原理上认识它,并且举了大量的例子,虽然都是关于作者的患者的例子,而美国和中国毕竟还是有些不一样的,但是应该说还是有很多的共通性。
关于囤积的原因--害怕东西丢掉以后自己某天要用到时会后悔;害怕把别人送的东西丢掉后别人会感到受伤;作为美好或痛苦回忆的纪念,丢掉了就可能失去了自己美好的记忆或意味着拒绝承认过去的自己;作为错误的教训留下,以提醒自己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有些人囤积物品则是缺乏人际交往希望从中获得对应的情感。等等等等。这种担忧或者期许的意愿越强烈,囤积物品的程度就越严重。
作者让患者自己问自己--这些东西自己以后使用的概率究竟有多大?即使丢掉他们自己以后需要时不可以再去购买吗?如果东西囤积下来不适用占用了自己正常的生活工作空间,这难道不是一种浪费,自己就不会后悔吗?美好的回忆难道会因为某件物品的丢失而变成不美好吗?痛苦的回忆除了使自己痛苦外还能对自己有什么帮助?作为错误的教训留下的物品,提醒自己不犯同样错误的概率有多大?
当然,其实这些担忧和意愿本身并不是什么不正常,完全可以接受,然后囤积症患者的问题在于,这样的物品太多了,多到已经能够影响他们自己的正常生活工作了,这就不正常了。在积攒这些物品的时候人们应该要注意筛选,留下足够有纪念意义的物品,简洁而不冗余,能够整洁的摆放供自己使用或者回忆,而如果这些东西多到了自己已经无法达到自己远处的目的了--在需要他们的时候自己反而找不到他们了--那有何意义呢?
还有诸如认知扭曲,囤积症患者看待某些事物时可能会有和一般人截然不同的视角。拖延症和囤积症的相互促进关系等等。
所以,囤积倾向基本人人有,程度如何是判断囤积症的关键标准。
作者在书中举了很多的例子,这些例子不需要细看,了解大概就行了,也不需要每章每节仔细看,比如家庭中、和人相处的囤积症问题如果你不存在,完全可以略过或者简单略读即可。
对于我来说,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应该是让自己对于囤积症这一问题有了一个比较全面和较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治疗自己的“轻度囤积症(重度囤积倾向)”有一定帮助,从今天起,行动起来,治理自己杂乱的宿舍!
再提一点,对于重度囤积症患者,其实并不是他们不想整理出一个干净、整洁的居所,不是不想过上正常的生活,只是认知扭曲等原因让他们自己也无能为力,所以在囤积问题上愈演愈烈,希望周边的人能够科学的看待这件事,帮助他们早日走出囤积误区!!当然,本人的囤积倾向还在可控范围,正常生活应该说基本不受影响^_^
以上只是一个简短的书评,自己在看完以后花几十分钟敲出来的,中途没有回顾书中具体内容,只是部分书中主旨的简要介绍,不足之后欢迎指出。总之,对于有囤积倾向和囤积症以及想了解囤积这一问题的人们,这本书还是值得一看的。
《你体内的囤积欲》读后感(十四)
什么是囤积症?
囤积症或者储物症(Conpulsive Hoarding)是一种过度收集,购买,以及无法丢弃物品的强迫性行为,无关乎物品的价值。囤积症是一种心理疾病,它的症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囤积症患者需要和喜欢过量收集,购买,以及无法丢弃在外人看来并没有什么价值的物品
● 过量的物品已经影响到了正常的居住环境以及空间原本功能的使用,比方说用桌子,椅子,或者床来摆放物品,卧室以及浴室被拿来当做储物室
● 囤积行为已经给自己以及亲近的人,甚至邻居带来了压力,或者妨碍到了正常的生活
● 不愿意或者无法归还借来的东西
囤积症患者的共同特点:
● 完美主义,对于细节有着常人不能及的关注程度以及超人的记忆力
● 遇事犹豫不决,做一个决定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
● 对于没有兴趣的事无法保持注意力,无法集中精力
● 囤积症患者把物品当做是自己身体与自我的一部分,并通过物品与外界建立联系,丢弃物品,感觉像是丢掉了自己的一部分
● 囤积症患者都患有杂物盲视症,对家中凌乱的杂物视而不见
● 囤积症患者无法区分一件物品真正有用的功能,无法按照组织分类的方法来整理物品,并且物品的摆放并没有一个固定的位置
● 囤积症患者比一般人更容易陷入孤单与隔离的生活,难以迈入婚姻,以及更加容易离婚
● 囤积症跟物质缺乏的经历并没有绝对联系
● 由外人强制清理并不能改善囤积症患者的症状
可能造成囤积症的原因:
● 遗传,有着家族里有囤积症患者的后代比正常人更容易患上囤积症
● 囤积症患者跟多动症患者有着相似的症状,容易分心,无法保持注意力和集中精力
