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下在病房里》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表达,让人深刻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故事中的病房成了一个小世界,每个病人都在与疾病和死亡的抗争中,展现出不同的勇气和坚持。而暴雨的降临更是象征着挫折和困难,但也为每个人带来了一丝希望。这篇文章让人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了希望和力量的存在。
暴雨下在病房里读后感(一)
“对不起。”他在电话那头说。我的朋友。
我当即分辨出,他的抱歉起于还未说出的话,而不是已经发生的事。同时我察觉到,这一个对不起的含义,更接近英语中的用法:对不起,你有此遭遇;对不起,这并不公平——而不是结案陈词般:我对不起你。野蛮人爱用刀棍行使伤害,文明人则擅长一些小小的语言习惯,比如泛泛空谈,言不由衷。察思至此,我乐观起来,安慰自已不必过多准备。然而很快我又错了。我希望我的记录能令我记住,乐观不利于察,更不利于行,乐观全无用处。
暴雨下在病房里读后感(二)
不能说不好,还是有不少吉光片羽在,像《李楠》《冬之花》这样的故事我很喜欢,但我想,或许是我们都被苏方老师惯坏了,我们一再渴望看到王麦陈年们,看他们针尖麦芒语带机锋,我们想要看聪明故事里的聪明人,想要找到漂亮的句子,划住,拍照,发朋友圈,然后再找下一句。 我想聪明如苏方老师,应该也能料到,所以这一本集子里,有好几篇读起来不那么顺畅的,我私心想,或许也是她在探索新的表达,毕竟想要在王麦陈年的故事中挖得更深或者找到新的东西,越来越难了,好的写作者必须学会大胆放手,习惯随时重新上路,现在,或许是时候了。 作为苏方老师忠实读者,预祝她探索顺利,早出正果。
暴雨下在病房里读后感(三)
苏方的文字跟她的人一样,总是那么淋漓尽致,一针见血到让你不敢再看第二遍。像是叶公好龙的故事,你叫嚣着想见到龙,龙一来,你就怕了,你只能逃跑。
看这本很多篇的时候,都有种,这真的是小说吗,这是诗歌吧,陈年跟王麦,就是你和我,就如同封面上的那两句:「于是你知道,所有的雨都是同一场。早晚你知道,每一间屋檐下都是病房,希望是目光。向外望。」
最喜欢的3篇:第四乐章、冬之花、十三封情书。危险的,精确的,看着看着就需要喘口气再读的,情与爱,勇敢与懦弱。慢慢的,时间早已不再是线性的,你沉浸其中,发现是啊,所有的雨都是同一场。
暴雨下在病房里读后感(四)
而在他整洁的记忆里,依然等立的是那第一次约会。他在傍晚之前走出家门,向城东驶去——在一条熟悉的高速路上下错了出口。随后夜落降临,黑色的大风缘一声呵斥,席地卷起。他先是开进了村庄,再穿出去,又一头扎进密林中。没有公路,没有灯火、指示牌和另一辆车。树木古老得似乎未曾遭遇城市,杂乱而野蛮,土地含着不满的石块,不断将他顶起。风劲越来趁大,夹着凄厉的哨音,一只只大手拍打车顶。他只管紧贴陡峭的岩石走下去,担忧这场迷途将使车伤痕累累。他看见黑土里遍布闪亮的碎玻璃,或是葬身于此的冰山残骸。藤条垂下一只只眼睛,怜情着枯叶、新苗和这渺小的过路人。他看见云絮和风的淫媒,看见深深的地根粗壮盘错的根系,看见天空和大地黏租地交缠在一起,这道路的尽头,这陌生的、恐怖的另一重日月。
暴雨下在病房里读后感(五)
首先,我认为这是一个长篇,这重复的人名陈年与王麦,他们的情感纠葛基本上是能把整本书串起来的,第一篇看起来就像是陈年的个人回望。但是这刘水跟许多多,娃儿们的名字未免也太随意了一点,跟父母任何一方都不同姓是我所不能理解的。
当然,看这本书人物关系属于细枝末节,重点在作者粗粝的笔触中,精准的去描摹内心世界,就感觉自己处在一片暗无天日的怒海波涛之中奋力前行,看不见前路,但整个情绪感触被无限放大,而苏方依靠自己锋利的笔触,不断出击,精准又深入的刺在你的感受上。
被朋友安利而来,自己很少接触这种现代的新作品,可能是自己平时主要看名著史料,看这种就跟看现代诗一样,没有时间的积淀,总觉得表述新异,不能理解。
姑妄言之。
暴雨下在病房里读后感(六)
