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从这里开始》是一本富有启发性的哲学读物,作者以简洁清晰的语言阐述了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思想方法。通过探讨哲学的起源和发展,对于哲学思想的理解和运用也得到了深入的探讨。本书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本很好的入门读物,也能够为已经对哲学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提供新的启示和思考。
《哲学从这里开始》读后感(篇一)
人有太多的时刻是不属于自己的:工作的时候,做家长的时候,这种不属于让人不得不热爱阅读—纸质书带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之一,就是自由。
哲学从这里开始
评价人数不足
[意] 卢恰诺·德克雷申佐 / 2025 / 四川人民出版社
1/3页《哲学从这里开始》读后感(篇二)
读卢恰诺·德克雷申佐的《哲学从这里开始》,我感觉哲学史上的那些大人物们一下子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人,因为在作者笔下,他们都有一段段引人入胜的故事。这让我沉浸其中,流连忘返。
譬如,在第七章中,超级巨星毕达哥拉斯的形象跃然纸上。他是个大数学家,更是哲学领域的巨擘。毕达哥拉斯是珠宝商涅萨尔科的儿子,公元前570年,出生在萨摩斯岛,这地方离米利都不远。他的叔叔佐伊卢给当时的大学问家斐瑞居德斯写了一封介绍信,他顺利地成为了斐瑞居德斯的学生。据说,毕达哥拉斯从斐瑞居德斯那里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显露神迹。这或许就是他把数学当作终生事业的开端和原因吧。
当老师斐瑞居德斯死后,毕达哥拉斯找到了当时最为著名的老师,也就是-埃及的那些祭司们。临走前,他将父亲店里的三个银制酒杯、由波吕克拉底写给法老阿玛西斯的举荐信,装进了行李箱,登上了船。
讲到这里,作者说:
然而,当毕达哥拉斯抵达埃及,他就遭遇了挫折:尽管他身上带着银酒杯,并且自己受到法老的支持,但祭司们却说,他们不配教授这么有名望的学生,把他打发到了一群更老、更受尊重的孟菲斯祭司那里。然而,这些孟菲斯祭司又把他推到底比斯一群糟糕的祭司那儿。祭司没法儿再把这烫手山芋丢给别人,只好给他安排了一系列严格的训炼。
但他们并没有料到,毕达哥拉斯具有如此坚韧的品质。这位注定是将来的大数学家、哲学家的人,克服了所有的折磨和阻碍,并且最终赢得他们的欣赏。于是,那些祭司们别无选择,接受了毕达哥拉斯。而毕达哥拉斯,终于从埃及人那里学到了一切能学的知识。
毕达哥拉斯的求学之旅并未结束。后来,他从迦勒底人那里学习了天文学,从腓尼基人那里学习了逻辑学和几何学,也从马吉人那里学到了神秘的学问。数年之后,一代大家毕达哥拉斯终于炼成。
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万物的本质”,这看似简单的理论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他在萨摩斯岛上求学之后,创立了毕达哥拉斯学派。这个学派不仅进行学术研究,也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团体。成员们过着简朴的生活,遵循严格的规则,共同探索宇宙的奥秘。他们的信仰和实践深深影响了后世的哲学发展。毕达哥拉斯的理论虽然有些现在看来过于理想化,但他的思想却为西方哲学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毕达哥拉斯是光芒四射的明星,那么书中第八章中的赫拉克利特,便是那晦涩难懂却熠熠生辉的明珠。这位被称为“晦涩者”的哲学家,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著称。他的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揭示了万物皆变的道理。赫拉克利特强调变化的重要性,他认为世界处于永恒的流动之中,没有固定不变的事物。这种观点打破了人们对稳定的固有认知,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周围的世界。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介绍了众多伟大哲学家的故事及其思想,更在于作者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呈现这些内容。德克雷申佐用风趣的语言和生动的叙述,让原本可能枯燥无味的哲学史变得趣味盎然。当我读到那些关于哲学家的小故事时,忍不住要会心一笑,在如此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悟西方哲学的曙光。
书名:哲学从这里开始
作者: [意] 卢恰诺·德克雷申佐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后浪
原作名: Storia della filosofia greca
译者: 任今可
出版年: 2025-2
页数: 408
丛书: 猫头鹰书系
2/3页《哲学从这里开始》读后感(篇三)
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小巷里,一杯“待用咖啡”(Caffèsospeso)的习俗流传百年——当地人习惯多买一杯咖啡留给陌生人,用微小的善意对抗生活的无常。
这种市井智慧,恰是卢恰诺·德克雷申佐书写哲学的底色:他让苏格拉底的辩驳声混着咖啡香,让赫拉克利特的“火”照亮菜市场的喧闹。
若有人告诉你,一位意大利IBM公司前高管在40岁转行拍电影、50岁成为国民哲普作家,你会不会觉得这像一部荒诞喜剧的开场?但卢恰诺·德克雷申佐的人生剧本,比虚构更精彩。这位那不勒斯奇才,用一本《哲学从这里开始》证明:哲学从未远离生活,它只是需要一场“接地气”的文艺复兴。