● 许多囤积症患者缺乏一个温馨,支持和积极的童年家庭关系,他们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建立在物品上。
● 一部分囤积症患者曾经经历过或者更容易经历创伤性事件,囤积物品是他们面对创伤或者灾难时的一种反应
● 囤积物品与被物品占满的狭小的空间让囤积症患者有安全感
如何治疗囤积症
如果是重度囤积症患者,请向专家求助。
避免杂乱的六个守则
1. 进来一件,出去一件。如果你买了一双鞋,你应该有一双鞋准备丢弃或捐掉,以免柜子塞满了。
2. 没有无家可归的东西。如果你考虑把某样东西带回家,你必须能为它找到存放的地方,或是用它替换别的东西。“先放在大厅了,知道我找到地方”,这不是你能够接受的回答。
3. 能够知道会在何时,怎样去使用这样东西。除了存放的地方,这件东西还需要一个使用计划。“哦,很棒,这里有卖模型陶土,太划算了!”但这不是带回家的理由。“下个周末我的侄女们过来,她们可以玩陶土!” 这才是一个好丽友。注意这里既有具体的日期,也有具体的计划。
4. 活在当下。如果你买了一件新毛衣,也知道你会丢掉一件旧的,那就再把新的放进衣柜的同时,把旧的取出来。如果你把这件事拖下去,你就不太可能真的找到一件毛衣来丢弃。
5. 不要重复。如果你已经有了一样东西,买另一件类似的东西并不是一个好主意,即使它很划算。例外是,如果你确实有针对这类东西的储藏空间,比如地下室里的清洁用品。但是,你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计划,决定何时以及怎样用到它。
6. 如果它需要先进行某种修理,那就不要带回来。在大多数情况下,你不会真的修理它。如果你想减少杂乱,那么任何破损或需要翻修的东西都不应进如你的视野。
更多丢弃和整理的方法可以阅读以下书籍: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1》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2》
●《断舍离》
《你体内的囤积欲》读后感(十五)
昨天看完电影《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还看哭了,这得是多么痛的领悟啊。
在此之前,我看过这本同名书,还有《断舍离》以及改编的电视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还有豆瓣上很多关于极简的文章,然后,生活继续。
当尿不湿囤到了第10包,我终于发现自己的主要问题不是整理的关键词“扔”,而是陷入不停的买买买,容易囤积“将来很快”能用上的消耗品。
我有时会把新买的东西直接藏在柜子里,等老公不在时再拆包,到现在他还总拿我买的从未用过的缝纫机开玩笑,我还买过模特,布料,任何可能会感兴趣的东西,先买回来再说。
新来的公司前台是怎么认识我的:就是那个快递最多的人。我接到电话宝宝就会问:是快递吗?老人的朋友来家做客问:你家是做快递的吗?
老公说不要再买牙膏了,家里有12个了,我会说家里人多啊,很多喜欢囤积的人总是说,东西并没有很多,是房子太小了!这就是问题好吗,放不下还买!所以要认识到:不囤货是关键的第一步,其次才是整理(尿不湿你又扔不掉对不对)。
《你体内的囤积欲:如何过上更快乐、更健康的整洁生活》讲到一点:我们为什么更喜欢囤积消耗品?因为拥有比所需更多的东西,会让人有安全感。比如多买一瓶洗发水备在家里,这样就不用担心某天会用完。一些人类学家相信,囤积可能给早期的人类带来了一些进化上的优势,但是我们现在生活在物质文明丰裕的社会,所以这种本能就变成了一种适应不良的行为。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戴维·伯恩斯博士指出了强迫性囤积症的常见认知扭曲:
1.我没法扔掉任何东西,这就是全或无思维(all-or-none thinking),用非黑即白的方式看待事物。
2.过度泛化:一个单一的消极事件,就认为自己会进入永无止境的失败模式。比如扔不掉一件东西就说自己果然是无法做到扔东西这件事,极端做法就是贴标签。
3.贬低积极的方面:否定积极的经历,认为它们是由于各种原因,不能算数。
4.预期性焦虑(anticipatory anxiety):他们预期如果丢掉了某样东西,会发生一些不好的事,严重的会把它灾难化。
医学上主要通过认知治疗,普通人也需要了解,因为所谓的“症”只是程度不同罢了。指出认知错误后,鼓励患者逐渐丢弃他们所“珍视”的物品,并直面随之而来的焦虑,这叫暴露(exposure)练习。
我最先扔掉的是什么呢?各种购物APP!