里面的故事断断续续,总让我重复思考这是否是在讲述同处一个时空的事情。我想,或许王麦在遇见他的第一次就跟他结了婚,生了小孩,还讲了个笑话。或许,他们一次次的错过,但在每一次的重逢时都像触摸不到对方一样。他们的感情我没法描述,如烟如履,随时都握不住一般。里面的语句都让我觉得这位作者是位悲观者,但不是一个理性者。她的故事还包含着一点悬疑色彩的感觉。
不知道什么原因,看完我有点茫然,我想再看看,但不知道从何翻起。或许她的故事也只是脑海中的碎片吧,零零散散。但是句子的描述真的很梦幻很美,我像是陷入了她的文学洞中,久久不能平复。对于这本小说我感觉评论都褒贬不一,好坏各占一半,但我想说,她的好不只是语句的美,也许更多的是传递出来的情感吧。只有真正陷入过黑暗中才会知道,眼前都是虚幻的,前方没有光亮,后方也一片黑暗。我想我是真的跟她共鸣了吧
暴雨下在病房里读后感(七)
<缅甸日记>这一章仿佛突然冒出来一样,隐喻的,明喻的,魔幻的,让人愤怒。在两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四角关系里放纵性与世俗。
“如果人类停止说谎,幸福将从何而来?赌徒的明天何在?不可想象。我们出于饥饿,什么都信,只为给自己生火,拿点安慰果腹。想想吧,人间哪有账本,幸福自欠债,生命便是索爱之债。”
“许多疾病使身体死亡一部分,聋哑,断肢,视网膜脱落,鼻炎。另一种死亡则不为人知,它们早早彻底地发生,躲在幕布之后,切断台上的表达,之后便是长久而冷静地窥视观众。”
“选择死亡是否不可原谅如同选择掠夺和杀戮。”
“我努力向他传达我的新知,我的喉咙越是喧哗,越被这寂静吞没。”
“他向岸边划去,他一上岸,岸便消失掉。夜色和阴翳一起降临,我无法下沉,也无法着陆,可触摸的只有海水,和我的皮肤。死亡被禁止,永恒的漂浮。”
“生如同死——揪来时间,把它拉长,把道路与目光一并拉长,就能够耗尽愤怒,叹息,温柔地叹息一切不得完成,再满足于叹息,随后满足于寂静。”
“刘莉自杀过几次。陈年不大记得住了。就像他去过几个女人怀里,也不大记得住了。”陈年的北京充满着糜烂的欲望和灵魂的孤独感:被包裹着的、填满的空洞。
“Lolita, light of my life, fire of my loins. My sin, my soul...”
“爱情到底有没有。我想大概有。不过我们不配有。”
“结婚到底有什么好处?她问陈年。‘结婚的好处就是你结婚了。然后就不必再想结婚的事了。’”
暴雨下在病房里读后感(八)
苏方:我出生于 1984 年春天,即将进入 39 岁,未婚育。在我的经验里,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并非简单的“安稳”与“本分”——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如同泥坯上的刻刀,按着具体而随机的不断变化的需求,一刀刀塑出女神、公主、母亲和荡妇。(闲插一句:如今我们的“荡妇”是太少了,羞辱便越压越多。) 关于故事,一方面我身上没有什么典型故事——父母和睦亲密,努力予我自由和支持;另一方面,那类身为女性的遭遇又太多,已经到了懒得讲的阶段。 只有一件小事,发生在我刚刚大学毕业,从上海来到北京,找到第一份工作。老板性别男,四十出头,以实习期辅导为名,下班后围追堵截,上班时公开优待,言行大胆,自觉浪漫无边。我因此辞职,辞好给妈妈打电话。没想到妈妈责我任性草率,认为因此丢了工作不值。她教诲:这种事职场难免,下一份工作也是一样,假如你聪明、手段柔软,是能够借势而为,既不吃亏又得好处的。 那个电话打完,我知道我逃离了两种处境。一种是一个可笑男人的权力幻觉,一种是母亲半生的辛酸经验。 我知道了说不的意义。 说不的义务是自立,奖赏是自尊。它激活勇气,生出自信,令我是我。 娜拉走后怎么办?活着。有意识地活着。 如果说女性一生流离于一个又一个 “他人的家”,那么逃离之后要清楚:家不是寻来的,家是要自己去造的。 无论是走出一个家庭、一个故乡、一段关系、一种身份或一场具体的生活,都是变革的开端,都会有现实的利弊。所以出走不是一次决心,是出走之后日复一日的决心。 而我觉得最根本,是在出走之前,先走得出那些看似高于你的观念,走出震耳欲聋的教育,和庞大手势的阴影。 是心里想着 “我可能是错的,他们可能是对的”,但——“试试看是可以的。” 当然属于女性的去处仍然寥寥,穿不出这现存系统之外。我想我们要发现的,不是专属 “女性” 的去处,而是 “人” 的去处。这去处里,一部分是女性长久缺席的,一部分也许尚未存在——正待我们去建。 有时我又觉得,即便不到哪里去,当个流亡者也没什么不好。鼓励争论的人争论,允许沉默的人沉默,不以伟大之名裹挟个性荒诞,已算是难得的互助和良善了。
