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一部描写爱情与背叛的小说。故事发生在二战前的英国社会,揭示了上层社会的虚伪与道德沦丧。主人公们在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挣扎,最终遭受痛苦和背叛。小说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展现了爱情的复杂与伤痛。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读后感(一)
在麦勒斯出现前,如同天空弥漫着乳白色的雾霭,植物毫无生气、萎蔫无声,康妮本来应人生如梦,如痴如醉,但她的身体与灵魂都宕机了一般,困在克利福德身边。而麦勒斯出现后,她重新获得了自由,感到了生命的充盈。克利福德与康妮的裂缝远不止于肉体疏离,两人在阶级立场、价值观、人性理解上都有着根本分歧。在工人罢工一事上便可窥,克利福德将工人视为维持生产的工具而非有尊严的个体,康妮虽出身贵族,但逐渐对工人的悲惨境遇产生共情“他们也是人,不是机器”。克利福德更是只推崇工业文明的进步,而将一切都工具化,他不仅在身体上瘫痪,更是情感上的,他无法理解康妮对于生命本能的尊重,“罢工只是需要镇压的管理问题”。而在这点上与康妮和麦勒斯的结合一脉相承。康妮对罢工的支持与后来的情欲解放均构成对压迫性结构的双重反叛。当康妮最后赤脚跑过被矿渣染黑的小径、投入麦勒斯的怀抱时,她重新听到了身体深处的声音。
1/3页《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读后感(二)
开头先下暴论,这是本很烂的书。一个简单的婚内出轨情节写的又臭又长,假其名曰自我意识的突破,但塑造的并不好。看到不到一半时便知道后面都是在浪费时间,但作者毕竟被称为天才作家,还是有一点点期待,却温吞无变化地持续发展到最后一页。 先说表达方式。可能是个人原因,我不喜欢在小说中大量地、独立地夹杂社论,这也是我不喜欢早期欧洲许多名著的原因之一。思想可以以更高级的方式融入到故事里,而不是要用独立的篇幅或者专门场景的讨论来表达。 再说文笔。这是最能体现作家水平的东西,但是在人物塑造时,很多特点和心理是通过作者上帝视角的盖论,因此会出现类似于“他野心勃勃”“他很傲慢,同时又谦和自卑”这些很大的性格出现在描述中,这些人不会在故事里自己发生,故事也不会自己运行,全会变成作者的道具,作者但凡想得少一点,人物性格就会出现断裂,行动也会变得别扭。私以为这些靠上帝视角的陈述属于较为低级的文学水平。 最后说故事和人物。故事主线好很简单,只有一条简单的可预见的线。人物在故事里完全展示不出人物的复杂性,全员脑子里只有性和爱,大家聚在一起只讨论性和爱,对两种性别都是宏观而刻板的印象,平等的创死两个性别。男的一边戏谑女性话题一边要求老婆忠贞,女的一边出轨一边呼吁自己的贞洁,形象刻板到令人发指。 真的不是核好肉就一定好。无论作者想要的主题和想要的表达多么正,这样的故事和人物塑造都不足以称为是好作品。
2/3页《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读后感(三)
安娜卡列尼娜、徳莱纳、包法利、查泰莱,集齐著名出轨小说成就。对比过这本书的两个版本,发现这一版实在是好!第一次读这种文风的小说,它对读者有一定的要求,其中有许多对于精神生活和工业状态的描写,有点需要强迫自己读完并用力去理解。读它并不轻松,但是描写实在有吸引力,感觉不错。
如果按照性格特点、阶级地位、对丈夫的态度来简单进行概括,安娜是高傲高贵,厌恶丈夫;徳莱纳是温柔高贵,对丈夫没有特别的感情(同事的感觉);包法利高傲小贵,轻蔑、完全不在意丈夫;康妮娴静中贵,同情又必须应付丈夫(战争致残)。
具体点看,查泰莱夫人与徳莱纳夫人在人物气质上很有相似之处,温柔沉静、善解人意、 迷途待救,生活优渥而心灵迷惘,没有经过真正的爱与性的洗礼。安娜和包法利夫人的共同点在于对丈夫的逃离、对激情的追求,安娜的感情更像是对自我魅力的确认,包法利夫人是对婚姻的懊丧、对浪漫的狂热。
四人的结局只有本书的查泰莱夫人没有走向自毁——借麦斯特的信展望了一个并不乐观也不悲观的未来,而剩下的三位,安娜卧轨,包法利夫人服毒,徳莱纳夫人疑似因悲伤过度而安静死去。
司汤达与劳伦斯可能捕捉到了一种真实的女性心理状态,但也必然存在男性视角下对女人、女性气质的一种想象和意淫。在他们的小说中,男性的第一性是绝对的,女性虽然被赋予了一定的能动性,但她们情爱的最终意义是帮助男主人公成为更成熟的男人,她们自己觅得稳定的精神依靠,付出真实的代价。
每一位男作家都说自己喜爱笔下的女主角,自己就是她,这几本书也以宣传女性破除藩篱的主体性而闻名(出轨也是),但他们对女主人公的描写并不那么可爱,甚至有的还有点招人烦(点名包法利),这是表达喜爱的一种方式吗?能感觉出来他们都对女主人公倾注了真实的感情,或许他们愿意将笔对准一位女性,就已经是他们表达喜爱的最直接体现了。
3/3页