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讨论了工作与消费主义对新穷人的影响。新穷人并非因缺乏工作而陷入贫困,而是因工作所得难以应对高昂的生活成本而陷入困境。消费主义的影响加剧了这种现象,导致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追求名牌、奢侈品等高消费品。本文呼吁人们从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上进行改变,摒弃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追求更加平衡的生活状态。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读后感(篇一)
旁征博引的一本书,作者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全书旁征博引的数十位各行业名家的语录证明观点。对各时代所处社会环境下工作,穷人的定位做了阐述。但是读下来却没有感到对实际现代社会的指导意义在哪里。作者思想深度和理论底蕴强大,但是放眼现在二十一世纪的全球社会,感觉理论又有些单薄。姑且放在一边慢慢消化。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读后感(篇二)
感觉是翻译的问题,读起来有点绕,不太通顺的感觉,作者的观念却有道理,想来问问大家是不是也有同感,一定要140个字,打不满啊,那我就复制一下。感觉是翻译的问题,读起来有点绕,不太通顺的感觉,作者的观念却有道理,想来问问大家是不是也有同感,一定要140个字,打不满啊,那我就复制一下。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读后感(篇三)
写的非常晦涩。但是逻辑其实还算清楚,简单来说,现代化下,失业不是个人的能力问题,而是体系的问题(就是过剩)。然而这个事实被忽略,而被人用工作伦理约束(你贫困是因为你没有工作)。工作伦理变成了一种道德上的解脱手段:其他人不再需要为底层阶级的处境负责,因为是他自己的选择导致,完全忽略了结构上工作岗位的缺少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读后感(篇四)
前两章介绍了工作伦理和消费主义,第三章开始云里雾里。只有 剩余劳动力输出 尚能理解。而最后两章味如嚼蜡,完全是硬着头皮看下来。很多观点没有任何例证,让人怀疑是不是作业自己臆想出来的。对于个人来说整本书值得看的地方就下列一些
1.前两章2.福利国家大概的发展3.劳动力输出4.社会秩序法律秩序(这一节充满了圣母式的臆想)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读后感(篇五)
我们一直在被工作定义着。“人是社会关系的集合”,在所谓社会关系中,工作关系的占比越高,似乎人就越有社会意义上的成就。被朋友、家人喜欢与欣赏并不能够带来社会地位,只有工作伙伴的评价才能定义现代社会所看重的能力与地位。正如人类简史所述,采集者时代的生活更简单、美好,消费者社会给人带来的其实是更重的负担。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读后感(篇六)
我好像是黑客帝国里被叫醒的人。我是选择继续消费主义让自己快乐。还是做个清醒的人呢。 第二。好多事情都颠覆认知。就好像劳动光荣这样的话。他居然是被发明出来的工作伦理好让我们好好干活。生产型社会。产能过剩的今天。不消费的穷人就是新穷人。谁知道以后会发明出什么方法驱逐我们。就好像现在你不消费。不买东西,不用物质标榜自己。大家已经觉得你很奇怪了。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读后感(篇七)
这本书几乎没有废话,而很多观点需要反复阅读深入思考,这本薄的书能读出10倍的厚度来。
在看这本书之前,以前的这类书给我的普遍印象是温和的,充满辩证的。而这本书是刻薄的,毫不留情的。作者提出的观点就是痛苦的弊病和瘤子,一针见血,不矫饰,让读者马上看到要害之处。每读完一节,都是赞同,却也脊背发冷。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读后感(篇八)
读社会性的书籍,总是需要花时间去理解。生产者社会致力于把‘工匠’变成工人,围成一个闭环的监狱。人总是被洗脑而不自知,在规则中苦苦挣扎,又鄙视玩世不恭、不遵守规则的人,永远不要站在道德、道义的制高点上指指点点。道德的内涵本身就模棱两可。社会运转的本质就是在讲故事,每个背后的故事都有编写者的意义所在,生处故事中,不知庐山真面目,而思考和读书就是让你走到他山望此山。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读后感(篇九)
最近抱着对工作和消费主义这两方面的探求好奇心,买了这本郭楠老师翻译的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但读过之后,着实是感觉翻译的生涩,读起来很拗口,而且也不好理解。有点机翻的那个味道。比较像是先机翻,然后人工纠错的感觉。因此不建议大家购买此译本,如无其他译本不建议购买此书。
以下为凑字数。。。。。。。。。。。。。。。。。。。。。。。。。。。。。。。。。。。。。。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读后感(篇十)
出版信息是21年的,我以为是本从经济学角度讲消费主意的新作,结果是20年前的作品,我说怎么例证都那么有年代感,频频提及生产移民和过剩劳动力输出。当中有一些见解放到今天也不过时,比如行业的变迁导致的失业是一种过剩,这部分失业者或许永远也不会有再就业的机会,但我更想了解当代社会的问题与矛盾,比如低生育率和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而且英美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和我国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读后感(篇十一)
社会生存质量的权力斗争变成了获得更多金钱的斗争,经济收益成为自治自主的唯一体现,这对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实现了当初工作伦理在经济手段和偶尔的肉体胁迫的帮助下徒劳争取的目标。它在现代生产者的思想和行动中灌输的与其说是“资本主义精神”,不如说是以经济水平评判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倾向。这也把人的动机和对自由的渴望牢牢地、不可逆转地转向消费领域。这些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代社会的后续发展——从生产者社会转向消费者社会。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读后感(篇十二)
读完第一章有种一句话反复说了20页的感觉,大致就是工业时代以工作之名规范掉所有冗余,通过给予工人最低程度存活的工资来确保他们日复一日按要求工作。中间很长一段是针对确保大家工作的说明,但有一段让人不理解的强调男性劳动力作为父权家庭“工头”的制度描述,不能理解的是工业化前段本就是主力的纺织女工好像就隐形了。
第二章翻译目前看流畅许多。看完继续补充吧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读后感(篇十三)
这本书阐述了一些我单凭我有限的认识所无法触及的知识,对消费者社会及其影响进行了反思和论述,追溯历史上的变化,对其社会后果进行盘点,并考虑了与贫穷斗争的各种方式的有效性,值得在读了更多社会学政治学的书以后再次阅读。我在想,如果路遥读过这本书,是否对他有所冲击?他是否还会那样不遗余力的歌颂劳动歌颂奉献?
消费主义是不可避免的,超越消费主义,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读后感(篇十四)
从工业时代的工作伦理到消费时代的穷人困境,非常推荐;为什么会出现消费时代,生产力的发展使得部分穷人不再被工厂所需要,但是整体物价更便宜,货币购买力更强?但是穷人变得更少?但是更穷;商家对于商品的包装以及信息时代的便利性让人们无时无刻不暴露在商品中?
从事实业的困惑:为什么xxx一晚上可以卖这么多东西;xxx也是行业顶端,但只是暴露在人们眼中。当然这个基数肯定比实业从业这挣得多?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读后感(篇十五)
不管是生产者社会的工作伦理还是消费者社会的消费美学,作为普通工薪阶层的我们眼里看到的世界都是资本家想让我们看到的,一直以来习以为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都是资本家给我们潜移默化灌输的,也即是被人洗脑却不自知,也可以说是煤气灯效应了,因此,书中提到“我们越来越失去了对世界质疑的能力”,所以才会那么容易被资本控制思维和想法。当今的消费者社会,诱惑越来越多,我们必须要学会独立思考,保持理性,学会质疑,就像作者所说“质疑自己是可行的,事实上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还是多阅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