德克雷申佐的前半生是标准的精英模板:工程师、IBM高管、技术权威。然而,1976年的一次职业转向,让他从“硅基世界”跳入“碳基文明”——他执导的哲学电影《贝拉维斯塔如是说》不仅斩获意大利电影金像奖,更让观众惊呼:“原来苏格拉底可以像邻居大叔一样唠嗑!”这种将哲学从神坛拽回市井的基因,最终凝结成《哲学从这里开始》。
书中开篇便点明:“哲学是那不勒斯人的传统,也是一种必然。”这座地中海古城,至今保留着古希腊城邦的遗风:街头巷尾的咖啡桌旁,人们争论存在与虚无;鱼市小贩用赫拉克利特的“流变论”解释海鲜价格波动。德克雷申佐的写作,正是这种市井智慧的提纯——他让泰勒斯与修车工托尼诺同台,让芝诺的悖论与律师的诡辩交锋,将哲学史写成一部“跨越千年的那不勒斯闲谈录”。
在德克雷申佐看来,哲学并非少数专家的专属领域,而是每个人都能涉足、从中汲取智慧的源泉。可现实中,哲学却因专家们刻意营造的艰深,成为文化背景上的“黑洞”。于是,他决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哲学的魅力展现给大众。
在书中,德克雷申佐将古希腊哲学的发展脉络娓娓道来,从七贤开始,沿着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赫拉克利特、埃利亚学派等一路前行,直至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伟大哲学家,涵盖了古希腊哲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但如果仔细看书的内容次序,读者会遭遇一场时空混搭:前五章规规矩矩梳理“七贤”“米利都学派”,第六章突然跳出一个收藏玩偶灵魂的20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流浪汉佩皮诺。讲完毕达哥拉斯,第九章又插入“赛车机械师卡波内的快乐哲学”。
这种“三明治结构”(严肃思想史+现代市井人物),绝非随意拼贴。德克雷申佐的野心在于:用当代普通人的生存智慧,激活古老哲思的现实生命力。
第六章讲述了佩皮诺的故事,这位流浪汉坚信玩偶拥有灵魂,每日在街头“超度”被遗弃的玩具。这个故事看上去很是荒诞,但作者德克雷申佐却将其与泰勒斯并列:“泰勒斯说所有的事物都充满了神灵……所以当佩皮诺声称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有在其存在过程中不断从人类身上汲取的灵魂时,他不过是跟从了早期先哲的步伐。”这种类比瞬间消解了哲学的疏离感,让读者惊呼:“楼下收废品的大爷也许是个哲学家!”
传统哲学史写作常陷入两种困境:要么是教科书式的术语轰炸,要么是鸡汤化的浅薄解读。德克雷申佐却开辟了第三条路——他像电影导演般调度叙事:用特写镜头捕捉赫拉克利特烤火时的沉思(“火是万物本原”),用长镜头展现雅典街头苏格拉底与人辩论的实况(“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甚至插入“画外音”吐槽:晦涩的术语?那不过是哲学家们的护城河!
德克雷申佐深谙“幽默是最高级的解构”。他笔下的哲人不再是石膏像般的圣贤,而是一群可爱的怪咖:毕达哥拉斯被戏称为“超级巨星”,因其学派规定弟子们“每日静默五小时”堪比偶像训练营;巴门尼德一边鼓吹“存在即永恒”,一边偷偷修改城邦法律,被作者调侃“哲学家也需要副业”;甚至苏格拉底也难逃吐槽:这位“西方思想之父”(有争议)最大的贡献,可能是证明了唠叨是人类第一生产力。
这种“去神圣化”的写法,不是对哲学的贬损,而是对思想本真的回归——“真理不需要镀金,它只需要被诚实而生动地讲述。”
为了让抽象概念具象化,作者开发了一套“隐喻工具箱”:
用“稀释与凝聚的空气”比喻阿那克西米尼的宇宙论,读者仿佛看见一团意大利奶泡在哲学家的咖啡杯里膨胀收缩;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描述为“一场永不散场的台球赛”,每个原子的碰撞都是“自由意志与宿命的博弈”;就连深奥的“逻各斯”,也被转化为“披萨师傅揉面团时的节奏”——必须均匀用力,才能让理性与激情完美交融。
这些意象带着浓郁的那不勒斯风情,让哲学从概念蒸馏器中逃逸,重新扎根于生活的沃土。
德克雷申佐在书中的高明之处,不仅在于对古希腊哲学家思想的精彩呈现,更在于他巧妙地将这些古老的哲学思想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哲学并非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学问,而是能够实实在在指导我们生活的智慧。
在学术圈,总有人质疑通俗哲普的“严谨性”。但本书的全球销量2000万册,译介30国。德克雷申佐本人也获得雅典市颁发的“荣誉公民奖”,这些都宣告了一个事实:大众需要的是思想的火种,而非知识的灰烬。德克雷申佐的写作,本质上是一场民主化实验——他证明哲学可以既不失深度,又能被早点摊上的食客讨论。
在“五分钟读懂哲学史”大行其道的今天,《哲学从这里开始》提供了一份反快餐化范本:它不提供知识胶囊,而是邀请读者加入一场漫长的散步。书中提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就如同一场大富翁游戏,每天我们都拥有24个小时的筹码,如何运用这些筹码,决定了我们生活的质量。
“哲学不是终点,而是无数条交织的小径。重要的不是记住谁说过什么,而是在漫步中学会提问。”
鱼贩与主妇争论着“存在与时间”,流浪汉对着玩偶背诵赫拉克利特残篇,咖啡馆里的学生用芝诺悖论计算迟到的借口……
德克雷申佐用一本小书,完成了对哲学史的“那不勒斯化改造”。这里没有真理的垄断者,只有思想的漫游者。
当ChatGPT开始撰写哲学论文,当元宇宙重构认知边界,德克雷申佐的启示愈发珍贵:哲学不是真理的答案,而是对抗荒诞的勇气。就像书中那个收藏玩偶灵魂的流浪汉佩皮诺,我们每个人都在捡拾思想的碎片,试图拼凑出属于自己的生存意义。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