先后卸载了:
唯品会(跨品牌活动始祖)
贝贝(靠卖宝宝服装异军突起)
小红书(没事就被中个草)
京东(618买完书就卸载了)
当当网(只留了亚马逊用来买书,不用比较,价格其实差不多)
艺龙、去哪儿(既然都被携程收购了,留携程就行)
1号店(购物习惯转向天猫超市)
丽芙家居(曾经为了凑运费,买了多少卷垃圾袋,汗颜)
即将卸载天天果园(这个运营很厉害,活动让人欲罢不能,去年一个夏天就买了4000水果,现在里边还有300元储值!!!)
接下来,怎么控制买买买大总结:
1. 进来一件,出去一件,并且立刻执行。
2. 设想应用场景。没有无家可归的东西,你必须先想清楚会在何时何地、怎样去用。
3.有瑕疵不要。如果它需要先进行某种修理,那就不要带回来,除非你要搞创作(比如二手旧货)。
4. 锻炼。当你想去购物时,试试跑步,它可以帮你降低过剩的肾上腺素,提升大脑中让你感觉良好的化学物质水平。或者练瑜伽,它可以让你镇静下来。
5. 设定期限,比如三天就要买一次的东西可以适量备足半个月的,把你容易囤货的消耗品列出来,然后规定自己每次买的上限是什么。如果不是易耗品,请不要重复购买,比如白衬衫,普通人你真的不需要十件。
6. 去咖啡馆、书店或回归自然。比如我在南京,最好的周末活动就是去先锋书店,有书有咖啡有甜点,完美。
7. 学一门新技术,用你本来可能花在购物上的钱。我最近买了本绘画书,每天练30min,加油啊少女,咳咳。
8. 避免常见购物花招:免运费,双十一等,它的氛围会让你买下比需要更多的东西(重要提醒:双十一那天记得关机!!!)。如果一件物品你现在或近期都用不上,那它就不算一笔便宜买卖,更讽刺的是,这将会让你更难买下那些你真正需要的东西!
9. 学习理财:我突然买的少了其实是从学理财开始,总是提前囤货实际上也是财务损失,通过记账发现已经从每月花费过万到有时一个月只花费2000元。
第二步开始整理:
1.准备三个箱子:垃圾箱、捐赠箱、保留箱。
2. 从最容易清理的房间开始(怦然心动里建议按类整理而不是场地,这个要根据实际情况,比如衣服太多,要花费很长时间,可以按场所先整理一部分)。
3. 设定时间段以及目标,不要超过你的容忍限度。
4. 几个重要设限方法:设置数量上限,比如只保留3个购物袋;设置高度上限,比如书堆到什么高度;用储物容器来设置上限,一旦它填满了,就需要扔掉一些。
5. 应用俄亥俄规则,即物品只经手一次。如果你捡起了一样东西,就必须把它放到其中一个箱子。不要把它放下,以后再决定。因为这个决定并不会因为拖延而变得容易。
6. 任务没有完成,不要离开你正在工作的房间,否则容易中断。
7. 避免陷入“搅拌”行为,仅仅把东西从一个房间挪到另一个房间。我的经验是,千万不要当着老人面收拾,他们会把你扔掉的东西捡回来!
8.最后,把垃圾箱和捐赠箱封好,立刻拿走。保留箱可以先放着,直到空间清理出来。
9. 承认已取得的进展,赞赏自己,并奖励自己。我整理出的衣服卖了21元(要知道是3毛一斤啊),可以买很多电子书了,哈哈哈。
囤积会形成恶性循环,混乱的思维和心烦意乱的感觉会让你不去整理自己的生活空间,接下来,凌乱的生活空间会增加失控感和烦乱感,最终无法实现整理。
《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里有句话:舍弃是与暂且的战斗。
什么是暂且?包括:以后会用到和先放着以后再说,这才是整理的两大头号敌人!
暂且用不到的就先扔掉或捐掉,最坏的结果不过是,需要时再买一遍。丢弃一件象征了巨大成就的物品,是否会让你过去的成功缩水?应该不会。你的生活经历属于你自己,不管是否有个实体的物件来提醒你,整洁有序的房屋和心灵,价值远远超过了那些物品本身。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为什么加入人生二字,原来是这个道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