暴雨下在病房里读后感(九)
无法谈论爱情,却又困在男女之间那点儿情事里。
今天失眠了。是的,从跟eex讲我要睡了之后,到现在都没入睡成功。脑子里又在放电影,胸口里又堵了一口气。我想今晚入睡后的梦,大抵又是分开-挽回-复合-好好相爱那样的美好爱情的戏码,那些白天在脑子里想的情节,夜晚会拍成影片,上映时间是熟睡以后。
我其实好少提到爱情这个字眼,回想了下,对所有前任,很郑重的“我爱你”都未讲过。所有感情都夭折在“喜欢”的进度里。以至于,快30岁了,在要表达爱情时,还略显羞涩和避讳。我所有关于爱情的定义都来自于书本和戏剧。短暂的热烈。长久的平淡。疯狂。撕裂。向死而生。而柴米油盐酱醋茶,只是生活而已。
我突然就哭了。关于前前任我也曾经黏过他,拥有过见到他满心欢喜的眼,牵手畅想过很多两个人一起做的事,当下的事以及后来的事。短短一年多时间,在我又开始和结束一段感情后,现在连真诚面对他都很难。对他的耐心抵不过一个陌生人。没有好奇心之后,人和人之间的连接是会死的。一想到,我如果又喜欢上下一个人,甚至百分百的可能我会喜欢上新的人。那么关于前任那个他也会成为生命里再也掀不起涟漪的人。难过呀。好难过呀。难过到甚至埋怨起前任来,怪他为什么不是能让我生让我死,让我死去又活来的那一种可能。生命里无法拥有深刻的悲伤,或成为最悲伤的事。
我开始做梦。情窦初开遇见他,彼此共处一间教室,除开情侣我们多了一层透明又紧密的同学关系。他变成会扯女孩子头发那类的“讨厌鬼”,后来你问他为什么老是欺负你,他还是用力又爱护地捧着你的脸蛋讲:“还不是因为喜欢你”。梦里都透着阳光洒下来的那种明亮。
是梦啊。梦醒过后你只能是喃喃:“是梦啊”。
有时候只是想好好完成一个故事。但故事的完成怎么去定义?好又如何定义呢?
暴雨下在病房里读后感(十)
爱情,往往被冠以浪漫、忠贞等字眼。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这本短篇小说集《暴雨下在病房里》彻底打破了人们对爱情美好的幻想。
初读此书,便被苏方所揭露的人性的赤裸所震撼。11部短篇,几段纠缠不清的禁忌之恋让人不禁有些头皮发麻。正如苏方自己所言“穹顶之下,没有血污,只剩洁净。于是才要写——那黑暗中的笑声,那各怀心事的梦。”或许会有读者认为这本书所带来的情感价值观太过偏激,然而这不正是文字的魅力?让你在短短十万字的篇幅里去体验一种全然不同的人生经历。
《第四乐章》里玩世不恭的女儿在叛逆的青春期对多年未见的父亲生出了某种难以言表的情愫。《公路与小径》中人到中年的陈年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上回望过去。曾经亲密无间的情人和如今满眼崇拜的迷妹在陈年的回忆与现实中不断拉扯,纠缠不清。《重逢》一篇相较其他而言,显得更为中规中矩。昔日的恋人十年后再度重逢,却再也找不回当初的感觉,也没有勇气再向对方迈近一步。《出差》是全书我最喜欢的一篇,也是全书中唯一一个结局完美的故事。全篇将王麦出差遇到陈年时想和好又不甘心屈服的挣扎刻画的淋漓尽致,结尾处小娃娃的一句“妈妈”让人如释重负,紧绷的神经也一下子松懈下来。《李楠》里王麦问陈年的一系列问题又何尝不是她对自己的发问,是不是当“那个人”失去后,剩下的所有人就都无所谓了。《十三封情书》的第二封依托《重逢》作为故事背景。这封信是陈年写给他和王麦打掉的那个孩子的一封信。这封信中的陈年褪去了年少时的青涩与吊儿郎当,更多的是一个中年人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过往的悔恨。
这些故事看似荒唐,实则直抵人心。它勇于透过人类虚伪的面具去窥探其内心深处最阴暗也是最真实的的一面。
除此之外,文字也是这本书的一个特色。苏方的语言时而美得不可方物,时而犀利到让人不敢直视。她会说“每一个远方我都在,每一个暗处都有我灯火”,她也会说“有语言的地方就有战场。善良不够,更善良马上就到。勇敢和伟大,放平时还算可以,搁现在也不行了,勇敢得极为勇敢,伟大要极端伟大。”
这便是苏方笔下的人间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